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及解答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及解答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简答

2.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论述

3.地貌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现代新技术新手段对地貌学研究有哪些作用

按时间顺序,以主流的地貌发育基本理论为依据,把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

这个时期也就是现代地质学与现代地理学的创建时期.地理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地貌地质作用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发,提供了壮实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应特别指出的是:罗蒙诺索夫在《论地层》(1763)中提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表形态.赫顿(J.Hutton)于1788年发表巨著《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首见于《地质学原理》(1830).在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判了灾变论.

经典性的均变论包括四个均变的假定,即:自然法则的均变(法则的规定不随时空而变),自然作用的均变(作用的种类与性质不随时空而变),作用速率的均变(总体作用强度基本稳定或缓慢地变化)和地球性状的均变(地球性状在整体上不变,无始无终地循环运动).在当时,这些假定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据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以反对带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等色彩的错误观点与方法.依据这个学说,现今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同样也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各个时期.因此,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和现象去加以解释,研究和认识.地貌作用属地质作用,地貌是地质作用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所以,均变论给人们解释地貌的存在,分析地貌的成因,重建地貌的发育历史和预测地貌的今后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地貌学得以创立和发展.

值得指出,后来的研究证明,经典均变论的后三项假定("本质性上的均变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地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变化,而且是在缓变中有多个突变,使变化过程表现为阶梯状的,变速率的,非循环的发展.但是,其第一项假定("方法论上的均变论")一直得到肯定,并奉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依据.

地貌学孕育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它接受两个母体的遗传,吸收两个母体的养分,均变论的假定和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

(二)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对矿产,土地,水力和水等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美国西部的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这个天生的条件使美国在地质调查中尤其注重地貌的地质内涵的分析,因此,使地貌学脱颖而出.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性理论——吉尔伯特(G.K.Gilbert)的地貌律,鲍维尔(J.W.Powell)的侵蚀基准面概念,与戴维斯

(W.M.Davis)的地貌成因三要素(构造,营力,时间)原理和地貌循环(旋回)学说,首先系统地来自美国,这决非偶然.这些理论依据的主要实例,都是来自在美国进行的开发调查,特别是这些学者的野外考察,显示了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例研究是地貌学的生命线.类似的情况也见诸于西欧,阿·彭克(A.Penck,老彭克)的《地表形态学》(MorphologiederErdoberflache,1895)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以个人的大量野外成果为依据,其冰川研究尤为突出.英法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处,其掠夺性的开发涉及不同自然区的地貌.与美国相比,英法的地貌研究显得多样,特别注意气候地貌问题.

创建时期的地貌学有较浓厚的美国色彩,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图作讲解,又精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为地貌学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自成一体,影响深远,在地貌学界有戴氏学派之专称.这个奠基学派使地貌研究从纯形态描述转为"解释性描述"即成因探索,并开创了地貌学的历史研究方向.

(三)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体现赫顿均变论与达尔文进化论基本观点的戴氏学派仍占统治地位,地貌随时间呈有顺序的循环演变的观点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较迟才发展地貌学的国家尤其如此.戴氏继承者洛贝克(A.Lobeck)的《地貌学——地形研究导论》(1936)和桑伯瑞(W.D.Thornbury)的《地貌学原理》(1954)被长期地和普遍地用作教科书就是一个明证.在此数十年间,戴氏的地貌循环虽受到不少批评,其中以瓦·彭克(W.Penck,小彭克,1924)和金氏(L.C.King,1953)较为强烈,但作为戴氏学说核心的地貌随时间而有固定顺序演变的观点,并未被触及.两次世界大战及之间的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地貌学的发展.其中一个大例外,这就是前苏联.在1924—1941年经济建设大发展期间,地貌学在这个新生的大国度里有很大的发展,如:舒金(И.С.Шукин)的《陆地形态学》综合了前苏联当时大量实地资料,并对地貌分类提出了新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进入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工程建设对地貌研究提出了定量评价和短期准确预测的高要求.地貌作用和地貌变化的野外实际测定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地貌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貌学的"定量革命"使地貌学的一个新学派——动力学派初露头角.1952年,斯特拉勒(A.Strahler)发表了《地貌学的动力基础》,提出以力学和流体力学为基础的地貌系统.在前苏联,地貌学的进展突出表现为马尔科夫(К.К.Марков)的地貌水准面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建设的迫切需要,使地貌学研究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研究上注重于实用和在理论和方法上学习前苏联,可以说是50年代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倾向.在法国,气候地貌学有了显著的进展,如:布德尔(J.B йdl)的研究.

地貌学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分支学科,主要是按地貌营力的不同作分门别类的集中研究,从而形成河流地貌学,冰川地貌学,海岸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对岩石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冻土地貌,黄土地貌和洋底地貌的专门研究亦有明显进展,开始形成了多学派,多部门和多方向的研究局面.

(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促使地貌学界要加速应用和动力因果两大方面的研究.遥测,遥感,微测,地理信息系统和测年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地貌学各个方面特别是应用,动力因果和区域对比方面的研究能力.

1962年,乔利(R.J.Chorley)把系统论的概念引入地貌研究,并认为地球表面应属开放系统.自此,动力系统,能量流,物质流,反馈效应,自我调节和动力平衡等热力学概念,被用于地貌发育原理的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地貌学中的一个新学派——动力派.地貌随时间无固定顺序发育和存在稳态地貌的新认识,使戴维斯的地貌随时间的推移,分阶段有顺序地演化的学说,受到了致命冲击.

地学体系各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理论的涌现,特别是海底地形测绘成果,板块学说和外

星探测成果给地貌学带来了新思维和新领域.经典性的均变论受到了深刻批判,只保留下方法上的均变假定,代之而行的是新灾变论.大地构造地貌学,洋底地貌学,冰缘地貌学,热带地貌学,干旱区地貌学,岩溶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灾害地貌学,工程地貌学,人类地貌学,环境地貌学,理论地貌学,古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和外星地貌学等一大批新分支学科先后建立.

新技术,新方法,新学派和新分科的纷纷出现,标志着地貌学的壮大与成熟.诚然,在知识爆炸,新问题不断涌现和学科复杂交叉的今天,地貌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地貌学界已意识到这个挑战,并积极应战.从1985年起,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中间插入一次地区性会议.在第二届会议上(1989年9月,德国),宣布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的成立,并决定建立促进地貌学持续发展的特派组.1993年,该组的专题报告列述了地貌学的主要贡献,并提出了促进地貌学发展的建议.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要强调地貌学与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区别.地貌学要集中研究岩石圈与人类社会圈的接触界面,要积极参与人类作用导致环境变化的研究,要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要加强对地貌学的宣传,普及,教育与交流.对地貌学的今后发展,其他探讨还认为,要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要更多使用新技术.在重视定量研究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已有的各种地貌发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吸取,对定量问题不要绝对化.

对地貌学的未来的预测,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如此迅速和层出不穷的今天,自然是很不容易.但从地貌学的漫长历史与活跃的现状来看,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与其他的地球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它将来的发展必定广阔和久远.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会更深入,分支会更多.地貌学采用的现场,定量,连续观测的新技术会更多,应用会更富有成效,理论会更有依据,更加系统和更为合理.

思考

4.地貌学在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5.研究地貌学的意义有哪些

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基本因素,人类在生产斗争中必然要接触到有关地貌的问题.因此,地貌学在经济建设和改造自然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矿产的普查与勘探

在稀有元素和贵重金属的砂矿普查和勘探方面,地貌学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在基岩矿床的普查和勘探方面,利用地貌学方法,可以根据砂矿的沉积来追溯原生矿床,也可以根据基岩上覆盖的松散堆积物的研究和松散堆积物下伏的古地貌的研究以发现基岩矿床分布的界限.我国地貌和第四纪研究人员,利用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沉积的特征和规律,对比含油层系,鉴别其乘积环境,开展岩相,古地理和古地貌的研究工作,已有效地为勘探和开发油田方面服务.

(二)道路工程

我国冰川,沙漠,泥石流以及岩溶的研究,为西北,西南的铁道工程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例如近年来所展开的中巴公路沿线近代冰川进退规律的研究,东北及青藏高原冻土的埋藏与分布状况的研究,西南泥石流动态的研究,西北沙漠边缘沙丘活动的研究,西南高原上铁路隧道及深部岩溶的研究等,均为有关工程建设方面提供了与价值的科学资料.

(三)河道和港口整治

近年来我国地貌科研人员为河道及港口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治理,三门峡水库兴建与渭河下游纵剖面的调整,长江中下游的裁弯取直和分汊河道的整治.我国北方及南方港口(例如上海港,天津新港等)的地貌研究,对拦门沙的形成,淤泥质海滩的发育,已取得大量科学资料.

(四)农业生产

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及风林带的建设和荒地的调查与规划方面,解放以来,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河北平原的古河道研究,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重要成果,将来可为南水北调准备地下水库,对我国农业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坡地地貌

名词解释

6.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滑动,蠕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或重力地貌.

7.风化作用:岩石一旦出露地表,在太阳的辐射下并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接触,为适应地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8.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引起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化学风化.

9.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10.崩塌: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碓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11.倒石碓: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的形态规模不等.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

12.滑坡:斜坡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称滑坡.

13.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称滑坡体.其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歪斜,称为醉树.

14.滑动面:滑坡体沿斜坡主体滑动的面.呈向上凹的圆弧形.上陡下缓,中部接近水平,前缘出口常成逆向反坡.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几个.滑动面上有磨光面和擦痕.

