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优质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优质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优质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优质教案

22出师表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义,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任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进行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效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目标导学五: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注重朗读环节,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有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河夹中学陈华 教材分析 “表”原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希望之情的一种特殊文体,能够流传广泛的并不多,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长存于史册,而且粲然于文苑,是因其不但饱含殷切希望,同时情辞恳切,感人至深。学习此文,可继续利用经典名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理清文章贯穿全文的情理双线,线上找点,点与点结合分析,有条有理地将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一者有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能力目标 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交织的写作脉络。 突破方法:教师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勉方式提出情理说,引导学生循着情理双线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脉络。 难点 结合文章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突破方法:回避直接发问和分析,用两次假设换位品读文章,读出诸葛亮的语言艺术和良苦用心及深挚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分析,教师可适时评价总结。 教学方法 1.点拨教学法:疏理文章内容及脉络时,教师以情理双线加以点拨,给出方向,帮助学生理清长篇幅文章的内容脉络。 2.情景教学法:本课多次创设情境,探究文章“理至而情深”的特点时,用换位法让学生深入情境,以不同身份品说表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结合历史,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南阳武侯祠岳飞《出师表》石刻,教师描述情境导入课题。 南宋绍兴八年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正在攻打金兵的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夜宿武侯祠,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一时间情怀与古贤诸葛亮相牵,他感慨万千,泪下如雨,夜不成眠,挥涕走笔,留下了这篇亲手抄写的《出师表》。究竟为何一篇公文能够如此打动岳飞这样的爱国将领?究竟为何前贤诸葛亮的文字和精神能够跨越历史激荡人心?让我们郑重

(完整word版)《出师表》(教案)

24.《出师表》教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古今异义字、多义字、通假字、活用字等。 2. 了解诸葛亮的建议及思想感情。 3. 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 名句积累。 学习重点: 1. 掌握本文的古今异义字、多义字、通假字、活用字等。 2. 了解诸葛亮的建议及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两个 学习步骤: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 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诸葛亮的写作目的。 2. 扫除文字障碍,理通全文大意。 3. 积累各类字词。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背景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佐刘备,联吳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帅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兴复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愚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磨炼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排斥奸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三.听范读课文一次,学生自由大声朗读一次,后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四.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给有下划线的字词作解释,弄通全文大意: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皇帝的死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诚(确实)危急存亡之秋(时刻)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 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欲报之于(给)陛下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遗留yí)德,恢弘.(发扬扩大 hóng )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看不起、轻视 fěi bó),引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出师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师表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的写作脉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突破方法:教师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勉方式提出情理说,引导学生循着情理双线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脉络

出师表(精品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出师表 教案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 出师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

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出师表(第2课时) 一、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通常我们要劝勉和打动某人最好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同学们再读《出师表》,循着理与情两条线说说诸葛亮在表文中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理线:(1)劝勉后主,提出建议:①开张圣听;②不宜偏私;③亲贤远佞。 (2)出师的准备和意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情线: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④臣不胜受恩感激!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理线探究——变换角度,说理评理 诸葛亮的理说得是否好,还要看读的人能否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用一位年轻君主的眼光去读一读《出师表》。 1.三条建议的目的在于劝勉后主内修政理,励精图治。如果你是刘禅,你认为哪一条建议最为关键? 亲贤远佞最关键,是君主用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前两条建议能够施行的基础。诸葛丞相将其放在最后陈述可谓用心良苦,是为了告诫我谨慎用人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汉室之隆,计日而待”的必要前提。 2.自古忠言逆耳,要让一个昏君接受自己的良言十分不易,如果你是刘禅,读这篇表文时诸葛丞相的哪些言辞最能触动你呢? 学生可能会据此回答: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蜀汉危急的情势给后主以紧迫感,因危机感而自励。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蜀汉拥有忠臣良将的优势,使后主对国家不失希望。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用历史经验印证观点令人信服;用先帝观点影响和打动后主。 ④文章多次提及先帝——处处以先帝的遗德遗训告诫后主,而不以丞相身份直言,有力度,有分寸。 三、情线寻迹——变换角度,陈情抒情 让我们再作一次畅想,46岁的诸葛亮华发早生,忧思忡忡,出师北伐之前,他写罢此文,“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此时这位两朝开济的老臣心中会翻涌着怎样的情感呢?结合对历史的了解,请你站在诸葛亮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表达一下他此时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①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②委以重任的沉重责任感。 ③对后主刘禅的担忧和期望。 ④出师北伐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四、拟写感言——效仿古人,凭吊蜀相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结合文下注释,读懂文章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拳拳忠心,领会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本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宜先按文后示例,读准节奏、停顿;结合文下注释,粗知文句大意;然后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耿耿情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出师表》作者是(时代)的政治家,字,号,谥号,后世称其为“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中道崩殂() (2)益州疲弊() (3)恢弘()志士之气 (4)妄自菲薄()() (5)忠谏之路) (6)陟罚臧否()() (7)以遗()陛下 (8)性行淑均() (9)行阵和睦()

