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

?

古汉语中的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

?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最高度

?大——十分

?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

?1、良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

?2、甚:

?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苛政暴吏,甚于虎也。(《论衡·遭虎》)

?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二)表程度不深、轻微

?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

?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唐宋以后用“稍”

?例如: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方勺《泊宅编》)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

?⑤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

莽传》)

?讨论:

?1、少——稍

?上古汉语的“稍”是情态副词,“逐渐”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2、颇:两个意思

?第一,程度偏高,很,甚。

?时间颇长;颇感兴趣

?第二,表示程度不深、轻微

?《史记·三代世表序》: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一般说来,多做第二种意思。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

?常见的有“愈”、“益”、“加”、“弥”、“兹”等,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这类词一般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面起修饰作用。

?例如: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④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这是古今不同之处。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一)表总括

?常见的有“毕”、“举”、“悉”、“咸”、“率”、“尽”、“俱”、“并”、“皆”等,一般可

译为“全”、“都”等。

?另外,表示总共的还有“共”、“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总共”。例如:

?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同上)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凡百三十篇。(《报任安书》)

?讨论:

?1、“举”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时,是形容词而非副词,如“举家庆贺”;

?2、“悉”也可用在名词之前,但“悉”仍是副词,那是因为“悉”后面的动词省略

了,或“悉”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旧唐书·太宗纪》)

?3、“凡”的意义有二:

?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则表示“凡是、大凡”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孟子·告子上》)

?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

十篇。《报任安书》

?(二)表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常见的有“但(亶)”、“第”、“特”、“徒”、“直”、“唯”、“止”、“独”、“仅”等,一

般可译为“只”、“仅仅”、“不过”等。例如: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列传》)

?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例如: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列传》)

?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⑤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⑧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⑨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

?讨论:

?1、但:

?“但”字古今用法差异较大:

?现代汉语中,“但”主要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古汉语中,“但”则主要是表示

限制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只”相当。

?“但愿如此”、“但求无过”中“但”字的意义是古汉语“但”字意义的继承。

?2、“独”字作范围副词,有时可以表示单独一人。如:“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

语·颜渊》)

?3、“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作“仅仅”讲。

?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

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张中丞传后序》)

?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副词。

?1、表现在时或进行时:常用的有“方”、“适”、“会”等,一般可译为“正在”、“正

当”、“恰好”、“刚好”等。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②荆王适兴兵而攻宋。(《汉书·贾谊传》)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2、表过去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古汉语中常用的有“已”、“既”、“尝”、“曾”、“业”、“向”等。其中,

?“已”、“既”、“业”一般译为“已经”、“……以后”,“尝”、“曾”一般译为“曾经”,

?“向”一般译为“先前、从前”,也可表示过去较近的时间,即“刚才”。

?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②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④孟尝君曾侍客夜饮。(《史记·孟尝君列传》)

?(“曾”表“曾经”是汉代以后的事情。)

?⑤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⑥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本》)

?讨论:

?“既”除表过去时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隔比较短暂,有时“既而”连

用,都可译为“不久”。如:

?①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国语·周语》)

?②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

?3、表将来时(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

?古汉语中常用的有“将”、“且”、“行”等,一般可译为“将要”、“快要”、“将”等。

例如: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②以为且噬己矣,甚恐。(柳宗元《三戒》)

?③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表动作行为时间的久暂

?俄、暂、寻、旋——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不久”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

?常:经常、时常

?雅、素:平素、一向

?①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

(《史记·仓公列传》)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⑤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

?四、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频率的副词。

?(一)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

?1、表示几个施事者一同做某事

?常用的有“俱”、“并”等,一般可译为“一块儿”、“一同”等。例如:

?①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孟子·滕文公上》)

?2、表示秘密地、暗中做某事

?常用的有“间”、“微”、“窃”等,一般可译为“秘密地”、“悄悄地”、“偷偷地”。例

如:

?①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②童微伺其睡。(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窃载与之齐。(《史记·孙子列传》)

?3、表示故意、特意做某件事

?常用的有“故”。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②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史記·魏公子列传》)

?4、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常用的有“固”。例如:

?①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四》)

?②主者固不受,则固请。(宗臣《报刘一丈书》)

?(二)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進行的速度

?說明:速度必然與時間有關,所以有些語法著作把這些詞歸入時間副詞。

?常用的有“暫、遽、卒(猝)、立、即、稍、漸”等

?暫:一會兒——時間副詞

?一下子,突然——情態副詞

?遽:匆忙急迫

?猝:匆促突然

?立、即、旋——表示這個事情或行為緊接著前一事或行為發生

?稍、漸——表示動作的逐漸性

?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吕氏·察今》)

?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③即遣兵三万以助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④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后汉书·张衡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反复出现

