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蒋玉尚

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我赴新加坡参加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期间,我们在这座国际花园城市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收获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我市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决策及其内涵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

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最具有借鉴意义的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一流规划引领新加坡走向世界宜居城市。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组织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2001年的概念总蓝图费时4年,提出了在熟悉的地方建新住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休闲选择、商业

用地更加灵活、区域商业中心、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注重认同感等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国家认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国55个分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数值,如土地使用、发展密度、高度、交通组织、历史保护和开发等。可以说,概念总蓝图是新加坡人的梦想,而总体规划图则是实现梦想的方式。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规划当局“禁止一切非法用途的权力”,明确“当土地或建筑物的用途不按规划而被滥用,有关当局可对物主或使用者采取强制执法措施”,违法者将被处3000新币罚款域不超过3个月的监禁,或者二者兼施。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最终方案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且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主要是通过专业团体对话以及举办公众展览让社会广泛参与。在规划方案的过程中,由规划专业人员先行收集资料并分析,拟定初步设计方案,征求公众和专家意见,然后按照征求的意见改进方案内容,上报规划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后,再到社区举办公开展览,如对住宅的改造规划要在该区举办展览会,区内70%的住户同意规划方案后方可实施。修改完善分区方案,最后才公报审核批准。

正是因为有一流的规划,加上对规划的有力执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才取得了一流的成就。

(二)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大的服务功能。新加坡政府以超前的魄力,建国初期就大量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入巨资,用约15%的总土地面积实施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了便捷高效的陆路交通系统。一是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新加坡通过普通公路、快速公路、地铁和轻轨有效连接,实现了有效的四级交通体系。所有城市快速和干道路网都向中心城区和商业中心集中,所有主次干道都长线连贯,高速公路总长161公里,公路网3356公里,平行道路保持200-300米距离。新加坡道路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没有慢车道。车行道大多是一对单行道,单行道少则3车道,多的5车道,同时修建了大量的人行过街天桥,红绿灯很少。由于完善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使所有车辆都能够有效快速地分流,虽然新加坡拥有各类汽车926000万辆,但车速都出奇的快,既使在闹市区时速都在50公里以上,几乎看不到交通拥堵现象。二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通过经济杠杆控制私家车,大力发展巴士、地铁等公共交通。新加坡不仅车价昂贵,还必须事先购买与道路增长量相适应的拥车证,拥车证市场拍卖,最高价格与车价相当。并且要支付高昂的公路费和停车费。控制私家车的同时,努力创造公共交通条件,设置了巴士专用道,十字路口巴士优先,目前拥有巴士3800辆、地铁85站,71%的公共交通使用者可在1

小时内到达目的地。三是排水管网发达。新加坡的排水系统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其地下管廊的一部分是电力、通信等各种管线,另一部分是雨水和污水的排放系统。管廊宽15米、高6-8米,能保证100年的使用容量,路上每隔6-10米就有一个排水口。所以,尽管新加坡是个多雨国家,几乎每天都有阵雨,但路上从不积水。污水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达标后成为工业用水、新生水或排入大海。雨水经过稠密的管线收集后进入蓄水池,经过处理后成为生活饮用水。

(三)数十年坚持不懈地绿化建设造就国际花园城市。新加坡是一个岛国、一座城市,总面积700平方公里(小于东阿县),资源贫乏,土地紧缺。但是绿化面积占到国土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树木、花草多层次覆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一是绿化触角装扮每寸土地。新加坡城市拥有1200万棵各类树木,有20公顷以上的区域公园60多个,邻里公园(游园、绿地)300多个,组团之间均有大型公园和生态观光带,每个镇区建有10公顷的公园,居民住宅每隔250米建有一处1.5公顷的公园。道路两侧强制性实施绿化,立交桥、人行天桥、楼顶处处可见立体绿化,路边挡土墙留出15厘米栽种攀爬植物,就连停车场也采用透气砖,进行了绿化,真正做到了见缝插绿、土不露天。无论是在大街上,在组屋,还是在购物中心、宾馆、餐厅,目

光所及的都是绿树青草。二是绿色廊道独具特色。从九十年代起,新加坡着手建立公园串连廊道,用以连接各大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区公园。廊道系统宽六米,包括四米的路面,居民可以不受机动车辆的干扰,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游览各个公园,也可以作为前往地铁站、巴士站的捷径。2012,廊道总长将达到300公里。三是绿化管理严格规范。80年代以后,政府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1992年,政府颁布了树木保存法令,对损坏绿化行为实行严厉处罚,毁坏一棵树罚款高达5万元。在绿化的养护上,新加坡也是精细有加。1990年开始建立树木电子信息档案,每棵树的地点、种类、年龄,修剪、施肥、喷药的时间以及责任人等,在电子信息档案上都一目了然。他们建立了专门的“育木师”队伍,每18个月都要为树木进行一次“体检”,并把体检资料输入电脑。养护作业市场化,实行招标承抱制。

(四)科学完善的住房政策实现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独立前,居民住宅十分紧张。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由建屋局统一组织建设政府组屋,目前85%的新加坡人选择政府住屋,基本解决了全国住房问题。第一,合理控制价格。政府组屋物美价廉,新房价格一般在 20-25

