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破伤风的原因及预防

破伤风的原因及预防

破伤风的原因及预防
破伤风的原因及预防

破伤风的原因与预防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

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跟大家说一个血淋淋的案例:一位40多岁的女性,常年在农村下地干活,因下肢闭合性骨折入院。患者术后第三天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肌肉紧张,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当时考虑不明原因颅内感染送到了ICU。然而不到2天,她经历心跳骤停4次,又成功复苏4次后仍然没有摆脱死神的厄运,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医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哪个环节出错了?

来看破伤风感染的条件:

1、组织开放性损伤,创口较深。

2、受到外界破伤风杆菌侵入。

3、创口内有失活组织或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但这个病人这次是闭合性骨折(就是骨折没有伤口),我们用的所有

手术器械消毒无菌材料全部齐全正常,细菌哪来的?后来我们问家属,患者以前受伤流血有没有打过破伤风?家属答在农村种地干家务,手脚划伤了都不管让它自己好的,破伤风是什么哪知道?他们更不知道破伤风还有潜伏期,教科书上讲破伤风的潜伏期可短至6小时,长至6日,其实临床中报道最长的潜伏期有20年!因此生活中有些伤口看着虽小,若不谨慎处理,会酿成大祸。

破伤风类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的区别:

预防用药,破伤风类毒素:平时对容易受外伤的人员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注射,使其产生免疫力,一旦伤后感染破伤风杆菌,体内抗毒素可以中和破伤风外毒素,保护机体不发病;

治疗用药,破伤风抗毒素:受伤后除对伤口清洗处理外,应立即给受伤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TAT前必须作皮试,皮试阴性者可注射,皮试阳性者应采取脱敏疗法(少量多次)注射。

破伤风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很多人小时侯打的“百白破疫苗”中的“破”就是指破伤风,但该疫苗仅可以保证5~10年不得此病。

破伤风健康教育指导

破伤风健康教育 (一)住院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1)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 2)做好对破伤风知识的宣传,使病人、病人亲属或社区民众了解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和预防知识。 3)指导破伤风预防免疫。 4)将病人置于隔离病室,室内遮光、安静。 5)减少外界刺激。 2.心理指导: 1)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破伤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诱导抽搐; 3)家属应对患者充分理解、宽容和安慰; 3.饮食指导: 1)加强营养协助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2)食应少量多次,以免引起呛咳、误吸; 3)抽出较频繁的禁食; 4)病情严重者,提供肠内、外营养,以维持人体正常需要; 4.保护病人,防止受伤: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所有器械、敷料专用,使用后予以灭菌处理,敷料须焚烧。让病人卧床休息;

2)为防止痉挛发作时病人坠床,床边应加隔离护栏,必要时加用约束带。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及时应用抗痉挛药物。注意痉挛发作前的征兆,以便及时加大药量,控制痉挛的发作。4)留置导尿管保持持续导尿并给予会阴部护理,防止感染。 6.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指导: 1)应将病人安置于单人隔离病房,保持室内安静、遮光,避免各类干扰,减少探视。 2)治疗及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可以在使用镇静剂30分钟内进行。 3)做好护理记录,作为医师调整药量或选择用药的依据。 7.用药指导: 1)在控制痉挛的情况下,对伤口彻底清创、充分引流,消除毒素的来源。 2)伤后12小时内皮下或肌内注射 TAT 1500 U,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3)但对发病高危情况(如污染明显的伤口;小而深的刺伤; 严重的或复杂的开放性损伤;未能及时清创或处理不当 的伤口,须剂量加倍,必要时可在1周后再注射1次; 4)某些陈旧性创伤施行有关手术前如异物摘除等),须剂量加倍,必要时可在1周后再注射1次; 5)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毒素,愈早使用,效果愈好。

