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高三通史复习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高中历史 高三通史复习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必修1第20课、第25课;必修2第11课;必修3课第17课)

●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上和路线、方针上的准备;

④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2)成立:

①组织准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简称人民政协)(1949.9)

地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法、临时宪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民主联合政府);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

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①解放全国大陆,1950年夏,大陆基本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

目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特点:保护富民经济

意义:

a.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b.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

基本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2)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

背景:

①“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结果: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意义:

a.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b.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c.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d.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e.巩固了中苏关系,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

(3)开展“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了。

新中国成立初,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政策:①土地改革;②保护私营工商业;③没收官僚资本。

政府保护私营工商业和合理调整工商业后,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刺激了不法资本家牟取暴利的心理。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滋长了在中国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幻想,力图摆脱国营经济的领导,开始拒绝接受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不得不接受时,一些资本家就应付交差,以次充好,甚至以伪劣产品假冒。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等非法手段偷税漏税。私营工商业者中“五毒”横行,国家干部中“三害”严重。

背景:“五毒”横行,“三害”严重

目的:打退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打击资产阶级的违法行动。

内容: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范围:

三反——国家机关、企业。

五反——私营企业。

意义:

三反——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五反——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监督;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性质:五反运动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场严重斗争。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必修2第11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1)表现:

①工农业生产下降;

②交通运输阻塞;

③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④国统区经济趋向总崩溃。

(2)原因:

①内战的破坏;

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性质:

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依据:就消灭其封建性、买办性而言,是民主革命;就消灭垄断资本而言,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或,就对象而言,是民主革命;就结果而言,是社会主义革命)意义:

①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确立了国营经济对整个经济的领导地位。(说明:当时公有制经济从数量上仍是少数,占多数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因官僚资本、国民政府财产很多已转移到台湾等地)

(2)打击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和市场秩序

背景:1949.4~1950.2全国物价四次暴涨(上海市物价上涨了20倍)原因:

①军费开支浩大,纸币发行过多;

②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③财政收支不统一,政府发行过量纸币。

措施:

①银元之战;

②米棉之战。

性质:

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意义:

①彻底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使投机资本家基本失去操纵市场、左右物价的能力,形成了国家控制市场、物价的局面。自此之后到改革开放,国家控制市场物价的局面从没有改变过,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的一大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三次较量:①施放“五毒”与五反运动;②抢购物资、哄抬物价与米棉之战;③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与银元之战。)

(3)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背景:

从抗日战争开始,为适应被敌人分割包围的状况,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实行统一政策、分散经营的策略,各根据地自行发行货币,管理自己的收支。这种办法对打破封锁、发展壮大贡献极大。

但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各解放区连成一片,这种办法加重了中央的财政压力,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军费、建设投资、行政开支、

救济费用等都由中央统一支出,而公粮、税收都归省、市、县地方政府留用,这就增大了中央财政赤字。所以新中国成立初,为解决中央财政赤字,政府就发行货币。货币发行过多,物价就会上涨。因此,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统一全国财政。

措施:

a.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b.统一全国物资调度;

c.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结果:

a.中央财政收支平衡;

b.中央物资供求平衡;

c.中央现金出纳平衡;

d.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形成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4)合理调整工商业:

背景:

全国财政统一后,通货膨胀停止了,物价基本稳定了,但是私营工商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出现了许多困难,大量商品滞销,许多私营企业商店减产、停工或歇业、倒闭,工人失业、市场萧条。(原因:①长期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虚假购买力消失;②过去适合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的若干工商业,如投机商业、奢侈品、迷信品工商业失去市场;③固有的盲目性生产而引起停产、减产、倒闭的;④部分工商业者对前途怀疑、不积极经营等)。

依据: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要求;

②私营工商业重要地位的要求(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60~70%,国民经济能否恢复,关键取决于私营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对象: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内容:

①调整公私关系:

扩大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发放贷款、降低贷款利率;减低税负,扩大商业经营范围。

②调整劳资关系:

用协商方式解决劳资纠纷

③调整产销关系:

帮助私营工业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多次召开各行业会议,具体拟定各行各业的生产数额,并合理分配公私企业的生产任务,使私营工业初步走上计划生产的轨道。

结果:

①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与发展;

②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5)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农村:

①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②开展互相合作运动(引导个体农民走上互相合作道路开始于井冈山时期);

