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l25s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条文说明

Sl25s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条文说明

Sl25s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条文说明
Sl25s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

SL 25-92

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3 试验设备

4 现场试验

5 试验资料整理

本规程共分五章48条,五个附录。本说明是按规程正文的章节条顺序编写的。五个附录未编写说明。

本条文说明由王行本编写。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修订组

1 总则

1.0. 1 在岩体上或岩体内修建水工建筑物时,必须研究建筑物附近及其影响范围内岩体的透水性。测定岩体渗透性的方法有压水试验、注水试验、抽水试验等,其中压水试验是最常用的在钻孔内进行的岩体原位渗透试验。具体做法是在钻进过程中或钻孔结束后,用栓塞将某一长度的孔段与其余孔段隔离开,用不同的压力向试段内送水,测定其相应的流量值,

并据此计算岩体的透水率。

压水试验成果主要用于评价岩体的渗透特性(透水率大小及其在不同压力下的变化趋势),并作为防渗帷幕设计的基本依据。当条件简单时,也可用于渗漏量计算。

1.0.2 本条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

一、本规程采用吕荣试验作为常规性的压水试验方法

吕荣试验方法是1933年吕荣(M.Lugeon)首先提出的,在实践中经过多次修正而臻于完善,目前已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这种试验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1)采用多级压力、多阶段循环的试验方法。

(2)试验压力较大,最大压力通常为1MPa。

(3)每阶段的试验时间较短,一般为10min左右。

(4)用吕荣值(lu)作为岩体透水率的单位。

与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DJ16—78)(以下简称原规程)相比,本规程推荐的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能了解在不同压力下以及在最大压力前、后同一压力下岩体透水性的变化情况,所得资料更加丰富、全面。

(2)能取得多组数据,可以互相校核,所得资料更为可靠。

(3)每次试验所用的时间与原规程基本相同。

(4)成果表达方式与国际通用标准一致,有利于国际间的工程合作和技术交流。

二、专门性的压水试验方法

近年来,在防渗设计和计算中,更普遍地采用有限元法和其它数学方法,因此对水文地质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再满足于求得单位长度孔段的平均渗透性,还希望了解岩体渗透性的非均质性和方向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研究者针对具体工程的特点和需要,提出并采用了各种非常规的压水试验方法。这些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使压水试验时的边界条件和渗流状态尽量与理论一致

(1)测定一组裂隙的渗透性

首先根据地质测绘和裂隙统计资料,确定出该场地的主要裂隙组,据此设计钻孔方位,使试段只包含一组裂隙,且与之正交(图1.0.2-1)。

路易斯(C.Louis)和麦尼(Y.N.T.Maini)在法国的大麦森(Grand

Maison)坝采用了上述方法,求得各主要裂隙组的方向渗透性,并据此设计坝基的帷幕和排水设施。我国小浪底工程也做过类似的试验。

苏联制定了专门的压气试验规范。别亚吉奥(E.Biagio)和迈尔沃尔(F. Myrvoll)也做过这种试验。

(4)自由振荡试验_

这种试验方法是艾德尔(K.H.Idel)提出的。方法是用栓塞隔离试段,输入压缩空气迫使地下水位下降一定幅度,然后迅速打开排气阀,使压缩

空气排出钻孔,观测水位从振荡到静止的过程,并据此计算岩体的渗透性。1.0. 3 本规程的适用范围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压水试验工作。帷幕灌浆施工过程中的压水试验工作应按照专门的规定进行。

2 基本规定

2.1 试验方法与试段长度

2.1.1 常用的压水试验方法是用单栓塞隔离试段,随着钻孔的加深自上而下地分段进行。本规程仍推荐此方法作为基本的压水试验方法。同时还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采用双栓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分段进行试验。

现就双栓塞试验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双栓塞试验的优缺点

双栓塞试验的优点是:

(1)试验工作与钻探工作可以部分或全部分离,因而费用较低。

(2)某些操作步骤(如洗孔、水位测量等)可以合并进行,试验时间较短。

(3)可以根据孔内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栓塞置放位置和试段长度,试验成果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双栓塞试验的缺点是:

(1)双栓塞(特别是下栓塞)的止水可靠性不易检验。

(2)由于钻程较长,岩粉堵塞裂隙的可能性增大。

二、关于双栓塞设备及其止水可靠性

工作可靠的双栓塞设备,是进行双栓塞试验的前提。目前,国际市场上已有多种双栓塞,国内东北勘测设计院等单位进行研究试制,根据生产性试验的资料,其效果比较好,并已通过鉴定。对于双栓塞的工作可靠性及其检验问题,从结构上采取了下列措施:

(1)增大栓塞长度。

(2)使下栓塞的工作状态与上栓塞严格同步。

(3)在下栓塞下部设置测压管或传感器。

(4)用水管将下栓塞下部与上栓塞上部连通,若下栓塞漏水,上栓塞上部的水位就将上升。

通过试验,证明双栓塞工作状态良好。据国外的试验资料(例如皮尔逊和莫尼、布拉辛顿和瓦特豪尔),试验时也均未发现栓塞有漏水现象,说明设备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的岩石对活性剂有强烈吸附作用,也将使乳化液严重破乳,故在碳酸盐类岩石中钻进压水试验钻孔时,应选用合适的冲洗液。

为了使钻进时冲洗液能在孔口返出,减少岩粉堵塞裂隙的机会,试验钻孔的套管脚应进行止水。

2.3.3 为了防止由于钻孔相距过近,在压水试验时产生水流串通而影响

试验成果的真实性,故本条规定,如在10m范围内,布置两个以上钻孔时,

应先钻进压水试验钻孔。

3 试验设备

3.1 止水栓塞

3. 1.1 止水栓塞是压水试验的关键设备。目前国内使用的止水栓塞有双管循环式、单管顶压式、水压式和气压式四种类型。双管循环式栓塞的优点是不必考虑管路压力损失,缺点是需要下两套管子,对小口径金刚石钻孔不适用,且操作费时,钻孔较深时尤其如此,这种栓塞目前已很少采用。单管顶压式栓塞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栓塞长度较短,当孔壁岩石较破碎时止水效果较差。水压式和气压式栓塞的共同特点是胶囊易与孔壁紧贴,即使在孔壁不太平直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面接触,且栓塞较长、止水可靠性好,对不同孔径、孔深的钻孔均能适应,操作比较方便。水压式栓塞的缺点是试验结束后胶囊内的水不易排放干净。气压式栓塞的缺点是在钻场上需要有一套高压充气装置。从止水可靠性的观点出发,本规程建议优先选用气压式或水压式栓塞。

3. 1.2 关于止水栓塞长度问题,东北院曾进行电拟试验,以比较不同栓塞长度的绕渗量大小(假设地层的渗透性为均质)。试验结果表明,当栓塞长度达到7.5倍钻孔孔径时,绕渗量增加速度减缓。伯利斯(J.C.Bliss)和拉许顿(K.R.Rushton)用数学模型研究栓塞长度的影响,得出类似的结论。因此,规程中规定止水栓塞长度不小于试验钻孔孔径的7倍。此外,从保持栓塞附近岩体的渗流稳定性角度出发,也要求栓塞有一定的长度。

3.2 供水设备

3.2.1 自流供水是压水试验的最佳供水方法,它使压水试验能在静水压力下进行,压力稳定,在条件允许时宜优先采用。

3.2.2 对供水设备的基本要求是压力稳定、出水均匀,在1MPa压力下流量能保持100L/min。应当指出,上述供水能力只能使岩体透水率小于20Lu的试段达到预定的最大试验压力1MPa。因此,当坝址的岩体透水性普遍较大时,应选用供水能力更大的水泵。如能满足试验压力的要求,宜选用电动离心泵。当采用往复式水泵时,应在出水口处安设容积不小于5L 的稳压空气室,以提高出水口压力的稳定性。

