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石漠化治理方案

贵州石漠化治理方案

贵州石漠化治理方案
贵州石漠化治理方案

岩溶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王明章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石漠化的治理也必须在查明石漠化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岩性、地球化学背景、水资源特征以及石漠化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工程,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现状、近10年来的治理效果,指出了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岩溶石漠化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治理问题 研究

1.石漠化分布特征 1.1地域分布特征

贵州省岩溶区面积12.96万km 2

, 石漠化面积3.25万km 2

,占贵州省岩溶区总面积的25.0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 2

,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 2

,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 2

。石漠化区在地域上的分布以贵州省西部为主,珠江水系的洪水河流域和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三岔河及六冲河河谷斜坡地带,其平面分布见图1。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见表1,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

,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多为贵州省贫困县。

表1 石漠化面积前十位县统计表

1.2在碳酸盐岩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均分布在碳酸盐地层中,并且在各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分布比例不尽相同,纯灰岩中的石漠化面积最多,为12569.15km2,占贵州省石漠化的39%;其次是石灰岩岩夹碎屑岩,为8582.63km2,占26%;其他岩类分布相对较少(表2)。

表2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轻度石漠化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石漠化的比重,重度石漠化的比重最小。

在重度石漠化中,石灰岩分布区占重度石漠化总数的67.34%,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重度石漠化占为12%,白云岩的重度石漠化为10%,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重度石漠化最少,分别占8%和7%。

1.3石漠化在岩溶地貌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在不同地貌类型中分布比例各不相同(表3)。

表3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表中显示:重度石漠化在地貌上主要分布于峰丛洼地溶丘谷地和岩溶山地地区,石漠化比重分别为重度石漠化总量的49.58%、15.93%和10.61%。

峰丛洼地岩溶峡谷区的石漠化发生率较高,分别是41.17%和36.60%,岩溶丘陵中的石漠化发生率为22.52%,岩溶山地和岩溶槽谷中的石漠化发生率较小,分别是17.61%和15.03%。

2.贵州省石漠化演变

2.1石漠化的加剧特征

石漠化演变总体呈加剧态势,

石漠化面积为21643.27km2,到九十年

代末达到32476.73km2,石漠化面积净

增10833.46km2,平均每年以744km2速

度增加。增加石漠化总面积

10800.09km2,位居西南八省之首。其

中,石漠化严重加剧的面积为

3836.18km2,轻微加剧的石漠化面积为

6963.91km2(图2)。

表4 贵州省石漠化加剧严重的主要地区情况一览表(单位:km2)

2.1.1 石漠化加剧的地域分布特征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石漠化严重加剧的县市主要分布在黔西和黔中地区,以六盘水市、大方

县、盘县特区、等城市(表4)为代表。这些地区,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多属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或采矿等人为活动强烈的地区。

2.1.2石漠化加剧的岩性分布特征 石漠化的加剧明显的受地层岩性控制,在各碳酸盐岩中的分布各不相同。如图3所示,纯灰岩、灰岩与白云岩互层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较平均水平高,分别是10.35%、和10.25;纯白云岩及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较低,分别为 6.48%; 4.49%;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最小,为2.48%。

2.1.3石漠化加剧的地貌特征

石漠化加剧在各地貌类型中分布亦不相同。如图4所示,峰从洼地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最大,为24.41%;其次是岩溶峡谷,其石漠化加剧比例达到21.24%;峰林洼地的石漠化加剧比例为11.05%;其它地貌条件下石漠化加剧的比例则低。

2.2石漠化的改善特征

通过石漠化改善情况与八十年代末石漠化现状的空间叠加分析,八十年代末的重度石漠化有166.44km

2

得到改善,占八十年代末石漠化面积的4.82%;中度石漠化有187.86km 2

得到改善,占石漠化改善总面积的27.09%;轻度石漠化有321.24km 2

得到改善,占石漠化改善总面积的47.55%。

图3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加剧程度

24681012纯灰岩

纯白云岩

灰岩与白云岩互层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碎屑岩夹碳酸

盐岩

图4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的石漠化加剧程度对比

51015202530岩

溶槽谷岩溶山地

峰丛洼地

峰林洼地

岩溶峡谷

岩溶平原

岩溶丘陵

2.2.1石漠化改善在地域上的分布特征

主要分布黔北、黔西地区,如正安县(6.02%)、织金县(2.91%)、黔西县(2.51%)、纳雍县(1.89%)、清镇市(1.82%)、绥阳县(1.80%)、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7%)、长顺县(1.67%)、龙里县(1.41%)、德江县(1.27%)和贵定县(1.27%)。