15.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移动速度缓慢,每年仅几毫米或几十厘米.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可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

简答

16.化学风化有哪些类型物理风化有哪些类型

化学风化主要有以下类型:1.溶解作用2.结晶作用3.水化作用4.水解作用5.碳酸化作用6.氧化过程

物理风化主要有以下类型:1.热力风化.2.冻融风化

17.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一)气候因素: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来实现.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温度变化的频率比温度变化的幅度更为重要.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也

大.降水量大小在化学风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地形因素:地形起伏,切割程度影响风化的强度,深度和保存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地区,但因斜坡上,岩石破碎后很易被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很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在平原或低缓的丘陵地区,由于坡度缓,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都比较慢,风化层容易不被保存下来.特别是平缓低凹的地区风化层更厚.……

(三)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阶段.深色矿物比浅色矿物易风化;粗粒岩石比细粒岩石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矿物岩石易风化;粒度相差大的和有斑晶的比均粒的岩石易风化;有断裂,裂隙,节理,层理的岩石易风化.

18.在不同的降水与温度组合下,风化作用的表现有何差异

在不同的气候带,风化作用有明显的差异性,所能达到的风化阶段也是不一样的.

在极地和高山地带,温度很低,地面大部被冰雪覆盖,冻融作用盛行,化学风化缓慢,所以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在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很强,年降水量小于250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热力风化盛行,而化学风化除氧化外,溶解与结晶,水化与脱水都交替发生,氯化物和硫酸盐等不能全部被淋溶,所以也长期处在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在半干旱草原地带,日照强,年降水量250-500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热力风化也较强,氯化物和硫酸盐等大部分被淋溶,而钙,镁盐类相对富集,并在土层中上下移动,常形成钙积层,所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在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年降水量500-750mm,蒸发量与降水量相近,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钙和富硅铝两阶段之间,常形成猛脱石次生粘土矿物.

在温湿地带,年降水量750-100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硅铝阶段.但因温度较低,故只能形成水云母次生粘土矿物.

在湿热地带,年降水量大于1000mm,气温高,植物茂盛,细菌活跃,因此,岩石矿物迅速分解,元素大量随水流失,风化速度最快,不但易形成高岭石次生粘土矿物,而且有的地区发展到富铝阶段,风化壳的厚度最大可达大200米以上,一些大型的铁,锰,铝风化矿床易于形成.

总之,气候对风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和雨量的变化来实现的.

19.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有哪些

(一)形成条件:

1)地貌条件:崩塌只能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对于松散物组成的斜坡,坡度需大于碎屑物的休止角45°,黄土大于50°,坚硬岩石大于50 —60 .

2)地质条件:在节理发育,构造破碎的坚硬岩层上,特别是具有垂直节理的脆性块状结构的岩层上,容易发生崩塌.片理,劈理,岩层顺向和坡向相一致的变质岩在它们的倾向和坡向一致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崩塌;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构造运动强烈,地层挤压破碎,地震频繁的区域也容易发生崩塌.

3)气候条件:崩塌是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的干旱,半干旱区域,容易发生崩塌;冻融过程强烈的区域,如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一些地区,冻融过程非常强烈,崩塌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出现在初冬和早春季节.

(二)崩塌的触发因素

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等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很多崩塌都发生在暴雨时或暴雨后不久.暴雨增加了岩体和土体的负荷,破坏了岩体和土体的结构,软化了粘土层,使上覆岩体和土体失去支持.

人工过分开挖边坡,改变了斜坡外形,产生大规模崩塌.

20.块体坡移都有哪些形式每种形式有什么特点

块体坡移主要包括崩塌,错落,滑坡,及蠕动.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特征:速度快(一般为5—200m/s);规模差异大(小于1m3—108m3). 崩塌下落后,崩塌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完全打乱,大小混杂,形成较大石块翻滚较远的倒石堆.

错落是指陡崖,陡槛,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他的特征是垂直位移量大于水平位移量.错落体比较完整,大体上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产状.

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一种具有较强破坏力的常见自然灾害.

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移动速度缓慢,每年仅几毫米或几十厘米.这种变形也会给生产和建设带来危害,如电线杆倾倒,围墙扭裂,厂房破坏,地下管道扭裂,水坝变形等.

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可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

21.影响滑坡的因素有哪些

1)岩性: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堆积层中(76%),基岩滑坡相对较少(21%).松散堆积层中的滑坡主要和粘土有关,滑动面主要发生在粘土夹层中.基岩主要发生在片岩,千枚岩,页岩,泥灰岩中.

2)构造:一是与软弱结构面的关系,滑动面常发生在顺坡的层面,大节理面,不整合接触面,断层面上;二是与上部透水层和下部不透水层的构成特征有关.

3)地貌:主要通过临空面,坡面和坡地基部受冲刷来体现的.河流及沟谷水流对地表的切割,首先为滑坡创造了临空面.基岩沿软弱结构面滑动时,要求坡度为30 -40 ;松散堆积层沿层面滑动时,要求坡度在20 以上.凡是河流冲刷坡地基部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

4)气候:90%以上的滑坡与降雨有关,一般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现象;还与冻融作用有关,在冻融季节较常出现滑坡.

5)地下水:多数滑坡是沿饱含地下水的岩体软弱面产生的.地下水浸湿斜坡上的物质,显著降低抗剪强度.实践证明,当粘土的含水量增加35%时,抗剪强度降低60%以上.

6)地震:直接破坏岩石的结构,减小粘结力.

7)人为因素:人工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

22.土层或岩屑蠕动的地面标志有哪些

树根向坡下弯曲,地表出现醉树,电线杆,篱笆,栅栏或建筑物顺坡倾斜,围墙扭裂.坡地上草皮呈鱼鳞状,坡面岩屑层呈阶梯状或微波状.

23.引起土层或岩屑蠕动的因素有哪些

1)粘土含量:在非寒冷地区,土层中粘土含量越多,越容易出现蠕动现象.

2)冻融交替:在寒冷地区,冻融交替是引起土层或岩屑蠕动的首要因素.

3)干湿和温差变化:强烈的干湿和温差变化可引起土层颗粒体积发生变化而产生蠕动.

4)坡度:主要出现在25 ~30 的坡地上.因为大于30 的坡地上,粘土和水分不易存在;而小于25 的坡地,重力作用不明显.

土层或岩屑的蠕动速度,一般说来接近地表处最大,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小.在温带地区,一般在20厘米深度以下就很小了.

24.岩体蠕动的原因是什么

在35 ~45 陡坡上的表层岩体,在岩石本身自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应力超过了岩体本身的弹性限度,发生了破裂变形,或由于长期受力的结果,发生了弹塑性变形.对于软弱岩层在自重力作用下首先发生弧形弯曲的弹塑变形,接着出现拉张裂隙,最后形成向下坡的缓慢位移.

蠕动现象在温润湿热地区主要由于干湿和温差变化所引起,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由温差所造成,在寒冷地区主要由冻融作用和温差变化所引起.

论述

思考

25.为什么说岩石的风化其实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而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生物的物理风化,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对围岩产生的压力.

生物的化学风化,是指生物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各种化合物和微生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岩石的风化,实质上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他们彼此互相联系.物理风化作用,加大岩石的空隙度,使岩石获得较好的通透性,这样就更有利于含水量,气体和微生物的侵入.岩石崩解为较小的颗粒,使表面积增加,更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

第三章流水地貌

名词解释

26.层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27.紊流: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28.横向环流:水流的运动受到河槽边界的限制,因此,水流的平均方向,决定于槽线的方向.槽线的曲折和断面形态的改变,会使水流内部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旋转运动.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横向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所产生的.

29.艾里定律:推移质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艾里定律.

30.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31.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2.溯源侵蚀:所谓溯源侵蚀,是指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33.逆行沙波:沙波是河床的堆积地貌,当水流动力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逆行沙波,逆行沙波波形对称,波幅较大,表面起伏与水面波动起伏一致,水流经过沙波的迎水坡时,好象上坡一样,把部分泥沙卸载下来,而越过波峰后,又有动力携带部分泥沙,因此沙粒向下游方向搬运时,逆行沙波体是向上游方向移动的.逆行沙波的斜层理向水流的上游方向倾斜.

34.岩穴:(同壶穴)

35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壶穴分布在山区石质河床基岩节理充分发育或构造破碎带.

36.岩槛:是河床底部坚硬岩石处,与下游河床形成一个不连续的陡坡,常形成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性侵蚀基准面.

37.裂点:河谷纵剖面上的坡度转折点.

38.裁弯取直: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与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自由河曲两相邻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侵蚀而变窄,最终可被洪水冲决,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

39.牛扼湖:当弯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方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越来越窄,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40.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宽度往往比河床大十几倍到几十倍,极宽广的河漫滩也称为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

41.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都超过15%,最高达80%,容重在1.3t/m3以上,最高达2.3t/m3.

42.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43.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44.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也叫基岩阶地.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速度大,侵蚀作用强,所以沉积物很薄,有时甚至在河床中出露基岩.

45.堆积阶地: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阶地.一般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因此,整个阶地全由松散的冲积物组成

46.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47.埋藏阶地: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

48.河口区:河流入海或湖的地段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称为河口区.

49.河口三角洲: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叫做河口三角洲.

50.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水系格局又反映了一定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性质.因此,通过水系排列形式的分析,能够推测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

51.分水岭:分水岭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流域分隔开来的高地.在自然界,分水岭可以是山地,丘陵,高地等.