破伤风护理练习题.doc

破伤风护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破伤风发作期的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____。 2.破伤风发病需具备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破伤风的潜伏期为______日,少数病人1~2日,还有伤后数月或数年发病者。新生儿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俗称____________。 4. 破伤风的预防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 1.破伤风注射TAT 的目的是 A.杀死破伤风杆菌 B.中和与神经结合的毒素 C.中和游离的毒素 D.清除毒素来源 E.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 2.破伤风病人采用人工冬眠,主要目的是 A.控制炎症扩散B.减少抽搐 C.便于护理 D.降低体温 E.防止合并症发生 3.为预防破伤风,清创时伤口使用哪种溶液冲洗最好 A.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液 B.0.9%氯化钠 C.蒸馏水 D.0.05%呋喃西林液E.3%双氧水 4.破伤风最初出现典型的肌肉强烈收缩是 A.咀嚼肌 B.面肌 C.颈项肌 D.胸、背、腹肌 E.四肢肌群 5.破伤风强直性肌痉挛的特点不包括 A、肌肉持续性强直 B、阵发性全身抽搐 C、任何刺激均可诱发抽搐 D、肌肉有痉挛性疼痛 E、全身肌肉强直收缩从四肢起始 6.对破伤风病人护理的一般要求正确的是 A.严格隔离 B.病室阳光充足 C.伤口敷料用后高压灭菌 D.各种护理不要集中处理,以免加重刺激 E.治疗护理操作应在使用镇静剂前30mi内进行 7.治疗破伤风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首次肌注破伤风抗毒素5万u B.应用10%水合氯醛镇静解痉 C.抽搐频繁应采用人工冬眠 D.应用3%过氧化氢冲洗创口 E.应用大剂量青霉素 7.患者,男性,20岁,足底刺伤后发生破伤风,频繁抽搐,控制痉挛的最主要护理措施是 A住单人隔离病房 B限制亲属探视 C避免声、光刺激 D按时用镇静剂,集中护理操作 E静脉滴注破伤风抗毒素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 (2019 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破伤风免疫制剂 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etanus toxoid-containing vaccine,TTCV)。TTCV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etanus vaccine,adsorbed,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iphtheria and tetanu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iphtheria, 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equine anti-tetanus F(ab') 2, F(ab') 2 ] 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uman tetanus immunoglobulin,HTIG)。其中F(ab') 2 是在原有使用马血清生产 TAT 工艺的基础上,经加用柱色谱法纯化工序降低 IgG 等大

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体片段F(ab') 的相对含量, 2 使之安全性较TAT 得到较大提高。在 HTIG 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其次选择 TAT。 先选择F(ab') 2 二、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 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外伤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基本流程如下: (一)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分类 在接诊外伤患者时,应当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环境和受伤的过程,对伤口进行分类。 具体分类如下: 1.清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伤口;在伤后 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 2.不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 股沟及会阴等)的伤口;超过 6 小时未处理的简单伤口。 3.污染伤口:被污物、有机泥土(如沼泽或丛林的土壤)、粪便或唾液(如动物或人咬伤)污染的伤口;已经感染的伤口;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如发生坏疽、火器伤、冻伤、烧伤等)。 (二)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仔细询问影响患者免疫功能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给予患者适宜的预防方法,后文详述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推荐。

(推荐)破伤风抗毒素使用三问

破伤风抗毒素使用三问 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破伤风抗毒素是马血清制剂,可中和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破伤风抗毒素(TAT )临床应用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 ?注射时机:受伤超过 24 小时的患者要求注射 TAT,还有无意义呢?饮酒后能否注射 TAT?注射 TAT 后短期内再次受伤是否还需注射? ?适用人群:孕妇能不能用 TAT?儿童需要使用 TAT 吗? ?注意事项:TAT 过敏怎么办?应用 TAT 就不患破伤风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并简述理由,让更多同行看到你的见解,现在点击右上方评论键即可浏览并参与评论~ 参考答案 TAT 注射时机 一般认为,TAT 尽可能在伤后 12h 或 24h 内肌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受伤超过24 小时的患者要求注射 TAT,还有无意义呢? 首先,强调早期应用 TAT 是因为,TAT 可中和伤口部位及血中游离的破伤风毒素,预防和治疗破伤风,但不能中和已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所以肯定是越早越好。 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 1-2 周。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 24 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两周内应用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不过,若是超过了 24 小时的话,TAT 用量要加倍,在糖尿病人也是如此。 TAT 注射剂量 TAT 的剂量根据用药目的不同而不同,预防用药时,一般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次 1500~3000U,儿童与成人相同,伤势重者加 1~2 倍,经 5-6 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为消除,可重复。TAT 治疗用药时,第 1 次肌肉或静脉注射 5-20 万 U,儿童与成人同,以后视病情而定,伤口周围可注射抗毒素。新生儿 24 小时肌肉或静注 2-10 万 U。 饮酒后能否注射 TAT? 关于饮酒和 TAT 过敏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一般建议酒醒后再进行皮试,因不能确定酒精对皮试结果的影响,即使可以注射,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那可就麻烦大了,小心驶得万年船呀!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预防(2020完整版)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预防(2020完整版) 破伤风是疫苗可预防疾病中唯一的非传染性疾病[1],其致病菌为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及其芽胞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多种动物的肠道内容物中[2],暴露常常难以避免。无菌技术、新法接生、疫苗接种等措施推广普及之后,新生儿破伤风已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国家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消除标准(每个社区或相似的行政管理单位每1 000名活产婴儿中新生儿破伤风年发生数少于1例)。但是,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3]。根据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报告约13 500例破伤风,其中非新生儿病例占85%,这个数据很可能还低估了其发生水平[4]。我国将新生儿破伤风列为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达到WHO新生儿破伤风消除目标[3]。但我国仍缺乏非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监测和报告体系,发病情况尚不明了。另一方面,国内临床对非新生儿破伤风认识水平和警惕性差,容易误诊漏诊[5],选择预防措施时囿于经验和传统,免疫制剂选择极不规范,亟待提高认识。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9年10月31日印发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规范包含重要附件——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5],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一、破伤风发生机制

