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因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如抗氧化、抗

衰老、抗癌、杀菌等),茶多酚在医药、食品、化工、畜牧业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简单地介绍了茶多酚组成、结构、作用机理、制备方法,着重的介绍了目前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茶多酚应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茶多酚(TP ) 抗氧化剂 研究进展

1前言

茶,在中国已经有了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因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和提神、解渴、消食、利便等功能,而广泛流传。茶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中发现嘌呤碱化化合物,迄今已在茶叶内鉴定出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在这些化学成分中医有机物为主,约占茶叶重量的93—95%左右。其中茶多酚类15—30%、蛋白质20—30%、芳香族化合物0.005—0.03%,此外还有碳水化合物、果胶、嗓吟生物碱、多种维生素、烟碱和人体必需的元素等⑴。其中茶叶中的主要成分——茶多酚,作为新型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茶多酚的理化性

茶多酚(Tea —Polyphones ,简称TP),又名茶单宁,

儿茶酸,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

(儿茶素)、花色苷类(花青素和花白素)、黄酮类、黄酮

醇类、酚酸类及缩酚酸类物质等⑵

。其中儿茶素是茶

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总量的60%一80%。结构如图

①)所示。 纯茶多酚一般为白色无定形粉末,在潮湿的空气中能氧化成棕色;其易溶于热水、乙醇、甲醇、乙酸乙酯和丙酮,不溶于氯仿、正丁醇;在一定的pH 值下,也易溶于金属盐而生成沉淀⑶。茶多酚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显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⑷。 3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的机理

3.1茶多酚直接作用于自由基

图① 茶多酚中儿茶素的结构

茶多酚是由一系列多酚类化合物组成, 这些化合物富含O H 基团, 使其具有还原性质和很强的捕获自由基的作用⑸

。它能与自由基反应生成较为稳定的酚氧自由基, 因而能够灭活自由基,茶多酚通过对无机自由基和有机自由基这两种自由基的清除而起着不同的抗氧化效果——预防性抗氧化和链阻断式抗氧化,脂质在活性氧或辐射条件下产生自由基, 引发脂质自由基链式反应, 茶多酚可以与脂质链式氧化中间产物一脂自由基或脂氧基反应终止链式反应而抑制脂质氧化。而在生物体内中自由基的生成和代谢都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茶多酚作为一种优良的氢或中子的给予体,可以和生物体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生成过量的自由基反应生成酚氧自由基,从而达到保护了生物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3.2茶多酚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

生物体内自由基处于生物生成体系与生物防护体系的平衡之中, 该两大体系均可由酶调控"用重金属Cd 饲喂小鼠若干天后, 检查鼠肝发现:同时喂绿茶组的肝中自由基生成酶一黄嚷岭氧化酶活性下降, 而自由基清除酶SOD 、GSH 一Px !过氧化物酶和GSH 一S 一转移酶活性提高;认为茶多酚可通过强化抗氧化解毒系统的作用, 清除用Cd 处理大鼠肝中的Cd 和减轻过氧化损伤问"这就是茶多酚调节生物体内自由基平衡的结果⑺。许多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能防护体内抗氧化酶,还能促进和调动机体内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 4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乙醇、甲醇、乙酸乙酯和丙酮,不溶于氯仿、正丁醇;在一定的pH 值下,也易溶于金属盐而生成沉淀。因此,茶多酚的提取有多种方法。目前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常用的方法主要分三类: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树脂吸附法。

4.1溶剂提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日前国内外使用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茶多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来分离茶多酚。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咖啡因4%~7%。提取溶剂多达十多种,所选溶剂大多是水、甲醇、乙醇、乙醚、乙酸乙酯、丙酮、己烷以及三氯甲烷等。去杂方法有氯仿脱咖啡碱、活性炭脱色、石油醚脱色素、低温静置去杂(叶绿素、多糖)等,一般采用回流提取,。

主要工艺流程:茶叶浸提→过滤→滤液浓缩→除茶多糖→除咖啡碱→乙酸乙酯萃取→回收溶剂→干燥→产品

优点: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

缺点: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提取率低,且有毒,安全性低;产品质

量较差、纯度低、咖啡因和残留溶剂含量高。

4.2离子沉淀法

沉淀法是利用茶多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无机碱、盐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沉淀的性质,起到与水、咖啡因、单糖、氨基酸等组分分离的效果。此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沉淀剂的选择使用。目前,常用沉淀剂有三种:1.重金属碱式盐,如Pb(OH)、Cu(OH)、等;2.氧氧化物,如Ca(OH) 、强碱,均有腐蚀作用;3.离子,如:Ca 、M 、AI 、Zn2+等,可在碱性条件下沉淀,在酸、中性条件下转溶,但Al 不能过量,否则,会造成茶多酚的氧化,使其成品的颜色转深。

主要工艺流程:茶叶浸提→过滤→滤液加入沉淀剂→过滤(或离心) →沉淀转溶→乙酸乙酯萃取→回收溶剂→干燥→产品

优点:能耗低,选择性较高,产品的纯度相对较好;沉淀法较萃取法提取率高;杂质相应减少。

缺点: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影响制品安全;其使用成本也较高;沉淀时偏碱性的环境易造成茶多酚的氧化;在沉淀的稀酸转溶过程中,茶多酚损失较大。

4.3树脂吸附法

树脂吸附法是利用树脂对茶多酚和杂质的吸附—解吸作用不同来实现分离茶多酚的。对树脂的种类以及结构有较高要求,多孔树脂的比表面积、孔隙率以及树脂的极性都影响了对茶多酚的吸附容量。极性多酚易与极性树脂以氢键等方式进行缔合,再将吸附了茶多酚的树脂用合适的有机溶剂进行洗脱,然后用乙酸乙酯等将洗脱液进行萃取,从而有选择性地将茶多酚从其浸提液中分离。