?常用的有“亟”、“复”、“仍”、“数”、“频”、“辄”等,一般可译为“屡次”、“多次”

等。

?“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

?“辄”——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

?“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例如:

?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②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

?③公子往,数请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④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后汉书·李云传》)

?注意:

?表示“又一次”这个意义时,现代汉语一般用“再”,而古汉语中一般用“复”。

?古汉语中,“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例如:“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

记·孙子吴起列传》)

?唐代以后,“再”可以专指第二次,和“复”的意义接近了。如:“寺忆新游处,桥

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修觉寺》)

?五、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的副词。它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

之前作状语。按其否定的内容和方式,可分为五类:

?(一)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

?常用的有“不”、“弗”,其次有“毋”、“勿”、“莫”等,一般可译为“不”、“没有”

等。

?例如:

?①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②若弗与,则请除之。(同上)

?③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成仓猝莫知所救。(《聊斋志异·促织》)

?讨论:

?第一,“不”的用法,古今相同,可以用在任何性质的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性短语前表示否定。

?第二,秦汉以前,“弗”的用法和“不”有分别。“弗”字一般只能用在不带宾语的

及物动词前表示否定。秦汉以后,渐无分别。

?第三,“毋”、“勿”主要用来表示祈使性否定。

?第四,“莫”本是否定性無定代词,汉代以后才多用作否定副词

?(二)表示祈使性的否定副词

?常用的有“毋”、“勿”、“无”、“莫”等,一般可译为“不要”、“别”等。例如:

?①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②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战国策·赵策四》)

?③无令舆师淹于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④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讨论:

?第一,“毋”与“勿”用法略有不同,其区别与“不”与“弗”之区别平行:

?“毋”与“不”相当,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与“弗”相当,“勿”一般用在不带宾语

的及物动词前表示否定。

?“勿”字后面的动词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

?第二,“无”本是动词,古书中也常作为否定副词使用,相当于“毋”。

?(三)表示假设性的否定副词

?常用的有“微”、“非”。一般可译为“如果不是”、“若无”、“若非”等。例如: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另外,“非”字还可以用在名词谓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中,

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定。如: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②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四)表示情况还没出现或动作还没进行的否定副词

?常用的有“未”、“未尝”。一般译为“还没有”、“尚未”、“不曾”等,表示事情还没

有发生或实现。例如: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四》)

?②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论》)

?③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注意:

?第一,“未”有时只是表示委婉的否定,与“不”相似。

?如:“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第二,“未”跟“未尝”的用法略有区别:

?“未”表示“现在还没有实现”,并不否定将来实现的可能性,而“未尝”只是表示“过去

还没有”。

?如“未闻”,意思是“没有听说”,只表示现在还没有实现,包含有将来实现的可能

性;而“未尝闻”,意思是“没有听说过”,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五)否定副词“否”

?“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是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

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独使用,构成单词句,对所说的事实进行否定。例如:

?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②听则进,否,则退。(《国语·晋语九》

?③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李斯《谏逐客书》)

?④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六、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多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句首。根据其所表语气,大

致可分为六类:

?(一)表确认语气

?常用的有“乃”、“即”、“则”;“必”、“定”、“诚”、“信”、“果”等,多用于判断句

或表示说理的叙述句。

? 1.判断语气:“乃”、“即”、“则”当于“就”、“就是”;

? 2.肯定语气:“必”、“定”相当于“一定”,“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果”

相当于“果真”。

?例如:

?①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⑤劳民者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商君书·农战》)

?⑥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杜甫《寄高适》)

?⑦子皙信美矣。(《左传·昭公元年》)

?⑧暮而果大亡其财。(《韩非子·说难》)

?(二)表推测语气(猜度语气)

?常用的有“盖”、“殆”、“其”,一般译为“大概”、“或许”、“恐怕”等,表示测度、

估量的语气。例如: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三)表祈使语气

?常用的有“其”,此外还有“庶”等,一般译为“请”、“一定”、“希望”等。例如:?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左传·成公十三年》)

?(四)表反问语气(反诘)

?常用的有“岂”、“宁”、“庸”、“独”、“巨(钜、渠、讵)”、“其”等,一般译为“难

道”、“怎么”、“竟”等。例如:

?①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④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韩非子·说林上》)

?⑤沛公不先入关,公巨能入乎?(《汉书·高帝纪》)

?⑥其渠得免夫累乎!(《荀子·王制》)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五)表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

?常用的有“曾”,一般可译为“竟”、“竟然”等,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例如:?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六)表示侥幸语气

?常用的有“幸”、“幸而”等。一般可译为“幸亏”。例如:

?①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中山狼传》)

?②幸而杀彼,甚善。(柳宗元《童区寄传》)

?七、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表示对人尊敬、自我贬抑的副词。这类副词大多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