2.2.2石漠化改善的岩性特征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石漠化改善比例高于全省的平均值,分别是0.96%、0.83%和0.65%;纯碳酸盐岩地层分布补石漠化改善比例低于全省的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24%(图5)。

2.2.3石漠化改善的地貌特征

如图6所示,岩溶丘陵区的石漠化改善程度最大,为 1.48%,石漠化改善程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峰从洼地的石漠化改善程度低,为0.39%。

综合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的演化: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或采矿活动强烈的

地区、地质条件上为纯碳酸盐岩特别是纯石灰岩分布区、在地貌上处峰丛洼地分布的斜坡地带、在水资源分布上为地下水深埋、地表缺水严重的岩溶区,石漠化仍继续加剧。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分布、地形相对平缓地区。石漠化改善程度相对较好。

3. 石漠化治理及存在的问题 3.1石漠化治理效果分析及认识

目前贵州省采用的石漠化的防治方式主要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其次配合以土地整理、以及旨在解决燃料的沼气池建设和改善人畜饮水水柜等工程建设。

但由于是石漠化的成因复杂,治理的效果总体上并不完全尽人意。通过从1986年到1999年的整治,

全省石漠化改善的面积有675.54km 2

,仅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09%。全省有19.49%

的地区石漠化得到改善,

图5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改善程度

0.20.40.60.811.2纯灰岩

纯白云岩灰岩与白云岩互层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碎屑岩夹碳酸盐

平均值

图6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的石漠化改善程度

0.20.40.60.811.21.41.6岩溶槽谷

溶山地

峰丛洼地

峰林洼地岩溶峡谷

岩溶平原岩溶丘陵

平均值

51.07%的地区基本未变,24.91%的地区石漠化在加剧。反映为局部改善,总体加剧。综合分析,石漠化的演化趋势为:

(1)重度石漠化区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2)轻度~中度石漠化区面积总体有所增加;

(3)未石漠化区面积仍呈减少趋势。

(4)石漠化加剧或改善程度低的地区大多集中在贫困区和人类采矿等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该类地区也正好是地表缺水严重石山斜坡地带。

该现象说明:

(1)重度石漠化一但形成,难以恢复,其原因在于该类区中土壤和水源极度缺乏,植被生长和生存的基本条件极差。

(2)中度石漠化及轻度石漠化区仍保存着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人为工程活动敏感,合理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可引起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也易导致石漠化的形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3)地下水深埋、地表缺水严重的的峰丛洼地斜坡地区石漠化治理难度大。

3.2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石漠化的防治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

(1)石漠化基本成因研究滞后治理工作,对石漠化的防治普遍采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植树造林等地表生物工程手段,治理工程缺乏地学的科学指导。

(2)植树造林多为单一树种,生物群落单一。未将地球化学背景与生物的适宜性和但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难以合理的指导造林的工作。

(3)对石漠化形成的根本成因(特别是岩溶地质、水文地质背景、地球化学背景)的研究以及不同地质条件地球化学背景下的生物适应性的研究,尚处于未起步阶段,这是急需解决的地质工作问题。

贵州省石漠化每年仍以数万亩土地石化的速度发展,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及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石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应从其形成的基本背景着手,结合地质背景,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地表防治方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达到预期效果。

4、几个值得研究的生态环境地质现象

1、在石漠化的成因方面:一是石漠化多分布于岩溶石山区;二是重度石漠化区岩性绝大部份为石灰岩,

白云岩、不纯碳酸盐岩区石漠化程度低;三是在地貌上,多分布于岩溶斜坡的峰丛洼地地带;四是在资源上,石漠化则分布于缺水、缺燃料的石山区。因此,贵州省石漠化的形成除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更重要的是受地质条件控制。

2、在石漠化恢复方面:不同地质环境中(这里主要指岩性),生态破坏后可恢复能力和程度也不同。石灰岩区由于土壤和水资源极缺,石漠化形成后,大多数地区生态恢复难以,而白云岩及不纯碳酸盐岩区经自然或人工的干预,次生林或草地长势仍较好,说明白云岩及不纯碳酸盐岩区生态具有较强的可恢复性,其原因在于白云岩及不纯碳酸盐岩的结构、矿物化学成分有利于表层带中水分的保持。

3、岩溶区自然界存在“无土栽培”条件。在未被破坏或破坏不严重的裸露型岩溶石山区,仍有茂密的喀斯特森林存在,这些植被的根系都渗入岩石的裂隙中,植物具有多样性,同时基岩面有众多的苔藓类低等植物,岩石湿度相对较大,且有少量的地下水渗出,这预示着即使在光秃秃的石山上,土壤流失后虽不可恢复,但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植被是可生长的。

4、不同的岩性分布区,生长的植物群落是不一样的,不同高程植物群落也不一样,这与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有关。

