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书协十一届国展作品欣赏

中书协十一届国展作品欣赏

中书协十一届国展作品欣赏
中书协十一届国展作品欣赏

中书协十一届国展作品欣赏

十一届国展作品欣赏张志庆(河北)行草书《书画轶事》册页?40cm×30cm×12

提名评委:李有来这件行书册页是十一届国展所有作品中的一个亮点,取法“二王”一脉,进而下探宋人消息,尤用力于米南宫。笔墨精到,温润妍雅,收放有度,擒纵自如,率性自然中不失法度,且前后一贯,无有懈怠。可以想见,此作当是作者平心静气时倾力所为。窃以为,判断作品高下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笔墨功夫是否精到,二是能否于笔墨中寓性情。此作两者兼备,故得评委一致好评。当代书家经常为了强调章法变化而穿插小字,此作于文中、眉头兼有两色小注,虽亦碍眼,然细细品读,小字亦有古风,多为其习书心语,亦属博综。李良东(江西)行草书《古诗二首》中堂?243cm×98cm 提名评委:李木教李良东大字行草作品用笔娴熟干净,结体匀称平正,章法疏朗自然,虽行草相杂,但燥润相生而绝去矫饰造作之病,显见作者在王、米、赵、董帖学一路的深厚功力上熔冶有成,面目初具。作品兼具小字的精到与大字的洒脱,与时下一些专事摹仿、油滑描划乃至扭捏作态、矜才使气者迥异,清新雅逸、平淡沉稳中亦有才子气,殊可玩味。篇中断行抬头稍嫌刻意,虽出于手札习惯用以布白变化,但毕竟小处着力非大家手段。张胜伟(陕

西)行书柳永《望海潮》中堂?240cm×100cm 提名评委:刘洪彪作者以纯正之行书录柳永《望海潮》词,洋洋107字,一气贯注,优游不迫。其点画精致而不流滑,字形端丽而不媚俗,章法工整而不刻板,墨色匀和而不迟暮。统观全幅,依稀可见“二王”风韵,清晰窥得“苏米”形神,于帖学一路、“二王”一脉涉猎甚广,钻研颇深。时人作书之流弊,大抵三类:或不临古,下笔无由,正书立不住,行书走不端,草书跑不稳;或浅临古,不得要领,行笔欠技法,结字缺古韵,谋篇少文气;或死临古,照猫画虎,点线喜描摹,造型好程式,章法多雷同。此作不然,虽属恪守传统、遵从前贤之典型,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古法为己有,实为既到位又有味道、理性调控而能感性书写之佳作。蒋乐志(山东)行书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中堂?248cm×129cm 提名评委:刘洪彪此作一张白纸、48个大字、40个小字、三方印章。作者心无挂碍,信手由心,率意行进,自然排布。大格局,正能量,磊磊落落,力健气雄。其远追魏碑古拙之气,近熏时代快捷之风,深得赵之谦外形内蕴,兼融各流派墨趣笔情。作者操大笔,用宿墨,多扁锋,惯方折,取横势,喜密实,自始至终情绪饱满,从头到尾笔法统一,个性语言和自我形象显而易见。字多独立,偶尔牵连,以行为主,间出楷草,于沉雄厚朴中营造活泛。五行大字,两行小字,字数不等,行距不均,于正大宽博中避免板滞。当下书法创作,

一味摹古丢失自我、希图保险只写小字、极力造势追求外表之风正酣,此作素纸大字,恣意放怀之创作心态与手法,堪当楷模。张爱萍(江苏)楷书《柳三变词十首》册页?40cm ×20cm×10(局部)提名评委:何应辉张爱萍的小楷册页《柳三变词十首》不同于近些年多数全国展投稿小楷作品之以大面积多字数炫示功夫,它的正文每页面积甚小,字数百字左右,却写得精健秀逸,宁静活脱,变化有致而连贯纤茂,气息格外清雅舒畅,令人作细风梳柳、金钗度发之想。幅式的设计也颇具匠心,袖珍玲珑形呈长方的正文幅面与宽大方正色调银灰的周边空间形成强烈对比,使观者视线高度聚焦于正文本身,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高?岩(山东)隶书程伯子《陈公园修禊事席上赋》中堂?240cm×120cm 提名评委:曹宝麟说来或许会得罪人,近年来的隶书时风被几家评委面目所塑造,经过培训而克隆,几乎千篇一律。处于古文字最下端的隶书,毕竟还是需要以追求古意为尚。唐人八分已严重程式,迹近版刻。古意之难得,只能从学古中潜移默化。然而,走捷径的美术化制作趋向已使古意日渐浇漓,令人惘然。高岩的巨幅隶书气息醇古,一看即知是经过长期的汉碑临习酝酿得之。它有摩崖的雄浑气势,兼得汉碑中如《张迁》、《郙阁》一路平正大气的精神。它的雄浑避免了粗浊,正大又不流于呆滞,达到如此境界,难能可贵。我本属行草组评委,评奖阶段尽管打破书体界限,但推荐一个隶书

作者是否越俎代庖?我年轻时曾学过汉隶,个中精窳自能分辨。但愿此举使一个优秀的隶书作者不致埋没,更使踏踏实实则古的学风得到弘扬。汪敦银(湖北)楷书《书斋雅赏》中堂?88cm×68cm(附局部)提名评委:孙晓云此小楷作品《书斋雅赏》内容为苏东坡《凌虚台记》、《超然台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名文四篇。一篇一小幅,共集成四幅。在整体大幅作品中,并不显眼,但我却选了它。细观此幅小楷,有晋唐之风骨,亦有元明之温润。运用疏密章法,取势灵活而不乱;渗入行书笔意,偶有牵连而不流滑。秀美不外露,排列不呆板,心平气和,轻松自如。有天然巧妙的结字能力,又有稳健扎实的用笔基本功,实属难得的佳作。后来我了解到,作者汪敦银不是书法专业出身,工作之余就是喜欢写小楷。他是有天赋的、心静的、踏实的,并且他看过、临过、琢磨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小楷,有过长期的练习和训练。通过作品,我能看到他于传统书法心追手摹、志存高远,感受到他写字时的安宁和幸福。曲庆伟(黑龙江)行书《凌寒斋自作诗词》册页?32cm×22cm×12 提名评委:曹宝麟十几年前,刻意拼贴尚未演为风气时,我就曾反对册页参评,因为既然投稿不允许装裱,那么册页无不裱褙且品相姣好,至少在评审起跑线上是不公平的。现在册页反显得朴素,于是一溜平排的册页让我徜徉、驻足。有一件写得很好的册页因超过尺寸被取消了资格,但如果合格仍会因同省或曾听

