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是规范医疗工作流程和提高医疗诊疗质量的指导文件,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要求和操作方法,以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例如,规范急救操作流程、手术操作规范等。

2. 医疗设备使用规范:规范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包括设备的检查、操作、维护和修理等内容,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安全。例如,规范X射线、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的使用

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3. 诊疗信息化管理规范:规范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管理患者信息、医疗数据和医疗流程,以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例如,规范病历书写要求、医疗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规范等。

4. 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规范医疗诊疗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包括医疗质量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以提高医疗诊疗质量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例如,规范感染控制和手卫生操作规范等。

5. 诊疗护理规范:规范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操作要求,以提供安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例如,规范危重病人护理、患者身体约束规范等。

6. 诊疗标本采集和检验规范:规范医疗机构对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和检验过程,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病理标本的处理规范等。

7. 诊疗药物使用规范:规范医疗机构药物的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例如,规范药物溶液的调配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规范等。

以上是医疗诊疗技术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方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进行诊疗工作,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同时,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以提高诊疗水平和遵守规范。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换药术-----------------2 二、拆线-------------------3 三、清创术-----------------4 四、急救止血法-------------5 五、腹膜腔穿刺术-----------5 六、胃插管术---------------6 七、气管切开术-------------7 八、胃肠减压术-------------8 九、清创缝合术-------------8-9

一、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2遍,范围≥15cm。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2遍。 5. 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或头套包扎。 6.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7.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尖锐器具放在利器盒,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混放。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 8.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术后处理】 告知注意事项: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注意事项】 1. 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2.在整个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按清洁—污染—感染—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气性坏疽、破伤风、溶血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必须严格执行床边隔离制度。 3.给不同的患者之间换药要进行手卫生,给感染伤口换药后,应认真洗手,然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4.换药时应查看各种敷料、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污染的敷料应立即放在医疗废物筒内或有菌的弯盘,不得随便乱丢。 5. 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检查原因,排除异物存留、结核菌感染、引流不畅以及线头、死骨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换药动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健康的肉芽组织及上皮。 附:缝合伤口的换药 1.无引流的缝合伤口 多为无菌伤口,常于术后3天左右检查伤口,注意观察有无缝线反应、针眼脓疱、皮下或深部化脓;有无

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 规程 篇一: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

部位。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 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是规范医疗工作流程和提高医疗诊疗质量的指导文件,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要求和操作方法,以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例如,规范急救操作流程、手术操作规范等。 2. 医疗设备使用规范:规范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包括设备的检查、操作、维护和修理等内容,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安全。例如,规范X射线、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的使用 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3. 诊疗信息化管理规范:规范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管理患者信息、医疗数据和医疗流程,以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例如,规范病历书写要求、医疗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规范等。 4. 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规范医疗诊疗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包括医疗质量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以提高医疗诊疗质量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例如,规范感染控制和手卫生操作规范等。 5. 诊疗护理规范:规范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操作要求,以提供安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例如,规范危重病人护理、患者身体约束规范等。

6. 诊疗标本采集和检验规范:规范医疗机构对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和检验过程,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病理标本的处理规范等。 7. 诊疗药物使用规范:规范医疗机构药物的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例如,规范药物溶液的调配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规范等。 以上是医疗诊疗技术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方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进行诊疗工作,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同时,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以提高诊疗水平和遵守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篇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2.7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 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 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有综合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三级以上

医疗诊疗规范

医疗诊疗规范 篇一:规范诊疗30条 医院规范诊疗30条 合理检查 一、医师对疑难复杂患者的检查应有针对性、阶梯性,费用较低的检查能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他检查,可检查可不检查的,尽量不检查或少检查,以降低病人检查费用。如患者确需进行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检查,应与上级医师商定,经科主任批准,并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湖北省同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放射检查资料互认暂行规定》,在二级医疗机构间、三级医疗机构间进行医学检验结果和放射检查资料互认。如需重新检查,医师必须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原因,并由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 三、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管理机制, 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尽量为患者节省费用。患者在-个住院周期内转科,转入科室医师必须充分考虑患者诊疗过程的连续性,以及检查项目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应对转出科室所做的检查、化验结果予以认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合理用药 四、医师开具处方必须遵循“急3慢7”原则,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不得开具大处方。对老年病、慢性病等特殊患者,经上级医师同意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最多不 超过15日用量。

