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

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

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

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

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

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

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

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

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

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20.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

宗族组织。

21.入族: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使之成为宗族中的一员,并在族

谱中占一席之地。

22.立族:即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

构成宗族,内容包括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

23.家族救助: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制,包括救济和资助两种,基金来源于族田、义田、学

田、书灯田等。

24.秘密宗教: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的

一种民间秘密组织。

25.秘密结社:一种民间秘密组织,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弟兄

关系,或者以拜师认父的方式团结人员。

26.村落组织:是多姓杂居村落在宗族之外建立的小型社区组织,用以协调居民关系。

27.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

28.自然崇拜:早期人类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

都当做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29.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

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

30.春节:俗称“年节”,中国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节期定在正月初一,但年节活动却

不止于这一天。年节是除旧布新、祭祝祈年、合家团圆、顿亲祭祖、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淡化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31.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主要风俗活动

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32.清明节:我国立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主要风俗活

动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

33.中秋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

的传统佳节,主要习俗有中秋观月、赏月、吃月饼。

34.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

日,主要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35.人生仪礼: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

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36.通过仪礼:民俗学家范·热纳提出的概念,认为这些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

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37.诞生礼: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

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38.催生:一般在产期将至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

39.洗三: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着新生儿脱离母体降临人世的象征性仪式,

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

40.百日:在婴儿出生后一百天时举行的庆贺仪式,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

41.周岁:婴儿满一周岁时举办的庆贺仪式,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

周儿”仪式。

42.成年礼: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43.媒妁:说合婚姻的中介人。

44.童养婚:中国封建社会中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抱养别家幼女为童养媳,待到一定年龄,

即让童养媳与自家儿子“圆房”。

45.冥婚:由双方家长做主,将两家已死的男女结合为“鬼夫妻”。

46.六礼:婚礼六阶段的不同仪式,即一纳彩、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47.做七: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事象,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天设奠

一次,直至“七七”结束。

48.民俗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

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49.预兆:根据自然出现的异常现象,从中预知所要发生的结果。

50.预言:巫觋和相面师常用的一种方式,根据当事人的体态特征,预知其人或其事的发展

趋势或成败。

51.占卜:人们借助某种手段,对未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活动。

52.祭祀:民众向民间神祇祈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

53.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54.风水术:一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以及龙脉、望气、三才、

生气等思想而创造的一种相地术,主要为建宅、造墓服务。

55.禁山会:汉、畲等族建立的一种保护山林庄稼的社会组织,流行于浙江、四川等地。

56.神话: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57.洪水神话:著名的世界神话,在神话中洪水是人类诞生后的一次重大灾难,经过这次灾

难以后,人类社会才真正延续下来。

58.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59.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也不排除有部分虚

拟人物。

60.地方传说: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

解释性的故事。

61.史事传说: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62.幻想故事: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体裁,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

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

63.笑话:和生活故事接近而篇幅特别短小的一种故事体裁,大多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段,

是口头叙事文学中专门进行讽刺和嘲笑否定性言行和现象的故事。

64.故事讲述家:我国近年在民间故事普查中发现许多故事家,他们都十分热爱民间故事,

都有较强的记忆力,掌握大量的故事,一般口头表达的能力很强,对故事的讲述大都有较高的水平。

65.民间诗歌:民间口头韵文创作中,除谚语、谜语以外的作品,包括短篇抒情性的民间歌

谣和民间长诗。

66.仪礼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

动而吟诵演唱的民歌。

67.仪式歌: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民歌。

68.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的民歌。

69.生活歌:主要指反映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一般家庭生活的民歌。

70.时政歌:主要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措施、人物及有关形势的认识和态度的民

歌。

71.民间抒情长诗:是民间口头创作流传的篇幅较长的韵文作品,主要在于抒唱民众的情感

和愿望,结构也较叙事诗自由灵活。

72.刘三姐:历史悠久的壮族歌圩培育出的民间歌手的典型。

73.民间语言: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

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74.歇后语: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75.称谓语: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职业等因素

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

76.绰号:在人的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为之另起的名号。

77.流行语:在民间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的时尚性词语。

78.黑话: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用的秘密语。

79.暗语: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

80.口彩: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中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

人带来好运的词语。

81.忌讳语: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

话语,经久成习,便成为忌讳语。

82.咒语:指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法术口诀或套语。

83.绕口令: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

84.民间艺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

85.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86.号子:产生并使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如搬运、建筑、打渔、行船、农事、伐木、放