过我课而必须自觉回避,结果我发现了素昧平生的曲庆伟。这本册页抄写的是自作诗,也正是本届征稿提倡并鼓励的。然而我之所以被它吸引乃是因为它像山间随意曲折的清溪

汩汩流淌,处于汇成瀑布一泻直下前的自由状态,行于所行而止于不可不止,欢快地从石罅流出。水势平缓也就不会与阻挡的大石折冲喧豗,当然更不会激起沉滓而始终保持清澈。曲庆伟抄诗读诗而最终学会写诗,因此书卷气充斥于字里行间。点画的清刚,结字的清越,没有拘泥于少数几家,但又看得出渊源有自消息多方。应属于历代文人自订诗集时采取的传统格式,可谓辞章和书法并美兼顾的那类,这种风格为我所激赏。郑长华(黑龙江)行草书周密《齐东野语》册页?36cm×18cm×12 提名评委:顾亚龙行草书周密《齐东野语》册页,作者以行草手札书之。用笔承“二王”家法,提按顿挫,使转萦带皆交待清楚,点画精准到位。行笔尤善使锋,方起圆收,简洁明快。虽方寸小字,却毫无懈怠,起承转合,心手相应。笔调中还参以宋元墨趣,线条更显丰富,意态多姿。此外,作者在创作中,以字法映带章法,通篇作品的节奏和旋律在轻重缓急中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抒发。通观全篇,从首至尾,前后呼应,一以贯之,神完气足。字里行间,笔墨精致,“语言”纯正。气息文雅,不激不厉,反映出作者极为深厚的书写功力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艾?青(福建)楷书《苏轼散文三篇》中堂?197cm×106cm 提

名评委:张改琴此幅作品以魏碑为源,并取颜柳筋骨、赵体及清代碑书之长,形成自己面目。爽利与圆润相间,刚健与柔媚共存;润而不湿,干而不燥;气息纯正,自然有趣;开合有度,使转自如。作者能如此取法,可见其对楷书理解有深度,学识丰厚,实属难得可贵。张平均(河南)楷书《千字文》册页35cm×17cm×10 提名评委:张改琴此本小楷册页取法“二王”,得魏碑之疏朗俊利,文徵明小楷之清丽典雅。广涵众长,自得其趣,小中见宽博,密处得松绰。结构精准,法度森严,笔笔到位,一丝不苟,首尾贯通,一气呵成。宝蓝纸配白色写就,显明干净。又配朱砂印泥更兼沉稳敦厚,很是得体。每页章法安排均有不同,画面活泼生动,意趣盎然。欧阳荷庚(江西)行书《杨维桢诗二首》中堂?240cm×128cm 提名评委:刘月卯本届国展中欧阳荷庚所投的大字行书作品在全部入展的行草书体中格外引人注目。此件八尺行书点画沉实、意态飘洒、气象雍容,其对苏字的理解和应用已与时人拉开了距离,初显自家气象,表现为:一是用笔上融入了碑之端厚,笔法上正侧兼用,顿挫分明;二是其将苏字拓展为大,字势上更加奇崛开张。这种不逐时尚、从容淡定的艺术品质,难能可贵。个别字形强调“扁”的处理,给人以过于“压”的感觉,不能使字形“挺立”,还须注意。刘山林(江苏)行书王勃《滕王阁序》条幅?189cm ×60cm 提名评委:陈加林初看此帧作品貌似学赵之谦,近

看亦有宋人意味,笔墨运用与结字构成俱佳。此幅作品用笔方圆并备,其中锋用笔尤显主道,用笔缓而沉,含而不露,使转得宜,故而墨气氤氲,涵蓄力拔,使通篇稳实茂密,谨严厚重,散发出庄重、润泽、圆劲、典丽的古韵。在其牵丝映带中随之安顿,气机自出。线的厚实与书写速度的掌控自如,寓静于动,用墨上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感。作品整体华滋厚重,整严劲健,寓平于奇,自然平缓中见奇崛,有滞而不浊,轻而不滑的视觉效果。结字取斜势,随机映带,笔短意长,收笔处从容,神气四溢,显其活脱雅健,亦庄亦谐。章法上弥漫布置,不求大块面大空白,力避过分强调构成的“做作”。乔延坤(河南)隶书节录《孝经》中堂?230cm ×109cm 提名评委:鲍贤伦数十万计的竹木简牍和帛书的出土是二十世纪考古事业的伟大成就,也给当代书法创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最近二三十年来,参用简牍法进行隶书创作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一些人学古不深,或作奇怪之形状,或堕油滑之弊端;又有一些人学古不可谓不深,却亦步亦趋在仿竹简纸上书写,自套枷锁将创作降格为摹古制作。乔延坤这件作品学古而能自运,从众多学简作品中脱颖而出,令人眼前一亮。从技术上分析,作者对秦汉简牍帛书下过一番扎实功夫。字形多有所本,修短方圆又根据创作需要协调处置;用笔徐疾得当,轻重适宜;墨色枯润相间,虽然刻意却不突兀;章法上大量的横平竖直笔划处理具有很好

的稳定感,少部分斜线长划加上段落圆点以及三条暖色隔线,恰到好处地丰富了节奏变化,行距字距疏朗透气,600余字竟无促迫之感。整件作品透露出古雅温润的气息。当然作者也需警惕作品中露出的那一点点扁笔端倪,秦简本身有此种笔法,但放大到纸面上还须谨慎才好。林景辉(福建)行草书《自作诗三首》中堂?233cm×91cm 提名评委:龙开胜林景辉作品书自作诗三首,每首平仄合律,朗朗上口,描景写物生动有趣,虽谈不上十分精妙,但也可观,此符合自撰诗文之提倡。此作技法取王铎笔意,间以米芾姿态,如“满”、“鸟”、“寂”等字,相处妥帖和谐,笔法纯熟,字势优美,起承萦带自然,并不突兀。节奏明显,重字不呆滞,细字不轻飘,墨色枯润得宜,跳跃映带极其流美。章法布构,欹侧生动,构思独特,起笔第一字与第二字相距较大,每首诗后落小字标题,但并不妨碍作品整体气息的畅达,第二行第一字起承与第一行拉大距离,而与第三行紧贴,看似不妥,实则欹侧生姿,使整幅作品动感十足。看最后落款,作者为了不破坏正文的整体效果,而用小字落到左侧最边处,与正文形成强烈对比,使整幅作品完美生动。当然作者也需警惕作品中露出的那一点点扁笔端倪,秦简本身有此种笔法,但放大到纸面上还须谨慎才好。李国庆(黑龙江)行草书《书余遣兴》条幅?234cm×52.5cm 提名评委:胡抗美这件作品取法“二王”帖系,有江左风流韵致,连贯流畅,婉转细腻。