主要工艺流程:茶叶浸提→过滤→滤液超滤→用树脂吸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干燥→产品

优点:提取简单,操作方便;能耗较低,操作条件温和避免了有效成分失活;产品收率和纯度好。

缺点:树脂的的价格贵,树脂的吸附容量低,消耗量大;树脂的选择性还有待提高;茶多酚的洗脱消耗溶剂多;树脂易堵塞;

近来还出现了超声波浸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浸提法及高速逆流色谱法⑼

一些新的方法。其中超临界萃取法是一种正处于积极开发阶段的新型分离技术。由于超临界萃取的介质通常为CO2,无毒无害,产品精度高,茶多酚不氧化,在提取茶多酚方面展现良

好的前景。在茶多酚的分离纯化工艺中,工业化生产较成熟的是溶剂萃取法和离子沉淀法。近年来,树脂吸附法也开始向工业化生产发展。

5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富含羟基(如图①所示),其羟基取代基是作为质子的供体,使茶多酚具有多种

抗氧化、抗衰老、杀菌、预防心脑疾病等诸多保健功效⑽

。研究表明,茶多酚其中在生物

体内、外试验都表明是一种强抗氧化剂⑾

。荼多酚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能力为维生素E、

BHT、BHA的3—9倍⑿。

如今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畜牧业等方面开发的热点,并且制出茶多酚含片、胶囊、减肥产品、美容产品等。茶多酚的抗氧化、杀菌、抗衰老等活性较强,因此能作为抗氧化剂在粮油食品、水产品、肉制品、方便食品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并具有抗菌消炎、减肥、降压等功效能在医药、美容等方面也得广泛应用;同时也能应用于化工、畜牧业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主要研究把茶多酚作为抗癌药物进行研究,研究比较热的是绿茶中的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儿茶素酸酯(EGCG)在医学上的较好的保健功效⒀

。以下分别从

这几个方面介绍茶多酚的研究现状。

5.1 医药方面

茶多酚能利用自身的氧化,保护体内易氧化物不被氧化,使细胞活动正常进行。如人体内过量的自由基会导致各种疾病,而茶多酚能提供质子与自由基结合,清除过量自由基的危害。经国内外医学界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明确茶多酚有如下功效:降低血糖,治疗糖尿;降血脂、抗心血管疾病;抗癌、抗肿瘤;抗病毒、抗过敏、抗辐射、消臭解毒。

5.1.1在肝病中的应用

茶多酚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而脂质过氧化在各种肝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

用, 因此茶多酚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饶光宇等⒅

实验发现, 茶色素能够显

著降低由CCl4、硫代乙酰胺、D-氨基半乳糖、醋氨酚、氯化镉、乙醇、乙硫氨酸引起的血清ALT 和肝TG 升高, 明显减轻CCl4 引起的肝细胞坏死, 并观察到茶多酚能显著抑制肝脏过氧化脂质的形成, 认为茶多酚的抗氧化效应是其发挥保肝作用的机制之一。张晓刚等

⒆给新西兰兔喂饲高脂饲料制备脂肪肝模型, 发现脂肪肝肝组织中肝脂酶活性降低, 茶多酚可降低血脂, 增加肝组织中肝脂酶活性, 降低肝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含量, 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 对脂肪肝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在中国目前已研制出茶多酚胶囊、片剂、含片等多种

剂型。相信不久的将来, 作为价廉、低毒、良效的化合物, 茶多酚会成为慢性肝病的有效治疗药物。

5.1.2降血糖

茶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并有泡饮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传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的研究者就对茶叶浸提液的降糖作用进行了大量报道。大量体外研究的结果直接或间接表明,茶多酚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Anderson等在体外实验中还发现,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均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活性。其最主要的功效成分是茶多酚,而单宁酸和茶黄素也能够在

一定程度上增加胰岛素的活性⒇

。而且茶多酚能够使得脂肪细胞中基础葡萄糖摄取和由胰

岛素引起的葡萄糖摄取显著增加,从而降低血中葡萄糖浓度。在体内研究进展中,从大量研究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效果和茶多酚有效作用时间和作用剂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各个研究者采用的动物模型、给药方式以及给药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茶多酚化学组成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显著性。所以目前茶多酚降血糖作用的有效剂量范围还未有一致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数据支持。

此外,从陈士军临床实验(21)

观察了茶多酚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影响,但目前

茶多酚的降血糖的研究采用纯品茶多酚进行系统的临床实验研究还未见其他报道。因此,关于茶多酚是否具有降糖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特别是临床实验来验证;而茶多酚确切的降糖机制,更有待于进一步从药物动力学、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

5.1.3降血脂

目前国内外大量报道证实茶多酚具有降血脂作用。刘波静(22)通过试验发现200mg·kg-1·d -1 茶多酚处理具有明显降低高血脂症小鼠血清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水平,同时使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增加,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e,LPO)减少。Davies等人(23)也发现饮用红茶能降低中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的TC 和LDL-C 水平,Wu等人[3]发现绿茶粉(主要成分是茶多酚)能降低SD大鼠血浆中TG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水平。上述结果证明茶多酚具有降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茶多酚类物质具有降血脂作用。其降血脂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肠道内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调节载脂蛋白和脂蛋白水平、来调节TC代谢,通过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而降低了对外源性TG的吸收、减少了脂肪配的合成促进脂肪酸的排泄来调节TG 代谢。但茶多酚类物质本身就是多种物质的复合体,具体是哪种单体发挥的降血脂作用很难确定,不

同单体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确切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降血脂药物研制中的应用等都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5.1.4 抗癌、抗肿瘤

