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0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8)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9)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5)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6)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2)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7)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6)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水涨船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我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在全科干部职工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抢抓机遇,谋篇布局,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临床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争创品牌效益,不断增强全科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改革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我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百姓放心的中医医院,把我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二、建设目标 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科意志,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科室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力争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出一支仁心仁术、迎难而上的临床技术与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我科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即:把我科建设成医院的一支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施先进、科室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优秀科室与重点科室。 三、初步工作规划 (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件,是衡量一个服务单位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

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吞咽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阻络证 肝肾亏虚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二者有相关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康复评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或CT; (2)吞咽功能评定; (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5)心电图。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视频透视检查(VFSS)、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ES)、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 (1)感官刺激 (2)吞咽肌功能训练 (3)呼吸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摄食训练 2.针刺治疗 3.推拿治疗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痰阻络证:息风化痰,宣窍通络。 (2)肝肾亏虚证:滋阴补阳,开窍化痰。 (3)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5.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调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中心医院临床路径培训计划

宽甸中心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培训实施计划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促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探索。所以我院在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加强临床路径相关文件的学习,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建立组织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工作要求 各试点科室和专业成立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院办等职能部门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二)开展培训指导原则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项全新的模式。因此,我院院办、质控科、医务科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试点科室、辅助科室、相关职能部门等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充分调动其参与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通过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培训,让参与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施临床路径

管理的步骤、环节、措施、任务、时间和目标要求。要加强对试点科室的全方位指导,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训实施方案 1、医院总体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宽甸中心医院临床路径培训教案,临床路径的专科模板、实施流程、医患沟通等所有培训内容经过质控科严格制定把关,并制定培训时间表由质控科指定专家组负责实施。 2、质控科等职能部门负责监管和督导,保障培训计划按时、有序的进行,并进行中期调查反馈,期末总结评估培训成果。 3、建立临床路径绿色通道:临床路径管理和培训涉及到医院的多个部门和科室,涉及到多个学科。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核心,密切试点科室与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使相关部门和科室能积极主动地按照临床路径培训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落实好相关任务,配合试点科室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各项工作。 4、严格考核。单病种临床路径培训考评结果与科室责任人职称评聘、评优晋级和劳务分配等直接挂钩。 (四)实施过程监控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要求,试点科室及临床医师、护士要落实责任,加强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环节监控,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制度,严格按照既定临床路径、进出临床路径患者的条件及临床路径变异的处理原则,按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中医临床路径 令狐文艳 (2000年) 科别康复科 XX市中医院 二000年一月 目录 1、中风病(急性期) (3) 2、中风病(恢复期) (1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 疾病分期为急性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年月日 (第1天)年月日(第2天) 主要诊疗□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 性评估、实施溶栓应用评估等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工作□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 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病情平稳者早期康复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血型 □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血脂、血糖 □凝血检查 □血压监测 □心电图 □胸部 X线透视或胸部 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超)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 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 食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良肢位摆放和关节被动 运动 □病情平稳者针灸治疗 □病情平稳者康复训练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I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静脉抽血 □配合急救和治疗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 ,分层指导患者的康复和 锻炼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 (第3天)年月日 (第4天) 年月日 (第5天) 主要诊疗工作□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 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 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 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 和预后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与 诊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 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检查证据 (三)康复评定。 `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定 3、关节活动范围评 4、反射检查 5、神经干叩击试验 7、患肢周径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 2.康复治疗: (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物理因子治疗 (4)肌力训练 (5)作业治疗

(6)感觉训练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科或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查项目: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七)出院标准。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最新版】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已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2)站立/步行功能障碍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片显示人工膝关节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9-11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 1.一般临床情况评定 2.康复专科评定 1)伤口情况评定 2)下肢围度评定 3)下肢血液循环状况评定 4)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定 5)下肢肌力评定 6)转移/负重能力评定

7)步态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治疗 2.康复治疗 1)安全活动指导与健康教育 2)物理因子治疗 3)肌力训练 4)关节活动度训练 5)转移能力训练

6)下肢负重训练 7)步行训练,包括助行器选择与使用训练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3.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治疗 2)血栓处理 出现骨折、假体脱落、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严重合并症时需专科会诊与转诊。 (五)标准住院日14-21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骨科已行人工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4),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严重合并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期间辅助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片; (4)膝关节X线片; (5)下肢静脉血管超声; (6)D二聚体。