通篇寓变化于法度之中,技法娴熟,点画表现及起承转合轻松自然,有时代感。这件作品的特点有三:一是细线条融劲利与虚和于一身,圆浑婉曲而内含筋骨,体现了作者“提得起笔”的能力;二是重墨侧锋的运用与细线条之间的鲜明对比。作者将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作为相似性造型的手段,通过连贯成片的组合形成相似和对比,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三是章法上的侧面形象。作品前三行之间行距疏朗,末行与第三行之间行距紧密,营造出作品的侧面形象,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不足之处是除粗线与细线的对比外,其他对比元素显得欠缺一些。许全业(福建)隶书君子贤者联?240cm×50cm×2 提名评委:张?继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且“每碑一奇,莫有同者”,可谓众美纷呈,格调高古、气息醇厚是其共同的审美特征。此件大字隶书对联作品,即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一要点。此作明显师法汉《石门颂》,用笔厚重苍劲,亦不失灵变。结字以法为基,稳中求动,收放适度。总体看来气象浑穆,笔墨沉雄,不失为一件佳作。尤其以大字表现,更是难能可贵。作大字不易,其用笔、结字及墨法均难以驾驭。相对于来稿中大批量密密麻麻的小字作品,大字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不仅让观众为之神情振奋,其审美价值更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发展眼光看,此作若能在诸艺的融汇及个性的表现上再有所拓展,其艺术质量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徐右冰(北京)行草书自作《境

由心生》手卷?33cm×236cm 提名评委:刘月卯手卷是一种适合表达心性的书法形制,因其自由和抒情被历代书家所喜爱,所以手卷也往往成为一个书家乃至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徐右冰的这件行书手卷内容为作者自作短文一篇,字里行间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观此作,艺术风格有明清风范,胎息于王铎,字的点画及形态均能得以新的诠释,且能将王铎之点线化刚为柔,写得细腻传神,可以看出徐右冰对经典作品有出色的把握和解读能力。细观此卷,书写状态优游自得、自然放松,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当然个别字如“过”、“定”、“明”、“来”、“些”等字形稍显失控,需再加以调整。王大禾(浙江)行草书节录朱象贤《印典二十则》中堂?232cm×78cm 提名评委:刘月卯十一届国展进入终评时,每一件作品的上与下可能就在毫厘间,取法的高低均能左右一件作品的去留,而进入优秀作品提名阶段时,好作品从众多入展作品中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作品的气息和格调。王大禾的这件小草书轻灵、自在、洒脱,细品可用“纯、逸、雅”三字概括。所谓“纯”,其用笔能得“二王”真谛,点画干净,草法精纯;所谓“逸”,通篇逸气盈楮,深涵晋人潇洒古淡之韵致;所谓“雅”,就是该作体势流美,精润隽永中有闲雅之情。此件作品的取法融汇了《十七帖》、《书谱》的经典元素,又对怀素《小草千字文》进行了消化吸收,特别是在局部上加强了纵势上的连绵与畅达,

并施以大草的表现手法,强化了整幅作品的韵律,通篇真气弥漫,古意盎然。当然此作为了强调一种流动和飘逸,个别点画稍显沉着不足,尚需磨砺整合。王志立(河南)行草书苏轼《定风波》中堂?248cm×124cm 提名评委:李木教王志立草书巨幛以纯白生宣出之,显示充分的自信和超群控制力,长枪大戟、纵横使转,如入无人之境。作品立根明清大草,沉雄劲健、淋漓酣畅、气息醇厚,得倪元璐高古拙朴而避其奇诡迟涩,盖得益于颜体行书之平实圆润。又深研王铎涨墨法,运用恰当,倍增作品张力,尤见匠心。所憾者,大字正文未完转入的题款小字略显突兀,虽为分章布白计,然为形式而形式终究一病,此亦时风耶!王道国(广东)行书杜甫《积草岭》中堂?238cm×109cm 提名评委:毛国典王道国行书《杜工部积草岭诗一首》取法正宗、气势沉雄、素朴端庄、迥异时风。此作以“二王”为根基,以宋人笔意为风神,极尽结字开阖、墨色浓淡、用笔中侧、章法聚散、节奏快慢、笔势连断等变化之能事,且于八尺素绢创作六行大字,形制大方、字大盈尺、含蓄蕴藉,较好地处理了大字创作中的气势与文雅的关系,尤为难得。这也体现了老作者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挖掘和对经典的坚守,以及运用个人才情和功力去探索个人风格的特殊意义。张志鸿(山东)隶书《澄玄堂乙未诗稿》中堂?239cm×116cm 提名评委:何应辉张志鸿隶书中堂用笔凝炼简劲、从容自然,结字端雅而

富含生动变化,并无矫揉造作之弊,可以见得其在汉隶碑刻中多方化取、纳于己用的积淀与功力。通篇呼应协调,意连势全,气象丰丽、博洽、朗练。此作堪当本展隶书中之优秀者,若用笔再加沉厚,结字损巧益拙,或可更进一境。刘洪镇(广东)行书《思翁杂记》册页?32cm×32cm×12 提名评委:孙晓云此为《思翁杂记》行书册页。很明显,作者刘洪镇是学米字的。学米字往往会过份强调“弩”的笔意而形成怪癖,但此作全然不是。他选择了“杂记七则”,本身就可以分段,形成长短句,在章法上就自然轻松,有呼有息。全篇结字精准,秀丽端庄,用笔果断有力、干净利落,细部交代也很清楚。用墨浓、淡、枯、湿,照顾周全,衔接亦很巧妙。有斩钉截铁之局部,也有一气呵成之全效。此幅作品贵在没有渲染、制作、拼贴等为展览而作的流气,单纯而明了,简洁而清爽,有更强的书写性,可谓是素面朝天见真功。孙东波(山东)楷书曹植《洛神赋》条幅?138cm×61cm 提名评委:吴?行作品取法魏晋,精致高雅。楷书创作容易大小雷同,此件作品书写自然,生动轻松,提按分明,点画细腻。墨色上亦能用心表现,色泽纯正。章法布白颇具匠心,错落有致,留白恰当,妥帖平和。通篇精美耐读,可谓小中见大。朱河山(北京)草书《陈毅诗五首》中堂?248cm×109cm 提名评委:胡抗美这件作品以整体气势而先声夺人。作品综合了明清以来巨幅狂草大轴的特长,以徐渭书风为主要基调,