近几年来,经科学家们的研究证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其抗肿瘤机制是多途径、多靶点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最多是茶多酚的细胞毒效应,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分化等。茶多酚对肿瘤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崔云甫(25)等指出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具有强烈的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复杂. 茶多酚对癌症的各个时期均有作用,主要是对化学致癌剂向终致癌剂的代谢、抑制终致癌剂对DNA 的损伤作用、对ODC(鸟氨酸脱羧酶)和AP-1 (一类二聚体的转录调控因子)等次生诱导物的抑制,以及诱导癌细胞凋亡等(26)。茶和茶叶组份抗癌活性的科学证据在体外细胞体系研究中也已确定,其分子作用机理也正在被进一步阐明。

5.1.5其他

茶多酚不仅在护肝、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肿瘤方面上功效显著,还具有降血压、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代谢、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抑制多重耐药葡萄球菌增殖、沙眼衣原体细胞毒性、预防艾滋病和炭疽病等多种生物学功效。最新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尿激酶活性与新生血管形成;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能力。邢淑婕等(27)证实:当混合物中茶多酚为1.0 mg/ml、维生素C为0.1 mg/ml 时,茶多酚与维生素C协同抑制沙门氏菌率最高达98.06 %。

5.2 食品方面

5.2.1用作抗氧化剂

由于茶多酚多为含有2个以上的邻位羟基多元酚, 具有较强的供氢能力, 故是一种理想的抗氧化剂。作为油脂食品的抗氧化剂, 其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 效力远远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和丁基羟基茴香醚( BHA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可应用于肉制品加工、油脂储藏及焙烤食品、乳制品、油炸食品的制作, 也可用于各种饮料的配制。在冷冻鲜鱼时, 加入茶多酚抗氧化剂, 可防止鱼体脂肪的氧化。陈玉香等人在2001年研究了茶多酚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当茶多酚浓度为100 mg/kg时, 65 摄氏度存放3 天, 对豆油氧化抑制率为25%;而当茶多酚的浓度为200 mg/ kg 时, 3 天时抑制率为57%;茶多酚的浓度由200 mg /kg上升至300mg /kg时, 对豆油氧化抑制率的升高不再明显⒁

。吴天荣等研究发现,茶多酚对猪油也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最适宜用量为200 mg/kg,并且茶多酚对菜籽油的抗氧化效果优于BHT(二叔丁基对甲酚)和BH A(丁基羟基茴香醚)

5.2.2 用作食品除臭剂

茶叶抗氧化剂可有效抑制大豆腥气,去除燕麦、小麦、豆制品及粉等的异昧,加人口香糖可消除口臭(32)。科学家发现,口臭主要由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所致,其中硫化氢、甲硫醇等硫化物气味最重。实验证明,含有茶多酚的口香糖比一般口香糖的消臭力高10倍,对生理性口臭,口嚼3 m in即可见效。此外, 以0. 1%绿茶提取物加入酒及饮料中, 即可开发成具有去口臭功能的酒和饮料, 这种酒及饮料同样对甲硫醇等引起的口臭有明显的消臭效果。且茶多酚对酒臭、烟臭、蒜臭的消除率达90%以上, 且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具有杀菌净化口腔的作用。

5.2.3用作食品功能添加剂。

宁鸿珍⒃

等研究表明,茶多酚饮料可有效调节和提高小鼠血清中SOD活性,降低老龄

小鼠血清LPO 水平, 对于机体抗衰老保健有重要的价值。宁鸿珍等在复合型饮料中添加2% 茶多酚。结果证明,该复合型饮料可减少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代谢,提高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科学家建议, 如果坚持每天在饮食中保证喝茶, 可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在日本, 茶多酚抗衰老食品(如面条、馒头、糖果及各类小吃)已进入

千家万户。将茶多酚添加到口香糖、巧克力、乳酸饮品中, 可制成防龋抗龋食品⒄

。在日本

和韩国,这一类食品,尤其是口香糖,因其有防龋抗龋效果而倍受消费者青睐。

5.2.4其他

如今,茶多酚广泛用于糕点、饮料、肉制品、水产品、调味品、粮油食品等诸多产品。对油脂、肉类及其腌制品、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以及新鲜水果和蔬菜都有很显著的保鲜防腐、护色增香,可以保护食品中营养成分、提高纤维素稳定性等。在蛋糕中添加茶多酚,不仅赋予了蛋糕天然的茶色和独特的茶香味,而且对蛋糕的品质有很大的改善,表现为体积增大接近两倍,气孔更加致密和细小,弹性也更加柔韧。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和添加剂用以防止和延缓脂质的氧化或酸败,作为食品防腐剂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形而失活。

5.3化工方面

5.3.1美容保健方面

茶多酚可以促进脂肪酸的代谢和脂肪水解,并通过抑制蔗糖酶、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的活性,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达到减肥。此外,茶多酚不仅能收敛毛孔清除油腻,还

能抑制黑色素细胞的异常活动,通过抑制酪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分泌和阻止脂质过氧化,实现祛斑美颜。

茶多酚还可作为化妆品中的抗氧化剂。现在有很多含有动植物油脂(大多是不饱和脂肪)的化妆品。日久后,这些油脂在空气、水分、光和微量金属离子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变味、变色。为了延长化妆品的货架寿命,要在产品中加入抗氧化剂。茶多酚能和油脂自动氧化时生成的游离基相作用,切断连锁反应,对油脂的酸败变质有明显减作用,能保障化妆品的质量要求。此外,由于茶多酚的抗氧性能力很强,使其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抑菌、消炎、防止外线辐射及防晒等功能