3.2.3 为了保持试验用水清洁,滤水器上应包设过滤网,并与水池底部保持一定距离(不小于0.3m)。

供水调节阀门应灵活可靠,使压力能迅速调整至预定值。

3.3 量测设备

3.3.1 国内研制的试段压力计有昆明勘测设计院的SCY-1型钻孔压水试段测压仪和成都勘测设计院的ZS-1000型水文地质综合测试仪。它们都是用压力传感器量测试段内的压力变化,用电缆传到地面,通过二次仪表显示或记录压力值。这两种仪器均已通过鉴定。

压力表目前仍是主要的测压工具。压力表的工作压力应保持在有效范围内(即极限压力值的 1/3至 3/4)。鉴于吕荣试验所用的压力值变化幅度较大,为满足上述要求,试验期间必须更换压力表。

3.3.2 目前我国在压水试验时所用的流量计实际上是表示累计水量的水表,这种水表只有和测时计联合使用,并通过计算才能得出流量值。本规程规定每隔一或二分钟测读一次流量,用这种水表既无法直观地反映出流量的瞬时变化,又易发生差错。目前我国市场上尚没有能完全满足压水试验需要的流量计(量测范围为1~ 100L/min,能测定正向和反向流量),有待进一步研制、选型。

3.3. 3 目前我国的地下水位量测设备,大多是在导线的一端接测头,另一端接万能表。导线无专用线架,也不能显示深度,要靠人工丈量;测头规格不一,绝缘不好,往往反应不灵,或出现误读。

3.3.4 本条规定试验用仪表应专管专用,并定期校正。

4 现场试验

4. 1 操作程序

4. 1.1 本条概述了压水试验现场工作的基本操作步骤。当采用双栓塞进行压水试验时,某些步骤(洗孔、水位测量、仪表安装等)可以简化。4. 1.2 本条强调在试验前应对各种设备、仪表进行检查。

4. 2 洗孔

4. 2.1 关于洗孔方法,本规程规定一般情况下采用压水洗孔法,当对洗孔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活塞抽吸洗孔法。

压水洗孔法是国内外常用的洗孔方法,即将大量清水送入孔内,使孔内岩粉随回水带出。为了使水能在全孔内循环,增加洗孔效果,洗孔时钻具应下到孔底,流量应达到水泵的最大出力。

活塞抽吸洗孔法在供水水井中已被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快速上下提动活塞,使活塞以下的孔段产生负压,从而将附在孔壁上以及进入钻孔孔壁附近的裂隙内的岩粉吸出。这种方法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用金刚石钻进的钻孔,由于孔壁规整,活塞造成的抽吸作用更大,因而效果更好。但在岩石比较破碎的孔段,用此法洗孔可能导致孔壁坍塌,故不宜采用。

原规程曾列入抽水洗孔法,但因为地面水泵吸程有限,而用抽筒抽水,水量小,效果差,实际上很少采用,故本规程没有列入这种洗孔方法。

有的作者(如布拉辛顿和瓦特豪尔)还介绍过空气洗孔法,即向孔内注入压缩空气,使之形成水、空气和岩粉的混合物,研磨孔壁并清除孔内的沉淀物,效果不错。考虑到我国大多数钻探现场没有空压设备,故规程中未列入。

4. 2.2 本条规定了洗孔的结束标准。原规程中还有一条标准:“取粉管不满”,因目前金刚石钻孔的洗孔钻具中没有取粉管,故予取消。

4. 3 试段隔离

4.3.1 本条强调下塞前应检查工作管和防止接头处漏水。

4. 3.2 为了保证气压式或水压式栓塞的隔离效果,充气(水)压力应大于该试段的最大试验压力,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4. 3.3 要提高试段隔离工作的质量,一是要有性能良好的止水柱塞。二是要选择适当的柱塞位置。国外有关规程十分强调栓塞位置的选择,例如英国《场地勘察标准(BSS93O:1981)》中要求,在确定栓塞位置时,除了仔细观察钻孔岩芯外,还应进行测井或电视观测。

4. 3.4 当试段隔离无效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不允许轻易放弃该段的试验。规程中列举了几种处理措施,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定。灌制混凝土塞位前,先要扩大孔径,灌制后又要有一定的待凝时间,比较费时、费工,故只有在栓塞止水困难,其他措施均无效时,或表层风化岩带较厚,又需要进行压水试验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4. 4 水位观测

4. 4. 1 试验前地下水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水柱压力的起算点,即确定压力计算零线。

在水位观测问题上,国内外的看法颇不一致。一是是否需要进行观测,二是如何进行观测。

一、试验前是否需要进行水位观测

豪斯比(A.C.Houlsby)认为,在计算试验压力时,无需进行地下水位位置的修正,当然也就不必测定地下水位。他认为地下水位的位置实际上可以假定为接近地表,因为“一系列的压水试验,加上钻进时的水,通常使渗透性小的地基充满水,以致即使试验前的水位不在地表,不久也会上升到这个位置”。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均一岩体,按照反漏斗的概念,也只是在靠近钻孔附近水头较大,距孔壁稍远处水头即迅速下降,决不会大面积地上升到地面。

大多数学者不同意豪斯比的意见,认为初期的吕荣试验不考虑水柱压力的影响,故成果过于粗糙,特别是高山峡谷地区,地下水位埋藏较深的情况下,如不计入水柱压力,成果将出现成倍的误差。而要计算水柱压力,就必须在试验前观测地下水位。

二、如何进行水位观测

各国的压水试验规程都规定要进行水位观测,但大多未作具体说明,只有日本建设省的《吕荣试验技术准则》中作了如下规定:“最好以下塞后的内管水位为基础,直接测定作用于试验段上的水位。但有时水位长时间不能稳定,所以一般测定长时间搁置后的水位,即测定每天早晨工作开始前的孔内水位,把它作为试验时的水位”。

观测一次,则试验所需时间必然要长些。

三、观测结束标准和取值

理论上,流量在向稳定值趋近的过程中,其变化值是随时间递减的。为了使试验成果更可靠,要求在某一时段内流量的变化值不大于某一标准,这样试验虽未达到真正稳定,但至少已进入缓变段,因而可以把试验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参考国外有关资料,规程规定五次流量读数的相对差不大于10%,或

绝对差不大于1L/min,该阶段试验即可结束。绝对差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流量计实际可能达到的精度确定的。

取最后一次流量读数作为计算值,比取该时段内的平均值更合理些,也较方便。

四、流量增大问题

理论上,当压力保持不变时,不应出现流量随时间增大的现象。因此,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进行检查。如果不是设备、仪表发生故障,则应延长试验时间,直至流量不再增大,且达到上述标准方可结束。

4. 5.4 在压水试验过程中,当试验压力由高压力转换到较低压力时,有时会出现水从岩体流入钻孔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回流。

产生回流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试验压力下降的瞬间,钻孔附近岩体内的水压力暂时高于试验压力,因而使水自岩体流出。这个过程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随着岩体内水压力逐渐下降,回流量渐减至零。当岩体内水压力继续调整至低于试验压力之后,水重新流向岩体,并随着压力调整结束而趋于稳定。回流现象是岩体的储水效应(即岩体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贮存一定压力和一定体积的水的能力)的反映,而储水效应的大小与岩体的弹性变形性质有关。因此,圭地西尼(G.Guidicini)等指出,可以利用回流资料估算岩体的变形模量。

在巴西的圣伊萨贝尔(Santa Isabel)坝址,17个钻孔共出现 38次回流,并发现了如下规律:

(1)第四与第五阶段之间全部出现回流,第三与第四阶段之间有一半出现回流。

(2)回流量小于总压入水量的20%。

(3)有半数试段的P-Q曲线为C型(扩张型)。第五阶段的流量等

于或小于第一阶段的流量(Q

5≤ Q

1

)。

东北勘测设计院在临江和哈泥河两坝址也多次发现回流,其规律与圣伊萨贝尔坝址相似。

在压水试验过程中,当出现回流时,应尽量详细记录有关情况(包括回流时间、回流量等),以便积累资料。尤其重要的是,切不可把流量从负经零到正这个变化过程中的暂时停滞误认为是该试段流量为零。

4. 5.5 为了解岩体裂隙连通情况和压水试验的影响范围,应在试验过程中,对试验钻孔附近的井、硐、孔、泉等进行观测(包括出水位置、水位、流量等),必要时可配合使用示踪剂。

4.5.6 本条强调在试验前应对原始记录进行认真检查。

5 试验资料整理

5.0.1 本条概述了试验资料整理的步骤。

压水试验资料整理和表示方法很多,本规程采用透水率和P-Q曲线类型来表示试验成果。

用压水试验(特别是试验压力较大的吕荣试验)成果计算岩体渗透系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规程正文中未予列入,仅在附录中作简单介绍。

应当指出,各种教科书和手册中,计算渗透系数的公式很多,如裘布依公式、沃斯列夫(Hvorslev)公式、莫伊(Moye)公式、巴布什金(Бабущкин)公式等。这些公式都以渗流服从达西定律为基本前提,只是对边界条件的假设不同。因此,不同公式的计算结果,差别大致在±20%之内。而当岩体渗透性较大时, 用压水试验法和抽水试验法求得的渗透系数相差可达数十倍至百余倍,因此,仅当透水率较小(例如q<10Lu),且p-Q曲线为A型(层流型)时,才可以用附录D所列的公式计算渗透系数。当透水率较大时,用压水试验方法求得的渗透系数,其准确度很差。

5.0.2 本条对绘制P-Q曲线的方法作出规定。

绘制P-Q曲线是划分类型的基础。豪斯比的做法是计算出各压力阶段的吕荣值,然后以不同阶段吕荣值之间的相对关系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实践表明,直接绘制出P-Q曲线更为直观,效果也更好些。

绘制P-Q曲线应采用统一的比例尺。如果采用不同的比例尺,例如在流量较小时用较大的比例尺,就会出现一些人为造成的不规则曲线,使判读和划分类型产生困难。

采用规程中规定的比例尺(P轴1mm=0.01MPa、Q轴1mm=1L/min),各点标明序号,并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接升压曲线和降压曲线,这样图幅紧凑,图面清晰,绘制和使用都比较方便。

5.0. 3 本条说明划分P-Q曲线类型的原则,五种类型的曲线特点及其意义。

划分P-Q曲线类型的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升压阶段P-Q曲线的形状,二是降压阶段P-Q曲线与升压阶段P-Q轴线是否重合及其相对关系。根据上述原则,将P-Q曲线划分为五种类型。值得指出的是,在我们看到的国外资料中,尽管在解释和应用方面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在基本类型划分上看法是相同的。

下面,对五种P-Q曲线类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A型(层流型)

(l)曲线特征:P-Q曲线中升压曲线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

(2)解释:渗流状态为层流。在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二、B型(紊流型)

(1)曲线特征:P-Q曲线中升压曲线为凸向Q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

(2)解释:渗流状态为紊流(这里所谓的紊流,是所有非线性的压力一流量关系的统称)。在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三、C 型(扩张型)

(1)曲线特征:P -Q 曲线中升压曲线大体上为凸向P 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重合。

C 型曲线最关键之处在于:在某一压力之后,流量突然增大,且第4 点与第2 点,第5点与第1点基本重合。至于第1、2两点之间,可以是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也可以是凸向Q 轴的曲线,表明在流量突增之前的渗流状态,但不作为曲线类型划分的依据。

(2)解释:在试验压力作用下裂隙状态产生变化,岩体渗透性增大,但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可逆的,随着试验压力下降,裂隙又恢复到原来状态,呈现出一种弹性扩张性质。从整个P -Q 曲线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裂隙弹性扩张作用与试验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作用对原来渗流状态的干扰。

四、D 型(冲蚀型)

(1)曲线特征:P -Q 曲线中,升压曲线大体上为凸向P 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位于升压曲线的右侧,整个P -Q 曲线呈顺时针环状。

D 型曲线最关键之处,是在某一压力之后,流量突然增大,且 Q 4 >Q 2 , Q 5>Q 1。 P -Q 曲线中的其它变化,对曲线类型划分来说不是本质性的。

(2)解释:在试验压力作用下裂隙状态产生变化,岩体渗透性增大,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由于在选择试验压力时已根据试段位置作了限制,因而排除了因压力过大导致岩体抬动变形的可能性。因此,流量突然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多半是由于裂隙中的充填物被冲蚀、移动造成的。

冲蚀型P -Q 曲线中的升压曲线和降压曲线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变化。如升压曲线中的第1、2两点与原点之间可能为直线,也可能为凸向Q 轴的曲线,分别说明在产生冲蚀作用之前流态为层流或紊流;降压曲线可能为凸向P 轴的曲线(说明一部分为可恢复的弹性变形,一部分为不可恢复的冲蚀作用),也可能为直线或凸向Q 轴的曲线(分别说明在冲蚀作用产生之后流态为层流或紊流)。总之,从整个P -Q 曲线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裂隙充填物冲蚀作用与试验压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冲蚀作用对原来渗流形态的干扰,冲蚀作用的程度以及冲蚀后对渗流形态的影响,等等。

五、E 型(充填型)

(1)曲线特征:P -Q 曲线中,升压曲线为直线或凸向Q 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位于升压曲线的左侧,整个P -Q 曲线呈逆时针环状。

E 型曲线的关键之点在于Q 4<Q 2,Q 5 <Q 1。至于升压、降压曲线的形

状对类型划分不起什么作用。

(2)解释:试验期间裂隙状态发生了变化,岩体渗透性减小,这种减小大多是由于裂隙被部分堵塞造成的。试验时间不足也可能是产生E 型曲

线的因素之一。降压曲线可能为直线或凸向Q轴的曲线。

豪斯比对E型曲线的解释是,此时裂隙处于半封闭状态,当被水充满后,流量即逐渐减小,甚至趋近于零。其曲线特点是:升压曲线凸向Q轴,降压曲线凸向P轴。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曲线出现的机率很小,其中可能包括了因忽视回流现象而造成的流量下降在内。

我们把E型称为充填型,有两个含义,一是在试验过程中裂隙被外来的固体颗粒所充填(这是主要的);二是半封闭的裂隙被水所充填(这是豪斯比的解释)。

5.0. 4 本条说明试段透水率以吕荣值(Lu)为单位来表示,并说明了 1LU 的定义。

以吕荣值为单位来表征岩体的透水性是多数国家的习惯用法。采用这个单位,有利于国际间的工程合作和技术交流。

吕荣值原来的定义压力为10kgf/cm2。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作为压力单位,kgf/cm2已被废除。米水柱为未广泛应用的非正式压力单位,也不宜再使用,故规程中统一采用法定的压力计量单位兆帕(MPa)。

兆帕与公斤力/厘米2不是简单的十进制关系, 1MPa=10.2kgf/cm2(或 10kgf/cm2=0.98MPa)。如果把吕荣的定义压力直接换算为O.98MPa,似乎过于繁琐,也不便于应用,故将定义压力改为1MPa。显然,新定义的吕荣值单位比原定又增大了约2%。从压水试验实际可能达到的精度看,这种更改不会对成果使用造成明显的影响。

5.0. 5 本条说明试段透水率的计算方法及其精度。

一、透水率计算方法

一次压水试验可以取得五组P、Q数据,选择哪一组数据来计算该试段的透水率,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难题。