排、拉纤等。

87.田歌: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

88.小调:一种完全脱离了劳动,而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89.民间说唱: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融文学、音乐、戏剧于一体,“讲述故事、描写人物、

状物写景、抒发感情”,成为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

90.百戏:秦汉以后,中国民间诸般技艺有了一种汇合的趋向,歌舞、杂技等经常在一起表

演,统称为“百戏”。

91.变文: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包括佛经故事和历

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92.院本: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演剧,共同特点都

是以歌舞演故事。

93.道情: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从而形成剧

种,称作“道情”。

94.纸马:民间祭祀活动焚烧的神像画。

95.闹社火: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

96.民间杂艺: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

表演及诸种斗戏。

97.竹枝词:一种专咏地方风土人情的诗词体裁。

98.那达慕:蒙古族传统的游艺大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举行。

99.《清稗类钞》:清代徐珂所著的一部收集和编纂全国范围内的风俗的志书。100.《古谣谚》: 清代杜文澜辑录的有关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书。

101.《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2.《山歌》: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3.《格萨尔》: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104.《江格尔》:蒙古族的一部著名的英雄史诗。

105.《阿细的先基》: 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

106.《阿诗玛》: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

107.《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所撰,记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民风民俗。

108.《武林旧事》:宋周密所著,记述南宋都城临安民风民俗。

109.《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所撰,记述老北京岁时节日民俗。

110.《荆楚岁时记》: 南朝宗懔著,记述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俗风物。

111.《岁时广记》: 宋代学者陈元靓著,记述南宋之前岁时节日的资料。

112.《金枝》: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著,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

113.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的创建者,创办《乡土研究》,提出

114.格林兄弟:德国民俗学的奠基者,出版过《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

115.泰勒:人类学之父,英国民俗学者,提出“万物有灵论”、“遗留物说”,著有《原始文化》。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文博考研学硕名词解释

学硕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10分,共60分)07年 1、新考古学派(无) 2、许家窑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属古人阶段。生活年代约距今10万年左右。1974年以后陆续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梨益沟及其东南紧邻河北阳原县侯家窑。所发现的化石包括顶骨、枕骨、上颌骨和牙齿等,代表10多个个体。形态特征较北京人更为进步,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接近现代人类。使用石器、骨器,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最多,石球也大量存在,还有少量尖状器、雕刻器、小石钻和小型砍斫器。仍用直接法打击石片,但制作技术较前改进,形状更为复杂精巧,许多细小石器的存在与后来发达的细石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经济生活以狩猎为主,石球的盛行和遗址中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说明了当时狩猎业的发达。 3、红山文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193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最初称“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为“红山文化”。其基本特征为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及特有的掘土工具。分布地区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与新乐文化、新开流文化、富河文化等的发现,证明北方地区普遍存在新石器文化,并居全国新石器文化之首,其发展进程与黄河流域大体是一致的。 4、列鼎列簋:(只有这一个解释)春秋。炊器,礼器。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贵族在祭祀或宴飨时,用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的几个鼎,煮或盛鱼肉,称为列鼎。列鼎常与簋相配,所用列鼎和簋的多少,标志贵族的不同等级。根据礼书记载和出土情况看,一般情况下,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这墓出土列鼎一套,计九件,此为其中最大一件。鼎侈口,方唇,圆腹束腰,平底,三粗短饕餮蹄足,口沿上有两个外撇出器身的竖耳,盖微鼓,中央有半环钮,钮外铸窃曲纹两周。腹周附六条龙形怪兽,作探水状。器表满饰细密的半浮雕夔龙、窃曲纹和云纹。蹄足上部纹饰与扉棱也作浮雕状。出土时鼎内尚存牛骨多块,鼎盖置铜匕一件。整器气魄雄伟,结构复杂,装饰精美,为春秋青铜器之珍品。内腹与盖上均铸铭文。盖上铭文一行四字:倗乍(作) 鼎。腹内铭文14行,共84字。铭文大意是,王子午(即令尹子庚)用好铜铸造了这件祭祀祖先文王的鼎,用来祈求长寿和福泽,永远恭敬和小心地进行盟祀。自己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希望子孙后代要记住这些。王子午,见于《左传》,即觛,也即子庚,楚庄王子。康王时为楚令尹,卒于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此鼎在下寺楚墓群出土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和年代可考,是研究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 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 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 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 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 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 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 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 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 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角色模式: 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组织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4、种姓制度:般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 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6、镜中自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7、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利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8、社会整合: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各要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协调,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及结果。包括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制度整合、社会功能整合。 9、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10、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1、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经常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不同的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也有反功能。 4、时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复旦大学文博试题集(包括学硕专硕)