参用张旭、祝允明、傅山的表现形式,通篇笔墨酣畅,变化丰富。该作章法有自己的思想,通过调整结体与结体、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通过取消四周空白,使得上下贯通、左右顾盼,整体上又浑然一体。从墨色表现看,通篇大致分为浓墨粗线、湿墨细线及枯墨枯线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相互之间既有交替和变化,又彼此依赖和呼应。作品以多元的对比作为大幅狂草作品的细节,从而增加了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不足之处是有些点画略嫌草率,如第二行“远”字的末笔和最后一行“歌”字中三个点的处理。另外,“耳”字竖画的抖动也显个人习气。王?玺(上海)篆书《石涛论画》中堂?240cm×117cm 提名评委:翟万益小篆经清代发展,风格多样,当代大有超越之势。王玺此幅本于撝叔而结体爽朗,气度昂然,运笔酣畅,率意而为,书写中赋予了抒情性,在风格追求上不固守一家,多方取法,具有朴茂恣肆之气象。上下两段文字,上用行书,下用隶书,可以看出作者较宽的书法路子,但比起主体略有逊色,尚须强化。小篆内容为《苦瓜和尚画语录》四时章中前大段,文字多处有误,但瑕不掩瑜。刘小龙(甘肃)楷书节录《文心雕龙》册页?26cm×10cm×11 提名评委:杨明臣刘小龙小楷册页《文心雕龙》,经多轮评选走到最后,最终获优秀作品。我提名其进入优秀作品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对古法的吸收融合比较娴熟。从作品中可清晰看到,作者

对王羲之《黄庭经》、《孝女曹娥碑》、唐人《灵飞经》、赵松雪《汲黯传》以及魏碑、隋碑墓志下过较为深入的功夫,创作时能将多种经典巧妙融合,化为己用,使作品中既有经典气息,又有个人风貌。二是用笔肯定,结字宽博,章法自然。其用笔舒展挺拔,扎实细腻,提按自然,伸缩有度。在小字创作中较好地表现了毛笔的性能,表现了较强的节奏性、书写性;结构方中偏扁,中宫宽绰,平正中富有变化,饶有趣味。作品用浅黄仿古纸,按文本自然段落断行起句,书写简静平和,不激不厉,书卷气足。三是创作态度严谨。册页十二面近两千言,自始至终神凝气畅,点画精致,沒有丝毫懈怠迟滞,无败字败笔。每页附有印刷体原文,仔细对照,无错漏,无删改,殊为不易,这反映了作者经过长期训练养成的严谨创作态度。李国胜(河北)行书节录《人间词话》中堂?243cm×121cm 提名评委:胡抗美这件作品的格调比较文气,通篇协调在一种自然、闲适的氛围之中,反映出作者驾轻就熟的书写能力和散诸怀抱的书写状态。作品尺幅比较大,却能以小行草的方式洋洋洒洒一贯而下,表现出手札尺牍书法中的那种精到、细腻和书卷气,实属难能可贵。作品取法多家,而能自如地融合在一起,也体现了作者变通和改造的能力。在空间处理上,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虚实相间,在平正中造险绝,于险绝中表现平正。作品中虽字字独立,却表现出强烈的连贯组合意识,并且通过结体的大小正侧来

强化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形成结体姿态的变化和行气的摆动,实现了一种内在的韵律感。不足之处是两个“耶”字和“耳”字竖画的拉长显得重复。许?达(江苏)行草书《孙鑛论书》册页?40cm×22cm×12 提名评委:陈加林此帧册页,端其字迹,有董其昌之意,亦有宋人手札之迹象。其通篇隽逸遒劲,寓刚于柔,寓动于静,睿敏而沉稳,劲健而潇洒,有青阳之气。用笔中圆厚润,运行爽劲,气机流宕,时有偏锋化阻为夷,轻挹自适,左右映带,涵养行藏。下笔沉凝于纸内,显其线条之刚劲。而跃于纸面的是一种隽逸之气,用墨充和,浓淡相宜,笔畅墨酣,神完气足,气韵生动。枯笔之处尤重质量表达,虚处生动枯而润。顿挫提按显得平和自然,在法度精严中不失活脱逸兴之态。甜而不艳,畅而不媚,这种书写的心态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艺术素养。结字构成上,跌宕起伏有致,揖让顾盼得宜,任行距自然摆动,任字“间”距,大小粗细,自然罗列,随机生发,随意而安,笔势圆活,恬淡相生,处处机抒自出,快意神聚,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马小杰(重庆)篆书《大西南赋》中堂?237cm×115cm提名评委:王友谊本届国展提倡自作诗文,《大西南赋》为自作四言文赋,通篇五百余字,一韵到底,是篆书中少见之作。该作品取清人篆法,可见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之遗韵,通篇整饬密致,排列井然有序,透露出清整、温润、娴雅气息。仔细品来,作品