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探讨

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探讨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住院颈椎病人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的康复治疗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住院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消肿、营养神经和改善循环等。实验组除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外,还接受合的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短波脉冲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临床路径具有其特殊性,以康复治疗为主,能够有效促进颈椎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良,颈椎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很高。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部位血管神经丰富,当突出的髓核压迫到血管或神经后,极易引发头痛、眩晕、手麻、颈椎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会发生截瘫。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住院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86岁,40岁以上的病人占77.7%,平均46.5岁。根据受累组织的临床表现不同,将颈椎病分为四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中神经根型者12例,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反复颈肩痛放射至单或双侧上肢:脊髓型者8例,表现为双手上的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上肢末梢的感觉发生障碍,下肢深度障碍:交感神经型10例,表现为头颈肩痛、有麻术感,并且相应部位有压痛点:椎动脉型10例,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呕吐或持续性头晕、耳鸣。 1.2方法 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消肿、营养神经和改善循环等。实验组除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外,还接受合的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短波脉冲治疗。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长短、病程、性别、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同时本研究的相关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病例进行具体分析,为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60名心颈椎病患者的病例以及临床资料的对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评价患者的颈部残障指数,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颈部残障指数评分均降低。经过随访发现,实验组有28名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减轻,有效率达93%,对照组25名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率83%,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完整版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 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2.头颅CT 或MRI 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 天。(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 10:I61.9 脑出血疾病和 ICD-10:I63.9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 (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疾病诊断; (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防治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康复预后。2.初期评价内容包括: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 (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 昏迷量表; (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运动障碍:Fugl- Myer 运动及平衡评分、Ashworth 痉挛评定、步行能力评定等; (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6)简要吞咽评定:饮水实验; (7)简要构音及言语评价; (8)心肺功能评价; (9)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 手综合征、肌围度等; (10)心理状态评价; (11)大小便功能评价; (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 指数;

最新整理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知识讲解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 2.头颅CT 或MRI 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 (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 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10:I61.9 脑出血疾病和ICD-10:I63.9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 (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疾病诊断; (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防治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康复预后。 2.初期评价内容包括: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 (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 昏迷量表; (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运动障碍:Fugl- Myer 运动及平衡评分、Ashworth 痉挛评定、步行能力评定等; (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6)简要吞咽评定:饮水实验; (7)简要构音及言语评价; (8)心肺功能评价; (9)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 手综合征、肌围度等; (10)心理状态评价; (11)大小便功能评价; (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 指数;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0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8)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9)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5)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6)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2)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7)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6)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 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头颅CT 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 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

临床路径培训知识

临床路径培训知识 简答题 一、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的概念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标准 三、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四、临床路径的变异处理步骤 五、进入和退出临床路径标准 六、临床路径科室实施小组的职责 七、临床路径科室个案管理员的职责 八、简述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系 九、临床路径管理质量指标监测中效果指标及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有哪些? 十、如何进行临床路径评价与改进 答案:一、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临床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品质。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核心理念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医疗质量实时控制,并不断改进医疗质量,主要作用是规范“服务行为”,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减少无效支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1、常见病、多发病;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三、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计划(含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4、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5、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四、变异定义: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 变异的处理: 1、记录。2、分析。3、报告。4、讨论。 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对于临床路径中出现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当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88 康复科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且伴有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等非脑卒中疾病引起的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有昏迷、脑疝、并发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认知功

能障碍等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言语功能评定(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头颅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凝血功能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胸部正侧位片、TCD、颈动脉和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MRA、DSA或CTA、动态心电图、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功能核磁共振(fMRI)、全腹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体针 头针 舌针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 推拿疗法 (3)运动康复 (4)物理因子疗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 3.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语言听理解、口语表达功能有所改善。 2.日常交流能力改善。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疼痛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心理障碍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8)痉挛处理 (9)疼痛处理 (10)心理治疗 (10)中医治疗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临床路径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肢体骨折,且已行手术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疼痛 (2)肿胀 (3)运动障碍 (4)感觉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常规检查。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康复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于4-15天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骨折愈合情况 2、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 3、肌力评定 4、肢体长度及围径的评定 5、感觉功能的评定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物理因子治疗

(2)运动疗法 (3)手法治疗 (4)作业治疗 (5)矫形器与其他辅助器具的装配与使用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肢体骨折术后,骨科明确诊断,且已行手术治疗。 2.病情稳定,有康复治疗需求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可根据患者近一月内的检查化验结果进行选择)。 1.必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