综合分析上述现象,可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石漠化是可治理的,“退耕还林,绿化石山”是保持水土,防治石漠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只有在基于充分研究和掌握了治理区的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以及不同植物群落对地质、地球化学背景适应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石漠化的治理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从地质环境的角度上,不纯碳酸盐岩及白云岩分布区石漠化治理的可行性优于石灰岩分布区。石漠化的治理,应优先治理不纯碳酸盐岩和白云岩分布区。

3、在石漠化程度分区上,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区还保留着相对较好的生物生存条件,相对重度石漠化区更容易治理和恢复。石漠化的治理,应优先治理轻~中度石漠化区。

4、裸露的石灰岩石漠化区虽然土壤流失,土壤在不可恢复,但只要有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无土栽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岩体表层带含水的情况。

5、石漠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因此,石漠化的防治应与当地的水资源与土地的综合开放利用结合起来。

6、石漠化防治应立足于生态环境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环境改善的最终目的,是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因此,对石漠化的防治要据当地资源,包括矿产、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承载能力、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发展立体农、林牧业经济。

5.关于岩溶区石漠化防治研究的方向

单纯、机械地退耕还林,绿化石山,对治理石漠化的可行性如何?由于石漠化的形成有其重要的地质背景,不同生物对地质背景也有一定的适宜性,同时,石漠化的治理尚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政策的干预、导向、调节,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石漠化的治理,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对环境的复原,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然作用及人工的干预,促使环境向既有利自然,又有利人类生存、生活方面的转化,即既要改善环境,又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伙伴”关系,推动自然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石漠化的防治,是一个集社会、经济合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研究体系。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是石漠化防治研究的基础,其中,对石化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就是要从地质的角度,为石漠化的防治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的平台,为政府及职能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基础的、科学的依据。

地质的研究,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1、查明石漠化区石漠化的“环境岩组层”的平面分布,这里所提的“环境岩组层”,是指对土的形成、地下水资源的形成、赋存、植被生存条件有着明显作用和差异的岩性组合体。

2、查明不同环境岩组层的地球化学背景,包括水、土、岩表层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及特殊化学元素的分布及丰度。

3、不同石漠化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可有效开发利用潜力、开发方式、方向。在地下河埋藏深度较大的峰丛洼地区,应加强表生带岩溶水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研究,为该类地区提供新的水源。

4、综合利用“3S”技术结合地面实际调查,进一步查清石漠化的分布、规模和程度,石漠化的演化趋势,并开展对石漠化的动态监测。

5、开展石漠化区农业地质地研究,结合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植物、名特优产品对地质环境的适宜性。

通过对石漠化的地质调查研究,指出石漠化防治的的合理方向、程序和方式。根据不同的地球化学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资源承载能力,建立先进的生态农业模式,提出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意见。

结论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石漠化的治理也必须在查明石漠化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岩性、地球化学背景、水资源特征以及石漠化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工程,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明章论岩溶石漠化地质背景及其研究意义[A].贵州地质,2003,20(3)

[2] 张竹如等贵州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初步研究[J].中国岩溶,2001,20(4)

[3] 杨明德.喀斯特流域地貌环境脆弱带初步探讨[A].地貌、环境、发展[C]。中国科技出版社,1995;

153-156

[4] 陈黎明.贵州喀斯特石化及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J].环保科技,1991,(1)

[5] 王安祥.贵州地质灾害对土壤资源的影响[J].贵州地质,1991,8(1):74

[6] A.N彼列尔曼.后生地球化学[M].北京;学科出版社,1975:153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总结

西秀区2009年石漠综合试点工程 鲤鱼冲小流域治理措施七眼桥段建设项目 实 施 总 结

西秀区七眼桥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08日 目录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二、计划任务 三、实施情况 四、投资情况 五、项目工程完成情况 六、竣工自查情况 七、申请验收报告 八、图片资料 附: 1、区政府实施意见 2、资金管理办法 3、项目批复文件 4、项目资金文件 5、乡领导小组文件 6、项目中标通知书 7、项目移交书 8、封山育林项目资料

9、机耕道项目资料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鲤鱼冲小流域地处西秀区东南侧宁谷镇境内,据中心城区4公里左右,流域涉及宁谷镇的大寨、七眼桥镇虾蚆村和东关办事处的;罗仙村。涉及土地面积779.48公顷。流域总人口2321人,劳动力人数1477人,人均耕地0.11公顷,基本上为坡砂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鲤鱼冲流域土地面积779.48公顷,其中有农用地746.32公顷,裸岩石砾面积29.37公顷。项目区土地的综合质量,从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等多方面来看,在项目区内坡度小于5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机械化操作,由于单一的农业生产,人为对土地的不良索取,再加上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土地水土流失连年加剧,石漠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发展。 项目涉及的七眼桥镇虾蚆村辖4个自然村,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距七眼桥镇政府所在地约十公里,全村共有住户251户,人口1259人,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田850亩,旱地200亩。农