笔法婉转遒劲,笔画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起收有度,线条流动飘逸而力度遒美,将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处理得丰富灵活,意韵深长,颇具艺术情趣;结体或方或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静穆似晨露,工整和谐,严谨古朴,于方劲严整之中见秀姿;墨色浓润厚朴,轻盈起落,整体统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地处西南,在感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浓、人文地理之厚、历史文明之远、宗教信仰之诚等基础上,能结合个人学识修养和融入真挚情感来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值得提倡。在书作《大西南赋》的字里行间,可以感知作者热爱家乡、讴歌大西南的丰富情怀,这也是该作让人触动之处。李?明(安徽)楷书节录米芾《书史》中堂?235cm ×129cm 提名评委:刘洪彪作者因其传统技法之娴熟、经典碑帖之博涉、创作理念之先进、审美趣味之高雅,近年于高端书法活动中表现突出,备受关注。其往常多以行、草书作品面世,给人以典雅而隽美、精严而率逸之总体印象。此次展览,作者一改常态,勇弃惯式,用八尺整纸,作大字楷书,在入展楷书作品中兀然醒目,赫赫提神。尤可喜者,此作唐楷加魏楷态势,楷书参行书意趣,不求字字体量一致,不事行列齐整分明,将书卷之气转化至大字巨幅之中。作者于点画之启承转折、造型之俯仰向背、行间之呼应关连、墨色之湿行涩进,皆自由挥运、任达不拘,无矫揉造作之感,为当代楷书之艺术表达提供了一个新颖鲜活、可资借鉴之范例。

李守银(江苏)隶书刘邦《大风歌》四条屏?246cm×31cm ×4 提名评委:鲍贤伦取法汉隶刻石者最难得的是宏阔的格局与苍茫的气象,虽然能写精致的寸隶也是不错的一格,终究不能与此相提并论。李守银此件作品首先占了气局之先,通篇观之形象廓大而气势飞动。细察之则用笔稳实,书写自然不做作,线条朴厚的品质中又带几分灵动。结字布白颇用心,聚散收放强化了空间节奏,虽略有夸张过度之处,也还无伤大雅。再看文字内容为汉刘邦《大风歌》,顿觉作品风格与文义甚为契合。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诗文意蕴与笔墨挥洒相互生发的那种豪爽痛快的景象。明松华(湖北)章草节录《孝经》条幅?240cm×65cm 提名评委:刘洪彪时人学章草,多拟皇象、索靖、陆机、宋克和现代王蘧常等少数几家,有扎堆之势,面目趋同。又因入古不深,取貌遗神,用几个章草符号,夸张定型,书写程式化,一如“美术字”。更有不谙章草草法者,以今草乃至行书字法添加章草笔意,混写而成,表达含糊,难以识辨。此件章草条幅,融古今诸家于一体,旁涉汉草与简书,信息量大;行笔沉实稳健而又快利不拘,提按顿挫有板有眼,节奏感强;墨色湿枯得宜,涨燥合度,笔笔顺势写至墨渴,呈现墨色“自然段”,书卷气足。今人作章草,能兼得高古之气和时代之风,实属难得。此作虽非笔笔精致、字字珠玑,尚须不断充实、改善与提高,但置于十一届国展章草作品群中,仍不失为上乘之作。叶韶

霖(福建)隶书薛雪《一瓢诗话三则》中堂?240cm×96cm 提名评委:鲍贤伦隶书创作的取法源头固然在秦汉,但唐宋元明一路沉寂,便是名家高手也都不擅隶书了,直至清代才奇峰突起。清代人看不到秦汉人的墨迹,借助金石学环境氛围复兴了隶书创作。其中邓石如是走在最前面而且是少有的未风格化的清代隶书大家。叶韶霖的这件作品是取法邓石如的。用笔稳实平铺,线条敦厚圆浑,结字茂密舒展,章法规整大气。尤其是选用的红色洒金纸,色彩纯正悦目,与黑亮沉着的墨色相配,得富丽堂皇之气象,令人生爱。虽然作品中的结字也有不够妥帖之处,但仍不失为一件取法清人的成功之作。刘广文(广东)楷书《三苏诗八首》中堂?245cm×96cm 提名评委:顾亚龙《三苏诗八首》,法取魏碑,中楷书之。其用笔以方折谋势,以使转取妍。墨法或浓或淡,行笔或虚或实,点画朴厚中寓灵动、率意中见谨严,通篇气象浑穆,意态雄奇。结字古拙险峻、恣肆畅达,形随意动、态由情出,虽貌似稚拙犯险,却能涉笔成趣,实能于唐楷横平竖直之外另辟蹊径、别成一家。此外,该作还以素纸中堂形制书成,通篇方严整齐,清爽洁净。作品左右留白处上下两段错落,遥相呼应,题跋和所钤之印与正文浑然一体,使作品添增了几分文雅静气,也给读者以较好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现了作者较深的传统功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何巧忠(福建)草书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三首》中堂?248cm×129cm 提名评

委:翟万益何巧忠小草取法多方,似更多受当代名家影响,行笔纵横捭阖,大胆开放,将诗的韵律与个人性情贯通一体,前后呼应,浑然无迹,似有忘我之情态,玉珠落盘,音色锵然,轻重疾徐,皆从灵府中流出,极少斧凿之痕,如加以适当的碑意,当更臻于妙矣。陈?寰(湖南)篆刻《陈寰制印》?136cm×34cm 提名评委:谢钦铭印人陈寰,湖南长沙人氏,余前所未闻,今亦未见者。盖初评时,其实并非看好。印甚小,殆非吾老眼昏花者爱之;再者,印屏朴素,恐难出彩焉。然谛视之,其题签书法精美异于时流,一可观者;其篆法、刀法、章法能相互生发,二可读也;其款识古拙而不失风雅,三近人情矣。夫古玺式能出书卷气息者,鲜见!吾荐陈寰,信评委诸公不弃哉。张?威(辽宁)篆刻《眠琴馆张威治印》?137cm×36cm 提名评委:谢钦铭张威治印,余喜欢也。其取道汉将军章而不落窠臼,故能高出时流。虽无雄浑之势,转及清雅已然可爱。其篆法婉且通而成端庄;刀法精准,披削而成秀劲;章法清而能逸,情怀自现。夫治印以品格、性情,发乎自己,裒成微妙,盖其意趣与余相近,故乐而荐之。文?佐(湖南)篆刻《文佐印选》?134cm×36cm 提名评委:范正红当今篆刻以先秦古玺为范式的创作已蔚然成风,就本届国展的作品来看,古玺类作品当属大宗。此作品能在古玺类胜出,得力于其显著的个性和雅致蕴藉的气质。古玺作为篆刻写意印风的借鉴载体并非久远的事情,追逐劲