豪斯比在《吕荣压水试验的常规解释》一文中,提出如下的选择原则:(1)A型取五个吕荣值的平均值。

(2)B型采用P

3、 Q

3

作为计算值。。

(3)C型如第 1、2两点为通过原点的直线,则采用P

1、Q

1

作为

计算值;如第1、2两点为凸向Q轴的曲线,则采用P

2、Q

2

作为计算值。

(4)D型采用 P

5、 Q

5

作为计算值。

(5)E型采用P

5、Q

5

作为计算值。

上述规定,有许多含混不清、相互矛盾之处。A型到和B型,裂隙状

态并未改变,只是渗流型式不同,取P

3、Q

3

作为计算值是合理的(A型取

五个吕荣值的平均值毫无必要,徒然使计算复杂化)。C型和D型裂隙状态及其渗透性都发生了变化,不过前者是可逆的,而后者是不可逆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想得到的是定义压力下的渗透性,则不论这种变化是暂时

的还是永久的,均以取P

3、Q

3

作为计算值为宜。

至于E型,豪斯比完全归因于水充满封闭或半封闭的裂隙,显然是

不够全面的。如果原因是裂隙被堵塞,则取P

5、Q

5

无疑是不合理的。在

无法准确确定堵塞充填作用何时开始的情况下,取P

3、Q

3

作为计算值大体

上是说得通的。

因此,规程规定:不论P—Q曲线为何种类型,一律都用最大压力阶段

(第三阶段)的压力和流量值(P

3和Q

3

)来计算透水率。这样易于掌握:

同时避免了困人为解释上的差异而造成资料混乱。

当最大试段压力不等于1MPa时,不论曲线类型如何,各国都采用线性比例关系换算。规程中的式(5.0. 5)是通式,无论 P3 是否等于 1Mpa 均适用。

二、透水率精度

透水率取两位有效数字,这与压水试验可能和需要达到的精度是一致的。透水率小于0.1LU时记为零。

5.0. 6 本条规定同时用透水率和P-Q曲线类型来表示压水试验成果。

在采用P

3、Q

3

计算试段透水率之后,单纯用吕荣值来表示该试段的压

水试验成果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布鲁斯和米尔摩尔在整理英国基尔德坝的压水试验成果时,采用了同时表示吕荣值和P—Q曲线类型的办法。本规程采用了这种表示方法。

P-Q曲线类型是反映试段岩体渗透特性的重要资料,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能揭示出岩体裂隙的某些工程特性。

一、曲线类型与渗透性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表4.5.3-2 所列的五个坝址888段试验资料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透水率小于3LU时,P-Q曲线以A型占压倒优势,其余四种类型很少出现;当透水率大于3Lu时,P-Q曲线以B型为主,C、D、E三种类型也比渗透性小时显著增加,而A型则大大减少。

许多学者(休特、斯诺、路易斯、夏普、麦尼等)曾研究了裂隙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渗流形态与裂隙的开度、粗糙度和平直度有关。对于壁面平直、光滑的裂隙,开度小于O.15mm时,其流态均为层流,开度大于0.4mm时为紊流,开度为0.15~0.4mm的裂隙在低压时为层流、高压时为紊流。由此可见,室内模型试验与野外试验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二、曲线类型与岩体需灌性和可灌性之间的关系

帷幕灌浆大多以水泥作为灌浆材料。水泥是一种粉状的固体物质。普通水泥粒径为3O~60μm,磨细水泥粒径可达10~30μm。一般认为,要使某一粒径的颗粒顺利地通过某一空隙,空隙的宽度应大于三倍颗粒直径,否则将发生堆叠,拥塞现象。国内外的一些资料指出,水泥浆可以灌入的最小裂隙宽度,大致在0.l~0.2mm之间。这就是说,渗流为层流的裂隙宽度的上限大体上相当于水泥浆可以灌入的裂隙宽度的下限。据此库兹纳尔(C.Kutzner)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渗透性和施工压力多大,只要P-Q 曲线是A型就无需灌浆,即使灌了也将是无效的。

三、曲线类型与工程特性的关系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

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 一、钻探技术要求: 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管)口高程及孔位坐标,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用跟管法钻进,也可采用能保证抽水孔平直,孔身附近不受扰动,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他钻进方法。严禁采用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主要技术要求: 1、下过滤器前,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详细记录过滤器各部分的规格和实际长度(其中沉降管长度宜为2-3m)和实际下入深度,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用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与过滤器同步下入孔内,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应将抽出的水排至影响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应准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抽水试验: 1、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3次降深,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降深为准,各次降深间的差值宜相等,降深宜从小到大,最小降深不宜小于0.5m。 2、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直到水清、砂净、无沉淀时止。 3、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其降深宜逐渐增大,达到最大降深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h。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观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降深。 4、正式抽水前,静水位观测应每30min观测一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可视为稳定。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 2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25-92 主编部门:东北勘测设计院 批准部门:水利部能源部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3 试验设备 4 现场试验 5 试验资料整理 附录A 管路压力损失测定 附录B 活塞抽吸洗孔法 附录C 混凝土塞住灌制法 附录D 用压水试验成果计算岩体渗透系数 附录E 钻孔压水试验记录格式 附加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能源部 关于颁发SL25-92《水利水电工程 钻孔压水试验现程》的通知 水规[1992]54号 为提高压水试验技术水平,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标准化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委托东北勘测设计院负责对 SDJI6— 78《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进行修订,经审定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代号与名称为:SL25-92《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该标准自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日起实施。考虑到专业工作需要,原《规程》到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起作废。 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函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规程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年 6月 25日

3.2 供水设备 3.2.1 在有条件的地方宜采用自流供水法进行试验。 3.2.2 试验用的水泵应符合下列要求: 3.2.2.1 在1MPa压力下,流量能保持 100L/min。 3.2.2.2 压力稳定,出水均匀,工作可靠。 往复式水泵出口应安装容积大于5L的稳压空气室。 3.2.3 滤水器上应有 1~2层孔径小于 2mm的过滤网。滤水器至水池底

部的距离不小于0.3m。供水调节阀门应灵活可靠,不漏水,且不宜与钻进共用。 3.3 量测设备 3.3.1 压力量测设备有试段压力计和压力表等。试段压力计能直接测定试段压力,宜优先选用。 试段压力计应可靠耐用,适于野外操作。 压力表应反映灵敏,卸压后指针回零。压力表的工作压力应保持在极限压力值的1/3~3/4范围内。 3. 3. 2 流量计应能在 1.5MPa压力下正常工作,量测范围为1~100 L/min,并能测定正向和反向流量。 3.3.3 水位计应灵敏可靠,不受孔壁附着水或孔内滴水的影响。 水位计的导线应经常检测,并据此修正水位测量成果。 3.3.4 试验用的仪表应专门保管,不得与钻进共用,并定期进行校正。 4 现场试验 4. 1 操作程序 4.1.1 试验工作包括洗孔、下置栓塞隔离试段、水位测量、仪表安装和压力、流量观测等步骤。 4.1.2 在试验开始前,应对各种设备、仪表的性能和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4.2 洗孔 4.2.1 一般的孔段采用压水洗孔法。采用压水法洗孔时,洗孔钻具应下到孔底,流量应达到水泵的最大出力。 岩粉堵塞较严重的孔段或拟进行双栓塞压水试验的孔段,宜采用活塞抽吸洗孔法。活塞抽吸洗孔法的操作步骤参见附录B。 4.2.2 洗孔至孔口回水清洁,肉眼观察无岩粉时即可结束。 4. 3 试段隔离 4.3.1 下塞前应对压水试验工作管进行检查,不得有破裂、弯曲、堵塞等现象。接头处应采取严格的止水措施。 4.3.2 采用气压式或水压式栓塞时,充气(水)压力应比最大试验压力(P3)大0.2~O.3MPa,在试验过程中充气(水)压力应保持不变。4.3.3 栓塞定位要准确,并应尽量安设在岩石较完整的部位。 4.3.4 当栓塞隔离无效时,应采取移动栓塞、起塞检查、更换栓塞或灌制混凝土塞位等措施加以处理。移动栓塞时只能向上移,其范围不应超过上一次试验的塞位。灌制混凝土塞位的方法参见附录C。