5.3.2化工领域

茶多酚作为一种新型甲醛捕捉剂的化工原材料,将其配制成溶液后加入涂料或粘合剂中,或喷在家具涂料涂层的表面及周围空气中,可以使甲醛在水中及涂层本体中的含量均下降到低于国家标准水平,对人体不造成危害。

5.3.3其他

此外,茶多酚可抗衰老、防晒消斑、解除重金属毒害、抗菌消炎以及促进皮肤微循环,因此常用来治疗和预防因微生物繁殖导致的粉刺、狐臭、头屑和头皮瘙痒等,具有安全、稳定、透皮吸收性好、强抗氧化活性等优点。

5.4畜牧业

在动物体内,茶多酚在抑制有害菌增殖的同时,能促进有益菌菌群的生长,保护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善微生物结构。并且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肉鸡法氏囊病的发生。詹勇等(1992)在饲料中添加0.25%的茶多酚来喂养14日龄的健康海佩科肉鸡发现,茶多酚对自然感染法氏囊病鸡能明显提高其血液中红细胞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含量,保护肝脏的正常免疫功能,并对鸡法氏囊的重量有一定影响。再者,茶多酚中的儿儿茶素类化合物对多种有害细菌、真菌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

目前,对茶多酚在防止饲料中油脂的氧化、提高畜禽免疫能力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在其他方面的报道比较罕见。如茶多酚在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以及调节酶的活性等方面的应用;另外,应系统地研究茶多酚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因为茶多酚添加过多会降低动物的生长性能,添加不足则会影响其作用。

6 茶多酚应用的安全性

6.1茶多酚的毒性

2005年路益等人(28)观察动物对茶多酚的急性和慢性的毒性反应。将小白鼠分为5组,其剂量分别为4.5、3.57、2.84、2.26和1.8g/kg,一次性灌胃给药,观察7 天。然后按改良寇氏法计算I D 大白鼠分为3组,高低剂量分别给予833、83.3 mg/kg的茶多酚,阴性对照组给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6个月,观察长期毒性反应。结果:小白鼠灌胃茶多酚为(2.64士0.254)g/kg。大白鼠长期灌服茶多酚后,体重增长、血常规、血液生化及脏器系数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茶多酚急性毒性低。大白鼠长期灌服茶多酚(833 mg/kg·d ),相当于人拟用日剂量的100倍也是安全的。曹明富等(29)关于TP的亚急性毒理研究表明,TP作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不过,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能否完全推广于人和动物营养中仍需要探讨。

6.2与体内元素的作用

茶多酚是一种富含羟基酚类化合物,使其在动物体内常与微量元素络合或改变小肠的通透性,从而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茶多酚通常不影响铁的吸收,但两者同时饮人小肠时易形成铁的复合物,造成贫血(30)。给小鼠饲喂含茶多酚的半人工饲料时,血液中非血红素铁浓度减少,肝脏和十二指肠中铁的贮备也会下降(31);相反,血液中锌、铜、镁的浓度增加,肝脏中锌和铜的含量不变,镁的含量增加;对于铝元素,TP能抑制吸收,降低血铝水平。小结

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高效的食品抗氧化剂。现已研究表明,茶多酚除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抗衰老、抗辐射、防治肿瘤、防癌、抗癌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可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畜牧业等领域。并且我国茶叶资源丰富,茶多酚的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绿色食品”的兴起及发展,开发和利用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科学发展的。相信随着日后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茶多酚的更多功能效用也将被更深入更全面的挖掘。

参考文献:

(1)保戬。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保健作用。《中学生理科月刊》2004年21期。

(2)曾磊张玉军邹正。茶多酚的功能特性及应用[J]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2。

(3)张光玉。茶多酚(TP) 一种极有潜力的新型饲料添加剂。饲料广角2000。

(4)杨贤强叶立杨。贾之慎.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开发与应用。福建茶叶1990。

(5)杨成峰陈学敏,王桂珍。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研究。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 9 9 6 年第15 卷第2 期

(6)史亚丽。朱宇宏。耐力运动与机体抗氧化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一6

(7)刘美声。运动和茶多酚对糖尿病大鼠自由基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山西体育科技。 2009年12月第29 卷第4 期

(8)陈建新兰先秋等。茶多酚工业提纯方法的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制药与生物工程系,成都,610065

(9)高映彤岑颖洲李药兰。等,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广州化工,2007

(10)扬贤强叶立橱贾之慎.天然抗氧化荆—茶多酚的开发与应用.福建茶叶.1991

(11)张建中孙存普殷绍瑾。自由基生物学导论.北京:中国科学拉术大学研究生院, 2001

(12)胡秀芳沈生荣等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现状茶叶科学1999,19(2):93

(13)杨四润马燕,周红杰。茶多酚的应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14)陈玉香刘阳周道玮。茶多酚对豆油及猪油的抗氧化作用[ J]. 食品科学, 2001

(15)吴天荣张自力。茶多酚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中国茶叶加工。2006

(16)宁鸿珍闫红张晓峰等。茶多酚矿工饮料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1998 (17)周友亚。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J] .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1

(18)饶光宇陈秀芬于燕妮。中国中药杂志 2001

(19)张晓刚陈运贞雷寒等。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20)Anderson R A,Polansky M M.Tea enhances insulin activity{J}.J Agric Food Chem,2002,50(24):7182—5623

(21)陈士军、竹剑平。茶多酚降血糖作用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309—1310. (22)刘波静.茶多酚对动物血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和抗氧化作用.茶叶科学,2000,20(1):67-70. (23)Davies MJ,Judd JT,Baer DJ,et al.Black Tea Consumption Reduces Total and LDL Cholesterol in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Adults. J Nutr,2003,133:3298S-3302S

(24)Wu LY,Juan CC,Ho LT,et al.Effect of green tea supplementation on insulin sensitivity in Sprague-Dawley rats.J Agric Food Chem,2006,52(3):643-648

(25)崔云甫石林秦虹。茶多酚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3): 229-235.