健、雄强之风成为时尚,印坛多有众人一面的现象;而此作者则能以雅逸之趣融通于古玺之中,气息清淳,品之若“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同时此作不乏当代特点,其表现正应孙虔礼论书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此作者能以古今之法而寓自家之意,其篆刻之理念当追通会之际;就其创作手段看,刀法、趣味、对比、呼应已至细处,章法布局自然生动而显现出节奏,可见作者对篆刻创作具备良好的素质和突出的敏感性。写意印风“技”固然重要,但表象之下的“意”是其根本。“意”或谓之“神”,“玄神宜宝,素气资养”,“意”之高下方为篆刻之高下,此作者贵在能以其“气”别于通常之“意”。韩?东(北京)篆刻《韩东印痕》?136cm×34cm 提名评委:范正红本届“国展”篆刻作品在评选中分为工稳、小写意、大写意三类。这样做的好处是客观上较好地均衡了三种创作类型的比例,同时也方便直观地将同一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大写意的作品中,古玺类巨印成为数量最多的表现形式,其间不乏夺目的作品。事物存在的效果往往是相对的,当许多夺目的作品并列悬挂在一起而手法近乎雷同的时候,他们夺目的光焰也迅速黯淡了,这件在其中并不十分抢眼的作品却渐渐凸显出来了。原因在于,它明显地避开了当下许多巨玺刚猛、用强、故作姿态、尽力博取外在表征冲击力的积习,无论线质、结构、章法等手段都能在动感之下流露出含蓄的气息。正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当下

中国书法家协会有多少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有多少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有多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现有团体会员35个,个人会员8000余人。那么,老一辈人是怎样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呢?盛世品今自1999年成立,有各种藏品、各种珍品,提供优质和专业服务交流平台,为你详细解读每件藏品的收藏价值供你参考。 书法艺术工作者们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有家可归”的快乐,还要从1979年说起。 “在庆祝中国书协成立时,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的吴作人曾题词‘书画同源’。说起来中国书协还是从中国美协中发展出来的。”已故中国书协顾问、改革开放之初负责中国书协筹建工作的佟韦谈及此事,颇有发言权。 “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后成立的各文艺家协会中,书法艺术作为美术的一部分纳入了美协,但美术的门类很多,这就使书法艺术很难得到光大。加上‘文革’十年浩劫,大量书法篆刻文物被破坏,经典作品被毁掉,书法界在那10年中遭受的损失无法估量。” 但民间书法组织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破土而出了,有江苏的“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的“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北京的“中国书法研究社”等,据

佟韦回忆,到1981年,全国已有17个省市拥有自发的书法组织,全国性的书法艺术活动已经萌芽。 就在这个时候,文艺界才意识到尚健在的书法家和保存下来的艺术资料的珍贵价值,更进一步认识到成立书法组织的迫切性。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时,会内会外要求成立书法组织的呼声更为高涨,张伯驹等人也写信要求成立书法家自己的团体。 为此,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在1980年两次召集会议,听取中国文联有关人员汇报书法界的情况。 “文艺界是关键。”佟韦说,作为全国文艺界的最高群众团体——中国文联从大量群众来信和一些群众团体的相继恢复与建立中,感到成立中国书协这个“全国书法家之家”已经势在必行。“在请示了中宣部副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周扬之后,我们书面征询了中国美协的意见。 中国美协在1980年10月复文赞成成立中国书协,并建议由中国文联领导。之后,周扬同志批准由中国文联负责筹备召开中国书法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而正式成立中国书协。” 佟韦回忆说,中国书协的成立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支持,群众的渴望密不可分,但日本书界同道的期望更是筹建的“助推力”。“中日两国书法家团体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中央国家机关 一鸣丁盘石丁永康丁广茂丁向阳马季马世华马蓝田马广文万依万业馨于彦于曙光弓彤轩王安王炜王冰王芸王健王琦王冰王强王澎王昌王禹时王燕民王十川王玉池王廷栋王泽仁王玉书王文英王文祥王占元王志伟王国权王济夫王久安王希坤王景芬王家新王同仁王炳尧毛广淞卞竞武方馨方秀桐邓元昌甘珉田英章田雨新田凤立田永庆冯迪冯举冯大彪冯学栋冯向杰冯彝诤冯麟征史怀璧史宗清白锐白煦白振奇叶培贵叶如棠宁扬楚刘蒙刘悦刘恒刘艺刘恪山刘智辉刘新惠刘汉文刘治国刘松林刘中一刘毓煊刘万国刘云龙刘宗汉刘炳森刘普选刘澄泉刘玉楼刘少英刘振江安曦贵安永魁阮宗华阮双庆邬鸿恩权希军曲毓琦闫家宪毕英麟关东升任红雨汤树屏汤文庆许在廉江雪朱乃正朱鸿祥朱猷德朱学文朱守道孙乃孙盛年孙嘉成孙崇大孙宝麟孙洪安孙永学孙轶青吕如雄吕济民纪怀昌纪容健江枫毅严太平严渭渔佟韦佟岩林张超张荣张继张飙张虎张杰张源张之焕张伯义张瑞龄张国辉张德宽张铜彦张道容张道诚张同印张崇范张振国张旭光张铁英张鲁泉张成生张又栋张重梅张永明张荣生应雪芹肖丽余臣滔侣明亮沙英男陆京生宋浩宋启民李文李文李荷李准李晖李穆李忠信李克仙李克寒李鑫华李明实李仲耘李仁堂李尚斋李贺林李荣海李茂林李树杰李树三李纯博李鸣泉吴广崇吴道弘吴华嵛吴传麟吴学文吴鸿清吴震启吴祥辉吴艳萍陈乔陈冲陈翰彬陈昔未陈振寰陈树谦 陈廷佑陈景新陈荫夫陈奕纯陈有安陈春森陈荣玲陈复澄陈家让杨茹杨力舟杨永德杨佐恒杨洪昌杨永全汪锡桂汪格林沈鹏沈道荣邹德忠苏平苏士澍何俭何若泉 何首巫何永泽杜梦洪邵志军邵华泽邵秉仁邵福堂劳家顺宗家顺郑红郑明甫郑珉中郑延龄郑启东郑晓华罗勤罗扬金运昌林岫林凡林锴周倜周冠英周京