52.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53.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54.断头河:河流发生袭夺后,抢水的河流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上段称为被夺河,发生袭夺的地方,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有明显的转折,称为袭夺弯.被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称为断头河

简答

55.坡面水流的侵蚀有哪两种作用每种作用有什么特点

坡面流水侵蚀作用包括雨滴冲击和坡面侵蚀作用是坡面流水侵蚀的两种主要作用.

雨滴冲击作用特点:雨滴降落的最大速度达7~9m/s,对地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据测定,雨滴降落能使粒径小于0.5mm的土粒离开原来位置被击溅到60cm以上的高度,水平距离可超过

1.5m.斜坡上的土粒受到雨水冲击以后,向坡下的距离和数量大于向上坡击溅的距离和数量,在斜坡上,约有60%~70%的土粒向下坡移动,只有25%~40%向上坡移动.

坡面径流侵蚀特点:坡面侵蚀力大小与地形,土壤,植被有关.坡长,坡度和坡形控制着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水流挟沙能力并不是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在山坡顶端,地面比较平坦,同时雨水汇成的流量比较小,水流没有足够的冲刷能力,坡面的泥沙不会外移,这一地区称为不冲刷带.坡面的中段坡度一般比较陡,冲刷强度最大,为冲刷带.接近坡脚段,坡度转缓,出现淤积,称淤积带.20度到40度之间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56.河流的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四种:推移,跃移,悬移和溶解质搬运.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称为推移.

2)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称为悬移.

4)溶解质搬运:河流除以推移及悬移形式搬运泥沙外,还带走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

57.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级侵蚀基准面有什么区别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这个面一般为海平面.但很多河流下游水面到达海平面高度时,仍有一定的侵蚀能力,如长江武汉以东的下游河段,有些地方河床低于海平面几十米甚至近百米.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流经地方坚硬岩坎,湖泊洼地及主支流汇口处等.他们往往控制着上游河段或支流的下切作用.他们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8.什么是均衡剖面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河流会达到侵蚀与堆积平衡

均衡剖面指河流处于平衡条件下的纵剖面.河流平衡是指河床侵蚀与堆积之间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相对平衡.河流平衡的另一含义是自动调整.河床在特定时间,空间和物质平衡条件下的平衡,如果随着流域因素的变化(构造,气候,水量,含沙量,侵蚀基准面变化),河床形态必然发生相应调整,取得新的平衡.

59.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有哪些

根据河床平面形态和河床演变规律,可以将冲积性河流的河床划分为顺直微弯,弯曲,分叉及游荡型等四种河床类型.

1)顺直微弯型河床

平水期,深槽,浅滩交替出现,两侧边滩犬牙交错.洪水期,水流淹没交错分布的边滩,河流顺直奔流,并推动交错的边滩缓慢向下游移动.

2)弯曲型河床

弯曲型河床的演变主要表现在横向变形上,特点是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淤长,从而产生河曲蠕移.弯曲型河床多分布于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并由二元结构组成的谷底,这里曲流摆荡有足够回旋余地.

3)分汊型(江心洲型)河床

河床宽窄相间,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由一个或几个江心洲间隔成两股或多股汊道.

4)散乱型(游荡型)河床

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无固定主槽,沙滩众多,河汊密布.

如黄河下游就是这类河床.

60.河漫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什么是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漫滩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河床侧向移动和洪枯水位变化.河谷的发育是从年轻的V形谷开始的,谷底几乎全为河床所占据,只有在河弯凸岸形成雏形边滩.随着侧向侵蚀的发展,河谷不断展宽,凸岸边滩不断展宽,加高,增长,面积也越来越大,于是便形成了雏形河漫滩.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洪水时由于河漫滩水深比河床处浅,使河漫滩上流速减小,平水期和枯水期植

物在滩面上生长,更加降低了洪水时滩面上的流速,引起悬移质在河漫滩上沉积下来,使河漫滩上覆盖了一层粘性土,即河漫滩相沉积物,其下部为河床相沙砾层,所以河漫滩物质组成具有二元结构.

6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1)流域内具备丰富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大多是由崩塌,滑坡所造成.在构造破碎,地震活动,风化剥蚀或冰川活动强烈的沟谷流域,有大量的沙砾碎屑物质.

2)充足的含水量条件:含水量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暴雨和洪水是诱发泥石流的必备条件.

3)比较大的沟床纵坡:有利于泥石流体推移下行.泥石流的源头多呈环型洼地,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与水流的聚集,是碎屑物质和水的主要供给区.陡峭的沟坡和比降大的沟床,使其快速形成泥石流.

62.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以分为哪几个相带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项带:

1)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粗大,砾石间常有砂,粘土充填.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由于洪积扇上沟槽很不稳定,水流多次改道,摆动,因而小型的切沟,充填构造发育,在砾石层或砂层中,常夹有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

2)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组成物质较扇顶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沙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砂层中常见交互层理.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分布很普遍.

3)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有时夹有砂质或细砾石透镜体,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水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63.洪积扇的变形有哪些形式

洪积扇的变形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洪积扇形成以后,如果山体不断抬升,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在已经形成的洪积扇上,往往有新洪积扇形成,而且部分地覆盖在老洪积扇上,形成叠式洪积扇.如果上升的规模,幅度都比较大,老的洪积扇也随着抬升,则在它的下方将形成新的洪积扇,新老洪积扇呈串珠状.甘肃河西走廊常有串珠状洪积扇的发育.如果新构造运动在山前不等量升降,则新的洪积扇轴线向一侧移动,使新,老洪积扇向一侧垒叠,并形成不对称的形态. 64.什么是迭置谷,先成谷与迭置谷的区别是什么

在一个构造较复杂的基岩古地面上,覆盖有一定厚度的松散堆积物,河流原先在松散堆积物上流动,后因流域内地壳整体上升,河流不断下切,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流路切入基岩之中,这种与基岩地质构造不相符合的河谷,是继承了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上的古河流的位置而刻蚀下来的,故称为迭置谷.

先成河与迭置河的流向都是与地质构造不符合的河流.两者的区别在于:先成河发育在构造隆起之前,而迭置河发育在构造形态形成之后.

65.河谷不对称的原因有哪些

在一些河谷中,其横剖面的形态往往不对称,即一坡陡一坡缓;阶地与河漫滩一岸宽一岸窄,阶地的级数和高度两岸也不对称.形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有:

1)地球偏转力影响:

2)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影响:

3)地壳不等量升降运动影响:

4)小气候影响: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阴,阳坡.

66.河口区地貌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根据水文,地貌特征的不同,从陆到海,可以把河口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近口段在地貌上完全是河流形态.河口段地貌上表现为河道分叉,河面展宽,出现河口沙岛.口外海滨段

在地貌类型表现为水下三角洲或浅滩.

67.形成三角洲的条件有哪些

1)丰富的泥沙来源.主要是河流要有较大的输沙量.据统计,世界上多数河流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比值,大于0.24时,可形成三角洲;小于0.24时,则往往发育三角港.

2)河口沿岸无强大的波浪和海流.是三角洲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强大的海洋动力可将河口泥沙带走,不利于水下浅滩出露水面.只有当河流作用与海洋动力在口门附近建立平衡时,才能使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3)口外海滨区原始水深较浅是三角洲形成的有利条件.因为广阔的浅水区对波浪有消耗能量作用,有利于三角洲的成长;陡而狭窄的大陆架可使泥沙直接进入深海,造成水下峡谷和洋底扇.

68.三角洲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扇形三角洲:在河流泥沙丰富,口外海滨水浅的情况下形成的.三角洲上汊河众多,分汊顶点向海呈放射状水系.如尼罗河三角洲,伏尔加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

2)鸟爪状三角洲:在弱潮河口,没有强大的沿岸海流,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挟沙丰富的河流成几股从不同方向入海,各分汊河口泥沙迅速堆积成向海伸出较长的沙嘴,整个外形犹如鸟爪.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3)尖头形三角洲:独流入海的河流,没有汊流或虽有汊流但规模不大,泥沙在河口堆积成沙嘴,形成明显向海突出的尖头形三角洲.如意大利的台伯河,西班牙的埃布罗河.

4)岛屿状三角洲;其形成一般是通过河口心滩——分汊——沙岛发展而成,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和纵横交错狭长的汊河构成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如恒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69.水系的形势有哪些每种水系的排列方式有何特点

(1)树枝状水系:排列形式为树枝状.

(2)格状水系:主流与支流呈直角或近似直角的格状.

(3)平行状水系:各条支流平行排列.

(4)放射状和环状水系:各河流顺坡向四周呈放射状.

(5)辐合状水系:河流由四周山岭向盆地中心集中.

(6)网状水系:在平面上呈网状排列.

70.彭克侵蚀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国地貌学家彭克(1924)认为,地貌是内动力运动速度与侵蚀强度比率的函数.他认为,坡的基本形态与地质构造有关.如果地壳隆起速度突然加快,其边缘可以出现凸坡;速度突然减慢,可以出现凹坡;速度保持均匀,可以出现直坡.在分析河流侵蚀下切强度和边坡发育关系时,他认为河流的下切侵蚀可以在无数无穷小的地质时段进行.在每个时段都产生具有特定坡度的斜坡单元.坡度大小实际反映侵蚀强度大小,即反映上升运动的强弱,即凸坡表示上升的加速,凹坡表示上升的减弱,直线表示上升速度不变.斜坡一旦形成,坡面永远向上部后退,后退的速度受坡度大小制约,坡度越陡,后退越快.在其后退过程中,坡度保持不变,即坡面平行后退.但他的假设只适合于悬崖,用于解释其他类型的斜坡就不很合适.