③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

城市(工矿企业):

①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先国营、后私营)

背景:

前者对没收的工矿企业是采取“原封不动”的方法,对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但也承袭了旧企业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影响了工人积极性。

内容:

a.民主斗争:废除旧制度、清除坏分子;

b.民主建设:建立新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如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会议,吸收工人参加管理,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意义:

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基本上废除了城市封建剥削制度。

②开展生产改革:

废除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

③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出现了一些劳模)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

(1)表现:

①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1950年上半年开始好转,1952年底根本好转);

②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最高水平。

(2)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修2第11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

(1)背景:

过渡时期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①国民经济恢复(纵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②生产力低下(仍是农业国),生产关系落后(私有制为主)(横比:生产力比美国、印度低,生产关系比苏联落后)。

(2)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完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的任务)。

(3)内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估计三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化、三改造”:一化,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力方面;三改造,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方面。

“一体两翼”:以工业化为主体(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以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一翼(对个体劳动者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一翼(对剥削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

(4)实现步骤——“一五计划”的编制:

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当时估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时期(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即完成工业化)。

一五计划的编制的执行,是执行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时间:1953~1957年。

内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中心任务);

②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之一任务的落实)

特点:

①从实施主体来看:国家投资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1953—1992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②从发展方向来看: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

③从发展战略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从工业布局来看: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原因: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东北的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便利;东北靠近苏联。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总之,工业化基本是照搬苏联建设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公有制经济)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和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之二任务的落实)(1)含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2)表现:

①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土地私有、个体经营不能满足商品粮、工业原料的急剧增加的需要)。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利。

办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阶段:(or形式)

a.农业互助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开展互助合作,如成立犁牛合作社,集合股金购买耕牛。建国初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建国初到1953年)。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年,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结果:土地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②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相同,途径也是合作化。

③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按马、恩理论,列宁实践,就是“没收”(即剥夺)。新中国对旧社会留下来的资本主义分别对待,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对民族资本主义先是保护,后是赎买(有代价地收归国有),因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解放后虽剥削工人,但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因此,对他们不可采取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赎买。

途径:国家资本主义(在人民政府管理下,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政策:赎买(不是国家另外拿出一笔钱来购买,而是工人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付给资本家,具体分为两个阶段,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允许资本家在企业利润中分取20%左右的利润,即“利润分配”;待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股息,年息为5%,共发十年,于1966年9月停止付息,即“实行定息”。建国初,公私合营企业有两种情况: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通过将私营企业中的官僚资本部分收归国有;b.有的是由国家对私营企业投资)

阶段(or形式):

a.工业中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控制生产、销售);

商业中的经销(国营商店将指定商品批发给私营商店,让其取得批零差价)、代销(国营商店委托私营商店销售商品,给一定手续费),国家控制其销售范围。1953年以前。

b.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4年,半社会主义性质。

c.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半社会主义性质。到1966年9月,随着定息的停止,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性质已变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了。

(公私合营,即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合作经营企业,早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就已产生,当时称之为“官商合办”。1949—1952年,公私合营是一种经营方式;1953年开始公私合营是一种改造方式,此时公私合营,属于赎买政策)

(3)意义:

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③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⑤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不足:

①“四过”,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

②对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

(6)特点:

①和平改造:自愿互利、和平赎买。

②逐步过渡:

农业、手工业——互助组→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利的劳动者。

(7)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措施:

①没收官僚资本、国民政府财产;

②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③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标志: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首要任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五四宪法)。

②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一为政治,一为经济)。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④意义:

a.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标志人民协商代替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2)意义:

开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高三历史(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案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1)中心议题P91·3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共同纲领P91△1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中央人民政府主席P91△1 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新中国成立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P92·4-·5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 (2)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时间、标志P92:1-P93.1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1)抗美援朝的目的、时间、指挥P94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美国侵略者 意义P95△1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这一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意义P95▽1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运动在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新解放区展开。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至此,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镇压反革命的结果、作用P96△2△3 为了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全国展开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运动,依法惩处那些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上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在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同时,人民政府还取缔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使整个社会风尚为之一新。我国的社会秩序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宁。 4.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形势及其原因P98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以及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向总崩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2)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及其作用P99-P101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专题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精讲卷) 一、单元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提供者:人教社)二、目标导航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三、教材主干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还要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威胁。 2.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案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难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2、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 3、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与经济措施。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与地点: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2)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3)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探究一】 材料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16个民主党派,8个无党派…… 材料2 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建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盟党派。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向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高中历史 高三通史复习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必修1第20课、第25课;必修2第11课;必修3课第17课) ●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上和路线、方针上的准备; ④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2)成立: ①组织准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简称人民政协)(1949.9) 地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法、临时宪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民主联合政府);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