米芾行书解析_图文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 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 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求实斋2015-04-03 10:21:27阅读(3373) 评论(0)分享到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米芾的作品既继承二王衣钵,又大大突破了二王完美得近乎封闭的审美框架,突破形式上以工稳秀美为追求的创作思想,将书法中有意思的美更一步放大。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 释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在他笔下,意趣、情绪为首要表现对象,不会规规矩矩坐在字格里,表现形式上,体势骏迈,奇崛跌宕,险峻如嶙峋怪异之山峰,论笔势之险,几乎前无来者。 若论体势骏迈,北宋四家中首推米芾。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而如此妙境,尤在米芾手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彦和帖》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索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从书法史来看,专攻章草者,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人获得草圣之殊荣。 在真书(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称之为"今草"。其开拓者是东汉的张芝,是他创造出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只是后来也写今草的张旭,被冠之以草圣。因其风头盖过了张芝的名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书史上还有张芝这么一位草圣。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这是颜真卿对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总结和认识,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张芝。在没认识怀素之前,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是"超绝古今"的。可是见了怀素的草书后,他又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其中"忽见师作"句,"师"是当时人们尊称怀素为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见了怀素的作品"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犹如又见到了昔日恩师张旭的风采。所以,此后人们将张旭和怀素并称之草圣。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阐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从来没

有产生过草圣,而在今草中却产生了两位草圣,即张芝和张旭。 在书史中,一直以来人们对狂草的定义和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许多人将字形写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统称为狂草,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按照构成的书体基础来划分,那么在篆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方可称之为"狂草"。而狂草的创始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怀素"。怀素对狂草的定义是:"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其中"圆而能转"指的就是狂草构成的书体基础是篆书。"字字合节"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书法自身的法度和规律。现代有些人,创作出一些所谓的狂草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细看之下,其实是今草。 张旭和怀素,史称为"颠张醉素",都享有草圣之名。后人都笼统的称他们的作品为狂草代表作。其实,精确的划分应该称张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颠峰:而怀素的作品则是狂草的经典。为什么要如此进行精确的划分呢?如果,你是一个热爱习书之人,同时也想习草书的话,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这样在临摹的过程,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初学书法者,可准备两管毛笔: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书写时,一定要站立悬腕,可在报纸和废纸上,任意挥洒。或直线或竖线或弧线,一般要坚持二十个课时左右。直到写字时,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记:中老年朋友初学书法时,不要同少年郎一样,在九宫格里写。那样的话,可能练一年后,书写时手还哆嗦。如果,按我这种方法去操练,你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相当于少年郎练字一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说得方法,能提高你对习书的兴致,而不至于将兴致夭折于九宫格中。小孩子练字感

硬笔书法记忆之二:1985

[转载]硬笔书法记忆之二:1985 懒得长篇大论了,先粘贴一篇老齐的文章作为回顾,蓝字内容是我的原创。 怀念1985 齐玉新 中国硬笔书法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滥觞,短短五年的时间,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性普及活动就在1985年被彻底催燃。 今天,我们每一个涉足或者涉及硬笔书法的人,在回首21年前时,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个硬笔书法史上的高度! 1985,这一年应该是硬笔书法史上非常具有意义的一年,也应该是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一年。首先,1985年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不仅仅属于硬笔书法,它也应该是中国书法史上

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100万投稿者,这说明了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至少有100万以上喜欢书法或者喜欢写字的人,拥有这么大的群众基础,着实让人慨叹!以后任何一次硬笔书法比赛、任何一种规模的比赛、任何一种形式的硬笔活动都没有超越这个人数。虽然在此之后硬笔书法的热潮继续了10年左右,但似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队伍在逐渐的减少。但是,1985,无疑为今后硬笔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土壤。没有这么大的一个受众群体,硬笔书法很难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和规模;没有这么大的受众群体,硬笔书法也禁不起20余年的衰减仍然有这么庞大的队伍存在。 其次,这次大赛为中国硬笔书法今后的发展贡献了几位非常成熟且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硬笔书法家。这次大赛产生了曹宝麟、赵彦良、张秀、刘惠浦、任平、马明、仇寅、葛全胜、顾仲安、张杰十名特等奖作者。这十名作者他们的作品、风格、审美取向、取法、表现方法、技法无疑都是相当成熟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的作品已经标志着中国硬笔书法创作的成熟和艺术高度,直至今天,他们中有半数的作者的创作仍然为硬笔书法界无法超越。其中前五名(拙文的排列顺序,当时的排列顺序记不清楚了)作者现在已经基本都是毛笔书法领域的高手。

中国书法家协会历届主席及作品

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任期1981年-1984年) 舒同(1905- )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曾入县立尚志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于1920年组织“金兰同学社”,研读进步书刊,宣传救国思想。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东乡党组织遭破坏被通缉,辗转于武汉、合肥、上海、南京等地,以卖字为生,寻找党的组织。1929年潜回本县,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先后任军政治部秘书、十一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师、十一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部队缩编后,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1935年任红二师政治郎主任。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曾率工作团在山西五台;定襄一带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反“围攻”、反“扫荡”斗争。1940年赴延安,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底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1943年到山东,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1945年起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国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常委、社会部部长。参加了鲁南、济南、淮南、渡江、上海等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

宣传部部长兼《解放日报》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1954年住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3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77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他是著名书法家,是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 舒同作品欣赏

米芾--行书《德忱帖》罕见高清图

米芾--行书《德忱帖》罕见高清图 米芾--行书《德忱帖》罕见高清图 《德忱帖》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间,妙趣横生。 《德忱帖》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间,妙趣横生。米芾《德忱帖》,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7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德忱帖》释文- 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

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 详解 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 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乃葛蕴、葛藻长兄。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 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 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_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_ 自1980年全国首届书法展以来,“国展”成为当代书法活动的重要内容。三十多年来“国展”推动了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希望你们喜欢。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欣赏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1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1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2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3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4 2017年获奖书法作品欣赏2017年获奖书法作品1 2017年获奖书法作品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母戊方鼎》。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 秦《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秦汉书法 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这可从出土的大批简书和砖刻中得以见证。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 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欣赏标准 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行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1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2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3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4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5 一、《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爱莲说》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

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就是作此感叹吧。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