钻孔压水试验

钻孔压水试验 工程地质勘察不仅要求了解地下水面以下岩土体的渗透特性,而且对地下水面以上岩土体的渗透性能往往也给予同样的重视,前者一般采用抽水或压水试验去解决,后者常采用渗水、注水或压水等试验来完成。水工建筑物修建以后,往往使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剧烈的变化,尤其是在高压水头作用下,不论位于地下水面以上或在其下的裂隙岩体,其渗透性能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只有采用原位模拟性的压水试验才能获得较满意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只学习钻孔压水试验。 一、试验目的与基本原理 钻孔压水试验是测定裂隙岩体的单位吸水量,并以其换算求出渗透系数,用以说明裂隙岩体的透水性和裂隙性及其随深度的变化情况,为论证坝基和库区岩体的完整性和透水程度,以及制定防渗措施和基础处理方案等提供重要依据。 压水试验(图4-20)是借助于专门的止水栓塞与孔壁密贴,把一定长度的试验段隔离开来,然后通过水泵用一定水头压力的水压入试验段内,使之从孔壁的裂隙向周围的岩体内渗透,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渗透水量最终趋向于一个稳定值,即可按下式计算单位吸水量(w):ω=Q/(s·L) (4-34) 式中 Q--稳定的压入流量(L/min) s--压力水头高度(m) L--试验段的长度(m) 单位吸水量(ω)是表征岩体透水性大小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压力(m)下,单位长度(m)试段在单位时间内的岩体吸水量。 中欧国家在压水试验(也称刘让试验)中用“刘让”单位(Lugeon unit)来表示岩石的渗透性,该试验也是以5m为一试验段,以10个大气压的压力值进行不少于10分钟的试验(只采用一个压力阶段)并按下式计算“刘让”(Lu)值。 Lu=p·Q/L (4-35) 式中 p--压水试验时所采用的压力(MN/m2) Q--流量(L/min) L――试验段的长度(m) “刘让”(Lu)与单位吸水量(w)的关系: 1Lu=0.01ω (4-36) 高于30m的坝,其坝基岩体的透水性不应超过一个“刘让”单位,而低于30m的坝,则对坝基岩体透水性的要求可达3个“刘让”单位。也可根据下式求渗透系数(k):1“Lu”=10-5cm/s (4-37) 二、仪器与主要设备 钻孔压水试验设备主要由压水系统,量测系统和止水系统三部分组成。压水系统包括水箱、水位计和水泵;量测系统包括压力表和流量计;止水系统包括止水栓塞或气泵等。 三、试验技术要点与要求 必需采用清水钻进,压水前要用高压水将钻孔冲洗干净。钻孔要垂直,孔壁应呈规整的圆柱状,平直光滑。覆盖层与基岩之间要使用套管止水。 按规范规定,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压水,每钻一段,停钻作一段压水试验,试验段长度一般为5m,但对于构造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岩溶洞穴等透水性较强的地段,可按具体情况适当减小试验段的长度,单独进行压水试验。同一试验段不宜跨越透水性相差悬殊的两种岩体。在钻进过程中,如发现冲洗液突然消失或消耗量急剧增大,应停钻进行压水试验。

水利坝体压水试验专项方案

B01 施工技术方案申报表 (承包[2015]技案03号) 合同名称:莆田市乌溪水库大坝工程合同编号: 说明:本表一式4份,由承包人填写。监理机构审签后,随同审批意见,承包人、监理机构、发

包人、设代机构机构各1份。

莆田市乌溪水库大坝工程 坝体砌筑(4~5m坝段)压水试验 施 工 方 案 编辑单位:兴锋盈(福建)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人: 编制时间:2015年4月1日

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

一、概况 乌溪水库大坝工程于2015年1月22日坝体拱圈EL159.5m 开始砌筑,3月29日坝体砌筑到EL164.0m,完成砌筑方量3050m3,EL164.0m层面面积为750m2。按照设计要求坝体每新砌筑一层次(4.5m高度),需进行一次简易密实性检查—钻孔压水试验,其主要任务是检测坝段砌筑体的透水性和密实度。 一、编制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与评定规程》SL176—2007 (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4)设计施工图(WXSK-SGT-DB-TJ-01) 三、压水试验设备 (1)止水栓塞:单管顶压式栓塞,止水可靠,操作方便,栓塞长度不小于8倍的钻孔孔径。 (2)供水设备:试验用的灌浆机(G-105型立式双缸),压力稳定,出流均匀,工作可靠。在1MPa 压力下,流量能保持100L / m i n 。供水调节阀门应灵活可靠,不漏水,且不宜与钻进共用。 (3)量测设备:量测压力用的压力表应反应灵敏,卸压后指针回零,量测范围应控制在极限压力值的 1 / 3 ~3 / 4。 (4)管路:采用钢丝网胶管,承受压力为最大压力的1.5倍。 四、压水试验基本规定 (1)试验方法及试段长度:采用单管顶压式单栓塞隔离试段进行压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

抽水试验规范 关于颁布《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通知 (80)煤地字第638号 为了加强煤田水文地质勘探技术管理,提高基础工作质量,经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重新制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试行),现正式颁布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随时报部地质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1980年6月 1、一般要求 1.1.抽水试验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研究含水层重要水文地质特征,取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并为预计矿井涌水量与对地下水综合利用的评价提供资料。 1.2.抽水试验工作应在分析勘探区及邻区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对富水性不均一的含水层,应注意选择遇有漏(涌)水的地质勘探钻孔改作抽水试验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水量大小和设计目的,可分别选择单孔、群孔、孔组进行抽水试验。 1.3.抽水试验空必须编制施工设计书。内容包括:抽水试验任务及要求;试验含水层(段)的起、止深度;孔径大小、止水套管的直径及下入层位、下入深度以及止水方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采用的抽水设备;抽水试验质量要求等。 1.4.抽水试验的段距应根据抽水的目的确定,以能分别获得各含水层(带)的水位、流量、水质、渗透性为原则。 1.5.抽水试验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100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108mm。观测孔的孔径不应小于75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73mm。 大口径(或孔组、群孔)抽水,其抽水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200mm。孔深超过300m时,对于非大水矿区,其孔径可减小到168mm。 1.6.抽水试验层(段)与隔离止水层(段)必须取芯,其采取率要求见表1。

(完整版)水利水电工程规范规程清单(2018最新版)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精选(最新) G1499.1《热轧光园钢筋》 G1499.2《热轧带肋钢GB1499.1- 2008 GB1499.2-G2938《低热微膨胀水泥》 GB2938-2008 第 1 部分: 差动电阻式应变计》 GB/T 3408.1-2008 第 2部分: 振弦式应变计》 GB/T 3408.2-2008 第 1 部分: 差动电阻式钢筋计》 GB/T 3409.1-2008 第 1 部分: 差动电阻式测缝计》 GB/T 3410.1-2008 第 2部分: 振弦式测缝计》 GB/T 3410.2-2008 3411.1-2009 G3412.1《大坝监测仪器 检测仪第 1 部分:振弦式仪器检测仪》 GB/T3412.1-2009 G3413《大坝监测仪器 埋入式铜电阻温度计》 GB/T 3413-2008 G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 5223-2014 G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 5224-2014 G3408.1《大坝监测仪器 应变计 G3408.2《大坝监测仪器 应G3410.1《大坝监测仪器 测缝计 G3411.1《大坝监测仪器 孔隙水压力计 第 1 部分: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 GB/T G10597《卷扬式启闭机》 GB/T 10597-2011 G11828.1《水位测量仪器 : 浮子式水位计》 GB/T11828.1-2002 G11828.3《水位测量仪器 G11828.4《水位测量仪器 第 3 部分:地下水位计》 GB/T 11828.3-2012 第 4 部分:超声波水位计》 GB/T 11828.4-2011 第5 部分:电 子水尺》 GB/T 11828.5-2011 遥测水位计》 GB/T 11828.6-2008 G11826《转子式流速仪》 GB/T 11826-2002 G11826.2《流速流量仪器 第 2部分:声学流速仪》 GB/T 11826.2-2012 G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0 待确认 G14173《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GB/T 14173-G14627《液压式启闭机》 GB/T 14627-2011 G15659《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 GB/T G157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G15773《水土保持综合规划通则》 GB/T 15772-2008 验收规范》 GB/T 15773-2008 效益计算方法》 GB/T 15774-2008