五、医师开具处方必须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所选药品必须与诊断相符,能口服用药时不注射用药,能肌肉注射时不静脉注射用药。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等患者,医师必须首选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处方必须经药师“四查十对”,审核合格后予以调剂,不合格处方,不得调剂发药。 六、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师不得越级开具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抗菌药物必须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准。 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临床药师制度,配备规定数量专职临床药师,开展查房、会诊、疑难病症用药检测(基因、药物浓度检测)等临床药学工作。 八、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对经点评发现的不合格处方、不合理用药等不良行为,要按规定进行处理。 九、医师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门、急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十、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必须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 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个体化用药。同时,必须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不用高档药,用最少的药物达到诊疗目的。 合理治疗

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

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升,临床诊 疗规范对于保障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 诊疗规范是指医疗机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规程。下面将从临床科室设置、医疗服务流程、医疗信息管理和质量评 价等方面,对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进行探讨。 一、临床科室设置 医疗机构应按照实际需要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合理设置临 床科室。不同科室的分设应根据医学专业的划分和临床需求,确保患 者能够得到准确、及时的诊疗服务。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不同科 室之间的协作与联动,提高综合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医疗服务流程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患者就诊登记、初诊与 复诊、医师咨询与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与执行、病案管理等环节。医 疗服务流程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提高医疗服 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初诊与复诊环节,医生应细致收集患者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手段,进行准确的 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与执行环节,应按照国际、国内相关指南和规范,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求,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并确保治疗操 作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三、医疗信息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电子病案管理、电 子医嘱管理、医学影像管理等。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应有利于医生进行 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电子病案管理是医疗信息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医疗机构应规范和 完善病案首页填写,确保病案首页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医疗机构 还应建立病案编码与归档制度,统一编码标准,便于医学研究和医疗 质量评价。 电子医嘱管理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疗机 构应规范医生开具电子医嘱的操作流程,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加强对医嘱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评估,提高医疗质量。 医学影像管理是医疗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应规范和 完善医学影像的采集、传输、存储和报告,确保医学影像的质量和安 全性。 四、质量评价 医疗机构应制定临床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和监测。评价内容应包括医生诊疗行为、医疗费用合理性、医疗流程合规 性等。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强化医疗过 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医学教育和培训,提高医生和医护人员的 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推动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的贯彻执行。

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术前准备 1.根据手术类型和手术要求,准备所需要的药品、器械、设备等。 2.对手术器械、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3.对手术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4.审核患者手术同意书,并进行术前评估。 二、操作前准备 1.洗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帽子等。 2.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手术部位和手术要求。 3.准备手术器械、设备,并进行标识,确保无损坏和过期。 4.对手术器械、设备进行确认,核对其名称、规格和数量。 5.如果需要,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6.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准备,如清洁手术部位、植入导管等。 三、操作过程 1.操作人员按照手术操作顺序和要求进行操作。 2.注重操作技术的规范,准确和有效地完成各个操作步骤。 3.注意手术器械、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5.病例记录要详细、准确,包括操作过程、药物使用和剂量等。

四、操作后处理 1.操作结束后,对手术器械、设备进行清洁、消毒。 2.对手术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3.对患者进行恢复护理,监测并记录其生命体征。 4.根据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和抗感染药物。 5.对手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或相关部门。 6.对手术过程中的随访和复查进行安排和记录。 五、术后随访 1.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询问和记录其症状和体征变化。 2.监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3.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指导。 六、错误操作和意外事件的处理 1.对于错误操作和意外事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记录具体情况。 2.及时报告医生或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护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3.对错误操作和意外事件进行事后分析和总结,做好相关处理措施的改进和完善。 总之,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是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准则,其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是指在医疗行为中,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下面是关于医疗诊疗技术规范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医疗诊疗技术规范要求医疗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医疗人员应经过正规的医学专业教育,获得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具备必要的临床经验和技术能力。医生应具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思维方式,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恰当的诊疗方案制定和执行。 其次,医疗诊疗技术规范要求医疗设备和工具的合理使用。医疗设备和工具是医疗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它们的使用必须符合规范。医疗机构应确保设备和工具的质量安全,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医疗人员应熟悉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正确操作,并定期进行校准和检验,以保证诊疗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再次,医疗诊疗技术规范要求医疗过程中的信息记录和管理。医疗人员应建立完整的患者病历档案,进行详细的病情记录、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等。病历档案应根据规定的格式和标准进行填写,并保留一定的时限。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并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共享功能。 此外,医疗诊疗技术规范还要求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医疗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确定适