万新币之间,约为同地段商品房价格的四分之一,低于土地和建房成本,而且建设标准也不错,根据家庭人口,政府组屋的选择从一房式到五房式,还有公寓式。第二,分配覆盖人群广。政府规定每户月收入低于8000元的新加坡居民具备购买资格,在新加坡80%以上居民符合这一标准。5年后所购买的组屋可自由上市,还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和需求,第二次申请政府组屋,不过公积金贷款利息比第一次要高些。第三,筹融资渠道畅通。建屋局资金融资来源包括政府拨款、住户首期付款、银行贷款组屋和配套设施的租金等,其中以政府出资为主。第四,统一规范管理。组屋物业由社区市政理事会统一管理,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使整个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整洁靓丽。在组屋翻新修建中政府支付90%以上的费用。

(五)严格执法形成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新加坡城里又几乎没看不到交警和城管队员在现场执勤管理,但是市容整洁、交通畅通,街道上看不到乱停放和摆摊设点的,几乎没有乱丢垃圾的现象,整座城市日常运行十分规范有序。一是法律法规定健全。针对城市管理共制定如环境污染控制法、环境公共健康条例、公共设施条例等各种法律383种,世界罕见。不仅城市建筑物、广告牌、园林绿化等城市硬环境都作了具体规定,而且对软环境也作了具体规定,随地吐痰、违规吸烟、闯红灯、甚至不冲厕所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从而使执法人员对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二是严格执法。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突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和考评监督,建立了一支素质精良的执法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监控网络,执法过程始终突出一个“严”字,执法如山,毫无例外。在新加坡随地吐痰要罚款500新币,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要罚款1000新币,乱扔垃圾初次罚款200新元,累犯者则要被处以3至12小时的劳役,并在媒体上曝光,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增强市民城市意识。自1990年以来,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活动,推进环保团体、学校与公司参与环境保护,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还先后出台了新加坡2012年绿色计划、国家再循环计划、无垃圾行动等政策,引导和控制环保工作深入推进。

二、学习新加坡经验,打造生态宜居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市城市建设迎来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经验,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工作中,突出历史文化、生态水系、适宜人居三大特点,推动“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战略眼光高起点、大手笔搞好城市规划。新加坡一流的城市建设,得益于一流的规划。只有编制科学的规划才能形成完善的城市发展策略和形态,保证有限的资源能

够最大化、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一是坚持高起点。引进科学的规划理念和全国一流的规划队伍高起点做好各类规划,更要尽快稳定城市规划,突出规划的战略性、长期性、连续性,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进行修编。二是要有超前性。城市规划要科学预测未来,既要考虑近期城市建设,又要谋划长远目标,避免重复建设和短期行为。如防效新加坡在规划中预留出经济适用房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三是要有权威性。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规划城市,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因为开发商或某利益集团的要求而改变。

(二)超前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构建快捷高效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要适度超前。这是新加坡城市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他们的道路、地铁覆盖了所有未开发地段。我们也要借鉴新加坡做法,在城区未开发地段尽可能先行实施道路建设、公交和地下管网建设,以完备的服务设施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城市发展潜力。二是完善道路交通网络。高效快捷的道路网路能够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步伐,创造良好有序的城市环境。要开辟和构建城市纵向、横向的快速通道;实施主次干道拓宽改造,提升道路质量;发展立体交通,建设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特别是要实施城市主次干道交叉路口改造工程,形成主次干

道、支路、街巷合理布局的快捷交通体系。三是配套建设文体设施。把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建设市民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在风景区、湖边、河畔增设广场,设置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三)努力打造绿色生态聊城。以绿化增量升级和水系建设为重点,创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碧水绕城、绿树成荫的花园城市。继续完善水系,治理河道,改造明沟明渠,实现岸绿水清,打造以水为依托,以绿为特色的生态城市。一是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学习借鉴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先进理念,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城市标准,实施大规模、全方位、全覆盖的城市绿化,合理布局市级广场、区级公园。突出道路街头绿地建设,凡新建和改造道路,在路口四角辟建绿地和游园。在完成100个绿化节点的基础上,继续建设街头绿地和区域公园,实现五百米服务半径,让市民走出家门,走进花园。要划定绿线,沿街建筑退足绿线。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充分利用楼顶、墙体、阳台等部位种植攀爬植物。强力实施见缝插绿、破硬增绿、拆墙透绿,做到能绿化的地方全部绿化。二是提高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水平。增强绿化园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采取乔灌结合、花草结合,建设多层次、大色块的绿化景观,提倡多栽树、栽大树、栽好树,成片、成林,打造城市“绿肺”,建设森林城市。三是加强绿化管理。修改完善法规性文件并严

格执行,对破坏绿化、侵占绿地行为严厉处罚。实行“门前三包”,提高爱绿护绿意识和全民绿化意识。四是进一步开发完善水系。以徒骇河、运河五期开发为重点继续进行湖河治理、沟渠改造,建设人工湿地,实现湖河相通,水水相连,构筑起水上交通游览线,打造名符其实的江北水城。

(四)进一步提高城市住房保障水平。新加坡以建设政府组屋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根据我市实际,当前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对较高收入群众体的住房问题,主要是通过市场解决,由市场调控房价。一是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覆盖面。目前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8元/月,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标准是家庭收入不高于最低生活标准线,覆盖人群仅占城镇居民总数的比例偏低。要研究降低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门槛,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感受的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增加供应量。在制定和修编城市规划时,要预留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参与经适房、廉租房建设。今后新开发的住宅小区要配建一定比例的经适房和廉租房。同时要申请立项更多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极积争取国家补助资金。三是多渠道实施建设。要鼓励国有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新加坡的组屋主要由住建局建设,属于准公共设施。下一步要通过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国