(26)屠幼英, 陈暄。茶叶多酚类物质抗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01, (1): 12-13. (27)邢淑婕, 刘开华。茶多酚与维生素C 联合抑制牛肉干沙门氏菌研究[J]. 食品科技, 2008, 33(11): 118-119.

(28)陆益杨帆梁宁生崔英等。茶多酚毒理学实验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9)曹明富,杨贤强.茶多酚的亚急性毒理研究[J】.茶叶,1992,18(1):27 29

(30)薄云红,刘亮,田松林。茶多酚对动物体内铁及胆固醇的影响[J].中国茶叶,1995,17(4);16一l7 (31)张光玉。茶多酚(TP)——一种极有潜力的新型饲料添加剂【J】.饲料广角,2000,(1):19~24 (32)陈海霞谢笔钧。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机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山西食品工业。 2O0O年第2期。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抗氧化剂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年12月第36卷第6期?465? 抗氧化剂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汪颖h,杜丽娜2,金义光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必医院,北京100038;2.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众所周知,活性氧(ROS)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相关,如癌症及各种类型的炎症,目前已有一些抗氧化剂在大众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作为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的很少。由于ROS生成很普遍,而且人体自身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在抗氧化剂的临床试验中很难获得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抗氧化剂若要应用于临床,应满足以下要求:药物递送至指定区域、临床试验中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以及建立新方法以阐明抗氧化剂作用机制。尽管如此,抗氧化剂的临床价值已广泛认可,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一些重要的抗氧化剂并探讨了为何目前临床应用如此之少。 关键词:活性氧;抗氧化剂;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3;R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40(2009)06硝65旬2 l抗氧化剂类药物 1.1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edaravone,3-甲基一1一苯基-2一吡唑啉-5.酮)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可猝灭自由基。脑缺血时产生活性氧(ROS)如羟氧自由基OH?,而且,缺血再灌注可引发花生四烯酸级联反应,0H?的水平随之增加。ROs可氧化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导致细胞受损和脑功能紊乱。依达拉奉为静脉注射用药,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首次用药,之后每天给药2次。该药可清除ROS,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害,能有效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死亡,有助于维持大脑正常功能。这也是首批批准用于自由基清除的药物之一。目前,该药用于治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由于其主要作用是减轻脑功能受损的程度,获得明显有效性结果的可能性不大,但脑梗死、ALs及其他脑部疾病患者对临床结果仍可抱有希望。 1.2依布硒啉 依布硒啉(ebselen)疗效独特,具有类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有效保护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大脑功能。但批准其用于上述疾病很困难,目前正考虑对其进行角膜损伤治疗的临床试验。 收稿日期:2009明旬2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汪颖,女,医师,研究方向:重症医学,E.mail:buHerny-5643358@hotmail.com1.3类黄酮 类黄酮广泛分布于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植物和其他物质中,可用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但人体对类黄酮吸收普遍较差,在人体内可能只有极少或没有抗氧化作用。 1.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目前人们对抗氧化酶(尤其是sOD)的临床应用兴趣很高。目前已合成了重组cu—SOD、zn-SOD和Mn—sOD,但血浆半衰期都很短。为改善这一缺陷,已设计了大量结构修饰的SOD,如:聚乙二醇化SOD、聚蔗糖化SOD、透明质酸化SOD和白蛋白化SOD,以延长SOD的血浆半衰期。它们已被用于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或炎症反应,但体内试验中这类药物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也未见有关soD对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的人体双盲临床试验的文献报道,仅重组Cu—SOD和zn.SOD注射剂对早产儿有效。 1.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琉基化合物非常重要,包括GsH、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和Ⅳ一乙酰半胱氨酸,特别是GSH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但GSH不易穿过细胞膜,为此合成了酯化GSH,如GSH乙酯、甲酯和二乙基酯。静脉注射GsH已用于治疗慢性肝病,在日本GSH滴眼液已用于治疗白内障。尽管此药副作用较小,但疗效尚不清楚。 1.6Ⅳ一乙酰半胱氨酸 Ⅳ一乙酰半胱氨酸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抗氧剂,