论述

71.河流的侵蚀,堆积,搬运作用的含义,类型特点

(1)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水流的侵蚀作用有三种形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融蚀作用.

(2)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推移,跃移,悬移.

(3)当河流能量降低时,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搬运其原来搬运的泥沙时,就要发生泥沙的沉积.

72.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

形成河流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较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河谷底,大部分为河漫滩所占,而河床只占一部分.

(1)气候变化

气候向寒冷方向发展,引起流域物理风化作用加强,或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流域植被覆盖度减少,引起水系上游部分沟谷活动加强,坡面冲刷强度加大,结果使流域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流域供给河流的沙量增加,造成河床中上游普遍淤积.据研究,河流淤积层的厚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中游达到最大,向上游又逐渐减小,最后在近河源处尖灭.

相反,气候向湿热方向发展,河流泥沙量减少,径流量增加,引起水流挟沙能力增大,使河床发生下切侵蚀.在整个下切过程中,上游段由于流量较小,下切幅度较小;中游段流量较大,并且水流的能量主要消耗于加深河床,下切幅度最大;下游河段水流大部分能量用以搬运由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因此,流量虽然沿河流向下游增加,但下切的幅度却由中游向下游河口方向减小.河流下切结果,河床纵剖面坡度在上游增加,中游减缓,而下游几乎保持不变.与此同时,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相对高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至中游达到最大值,再向上游又逐渐减小,然后逐渐向河源尖灭.这类阶地纵剖面相对于下切之后的河床纵剖面,在形态上如弹弓之弦,称为弦状阶地.

河流在继续下切过程中,沿河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级数在中游最多,在上,下游较少.这是由于河床左右摆动,河曲向下游移动的缘故.结果,不仅在上,中,下游的阶地级数不等,而且同一河段的河床两侧阶地也不对称,形成曲流阶地.

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为河床普遍加积的时期,而间冰期为河流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这类阶地是流域气候变化的产物,常称为气候阶地.

(2)基准面变化

侵蚀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比降的增加,比降的加大引起水流下切侵蚀.侵蚀作用从河口段开始,然后不断向上游方向发展,即溯源侵蚀.在溯源侵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相对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溯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河床纵剖面上出现数个裂点.每一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裂点下游的一级阶地与裂点上游的河漫滩相对应,即裂点上游的河漫滩面与裂点下游一级阶地面是同一时期的谷底.以后,裂点不断后退,也把这些河漫滩切割成阶地.

一般认为,第四纪间冰期是海平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侵发生淤积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交替出现,因此,因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旋回阶地.

(3)构造运动

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部分则被抬升,形成阶地.在这一过程中,河流好象一把固定在空间上的利锯,而地壳就象一块木料.地壳长期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当流域大面积普遍均匀抬升,在整个流域形成阶地.如在同一时期,某一地区地壳上升幅度大,速度快,而另一地区上升幅度较小,速度慢,则在上升幅度大的地区,阶地高度也大.

73.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

美国学者戴维斯在1899年创立了地貌侵蚀循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戴维斯第一次把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变概括为简单的模式.图的横坐标代表侵蚀基准面,1~5代表随时间推进分出的几个阶段.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上部曲线上的BDFHK为各阶段的分水岭高度,下部曲线上的ACEGJ为各阶段的谷地高度.他设想流水侵蚀循环开始阶段,地面从0处被构造运动迅速抬升至B,该时段内虽然河谷下蚀速度也逐渐增强,但河流下蚀速度跟不上地面抬升速度.到抬升运动结束时(图上1处),分水岭和谷底之间相对起伏逐渐增大(AB线段即代表区域相对起伏程

度).地面抬升运动停止以后不久一段时期内,河流下切仍强烈,而分水岭受蚀速度较弱,结果岭谷起伏程度达到最大(图上2处的CD线段).此后,谷底因接近侵蚀基准面,故河流下蚀作用大大减弱,但是由于水系发展,支流增多,促使了地面的剥蚀,分水岭高度降低速度超过了谷底下切速度,整个地面高差起伏向着趋于和缓的方向发展(图中CD>EF>GH).当地貌发育达到阶段4以后,残余分水岭的侵蚀和河谷的下蚀都进行得非常缓慢,地势起伏非常和缓,形成一个微微高出海平面的波状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之为准平原.戴维斯根据流水侵蚀地貌发育过程中的地表形态特征,提出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发育顺序的概念.幼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的0~2阶段,壮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2~4阶段.戴维斯认为,当河流泛滥平原上发育了自由曲流就标志河谷达到了壮年期.老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4阶段以后的地貌发育期.如果地面再次抬升,将重复上述1~4阶段地貌发育过程,所以他把流水侵蚀的演变称为侵蚀循环.各区域从幼年期发展到老年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的长短可以有很大差别,这决定于地表被抬升的高度,侵蚀的强度以及基岩的抗蚀强度等.

戴维斯的地貌侵蚀循环模型简明,实用,在说明地貌发育问题时,考虑到了地壳运动和外力主导因素——流水作用,指出地貌发展的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具有地貌发育的相对年代含义,并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他不仅回答了当时地貌学家所提出的问题,而且也满足了整个科学界对一般地貌学原理的要求.

但这一学说运用了极为漫长而又不确定的地质时间尺度和演绎推理方法,因此在分析流域地貌发育时,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地壳上升或下降幅度与速度也具有多变性,地壳运动不可能同侵蚀循环周期完全相符.

(2)在地貌的长期发展总趋势中,短期发展变化可能有偏离长期发展趋势,用简单图示不能反映短期内地貌发育过程的实际.

(3)在长期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变化的,因此流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尤其是外力组合状况都要发生相应变化,地貌也不一定循着同一方向演化.

(4)在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等等.

74.兰州黄河阶地的类型,成因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兰州黄河阶地的类型为堆积阶地,共分七级.

黄河阶地的成因大致有三种:(1)气候变化.(2)侵蚀基准面变化形成的阶地(3)构造升降运动. 兰州七级黄河阶地的分布对兰州市城关发展建设有重大影响.由于阶地的不对称性,兰州城市建设位于黄河以南的一级阶地上,这里海拔不高,易设置居民点,工业区,商业区.而在黄河以北,六级阶地连续,海拔太高,又加之兰州气候的特殊性,干旱少雨,因此给开辟河北地带造成了很大困难.兰州为一个窜珠型盆地,由于六级连续阶地而形成的北山,和皋兰山两侧围夹,污染气体很难逃逸出去,致使兰州污染严重.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因考虑到风向,水流流向,地形因素等来建设工厂,绿化区,居民区.

思考

75.河流横向环流与螺旋流产生的原因

横向环流主要由弯道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所致;环流与纵向水流结合在一起,都会产生螺旋流.

76.为什么平原河流只能推移细粒泥沙,而山区河流往往可以推移巨砾

推移质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艾里定律.该定律阐明了泥沙冲刷及运动的许多现象,如果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流速之比为1:4,则被推移的泥沙颗粒的重量比将是1:46,即1:4096.从这个实例说明,为什么平原河流只能推移细粒泥沙,而山区河流往往可以推移巨砾.

77.为什么在曲流河段内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边滩发育的河床上,如果河滩较易冲刷或边滩下移较慢,则当边滩下移还没来得及原来被冲刷的河岸时,河岸就有可能形成曲率较大的凹岸,凹岸的形成又加强了环流.环流一方面掏刷凹岸,另一方面把泥沙带到凸岸边滩,不断堆积.

78.牛扼湖是怎么形成的

弯曲型河床多分布于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并由二元结构组成的谷底,这里曲流摆荡有足够回旋余地.当弯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方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越来越窄,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79.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属于哪一种三角洲类型为什么

(1)长江三角洲为过渡型三角洲,因为从大的轮廓上看,形似一尖头三角洲,但在河口区有许多沙岛和浅滩,河道分汊,又像岛屿型三角洲.

(2)珠江三角洲为岛屿状三角洲,因为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和纵横交错狭长的汊河构成三角洲平原的主体.

(3)黄河三角洲为扇形三角洲,因为三角洲上汊河众多,分汊顶点向海呈放射状水系.

80.为什么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

(1)构造条件的控制:在山区,岩层构造常控制着山坡的坡度.尤其是年轻的褶皱山地,后期的剥蚀作用还没有完全改变原始的山地形态,不对称的褶皱两翼必然引起分水岭的不对称现象.某些构造被剥蚀后,基岩岩性和构造性质还决定着分水岭的形态,例如,背斜谷两侧的不对称的分水岭.在单斜构造地区,经过长期剥蚀以后形成的单面山,一坡缓,一坡陡,形成分水岭的不对称.

(2)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分水岭两侧的侵蚀基准面的高低和侵蚀基准面与分水岭的距离影响山坡剥蚀后退的速度,从而产生分水岭的不对称现象.

如果分水岭与两侧的侵蚀基准面的距离相等,而侵蚀基准面位置的高度不同,则具有较低侵蚀基准面的山坡坡度大;而分水岭另一侧坡度缓.如果分水岭两侧的侵蚀基准面高度相等,而分水岭到两侧侵蚀基准面的距离不同,则侵蚀基准面距离分水岭近的一侧坡度大,另一侧坡度小.