当破伤风梭菌的芽胞侵入人体组织,在缺氧环境中发育为增殖体,产生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后者属于神经毒素,是引起破伤风临床表现的主要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在伤口中产生并迅速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典型的麻痹与强直性痉挛[2]。 非新生儿破伤风常与无感染表现的穿刺伤有关[2]。引起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各种损伤中,急性创伤尤其刺伤和撕裂伤占47%~82%[1]。烧伤、开放性骨折、皮肤擦伤及表皮脱落也与破伤风发生有关。历史上,破伤风往往是战争创伤导致的严重后果。近些年,破伤风大规模集中暴发多出现在自然灾害(如印度尼西亚2004年海啸和2006年地震)所造成的大规模伤亡之后。破伤风也见于多种非外伤的情况,包括慢性皮肤溃疡、脓肿、坏疽、口腔感染、昆虫和动物叮咬,以及癌症。在南亚地区和非洲各国,中耳炎也是小儿破伤风的常见病因,可占儿童破伤风病例的一半。注射毒品也是引起破伤风的高危因素,在破伤风病例中可占15%~89%。在不洁分娩和流产比较普遍的地区,孕产妇破伤风可能是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占比可达5%。传统的包皮环切术、打耳洞、文身、身体穿刺、宗教仪式中皮肤划痕等都与破伤风有关[2]。但有些病例的感染入口并不清楚,当破伤风症状出现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查不到伤口[4]。 二、非新生儿破伤风临床表现及诊断

WH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二版)[1]

WHO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控制实用指南 (2002年第二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1.1 医院感染的定义 1.2 医院感染部位 1.2.1泌尿道感染 1.2.2手术部位感染 1.2.3医院肺炎 1.2.4医院菌血症 1.2.5其他医院感染 1.3 微生物 1.3.1细菌 1.3.2病毒 1.3.3寄生虫和真菌 1.4 宿主和传播 第二章感染控制计划 2.1 国家或地方计划 2.2 医院计划 2.2.1感染控制委员会 2.2.2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感染控制小组) 2.2.3感染控制手册 2.3 感染控制职责 2.3.1医院管理部门的职责 2.3.2医生职责 2.3.3微生物学家职责 2.3.4医院药剂师职责 2.3.5护理人员职责 2.3.6灭菌中心职责 2.3.7饮食服务中心职责 2.3.8洗衣房职责 2.3.9保洁服务部职责 2.3.10检修部门职责 2.3.11感染控制小组(医院卫生服务部)职责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 3.1 目标 3.2 战略 3.2.1 医院性医院感染监测 3.2.2 地区性或全国性医院感染监测 3.3 方法 3.3.1现患调查 3.3.2发病率调查 3.3.3计算率 3.4 有效的监测组织 3.4.1资料收集和分析 3.4.2反馈/报告 3.4.3预防和评价 3.5 评价监测系统 3.5.1监测战略评价 3.5.2反馈信息评价 3.5.3证实/资料质量 第四章暴发的处理 4.1 识别暴发 4.2 调查暴发 4.2.1计划调查 4.2.2定义病例 4.2.3描述暴发 4.2.4建议和检测假设 4.2.5控制措施和随访