当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此外,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评估和控制的长效机制,定期对医疗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检查,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医疗诊疗技术规范还包括医疗行为的伦理规范。医疗人员应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公平对待患者,保护患者的权益,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处理医疗纠纷,确保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医疗诊疗技术规范是医疗行为中的重要指南,旨在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医疗人员和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坚持科学诊疗,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

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医 疗行业也日新月异。在这个发展的同时,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也显 得尤为重要。临床诊疗规范作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不仅能 确保医疗质量,还能提高医疗效率,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患者初步接触 当患者首次接触医疗机构时,应有一套规范的程序来保证患者的权 益和诊疗的科学性。首先,医疗机构应提供明确的挂号流程和时间, 以便患者能够事先预约。同时,医疗机构应开设明确的病历填写指南,确保医生和护士正确记录患者病情、既往史和过敏史等信息。 二、诊断与治疗 在临床诊疗中,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起科学而规范的临床诊疗流程。首先,在患者接受 检查之前,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进行必要 的实验室检验。其次,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诊 疗方案,并及时告知患者。最后,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注重治 疗效果的监测,在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医疗设备管理 医疗设备的管理对于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医疗机构应制 定科学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选购、验收、使用、维护和 报废等。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

备的正常运行。在使用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设 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医患沟通与知情同意 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医生应以平等、尊重和耐 心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并提供合理的治 疗建议。在患者决定接受特定治疗之前,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该治 疗的可能效果、风险和费用,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五、随访与复诊 患者的治疗并不在于一次诊疗,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疗机构 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定期向患者询问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 复诊。同时,医生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完善医患关 系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而规范的诊疗流程,医生才能准确诊断疾 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才能确保权益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医疗机构和医生应高度重视临床诊疗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为患 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和温馨的医疗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完善临床诊疗规范,借助先进 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疗流程的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政 府和相关行业组织也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的医

医疗诊疗规范

医疗诊疗规范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普及,人们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 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障医疗诊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医疗行业制 定了一系列的诊疗规范。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医疗流程和医疗质量三 个方面,介绍医疗诊疗规范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一、临床诊断规范 临床诊断是医生判断疾病的重要步骤,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 和康复至关重要。医疗诊疗规范要求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严格按照 科学的方法进行,并借助现代医学技术进行辅助诊断。例如,对于常 见的疾病,医生应该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变化等基本信息,全面分析病情。此外,医生还应该运用各种医学检查手段,例如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通过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以避免误诊、漏诊等问题,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和康复效果。 二、医疗流程规范 医疗流程是指患者从初次就诊到治疗结束的全过程,包括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确定、手术操作、康复护理等环节。医疗诊疗规范要求医院 和医生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步骤进行医疗流程,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例如,在手术操作中,医生应该遵循消毒、无菌等规范,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在药物治疗中,医生应该遵循用药指南,合理 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规范医疗流程,可 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医疗质量规范 医疗质量是评价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 和生命安全。医疗诊疗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和医生要提高医疗质量,提 供高效、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该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医院管理、人员培训、医疗设备维护等 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此外,医生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医疗诊疗规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首先,规范的诊疗流程 和医疗质量可以保证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治疗,减少医疗风险。其次,规范的临床诊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医疗诊疗规范还可以促进医患沟 通和信任,加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综上所述,医疗诊疗规范在现代医疗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严 格遵守规范,可以保证医疗诊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医疗质量和 安全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医疗机构和医生应该始终以患者的 健康为中心,积极推进医疗诊疗规范的落实,共同促进医疗服务的发 展与进步。

医疗诊疗规范

医疗诊疗规范 医疗诊疗规范是指医疗行为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疾病诊断、治疗、 康复和预防等,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规范医疗诊疗行为可 以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的权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是医疗行 业的重要基石。 医疗诊疗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医疗工作中,规范诊疗行为可 以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责任担当,有效地提高诊疗效果。同时,也能保护患者的权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风险。在这个信息时代,医 患沟通更加频繁,医疗知识更加广泛,规范医疗诊疗行为可以帮助医 务人员避免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对诊疗结果产生的干扰。 首先,医生在疾病诊断方面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医生不仅需 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诊疗技术和设备。在临 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等信息,综 合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医生应该根据国家和世界卫生 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标准,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分类,确保诊 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其次,医疗治疗过程需要符合规范。医疗机构是医疗治疗的主要场所,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流程。医务人员应该按照指南和规范 执行治疗步骤,并合理利用资源,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在手术 操作中,医生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在使用药 物治疗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类型和其他相关因素,合

