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2015——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

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可知同一件事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A与C、D说法太过绝对。

考点:史学常识

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从题目可知考察的分封制起到的作用,把贵族分封到地方,应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交流,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秦朝开始)和贵族世袭(血缘关系),所以B、D排除;C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3、(2017·全国Ⅰ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从表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目增多,可判断出中央的势力有所增强,这就有助于解决边疆问题,所以答案选B.A、B材料无法体现;(A王国问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得以解决;B材料涉及的是地方)D、区域应该是缩小。

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

4、(2017·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历史叙述。(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的描述,记录。我们要求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所谓孤证不立。)从材料中李世民当时的身份有不同的说法,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D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说,可信度较低;但材料都有涉及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所以答案是C。

考点:史学常识

5、(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宦官读书识字从明初禁止到明中后期逐渐制度化,很明显是要适应决策过程中宦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而B、C、D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

6、(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由原来的私家编纂到魏晋以后由朝廷官修并且重视,联合所学的知识判断朝廷应该是有政治目的,所以答案是C。A、B、D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史学常识

7、(2015·全国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解析:材料分析可知从汉宣帝以后的皇帝都强调要和郡太守来治理国家,体现出郡太守(即地方)的重要性,所以答案是A;B并没有说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是二者的合作;C、D材料并没有体现。

考点:汉代政治制度

8、(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两汉时期(西汉和东汉),外戚(如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地位得到提高,而汉末皇帝一般都幼小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其中一个原因,所以外戚地位提高应该跟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答案是C。A、材料没体现;B、D 不符合材料(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一般指男系血缘,夏朝开始。外戚是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考点:汉代政治制度

9、(2016?全国Ⅱ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从族谱记载知在清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骤然增多,这说明答案是B。因为大量的移民已在台湾落叶生根,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必然会把祖先牌位也请过去。A是偷换概念,材料并没有强调族谱的编修;C、D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清朝·宗法制

10、(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B

解析:科举制的自由投考,差额录用,有利于更多的人参与选拔,所以是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的。(如高考)A、说法太过绝对;B、无法体现;C、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1、(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答案:B

解析:题目问的是“这表明西周时”——那么“这”指的是材料中“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体现的是一种传承。所以答案是选项B。而选项A,从材料商周时期使用的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文字。选项C、D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宗法制、青铜器、铭文

12、(2016·全国Ⅲ卷·25)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

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

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初是利用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之力治理国家,所以答案是B。A、无法体现崇尚儒家,而且秦朝用的是法家;C、说法错误。D、材料无体现。

考点:汉代政治制度

13、(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分析可知宋太祖怕因为自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而闷闷不乐,这说明史官的书写对皇帝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答案是A。

B、太过绝对;

C、并未体现双方有尖锐矛盾;

D、并不是主要的反映。

考点:宋代的政治制度

14、(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从这一变化即“三司直属六部”到“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体现的应该是减少了处理事情的环节,有助于提高效率。A、C错误从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可排除;D、材料无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宋代已基本解决)

考点: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5、(2017·全国Ⅲ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第(1)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1、“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跟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有关;2、“1608年,……增进对年贸易……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知跟对华贸易,赚取利润有关;3、“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可知荷兰面临与西班牙的激烈竞争。4、结合材料的时间点,可知这是出于明朝的末年,明朝的统治即将崩塌。第(2)问,首先我们要清楚促进国家统一的措施应该是多方面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而1、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领土的完整,2、“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

孔庙,建立学院、……例开试儒童”,可知政治、文化教育制度都与内陆相同或者相似(文化的统一);3、“许多文人学士……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可知跟内陆保持交流,而且民族文化同源。

考点:明清的政治制度;西方殖民扩张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1、(2017·全国Ⅲ卷·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利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无论是官员、陪审员或者成年男人都一个宣誓的仪式,体现出是要有责任感,所以答案是D;而A、B、C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因为材料除了公职人员外也包括普通的成年男子。

知识点: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2、(2017·全国Ⅱ卷·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执政官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即使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体现的是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只要不符合民主法制都将会受到惩罚,所以答案是D。A、说法错误,这局面出现在改革之前,而且也不符合材料,出身贵族也会被流放;B、材料体现出雅典遵守法律,而不是缺乏法制基础;

C、不符合史实,公民拥有政治权利。

考点: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3、(2015·全国Ⅰ卷·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

原则如高擎的称体现的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C

解析:称体现的裁量公平,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而双眼蒙布应该代表的眼睛看不见,但可以用自己的头脑或心进行判断,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响,所以答案是C;A、C、D不符合材料,且说法有误,审判的标准应是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

考点:罗马法

4、(2016·全国Ⅱ卷·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

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