第四章岩溶地貌

名词解释

81.岩溶作用:凡是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积)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82.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83.溶沟: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层面流动,不断进行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形态.凹槽称为溶沟.

84.石芽: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层面流动,不断进行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形态.沟槽间的突起称为石芽.

85.石林:石林是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形体高大的石芽,石芽之间的溶沟很深,沟坡垂直,坡壁上刻有平行垂直的凹槽.

86.漏斗:又称"斗淋","喀斯特漏斗","灰岩坑","溶斗","盘坑","盆坑"等.是岩溶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形碗碟状或倒锥状的洼地.

87干谷:岩溶地区的干涸河谷.

88.盲谷:是岩溶地区一种死胡同式的没有出口的地表河谷.

89.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个山峰.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峰顶与马鞍地的高差距离不超过山峰高度的1/3.

90.峰林:峰林是在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后所形成的山

群.

91.孤峰:是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灰岩山峰.

92.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

93.溶蚀洼地:是一种面积比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形洼地.它的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其形成一般认为是由多个漏斗融合而成.

94.溶蚀谷地:是指宽阔而平坦的谷地,也叫溶蚀盆地.在南斯拉夫称为坡立谷.

95.石钟乳: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

96.石笋:是由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体,形态呈锥状,塔状及盘状等.

97.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相对增长,直至两者连接而成的柱状体.

98穿洞:地下溶洞形成后由于地壳上升,原来的溶洞被抬升到地面,形成穿洞.

简答

99.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岩石条件:第一,岩石必须具有可溶性.第二,岩石必须具有透水性.

水的条件:第一,水必须具有溶蚀性.第二,水必须具有流动性.

100.为什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碳酸钙,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沉淀碳酸钙

纯水的溶蚀力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才有较强的溶蚀作用,将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被水流带走.在含有CO2的水中,CO2与H2O化合成碳酸.碳酸又离解为H+与离子.水中的CO2含量越高,H+也越多,而H+是很活跃的离子.当含多量的H+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H+就会与CaCO3中的结合成,分离出,而使CaCO3溶于水.可见,在大气压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就越小.在高温地区,虽然气温高,CO2和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化学作用快.

论述

101.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岩溶发育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幼年期:从上覆地层上迭置下来的河流还保持了原来的基本流路,地面上出现许多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青年期: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表几乎完全转化为地下水,原来的河流全部消失,只有主河仍然存在.

中年期: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溶洞顶板坍塌,许多地下河又转变为地上河,有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和峰林形成.

老年期:当可溶性岩层的不透水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流又发育起来,出现了泛滥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这时岩溶地貌发育进入老年期阶段.

102.岩溶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1)岩溶与水资源开发

岩溶地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要以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主,如地下河等.

(2)岩溶与水利工程建设

在岩溶地区进行水利建设将遇到一系列特殊问题,如裂隙,渗漏,坝基不稳等问题.

(3)岩溶与道路建设

在岩溶地区修建道路应注意:线路不宜平行于断裂带,因为断裂带往往是地下溶洞发育的地方;不宜平行于岩层走向,因为地下暗河往往沿接触面或层面发育;不宜平行于构造轴,因为构造轴部的破碎带常有溶洞和暗河发育.在筑路时,对地下岩溶的处理,应分别采取堵塞,疏导,跨越,清基加固等措施.

(4)岩溶与矿业建设

如石炭二迭纪煤层下部是奥陶纪灰岩,构成矿井透水事故的主要威胁.

(5)岩溶与城市建设

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岩体内部有暗河,溶洞,因此,建筑物的基础稳定性是很不均匀的,容易形成塌陷.

思考

103.为什么不同的气候类型下会发育不同的岩溶在哪种气候类型下岩溶地貌最发育具体在我国什么地方见过

岩溶的发育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发育了不同的岩溶类型和形态.在热带地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都很发育.在我国两广石灰岩分布区.

第五章冰川地貌

名词解释

104.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105.冰川:冰川冰沿着斜坡或在冰层自身的压力作用下缓慢的流动和滑动.这种运动的冰体就叫冰川

106.大陆冰川:大陆型冰川称冷冰川,发育在降水少的大陆型气候区,雪线在年降水量1000mm 以下的区域,一般在海拔500~600m的位置

107.山谷冰川:当雪线下降时,在有利的气候和补给条件下,冰斗冰川迅速扩大,大量冰体从冰斗中溢出,进入山谷形成山谷冰川

108. 冰碛: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碎屑物叫冰碛

109.中碛:侧碛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

110.侧碛:冰川边缘的叫侧碛

111.冰斗:山地冰川侵蚀而成的围椅状凹地

112.刀脊: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逐渐变成刀刃状山脊,称为刃脊113.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

114.槽谷: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

115.峡湾: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当冰体入海尚未漂离之前,在岸边侵蚀成一些深的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称为峡湾.

116.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7.鼓丘: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118.季候泥: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

119.冰砾阜:冰砾阜是一些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细粉砂组成,通常在冰砾阜的下部有一层冰碛层.

120.锅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

121.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

简答

122.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

(1)温度.多年积雪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度越低,雪线越低.

(2)降水量.一般固态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固态降水越少,雪线越高.因而全球高度最高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雪线高度达6400m,为世界最高雪线.冰雪的积累最有利的气候条件是海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具有凉爽的

夏季,不利于冰雪的融化.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比北半球强,所以,雪线高度比北半球相应纬度的低.

(3)地形.地形地貌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陡峻的山地,不利于冰雪的积累与保存,雪线位置相对较高;阴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有利于冰雪的积累,雪线位置较低.北半球南坡雪线位置比北坡高,如天山北坡雪线高度3500~3900 米,而南坡3900~4200 米.但也有因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而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可以出现南坡雪线高度低于北坡的情况,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4400~4600 米,北坡为5800~6000米.

123.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可以把冰川分为哪几种每一种有什么特点

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可以把冰川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1)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制严格.

(2)大陆冰川

主要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和冰层巨厚,冰流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冰流下常掩埋规模宏大的山脉和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如格陵兰和南极大陆冰盖. (3)高原冰川

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与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冰川下伏的是起伏和缓的高地,向周围伸出许多冰舌.高原冰川也叫冰帽.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冰帽等.

(4)山麓冰川

当一条山谷冰川或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如阿拉斯加有许多山麓冰川.

山麓冰川是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中间环节,当雪线下降时山岳冰川先联合成山麓冰川,山麓冰川向平原扩大并逐渐掩盖山地,分水岭不再是冰川的高起部分,于是冰川摆脱地形限制,成为大陆冰盖.

124.解释冰斗的形成原因.

冰斗:山地冰川侵蚀而成的围椅状凹地.典型的冰斗三面环以高200~300m 的陡崖,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称"冰槛",冰斗低部低洼.

冰斗形成在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坡上,或在山坡上流水侵蚀的低洼地处,常能积聚多年积雪,叫永久积雪斑,雪斑边缘冻融作用频繁,岩石受到冻融风化作用破坏,崩解的岩屑在重力和融雪水联合作用下被搬运到低处,逐渐在积雪斑的后沿形成一个陡坎,陡坎在冻融风化作用下不断加高,洼地扩大,称"雪蚀洼地".雪蚀洼地形成后为积雪创造更为有利的堆积条件,积雪不断增厚成为粒雪斑,进而演化成冰川.当冰川形成后,运动的冰川对底床产生磨蚀和拔蚀作用,并因整个冰川的旋转运动而加深底部,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这时就形成典型的冰斗.

论述

125.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侵蚀力.估计冰川的全部侵蚀力超过一般河流10~20倍.冰川所以具有侵蚀力,能侵蚀地表,主要靠冰中所含的岩石碎块(冰碛).特别是冰川底部的石块突出时,

就成为铁犁和锉刀一样的有力工具.冰碛石越大,突出冰外的部分(角,棱)越小,刻蚀力量越大.冰川底部就象砂轮一样,滑动过程中不断锉磨冰床,这种作用叫刨蚀作用,主要造成一些细粒物质.另外,冰川还有一种掘蚀作用.冰床上如果有因节理而已经松动的岩块,其突出部分能与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即把岩块掘出带走.在冰斗后背,冰川的侵

蚀方式就是如此.一条冰川究竟以刨蚀作用为主还是掘蚀作用为主,主要取决于冰川基岩的岩性.花岗岩节理发育,有利于掘蚀作用的进行.因此,花岗岩地区冰碛物的漂砾特别多而且巨大.

(2)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碎屑物叫冰碛物.冰川除通过刨蚀和掘蚀从冰床上获得冰碛物外,雪崩,冰崩及山体上的块体运动都会给冰川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被携带而下,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在冰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缘的叫

侧碛,两支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冰川末端冰碛物环绕冰舌形成的高大冰碛堤,叫做终碛(前碛).

(3)冰川的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冰碛物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物的粒度悬殊很大,大漂砾的直径可达数十米,粒径很小的粘土只有0.005mm,这些颗粒大小不一的冰碛物,它们的比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冰碛物中是不同的.

126.第四纪冰期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有哪些

第四纪全球气候曾多次出现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寒冷时,发育大规模冰川,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大规模消退,叫间冰期.北半球在第四纪时期一般划分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还有一个冰后期.有些地区受区域性气候的差异影响,可划分更多的小冰期和间冰期,但各个地区长时期的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变化大致是相同的.

