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中理解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等特点。

2.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

2.领悟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探究、有所发现。

3.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释疑。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情感。

2.把握诗中蕴含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曾经,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华夏文明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群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现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气息,创作了一篇篇精彩华章,装点着中国以及世界诗坛,成为耀眼的明星。欣赏现

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闻名文坛。其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感情发自内心,细腻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代表作有《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2.背景资料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人们看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热切盼望着祖国早日变成现代化的强国,并且决心为祖国的强盛奉献自己的一切。诗人敏锐地捕捉并艺术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这种感受,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3.知识链接

(1)朦胧诗的概念。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其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特征。

(2)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①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有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②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象征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③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④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3)代表诗人:北岛(代表作《回答》《一切》)、顾城(代表作《一代人》《弧线》)、食指(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江河(代表作《星星变奏曲》《纪念碑》)等。

4.文体知识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直率陈述和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

沟通。

现代诗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5.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熏.

黑(xūn) 隧.洞(suì) 蜗.

行(wō) 干瘪.(biě) 淤.

滩(yū) 驳.船(bó) 纤.

绳(qiàn) 簇.新(cù) 胚.

芽(pēi) 笑涡.(wō) 绯.

红(fēi) 伤痕累.累(lěi) 迷惘.

(wǎng) 薄????? (bó)喷薄(bá

o )薄饼(bò

)薄荷 纤?????

(qiàn )纤绳(xiān )纤细 (2)词语释义

隧洞: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凿开或挖掘成的通路。

蜗行:像蜗牛那样慢慢爬行,比喻行动迟缓。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路基:铁路和公路的基础,一般分为路堤和路堑。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用来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一般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飞天:传统壁画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飞舞的神。

簇新:极新;全新。

胚芽: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胚芽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

笑涡:笑时脸颊上现出的小圆窝。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3)词语辨析

“迷惘”和“怅惘”两个词都有“失意,精神恍惚”的意思。“迷惘”侧重于“迷”,指由于分辨不清而深感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怅惘”侧重于“怅”,指由于内心伤感或有心事而没精打采。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一共有四节。第1节写祖国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受的苦难。第2节写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充满希望,盼望着美好生活变成现实。第3节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祖国又焕发了新生。第4节写“我”的宣言——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2.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第1节和第2节为第一部分,第3节和第4节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第二部分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

3.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中的情感变化。

答案示例:作者在第1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2节承接第1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3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4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愿望。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写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此节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数百年来饱经沧桑的祖国的感伤和沉痛之情。

2.第2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答案示例: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前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蜗行摸索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驳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膊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前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3.联系写作背景赏析第3节,说说第3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后四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引领下,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陈腐意识,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这四个意象都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在经历苦难之后又重新苏醒,又充满生机而感到欢欣和鼓舞的心情。

4.作者在第4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作者在第4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

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以及自由。

四、课堂小结

此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共分四节,自然地显示出诗歌思想层次和感情段落的分明。在此诗中,有诗人对于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亦有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现代诗按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按体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当代女诗人,________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本诗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明晰。第1节,作者回望祖国________的历史,心情________。第2节承接第1节的情感,却在痛苦中蕴含着希望。第3节,感情的基调________,作者的心情转变为________。第4节,全诗的感情达到高潮,作者表明了要________的愿望。

答案示例:1.格律诗自由诗童话诗

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叙事诗抒情诗 2.舒婷的诗舒婷龚佩瑜朦胧诗派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 3.贫穷落后痛苦悲伤开始上扬欣喜高昂为祖国奉献一切

二、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朦胧诗的相关知识,通过梳理诗歌的结构,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还结合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一步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深入阅读文本,品味分析重点词句,从中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答案示例:“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答案示例: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3.第4节中“迷惘”“深思”“沸腾”这些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些词语反映了谁的情感历程?