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①解放全国大陆,1950年夏,大陆基本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 目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特点:保护富民经济 意义: a.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b.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 基本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2)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 背景: ①“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纲要导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学科素养对接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还要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威胁。 2.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1)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答案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还要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威胁。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复习教案 第一节向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教学目标 1 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平解放西藏和全国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 。2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不但是中国光辉灿烂新纪元的开始,而且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2)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进行真、善、美等观念的教育。 4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证学生学会类比联想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1)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是重点。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的诞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是重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章节内容的关键。 2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因为1931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的,却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互相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保存富农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孤立地主阶级,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的各级反动政权,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生:(思考并作答)

高中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2) 单元复习重点: 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知识结构表 新中国的成立历史条件;成立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历史意义。巩固政权的斗争 1、追歼国民党残余,解放大陆。 2、抗美援朝(1950.10-1953年夏) 3、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4、镇压反革命运动 5、三反、五反运动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原因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了解具体情况和表现) 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首要措施) 2、稳定物价: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夏,物价得以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从而市场稳定、人心安定,人民政府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促进了人民政权的巩固。 3、统一财经:改变以地方为主的财经管理办法,由中央进行统一管理。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经济开始好转。 4、合理调整工商业:主要方式: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是对生产关系的一场变革。体现了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转化的基本特点,它保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从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方面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化。由国营经济领导进行,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打下了基础。 5、大力恢复发展生产:(1)在农村,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大兴水利,发展生产。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为农业合作化的改造奠定了基础。(2)在城市,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破除工矿企业中旧的生产关系。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企业管理民主化,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通过生产改革,实现了厂矿经营管理企业化。工人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作用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最高水平。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制定路线计划: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规定在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解Word)2022-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解Word) 本文是2022-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赢在微点】轻松 课堂(统编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讲解Word。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一历史事件。 一、历史背景和现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然而,中国内 战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政府军队进行了 长达四年的战争。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政治制度发 生了深刻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军事大国。 在国际上,中国也对全球经济和政治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贡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5-1949年:解放区的成立和发展 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但最终破裂。武装冲突再次爆发。1937年,中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解放区内展开抗日斗争。解放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 1949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国共内战结束,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3. 195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1950年,中央 人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1952年,中共中 央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开始 了大规模国有化、农业合作化和一系列重大改革。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9·贵州毕节期末)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口号( ) A.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 B.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心 C.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 D.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 解析:B 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题干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体现了毛泽东对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心,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故C项错误;新中国政权建立于1949年10月1日,此时政权还未建立,故D项错误。

2.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 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 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D.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解析:C 据题干材料信息“1950年11月”“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云在这里把确保军工投资作为全国财经工作的指导原则,实际上就是把国防工业建设摆到了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优先地位,为巩固政权这一核心目标服务,这是根据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做出的决定,C项符合题意。A 项说法正确,但只是对国际因素的一个方面的阐述,排除;B项强调要大力发展重工业,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国民经济恢复”与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不符,排除。 3.(2019·江西上饶期末)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北京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基本没有看到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1.(01广东15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是指①抗美援朝②土地改革③打击投机倒把活动④镇压反革命(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全国春季1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3.(02苏粤16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 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 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4.(03江苏14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了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的政策,其目的是( ①减少运动的阻力②稳定民族资产阶级③发展农村经济④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04广东141951年开始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 A.分别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进行 B.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进行 C.目的均在于惩治私营企业中的不法行为 D.都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 6.(04上海文综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7.(2005全国三23下列关于民主党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始终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 B.自成立起就接受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C.抗战胜利后主张政治民主化,反对军队国家化 D.1948年后开始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8.(05北京19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 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中国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9.(05上海18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 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10.(05江苏141952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立了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公社体制 C .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2006年北京卷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 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7.(07天津综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18.(07四川综14、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 中的腐化堕落分子。图4反映的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A、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 B、抑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高一历史模块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高一历史模块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阶段特征】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带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考点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经过和意义。 (1)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全国人民拥护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2)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会议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获得新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标志。 (1)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2)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达成,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1.抗美援朝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1)背景: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亚洲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局势。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专题复习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附答案)