有企业实施经适房建设,或者成立国有公司实施开发建设,实现“零利润”、“微利润”运营。鼓励住房困难职工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用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解决本企业住房问题,有条件的可向社会提供租赁房。四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大力整治捂盘惜售、囤积土地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商品房预售管理,切实维护购房者权益,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五)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新加坡城市的管理主要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得以实现,如市政建设,公用事业、居住环境,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生活服务,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市对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城市社区服务网络,但是其管理功能仍需进一步强化,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农村新居建设形成的一大批农村社区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一是明确社区的职能和功能定位。理顺政府、街道办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与社区的居民自治的关系,充分下放权力,还权于民,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将环境计生、卫生、公共设施管理、社会救助、文体活动等管理职能下放社区。使社区服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采取“市政府拨一点、街道贴一点、共建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加强社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县(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有计划、有步

骤地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机构。学习新加坡经验,探索建立社区志愿者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建设健全社区志愿者组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三是研究制定农民社区管理机制。目前我市已经启动农村千户社区87个,未来几年内将有25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迁入社区生活。在行政管理上,要把同一个社会的村庄合并为一个社区,由乡(镇)选拔干部到社区任职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机构;在服务功能上,必须按标准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实施道路、供水、垃圾处理、医疗等设施建设,建立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站、物业服务站,根据居民需要规划建设社区幼儿园、老年公寓、便民超市、农资超市等。

建设“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历史责任,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进行实践创新,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不懈努力。

浅谈新加坡城市规划

浅谈新加坡城市规划经验 中国高人口密度城市规划的借鉴典 13281150 泽英运输1305 摘要:透过新加坡城市规划成果,本文分析了新加坡城市规划思路与模式,探析城市规划新理念及新思路,寻求值得借鉴的城市规划经验,为我国高人口密度城市的规划探寻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高人口密度城市、借鉴 新加坡作为著名的热带花园城市,成功平衡了城市发展与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关系的规划要素。新加坡的规划者和城市经营者们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最优化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两大挑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为我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高速发展的高人口密度城市所面临的亟待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新加坡1965年建国初期,作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国情与欧美不同,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及人口密度方面,大高于欧美各国。新加坡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管理,较好解决了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一个飞跃的提高,成为一个典型的、怡人的现代化热带花园城市。其成功的城市规划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 1.制度设计合理

(1)建立统筹空间规划的专门部门。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统一协调规划编制.其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市区重建局,负责与空间利用有关的规划和管理。所有用地规划、土地售卖、发展管制、市区设计及旧屋保留等都由市区重建局完成.与土地局、建屋发展局等公共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不存在权力交叉和重叠。 (2)健全专业部门与规划部门协调的体制机制。新加坡从体制上将专业规划编制的权力赋予市区重建局.专业部、]不再单独编制专业规划。通过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来反映和落实各专业部门的用地需求,从而从体制上解决了规划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规划不协调的问题。(3)通过成立多部门委员会制度来协调各专业的规划编制。其委员会制度包括概念规划指导委员会、总体规划委员会和发展管制委员会。概念规划需要所有的与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相关的部门参与,并且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由概念规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总体规划委员会的作用是协调各项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要求,使之尽快得以落实。发展管制委员会的职责是针对私人发展方案提出审定意见,参与制定或修改与私人部门开发活动有关的规划标准、政策和规定。 2. 规划理念先进 (1)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利用综合的规划理论,即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勒·柯普西埃的“现代城市”两种理论的有机融合。结合新加坡的实际,将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值得借鉴的创新理念广泛吸纳、整合。其核心思想仍然是功能完善的社会性城市,同时结合了技术的进步,以现代交通系统与高层建筑相结合的新

城市规划-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精品

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反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高尚 摘要:新加坡是赤道附近一个极小的岛国,在刚建国时被人戏称为一个仅拥有阳光和空气的地方,然而依据坚持将近40年的严谨而又全面的城市规划,新加坡一下发展成为亚洲最美丽的城市,有着“花园城市”的美称。而今中国也在经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新加坡的总体规划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借鉴。虽然身为大学在校学习的建筑系学生,但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与思考,对我未来的建筑设计以及职业发展会有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总体规划,概念规划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及发展基本情况 新加坡作为一个成功在战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的城市规划经验是我国城市发展可借鉴的良好范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新加坡需要在狭小的641.4平方公里的国土内完成诸如过滤水的提供、污水处理、焚化工厂、发电厂、军事设施、机场以及住宅、工业、商业和娱乐设施等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对于其国家的生存尤显重要。 新加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有化,

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第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由于有很多发展限制,规划者必须很好地协调土地的各种利用,以创造一个有特色的、绿色而美丽的多功能城市。要达到一个平衡非常困难。尽管如此,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 年内得到了飞跃提高。它的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矛盾突出时期 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新加坡的城市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随处可见,到处拥挤,满是贫民窟。1 / 4 的居民挤在岛上1 % 的地区里。生活条件更令人震惊,常常是50 多个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为解决问题,合理进行土地的利用,新加坡于1985年出台第一个总体规划。所有的城市土地逐步分区,划出了绿色地带和新城镇区。并把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列为议程上首需解决的问题。 2.城市初步形成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共完成了5.4 万套公寓,这比由新加坡殖民当局建造的2.3 万个单位超过了一倍还多。新加坡的有效土地重新利用政策以及使新加坡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政策推动了建筑的快速进展。6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因为活跃开展。期间为指导长期的城市开发推出了概念规划。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针对的目标依次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一项周密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与此同时,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3.特色发展期 随着城市建造的不断发展,新加坡逐渐解决了市中心的拥挤问题,并于80年代开始将城市建设的中心转向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重心在于建造一个现代金融中心,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热带城市。对品质和特色的格外重视甚至波及到公共住宅领域。住宅开发部试图改变延续至今的房屋设计标准,以实现每个城镇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4.城市发展新时期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进行了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时,新加坡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政府面临的已不仅是人口过剩,其政策也相应地转变为通过各种发明和有选择的移民来鼓励人口增长。在经济方面,政府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更加适度。政府预留了充足的土地给商业、贸易和工业。港口、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平衡和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新加坡将目标瞄准为独特的、怡人的热带城市。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