4.2.6交流 第五章医院感染的预防 5.1 危险分层 5.2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5.2.1洗手 5.2.2个人卫生 5.2.3着装 5.2.4口罩 5.2.5手套 5.2.6安全注射 5.3 预防环境传播 5.3.1医院环境的清洁 5.3.2热水/超热水的使用 5.3.3病人器械的消毒 5.3.4灭菌 第六章常见地方性医院感染流行的预防 6.1 泌尿道感染 6.2 外科伤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6.2.1手术室环境 6.2.2手术室工作人员 6.2.3病人的手术前准备 6.2.4预防性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 6.2.5外科伤口监测 6.3 医院呼吸道感染 6.3.1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6.3.2内科病房 6.3.3外科病房 6.3.4 气管切开术的神经科病人 6.4 与血管装置相关的感染 6.4.1周围血管导管 6.4.2中心血管导管 6.4.3全植入的中心血管导管 第七章病人护理的感染控制预防 7.1 预防的实践 7.1.1标准(常规)预防 7.1.2特殊传播方式的额外预防 7.2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菌 第八章医院环境 8.1 医院建筑 8.1.1建造或改建计划 8.1.2建筑分区 8.1.3交通流程 8.1.4建筑材料 8.2 空气 8.2.1经空气传播的污染和传染 8.2.2通气设备 8.2.3手术室 8.2.4超净空气 8.3 水 8.3.1饮用水 8.3.2浴水 8.3.3药剂(医疗)用水 8.3.4微生物学监测 8.4 食物 8.4.1食物中毒的因素和经食物传播的感染 8.4.2食物中毒的因素 8.4.3预防食物中毒 8.5 废弃物 8.5.1定义和分类 8.5.2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保存和运输 第九章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和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9.1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9.1.1 治疗 9.1.2 化学药物预防

破伤风预防共识

专家共识:中国破伤风的免疫预防 导读:破伤风是一种由专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目前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情况。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尽管多数破伤风病例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状况相关,但儿童和成人受伤后发生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共识仅提供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条件而定。 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了针对儿童的主动免疫,但缺乏针对成人的主动免疫。为实现我国破伤风预防的规范操作,本共识的建议意见如下。 一、伤口管理 良好的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1.根据伤口的暴露情况进行分类: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确切过程和受伤的环境状况。(1)清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并且在伤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2)不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或超过6h未处理的简单伤口(感染机会增加)。(3)污染伤口:被黏土或粪便污染,或者已经感染的伤口,包括被污物、有机泥土(沼泽或丛林的土壤)、粪便或唾液污染(如动物或人咬伤)的伤口,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如坏死或坏疽)、火器伤、冻伤、烧伤等。 2.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1)免疫缺陷状态(如HIV感染);(2)血液疾病或肿瘤疾病患者;(3)干细胞或器官移植患者;(4)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3.伤口处理措施:(1)对于大量细菌污染和脏的伤口,推荐进行伤口清理,在容易实施并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伤口内的刺激性异物或污物应尽可能在现场去除。同时,在处理时应注意使用清洁技术,但并非要求一定无菌。在野外条件下,饮用水可作为首选的伤口冲洗液。(2)伤口冲洗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应尽早实施。建议使用高压冲洗(6~12PSI,1PSI =6.895kPa),以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应保障不少于1000ml 的伤口冲洗量。除了存在狂犬病暴露风险的伤口,不推荐在伤后冲洗后使用其他制剂。(3)伤口处理或缝合时如果需要去除毛发,应选择剪除而不是刮除。存在明显失活组织的创面应该敞开。(4)对于未接受破伤风免疫、存在高危因素而延迟转运的伤员,应该考虑给予青霉素类抗生素口服,有可能延缓破伤风的临床发作时间。 二、免疫预防 破伤风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抗体,并且只能通过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实现。 破伤风的一级预防即主动免疫,指将含有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TT)成分的疫苗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破伤风感染的措施。其特点是起效慢,从未接受过破伤风疫苗免疫的患者需要连续注射3剂才能达到足够的抗体滴度;如果未完成全程免疫,其作用持续时间小于5年,但全程免疫后的作用持续时间可达到5~10年,在全程免疫后进行加强免疫,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10年以上。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要点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要点 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病原学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严格厌氧。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引起破伤风,尽管有报告表明破伤风的潜伏期从受伤后的1天到数月不等,但大多数病例都发生在感染后的3~21d,中位时间是7d。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且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产生两种外毒素,一种是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另一种为破伤风痉挛毒素,后者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破伤风患者采用伤口直接涂片镜检和病菌分离培养的检查阳性率很低,故一般不进行此项检查。临床上主要是根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作出诊断。 二、流行病学 (一)全球破伤风流行病学概况 破伤风在免疫规划项目执行不规范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的不发达地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我国破伤风流行病学概况 外伤后破伤风多散发于乡镇和农村地区,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因此报告发病率可能存在低估。 三、破伤风免疫制剂 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TTCV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破