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生态环境薄弱。2008年末人均纯收入1300元。 二、项目计划任务 项目计划投资45.22万元,其中: (一)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项目,投资15.23万元。 封山育林107.16公顷(人促58.483公顷),建护林碑牌2座,规格为:2.5米×4米;项目总投资15.23万元,国家投资15.23万元。 (二)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投资21.59万元。 1、田间生产道路建设:新修鲤鱼冲4#机耕道0.9公里;项目总投资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9万元,地方自筹0.1万元。 2、引水渠:(1)新修鲤鱼冲3#引水渠0.1公里;(2)新修鲤鱼冲4#引水渠1.1公里;(3)新修鲤鱼冲5#引水渠0.8公里;项目总投资21.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29万元,地方自筹0.3万元。 (三)项目其它费用:3.4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七眼桥镇鲤鱼冲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按资金建设管理要求的四制原则,于2009年12月3日开标确定中标单位后,项目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历经半年的实施后,到目前为止项目已全

石漠化治理工程监理具体实施细则

二O一一年度六枝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北京政泰隆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驻六枝特区监理组 2011年12月20日

2011年度六枝特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名称 六枝特区2011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二)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 根据六盘水市发改委《关于六枝特区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市发改农经[2011]600号)和六枝特区发改局、财政局下发的《关于分解下达六枝特区201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计划任务的通知》(六特发改[2011]255号),六枝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选择金家坪流域(733.42公顷)、洒志小流域(165.50公顷)为治理范围,治理石漠化面积为898.92公顷。治理措施如下: 1、林业植被保护和建设: 封山育林718.66公顷,29个小班。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710.87公顷、封山育林7.79公顷。人工造林139.42公顷,其中:经济林(茶叶)59.66公顷,4个小班;防护林79.76公顷(生态林30.02公顷,金银花49.74公顷),5个小班。 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坡改梯40.84公顷;田间生产便道0.48公里;蓄水池31个,容

量930立方米。 (三)、工程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工程总投资67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00万元,占总投资的89.55%;地方配套70万元(省级配套5万元、市级配套30万元、特区配套35万元),占总投资的10.45%。按项目分:林业措施433.18万元(封山育林128.82万元,人工造林304.36万元),小型水保措施176.82万元,其它60万元。按流域分:洒志流域29.24万元,其中人促28.38万元,封山育林0.86万元,其它2.88万元。金家坪流域637.87万元,其中人工促进封山育林99.57万元,人工造林304.36(经济林268.47万元,防护林35.89万元);坡改梯146.27万元,作业便道1.65万元,蓄水池28.90万元,其它57.12万元。 (四)工程建设地点(布局) 六枝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只涉及洒志乡5个村,选择金家坪小流域、洒志小流域为治理范围,都是新建小流域。其措施布局为: 1、金家坪小流域:封山育林553.16公顷,选择树种有刺槐、柏木、喜树、柳杉、化香等。经济林59.66公顷,树种为茶叶。防护林79.76公顷,其中生态林30.02公顷,树种为柳杉、刺槐、柏木;金银花49.74公顷。坡改梯40.84公顷,其中苏家寨36公顷,六角冲4.84公顷。田间便道0.48公里(苏家寨),蓄水池31个。

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2-2014)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2012-2014年) 项目组织单位:****县人民政府 项目主管单位:(牵头部门) 项目编制单位: 二〇一年月