新加坡城市绿地特点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针对建国初期市区中心交通过度拥挤、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新加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协调各机构间土地利用、实施政府土地售卖计划和日常的发展项目管制与审批等。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可持续交通策略、城市发展形态、住房、经济发展、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 1 城市规划特点 1.1 可持续交通策略。 总体规划初期优先确定主要高速公路、干路和轨道交通网络,预留其所需用地以减少实施时可能面临的用地矛盾。另外,为支撑商业和住宅密集地区,在进行详细交通规划时选择在该地段建立主要交通车站及设施,以有效连接这些重要枢纽,保证换乘的便捷性。用地规划方面也同步配合,在公交枢纽周围规划较高密度发展,以推进公交导向型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加坡通过提供便捷、票价低廉的公交服务和不断扩大公交网络,大力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拥车证制度控制车辆增长、实施电子公路收费系统管理道路使用。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道路系统的负荷,保持道路交通通畅,将道路用地控制在12%以内,确保国家持续发展。新加坡的目标是2020 年前,高峰时段公交出行比例从目前的59%提高至70%。 1.2 紧凑型城市。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与其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鉴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持续增长,新加坡从可持续土地利用角度,采取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建设模式。除了公交导向式的建设,也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使每个开发地段的建设达到规划可容许的最高密度,尽量节约土地,保存未开发地段。采取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也可以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更有效地利用已建成的交通系统、公共与基础设施,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1.3 多管齐下的商业发展。 在商业发展规划方面,新加坡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除了加强中央商业区的发展之外(如目前重点发展的滨海湾新市区计划),也规划了多个区域商业中心和周边商业中心,见图3。在全岛各地提供活动中心,不但能避免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也在全岛范围内提供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减少对交通系统的需求,节能减排,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4新镇与政府组屋。 新加坡约80%的人居住在全岛23 个新镇内的政府组屋。这些新镇经过全面性的规划,为居民创造自给自足的居住环境。新镇内除了高质量、可负担的住房,还就近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公园、诊所、民众俱乐部、图书馆、体育设施、商场等,见图4。新镇周边也规划低污染的工业区,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由于日常所需的基本设施都近在咫尺并有便利的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可以减少居民出行的需求。另外,新镇设计也考虑了街道景观、步行系统连通性等,以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_古知行

它山之石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 □ 古知行 新加坡住屋发展局和市区重建局是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政府部门。住屋发展局主要负责住房和新镇建设(住宅区)。市区重建局是主管城市规划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这两个部门不但对解决旧市中心过度拥挤、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整体面貌、道路交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各个层次的空间规划有机结合 新加坡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注重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编制规划,经过大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联合国派出的专家组的帮助下,历时四年于1971年才完成第一个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由四个层次的规划组成:概念规划、发展指导蓝图、总体规划(实际上是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它们分别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概念规划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规划实践,它跳出了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式,转向淡化规划期限,而以规模为主导的规划方法。1971年概念规划仍然确定了20年的规划期限,但是在1991年重新修订时又进一步淡化了时间期限,更加注重规模发展的要求。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的概念规划的模式,同时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概念规划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城市的长期综合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发展的宏观构架和引导策略,指导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以及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概念规划是一个“软”规划,是方向性、策略性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对建设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确定全局性的功能分区、各级中心的设置、道路交通安排、环境绿化以及干线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方面。概念规划每十年检讨一次,检讨工作由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的概念图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总共涉及到40多个政府部门,它们分别对各个领域如住房、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和国防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汇总修订。 在概念规划提出的宏观构架和策略的引导下,全国被划分成五个区和两个集水区。由于两个集水区需要绝对保护,不能进行开发,因此,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的只有五个区,约580km2。新加坡政府又将这五个区进一步划分成55个小区(平均每个小区约10km2)来进行规划。对这55个小区,先做出发展指导蓝图,提出每个小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指标和土地使用、发展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然后将发展指导蓝图公开展览两周,向公众全面解释各个小区的规划前景,期间,专业团体和公众都可以提出意见。有关当局根据各方面意见将其修改完善。发展指导蓝图经批准后就成为新的法定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审批由八个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组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唐子来 城市规划 一、国家发展部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国家发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主管形态发展和规划,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城市重建局(URA-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地区政府(town councils)不具有规划职能。规划法授权国家发展部部长行使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职责,包括制定规划法的实施条例和细则、任命规划机构的主管官员、审批总体规划、受理规划上诉、并可直接审批开发申请。 二、城市重建局 从1989年11月1日开始,原来的规划局并入城市重建局,形成统一负责发展规划、开发控制、旧区改造和历史保护的规划机构。城市重建局的最高行政主管是总规划师(Chief Planner)。除了各个职能部门以外,还设置两个委员会,分别是总体规划委员会(MPC-Master Plan Committee)和开发控制委员会(DCC-Development Control Committee),由总规划师兼任主席,成员则由部长任命(见下图)。