医学–破伤风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 来源:医学之声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在我国并没有破伤风防治相关指南,下面医学之声小编结合相关文献,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疾病的预防。 破伤风芽孢杆菌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灰尘、土壤、铁锈、人或动物的粪便中均可发现它的存在,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是外伤、烧烫伤,此外不洁接生的新生儿、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目前相对较少。 对于损伤重、伤口小而深的创口极易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繁殖。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伴需氧菌感染的情况下容易生长繁殖(需氧菌消耗氧气后厌氧菌容易繁殖)。 两种不同的免疫保护方式 被动免疫 我们常说的注射破伤风针。通过注射抗破伤风球蛋白获得保护抗体的方式被动免疫,包括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TAT通常为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马血浆,经酶消化和盐析等工艺制成,因而过敏性反应为其通常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TAT脱敏注射过程中约%的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很少应用。但因其价格便宜在发展中国家仍广泛应用。 虽TIG制备复杂、价格相对较高,但是TIG具有使用安全、临床易操作性、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文献报道约为%)、中和毒素作用强等优点,保护预防作用持续时间比TAT长,因此TIG在单独发挥被动免疫、被动—主动保护作用优于TAT,值得推荐使用,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TIG代替TAT的原因。 作为一种被动免疫其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TAT约为2-4天,TIG约2-3周。此后抗体水平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 主动免疫 是通过主动免疫获得保护,它是指通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诱导机体自身产生抗体获得保护的方式。医学上的破伤风疫苗是指破伤风类毒素制剂,是类毒素而不是抗毒素。大家常说的小儿百白破疫苗里的“破”即指破伤风类毒素。他是用破伤风杆菌经减毒加工处理后制成的,注射到人体10天后产生抗体,2~3月内抗体逐渐增加,并维持滴度较高水平,这样人体才会产生常达10年左右的自动免疫力,但不能产生终身免疫,且需定期强化免疫。若在注射TT后人体尚未产生抗体或其他导致循环抗体水平不足ml时,伤者存在感染破伤风威胁,

破伤风使用须知

破伤风抗毒素(破抗)使用须知: 1、破抗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应在进行正确的外科处理后,及时使用抗毒素治疗,伤口污染严重者或受伤已超过12小时,剂量应加倍。成人与儿童的剂量相同。 2、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空腹及饮酒患者应暂缓注射,危急重患者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使用。 3、既往有破抗过敏史应主动告知医生,须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有家族过敏史及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过敏的特殊体质者,均须告知医生,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4、若皮试阳性需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或脱敏注射,但脱敏注射仍需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皮试阴性者肌注后也可发生过敏反应,因现科技条件限制仍不能阻止皮试假阴性的发生。 5、破抗是一种马血清制品,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体蛋白,具有双重作用,既能给人体提供特异性抗毒素抗体来中和人体内相应的外毒素,从而起到防治破伤风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抗原性的异性蛋白,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因此,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休克、血清病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破抗引起过敏反应率5%-30%,其中有约十万分之一的致死率。 6、门诊病人注射破抗后,须观察至少3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同时近7-10天禁食酒类、辛辣刺激食物、冷饮、海鲜类,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指甲搔抓,适量饮水,多加休息。 7、破抗注射体内后,可直接对破伤风起到预防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所以一周后受伤仍需再次使用。另外,即使应用破抗仍不能排除罹患破伤风的风险,这与受伤部位厌氧情况及患者抵抗力等有关。 8、应用破抗后,如有头昏、胸闷、呼吸困难、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等不适反应请立即来院复诊。 以上情况及风险向患方告知,患方表示知晓并履行手续后方可注射!!! 患者(患方)签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 破伤风抗毒素(破抗)使用须知: 1、破抗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应在进行正确的外科处理后,及时使用抗毒素治疗,伤口污染严重者或受伤已超过12小时,剂量应加倍。成人与儿童的剂量相同。 2、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空腹及饮酒患者应暂缓注射,危急重患者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使用。 3、既往有破抗过敏史应主动告知医生,须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有家族过敏史及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过敏的特殊体质者,均须告知医生,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4、若皮试阳性需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或脱敏注射,但脱敏注射仍需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皮试阴性者肌注后也可发生过敏反应,因现科技条件限制仍不能阻止皮试假阴性的发生。 5、破抗是一种马血清制品,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体蛋白,具有双重作用,既能给人体提供特异性抗毒素抗体来中和人体内相应的外毒素,从而起到防治破伤风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抗原性的异性蛋白,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因此,注射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休克、血清病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破抗引起过敏反应率5%-30%,其中有约十万分之一的致死率。 6、门诊病人注射破抗后,须观察至少3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同时近7-10天禁食酒类、辛辣刺激食物、冷饮、海鲜类,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指甲搔抓,适量饮水,多加休息。 7、破抗注射体内后,可直接对破伤风起到预防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所以一周后受伤仍需再次使用。另外,即使应用破抗仍不能排除罹患破伤风的风险,这与受伤部位厌氧情况及患者抵抗力等有关。 8、应用破抗后,如有头昏、胸闷、呼吸困难、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等不适反应请立即来院复诊。 以上情况及风险向患方告知,患方表示知晓并履行手续后方可注射!!! 患者(患方)签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