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规模最大时,世界陆地面积的1/3被冰川覆盖,由于大量冰体积聚于陆地,使海面下降约150m,当时的海陆轮廓和自然环境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欧洲大陆冰流曾达到北纬40°,在北美曾向南推进到北纬38°,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7℃.由于地球上出现大面积的冰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的形势,北半球气候带南移,中纬地区沙漠面积缩小,低纬及赤道地区沙漠扩大,大陆季风盛行,海洋季风衰退.

最后一次大冰期开始前,距今约8.5万年,海面比现在高10m左右,渤海一带的海岸线比现在的岸线向陆伸入80~100㎞.大约3.6万年前,海岸线移到现在黄海水深70m处.此后,有一个温暖期,海岸线又向陆推移,在2.5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海岸位置在今江口以西160 km左右处.大约23700±900年前,海水退出现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海岸线东移到东海大陆架水深110 m处,到了冰期最盛时期,即距今14780±700年左右,中国海岸在东海大陆架边缘水深155 m处,其位置在今长江口以东600 km.由于冰期时海面降低,大陆面积的不断扩大,增强了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程度,这可能是当时气候干燥的原因之一.那时的降水量可能比现在少一百至数百毫米,华北和东北平原有暗针叶林和草原分布.当时的风成黄土分布范围到达长江下游,如南京的下蜀黄土.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大面积的风成沙丘,柴达木盆地在最后一次冰期的晚期尤其显得干旱,蒸发强盛,在2.1万年和1.3万年前,是柴达木盐湖的形成期.

冰期时,大陆冰盖的厚度平均为2000~3000m,巨厚冰盖对地壳形成巨大压力,引起地壳沉陷;冰川消失后,地壳迅速回升.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冰川负荷与卸荷使地壳升降变化称为冰川均衡作用.这种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极大.

思考

127. 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是怎样的

不同类型的冰川,分布在不同的地带,冰川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有差异,因而地貌组合也有区别.山地冰川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近20种,以侵蚀地貌为主.大陆冰川地貌类型比较简单,也有十几种,多是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

山地冰川地貌组合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在雪线以上是以角峰,刃脊和冰斗为主的冰蚀地貌带,雪线以下直到终碛堤为止是以槽谷,侧碛堤和冰碛丘陵为主的冰蚀-冰碛地貌带,冰川末端是以终碛堤为代表的冰碛地貌带,终碛堤外缘则是冰水扇和外冲平原的冰水堆积地貌带.

大陆冰川地貌组合表现为水平分带规律.以终碛堤为界,堤内以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为主,冰水地貌也发育,冰盖的中心是侵蚀区,形成许多冰蚀湖泊,它的外围鼓丘成群,再往外为散乱的

冰碛丘陵,冰砾阜和蛇形丘等地形;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发育外冲平原,冰水三角洲,冰水湖和锅穴等.

上述冰川地貌组合是一个理想模式.实际上,山地冰川侵蚀地貌发育还与冰川活动强弱有关.海洋性冰川活动性强,侵蚀地貌比较发育,类型齐全;大陆性冰川活动性弱,侵蚀地貌就不如海洋性冰川地貌那么典型.大陆冰川也有类似情况,常在同一冰盖的各个部分,冰川活动程度很不一样,冰川侵蚀堆积作用也有差异,从而使地貌组合就有不同.

第六章冻土地貌

名词解释

128.冻土:极地,亚极地地区和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在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气温极低,降水量很少,地表没有积雪,地面裸露.在这样的条件下,将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冻结土层,称为冻土.

129.脉冰:脉冰是由地表水注入土岩垂直裂隙中而成,充填冰体的裂隙是在冻融风化作用中不断扩大形成的.裂隙形成之后,地表水乘隙进入,由于裂隙四壁围岩的负温,水很快在其中冻结起来,形成脉冰.

130.冰年层:由于地表水周期性的注入,因而在裂隙中多次重复冻结而成的脉冰,称复脉冰.复脉冰具有垂直条带状沟造,一层条带代表一个年层,称为冰年层.

131.冰楔: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132.冰劈作用:脉冰对围岩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使裂隙更加扩大.这种作用,叫做冰劈作用. 133.冻融作用: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由于温度周期性的正负变化,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于是土层经受反复的冻融并发生应力变形,产生冻涨,融陷,流变等一系列不同于非冻土区的力学表现.冻融反复交替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134.石海:基岩经剧烈的冻融风化破坏产生一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上,形成石海.

135.石河:当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塞凹槽或沟谷时,由于厚度加大,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形成石河.

136.多边形土:土层冻结之后,如温度继续降低,可引起地面收缩,产生裂隙;或者土层干缩,也能形成裂隙.这些裂隙在平面上组成多边形,裂隙所围绕的中间地面略有突起.这种形态称为泥制构造土,通称多边形土.

137.石环:石环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环绕的石制多边形土.

138.冰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结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

隆起或成为土丘,称为冰丘或冻涨丘.

139.冰锥:在寒季流出封冻地表的地下水和流出冰面的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称为冰锥.

140.年平均地温: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

简答

141.世界冻土与我国冻土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世界上冻土的分布面积约为3500 万平方千米,占地球全部大陆面积的25%.俄罗斯和加拿大是冻土分布最广的国家.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21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3%.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

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厚度不断减小,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

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

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经常受到海陆分布,组成物质和地貌部位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大陆性气候虽不利于冰川的成长,却有利于冻土,冰缘的发育.故欧亚大陆冻土最南界限比北美南移纬度达 5 度.在连续冻土带的潮湿细粒土地段的冻土,经常比干燥沙砾石地段的冻土埋藏深度较浅,厚度大,地温低.在同一山地的南,北两侧山坡,冻土的温度,厚度

和分布下限亦颇有差异.

142.地下冰根据成因及埋藏形式可以分为哪几类

地下冰的存在是冻土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构成冻土的主要成分.地下冰根据成因及埋藏形式可以分为组织冰,洞脉冰和埋藏冰三类.

(1)组织冰

土层中原有的水分冻结生成的地下冰,称为组织冰,三种地下冰中分布最广,总量最多,冰的聚合体最小的一种.

(2)洞脉冰

由地表注入裂隙或洞穴中的水冻结成冰,形成洞脉冰.可分为脉冰和洞穴冰两种.

(3)埋藏冰

地表冰体被堆积物掩埋,形成埋藏冰,常为一些透镜状冰体.

143.冰楔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冰楔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除了有深入到多年冻结层的裂隙,其中被复脉冰所填充外,围岩岩性是个重要条件.只有当围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时,水在裂隙中才能反复冻结,发生体积膨胀,对其侧面不断发生积压,当围岩被积压得很紧密时,冰楔也就停止发展.所以冰楔常发育于由潮湿的细粒土组成的河漫滩或沼泽化低地.在粗粒土中,只有含冰量特别大时才能发生.所以在鉴别古冰楔时,围岩岩性和是否有弯曲的层理是个重要标志.

脉冰和冰楔的形成需要严寒的气候条件,现代脉冰一般分布于年平均地温低于-3℃的地方,据观测,冰楔的形成要求年平均气温为-6℃—-8℃的环境,故冰楔主要分布于多年冻土带的北部,在多年冻土带南部和雪盖厚的海洋性气候区是很难形成脉冰的.

论述

144.冻土地貌对生产建设有哪些影响

冻土地貌对生产建设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和不良影响,常称为"冻害".冻胀融陷能改变地面形态,使铁路路基变形;公路和城市建设中道路"翻浆",也是冻融的结果;热融滑塌危及交通和工程建筑.另外,冻土地貌也不利于农林业生产的发展.

思考

145.兰州附近的马衔山的冻土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石环等类型.

第六章风沙地貌

名词解释

146.风沙地貌: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147.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即形成风棱石.

148.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49.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地质地貌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几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是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2、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 3、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总是位于下面,后形成的位于上面,这一原理即称为。 4、按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将岩浆岩分为深成岩、浅层岩和。 5、可以认为是沉积岩区别于另外两大类岩石的依据是。 6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几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是_________、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7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_____ __、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8按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将岩浆岩分为、浅层岩和喷出岩。 9可以认为是沉积岩区别于另外两大类岩石的依据是。 10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关系可分正断层、、平移断层和枢纽断层四类。 二、选择题 1、经片流搬运至坡的平缓处或坡麓的物质叫()。 A、洪积物 B、残积物 C、冲积物 D、坡积物 2、岩溶地貌是()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

用所产生的地貌。 A、地下水 B、地表水 C、地下水和地表水 D、降水 3、、花岗岩属于() A、酸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基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4、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及下列()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堆积作用 D.变质作用 5、下列哪种矿物为变质矿物() A.石榴子石 B.长石 C.高岭石 D.白云石 6、河流的地质作用一般表现为() A. 侵蚀、沉积 B. 沉积、搬运 C. 侵蚀、搬运 D. 侵蚀、搬运、沉积 7、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 A、笔石; B、珊瑚; C、半淡水鱼; D、三叶虫。 8、风化作用在()位置最明显。 A地表 B 地壳中部 C 地壳深部D地表或地壳中部 9、逆断层即()。 A.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B.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C.上盘水平左移,下盘水平右移的断层 D.上盘水平右移,下盘水平左移的断层 10、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 A、石英; B、黑云母; C、橄榄石; D、角闪石。