规划当局的机构框架 MPC的成员包括主要公共建设部门的代表,每隔两周召开例会,讨论政府部门的公共建设项目,提交部长决策。MPC的作用是协调各项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要求,使之尽快得以落实。DCC的成员包括有关专业组织(新加坡的规划协会和建筑师协会)和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局和环境部)的代表,同样每隔两周召开例会,讨论非公共部门的重大开发项目。DCC可以修改URA的开发控制建议,参与制定或修改与私人部门开发活动有关的规划标准、政策和规定。 三、其它相关的政府机构 与形态发展规划有关的其它政府部门包括住房发展部(HDB)、裕廊工业区管理局(JTC)和公用事业局(PWB),分别负责居住新镇、工业园区和公共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因而与UBA的形态发展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MPC就是为了协调和落实这些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需求。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一、发展规划 新加坡的发展规划采取二级体系(tow-tier system),分别是战略性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和实施性的开发指导规划(Development Guide Plan,简称DGP)或原来的总体规划(Master Plan)。 1、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制定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原则,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概念规划的作用是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pubilc sector development)的长期计划,并为实施性规划提供依据。规划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是详细的土地利用区划,不足以指导具体的开发活动,因而不是法定规划。 在1967-1971年期间,新加坡编制了第一个概念规划(见下图)。这是一个环状发展方案(Ring Plan),发展环的核心是水源的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和高速公路),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new towns),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将疏散到这些新镇;一般工业集中在西部的裕廊工业区;国际机场位于本岛的东端。 新加坡的概念规划(1971) 在1991年,新加坡重新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并对概念规划进行了相应的修编,形成2000年、2010年和X年三个阶段的形态发展框架。新一轮概念规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中心,并形成四个地区中心,完善快速交通体系,在交通节点和地区中心周围发展由科学园区(science parks)和商务园区(business parks)构成的“高科技走廊”(technolohy corridors),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提供更多的低层和多层住宅,并将更多的绿地和水体融入城市空间体系。值得指出的是,概念规划的远景只是一个发展目标(指新加坡的人口达到400万),并没有具体的实现期限(year X)。 2、开发指导规划/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曾经是新加坡的法定规划(statutory plan),作为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由于总体规划的法定地位,其编制、修改和审批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这就是1962年的总体规划条例。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制定土地使用的管制措施,包括用途区划和开发强度,以及基础设施和其它公共建设的预留用地。 对于具有重要和特殊意义的地区(如景观走廊和历史保护地区),以及开发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还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非法定的地区规划,包括局部地段区划(microzoning plans)、城市设计指导规划(urban design guide plans)和项目规划(scheme plans),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开发控制和引导(如有关建筑物和基地布置的规定)。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2012-02-10 内容摘要: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发展。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精心规划和努力。本报告结合新加坡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经验,启示,新加坡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第二届(2009年度)中国-新加坡中高级领导者能力建设项目(连瀛洲纪念奖学金)”中方访问学者的有关活动,多次赴新加坡参观访问,前后共计3个多月。通过考察,笔者认为,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经验 (一)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从花园城市到宜居城市 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迈进。新加坡面积仅有71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五环以内的市区面积),人口499万,密度高达7028人/平方公里(北京6个中心城区约为52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高达100%。然而,在新加坡,人们并没有一般大城市那种人口、建筑和交通十分拥挤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走出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这个道路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上,采取的是多中心组团式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人口和城市建筑有机地(城市功能分散组团)分散到中心城区和各新镇之中,既有区域功能分工,又有适度的综合发展;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避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通需求过度问题,避免了人口和城市建筑过度集中于主城区,有效地防止了“大城市病”的产生。二是在居住和产业空间布局上,采取高层高密度的组屋居住小区开发模式和集约式的产业园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通过七天集中学习,收获很大,特别是分别听了来自新加坡的杨明忠、陈思忠、周卫国、刘叔铭及吴亚妹等几位教授从不同的侧面分别详细的阐述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生态发展、土地开发与利用、宜居城市的精心化打造与管理等内容,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几天的学习,结合本单位行业特点,根据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作的经验,针对城市规划的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一、制定好城市设计导则 1、新加坡城市设计主导思想 新加坡在整合西方主流城市设计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实 际情况,确定了有特色的城市设计关注方向和工作方法:(1)城市设计通过周边建成环境、社会文化及地区物理气候三者出发裁量建筑的形式、体量和开发时机。 (2)城市设计注重交通设施连通性,确保步行和车行的舒适和方便。 (3)城市设计关注公共空间,街景、绿化和社区。 2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

新加坡的总体规划执行开发控制的一般基本工作,城市设计导则作为辅助和加强的手段,进行开发控制的法定调整,同时对需要重点建筑形态控制的地区设置专项导则引导。 2.1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内容及作用 各区域的城市设计导则由多个专项型导则组成,分别对步行廊道、建筑围层、建筑界面、户外标识、照明系统、设施遮蔽、户外商业设施和环境艺术等进行设计控制。专项导则针对性强,保障控制核心设计内容。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承担了控制引导城市形态、审核相关设计方案、管理开发申报等作用,将开发控制与设计控制合为一体。 2.2历史保护导则 保护已有建筑遗产是新加坡城市规划和开发的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修复历史街区,保护已有历史建筑增加街道景观的多样性,保存城市历史价值的同时,创造了视觉冲击和兴奋感;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保护建筑周围的开发进行更加严格的设计控制,来协调历史保护区的风貌,避免历史保护建筑被周围开发隔为城市孤岛,塑造尊重历史保护的再开发氛围。 3城市设计导则的特点和作用 3.1具有法定效力的开发控制修订与管理平台 总体规划中的开发控制具有法定效应,开发控制指标随着总体规划5年修编一次。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修订开发控制条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蒋玉尚 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我赴新加坡参加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期间,我们在这座国际花园城市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收获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我市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决策及其内涵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 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最具有借鉴意义的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一流规划引领新加坡走向世界宜居城市。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组织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2001年的概念总蓝图费时4年,提出了在熟悉的地方建新住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休闲选择、商业