名解,10个,共100分 1.石窟寺 2.《女史箴图》 3.金石学 4.简牍 5.吉州窑 6.“礼崩乐坏” 7.三希堂 8.传世文物 9.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圆明园 论述,4个,共200分 1.结合《文物保护法》,《联合国……公约》(两个公约,太长,没记,都是关于文物保护的),谈谈文物的概念和内涵。 2.什么是文物原状,包括哪几个方面,保护和修复中应如何遵守原真性原则? 3.如何看待近年来文物回流现象? 4.文物学的研究领域有? 2011年复旦大学文物学学硕真题 名解,6个,30分 1、《女史箴图》 2、碑帖 3、文人画 4、吉州窑 5、紫禁城 6、赝品 简答,6个,120分(大意) 1、以瓷器或铜器或书画为例,说明文物鉴定的传统方法 2、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例 3、根据文物分类的原则和根据,对青铜器进行分类 4、中国金石学的发展步骤 5、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谈谈对当今文物回流现象的看法 论述,三个,150分 1、结合《文物保护法》中的“文物”、《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文化财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文物的概念和内涵(与专业硕士卷一样) 2、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文物学研究的特点

一、名词解释(5分一题,6题) 1、博物馆藏品 2、博物馆定义 3、博物馆建筑 4、陈列语言 5、国际博物馆日 6、史密松学会 二、简答(20分一题,6题) 1、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2、万国博览会(貌似) 3、辅助展品 4、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5、法定博物馆的基本条件 6、例举博物馆的四大功能区和三条功能线 三、论述题(四选三,每题50分) 1、数字博物馆 2、博物馆陈列展览 3、貌似是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什么的 4、陈列展览的学术支撑 2012年博物馆学学硕真题 名词解释部分(次序不一定一样哈) 1、博物馆学 2、大英博物馆(神一样的问题哈···书上零零散散有提到过几次) 3、国际博物馆日(看同学平时积累哈) 4、史密森学会(上一年有考,神一样的问题哈···书上零零散散有提到过几次) 5、缪斯神庙(重点在博物馆历史那一章,书上零零散散有提到过几次) 6、博物馆(?) 简答题部分 1、论述张謇对博物馆学的贡献 2、简述博物馆藏品 3、简述藏品管理的特点与要求 4、简述辅助展品 5、法定博物馆的基本条件 6、sorry 记不清了,记起来再写哈 论述题部分 1、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2、论述藏品管理的基本程序 3、根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件,谈一谈对文博专业的教育有什么启示?(结合时政,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 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B对异地。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 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②求吉心理。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 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Eg:四合院。 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封闭观念的符号。②家长制的符号。③中国人的伦理符号。④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少数民族的精神也在住房中体现,如各民族重视中柱、火塘等。 七、居民建筑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房屋样式大体相同。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④民房低于官府。⑤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八、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①节俗形成的后发性、主动性。 ②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A自然崇拜B灵魂崇拜 ③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5、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心理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3、代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7、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动。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4、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历年考研文博题总结

历史时期城址变迁 史前 试述从史前环壕聚落到史前城址的重要发现并阐明这些发现的意义(北大2009论述)郫县古城(西北大学2003名词解释) 良渚古城(南京大学2009名词解释) 澧县城头山古城(南开大学2002名词解释) 中国史前城址的发现及文明起源研究(中山大学2006论述) 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城址(中山大学2007论述) 简述五座史前时期城址的发现及其研究(山东大学2010简答) 5个龙山文化城址(社科院2011列列举)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其意义(山东大学2002论述) 夏商西周 偃师商城(南京大学2010、2012名词解释)需结合最新考古成果回答。 郑州商城(四川大学2001名词解释武汉大学2005名词解释) 郑州商城布局(武汉大学2007简答) 二里岗期城址的发现、特点与意义(武汉大学2010论述) 简述商代早期的城址规模及所反映的疆域情况;(武汉大学2011论述) 洹北商城(山东大学2002名词) 盘龙城(四川大学2003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07名词解释) 尸乡沟商城(南京大学2004名词解释) 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南开大学2005问答) 夏商大型城址考古发现和研究(南开大学2010论述) 早商时期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及其学术意义(社科院2011论述) 试述商代都城考古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南京大学2005问答) 春秋战国 燕下都(北大2005名词解释四川大学2010名词解释) 概述战国都城的特征。(南京大学2002问答) 战国都城的特点(山东大学2007简答) 简述楚都丹阳地望主要学术观点(武汉大学2004简答) 东周城市布局特点(武汉大学2006论述) 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北大2005论述) 王朝时期(汉到清) 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布局特点之比较(北大2009论述) 试论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特点(四川大学2003论述) 西汉长安城的布局及近十年来考古新发现(附汉长安城平面图)(四川大学2006论述)汉长安城与曹魏邺城的比较(四川大学2010)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西北大学2000) 概述汉魏洛阳城的地理位置、沿袭过程、平面布局。(南京大学2001问答) 东汉洛阳城特点(北大2007论述) 汉唐长安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南开大学2006论述)