压水试验方案

一、概况 忻州市南云中河城区段治理防渗蓄水工程FR1+550~FR1+800段先导孔36﹟孔~40﹟孔探明地层为0-3m砂土、3m以下为风化岩,给水钻进中漏水严重,此段地层与设计图纸不符,不能采用水泥土连续墙的防渗方案。 二、压水试验的目的 了解FR1+550~FR1+800段岩层的裂隙发育情况,摸清该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制定相应的防渗施工方案。 三、压水试验布置 压水试验约延防渗墙轴线(桩号FR1+570~FR1+780)约30~50m布置一个压水试验孔,共布置6孔,孔深约30~40m(试验段吕容值小于5Lu时终止试验)。 压水试验钻孔表 四、压水试验方法 1、钻孔及洗孔 压水试验钻孔的开孔,采用φ110mm的合金钻具钻穿地表松散堆积层及全风化或强风化岩石,并下入φ108mm套管保护孔壁。然后采用φ91mm金刚石钻具造孔,在进尺5m左右后停止钻进,取出钻具进行钻孔压水试验。 钻孔压水试验必需将试验段和上部已经试验的孔段隔离开来,我们采用特制的橡胶栓塞,在φ91mm钻孔中用8个栓塞中间加有钢质垫片作为止水栓塞,通过在试验过程中从工作管外测量孔内地下水变化情况,表明止水效果良好,可有效地将试验段与上部已经试验的孔段隔离。 压水试验采用钻杆作为工作管,钻杆接口在车制加工时很难绝对吻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变形较大,可能成为试验用水渗漏的一个途径。在现场试验过程中,首先在钻杆接手部位缠绕止水胶带,然后再扭紧钻杆,尽量减少试验用水从

钻杆接口部位的渗漏。 当钻孔到达压水试验位置后,下入压水试验工作管,先不加压力或采用较小的压力,放水冲洗20min左右,即可达到钻孔压水试验中对钻孔冲洗的要求。 2、压水试验方法 压水试验分段进行,孔口以下2m开始进行第一段压水试验,段长为5米,以下每5m一段进行压水试验,压力采用五点法进行,其值分别为——— MPa—五个阶段,调节回水阀门使压力尽可能接近每一个阶段设计压力,或者让设计压力居于压力变化范围的中间,每5min或2min记录一个流量,每一个压力阶段不少于5个数据,当连续四个流量达到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 31-2003)中有关流量稳定的要求(5次计数的相对流量差不大于10%,或绝对差不大于1L/min),即可进行下一级压力的试验。为方便压水试验资料整理,现场手工填写压水试验记录表并进行岩体透水率计算,同时绘制P-Q(即压力-流量)曲线并判断曲线类型,从而分析试验的准确性。 五、压水试验资料整理 1、压水试验岩体透水率计算 压水试验共有三级压力五个阶段,一般选用最大压力阶段的流量和压力计算岩体的透水率。岩体透水率的单位为吕荣(Lu),其定义为在的试验压力条件下,平均每米试验段的渗透水量为min。为了对试验段岩体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状态进行对比,按公式q=Q/(L×p)计算在每阶段时试验段岩体透水率。考虑到试验的精度及岩体透水性评价的要求,岩体透水率取两位有效数字,当透水率小于时记为0Lu。 上述公式中: q——为试验段岩体的透水率(Lu); Q——为每一压力阶段对应的计算流量(L/min); P——为每一压力阶段对应的试段压力(MPa); L——为试验段的长度(m); 2.压水试验P-Q曲线绘制 根据每个试验段压水试验过程中不同压力和对应的流量绘制P-Q曲线,纵轴为压力P(MPa),横轴为流量Q(L/min)。P-Q曲线在升压阶段用实线连接,降

抽水试验规范方法及计算公式

可编辑 第四章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参数,了解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方法。采用主孔抽水、带有多个观测 孔的群孔抽水试验,包括非稳定流和稳定流抽水实验,要求观测抽水期间和水位恢复期间的水位、流量、水温、气温等内容。要求了解试验基地及其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并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现场记录的主要内容、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掌握相关资料的整理、编录方法和要求,了解对抽水试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的一般原则,能够利 用学过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并对参数的合理性和精确性进行分析和检验。 §4.1 基本要求 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分类、方法及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4.1.1 抽水试验的目的 (1) 确定含水层及越流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 K、导水系数 T、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导压系数 a、弱透水层渗透系数 K'、越流系数 b、越流因素 B、影响半径 R等。 (2) 通过测定井孔涌水量及其与水位下降(降深)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 (3) 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影响半径、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扰出水量、干扰系数等,依据降深和流量选择适宜的水泵型号。 (4) 确定水位下降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开采量。 (5) 查明某些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确定各含水层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边界的性质及简单边界的位置、地下水补给通道、强径流带位置等。 4.1.2 抽水试验分类 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 (1)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 得含水层渗透系数。 (2)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通过 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 (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孔中同时进行的抽水试验;通过干扰抽水试验确定水位下降与总涌水量的关系,从而预测一定降深下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定 额下的水位降深值,同时为确定合理的布井方案提供依据。 (4)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一般在地下水天然补 给量不很充沛或补给量不易查清,或者勘察工作量有限而又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水源地, 为充分暴露水文地质问题,宜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并用钻孔实际出水量作为评价地下水可 开采量的依据。

(完整版)水利水电工程规范规程清单(2018最新版)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精选(最新) G1499.1《热轧光园钢筋》GB1499.1-2008 G1499.2《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G2938《低热微膨胀水泥》GB2938-2008 G3408.1《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应变计》GB/T 3408.1-2008 G3408.2《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2部分:振弦式应变计》GB/T 3408.2-2008 G3409.1《大坝监测仪器钢筋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钢筋计》GB/T 3409.1-2008 G3410.1《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测缝计》GB/T 3410.1-2008 G3410.2《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2部分:振弦式测缝计》GB/T 3410.2-2008 G3411.1《大坝监测仪器孔隙水压力计第1部分: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GB/T 3411.1-2009 G3412.1《大坝监测仪器检测仪第1部分:振弦式仪器检测仪》GB/T3412.1-2009 G3413《大坝监测仪器埋入式铜电阻温度计》GB/T 3413-2008 G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2014 G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14 G10597《卷扬式启闭机》GB/T 10597-2011 G11828.1《水位测量仪器:浮子式水位计》GB/T11828.1-2002 G11828.2《水位测量仪器:压力式水位计》GB/T11828.2-2005 G11828.3《水位测量仪器第3部分:地下水位计》GB/T 11828.3-2012 G11828.4《水位测量仪器第4部分:超声波水位计》GB/T 11828.4-2011 G11828.5《水位测量仪器第5 部分:电子水尺》GB/T 11828.5-2011 G11828.6《水位测量仪器遥测水位计》GB/T 11828.6-2008 G11826《转子式流速仪》GB/T 11826-2002 G11826.2《流速流量仪器第2部分:声学流速仪》GB/T 11826.2-2012 G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G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0待确认 G14173《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GB/T 14173-2008 G14627《液压式启闭机》GB/T 14627-2011 G15659《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GB/T 15659-2014 G157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 G1577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3-2008 G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 G1645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1-2008 G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2008 G1645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2008 G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16453.4-2008 G16453.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 16453.5-2008 G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 G17638《土工合成材料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17638-2017