答案示例:不能调换。因为这是根据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来排列的。“迷惘”是青年一代在往昔的艰难岁月里感觉到的苦闷,“深思”是为祖国担忧,但是看到现在历史的转机,于是变得“沸腾”。

这不仅仅是历经浩劫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也是对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

4.诗歌每节末尾“祖国啊”的感叹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作者发出这种感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诗的每一节,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第1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难以言状的悲哀;第2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几多痛苦,几多希望;第3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4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造成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诗中的“我”就是诗人自己吗?“我”是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诗中的“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也指中国文人群体,乃至华夏儿女,是“小我”与“大我”的融合。“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2.本诗是如何抒发对祖国的情感的?

答案示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反过去某些诗歌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赞美祖国母亲的歌,表现经历苦难后人们对于祖国的认识、思考和情感。这首诗写于1979年,苦难尚记忆犹新,废墟上又升腾着希望,痛苦与欢乐,失望与信仰交织于人的内心。人们看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热切盼望着祖国早日变成现代化的强国,并且决心为祖国的强盛奉献自己的一切。诗人没有正面铺陈,直接抒情,而是敏锐地捕捉并艺术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这种感受,并别具匠心地把对祖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属于意念性的感受转化成意象的“我”,而后又把“我”转化成鲜明的形象,超越着特定的时空,在广阔的宇宙之中,复杂的心态迸发出悲怆、激昂的祖国恋歌。这种直接把意念转化为形象的方法,使人耳目一新。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这首诗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示例:一是以“小我”之情反映“大我”之情,感情深刻真挚,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超越感合二为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二是诗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手法,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尤其是使用了新鲜、准确、包容性很强的意象,使表述极具张力,给读者的“再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更加丰富。

2.赏析本诗在意象使用上的妙处。

答案示例:诗中没有直接的议论,而是选择一系列意象表明“我”和祖国水乳交融的关系,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这些形象虽然表面上互不相干,但在总体上不仅构成了内在统一的美,而且给读者以更大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写到祖国的历史时,作者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一系列意象,概括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则象征了祖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只是世世代代的憧憬千百年来未曾实现,显得新奇准确。在写到祖国的新生时,诗人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作比,把生机勃勃的祖国新貌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一组组形象,是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与客观事物,与对祖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哲理性认识互相渗透而凝成的意象,这种“意象叠加”的方式,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也更广阔,更具有立体感。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鲁迅的《自题小像》并简要赏析。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赏析: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那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作者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全诗四句,先写热爱祖国的感情,继写由热爱而引起的对处在“风雨如磐”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因忧虑而心情沉重,最后激昂慷慨地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诗中通过用典、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使所抒发的感情形象化。如“神矢”这个典故的运用,就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风雨如磐”这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处境的险恶;以“荃”这种香草比喻人民,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的热爱、赞颂之情;最后写要以血来奉献“轩辕”代指的祖国,更使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最形象最突出的表现。

四、课堂小结

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也应该继承信念,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回顾历史——贫穷落后人民希望——痛苦悲哀历史转折——欣喜高昂献身祖国——热切盼望爱国深情历史责任

2*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72年于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伏.

(fú) 丛莽.(mǎng) 旋.

(xuán) 旌.旗(jīng) 阎.

罗(yán) 国门悬.(xuán) 诸.

君(zhū) 捷.报(jié) 血雨腥.

风(xīnɡ) 旋????? (xuán )旋即(xuàn )旋风 台?????

(tái )台风(tāi )台州 (2)词语释义

旋:不久、随即。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给每首诗起一个小标题。

答案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想些什么呢?“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强调“断头”,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余下的诗句均由此句生发,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当时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诗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向自己提出问题,清醒的思想、坚毅的斗志、冷静的神态,集中地展现了出来。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后三句是对首句的回答。

3.第二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第二句表述了艰难创业中经历过很多的战斗,暗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愤恨感情。

4.第三、四句运用“泉台”“阎罗”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中运用了“泉台”“阎罗”的传说,赋予诗歌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精神。

5.“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命,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

6.第二首第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第三、四句写诗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表达了诗人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7.“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8.《梅岭三章》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第一首,面临牺牲的考验,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回忆十年革命征程,抒发死不瞑目,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展望未来,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答案示例: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三首前两句中“投身”“应有涯”有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投身”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应有涯”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