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

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 小组成员:莫娟兰,程小运,韦玲玲,李志宁,梁天贤,谢宏波,覃治达。 目录 中文文摘 [1].Liposomes和micelles结构对天然抗氧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2].天然抗氧化剂对抗晶状体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3].大豆异黄酮的UV/vis的抗氧化作用 [4].天然抗氧化剂防止精炼油酸败的研究 英文文摘 [a].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heat Germ Extracts [1] Liposomes和micelles结构对天然抗氧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儿茶素等类黄酮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茶叶、葡萄、柑橘、柿等多种天然植物中,它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消炎抗癌等多种功效,其保健功能已得到全世界医学界和食品营养界的公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儿茶素等类黄酮类物质的自动氧化及抗氧化机理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儿茶素类天然抗氧化剂在发挥其天然抗氧化保健作用的同时,其自身往往氧化成低活性甚至没有活性的氧化产物,特别是在天然植物原料加工过程中,这些天然抗氧化剂发生的自动氧化对其活性损失很大,因此,了解影响儿茶素自动氧化的因素,并寻找避免儿茶素自动氧化的方法以期提高其活性是医学界和食品营养界一直关注的课题。脂质体(Liposomes)和胶束体(micelles)类双亲和结构自发现以来,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脂质体结构的缓释性和靶向性在医药上的用途更为广泛,国外八十年代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于九十年代开发出了脂质体靶向抗癌药物面市;我国九十年代引起重视并投入一定的经费开始研究,但到目前国内尚无一例成功开发上市的脂质体靶向药物。本试验试图将脂质体(Liposomes)和胶束体(micelles)类双亲和结构技术在儿茶素等类黄酮类物质。 [2] 天然抗氧化剂对抗晶状体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B)、水飞蓟宾(SIB)、没食子酸丙酯(PG)、阿魏酸钠(SF)和沙棘总黄酮(TFH)5种天然抗氧化剂对抗实验性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作用。 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麻醉后,无菌操作摘出80只眼球,游离出透明晶状体。将实验分成8组:(1)对照组,(2)Fenton组,(3)白内停组(PS),(4)五味子乙素组(SchB),(5)水飞蓟宾组(SIB),(6)没食子酸丙酯组(PG),(7)阿魏酸钠组(SF),(8)沙棘总黄酮组(TFH)。所配制的各组培养液,除对照组外,均含有Fenton反应液,并分别含有白内停或上述5种天然抗氧化剂。将晶状体随机分为8组分别放入培养液中,在37℃、5% cO2、95%空气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温育。24 h后取出晶状体并在冰浴中做匀浆,测定晶状体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GH)、总抗氧化能力(TAO)、维生素(Vit c)和丙二醛(MDA)。结果以x±s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包行t检验。探讨Fenton氧化损伤和5种抗氧化剂作用下对晶状体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1)各组总蛋白无差异。Fenton可溶性蛋白显著性低于其他组。对照组可溶性蛋白占总蛋白的90.74%,Fenton组仅占26.71%(丢失了71%),阿魏酸钠组可溶性蛋白占49.85%,是Fenton组的1.91倍,且高于白内停组(P<0.01)。(2)Fenton组SOD和GSH-Px活性分别丧失43.92%和49.22%。对照组、五味子乙素组、水飞蓟宾组、没食子酸丙酯组和阿魏酸钠组的SOD和GSH-Px活性均高于Fenton组,其中阿魏酸钠作用最强(P<0.01)。白内停没有提高SOD活性的作用仅有轻微增强GSH-Px活性的作用;(3)Fenton反应使晶状体中GSH和Vit c 分别丢失77.88%和80.95%,各种单体均显示较强的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白内停滴眼液(P

茶叶中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叶中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1引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由于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扩大,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应用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500吨,日本500吨,其他国家和地区约400吨。近年来除欧美国家需求逐年增加外,东南亚、南亚等消费量也有较快增长。因此,当前茶多酚的市场前景广阔,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外茶多酚需求量将迅速从目前的1800吨攀升至2100吨以上,其市场规模可达十几亿元。我国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之一,每年约有70万吨茶叶,其中有约15万吨茶片、茶末,可供提取2.3吨食品级茶多酚。因此开发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将有充足的资源保证。自从新世纪对茶多酚类开展系统研究以来,茶多酚的许多功能被陆续发现。大量的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国内生产的茶多酚含量大于89%,咖啡碱小于2%。当前茶多酚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与医药行业。由于茶多酚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性,不断地对茶多酚进行研究,不断地出现新的研究成果。王玉春在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就茶多酚提取的各种方法的基本流程及各自得优缺点和茶多酚的用途做一综述。曹群在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中对现如今对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并比较各种提取工艺的优缺点。李俊华在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中经过对茶多酚的性质及现有提取方法利弊的分析,确定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可行的,并探讨了其较佳的提取工艺参数。王艳在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一文对其性质、结构和组成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王学松在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一文中综述了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特点以及改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植物提取物抗氧化成分及研究进展

植物提取物抗氧化原理及成分研究 抗氧化是抗氧化自由基的简称。因为人体常与外界接触,平时的呼吸、外界污染、放射线照射等因素会导致人体内产生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会导致人体癌症、衰老和其它疾病,而抗氧化自由基(以下简称“抗氧化”)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危害。因此,抗氧化已成为保健品和化妆品市场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从多种类植物提取物抗氧化成分及其原理出发,阐述了各界近年来利用植物对抗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提取物抗氧化原理 不同的植物提取的有效成分不尽相同,同样,抗氧化作用的植物提取物也有很多不同成分,其作用机理也有所区别,西安源森生物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 (一)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 与自由基有关的酶类分为氧化酶与抗氧化酶两类,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体现在抑制相关氧化酶的活性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两方面。 1. 抑制氧化酶的活性 生物体内许多氧化酶,如P-450 酶、黄嘌呤氧化酶(XOD)、脂氧化酶、髓过氧化酶(MPO)和环氧酶等,与自由基的生成有关,能诱发大量的自由基。 另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缺血再灌注时活性增加,产生大量NO而导致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许多植物提取物对上述各种氧化酶有抑制作用,从源头抑制自由基生成。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槲皮素、姜黄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抑制iNOS 的活性,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绞股蓝皂苷可以降低异常增高的XOD 和MPO 的活性,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氧化应激,延缓肾脏损害的进展。 2.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机体存在具有防护、清除和修复过量自由基伤害的抗氧化酶类,如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等。SOD 是体内超氧阴离子的主要清除者,将其催化分解为H2O2,但H2O2也具有氧化损伤作用,CAT 将其转化为O2和H2O。同时H2O2也可通过GSH-Px 的催化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反应生成H2O,同时生成氧化型谷胱甘肽。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提取抗氧化成分不仅能防护体内抗氧化酶,还能增强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如黄酮类中的槲皮素能减少胰岛β细胞的氧化损伤,同时还能恢复Fe2+致肾细胞损伤动物的SOD、GSH-Px 和CAT 的活力;皂苷类物质对氧自由基本身影响较少,但大多能提高体内SOD、CAT 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 此外,一些天然物质可在基因与转录水平上诱导体内抗氧化酶如SOD 的表达,发挥其抗氧化作用。 (二)抗氧化成分之间互补和协同作用 植物提取物抗氧化成分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关系,在体内通过电子和/ 或质子转移、作用于氧化酶和抗氧化酶、螯合钝化过渡金属离子、影响基因表达等途径联合发挥抗氧化作用。 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和西洋参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并且随着浓度上升,协同增效作用也相应增强。VE 和VC对鹰嘴豆抗氧化多肽的还原能力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VC与鹰嘴豆抗氧化多肽的协同作用较VE更强,所有的协同作用随添加量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三)直接清除或抑制自由基 植物提取物能够作为氢质子或电子的供给体,直接猝灭或抑制自由基,终止自由基的连