(10)猥自枉屈() (11)庶竭驽钝()() (12)咨诹善道() 3、仿照文后示例,运用所掌握的文言句读法,读准句子停顿(用“/”划出停顿处)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查有关资料,运用积累的文言词汇解释加点词义 (1)中道崩殂()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盖追先帝之殊遇() (4)诚宜开张圣听() (5)以光先帝遗德() (6)恢弘志士之气() (7)引喻失义() (8)陟罚臧否:() (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0)作奸犯科() (11)此皆良实()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3)悉以咨之() (14)性行淑均() (15)优劣得所() (16)躬耕于南阳() (17)先帝不以臣卑鄙() (18)猥自枉屈()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

《出师表》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3、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4、了解诸葛亮及《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重点难点: 1、实词的准确翻译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句子的熟练翻译 3、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理解及现实意义。 三、复习时间: 四、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五、复习过程: (一)教师明确本课复习重点 (二)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三)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四)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师点拨: (一)、解题: 1.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的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2.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着作有:《三国志》、《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二)学生背诵课文 (三识记重点字词 1、中道崩殂(帝王之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 时候 ) 3、追先帝之殊遇(追念 )( 特别的知遇,指刘备的信任 ) 4、妄自菲薄( 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菲薄,轻视 ) 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比喻。义,适宜恰当 ) 6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 7、付有司论其刑赏( 给予,交付 )( 罚 ) 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昭,彰显、显示 ) 9、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 10、性行淑均 ( 淑,善 )( 均,公平、平均 ) 11、晓畅军事(明晓、精通 ) 12、躬耕于南阳(亲自 ) 1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 14、猥自枉屈( 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 15、寄臣以大事(托付 )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

《出师表》(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出师表》(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4、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

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池州市第十中学方来源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 )薄裨补(bì)遗(wèi )陛下 祎(yī)攸(YōU ) 阕(quē)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行(háng )阵猥(wěi)自 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的写作脉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突破方法:教师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勉方式提出情理说,引导学生循着情理双线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脉络

2019春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19春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等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因此阅读理解能力很差,读题能力差,回答问题抓不住关键。班中只有八九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点,其他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基础差的学生对好学生和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同时面临复习时间紧,学生在面对中考选择时的思想波动大。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第一单元:编排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海燕》等新诗,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与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悠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也有以旧体表现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内容有《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起来令人难忘。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有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词四首》,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还要注意诵读中增强于文艳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选取的课文有《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没血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第五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活动、探究,通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表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上的故事,凝聚着无尽的人生,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舞台上的人物折射出多样的人格,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你是不是也很想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赢得观众的掌声?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材将阅读中外优秀剧本选段,在此基础上,资助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六单元: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五首》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张志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练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诗歌。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颂,并将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