而来,用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

?一般可分为尊人和自谦两类。

?(一)表敬副词(表示尊人)

?常用的有“请”、“幸”、“敬”、“谨”、“幸”、“惠”、“辱”、“蒙”。

?例如:

?①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史记·滑稽列传》)

?③徒属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④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⑤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僖公四年》)

?⑥昨日蒙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意:

?“请”用作表敬副词和用作动词有区别。

?“请”作动词用,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请求得到某种东西,这时候“请”字后面是名词;

?一是请求别人怎么样,这时“请”字后面是动词。

?表敬副词“请”容易与动词“请”的第二种情况混淆。

?主要区别在于“请”字后面的动词。

?如果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那么“请”字就是表敬副词,可译

为“请您允许我做某事”

?如果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别人发出的,那么“请”字就是动词,可译为“请您

现代汉语语中副词的正确使用

现代汉语语中副词的正确使用 关于副词的意义及种类前面老师已经讲过了,我们不在做讲述,我们组今天主要讲的是副词语法方面的一些知识。 1、副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即副词都能做状语,有部分程度副词(很、极—好得很,好极了)还能做补语,但副词做状语时在句中的位置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般情况下,语法被分为可移动副词(多音节:如昨天)不可移动副词(单音节词:如刚、才)。可移动副词既可以出现在主语或是主题的前面,也可出现在它们的后面;但不可移动副词只能出现在主题或主语的后面— 事例:①昨天我去外婆家了=我去外婆家了,昨天;②她刚出差回来≠她出差回来,刚(后者无此说法)。 另外可移动副词包括时间副词及观点副词,而不可移动副词则可分为态度及非态度副词。 事例:①今天我不舒服(表时间);②显然她不高兴(表观点);③她静静坐在那(表态度); ④他已经走了(表非态度)。 可移动副词出现在不同位置时的不同功能-如:学校“原来”打算多盖几间宿舍(意为本来);“原来学校打算多盖几间宿舍(可理解为本来或恍然大悟)”。 2、副词语法上的特殊应用情况 ㈠副词修饰名词及省略的现象

副词修饰名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即副词+名词,而名词被活用为形容词。如:①副词+指人名词或处所名词:A.“很淑女”即可视为形容词,用于形容一些具有典雅气质和风范的女性。B “.很阿Q ”、“很东北”、 “很绅士”、“很香港”等用法类似。 ②副词+抽象名词,此类名词多具有抽象名词抑或多取决于的主观情感(很青春、很现代、很传统)或独一无二的事物(美国、葛朗台:视财如命) ③程度副词+时间名词(表时令的名词:春天、中午等)事例:他是一个很春天的人,从来没有什么能够破灭他的希望。 ④副词修饰名词的隐含现象(陈一民认为“名词前的副词有一部分是 隐含的动词”),A:如:“很有气派”常写作“很气派”;“非常像绅士”常作“非常绅士”;“越来越懂诗意”常作“越来越诗意”;在这里,副词“很、非常、越” 被视为修饰动词“有、像、懂”。B:另外“·····化”也表示动词概念的一种形式,一旦失去了词尾“化”,便有可能产生“程度副词名词”如:“他是一个极其家庭的男人”;“他已经变得十分城市化了”。“极其家庭、十分城市”实际为“极其家庭化、十分城市化”的省略。 ㈡副词用法的几个实例 ⑴现代汉语副词“才”和“就”时间表达的比较研究 ①“才”的时间表达 A :“才”的时间短与时间长两种相反语义——具体时段的衡量 ???你怎么才来?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 要走久发生:你怎么才来就刚刚,表示事情在前不?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现举例如下: 一、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 (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 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 (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伪古文《尚书·大禹谟》) (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尚书·汤誓》)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的语法现象分析