理选用药物,并严格按照剂量和用法进行使用,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误用。 此外,康复和预防也是医疗诊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完成后,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恢复到日常生活中。康 复措施应该有针对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制定,帮助患 者恢复到最佳状态。此外,医生还应该积极发起和参与公共卫生活动,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流行。通过教育患者和公众,宣传正确的卫生知识 和防控方法,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医疗诊疗规范的执行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和质量控制系统,确保医疗服务符 合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 业水平。同时,他们也应该遵守医疗道德规范,尊重患者的权益,保 护患者的隐私,并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合作。 总而言之,医疗诊疗规范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具有重 要意义。医生的诊疗行为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医疗机构应该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医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医疗诊疗规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医疗行业的共识,我 们应该认真执行,推动医疗诊疗的进步和改善。

医疗诊疗规范

医疗诊疗规范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医疗诊疗规 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良好的医疗诊疗规范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保 障患者安全、规范医患关系。本文将探讨医疗诊疗规范的重要性,并 介绍一些常见的规范措施。 一、医疗诊疗规范的重要性 1.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诊疗规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标准 操作规程可以减少医疗失误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按照规范进 行诊疗,可以确保医疗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医疗效果和 治疗成功率。 2.保障患者安全 医疗诊疗规范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规定的护 理标准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医疗意外和感染传播。同时,规范 的医患沟通和知情同意程序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3.规范医患关系 医疗诊疗规范有助于规范医患关系,确保医患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规范的医患沟通和知情同意程序可以让患者更好地参与医疗决策,增

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规范的医疗服务流程和医生职业操守 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医德医风,加强医患信任和合作。 二、常见的医疗诊疗规范措施 1.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管理是指采用科学的、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通过明确的路 径规程来规范患者的诊疗全过程。临床路径管理强调多学科间的协同 配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成本。 2.病案质量管理 病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病案的书写、归档 和管理,可以提高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信息的遗漏和错误。规范的病案管理还可以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 估和分析。 3.器械的选择和使用 医疗器械的选择和使用对于诊疗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医务人员应 按照规范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医疗器械,并严格遵守器械的操作规程。同时,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必须坚决杜绝重复使用,以避免交叉 感染的风险。 4.医疗废物的处置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换药术 (2) 二、拆线 (5) 三、清创术 (8) 四、急救止血法. (9) 五、腹膜腔穿刺术. (10) 六、胃插管术. (12) 七、气管切开术. (13) 八、胃肠减压术. (15) 九、清创缝合术. (16) 十、胸腔闭式引流术. (19) 十一、骨牵引. (22) 十二、皮牵引. (23) 十三、石膏固定. (24) 十四、小夹板的制作和应用. (25) 十五、外固定架技术. (28) 十六、内固定技术. (29) 十七、关节穿刺及引流. (31) 十八、局部注射疗法. (32)

、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 (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 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 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 范围》15cmo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 5.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2 遍,2 遍。

诊疗技术规范

诊疗技术规范 诊疗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规范医疗行为和操作流程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以下是关于诊疗技术规范的一些重要内容。 1.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内部管理规定 和操作规程,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医疗活动的规范和安全。 2.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相关执业许可证书,有合法的医疗机 构名称和标识,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公示相关信息,及时更新医疗技术、人员、设备等信息。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患者管理制度,对患者的收入、检查、诊断、治疗、住院及出院等过程进行管理,并确保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密。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临床操作规范,如正确执行手卫生、 穿戴手套、正确配药、注射、留置导管等操作流程,减少医源性感染和误操作的发生。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范,建立合理的药品采购、储存、配药、使用和报废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6.医疗机构应当确保医疗技术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医疗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7.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病案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和管理患者的病历、检查报告、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病情变化等信息。 8.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和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并制定应急预案,应对设备故障和意外情况。 9.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制定医疗质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和自查,及时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 10.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学伦理教育和管理,严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以任何形式索取、接受患者和他人的红包、回扣、佣金等。 总之,诊疗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和操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制度和准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保证医疗服务的规范和优质。同时,患者也应积极行使相关权益,监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和环境。