抽水试验规范方法及计算公式

第四章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参数,了解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方法。采用主孔抽水、带有多个观测 孔的群孔抽水试验,包括非稳定流和稳定流抽水实验,要求观测抽水期间和水位恢复期间的水位、流量、水温、气温等内容。要求了解试验基地及其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并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现场记录的主要内容、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掌握相关资料的整理、编录方法和要求,了解对抽水试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的一般原则,能够利 用学过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并对参数的合理性和精确性进行分析和检验。 §4.1 基本要求 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分类、方法及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4.1.1 抽水试验的目的 (1) 确定含水层及越流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 K、导水系数 T、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导压系数 a、弱透水层渗透系数 K'、越流系数 b、越流因素 B、影响半径 R等。 (2) 通过测定井孔涌水量及其与水位下降(降深)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 (3) 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影响半径、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扰出水量、干扰系数等,依据降深和流量选择适宜的水泵型号。 (4) 确定水位下降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开采量。 (5) 查明某些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确定各含水层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边界的性质及简单边界的位置、地下水补给通道、强径流带位置等。 4.1.2 抽水试验分类 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 (1)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 得含水层渗透系数。 (2)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通过 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 (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孔中同时进行的抽水试验;通过干扰抽水试验确定水位下降与总涌水量的关系,从而预测一定降深下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定 额下的水位降深值,同时为确定合理的布井方案提供依据。 (4)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一般在地下水天然补 给量不很充沛或补给量不易查清,或者勘察工作量有限而又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水源地, 为充分暴露水文地质问题,宜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并用钻孔实际出水量作为评价地下水可 开采量的依据。

钻孔压水试验作业指导书

钻孔压水试验作业指导书 二〇年月日

批准:审查:编写:

目录 1 目的 (1) 2 范围 (1) 3 职责 (1) 4 压水试验方法及要求 (1) 5 相关文件 (6) 6 记录 (6)

钻孔压水试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保证我院钻孔压水试验工作的规范性,确保试验数据(成果)能够准确反映岩体的透水性,为评价岩体的渗透特性,为设计渗控措施提供基本资料。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我院所承担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常规性压水试验工作。 3职责 3.1试验作业组对试验成果进行自检自查,并由值班技术人员签字认可。 3.2专业技术项目负责人对作业过程进行抽查,对作业组生产的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对所检查的产品质量负责。 3.3地质勘察队负责人或主任工程师负责对试验成果全面审查,对试验成果的技术质量负责。 4压水试验方法及要求 4.1 基本规定 钻孔压水试验的目的是了解水工建筑物地基与库、坝区渗漏地段岩体的相对透水性,为防渗和地基处理提供基本资料。故压水试验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严格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有关规程规范要求进行。

4.1.1 试验方法和试段长度 4.1.1.1试验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段压水方法,钻完一段压一段、检查一段,可采用双管和单管顶压。 4.1.1.2试验段长度:试验宜为为5米;对于透水性较强的岩体、构造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岩层接触带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段长度。相邻试验段应相互衔接,可少量重叠,但不能漏段,残留岩芯可计入试验长度。 4.1.2 压力阶段与压力值 4.1.2.1压水试验应按三级压力、五个阶段进行。三级压力分别为0.3MPa、0.6MPa 和1MPa。 4.1.2.2当试段埋深较浅时,宜适当降低试验压力。 4.1.2.3当试段漏水量很大,不能满足规定的压力时,可按水泵的最大供水能力所能达到的压力进行试验或注水。 4.1.3 试验钻孔的质量要求 4.1.3.1压水试验的钻孔的孔径宜为59mm~150mm。 4.1.3.2压水试验钻孔宜采用金刚石或合金钻进,不应使用泥浆等护壁材料钻进。在炭酸盐类地层钻进时,应选用合适的冲洗液 4.1.3.3试验钻孔的套管脚必须止水。 4.1.3.4预定安置栓塞部位的孔壁应保持平直完整。 4.1.3.5覆盖层与基岩之间,应使用套管隔离并止水。 4.1.3.6在同一地点布置两个以上钻孔(孔距10m以内)时,应先完成拟做压水试验的钻孔。 4.1.4 试验用水与试验人员 4.1.4.1试验用水应保持清洁,当水源的泥沙含量较多时,应采取沉淀措施。 4.1.4.2钻孔压水试验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4.2 试验设备 4.2.1 止水栓塞 4.2.1.1止水栓塞长度不小于8倍钻孔直径。 4.2.1.2止水可靠、操作方便。

满水试验规范标准[详]

水池满水试验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地下防水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8-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 《砼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68-97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验收规范》GBJ141-90 其它有关规范资料及以往施工经验。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石家庄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赵县城区水厂及配水管网工程,位于赵县北正村南侧,建设规模为7.5m3/d。 本工程为净水厂生产区建筑和安装工程,具体包括:格栅及配水井、V型滤池、反应沉淀池、清水池、二级泵房变配电间、加药加氯间、排 泥排水调节池、污泥浓缩池、排泥水处理工房、机修间及仓库、综合楼、 总图等11个单项工程(每个单项包括土建、装修、工艺、暖通、给排 水、电气、自控及机械等单位工程)的全部工程内容。

3试验项目 根据有关规范水池应做满水试验。 4水池试水前的准备工作 4.1试水前检查工作 1、池体结构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抗冻标号均达到设计要求。 2、水池结构外观检查 试水前应先对池体进行外观检查,检查池体有无裂缝,如有较大开裂等情况发生应经设计等有关部门鉴定后再作处理,检查蜂窝麻面情况。 3、池体混凝土的缺陷修补 局部蜂窝、麻面、局部混凝土流浆、预埋钢筋等等,需在灌水试验前修补处理完毕。 4、水池封闭前应将池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5、在水池进人维修口处,设置水位观测标尺、用明显的标记标定水池的各试水标高及最高水位。 4.2水源点的选用 蓄水池围墙外30米处,有干管出水口,进水采用DN160UPVC 管,可完成所需进水量。 注水试验用水,应采用清水。

钻孔抽水试验规程(试行)

DLJ 203-81 SLJ 1-81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试行) DLJ203-81 SLJ 1-81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基本规定与要求 第三章设备 第四章现场工作 第五章资料整理 附录 附录一渗透系数计算公式表 附录二影响半径计算公式表 附录三观测记录格式表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水 利 部 关于颁发试行《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 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和 《水利水电钻探规程》的通知 (81)电水字第9号(81)水规字第15号 为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地勘工作质量,于一九七五年组织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进行了抽水试验规程的修订,一九七六年组织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电力局设计院科研所进行了岩石试验规程的修订,一九七八年组织东北、成都、西北勘测设计院进行了钻探规程的修订。在修订过程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比较试验和征求意见。现批准《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 》DLJ2O3—81 SLJ1-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DLJ204-81 SLJ2-81、《水利水电钻探规程》 DLJ205-81 SLJ3-81颁发试行。它们与一九七八年颁发试行的地质测绘规程、压水试验规程、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施工地质规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和即将颁发的电法勘探规程、地震勘探规程、测井规程均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一套规程范围之内。 请你们加强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试行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妥和需要补充之处,请函告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和水利部规划设计管理局。 1981年2月19日