专题复习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导致中美两国走向对抗 C.使得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 D.动摇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2.下表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的使用频率。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关键词 使用频率/次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领土”“主权”“完整”45 63 21 21 7 206 194 132 “干涉内政”7 10 18 15 8 122 154 127 A.外交政策趋于成熟 B.新的制度已经确立 C.国民经济日益恢复 D.对外交往打破僵局 3.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6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表明( ) A.中国与苏联关系开始恶化 B.中国和平外交有新成效 C.英、荷摆脱了美国的掣肘 D.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崛起 4.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漫画《草原的故事》。该漫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 注:在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四川、西康和青海边界的草地上,1955年已建立起规模很大的机械化农场。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B.农业领域的生产变革正逐渐推进 C.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D.农民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 5.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 A.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 (2min): 出示:毛主席著名论断 问题1:“枪杆子”和“笔杆子”分别指的是 什么? 讲解:“枪杆子里出政权”指的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笔杆子”在当时指的就是新闻报纸。 出示:《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结合第一版《人民报纸》的日期,请同学们推算一下《人民日报》的创建时间? 讲解:这份报纸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在1946年5月创建的,创建方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它的创刊词中有其名字的由来: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过渡:创刊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近万。报纸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人民日报》的报道,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相关历史。在教师的引导 下,讲说“枪 杆子”和“笔 杆子”具体指 代的内容。 通过“枪杆 子”和“笔 杆子”两个 概念的讲 解,引出本 课线索《人 民日报》, 迅速切入主 题,为课程 讲授做好铺 垫。

新课讲授(35min):一、人民的名义 出示:《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什么是人民? 讲解:结合课本的“历史纵横”得知,在现阶 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 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出示:材料一 讲解:《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到,新民主主义 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依靠人民取得的胜利。 但是这样的胜利对于新中国而言,只能算是万 里长征完成了第一步。 过渡:在完成新中国的建立、新生政权的巩固 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带来 人民又做了哪些事情,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二、人民的成就 (一)回顾政权巩固 出示:社论分布与占比表①。 结合课本和所 学知识,了解 人民的含义。 通过解读材 料,认识新民 主主义的胜利 与人民群众的支 持是密不可分 的。 初步了解 “人民”的 含义,了解 新民主主义 的胜利是新 中国建设的 起点,为接 下来讲述人 民的成就进 行铺垫。 ①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的话语呈现(1949-2008)》,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5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从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2.认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2.从“家国情怀”角度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3.从“历史阐释”角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4.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对应学生用书P12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建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 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2.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特别提醒]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人员组成图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考情定位 主干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 (2)地点:北平 (3)内容: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 4、伟大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反革命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49年-1953年春)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结果: 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 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1)背景: 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②国家财政困难; ③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手段:①“银元之战”;②“米棉之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示范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 主义的过渡》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设计了四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前两个子目是按照历史时序排列的,在时间上是相继的,在空间上是并立的。 后两个子目以专题形式,呈现了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对完整地展现了1949年到1957年中国历史的概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领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了解新政协召开的基本史实,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措施,中国为走向社会主义采取的主要举措,新中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外交方面的成就,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培养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分析文本材料,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 2018年12月2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件大事,充分肯定了它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这恰恰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几十年前,重温那段激情燃烧、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岁月。 (设计意图)通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图片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的重要报告,让学生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整体架构。教师也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一、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1949年到1956年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1、过渡的准备阶段(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即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政治上,继续追歼残敌,坚决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几千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抗美援朝,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纯洁了干部队伍。(2)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并大力恢复和开展生产。(3)外交上,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2、过渡的实施阶段(1953年到1956年):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据此制定了一五计划,在其方针指导下.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定。(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了保障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3)外交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具体特征: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1.社会性质:(1)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组成结构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从这一时期我党采取的政策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改),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3)就其整个情况来看。不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割裂开来。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经济基础:(1)新民主主义经济占主导,即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合作社集体经济、个体私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多种成分并存。(2)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虽然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很大比重。(3)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政权组织: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社会主要矛盾:(1)1949~1952年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的矛盾。(2)1 953~1956年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重要历史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