引言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建设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等。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3年来,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第二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为统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与深度等要求,规范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进程,我们以规划大纲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施方案编制成果,在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此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第一章总论 内封 注明实施方案编制主持单位的资质证书及主要参加部门及人员情况。 资质证书至少具有国家发改委或省级发改部门颁发的乙级以上的工程咨询证书与农业行业的调查证书。 一、项目背景 简要阐述岩溶地区、所在省(市区)、县(区)的石漠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与主要危害及成因,介绍本县石漠化防治工作情况及主要成绩与经验,介绍本次石漠化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编制过程、成果特色等情况。 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说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组织机构与队伍。 三、编制目的 说明本次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四、编制依据 分4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三)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四)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 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技术标准 (2) 第三章监测方法 (16) 第四章监测成果 (32) 第五章检查验收 (34) 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附件二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表6) 附件三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1~表9) 附件四代码表(调查因子、植物名称和流域代码) 附件五贵州省各县(市、区、特区)行政代码表 附件六数据库结构说明 附件七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附件八贵州省石漠化监测遥感判读标志记录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土地石漠化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至2011年止,国家相继启动了我省78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掌握我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统一和规范监测(调查)的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我省石漠化监测(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修订)》,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监测(调查)目的 定期掌握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条监测(调查)内容 1.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2. 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 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条组织管理 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前期数据准备、图斑区划解译的技术指导及全省数据汇总,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负责本地区的调查组织,各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范围内外业调查核实和资料收集,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交监测成果。 第五条监测(调查)范围 本次监测(调查)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见附件五。 第六条监测(调查)方法 利用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数据,建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编制依据 (1) 1.2监控量测的目的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1) 2.1工程概况 (1) 2.2地形地貌 (1) 2.3地层岩性 (2) 2.4地质构造 (2) 2.5水文地质 (3) 2.6本标段监控量测关注点 (3) 第三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4) 3.1监控量测管理机构及模式 (4) 3.2监控量测岗位分工及职责 (5) 3.3监控量测交底制度 (10) 第四章监控量测实施计划 (10) 4.1监测项目 (10) 4.2断面布设原则 (10) 4.3测点布设原则 (12) 4.4监测频率和周期 (13) 4.5监测值管理 (14) 4.6本标段各监测项目测点布设情况 (16) 4.7特殊地段监控量测 (18) 第五章监测仪器设备及管理 (20) 5.1仪器设备精度要求 (20) 5.2信息化管理制度 (20) 5.3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20) 5.4本标段配备仪器设备 (21) 第六章监控量测工作程序 (21) 第七章安全保证及预警处理 (23) 7.1抢险应急预案 (23) 7.2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预警分级管理 (25) 7.3预警处理措施 (26) 第八章监督考核 (27) 第九章附则 (28)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 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实施细则》(工管办函【2014】92号); 3)《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Q/CR 9511-2014); 4)《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 5)《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 6)蒙华公司《关于发布《蒙华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参考提纲)》》的通知。 7)蒙华公司《关于印发《蒙西华中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1.2监控量测的目的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是: 1)掌握初支变形,指导现场处置,保障施工安全; 2)为调整施工方法提供参考; 3)为二衬施作时机提供指导; 4)为进行动态设计提供参考;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土建工程**标段,位于陕西省**县境内。施工起讫里程:DK272+025.0-DK290+526.0,正线长度**km。隧道共23938.56m/10座,具体如表2-1所示: 2.2地形地貌 本标段为梁塬宽谷区,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由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海拔1136~1400.0m,塬面起伏不大,分布黄

贵州省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按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要求,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件根据各县石漠化监测数据库制作五张图,分别是: 1.基本图 2.石漠化状况分布图 3.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4.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 5.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 以上各图以县为单位分别制作成A3(29mm×42mm,彩色打印作为规划文本附图)和A0(841mm×1189mm,彩色打印作为挂图)幅面。图幅配置内容包括:图名、图廓、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签、成图说明等要素。 一、图幅整饰 图内、外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要符合《林业地图图式(LY/T1821-2009)》。比例尺大小自定义,以满幅美观为宜,相关制图要求如下: 1.外图廓线 粗细:2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2. 内图廓线 粗细:1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3. 公里网坐标 内图廓四角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外图廓与内图廓之间添加公里网,并注明公里数。 颜色(RGB):34,24,21。 4. 指北针 颜色(RGB):34,24,21,采用指北针式:,置于图幅内右上角或左上角。 5. 比例尺 采用直线比例尺的形式,绘于图幅内正下方,总长度为10cm,尺头长2cm。 颜色(RGB):34,24,21,如下图:。 6. 图名 由两排名称构成: 第一排:贵州省XX市(州、地区)XX县(市、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颜色(RGB):34,24,21,宋体,字号根 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第二排:专题图名,颜色(RGB):34,24,21,黑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7. 晕线 采用双层晕线模式,以县界缓冲而成,第一层颜色(RGB):132,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范本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七标五分部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北山隧道位于合福铁路安徽段绩溪县境内,起讫里程DK252+000~DK261+464.12。本隧为双线隧道,全长9464.12m,隧道内设单面连续下坡,坡度分别为20‰、12.5‰,坡长分别为7550m、4500m,变坡点里程DK258+200。隧道进口DK252+000~DK253+699.43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8000m、7995m;隧道洞身DK255+604.61~D261+220.36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7000m、6995m;DK261+501.41~隧道出口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5500m和5495m。主要围岩为Ⅱ级围岩855m、Ⅲ级4930m、Ⅳ级2735m、Ⅴ级876.12m。洞身最大埋深约473 m,最小埋深约 3 m。隧址区属于中低山丘陵地貌,为构造剥蚀山地,自然边度为25°- 45°,测区内沟谷纵横、植被发育、灌木杂草丛生。进口段相对较平缓,中部和出口段地形陡峻,多悬崖峭壁,多为乔木及灌木,局部辟为毛竹林及茶园,进出口及中部低洼处有村落分布,房较密集,中部分布零星房屋,低洼处均有小河或小溪。进口段一般为20°~30°,局部沟谷坡度达45°,出口段地形较陡峭。 二、监控量测目的 1、监测围岩变形和压力情况,验证支护衬砌的设计效果,保证