临床指南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 我国每年发生车祸、坠楼、斗殴、职业损伤等各种创伤达2亿人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伤口是人们寻求急诊医疗帮助的常见原因之一。美国急诊科每年约治疗创伤性伤口1180万人次;其中超过730万人次为开放性伤口,估计花费超过30亿美元,若这些伤口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花费将更大。急诊开放性伤口处理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急诊清创缝合术是外科医生必备技术,重视清创可降低伤口感染,减少甚至不用抗生素;重视缝合技术可减少瘢痕形成,减轻创伤后遗症。但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常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操作,缺乏循证医学依据。为规避人人可行清创术但清创步骤不规范进而延误病情的情况,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本共识,将清创术的步骤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高临床实施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的规范程度,降低伤口感染率、提高伤口一期愈合率。一、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的一般原则 对合并有失血性休克者首先纠正休克,对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危及生命者优先抢救,不宜立即行清创术。 减少感染:清创缝合术是将污染伤口变为清洁伤口、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条件的方法,其目标为迅速的伤口愈合、预防非特异性感染和预防破伤风、狂犬病等特异性感染并恢复最佳功能和美学效果。由于感染的伤口常瘢痕重、美学效果差、伤口愈合延迟,因此尽可能减少感

染是清创的重中之重。增加感染风险的局部因素为伤口长度>5cm[4]、伤口局部污染重、深度深、较多异物存留、受伤至就诊时间长等。另外,伤口位于下肢等乏血管区比血流丰富的面部或头皮的感染可能性大。伤口位于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比位于细菌定植较少区域的感染可能性大。增加感染风险的全身因素为老年(≥80岁)、吸烟、糖尿病、恶性肿瘤、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肥胖、营养不良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结缔组织病等。Bowen和Widmaier的研究发现,在局部创伤相似的前提下,若无上述任何全身因素其感染风险约为4%;若具备上述1~2个风险因素则感染率约为15%;若具备上述3项或更多的因素则感染风险升至31%。 二、创伤性皮肤软组织开放伤口急诊清创术建议流程 (一)评估伤势并记录 检查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等受伤情况,向患者交代病情, 让其有合理的期望值,并做病历记录,为将来可能的纠纷提供证 据。 1.皮肤、皮下组织评估: (1)有活力的正常皮肤:血运好、颜色正常、真皮层下健康、 皮下组织牢固贴合; (2)危险可能需要清除:血运差、颜色发暗、皮下脂肪有瘀斑;(3)皮下组织已失活、必须清除:无血运、皮肤颜色发黑,与皮下组织完全撕脱、重度污染。