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产业化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1.1.1. 本项目是国家确保食品安全的战略性项目 化学合成抗氧剂作为食品添加剂,是世界在20世纪及之前的普遍选择。由于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对人体肝、脾、肺等器官均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在二十世纪中期,曾造成影响较大的中毒事件,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欧共体儿童保护组织(HACSG)、英国生物工业协会(BIBRA)等一些机构和组织对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对人体肝、脾、肺等器官均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一直延续到2010年的麦当劳“麦乐鸡事件”就是使用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延续。但由于世界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人们一时找不到没有毒副作用的抗氧化剂来取代它们,为此,各国相关机构对现行抗氧化剂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毒理学研究和评价,制定了详细的使用标准,来减少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对人的毒副作用。但世界各国及相关机构,出于对人类健康的关注,均希望找到一种对人类没有毒副作用的天然抗氧化剂来确保食品安全。 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成分,由于其安全、无毒或基本无毒,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从20世纪以来,国外相继研究开发了从茶叶、山嵛菜、西红柿、葡萄籽、甘草、烤烟及迷迭香等植物中提取对人体无毒害的天然抗氧化剂。这一发现也导致目前北欧国家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等严格限制使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化学合成抗氧化剂,而寻求并鼓励推广天然抗氧化剂,同时还限制或禁止使用了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食品进口。 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天然抗氧化剂中,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而且对人体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更难得目前只有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具有高效、稳定、耐高温的特点,这一发现,推动了世界各国对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开发。迷迭香抗氧化剂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开发的目标。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成分和儿茶素的 结构,全面地综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在油脂、肉制品加工和果蔬保鲜、糕点和糖果以及饮料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作用;食品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a natural food additives, ingredi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polyphenols grease, meat processing, and aquatic pre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astries and candy and beverage production. Key word: tea polyphenols;antioxidation;food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占茶叶干物量的20 %一30 % [1]。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捕获过量的自由基,因此是一类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 1 茶多酚的性质和结构 茶多酚在碱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酸性中则稳定、耐热、与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都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物,遇铁变成绿黑色络合物,与重金属盐溶液作用生成灰黄色沉淀,也能被高锰酸钾、硫酸铈等氧化剂氧化,与酒石酸铁生成红紫色络合物[2]。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 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 ~80% 。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比较复杂。BHA和BHT等酚型抗氧化剂可能与油脂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中断自动氧化反应链,阻止氧化。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因其本身易被氧化,因而可保护食品免受氧化。另一些抗氧化剂可能抑制或破坏氧化酶的活性,借以防止氧化反应进行。研究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并合理使用抗氧化剂不仅可延长食品的贮存期,给生产者、经销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商品。 关键词:抗氧化剂作用机理自由基现状前景展望 食品的变质,除了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外,还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食品氧化不仅会使油脂或含油脂食品氧化酸败(哈败),还会引起食品发生退色、褐变、维生素破坏,从而使食品腐败变质,降低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氧化酸败严重时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危及人体健康。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在食品的加工和储运环节中,除采取低温、避光、隔绝氧气以及充氮密封包装等物理的方法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全性高、效果大的食品抗氧化剂以防止食品发生氧化变质。 1 食品抗氧化剂的定义 食品抗氧化剂是指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食品储藏期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有很多,但可用于食品的抗氧化剂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效果; ②本身及分解产物都无毒无害;③稳定性好,与食品可以共存,对食品的感官性质(包括色、香、味等)没有影响;④使用方便,价格便宜。[1] 2 食品抗氧化剂的分类 目前,对食品抗氧化剂的分类,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植酸等)。按溶解性可分为油溶性、水活性和兼溶性三类。油溶性抗氧化剂有BHA、BHT等;水溶性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茶多酚等;兼溶性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等。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自由基吸收剂、金属离子螯合剂、氧清除剂、过氧化物分解剂、酶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或单线态氧淬灭剂等。[2] 3 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由于抗氧化剂种类较多,抗氧化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抗氧化剂可以提供氢原子来阻断食品油脂自动氧化的连锁反应,从而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二是抗氧化剂自身被氧化,消耗食品内部和环境中的氧气从而使食品不被氧化; 三是抗氧化剂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四是将能催化及引起氧化反应的物质封闭,如络合能催化氧化反应的金属离子等。[3]