2.将“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应”换成“该”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换。此句中“应”这个副词表明诗人坚信反动镇压必定会有尽头,会结束;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果换成“该”字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招”字旗臶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4.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5.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案示例: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探究课文的主旨。

答案示例:这三首诗中,诗人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答案示例: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臶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绕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陈毅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被捕就义前藏于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取义成仁”的说法。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其意义深远,感情强烈。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简要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这首诗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初闻”紧承“忽传”,“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泣的真实表现。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对“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作者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第一章:回首征程→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第二章:勉励战友→英勇献身、激励诸君第三章:展望未来→必胜信念、人生理想视死如归、乐观坚定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

2.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

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背景资料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断章》创作于1935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墓畔.

(pàn) 漫.漫(màn) 风雨吟.

(yín) 舵.手(duò) 卷????? (juǎn )席卷(juàn )案卷 舍?????

(shè)房舍(shě)舍己为人 (2)词语释义

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词语辨析

“繁多”和“繁杂”两词都有“内容多”的意思。“繁多”是指种类多、丰富。“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断章》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答案示例: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3.《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请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意味?

答案示例:“口占”一词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其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素养的自然流露。

3.《断章》共四行,分为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答案示例:第1节:以“桥”为中心营造意境。将“你”与“风景”进行主客体转换,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但又互为关联。

第2节:以“夜”为中心营造意境,表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4.怎样理解“大地风雨的海上”这一意象?

答案示例:“大地风雨的海上”是一个独特的意象,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他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个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5.阅读《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答案示例: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结合加点词,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

.....的长途

答案示例:“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

答案示例:“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抹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诗人为她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此句描绘了一种惯常但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之间纯真的怀念和深切的哀思。

(3)我等待

..。

..着,长夜漫漫

答案示例:“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萧红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也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也是二人结下深厚情意的外在原因。“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至窒息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答案示例:“却”字表现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和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诗人的人生感悟。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里的“人”与“风景”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诗句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3.《断章》的每句诗句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第一幅画面:“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个空框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

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着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第三幅画面: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

第四幅画面:“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之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了强大的自然力,以动感形成一种剧烈的心理冲击。

5.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两句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示例: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代表的是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2.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认同。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3.试分析每首诗歌的主旨。

答案示例:《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却安适地长眠于地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风雨吟》通过对风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忧思满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2.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诗中通过巧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长度——“六小时”说明时间长,“长途”说明距离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句诗蕴含的是一种沉重、沉郁的氛围,但下一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却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中,透露出的是诗人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以及因好友逝去而感到的孤独寂寞。

3.赏析《断章》的语言美。

答案示例:这首诗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统一了诗画意境,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

4.赏析《风雨吟》对自然意象的描写。

答案示例: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写出了雨的滂沱如注,营造了极具气势的氛围。

5.分析《统一》通过自然现象揭示深刻道理的手法。

答案示例:这首诗透过叶、花、果实、树木的个体和所有的形态,剖析其本质,即无论是个体还是所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所有的花和一朵花,其本质都是花;所有的叶和一片叶,其本质都是叶。表达出看待事物的时候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被繁多的表象所迷惑,以及“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的深刻道理。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杜甫的《月夜》并简要赏析。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所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牵挂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四、课堂小结

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寒冷月光——明明的照着―→明朗冰冷 ???树——顶高的―→遮蔽、保护、传统、固执“我”与树?

???? 并排立着―→思想的并立却没有靠着―→独立清寂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萧红墓畔口占?????????????? ?????

????? ?????六小时——时间长寂寞——心理感受长途——距离远沉重放一束红山茶―→轻逸对比情深义重“我”??????????所处境遇:亟待解放,期盼曙光等待时间: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你——卧听海涛闲话,安详恬淡对比沉重哀思感悟生死 断章??????以桥为中心?

???? 第一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以夜为中心????? 第三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第四幅画面: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主客体互相转换人与物相对存在 风雨吟??????????