程度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但是茅盾笔下的“很感情”、曲波笔下的“很军阀”,以及港台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作品、报刊中出现的“很淑女”、“很绅士”等,都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言语事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近20年来,在大陆作家的笔下和广告媒体中,“很西藏”、“非常现代”、“很女性”这样的副名组合也频频出现,似有流行开来的趋势。为此针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组合,我将做如下分析并分类: 一、名形兼类词 (1)他穿上这身服装,多气派。(现代汉语词典) →他穿上这身服装,多有气派。 (2)从前我也跟过一个人,人倒是很规矩,又不赌不嫖,就是一肚皮恶水……(范小青《大家闺秀》1992年第6期155页) →从前我也跟过一个人,人倒是很有规矩,又不赌不嫖,就是一肚皮恶水,…… 解析:“气派、规矩”受“很”修饰是形容词,它们还能受其它副词修饰,如:非常/比较/不气派(规矩);在“程度副词+有+名词”结构中作名词。常见的这类词还有:权威、礼貌、理智、气魄、可能、精神、必要、规律、系统、耐心、矛盾、光彩、讲究、热情等。 二、活用词 (3)刘喜好福气。(芮灿庭《芦林街》,《花城》1995年第6期156页)→刘喜好有福气。 (4)痛的原因,一是张力比较出息,三十二岁就副团了、再就是…… (段平<<林木乡长>>,<<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6期41页)→痛的原因,一是张力比较有出息,三十二岁就副团了、再就是……(5)姜碧柳十分把握:不可能。(何继青《从夏天到冬天》,《中篇小说选刊》1998年第4期134页) →姜碧柳十分有把握:不可能。 (6)我今天请几个很名望的教授吃饭,可这个跑堂一点面子也不给,这么长时间了,连饮料都没拿。(白帆《那方方的博士帽》) →我今天请几个很有名望的教授吃饭,可这个跑堂一点面子也不给,这么长时间了,连饮料都没拿。 “福气、出息、把握”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它们不能受副词“不”的修饰,与一般形容词不同,所以,不是典型的形容词。此类名词还有:传统、道德、技巧、技术、进步、学问、优势、偏见、诚意、诗意、新意、水平、文化、营养、原则、能耐等,这些名词受程度副词修饰逐渐被社会所承认(由于语感不同可能有出入),这说明它们已呈现出向形容词转化的趋势,有可能成为名形兼类词。而“名望”纯属临时活用,从搜集的语料看,这样的名词还有:人性、朝气、哲理、情趣、情感、福分、感情、个性、智慧、魅力、运气、气势、程度、个性、天才等。 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具体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在程度副词和名词之间直接加上“有”,但是稍加变动(一般在具体名词后加上一个抽象名词)也可以把它们变换成“程度副词+有+名词”的形式。这些名词主要有三类: (一)、指人名词:官僚、瘪三、小市民、傻瓜、市侩、流氓、阿Q、江湖骗子、奶油小生、男人、男子汉、学生、女人、女孩、雷锋、维纳斯、英雄、绅士、淑女等,例如:

(九)古代汉语副词-3

九、副词 一、关于副词 1、副词的性质及分类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式等的词。 程度副词:很、略微范围副词:都、只 时间副词:已、正在情态副词:简直、偏偏 否定副词:不、别表敬副词:请、惠 2、副词的虚实问题 实词说: 《马氏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望到《文法简论》:“汉语里的名词、代词、动词……副词都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都是实词。” 虚词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副词虽可认为半实词,然而它和纯粹的虚词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副词。 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低表示程度更近一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 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1、少 现代:不多;缺少;年轻 古代:稍微、略微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2、稍 本义:禾苗的末端。 古代:逐渐(时间副词)

现代:稍微(程度副词) 《说文解字》:“稍,出物有渐也。”段注:“稍之言小也,少也,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项羽本纪》) 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秦始皇本纪》)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梁孝王世家》) 稍作副词,一方面有“渐”、“少”、“小”之义,一方面亦有“尽”义。先秦时这两种相对立的含义均已出现。 《广雅·释诂》:“稍,尽也。” 小、少 稍微 很,甚 尽 与子尾邑,受而稍致之。公以为忠,故有宠。(《左传·襄公28》) 译:齐侯赐给子尾城邑,子尾接受而又尽都奉还。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文选·恨赋》) “稍”于中古时(大约唐代)演变为表程度,如: 《唐语林》:“稍不如意,相顾笑议。” 《因话录》:“妆饰稍过,上见之极不悦。” 在近代汉语,一般只用作表弱度的程度副词了。 3、颇 现代:很 古代:①稍微②很 本义:歪头,引申为偏差,如: 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在先秦主要做形容词用,到《史记》已经用作程度副词,并既可表示强度又可以表示弱度,因偏差有大有小,大而多就是程度深,小而少就是程度浅。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很)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王充《论衡》)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颇’字自古就是不足的表示。”又:“纵使这里的‘颇’有‘甚’字意,也只是个例外。” 到宋时还有少数表示弱度的用例,元明时期则一般只用来表示强度了。 三、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事物范围的副词。 强调范围大限定范围表示相互之间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战国策·楚策》) 寡人非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1、但 现代:转折连词,但是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语气副词的界定 (2) (一)语气副词的定义 (2) (二)语气副词的归属 (4) (三)语气副词与语气词 (6) 二、语气副词的分类 (7) (一)根据语气副词出现的位置分 (7) (二)根据语气副词的意义分 (8) 三、语气副词的分布情况 (9) (一)语气副词的句型分布 (9) (二)语气副词的句类分布 (10) 四、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 (12) (一)改变疑问句的性质 (13) (二)增加语言色彩的鲜明度 (13) (三)增加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13)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4)