抗氧化因子与天然抗氧化剂研究综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抗氧化因子与天然抗氧化剂研究综述 作者:乔凤云, 陈欣, 余柳青, QIAO Feng-yun, CHEN Xin, YU Liu-qing 作者单位:乔凤云,QIAO Feng-yun(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29;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0006), 陈欣,CHEN Xin(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29), 余柳青,YU Liu- qing(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 刊名: 科技通报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22(3)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22条) 1.Hallwell B Free Radical and antioxidation 1990 2.Wu G;Fang Y Z;Yang S Glutathione metabolism in antimals:nutritional regulation and physiologyical signi-ficance 2003 3.Jacob;Robert A The integrated antioxidant system 1995(05) 4.Arora A;Nair M G;Strasburg G M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isoflavon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a liposomel system 1998 5.Kameoka S;Leavitt P;Chang C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proteins in human intestinal Caco-2 cells treated with dietary flavonoids[外文期刊] 1999 6.句海松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1990(12) 7.Ng T B;Liu F;Wang Z T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nature products from plants[外文期刊] 2000(08) 8.Morel I;Cillard J;Lescoat G Antioxidant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the iron chelators pyoverdin and hydroxypyrid-4-ones in iron-loaded hepatocyte cultures:comparison of their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with that of desferrioxamine 1992(05) 9.Ozturk G;Erol D D;Uzbay T Synthesis of 4(1H)-pyridinone derivatives and investi-gation of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2001(04) 10.Huang D R;Proctor G R;Driscoll S D Pyridones as potential antitumor agents Ⅱ:4-pyridones and bioisosteres of 3-acetoxy-2-pyridone 1980(03) 11.Cragg L;Hebbel R P;Miller W The iron chelator L1 potentiates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iron-loaded liver cells 1998(02) 12.Sadrzadeh S M;Nanji A A;Price P L The oral iron chelator,1,2-dimethyl-3-hydroxypyrid -4-one reduces hepatic-free iron,lipid peroxidation and fat accumulation in chronically ethanol-fed rats 1994(02) 13.Helliwell B;Jello M C Gutteridge Free Radical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1985 14.Wickens;Andrew P Ageing and the free radical theory[外文期刊] 2001(03) 15.Vimala S & Adenan MI Malaysian tropical forest medicinal plants:a source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1999 16.Loliger Free Radicals and food additive 1991 17.Hudson B J F Food Antioxidants.Elsevier 1990 18.LOLIGER Free Radicals and Food Additive 1991 19.Arora A;Byrem T M;Nair M G Modulation of liposomeal membrane fluidity by flavonoids and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稳定性:在 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操作方法:1.煎煮法 该法特点是: (1)可以明火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溶剂只能用水; (3)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含淀粉多的中药不宜用。 2.浸渍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2)适用于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3)提取效率低; (4)水提液容易霉变。 3.渗滤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1 / 1

茶多酚的研究及新进展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华丹2007090306 )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 属于植物混合多羟基酚类,是儿茶素(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花青素和花白素)、花黄素类(黄酮与黄酮醇类)和缩酸及缩酚酸类等集中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防帕金森病糖尿病超氧化自由基提取纯化天然抗氧化剂抗肿瘤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氧化应用展望 一.茶多酚有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 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是由产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在6-羟多巴(6-OHDA)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导致帕金森病起着重要作用[1]。他们系统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了茶多酚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阐明了茶多酚通过清除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预防帕金森症的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宣武医院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没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给广大老年群体和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凝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与血浆脂质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LDL)可致AS,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起拮抗作用。载脂蛋白缺乏和异常可影响血脂的运输和代谢,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AS。茶多酚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茶多酚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的含量,影响LDL的氧化修饰,提高HDL的含量。 在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凝固时间为192s,而添加茶多酚0.5mg的实验组4h后血浆仍未凝固,且随茶多酚添量的减少,凝固时间逐渐恢复常态。同时还发现醋酸纤维电泳纤蛋白原区带消失,这说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凝和促纤作用[2]。姜玉如等[3]研究发现,茶多酚尤其是其中的儿茶素EC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可抑制动脉中膜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助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国内外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洋, 韦小英, 阮征 作者单位:杨洋,韦小英(广西大学生物技术与糖业工程学院,南宁,530004), 阮征(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广州,510640) 刊名: 食品科学 英文刊名:FOOD SCIENCE 年,卷(期):2002,23(10)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20条) 1.IGARASHI K;Yoshida T;Suzuki E Antioxidative Activety of Nasunin in Chouja -nasu(Iittle Eggplant Solanum melongena L.Chouja' ) 1993(02) 2.CdolbertLA;DeckerEA查看详情 1991(05) 3.FrankelEN;HuangS;KannerJ查看详情 1994 4.中谷延二最近の天然抗酸化性物质の研究 1990(07) 5.Cao ZF;Zhu XQ Antioxidant Action of Tetrandrine: An Alkaloid from the Roots ofRadix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外文期刊] 1997(01) 6.张红雨;王芙媛;李明知母宁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1997(03) 7.Gordon M H;WengX C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extracts from tanshen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1992(02) 8.SuJD查看详情 1988 9.KimSY查看详情 1994 10.夏邦旗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995(01) 11.Whysner查看详情 1994 12.唐传核;孟岳成蜂胶的生理功能以及开发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1999(02) 13.FakourelisN;LeeEC;MinDB查看详情 1987(01) 14.立山千草;本间伸夫;并木和子食用花卉に含まねるポリフ工一ノル类含有量とモの抗酸化活性 1997(04) 15.KatsuzakiH查看详情 1992(12) 16.Yanishilieva N V Effect of an Ethanol Extract from Summer Savory (Saturejae hortensis L. ) on the Stability of Sunflower Oil at Frying Temperature[外文期刊] 1997(04) 17.李爱华生姜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1995(12) 18.Kikuzaki H;Nakatani N Antioxidant Effects of some Ginger Constituents 1993(06) 19.LeeY;Howard L R;Villalon B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resh Pepper (Capsicum annuum) Cultivars[外文期刊] 1995(03) 20.宁正祥食品生物化学 1995 引证文献(38条) 1.陈小强.张莹.于雪莹.祖元刚植物源食品抗氧化剂的筛选与研发趋势[期刊论文]-特产研究 2011(1) 2.祝水兰.雷颂.冯健雄.闵华.幸胜平.熊慧薇.欧阳玲花.刘光宪花生果烘烤加工新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