稳定流抽水试验规程

稳定流抽水试验 一、抽水孔(主孔)的布置要求 布置抽水孔的主要根据是抽水试验的任务和目的,目的任务不同其布置原则也不同。二、水位观测孔的布置要求 不同目的的抽水试验,其水位观测孔布置的原则是不同的。 为求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一般应和抽水主孔组成观测线,所求水文地质参数应具有代表性。一般应根据抽水时可能形成的水位降落漏斗的特点,来确定观测线的位置。 三、稳定流抽水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 1.对水位降深的要求 正式的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要求进行三次不同水位降深(落程)的抽水,以确定Q–s 间的关系,要求各次降深的抽水连续进行;对于富水性较差的含水层或非开采含水层,可只做一次最大降深的抽水试验。 2.抽水试验流量的设计 最大出水量,可根据同一含水层中已有水井的出水量推测,或根据含水层的经验渗透系数值和设计水位降深值估算,也可根据洗井时的水量来确定。欲作为生产水井使用的抽水试

验钻孔,其抽水试验的流量最好能和需水量一致。 3.对水位降深和流量稳定后延续时间的要求 稳定延续时间必须从抽水孔的水位和流量均达到稳定后计算起。根据《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7-2001): (1)卵石、圆砾和粗砂含水层8h; (2)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16h; (3)基岩含水层(带)为24h 4.水位和流量观测时间的要求 抽水主孔的水位和流量与观测孔的水位,都应同时进行观测,应由密到疏。《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7-2001):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min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min或60min测一次。 四、抽水试验设备及用具 1.抽水设备 选择抽水设备时,应考虑吸程、扬程、出水量、能否满足设计要求;还要考虑孔深、孔径是否满足水泵等设备下入的要求,以及搬迁难易及花费大小等。 (1)水量较大,地下埋藏浅,降深小时可用离心式水泵。 (2)埋深或降深大、精度要求高,井径足够大时可使用深井泵。 (3)精度要求不高,井径较小,则可选用空气压缩机(风泵)。 (4)井径小、埋藏较深、涌水量较小,可采用射流泵。 2.测水用具 抽水时用的测水用具包括水位计及流量计。 水位计:在抽水试验中,常用的是电测水位计、万用表水位计。 对自流水,若水位高出地表不多,可接套管测定水位;否则需安置压力计测定水位。 流量计:目前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是堰箱,堰箱是前方为三角形或梯形切口的水箱。水自 箱后部进入,从前方切口流出。适用于100L/s以内的流量的测定。

水利水电工程规范规程清单(2018最新版)

水利水电工程规范规程清单(2018最新版)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精选(最新) G1499.1《热轧光园钢筋》GB1499.1-2008 G1499.2《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G2938《低热微膨胀水泥》GB2938-2008 G3408.1《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应变计》GB/T 3408.1-2008 G3408.2《大坝监测仪器应变计第2部分:振弦式应变计》GB/T 3408.2-2008 G3409.1《大坝监测仪器钢筋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钢筋计》GB/T 3409.1-2008 G3410.1《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1部分:差动电阻式测缝计》GB/T 3410.1-2008 G3410.2《大坝监测仪器测缝计第2部分:振弦式测缝计》GB/T 3410.2-2008 G3411.1《大坝监测仪器孔隙水压力计第1部分: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GB/T 3411.1-2009 G3412.1《大坝监测仪器检测仪第1部分:振弦式仪器检测仪》GB/T3412.1-2009 G3413《大坝监测仪器埋入式铜电阻温度计》GB/T 3413-2008 G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2014 G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14 G10597《卷扬式启闭机》GB/T 10597-2011 G11828.1《水位测量仪器:浮子式水位计》GB/T11828.1-2002 G11828.2《水位测量仪器:压力式水位计》GB/T11828.2-2005 G11828.3《水位测量仪器第3部分:地下水位计》GB/T 11828.3-2012 G11828.4《水位测量仪器第4部分:超声波水位计》GB/T 11828.4-2011 G11828.5《水位测量仪器第5 部分:电子水尺》GB/T 11828.5-2011 G11828.6《水位测量仪器遥测水位计》GB/T 11828.6-2008 G11826《转子式流速仪》GB/T 11826-2002 G11826.2《流速流量仪器第2部分:声学流速仪》GB/T 11826.2-2012 G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G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0待确认 G14173《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GB/T 14173-2008 G14627《液压式启闭机》GB/T 14627-2011 G15659《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GB/T 15659-2014 G157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 G1577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3-2008 G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 G1645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1-2008 G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2008 G1645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2008 G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16453.4-2008 G16453.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 16453.5-2008 G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 G17638《土工合成材料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17638-2017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模板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 格

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 一、钻探技术要求: 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 管) 口高程及孔位坐标, 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用跟管法钻进, 也可采用能保证抽水孔平直, 孔身附近不受扰动, 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它钻进方法。严禁采用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 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 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主要技术要求: 1、下过滤器前, 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 详细记录过滤器各部分的规格和实际长度( 其中沉降管长度宜为2-3m) 和实际下入深度, 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用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 与过滤器同步下入孔内, 并应采取适当措施, 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 应将抽出的水排至影响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 应准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 抽水试验: 1、 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 3次降深, 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降深为准, 各次降深间的差值宜相等, 降深宜从小到大, 最小降深不宜小于0.5m 。 2、 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 直到水清、 砂净、 无沉淀时止。 3、 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 其降深宜逐渐增大, 达到最大降深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h 。抽水试验过程中, 应观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 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降深。 4、 正式抽水前, 静水位观测应每30min 观测一次, 2h 内变幅不大于2cm, 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 即可视为稳定。 5、 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 、 10min 、 15min 、 20min 、 30min 、 40min 、 50min 、 60min, 宜各观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 以后每隔30min 观测一次。 6、 动水位稳定标准: 采用地面离心泵和潜水电泵抽水时, 抽水孔的水位波动不应大于3cm; 采用空压机抽水时, 抽水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应大于10cm 。 7、 在抽水稳定延续时间内出水量稳定标准: 5%%100Q Q -<平均出水量最小最大 Q , 且 出水量无持续增大或变小趋势。 8、 稳定延续时间不小于4小时。 9、 试验停止后, 立即观测恢复水位, 应在抽水停止后第1min 、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  钻孔压水试验规程    SL31-2003   条文说明                  ×××× 北京

目次 1 总则 3 基本规定 3.1 试验方法和试段长度 3.2 压力阶段与压力值 3.3 试验钻孔 3.4 试验用水与试验人员 4 试验设备 4.1 止水栓塞 4.2 供水设备 4.3 量测设备 5 现场试验 5.1 试验程序 5.2 洗孔 5.3 试段隔离 5.4 水位观测 5.5 压力和流量观测 6 试验资料整理

1 总则 1.0.1在岩体上或岩体内修建水工建筑物时,必须研究建筑物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岩体的透水性。测定岩体渗透性的方法有压水试验、注水试验、抽水试验等,其中压水试验是最常用的在钻孔内进行的岩体原位渗透试验。具体做法是在钻进过程中或钻孔结束后,用栓塞将某一长度的孔段与其余孔段隔离开,用不同的压力向试段内送水,测定其相应的流量值,并据此计算岩体的透水率。 压水试验成果主要用于评价岩体的渗透特性(透水率大小及其在不同压力下的变化趋势),并作为渗控设计的基本依据。当条件简单时,也可用于渗漏计算。 1.0.2本标准采用吕荣试验作为常规性的压水试验方法。 吕荣试验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常规性压水试验方法,采用这种试验方法,有利于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吕荣试验方法从提出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一些具体做法上与原始的吕荣试验已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目前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压水试验方法,各国的规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遵循吕荣试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对某些具体做法作出选择或修改。 针对工程的不同目的和需要,出现了许多专门性压水试验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