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稳定的依据,确定二衬的施作时间。 3、经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地层稳定变化规律,预见事故和险情,作为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的依据,提供围岩和支护衬砌最终稳定的信息。 三、监控量测作业 1、监控量测项目 a、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见表一: 表一: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b、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 c、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表面裂缝及发展、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 四、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监控量测管理机构,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总工为组长的监控量测管理领导小组。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工作,对监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 一、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一)概况 贵州省调查区面积159200.27km2,涉及73个县区,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石漠化面积有32476.73km2,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31%,占贵州省出露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1.51%,占贵州省调查区总面积的18.54%。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2,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km2(如图7.27)。石漠化主要沿北盘江、乌江上 图7.2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比重 游的三岔河及六冲河分布。贵州省各县市石漠化面积及分布如表7.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图所示。 在调查的73个县市中,如图7.28所示,石漠化面积大于100 km2的县有61个,石漠化面积大于200 km2的县为5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300km2的县为42个,

石漠化面积大于500km 2的县为26个,石漠化面积大于700km 2的县为1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km 2的县为5个。 图7.28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与县市个数统计 石漠化积(km 2 ) 个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依次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806.18 km 2)、六盘水市(1658.86km 2)、大方县(1612.46 km 2)、黔西县(1504.79 km 2)、盘县特区(1072.63 km 2)、独山县(997.32 km 2)、安顺市(907.82 km 2)、兴义市(845.14 km 2 )、织金县(769.84 km 2 )、长顺县(766.25km 2 ),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2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8338.95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56.4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占行政区面积的20.40%,高于此水平的县有32个,大于30%的县有14个,大于40%的县有8个,如图7.29所示。 图7.29 贵州省石漠化比重与县市个 数统计 石漠化 重(%)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刘剑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102011) 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 JIAN BO LIU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 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灰岩地区大面积分布着这种冲刷完土壤后仅剩石灰岩母岩的光板地即我们所说的石漠化土地。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区,土壤形成缓慢,且易流失,当土壤由于人为活动加速侵蚀后,极易超过允

监测管理细则

湾区公司市政道路工程监测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监测工作管理,规范监测单位作业行为,明确监测程序、职责及相关要求,保证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使监测工作有效服务于工程建设,特制定本监测管理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根据国家、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质量安全生产、测量、监测要求和规范、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第三方监测合同,结合本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建设情况编制。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工程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的管理。 第四条施工单位自行监测或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施工方监测,业主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第三方监测,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是第三方监测和施工方监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线监控量测工作统筹管理。 第二章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相关要求 第五条第三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质量安全管理部负责,施工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工程管理部和第三方监测负责。 第六条第三方监测不得与所监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股权关系。 第七条施工方监测必须具有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测专项资质,或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并获得省级以

上行政主管部门或认证中心颁发的CMA计量认证证书,具有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的业绩。 第八条施工方监测工作由施工单位委托给专业单位实施之前,必须报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审核、工程管理部审批。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对初步确定的监测单位从资质、业绩、信誉、人员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施工单位报工程管理部审批并备案,工程管理部批准最终的施工方监测单位。 第九条监测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监测技术人员专业、数量应满足招投标文件和监测合同要求。所有监测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换。 第十条监测作业采用的仪器设备的类型、数量和精度应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进场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必须在有效期内且性能完好,仪器设备的检定(标定)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检定资质,检定证书盖有检定单位公章。在进场、监测前和监测过程中应按规定进行检定和标定。对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应立即给予更换,不得因此影响监测工作的实施。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十一条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负责监督管理第三方监测和施工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职责 1、施工单位是施工方监测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对施工方监测单位的管理,督促施工方监测严格按照审批后的监测方案组织实施,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和巡视信息。