试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分类、分布及语用功能 学生姓名:段严严学号:20085025008 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指导教师:栗君华职称:讲师 摘要: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的一个次类,是现代汉语表示语气范畴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学界常谈常新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从界定、分布及语用功能等方面对语气副词进行探讨,以期可以得出新的结论。 关键词:语气副词;界定;分布;语用功能 Abstract :The modal adverb is one of time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 is a modern Chinese modal category is an important grammar means, but also grammar platitude is often a new object of study,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modal adverb belong, concept,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modal adverbs are discussed, with a view to modal adverbs have new discovery. Key words:adverb; concept;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pragmatic function; word-class status 一、语气副词的界定 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的一个次类,是现代汉语表示语气范畴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学界常谈常新的研究对象,因此对语气副词的关注毫无疑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语气副词的定义 首先,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次,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 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有概念的,无论模糊还是精确。从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身所特有的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就是内涵;而外延则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所覆盖的范围也就是成员的集合。 就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语言材料来看,“语气副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王力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 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先看“少”的例子: 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 和于身也。《战国策》 (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 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 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本纪》

汉语中地副词

汉语中的副词 1.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表示程度:很、非常、极、十分、最、顶、太、更、挺、极其、格外、分外、更 加、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几乎、过于、尤其 表示范围:都、全、总、总共、共、统统、仅仅、只、光、净、一概、一律、一 齐、单、单单 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早已、刚刚、正、正在、就、就要、将、将要、 曾、刚、才、在、马上、立刻、、渐渐、早晚、从来、终于、一向、向来、从来、总 是、始终、往往、永、赶紧、仍然、还是、屡次、依然、重新、还、再、再三、偶尔、 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 表示处所: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表示肯定、否定:不、没、没有、不用(甭)、必、必须、必定、准、的确、未、别、莫、勿、是否、不必、不曾 表示情态、方式: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悄悄、连忙、 赶紧、暗暗 表示语气:难道、决、岂、反正、也许、大约、大概、果然、居然、竟然、究竟、 幸而、幸亏、偏偏、明明、恰恰、未免、只好、不妨、索性、简直、就、可、难怪、 反倒、何尝、何必 同一小类的副词,语义和用法不一定都相同,有的差别还相当大。所以,同类副 词在用法上的差别值得注意: 举例来说,“都、只”都表示范围,但是“都”表示总括全部,一般是总括它前 面的词语,而“只”表示限制,限制它后面的词语的范围。例如 “中文(1)(2)(3)(4)班的同学都去了,只中文(5)班的同学没去。” 这一句的“都”所总括的对象是前面的“中文(1)(2)(3)(4)班的同学”,而“只”所限制的范围是后面的“中文(5)班的同学”。当然,“都”在疑问句里也可限制后面的词语。例如:在美国这么些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你都点了哪些莱? 即使同样是总括它前面的词语,情况也很复杂。比如: 这些书我都看过了。(“都”总括它前面的“这些书”) 这本书我们都看过了。(“都”总括它前面的“我们”) 这些书我们都看过了。(脱离语境是有歧义的,“都”可以同时总括它前面的“这 些书”和“我们”,也可以只总括它前面的“这些书”和“我们”中的一项。)使用副词须要注意副词的语义指向。语义指向的不同,也常常会引起歧义,须要 认真分辨。比如: 小东东最喜欢大熊猫。 副总理分别会见了两个工商界团体的代表和当地的一些新闻记者。 “最”指向“小东东”指的是在所有的小朋友中,指向“大熊猫”指的是在所有