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复习资料大纲

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重点复习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主编曹伯勋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 答: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二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科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本课程主要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都是从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起来的。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第四纪:指约2.6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2、地貌: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称为地形 3、夷平面: 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第四纪的特点? 答:(1)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多次发生(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资源(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与强度与日俱增 2、第四纪分期? 答:按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的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称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 3、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 答:(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地风化(6)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 4、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分类? 答:(1)沉积学标志:岩性、结构、构造、产状、沉积体形状(2)地貌学标志:①直接标志:河流——阶地、洪流——洪积扇②间接标志:相关沉积物(3)环境标志:①有机环境标志:海相化石、淡水化石、其他陆相生物化石②无机气候标志:a、黄土、岩盐、石膏——干旱b、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 c、粘土矿物 5、地貌形态特征? 答: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小者如扇形地、阶地、斜坡、垅岗、岭脊、洞、坑等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大者如山岳、盆地、平原、沙漠,称为地貌形态组合 6.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 7、地貌成因?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 2、地下水 3、河流侵蚀基准面 4、风积物 5、雪线 6、河流阶地 7、风化作用 8、侵蚀阶地 9、冻土 10、风的搬运作用 二、填空题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的学科。 2、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四个世。 3、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地形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碎屑物质含量的不同,洪流分为暂时性洪流、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三种。 6、根据地貌的成因、规模,把地貌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五个等级。 7、根据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环境把沉积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海陆过度沉积三大体系 8、确定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可以根据地貌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关系、_________________关系和过渡关系。 9、斜坡上的块体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依据其运动速度和方式,将斜坡的重力作用类型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流动作用。 10、对斜坡的演化发展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戴维斯(W. M. Davis)的_________________,二是彭克(A. Penck)的_________________。 11、暂时性流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12、冰川运动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 13、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两部分,地表的形态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在改造地表形态的趋势上是不同的。内动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 ,而外动力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将地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工地貌三大类。 15、滑坡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滑床三部分。 16、根据地下水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压水。 17、黄土堆积形成面积广大的高原或平原,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各种地貌,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黄土峁。 18、河漫滩相二元沉积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9、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二是河流的_______________。 20、根据地貌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地貌形态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是()。 A、地貌学 B、地质学 C、水文学 D、地理学 2、()不属于第四纪的时间尺度。 A、早更新世 B、上新世 C、晚更新世 D、全新世 3、第四纪全新世(统)的代号为()。 A、Qp B、Ns C、Ml D、Qh 4、下面哪种成层结构不是土壤剖面结构的分类()。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 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 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 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 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 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 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 1、物理风化作用 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 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 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 1:什么叫倒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 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 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 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

地貌学复习题 (2)

绪论 名词: 地貌学 复习思考题: 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是什么? 2、地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结合自己专业,试分析为什么学习地貌学 第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名词: 流水地貌、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流域、分水岭、水系、坡积物、冲积物、河谷、河床、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双向环流、自由河曲、河流的搬运能力、心滩、边滩、三角洲、准平原、夷平原、层流、紊流、牛轭湖、河流袭夺 复习思考题 1、试详述片流作用形成的影响因素: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斜坡的坡度、坡长、地形;岩性;植被;人为影响。 2、试说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等。 a.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源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构造破碎带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来源; (2)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 (3)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 (4)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使土石体汇集于山谷,导致泥石流形成。 b.泥石流水体补给源来自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和冰湖溃决等。 c.泥石流形成的沟谷坡度。 d.泥石流的形成不仅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都可使山体进一步失去稳定,雨季时可能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3、简述泥石流形成危害及如何治理 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 (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治理: 4、试阐述河流的形成过程 潺潺溪流,汇成滔滔江河

地貌复习题2

一、填空题 1.根据冰川区气候条件和冰川本身的湿度特征,可将冰川划分为_____________冰川和 _____________冰川。 2.冰川冰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到()到()至冰川冰的渐变过程。 3.雪线高度受()、()、()等因素制约。 4.当今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和()地区。 5.冰川是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区()变化、发展的主要外动力。 6.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在雪线以下的地带称为()。 7.冰川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丰富的()和低的()。 8.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_。戴维斯的_____________说通常被看成是近代地貌 学的标志。 9.洋中脊是____________的发散型边界,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____________。 10.弯曲河床中,____________岸产生侵蚀、______________岸产生堆积。 11.河流下蚀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气候变化和_____________下降等。 12.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地震,按发生原因属于_____________地震,我国位 于_____________地震带与_____________地震带交汇的三角区内。 13.大陆冰川分布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地。 14.侧碛垅属_____________堆积地貌;蛇形丘属_____________沉积地貌。 15.碳酸盐岩的_____________含量越高,其溶解度越大;碳酸盐岩的溶解度与岩石结构有关, 晶粒越小溶解度越_____________。 16.如果降雪量和消融量相等,则冰川前缘将处于()状态。 17.地面流水分为_______、_______和河流三大类。 18.两相邻流域之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称称两个水系的__________。 19.面流从斜坡上部洗刷下来的碎物在斜坡下部和坡麓__________。面流作用的反复进行, 使斜坡地形趋于_________。 20.河流侵蚀基准面可分为_____________侵蚀基准面和_____________侵蚀基准面两种。 21.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将三角洲划分为_____________三角洲和_____________三角洲。 22.地球上最大尺度的构造地貌是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及解答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简答 2.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论述 3.地貌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现代新技术新手段对地貌学研究有哪些作用 按时间顺序,以主流的地貌发育基本理论为依据,把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 这个时期也就是现代地质学与现代地理学的创建时期.地理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地貌地质作用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发,提供了壮实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应特别指出的是:罗蒙诺索夫在《论地层》(1763)中提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表形态.赫顿(J.Hutton)于1788年发表巨著《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首见于《地质学原理》(1830).在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判了灾变论. 经典性的均变论包括四个均变的假定,即:自然法则的均变(法则的规定不随时空而变),自然作用的均变(作用的种类与性质不随时空而变),作用速率的均变(总体作用强度基本稳定或缓慢地变化)和地球性状的均变(地球性状在整体上不变,无始无终地循环运动).在当时,这些假定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据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以反对带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等色彩的错误观点与方法.依据这个学说,现今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同样也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各个时期.因此,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和现象去加以解释,研究和认识.地貌作用属地质作用,地貌是地质作用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所以,均变论给人们解释地貌的存在,分析地貌的成因,重建地貌的发育历史和预测地貌的今后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地貌学得以创立和发展. 值得指出,后来的研究证明,经典均变论的后三项假定("本质性上的均变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地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变化,而且是在缓变中有多个突变,使变化过程表现为阶梯状的,变速率的,非循环的发展.但是,其第一项假定("方法论上的均变论")一直得到肯定,并奉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依据. 地貌学孕育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它接受两个母体的遗传,吸收两个母体的养分,均变论的假定和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 (二)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对矿产,土地,水力和水等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美国西部的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这个天生的条件使美国在地质调查中尤其注重地貌的地质内涵的分析,因此,使地貌学脱颖而出.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性理论——吉尔伯特(G.K.Gilbert)的地貌律,鲍维尔(J.W.Powell)的侵蚀基准面概念,与戴维斯

地貌学总复习

《地貌学原理》总复习 一、PPT上最后一页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第1~5页) 名词解释: 地貌学: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 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 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 地貌过程受两种力的驱动: 地球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地表外营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人类活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论述地貌的气候地带性 地貌的气候地带性 寒冷气候地貌带:发育冰川地貌,在无冰雪覆盖地区则是冻土区,发育冻土地貌(高 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温湿气候地貌带:发育流水地貌(中纬度地区) 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荒漠地貌(副热带高压地区和欧亚大陆内部) 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黄土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带与温湿气候地貌带之间) 湿热气候地貌带:发育厚层红色风化壳和流水地貌,但流水的侵蚀作用不如温湿及 干旱气候地貌区那样强烈(低纬度地区) 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 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第二章坡地地貌:第6-15页 名词解释: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过程 或风化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论述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崩塌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1.坡度对崩塌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有可能 发生崩塌。

南京大学地貌学期末复习

绪论 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 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 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 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1)对地貌及地貌发育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使实践获得预期的收益。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地貌”(地表?)开发利用率的不断提高。 (2)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 答: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 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成为风化作用。(其结果: 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 显的位移运动,但是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 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 答: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 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它的组成物 质除粘土矿物以外,还有大量游离的Fe2O3, A12O3以及与SiO2所组成的凝胶。风化壳中 由于富含Fe2O3,所以在整个剖面上呈红色或砖红色。 (第三问自己总结吧)造成南北方风化壳颜色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不同。北方 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使得这些区域更多地形成碳酸盐型风化壳;南方的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条件下则易形成硅铝型风化壳,在热带地区则会形成红色的铁铝型风化壳。 3、风化壳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发育阶段?各个阶段所对应的残积物类型? 答:(1)岩屑型风化壳,是以物理风化为主的发育阶段,也成为第一阶段。对应的残积物类型为碎屑残积物。 (2)碳酸盐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初期阶段,也称为第二阶段。对应的残积物类型为富钙的残积层。 (3)硅铝型(高岭土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中期阶段,也称为第三阶段。对应形成的是粘土矿物残积层。 (4)铁铝型(砖红壤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晚期阶段,也称为第四阶段。对应形成的是富铝残积物。 4、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滑坡的基本要素?滑坡的地貌表现?滑坡的防治?