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岩溶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王明章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石漠化的治理也必须在查明石漠化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岩性、地球化学背景、水资源特征以及石漠化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工程,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现状、近10年来的治理效果,指出了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岩溶石漠化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治理问题 研究 1.石漠化分布特征 1.1地域分布特征 贵州省岩溶区面积12.96万km 2 , 石漠化面积3.25万km 2 ,占贵州省岩溶区总面积的25.0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 2 ,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 2 ,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 2 。石漠化区在地域上的分布以贵州省西部为主,珠江水系的洪水河流域和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三岔河及六冲河河谷斜坡地带,其平面分布见图1。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见表1,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 ,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多为贵州省贫困县。 表1 石漠化面积前十位县统计表 1.2在碳酸盐岩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均分布在碳酸盐地层中,并且在各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分布比例不尽相同,纯灰岩中的石漠化面积最多,为12569.15km2,占贵州省石漠化的39%;其次是石灰岩岩夹碎屑岩,为8582.63km2,占26%;其他岩类分布相对较少(表2)。 表2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轻度石漠化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石漠化的比重,重度石漠化的比重最小。 在重度石漠化中,石灰岩分布区占重度石漠化总数的67.34%,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重度石漠化占为12%,白云岩的重度石漠化为10%,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重度石漠化最少,分别占8%和7%。 1.3石漠化在岩溶地貌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在不同地貌类型中分布比例各不相同(表3)。 表3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表中显示:重度石漠化在地貌上主要分布于峰丛洼地溶丘谷地和岩溶山地地区,石漠化比重分别为重度石漠化总量的49.58%、15.93%和10.61%。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杜红松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市150000)摘要: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如今石漠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生产劳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多要求而造成的自然生态更新减弱。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随之伴随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消退以及生态的退化。如今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 1.石漠化的形成机制 1.1主要因素 1.1.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1.1.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监测管理细则》word版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 土建工程监测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监测工作管理,规范监测单位作业行为,明确监测程序、职责及相关要求,保证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使监测工作有效服务于工程建设,特制定本监测管理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根据国家、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质量安全生产、测量、监测要求和规范、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第三方监测合同,结合厦门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建设情况编制。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厦门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的管理。与《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土建工程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办法》衔接并配套使用。 第四条施工单位自行监测或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施工方监测,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的监测单位简称为第三方监测,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是第三方监测和施工方监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线监控量测工作统筹管理。 第二章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相关要求 第五条第三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质量安全管理部负责,施工方监测的资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审查由工程管理部和第三方监测负责。 第六条第三方监测不得与所监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隶属

关系或股权关系。 第七条施工方监测必须具有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测专项资质,或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并获得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或认证中心颁发的CMA计量认证证书,具有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的业绩。 第八条施工方监测工作由施工单位委托给专业单位实施之前,必须报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审核、工程管理部审批。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对初步确定的监测单位从资质、业绩、信誉、人员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施工单位报工程管理部审批并备案,工程管理部批准最终的施工方监测单位。 第九条监测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监测技术人员专业、数量应满足招投标文件和监测合同要求。所有监测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换。 第十条监测作业采用的仪器设备的类型、数量和精度应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进场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必须在有效期内且性能完好,仪器设备的检定(标定)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检定资质,检定证书盖有检定单位公章。在进场、监测前和监测过程中应按规定进行检定和标定。对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应立即给予更换,不得因此影响监测工作的实施。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十一条质量安全管理部和工程管理部分别负责监督管理第三方监测和施工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职责 1、施工单位是施工方监测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对施工方监测单位的管理,督促施工方监测严格按照审批后的监测方案组织实施,及时提供真实、可靠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摘要:土地石漠化是面临的最大生态问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已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措施;方法;探讨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石漠化概况及成因 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而且岩溶地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和中上游,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态势,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石漠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为干扰是必要条件,土地石漠化成因复杂,因素众多,人类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负荷重,压大力,据调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主要模式:人口增加—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经济贫困。 破坏植被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造成石漠化加剧,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等经营方式使水土流失严惩造成土地石漠化。 土地资源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种植业面积广、比重大,其次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大量农村的劳动力依附在贫脊的土地上,缺乏能替代传统种植业的新型产业支柱。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石漠化逐步加剧。 过度放牧是加剧土地石漠化又一因素,由于传统的散养牲畜,特别是农户养殖的黑山羊,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最大,一旦破坏,植

环境监测实施细则样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细则 (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条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环境监测工作条例( 试行) ”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遵循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 又立足于我总公司油田行业特点及监测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 既考虑技术发展的科学性、先进性, 又考虑了现实性、可行性。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田行业环境监测部门内部的统一管理。 第二章废水的监测 第四条监测点的确定: 按废水性质分为A、B两类。 A类: 直接排入河道、明渠、灌渠的石油开发生产废水。 B类: 其它废水和钻井废水、洗井废水、机修废水等。