古代汉语 代词副词

代词 一、代词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代词是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个特殊词类。又叫“指代词”。它数量少,用法复杂,可替代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体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前者和名词、数量词功能接近;后者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功能接近。现在一般按意义和作用把代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和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体词功能,是体词性代词;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谓词功能,是谓词性代词。代词不仅代词,也可代词组、句子或语段,并有好多活用情况。 古代汉语代词同现代汉语代词比较,差异很大。学习古代汉语代词,一要知道有哪些类,每类包括哪些词;二要知道他们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三要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如何对译。 二、代词分类 (一)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反身自称之分 1.第一人称:吾、余、予、我、朕、台(yi2)昂(ang2) (1)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子产论尹何为邑》(2)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先秦一般人都可用“朕”,秦始皇起“朕”成为帝王自己的专称) (3)曰“余病矣。”(《左·鞌之战》) 2.第二人称:汝、女(ru3)尔、若、而、乃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齐桓公伐楚》) (2)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勾践灭吴》)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宣十五年》) (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陈涉起义》) (5)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平原君列传》) (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3.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僖三十二年》)(其:师之;它的)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庄十年》) (3)射其元王,中厥目。(《左·成十六年》) (4)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庄十年》) 秦汉以前,“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魏晋以后,“其”也偶作主语、宾语或兼语;如:“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劭传》)“修德使其来,羁縻故不绝”。(杜甫《留花门》)(“之”不作主语,古汉语语意上该用第三人称的地方,就只好:一是重复所称代的人名,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襄十五年》)二是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4.反身代词:自、己、身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年》)(自:自己,作主语。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自”区别比较:“汤自把斧钺以伐昆吾。”)(《史·殷本纪》)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句子成分,代词作主语,副词作状语。)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身:自己,我,作主语。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身”区别,“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战国策·楚策》)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句中成分,代作主语,副作状语。)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没有单复数之分,是表单数还是复数,由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 (一)程度副词 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 (二)范围副词 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 (三)时间副词 “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 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 (五)否定副词 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例如: 功成而弗居。(老子)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例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2.毋(无)和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起义)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这种用法频率较低。 欲无获民,将焉避之。(左传·晏婴论季氏) 3.未:表示对尚未实行的某种动作、行为或状况的否定。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22年) 有时,“未”字只表示一般的否定,和“不”的意义比较接近。例如: 君未知战。(左传·僖公22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4) 4.非和否:“非”和“否”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前例是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后例是否定叙述句中的谓语,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古汉语中的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 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最高度 大——十分 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 1、良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 2、甚: 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苛政暴吏,甚于虎也。(《论衡·遭虎》) 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二)表程度不深、轻微 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先秦一般用“少” 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现代汉语语中副词的正确使用

关于副词地意义及种类前面老师已经讲过了,我们不在做讲述,我们组今天主要讲地是副词语法方面地一些知识. 、副词最主要地语法特征即副词都能做状语,有部分程度副词(很、极—好得很,好极了)还能做补语,但副词做状语时在句中地位置究竟是怎样地呢?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一般情况下,语法被分为可移动副词(多音节:如昨天)不可移动副词(单音节词:如刚、才).可移动副词既可以出现在主语或是主题地前面,也可出现在它们地后面;但不可移动副词只能出现在主题或主语地后面—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事例:①昨天我去外婆家了我去外婆家了,昨天;②她刚出差回来≠她出差回来,刚(后者无此说法). 另外可移动副词包括时间副词及观点副词,而不可移动副词则可分为态度及非态度副词. 事例:①今天我不舒服(表时间);②显然她不高兴(表观点);③她静静坐在那(表态度); ④他已经走了(表非态度). 可移动副词出现在不同位置时地不同功能如:学校“原来”打算多盖几间宿舍(意为本来);“原来学校打算多盖几间宿舍(可理解为本来或恍然大悟)”.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副词语法上地特殊应用情况 ㈠副词修饰名词及省略地现象 副词修饰名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即副词名词,而名词被活用为形容词.如:①副词指人名词或处所名词:.“很淑女”即可视为形容词,用于形容一些具有典雅气质和风范地女性.“.很阿”、“很东北”、 “很绅士”、“很香港”等用法类似.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②副词抽象名词,此类名词多具有抽象名词抑或多取决于地主观情感(很青春、很现代、很传统)或独一无二地事物(美国、葛朗台:视财如命)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③程度副词时间名词(表时令地名词:春天、中午等)事例:他是一个很春天地人,从来没有什么能够破灭他地希望.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④副词修饰名词地隐含现象(陈一民认为“名词前地副词有一部分是 隐含地动词”),:如:“很有气派”常写作“很气派”;“非常像绅士”常作“非常绅士”;“越来越懂诗意”常作“越来越诗意”;在这里,副词“很、非常、越”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被视为修饰动词“有、像、懂”.:另外“·····化”也表示动词概念地一种形式,一旦失去了词尾“化”,便有可能产生“程度副词名词”如:“他是一个极其家庭地男人”;“他已经变得十分城市化了”.“极其家庭、十分城市”实际为“极其家庭化、十分城市化”地省略.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㈡副词用法地几个实例 ⑴现代汉语副词“才”和“就”时间表达地比较研究 ①“才”地时间表达 :“才”地时间短与时间长两种相反语义——具体时段地衡量 ???你怎么才来?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 要走久发生:你怎么才来就刚刚,表示事情在前不? :时间晚与时间长——具体是点地衡量 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来得晚:“你怎么才来”中“才”表示“来”这一动作发生地时间晚. 注意时间晚不能用时间长来替换,因此“才”地时间短与时间晚两个义项之间不是对立地,不构成反义关系. .“才”地时间晚与时间短两个义项地沟通 表示事情在前不久发生——事情发生地时间距离、说话时间短暂:如“你怎么才来就要走?”