用地更加灵活、区域商业中心、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注重认同感等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国家认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国55个分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数值,如土地使用、发展密度、高度、交通组织、历史保护和开发等。可以说,概念总蓝图是新加坡人的梦想,而总体规划图则是实现梦想的方式。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规划当局“禁止一切非法用途的权力”,明确“当土地或建筑物的用途不按规划而被滥用,有关当局可对物主或使用者采取强制执法措施”,违法者将被处3000新币罚款域不超过3个月的监禁,或者二者兼施。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最终方案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且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主要是通过专业团体对话以及举办公众展览让社会广泛参与。在规划方案的过程中,由规划专业人员先行收集资料并分析,拟定初步设计方案,征求公众和专家意见,然后按照征求的意见改进方案内容,上报规划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后,再到社区举办公开展览,如对住宅的改造规划要在该区举办展览会,区内70%的住户同意规划方案后方可实施。修改完善分区方案,最后才公报审核批准。 正是因为有一流的规划,加上对规划的有力执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才取得了一流的成就。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是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有“花园城市”的美称。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新加坡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核心经验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真正实现以规划统领城市建设,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高效管理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1.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着三个非常显着的特征:一是科学性。新加坡1965 年建国后,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并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指导; 二是长远性。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新加坡不仅注重当前城市的发展,更加重视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就预留了相应的地铁建设空间,同时对市政管线工程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先规

划后建设的方法,先进行地下建设,后进行地上建设,从而有效避免了市政管线敷设所带了的道路重复开挖问题。同时,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DISS( 深水道污水处理系统) ,从城市的长远需求出发,形成了及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于一体的系统,号称“百年计划”。项目规划总长113千米,直径6 米,埋设20 -50 米,从2000 年开始实施。一期遂道约48公里于2008 年完成。二期遂道计划2015 年完成。其后计划最终于2045 年关闭所有现行污水处理厂,全部由DTSS 解决污水收集、处理、水回收及排放; 三是权威性。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了法定程序的批准,则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更改。同时,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变化情况,以10 年为周期,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 5 年为周期,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规划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1.2 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 新加坡的市政建设与管理的部门是陆路交通管理局。其职责范围包括: ⑴制定陆路交通政策与相关法规和条例; ⑴制定陆路交通规划方案; ⑴负责设计、建设地铁、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⑴管理陆路交通和维护道路设施; ⑴监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⑴负责车辆注册、牌照与税收;⑴执法管理。 由于城市的建设、管理和监管集中在单一部门,形成一种一体化、集约化的综合管理模式,便于内部协调,大幅提高运作效率。 1.3 合理务实的市政投资理念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空间布局专题调研组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总面积为710km2,总人口为508万,全岛人口密度为7000人/km2,城市化率接近100%。在历次规划的指导下,新加坡逐渐形成了颇具效率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也因此赢得了“小国家,大城市”的一致赞誉。 一、新加坡宏观层面城市空间布局 (一)城市建成区与人口分布的演变 在规划的指导下,新加坡城市建成区和人口分布在过去的4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与城市交通密切互动。 1.城市建成区的扩展 (1)市域建成区的扩展 19世纪初,新加坡海港区和新加坡河口地区的经贸活动十分繁荣,聚居于此的人口大都从事与港口经济和英殖民者军事基地相关的行业,逐渐形成了城市建成区。在二战爆发前,城市经济活动和人口规模已大大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支撑,各类城市建设局限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过度拥挤和住房短缺一直延续到战后,成为新政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60年成立的住房发展局通过大规模的公共住房建造活动,开启了新镇建设和组屋提供的新时代。从1960年代起至1970年代,住房发展局建成了女皇镇和大巴窑新镇,在1980年代建成了宏茂桥、金文泰、勿洛南、兀兰、碧山新镇,在1990年代建成了裕廊东、裕廊西、义顺、后港、武吉梅拉等新镇,在2000年代建成淡宾尼、榜鹅、巴西立、蔡膺康、武吉班让、武吉巴督、三巴旺等新镇。随着遍布全岛的新镇建设,新加坡市域内的城市建成区范围从1960年的162.4km2扩展到1999年的324km2增加了近1倍。 (2)城市中心区的扩展 在市域内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的同时,1960年代末中心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贫民窟清理运动,为中心城功能的充实提升和环境改善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从1958年至1997年,中心区的面积增加了将近1倍;从1974年至1989年,中心区就业岗位增加了5096个,其中金融商务服务业增加了1.5倍;从1979年至1992年,中心区的办公空间增加了1倍,其中私人部门办公空间增加了1.2倍。 2.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 1947年,新加坡总人口为93.8万,其中城市建成区内居住了67万,超过30万人口聚集于核心区400ha用地内,人口密度达到704.4人/ha。非建成区用地总量为451km2,占到总量的将近70%,人口比重为26%,人口密度仅为5.3人/ha。至1965年,新加坡188万人口中仍有70%以上聚集在以港口码头区为圆心、5km为半径的范围之内,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衡。 中心城人口疏解和大规模的新镇建设运动在新加坡人口空间分布中起着重要作用,各新镇分布在中心城东向、西向、东北向三个轴向上并且与中心城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一方面在功能上仍与中心城密切互动,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人口空间的分布格局。由于新镇建设跳出了原有的中心城近域紧密圈层式蔓延,形成点轴式的高密度开发,人口分布表现为跳跃的节点式分布,外围新城成为人口增加的主要区域,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基本保持既有外延边界,避免了近域蔓延的发生。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表现为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高密度地区的重心从原来的港口码头区沿东北轴线方向转移,中密度区域明显增大,在全岛呈现廊道式的均匀分布。总体来说,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由集中走向疏解,人口分布的级差正在逐步缩小,