???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动 ?????郊原: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如翻涌海上的孤舟静自然的风雨“我”:如年轻的舵手,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忧思 满怀——心中的风雨表现年轻人面对变故时忧心忡忡的心理 统一??????

????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树 是 一片叶一朵花一棵树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 海 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2.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1906年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背景资料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那时俄国正处于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作者敏锐地预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塑造出搏击风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称赞。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

2019春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19春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等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因此阅读理解能力很差,读题能力差,回答问题抓不住关键。班中只有八九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点,其他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基础差的学生对好学生和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同时面临复习时间紧,学生在面对中考选择时的思想波动大。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第一单元:编排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海燕》等新诗,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与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悠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也有以旧体表现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内容有《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起来令人难忘。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有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词四首》,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还要注意诵读中增强于文艳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选取的课文有《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没血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第五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活动、探究,通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表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上的故事,凝聚着无尽的人生,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舞台上的人物折射出多样的人格,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你是不是也很想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赢得观众的掌声?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材将阅读中外优秀剧本选段,在此基础上,资助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六单元: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五首》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张志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练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诗歌。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颂,并将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3.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教学难点 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解说: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选用。基础好,学校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或附近查找资料方便的可选用2;基础中等的,可选用1、3。也可综合运用3种方法,勾连起课内课外。) 媒体设计 1.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换为画意。2.运用文学讲座法,最好事先设计好提纲及思考题,制作成待用软盘,以便在媒体上展示。3.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制作配乐朗诵录音带。 教学时数:课内教读2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能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困为它的凝练、它的隽永、它的神韵,

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艺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另一种文化的营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组当代探索诗歌。(解说:设计这个导语,目的有两个。一是巧妙地把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联系起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引起对新诗的阅读兴趣;二是以尽量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奠定顺利进行教学 的基础。) 二、解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和挚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配乐)(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感诗的美味,为 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 ②学生自由诵读。(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 病。) 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 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④诗歌内容与形式总理。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 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解说:先由学生体悟,暗示自主求知意识;然后巧加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料;最后老师向宽拓展,把学生眼界打开。)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点拨: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解说:这一环节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优质教案

22出师表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义,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任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进行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效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

2018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018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国,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将这些引以为豪。然而,在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当时的情形下,有人散布出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当时的鲁迅先生愤然而起,写文章进行批驳,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鲁迅先生一起感受民族自信力。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知识链接 驳论文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沁园春·雪 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峰、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你能背诵几句描写雪的诗句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不同情境下的雪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不同的形态和情思。那么在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的笔下,雪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背景,积淀情感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该词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目标导学二:整体朗读,把握基调 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本词上片和下片各自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上片:热情赞颂;下片:豪迈激昂 2.分组朗诵上片和下片。 【教学提示】 抓住朗诵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受本词上下片的情感基调。在课上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本词的学习氛围,为以读带品环节奠定基础。 目标导学三:以读带品,感受上片魅力 1.同学们觉得刚刚你们读得怎么样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精编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九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自然之音、二砥砺思想、三游目骋怀、四青春年少、五理想信念、六人物百态,第一单元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二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第四单元是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五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六单元是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加强了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安排了一个单元,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二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九()、()班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尤其是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5)

8蒲柳人家(节选)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绰号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相关情节,自拟标题. 明确:第一节:(1)何满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请人绣肚兜;(3)一丈青大闹运河滩;(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1)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2)何大学问仗义热肠;(3)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4)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何满子:机灵顽皮,聪明伶俐,纯真稚气,关爱爷爷. 一丈青大娘:爱憎分明,泼辣大胆,溺爱孙子,勤劳善良. 何大学问:仗义疏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好说大话,喜戴高帽,重视知识,向往美好生活,有民族气节. 2.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用“我喜欢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我喜欢一丈青大娘,因为她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感,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船老板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 3.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文中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示例:《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有正义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本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富有文采和趣味性,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明确: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表明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12词四首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全册教案(完美版)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0份) 【绝大部分含板书及反思】 全册教案目录:

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教学提示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