2020年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版)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 年版) 破伤风分为新生儿破伤风和非新生儿破伤风。我国已于 2012年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 的公共卫生问题。非新生儿破伤风(Non-Neonatal Tetanus)是指年龄超过28天,因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 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 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 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 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为规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病原学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属于梭菌属,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可存在于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粪便等介质中,其菌体细 长,大小为(0.5~1.7)μm×(2.1~18.1)μm,革兰染色阳性,有周鞭毛、无荚膜,芽孢呈正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 菌体顶端,细菌呈鼓槌状。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严格厌氧。在血平板上,37℃培养 48小时后始见薄膜状爬行生长物,伴β溶血。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芽孢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在 100℃持

续 1 小时才可被完全破坏。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产生两种外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和 破伤风痉挛毒素,后者是引起破伤风临床表现的主要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小鼠腹腔注射的半 数致死量(LD50)为 0.015ng,对人的致死量小于1μg。 二、流行病学 破伤风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在免疫规划项目执行不 规范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和不发达地区仍然是 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每年的破伤风发病数量 约为 100 万例,死亡人数为 30 万例~50 万例。我国尚缺乏非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监测和报告体系,非新生儿破伤风多散发 于乡镇和农村地区,且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因此报告发病率 可能存在较严重低估。 三、发病机制 当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的芽孢侵入人体组织,在缺氧环境 中发育为增殖体,并大量繁殖,释放痉挛毒素时,就会引发破 伤风。常见的病因包括: 1.皮肤、粘膜有外伤史或破损史(如 动物致伤、注射毒品等药物、分娩或流产等); 2.皮肤、粘膜、软组织有细菌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牙周感染、 肛周感染等); 3.有消化道破损病史(如消化道手术史、消化道 穿孔等)。 破伤风痉挛毒素通过逆行轴突运输到达脊髓和脑干,并与 这些部位的受体不可逆地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

破伤风诊疗指南

破伤风抗毒素应用的二三事预防破伤风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 A、彻底清创 B、应用青霉素 C、注射TAT D、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E、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是不是在文章开头先出一道题,都会显得很高大上?那大家看看今天的题呗,虽然很常见,但是好多人可能会出错。 看完题,就进入今天的话题,谈谈破伤风抗毒素(TAT)——想必各位对它是再熟悉不过了,话说TAT,看起来真的很像哭脸表情啊。 虽然有报道称,TAT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死亡人数超过了破伤风死亡人数,但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价格贵是一方面,这还好解决,关键是经常缺货买不到,而且TAT的过敏反应至少是可预见的,而对于外伤病人,破伤风是不敢不防,所以,TAT的江湖上地位还是有份量的。 闲话少说,先说说破伤风。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20%,破伤风发病跟破伤风杆菌有关。破伤风杆菌是一种芽孢厌氧菌,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中,可随粪便排到自然界,生命力很顽强。破伤风杆菌本身并不致病,只有当细菌大量繁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后才会引起破伤风。 致病毒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溶血毒素,但在破伤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另一种是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的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物质,毒素产生后通过传导,最后作用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细胞和运动神经终未器而发病,痉挛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紧密结合则不能被抗毒素所中和。 虽然人受伤后,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高,但真正得病的人却很少。破伤风杆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中才能繁殖。这种缺氧环境一般只有在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或血块充塞、局部缺血等情况时才会发生。 人工免疫是世界公认的预防破伤风的有效办法。人工免疫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经过规范免疫接种后,抗体有效性一般可以维持10年以上。而被动免疫是指受外伤后,应用TAT或TIG为机体直接提供抗体,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破伤风抗毒素是马血清制剂,可中和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TAT临床应用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 一、TAT注射时机 一般认为,TAT尽可能在伤后12h或24h内肌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受伤超过24小时的患者要求注射TAT,还有无意义呢? 首先,强调早期应用TAT是因为,TAT可中和伤口部位及血中游离的破伤风毒素,预防和治疗破伤风,但不能中和已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所以肯定是越早越好。 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周。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两周内应用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不过,若是超过了24小时的话,TAT用量要加倍,在糖尿病人也是如此。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情况。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该病的病死率在全球范围仍为30%~50%,在美国约为11%,年龄<60岁的患者病死率约为7.5%,>60岁的患者病死率可达18%。尽管多数破伤风病例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状况相关,但儿童和成人受伤后发生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国外现状 各地区年发病率存在差异,为(0~0.65)/10万,大部分病例(99.2%)在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现状