2050年新加坡总体规划方案

2050年新加坡总体规划方案 在09年新加坡设计周上,WOHA展示了为2050年新加坡设计的“建筑设计师拯救世界,并为数百万人带来欢乐”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周上展出的作品被编撰在一份名为“Strange Times”的报纸上。这份报纸中有各种各样关于新加坡未来建筑发展情况的报道,以及一些相关的旅游和工业建筑方面的广告。 2050新加坡总体规划方案借鉴了一个名为CPR2100的最初的设计方案,这份方案首次将一条沿海保护环(CPR)引入到新加坡周围,同时许多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也将被建造在这里。总的方案由四部分组成:太阳城、潮汐湾、东海岸邸园和Jurong大农场。 太阳城

太阳城位于CPR2100方案的东北方向,它是新加坡最为成功的一处能量收集地,是国家最大的住宅供电厂。这里将建造90000个新的住宅,同时这一地带将为新加坡提供一半的能量。这一地带的主要能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能。在这里将建造数个不同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厂,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发电厂是新加坡能量塔,这是个高900米的建筑,它可以从周围100平方千米的区域中收集太阳能。 潮汐湾

潮汐湾,也叫Agrobath,是一个有着堤坝,发电厂和高密度住宅开发区的综合性区域。它位于Poyan水库,也起到了潮湖的作用。文丘里效应提高了每日的潮汐水位,产生了一种更高速率的水流,这些水流通过CPR的狭窄的出入口流入到泻湖之中。水流可以使得出入口处的水下涡轮机开始运转,之后获得水流产生的能量然后在白色塔中将其转化为电能。位于住宅区和泻湖中间的小岛屿之间的几个带有发电机的竖直风涡轮机可以获取高空气流,包围在建筑上的PV在无云的日子里能够捕获到足够的太阳光线。Agrobath不仅仅能够为开发区提供足够的电力,同样它也可以为国家电网提供电能。 东海岸邸园

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

?
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建设及其经验借鉴
刘星 高斌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01) 摘 要:文章介绍了新加坡生态城市市政规划建设经验,阐述了新加坡基于生态理念下 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利用方面的实践探索,并对市政工程设施设置的特点进行总
结,最后提出对我国城市市政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 生态城市 市政规划建设
1. 引言 进入 21 世纪以来,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愈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
障碍和严峻挑战,以往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主张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时代的主题。
新加坡的规划建设, 以建立世界级花园城市和金融导向的大都会为目标, 这 就要求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秉持高效、便捷、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加坡作为
一个资源稀缺、能源匮乏的岛国,仅用 40 余年的间,就建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 力的国家之一,连续 10 年被评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世界城市,与水资源、能 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2. 水资源综合利用
新加坡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24~27℃,年平均最高气温 31℃, 年平均最低气温 23℃,气候温暖潮湿,终年高温多雨,每年 11 月~翌年 3 月
是东北季候风吹袭的季节,较为潮湿;6~9 月则吹来西南季候风,较为干燥; 每年 4~5 月,以及 10~11 月是季候风交替期,下午时分经常会有阵雨或雷暴 雨;新加坡年平均降雨量 2300mm。尽管新加坡降雨充沛,但由于新加坡是一个
四面临海的岛国,岛上河流或湖泊稀少,淡水水源十分匮乏,淡水资源总量 6 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仅 211 立方米/年,排名世界倒数第二,淡水危机时 时刻刻威胁着这个东南亚城市国家的生存。目前新加坡供水量的 50%-60%由邻国 马来西亚的柔佛水库经 40 公里管线引入,其他用水来自新加坡国内水库集水、 淡化海水及再生水水源。
网 org 通 p. 交 yu 与 it 划 .c 规 ww 市 /w 城 :/ tp ht
新加坡水务管理全部由环境及水源部下的 PUB(公用事业局负责) ,对水源、 供水、排水、河流水系、水环境等一切涉水事务进行统筹规划管理,推行”全民
1

新加坡城市规划

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发展核心经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与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 城市规划篇 ▲启示1.高效实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城市规划得到严格执行。确保了城市建设的一贯性、延续性和计划性。新加坡的规划实施机制具有高度集约化的特点:一是城市规划职权集中、清晰。二是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协调同步。三是土地的开发利用以规划为导向。 目前,我区已进入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各类规划都在完善或修编中,如何提高规划的权威性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对提高我区城市建设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是我区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加强规划制度建设,切实提高规划的权威性,确保城市规划得到严格实施。与此同时,我区现行的规划实施机制由于编制主体、实施主体众多,规划的编审报批缺少统一把关,区、镇街平台和各建设主体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类规划缺乏相互衔接。迫切需要在全区树立“规划一盘棋”的理念和工作机制,统一规划编制,整合实施主体,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一协调各类城市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建设篇 ▲启示2.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设组织上,突出道路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和城市绿化的系统建设,鼓励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和推行绿色建筑,建成了一大批精品工程,树立了国际花园城市的形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城市建设目标明确。40多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展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二是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组团间城市快速路网系统发达,超前的地下管廊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城市绿化美轮美奂。树木、花草多层次覆盖,城市绿化空间布局“点、线、面”相结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中的城市”。四是建筑设计彰显特色。在城市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当前,我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优秀建筑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模不成比例,能代表城市特征和个性形象的项目不多。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经验,我区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的目标应进一步明确,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应同步推进,特别是承载城市健康运行的重大基础设施应超前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中心区和标志性地段应开展高水准的城市设计,在土地出让方式、建筑设计和