第五条排污口管理: 各排污口要有统一的编号和排放情况简介( 废水来源、排放规律、主要污染因子) , 而且在排污口设置明显的标志牌, A类排放口位置的确定, 必须征得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认可。 各排污口应根据废水排放情况而确定废水流量的最佳测量方法。常见的测流方法有流速仪法、浮标法、容称法、溢流堰法等。A类排污口必须设有水量计量装置和自动连续采样装置。 第六条采样法 采集的样品应有代表性, 当前一般采集定时瞬间样品, 应逐步实现采集按水量平均的全天混合样品。 一、A类排放口 ( 一) 在堰口落差处采样; ( 二) 在输水泵或管道处采样; ( 三) 在水流湍急部位, 水下( 15-20) cm处采样; 二、B类排放口 根据排放口的实际情况, 由企业环保部门规定采样方法。 三、含硫化物、石油类、悬浮物的废水样品应分别单独定容采样, 全部转移后测定。

四、采集样品后应尽快完成监测分析工作, 如需保存样品, 应遵守有关规程。 第七条监测项目及频率 一、根据国家及地方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及各行业废水排放的实际情况和废水治理的现有水平, A类排放口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见表7.1。 二、对于产生连续排放废水的基本有规律的B类排放口, 每年采样12次, 对于间歇性生产, 废水排放不太均匀, 量少的B类排污口, 每次排放, 每次监测, 监测项目见表7.2。 表7.1 废水监测项目、频率表

石漠化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陈放吴庆标刘京涛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蔡道雄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罗宗学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是以地区自然环境为基础,人为因素为主导,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对云南省红河州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考察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特点,形成喀斯特石漠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提出了红河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难题与对策建议,为开展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字: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云南是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滇东南地区的红河州又是云南喀斯特石漠化最严重的州市之一。严重的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因此,对红河州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喀斯特石漠化概述 1.1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 青藏高原隆升诱发了两种自然灾害:一是在其东北翼干旱和半 干旱的疏松沙质地区形成的沙漠化,二是在其东南翼湿润和半湿润的岩溶地区形成的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外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 1.2 喀斯特石漠化类型 1.2.1 按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 根据国家林业局《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依据基岩裸露的程度、裸岩结构、植被结构和覆盖率,将石漠化划分为6级,即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见表1-1>。 表1-1:石漠化程度划分表 石漠化程度分级基岩裸露率<%)裸岩结构植被结构植被覆盖率<%) 无明显石漠化<20 —乔灌草≥70 潜在石漠化20~30 点状乔灌草50~70

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板

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1、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立地类型是小地形、土壤( 土层厚薄) 、水文条件、小气候和植被等各种构成要素, 即立地因子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它反映了坡向、坡位、土层分布、土层厚度等方面的变化。 该区类型的分布格局具有一定规律, 即从洼地到峰丛顶部, 立地类型的分布格局呈”耕地-林地-荒地”或者是”耕地-荒地”过渡, 立地条件则有较好到一般再到较差和极差。 Ⅰ1主要位于平洼地和山脚地带, 土层连续而深厚, 立地条件最好; Ⅰ2为坡度较缓的坡地, 主要分布在山脚至山坡中下部, 土层连续, 但土层厚度较小而裸岩率较大, 立地条件次之; Ⅰ3为陡坡耕地, 主要分布在山坡的中上部, 坡度大, 多为石穴土, 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 在耕地中立地条件最差。 Ⅱ1郁闭度较大, 但由于面积有限, 密度较小且没有形成乔、灌、草等层次结构, 生态调节作用不明显;

Ⅱ2密度低, 郁闭度小, 生态调节作用微乎其微。 Ⅲ以荒山坡地为主, 同时也包括一些弃耕地, 其现存植被全部为低矮灌草丛: Ⅲ1以藤刺灌丛为主, 高度在1m以上, 分布较为均匀, 灌草植物生长较好, 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能力; Ⅲ2以草丛为主, 高度不足1m, 灌草植物生长一般, 自然恢复能力较差; Ⅲ3植被稀疏, 自然恢复能力最差。 在广西石漠山区, 小气候环境因子如光照、气温和湿度等除受外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外, 还与该植被生态系统或具体地段的群落结构、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等因素紧密相关。生境异质性是广西石漠化山区植被恢复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主导性因子, 如果脱离了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具体要素, 一味强调森林的恢复而在不宜人工干预的地段实施人工造林, 即便选择适生优良的乡土树种, 也可能造成脆弱生境的严重或者再次破坏, 因而必须在小尺度上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一般而言, 石漠化山地上部与阳坡光照较强, 空气及土壤较为干燥, 土层浅薄, 需要选择耐旱性较强、喜光的阳生性树种; 而山地下部和阴坡光照较弱, 空气和土壤较为湿润, 能够选择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的乡土树种混交建立先锋性群落。在土壤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低的荒山缓坡或退耕地, 采取直播灌草和定植乔木幼树的方式构建乔灌木群落; 而植被覆盖较多、群落高度较大和乔木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