现代汉语副词“就”和“才”的比较

现代汉语副词“就”和“才”的比较 摘要副词“就”和“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它们在时间、数量、范围等方面的使用中有交叉现象。本文着重从义项、句法、语义和与“了” 的隐现来论述“就”与“才”在时间、数量、范围方面的异同,探究其原因。关键词就才了语义语义指向 “就”和“才”是一对词义复杂,用法灵活的多功能副词,国内外语法界通常把“就”和“才”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有很多。代表性的研究王还的文章《“就”和“才”》侧重对有关“就”和“才”的的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说明。他认为“就”字句和“才”字句在语义上是对立的,但在一定语境下可以变得意义相同。从形式上讲,“就”字句和“才”字句中“就”和“才”常常可以互换,但事情并不总是这样,有时我们只看到“就”,看不到相应的“才”,反之亦然。而法国学者白梅丽的文章《现代汉语“就” 和“才”的语义分析》则通过明确“就”和“才”的语法意义对一些问题做出解释,侧重从分布特征和语义特点等方面研究“就”和“才”。后来张谊生《多功能副词“才”的综合研究》从语义焦点与表量作用的角度对这两个副词进行深入考察。认为“就”和“才”是双指副词,“才”的增值强调、减值强调(即主观大量、主观小量)是与其语义指向相关联的。当表示前一种意义的时候,“才”指向其前面的成分;当表示后一种意义的时候,“才”指向其后面的成分,并且两种不同的意义与“才”的两种不同语义指向相关联,因此,“就”与“才”有同有异。张旭《估价副词“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分析》则着重讨论了“就”、“才”句中出现实际语境和不出现实际语境两种句法条件下“就”和“才”的语用过程。他认为“实际偏离预期”是“才”和“就”的核心意义,而且“从语用的立场看,则可以说,‘就’只 有一种用法,‘才’也只有一种用法。许多词典和汉语语法著作通常把‘就’和

现代汉语的词类

现代汉语的词类 1.现代汉语的词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包括连词、介词、助词。 此外还有叹词和象声词,它们是比较特殊的词类,也归入虚词。 2.区分动词与形容词 词的归类,难度最大的是区分动词与形容词。这里把动词与形容词作个比较: 第一,“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形容词”。这区分动词与形容词的充分条件。但根据这充分条件,只能确定“能带宾语的都是动词”,却不能说“不能带宾语的都是形容词”。因为不及物动词也不能带宾语。第二,能加“很”(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是形容词(其中一个语素有显示程度的作用,这个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个条件也不很充分,因为有的动词也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带“很”),如动词“了解”就可以带“很”。不过,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主要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动词,其他动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所以,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加“很”)还是可以作为动词与形容词的一个辅助区别条件。另外,还有一类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充当谓语,只能用来修饰名词,如“初级”、“西式”、“国营”、“主要”等,我们称它们为“非谓形容词”。 第三,动词与形容词都可以重叠,但动词重叠后表示“尝试”的意味,如“休息休息”;而形容词重叠表示某种程度,如“冷清――冷冷清清”表示程度的加强,“(个子)高――(个子)高高的”表示程度恰到好处。另外,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也不同:双音节动词重叠是ABAB式,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AABB式,例子见上。 第四,动词可以带时态助词“着、了、过”表示时态,形容词不能。能否带时态助词是动词与形容词的一个带普遍性的区别条件。另外,用副词不和很也可以帮助区别名词、动词、形容词 第一、凡不能受“不”和“很”修饰的是名词。 第二、能受“不”修饰不能受“很”修饰的是动词。(助动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既能受“不”修饰又能受“很”修饰) 第三、既能受“不”修饰又能受“很”修饰的是形容词。(本身带有程度的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 练习: 热爱(动词)热情(形容词)热烈(形容词)限制(动词)限度(名词)有限(形容词)效用(名词)使用(动词)耐用(形容词)特殊(形容词)特点(名词)特地(副词)武断(形容词)武功(名词)武装(动词)绿(形容词)绿色(名词)绿化(动词)动机(名词)机动(形容词)开动(动词)疑问(名词)可疑(形容词)怀疑(动词)奇怪(形容词)奇迹(名词)奇特(形容词)或者(连词)似的(助词)本着(介词)因为(连词)原因(名词)为了(介词) 3.区分形容词与副词 形容词与副词主要有两个区别条件: 第一,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能否修饰名词是形容词与副词的区别条件。第二,形容词能用肯定与否定的形式并列来提问,副词不能。例如,能说“必要不必要?”不能说“必须不必须?”因此,能不能用肯定与否定的形式并列来提问也是形容词与副词的