新加坡城市建设与管理

制度文明 新加坡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法宝 来源:武汉日报 制度文明是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的集中体现。新加坡——一个版图仅700平方公里,人口仅500万(含外来人口)的热带岛国,在其建国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城市文明成果。其花园城市、阳光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很多,但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条,取决于制 度文明。本文试作分析。 一、制度文明从规划上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前瞻性 规划是龙头,决定着发展的方向。新加坡从制度设计上不仅确立了规划的法定图则地位,而且坚持与时俱进,按法定程序不断完善,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引领发展的导向作用和保障作用,使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的纲领、管理的依据”。 (一)法定机构制定法定图则。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规范的规划编制、执行和管理体系,为其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支撑。规划法律体系主要由规划法及其从属法规构成。现行的规划法是1990年颁布实施至今,是在早前的规划法令基础上经过

若干次修正案而形成。从属法规包括关于总体规划条例、关于用途分类的规划条例、关于开发申请的规划条例等。规划法明确国家发展部主管规划,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市区重建局。授权国家发展部部长行使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职责,包括制定规划法的实施条例和细则,任命规划机构主要官员、审批总体规划。同时,还设置了总体规划委员会,由土地局、陆路交通局、建屋发展局、裕廊集团经济发展局、贸易与工业部、国家发展工业部、国防部、财政局、律政部、国家园林局、环境署等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组成,形成部门协调、动态修订、联合审查、法定图则的规划工作机制。 (二)规划体系明确规划功能。新加坡规划体系主要由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构成,既有远期战略,又有近期策略,既有综合广度,又有专业深度。概念规划作为对城市发展的结构性控制代表了更长远的目标,是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既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又是城市发展的法定依据。总体规划则用颁布的法定文本保证城市发展意图的实现。根据规定,概念性规划每10年调整一次,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调整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力求充分利用地理、历史、气候和文化资产的优势,创造一个持久、漂亮、独特的亚洲国家,使人们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专业规划是在总规的指导下,统分结合、强调个性、互为环境、互为基础,以求规划效率最大化。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堪称国际一流水准.新加坡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优秀表现创造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工商业发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热带花园城市。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新加坡在策略规划、详细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各方面,通过科学的行政管理、完善的法制体系和严谨务实的工作精神,来开展政府机构的工作,并形成了—整套独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一、城市规划体系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对于新加坡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是一个小岛国,土地资源有限;仅有626平方公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充分合理地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新加坡人民创造一个清洁;美丽、高效和舒适的城市环境:从新加坡建设成就来看,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完善的规划体系和制定高瞻远瞩、切实可行的规划。 1.规划机构 新加坡城市规划机构是市区重建局,它是新加坡政府的法定机构,全权负责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计和发展管理工作。市区重建局现有各级公务员约12Q0人,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以及行政管理、系统分析.产业研究、会计、测量、法律等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士,并且配备有辅助设计制图、客户柜台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中级技术人员。工程师与技术员的比例为1:3~4。 市区重建局根据职能分工确定横向组织结构,设置城市规划署;保留与城市设计署、发展管制署、土地行政署、企业发展署。 市区重建局的垂直组织结构是以简单的等级层次和分权式的技术管理为特色;在完善的法规和管理规划条件下,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适应规范化、高效的管理决策。市区重建局的垂直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每一环节都受到来目规章、程序和权力利益上的制蘅。在市区重建局最上层是董事会,其成员大部分是与该局无利益关系的社会人士.董事会的作用是把握基本的目标和政策,并对局长以及全局的工作进行宏观 监督,但是董事会并不干预具体的管理工作;局级领导层由局长(兼总规划师)和副局长(兼副总规划师)两人组成,局长负责全局的行政工作,主要精力在于策略性和长远性工作;确定全局工作的目标以及处理重大违例情况;副局长则由高资历的专业人士担任,是全局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日常的行政和技术管理层面的工作是由各职能署分别具体全权负责;市区重建局机构的特点是:简化决策层次,职责分明,逐级管理;权限明确;大量的日常工作根据规章能够在各署得到迅速的处理,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了健康的上、下级关系.上层领导制定目标;给下级以信任,少控制,多信任,常监督;下级拥有较大的决策自由度,只要符合确定的目标和条规;就有决策权; 对于一些重大和特别的事务,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和集思广益、慎重决策,则由国家发展部任命的以首席规划师为主席的两个委员会来处理解决。一个委员会是总体规划委员会,由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成员组成,负责用她布局的规划和调整的最终决策以及协调公共部门的关系。另一个委员会是发展管制委员会,其中两位成员是非政府的建筑师协会和规划师协会的代表,其作用是对一些发展项目的特别申请进行审查,以及对一些重大的规划调整和违规申请进行审查。委员会的设置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渠道来解决规章所不能处理的问题,保证行政管理的有序、规范和灵活应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