(一)疫情流行现状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相继将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四苗”接种率达85%的目标,疫苗可使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2012年,中国已证实消灭了孕产妇及新生儿破伤风,但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个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出生环境的改善和住院生产率的提高,而无特定的免疫接种方案。 (二)国内破伤风免疫预防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1 目前我国破伤风免疫接种的体制存在问题,主动免疫由基层预防门诊接种,而被动免疫由各医院急诊科室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2 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度使用一方面给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不合理的TAT使用带来了比破伤风更大的医疗风险。综合分析,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1)我国部分医学教材将TAT或TIG作为预防破伤风的常规药物,要求在软组织刺伤与异物存留、软组织切割伤、人兽咬伤行清创缝合术后常规应用被动免疫制剂;(2)多数医师对破伤风的发病机制不了解,认为TAT或TIG是对抗破伤风感染的特效药,把TAT或TIG的注射作为规范,只要有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TAT/TIG进行被动

破伤风的原因及预防

破伤风的原因与预防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 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跟大家说一个血淋淋的案例:一位40多岁的女性,常年在农村下地干活,因下肢闭合性骨折入院。患者术后第三天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肌肉紧张,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当时考虑不明原因颅内感染送到了ICU。然而不到2天,她经历心跳骤停4次,又成功复苏4次后仍然没有摆脱死神的厄运,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医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哪个环节出错了? 来看破伤风感染的条件: 1、组织开放性损伤,创口较深。 2、受到外界破伤风杆菌侵入。 3、创口内有失活组织或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但这个病人这次是闭合性骨折(就是骨折没有伤口),我们用的所有 手术器械消毒无菌材料全部齐全正常,细菌哪来的?后来我们问家属,患者以前受伤流血有没有打过破伤风?家属答在农村种地干家务,手脚划伤了都不管让它自己好的,破伤风是什么哪知道?他们更不知道破伤风还有潜伏期,教科书上讲破伤风的潜伏期可短至6小时,长至6日,其实临床中报道最长的潜伏期有20年!因此生活中有些伤口看着虽小,若不谨慎处理,会酿成大祸。 破伤风类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的区别: 预防用药,破伤风类毒素:平时对容易受外伤的人员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注射,使其产生免疫力,一旦伤后感染破伤风杆菌,体内抗毒素可以中和破伤风外毒素,保护机体不发病; 治疗用药,破伤风抗毒素:受伤后除对伤口清洗处理外,应立即给受伤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TAT前必须作皮试,皮试阴性者可注射,皮试阳性者应采取脱敏疗法(少量多次)注射。 破伤风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很多人小时侯打的“百白破疫苗”中的“破”就是指破伤风,但该疫苗仅可以保证5~10年不得此病。

狂犬病诊治指南

狂犬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狂犬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似子弹,直径75~80nm,长 175~200nm,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 (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击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 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称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 (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

破伤风病人的护理

破伤风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一般发生于各种开放性损伤之后,新生儿脐带残端消毒不严、产褥期感染和人工流产消毒不严,均可发生破伤风,偶见于胃肠道手术后或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及正常的皮肤和黏膜,但一切开放性损伤,均可引起破伤风。 破伤风的发生除与细菌毒力强弱,数量多少及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外,伤口是否缺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伤口因狭深,缺血,坏死组织多,血块堵塞或引流不畅等因素而形成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时可引起破伤风。破伤风梭菌能够产生两种外毒素,一种是痉挛毒素,对神经有特殊亲和力,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或神经肌肉终板,而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持续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另一种是溶血毒素,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破伤风潜伏期平均6—12天,亦可短于24小时或长达20—30天,甚至数月。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 2.前驱期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咬肌紧张、酸胀、咀嚼无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以张口不便为特点。常持续12-24小时。 3.典型症状在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最初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以后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表现为咀嚼不便、牙关紧闭、咧嘴“苦笑”、颈部强直、“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状”。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呼吸肌群痉挛可导致面唇发绀,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以致危及生命。在肌肉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接触、震动或触碰病人的身体,均可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病情严重时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间歇时间短。发作时神志清楚,表情痛苦,病人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 4.其他症状少数病人仅有局部肌肉持续性强直,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以后逐渐消退。新生儿破伤风,因其肌肉纤弱而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不能啼哭和吸吮乳汁,活动少呼吸弱甚至呼吸困难。 病程一般为3-4周,痉挛发作通常在3天内达高峰,5-7天保持稳定,10天以后痉挛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程度减轻,1-2周后消失。恢复期间还可以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