书法研究会十周年概述

书法研究会十周年概述 十年一剑,翰墨春秋。娄底书法研究会成立10周年来,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开拓进取,继承创新,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和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研究会现有会员200余人,其中中国书协会员26人,省书协会员106人。会员整体素质较高,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梯次型娄底“书法群体”。这些年来,娄底书法活动多,学习热情高,新的人才不断涌现,收藏市场逐渐火热,社会效应进一步扩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为弘扬祖国传统艺术,构建和谐文化,促进娄底书法事业科学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过去十年来,娄底书法研究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创造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十年,我们搭平台,建机制,促进了娄底书法艺术事业大发展。 娄底书法研究会在引领书法艺术发展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职能,为繁荣发展书法艺术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深深懂得,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必然只能原地踏步、孤芳自赏,技艺不会有进步,只有学习名家,接受培训,观摩书展,才能扩大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书艺。因此,十年来,我们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展览、学术、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促进娄底书法界整体创作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首先,我们鼓励、支持广大会员“走出去”,到北京、杭州等地的艺术高等院校和艺术研究机构学习深造,先后有刘命清就读于西泠印社书法篆刻培训中心,李建人、邬大海就读于西泠印社书法篆刻培训中心与陈振濂书法篆刻工作室,罗华斌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专业,刘建平、胡春香、席益存、李哲、贺子文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欧阳波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专业,曾庆勋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专业,刘健一就读于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贺耿就读于张荣庆书法工作室,左立诗就读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张继书法工作室,胡春香就读于曾翔书法工作室,邬小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梁小钧书法工作室。其次,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将许多书法名家“请进来”。十年来,我们先后邀请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旭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东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秘书长蔡祥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教授倪文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陈羲明、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原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张锡良、中

书法家协会章程

书法家协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的名称为**县书法家协会(简称**县书协)。 第二条本会隶属**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红河州书法家协会的团体会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全县书法家、书法工作者自愿结合组成的专业性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书法界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承和弘**国书法艺术传统,繁荣书法艺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团结和带领全县书法工作者,为发展我县书法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四条本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按照书法艺术规律和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第二章任务

第五条本会以最广泛地团结全县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繁荣书法事业为己任。对会员负有联络、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责,接受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红河州书法家协会的指导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领导。 第六条本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提高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 第七条本会继承和弘扬我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加强书法理论建设,建立健全各门类专业艺术委员会,提倡艺术形式、风格、流派的多样化,促进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 第八条本会举办多种形式的书法创作、展览、研讨和评奖活动,鼓励出精品、出人才,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书法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第九条本会积极组织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红河州书法家协会开展的各项书法艺术活动,加强与省、周边市县地区的书法创作和学术经验交流,弘**华文化,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贡献。 第十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书法领域的行业教育、行业自律、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诉求,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欣赏草书书法作品,首先要对什么是草书书法有一定的基本了解,然后知道草 书书法的欣赏标准,然后再以实际来检验知识,欣赏真实的草书书法作品,草 书书法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欣赏也是这样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不断进步 掌握欣赏草书书法的基本要领,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所以在家中挂上 一幅名家书法真迹,可以更好地领悟欣赏书法的真谛,锻炼草书书法欣赏的眼力。 下面的这幅草书书法作品是海丙离先生的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海丙离,男,1934年生,河南郑州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是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建者之一。 海丙离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此书法书写的是弘一法师的格言,内容是:“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书法以草书的形式,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气呵成,笔法富于变化,在草书的形式上又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此幅作品,挂在书房可自励,挂在企业公司则不仅可以起到管理者与员工共勉的作用,又成提升企业公司的形象和品位,用于礼品赠与他人,也是一件相当不错的礼物。 王文彬六尺横幅草书书法作品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此作品为王文彬老师书写的一首——“诗圣”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内容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观之王文彬老师的这幅行草《饮中八仙》如饮琼浆,虽无酒亦自醉人。王老师的行草运笔如行云流水,气之所至,一簇而就。节奏鲜明,顿挫抑扬,浓淡有致,韵律和谐,将书法的流畅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宣纸之上。是一副难得的上乘之作。 王文彬,号放夫,生于193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其书犹行云流水,气势磅礡,曾在新加坡,韩国举行个人书法展,在国内举办大型个人及师生书法展数次。

[国展楷书书法获奖作品]国展书法获奖作品欣赏

[国展楷书书法获奖作品]国展书法获奖作品欣赏 国展上有不少的楷书获得了奖项,这些楷书书法作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楷书之美呢?下面是为你的国展楷书书法获奖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一个人心静不静,通过写书法就可以看出来! 练书法,就是练心境。 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纵观我国古代书法大家:雄浑大度的颜体字是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的;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是与他们性情旷达,放荡不羁相对应的;书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其字天人合一,潇洒、自然,妙趣横生。 事实上,未经专门书法训练的人写出来的字更能代表其性格。例如:写字毕恭毕敬者,做事必定谨小慎微;花里胡哨者,好说大话,虚荣心较强。有的人写字笔笔送到,一丝不苟,其办事必定认真,考虑较为周到;有的人以简取胜,涉笔成趣,必是个果断干练,讲究工

作效率的人;写字线条柔和的人性格必定随和,人缘较好;流畅潇洒者,性格奔放,生性豁达,好交朋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书法的养生治疗效果已在中西医学界得到确认。香港大学高尚 仁教授曾经做过实验,发现人在写书法时“心脏搏动比一般休息状态时更慢,更有规律性”。书写者心灵进入持续安静的状态,对血压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如果能坐下 来写上数百字的楷书,一笔一画专心于点画之中,慢慢地写,不久就会觉得情绪安定,冷静平和;而当觉得情绪低落、郁结烦恼时,如果 能练练行书、草书,任意挥洒至酣畅淋漓,情绪得到宣泄,则精神倍增、意气风发。 书法虽然有动静结合,修身养性的功效,但不同的人最好根据 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来选择不同书体进行练习,才能起到修补不足、完善自我的最佳功效。即使在入门者通常练习的楷书中,不同书家的字体又有不同的练法。 一般来说:性格坚毅的人应练柳体,性格含蓄细腻的人则应练 虞体或欧体;女人宜练行书或章草,以求阳刚之美,男人应练正楷,

(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 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 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米芾的曾祖

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好奇完异服,又好奇石, 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宋四家”便都是由颜字入门的。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学人手, 由浅渐深,追溯上古。并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的办法。最后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 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运用古人的笔法并渗入己意,“想自成一家”。人们都称赞他的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笔法。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很高的褒奖。而米芾却觉得作品象别人的面貌是很不成功的。可见他很早就有创新意识。但耐人寻味的是,米芾却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 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2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3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4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

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