《民俗学》试卷

. ;..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网络教育期末考试 《民俗学》试卷 学习中心:望谟职业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7]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1403 姓名:罗吉海学号:201403857084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汤姆斯(thoms) 答:1846年,汤姆斯(Thoms)英国考古学家。 2、《金枝》 答:金枝》是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集纳了全世界无数类似仪式和信仰的例证,从而显示出原始植物草木崇拜残余在现代农民中的存在。 3、祖先崇祀 答:祖先崇祀是鬼神崇祀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特别突出。祖先崇拜是对民族,宗族、家族及行业集团先祖的顶礼膜拜。 4、专用服饰 答:专用服饰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各种传统民俗服饰,民间主要表现在人生礼俗的各个环节上。 5、填箱 答:填箱,拿嫁妆前一天,女家要行填箱礼,父母将嫁女的陪嫁品一件件递给哥嫂,由他俩一一装入箱内,以示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带到婆家去的。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民俗与法律、政令的区别。 答:民俗的法约性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 2、为什么民俗具有很强的流传惯性? 答:人们对民俗的传播,以口承的、心意的和行为的人身天赋的一些功能作为手段。 三、分析题(共20分) 密封线

. ;.. 英国班尼(C.S.Burne)女士在《民俗学概论》(The Handbook Of Folklore)中说:“民俗学是 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传留 于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并强调,这里所指的仅是无形的文化残留物,她说:“‘民俗’包括民众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的技术无关。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 的祭献等事。”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评论。 答:(1)民俗作为一种未经提炼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使它与一般的文化意识区别开来,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2)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 生活的一部分。(3)、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 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惯习,或行为模式。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 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层意思,不同民族群体的民俗反应和表现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区域人群的民俗形式也会有差异的。 四、讨论题(共20分) “非典”流行是突如其来的灾祸,在抗拒这场灾祸的过程中,人们为了避免感染病毒,自觉地形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变得更加卫生、更加健康、更加文明。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分餐制。你认为分餐制能得到普及吗?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我认为分餐制得不到普及;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 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它为一地所固有,一般就地取材经众人共同长期使用而逐渐定型,并 在今后的实践中为人们所习惯应用而很少发生改变。(一)中西饮食习俗比较: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 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中西饮食对象及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干缕万丝的联系。西方人秉承着游牧 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 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 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 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动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 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样做,吃是一个目的,但主要还是为了社交的需要,这种方式便于个 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3.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 感性。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一—度命充饥。而到了饮食文化充分发展之 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在营养学上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 究。中国饮食的艺术属性及西方饮食的科学属性表现在烹饪加工方面,便有技艺型和技术型之差。中西方饮食性质的差异,与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是吻合的。 五、论述题(共20分)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答:(一)对民俗生活属性的认识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 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二)民俗的双重性:与一般生活事象相比,民俗事象具有明显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 性。将民俗事象归属于生活方式,如同将它上升为纯文化意识,同样是不符合民俗本身特质的。民 俗事象以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形成它的双重复合,这是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民俗的双重复合的本质还表现在民俗的嬗递变异之中。民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意识承袭流传,而且也以程式化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陈陈相因。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俗,之所以能世代相传,长久不歇,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的双重性,无形的心愿意识和有形的生活样式综合一体。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 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民俗的双重性,是复合体的两个侧面。外表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意识内涵物化的表现。总之,民俗具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王国其它臣民所 不可比拟和取代的特点,既是此,又是彼,集文化意识和生活样式于一身的独特的社会存在。(三)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的原因: 1、意识形态不能直接从经济基础上产生 2、意识形态产生的过程 3、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构建中,民俗是率先沟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意识的 桥梁。第五讲民俗的功能(一)民俗的规范作用: 1、民俗的轨范特性民俗的轨范性是一种与法 律并存但不一定一致的惯制形式,甚至无法用法律的概念和语言理解它。它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 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民俗的轨范能力并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