医疗保健技术操作规程及诊疗规范管理制度

医疗保健技术操作规程及诊疗规范管理制度医疗保健技术操作规程及诊疗规范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规范医疗 行为、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医疗保健 技术操作规程涵盖了医疗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从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手术操作的流程和要求、各项检查和检验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 诊疗规范管理制度则规范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要求,确保医生按照 规范的方式诊疗,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保健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是为了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 的生命安全。首先,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与其从事的医疗技术相关的各项操 作规程,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操作规程应当包括医疗器械的操作和使用、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卫生管理等内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 作时,应当按照制定的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应当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结合医 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操作规程的制定 程序,包括从制定、评审、批准到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制定人员应当具备 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应当全面、严格。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 当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当定 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操作规程的培训和考核,并及时更新和修订操作规程。 诊疗规范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合理、科学,提高医疗质量。首先,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与其从事的医疗诊疗相 关的规范,如临床诊断、治疗方案、药物使用等。诊疗规范应当参照国家 临床诊疗指南和相关规范进行制定,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是指对医疗诊疗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操作、流程和要 求进行规范的一系列标准。它旨在保障医疗活动的质量和安全,提高诊疗 效果,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下面将从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手术操作、医 疗诊断流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对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设备的正常运 行和维护对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规范的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设备台账的建立、定期维护和检修,以及设备的报废和更新等。同时,还需要规范设备的使用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保养,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其次,医疗手术操作也需要进行规范,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包 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规 范要求。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评估、手术相关检查和准备药物等,术中操 作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按照手术操作流程和规定操作步骤进行。术 后处理包括患者的观察、处理手术创面和注意事项等。规范的手术操作将 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另外,医疗诊断流程也需要进行规范。包括患者接诊、病史采集、体 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环节。诊疗流程规范的要求,可以确保 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并给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规范的 诊疗流程可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效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此外,医疗诊疗技术规范还包括医学实验室的操作规范、药品和药物 使用规范、感染控制规范等内容。这些规范的建立和执行,能够确保医疗

机构的安全和卫生条件,避免交叉感染和药物滥用,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诊疗技术规范的建立和执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建立和落实自己的规范和操作手册。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意识,才能真正落实医疗诊疗技术规范,提高整个医疗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前期准备 1.检查设备和仪器的运行状况,确保可以正常使用。 2.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历资料。 3.根据所需操作的特点准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 二、操作过程 1.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征得患者的同意,说明操作的目的和步骤。 2.根据操作要求,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3.操作过程中需要佩戴手套和口罩,保持清洁卫生。 4.操作时应准确、规范地操作各种仪器设备,避免不必要的误操作。 5.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三、记录和报告 1.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应准确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包括操作的时间、方法、结果等。 2.如有异常情况或发现问题,应及时向主治医师或上级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3.对于医疗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情况,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并记录相应的情况。 四、操作结束后的处理

1.清理和消毒相关的器械和设备,保持其清洁和无菌状态。 2.患者操作部位的清洁和处理,如换药、包扎等。 3.妥善处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确保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风险和安全控制 1.操作中如存在其中一种风险,则应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以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风险。 2.各种可能的风险应提前告知患者,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遇到紧急情况时,医务人员应掌握相应的急救技能和措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六、培训和继续教育 1.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2.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活动,了解最新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以上只是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基本要点,具体操作规范还需根据具体的医疗技术进行细化和补充。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诊疗效果,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医疗诊疗操作规范

医疗诊疗操作规范 医疗诊疗操作规范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 标准。它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利益。本文将介绍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制定和遵循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它可以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权益。此外,医疗诊疗操作规范还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患者。 二、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内容 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诊疗前准备: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工作之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核 对患者的身份和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确保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充分。 2. 诊断与治疗:医务人员在进行诊断与治疗工作时应遵循科学、规范和安全的 原则。他们应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并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药品。 3. 感染控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规定和要求,包括洗手、戴手套、佩戴口罩等。他们应定期对医疗设备和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4. 药物管理:医务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遵循药物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他们 应正确使用药品,遵守用药的剂量、频率和疗程,及时记录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错误。

5. 诊疗结果评估:医务人员应对诊疗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诊断和治 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三、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实施方法 为了确保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有效实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几 种方法: 1. 制定和修订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和修订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规章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规定医疗服务的流程和标准。 2. 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 水平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要求和实施方法。 3. 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的行 为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监督和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医务人员考核和奖惩的依据。 4. 宣传和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宣传和宣教工作,提高他们对 医疗诊疗操作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宣传和宣教可以通过宣传册、海报、讲座等形式进行。 结语 医疗诊疗操作规范是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 者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切实履行医疗诊疗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整理)

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2023年7月) 第一篇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临床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患者的诊断、治疗实际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综合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一)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张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

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二)操作要求 1、患者正确体位: 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 (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5、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脉搏、呼吸等,有不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