水文地貌学复习题 试卷 最详细的试卷

水文地貌学复习题 一、填空(每小题2分) 1、河流过水断面的最大流速出现在水面向下水深的1/10~3/10处,平均流速出现在6/10水深处。 2、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即水的气态、液态、固态相互转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洪水三要素是指洪峰流量Q m、洪水总量W和洪水过程线。 4、某闭合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00mm,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00mm ,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1/3 。 5、当河流出现频率为10%的径流量时,一般说发生10年一遇的洪水。 当某径流量出现的频率为90%,称河流发生10 年一遇的枯水。 6、按照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7、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 8、形成海洋潮汐的内因是一种具有自由表面、富于流动性的广大水体,外因是天体的引潮力。 9、褶曲构造地貌的逆地貌主要是背斜为谷和向斜为山。 10、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指下部为河床相(推移质)堆积和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堆积。 11、坡积裙是坡面流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而崩塌形成的堆积地貌称为倒石堆。 12、在径流形成的河网汇流阶段,河网对径流的调蓄作用包括河岸调节作用和河槽调蓄作用两种。 13、反映河流水情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水位、流量、流速、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 14、用年径流量总体的平均值表示年平均径流量;而当河流发生50年一遇的洪水时,该径流量出现的频率为2 %。 15、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其层流运动遵循的基本规律称为达西定律。 16、按地貌特征及地表组成物质可将荒漠分为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类。 17、现代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类型;而山岳冰川又可进一步分为悬冰川、 冰斗冰川和山谷冰川。 18、河漫滩是指洪水期被淹没而平水期出露水面的谷底滩地(详细: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其沉积物具有二元结构的特征。 19、降水径流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流域蓄渗、坡面汇流、河网汇流三个阶段。 20、坡面流水作用形成的侵蚀和堆积地貌类型主要是侵蚀坡面(、浅凹地、深凹地)和坡积裙。 21、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22、当河流发生50年一遇的枯水时,该径流量出现的频率为98 %。 23、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主要包括弯曲型、顺直微弯型、分汊型和网道型四种。 24、按地貌特征及地表组成物质可将荒漠分为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类。 25、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型。 26、按其成因,洋流可分为_风海流__、__密度流___和补偿流三种类型。

地貌学原理习题

地貌学原理习题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 河床;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 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活动层,下部为永冻 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石漠,砾 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 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 1.28 波高处发生破碎。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 三种。 10.地球表面两个最大的地貌单元是陆地和海洋。 11.板块俯冲和碰撞激发出的机械能和热能是导致构造山系形成 的动力。 12.如果地貌形态与褶曲构造形态一致称为顺地貌,反之称为逆地 貌。

13.单面山是沿岩层走向延伸的山岭,两坡长度和和坡度不等。 二.判断题(每题0.5分,共10分) 1.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基岩)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2.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4.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见第五大题 5.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是砂岩风化剥蚀形成(地表水溶蚀)的旅游地貌景观。(×) 6.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8.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还需含有冰的地表冻结土层 9.热喀斯特洼地是一种岩溶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10.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11.砾漠是冲积平原上由河流砾石组成的堆积地貌。(×)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用下,细沙和粉尘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习题及答案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风化壳 2.地下水 3.石灰岩 4.断层三角面山 5.洪积扇 二、填空题(共15分) 1.百望山的岩性主要为()和();十渡峰丛地貌的岩性为();周口店采石场的岩性为()。(2分) 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的变化。(分)3.下列各符号为地层代号,请写出各代号的中文名称:J2(),J x(), Q3(),Q b()。(1分) 4.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等,有短暂而猛烈的,如()、()、()等。(2分) 5.岩层产状160∠30中,16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和()。(1分) 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四个。(2分)7.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把三角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 8.冲积平原是指()。(分)9.根据河流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分) 10.全球地震分布具有规律性,主要集中在3个带,分别是()、 ()和()。(分) 三、选择题(前10题单选,后10题多选,共20分,) 1.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于()。 A、花岗岩 B、辉长岩 C、橄榄岩 D、闪长岩 2.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 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 B、石灰岩、页岩、砂岩 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 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 3.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 A、凸岸 B、凹岸 C、凸岸和凹岸均可 D、都不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综合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 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 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冲沟、沙丘等 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 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 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 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 5.地貌: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 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1.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2地貌相对年代的确定原理: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切割率(接触和切割关系,主要用于岩浆岩);3地貌绝对年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 c.其他方法 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a.幼年期b.壮年期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a. 幼年期地貌特点: 时间上:短暂 起伏迅速增加 峡谷,V字型,高差大 b.壮年期地貌特点: “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地貌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原理。 1. 内外力平衡原理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内力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 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外力主要包括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态和变化。 2. 侵蚀与沉积原理 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而沉积则是指搬运的物质在某一地点 沉积下来。侵蚀和沉积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 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3. 动力学平衡原理 动力学平衡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由内外力的平衡、侵蚀和沉积的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动 力学平衡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地貌形态不会发生变化。4. 断面均衡原理 断面均衡原理是指在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地表断面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稳定。断面均衡是指断面的形态和坡度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是地 表形态演变的一种基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断面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5. 地貌演变周期原理

地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地 貌演变周期是指地貌形态从形成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不同地貌类型的演变周 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漫长的地质周期和较短的气候周期。 6. 地貌分类原理 地貌分类是将地球表面的形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分类。地貌分类可以 根据地表形态的性质、成因、发育阶段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常见的地貌分类 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7. 地貌系统原理 地貌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地貌要素包括地貌形态、 地貌过程、地貌材料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 的地貌系统。地貌系统原理是研究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对地貌学原理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地貌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地理环境,还可以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复习,对地貌学 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º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5.黄土塬与黄土峁 6.断层崖与断层线崖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 2.简述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3.简述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4.简述海蚀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 五.试论述河流下切侵蚀发育阶地的主要原因以及阶地的形态特征和结构(20分)

第四纪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第二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及对比: 地貌,现代地貌,古地貌,地貌的基本形态, 地貌的形态组合,顺构造地形逆构造地形。 1、地貌的基本形态一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 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2、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 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3、顺构造地形:地形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表现一致 正向构造(背斜、穹窿、地垒)与高地相一致; 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 4、逆构造地形: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 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 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 5、现代地貌一指全新世(W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 的气候一致。 6、古地貌一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 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7、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思考题 1、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答:外营力作用主要有2个过程: 削高一产生剥蚀地貌 补低一造成堆积地貌 地貌的形成发展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 •外营力:削高补低。 内营力作用 、地壳升降: 主要是新构造运动对塑造现代地貌起了主导作用,地壳升降 主要形成中小型地貌。 、岩浆活动: 岩浆上升形成火山地形,溢出的熔岩填平地形,形成熔岩高原或平原。 2、何为地貌的分带性?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答:在一个地带内,地貌的发展表现出一种与其他地带 不同的特点,叫做地貌发展的地带性。 3、什么是地貌的年代?确定地貌年代的方法有哪些? 答: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 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 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 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生物(Q)化石,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 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 b.年间法 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确定的时间越短 越好,长了则无意义, 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其区间即为形成地貌的年龄。 c.其他方法: 同位素法:C14法 历史考古法等。 4、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答: 第三章一一小结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1.沙丘是流水的堆积地貌。 【答案】错 【解析】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 【考点】本题考查沙丘的地貌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明确风积地貌与流水地貌的 区别。 2.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 【答案】B 【解析】图示溶洞、地下河反映喀斯特地貌,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2】该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 【答案】D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而发育的溶洞、地下河。最基本条件是 岩石具有可溶性。 【3】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溶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答案】A 【解析】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区、成因及发育条件,难度较小。喀 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云贵一带。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 的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和淀积作用,即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水的流动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 育程度越高。 3.某一岩层是由粘土、淤泥等组成的泥质页岩,并含有莲的化石,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A.湖泊和沼泽B.热带浅海环境 C.炎热干旱环境D.温湿茂密的森林 【答案】A 【解析】“岩层是由粘土、淤泥等组成的泥质页岩且有莲花化石”反映当地为陆地淡水的水湿环境,

地貌学试题

绪论 名词: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复习思考题: 1.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1)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2)岩石性质 指岩石对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2. 试述地貌学研究的意义? 1)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2)了解地球表面特征,促进地球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培植 资源、气候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地球环境对区域文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制约和影响 地球是建设物质文明和人文思想发展的基础 3)学习地球科学,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地貌描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关于山、水地理分布与形态特征的文字记载,现代还在发展用最新技术进行地貌形体的度量和检测。 3、地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1)物质性:地貌是由岩石构成,只有由天然岩石或土组成的地表形状才称为地貌;同时组成地貌的岩石在成分、结构、构造和特性上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地貌形态上的不同,地貌的形态特征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石的种类与特征。 2)界面性: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状,可从几何学上视之为一个面,一个在三维空间上复杂起伏的连续面。 3)动力性:任何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实质上都是岩石物质(原地的或外来的)的增加、减少或位移,都是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即能量流动导致物质流动的产物。 对能产生地貌的地质作用,可称为造貌作用或地貌作用。 不同的营力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动力学规律和地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地貌;反过来也是如此。 4)天然性:地貌位于地壳的天然表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天然物质(土和岩石)组成,地貌在自然力作用下发育。 5)变化性: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地貌总是在变化着。现存的地貌,只不过是地貌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存在。 4、结合自己专业,试分析为什么学习地质地貌学 地学的五大基础要素之一 我们的专业——资源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 地貌与农业 地貌与城市化 地貌与环境 地貌与旅游 地貌与资源 地貌与工程建设 5、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多种可能假设法(观察事实、提出多个假设、求证假设) 形态分析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