古代汉语副词

(四)语气副词1、确认语气:强调、认定有“固本来、必一定、诚确实、信的确、乃就是、即就是、果果真、定必定”等。 2、估量语气:估计、推测,译为“大概”有“盖、其、殆”等。 3、惊异语气,译为“竟然” 主要有:竟、曾。 4、反问语气 有“岂、其、宁、独、庸”,译为“哪里”或“难道”。 5、命令语气 主要有“其、苟”等,可译为“请、还是、但愿”。 (五)情态副词:从方式、速度、一段时间内的频率等方面修饰动作行为的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方式 俱、并、共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共同、一同作某事。译为“共同、一起” “间、微、窃”表示秘密地、暗地里、悄悄地、私下里的意思。译为“秘密地、暗地里、悄悄地、私下里”。 2、表示动作行为速度的副词。

“稍”“渐”表示速度较慢,强调渐进过程。遽、立、即表示动作快速,可译为“立刻”。 卒(猝)、暴表示事情来得快,出乎预料,可译为“突然”。 3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频率 素表示行为动作从过去持续到现在,译为“向来、一直”。 数、辄、仍、屡(娄)、亟、累表示行为动作的频率高,可译为“经常”。 (六)否定副词1、用于一般否定:不、弗区别:“不”使用范围广,否定动词(及物、不及物),形容词。“弗”在先秦使用范围小,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的宾语不出现。丁声树《释“弗”“不”》 2、表示禁止或劝阻的否定副词:毋、勿 一般用于祈使句中,相当于现代的“不要”、“别”。其差别也是“毋”能带宾语,“勿”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

3、用于对应有未实施境况否定否定副词:未、未尝 区别:“未”否定“已然”,事情没有实现,译为“没有”;“未尝”否定“曾经”,过去没有实现过,译为“不曾”、“没有过”。 4、用于对判断否定的否定副词:非(匪)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为多。 5、表示否定应答的否定副词:否 6、“微”多否定名词性谓语含有假设的意味(七)表敬副词:表示对别人尊敬或自己谦下的副词 1、尊人的表敬副词 “请”原本是动词,请求。虚化为副词,表示对方的尊敬。译为“请您、请您允许我”。“敬”原本是动词,尊敬。虚化为副词,表示对方的尊敬。译为“恭敬地”。 “惠”名词,恩惠,副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恩惠。译为“承蒙您的恩惠······” “谨”形容词,谨慎小心。作副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是认真而审慎地。译为“认真而审

现代汉语中副词“就”的篇章功能

现代汉语中副词“就”的篇章功能 副词“就”的语义繁多,很多时候它的意义要取决于小句所处的语境,因此,可以说副词“就”主要用于篇章的衔接和连贯。根据副词“就”在汉语篇章中的分布,我们认为副词“就”的篇章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显示功能、精简功能、主观化功能和焦点标记功能。 标签:副词就篇章功能 一、显示功能 显示是指用某种形式显示某种关系。从篇章的构成来看,前后句子之间往往隐含着某种逻辑语义关系,副词“就”在篇章连接过程中,可以将句子之间的关系很好地显示出来。如: (1)王广山姊妹4个,就他一个是男孩。 (2)这间房子还行,朝阳,采光好,价格也合适,就位置有点偏。 (3)因为她太小。太小就有这么个现象:天生的缺点样样不少,该养成的优点没有及时养成。 (4)“月大姐,努力去发动,不要存失败的心理!再过半个钟头,我就来找你……” (5)黑麻子怒叫道:“不识好歹的贱狗!我们这里管你们那些事么?再不走,就开枪了!” 例(1)中“王广山姊妹4个,就他一个是男孩”这两个小句之间,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添加,表示在“姊妹4个”这个范围之外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例外。副词“就”很好地把这种例外追加关系显现了出来,在句中是必要的;例(2)中副词“就”前面的部分表达的是这间房子的优点,后一部分表达的是这间房子的缺点,两部分存在着一定的转折关系,“就”在句中很好地显示出了这种关系;例(3)中“就”很好地表现出了“太小”和“天生的缺点样样不少,该养成的优点没有及时养成”这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4)中副词“就”表达了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事情发生的顺序关系;例(5)中“就”所连接的两部分之间是一种条件关系。副词“就”在这些句中都具有表现两部分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显示功能,是不可删除的。 二、精简功能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语言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从而使交际顺利地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所谓会话合作原则,是指在交谈中,说话者所说的话都应该符合交谈的目的。“在(交谈中)用话语作出某一贡献的特定时刻,按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1]。该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例如: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 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庄子·徐无鬼)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例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另一个意思是“稍、略”。例如: 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全”“都”“总共”。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齐悉复得其故城。(史记·燕召公世家) 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2年) 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汉书·元帝纪) 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例如: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古汉语中的副词

? 古汉语中的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 ?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最高度 ?大——十分 ?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 ?1、良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 ?2、甚: ?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苛政暴吏,甚于虎也。(《论衡·遭虎》) ?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二)表程度不深、轻微 ?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