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心得)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地理(心得)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地理(心得)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地理(心得)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地理论文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素三大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地理因素在中国气候特征和气候分异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地理因素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

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

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2)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辐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发散。气压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换,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又流向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冬季冷高压加强邻近地区气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压与蒙古高压的迭加使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压得以加强,势力尤为强盛,冬季风影响大半个中国。夏季高原热低压吸引大气向高原辐合,使高原南侧的印度低压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气压梯度,加强、加速西南和东南季风。冬夏季高原面上气压场的配置所形成的气流场与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场及其所形成的气流场刚好吻合,从而加强了中国冬夏季风的强度。也改变了我国气压场的形势,增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复杂性。(3)独特的高原气候青藏高原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而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4)青藏高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受

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响,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

a.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而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又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的冷极。

b.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

c.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表现出等温线与等高线明显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d.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全年活动积温<2000℃,≥10℃的持续期少于100天,部分地区全年日均温都在0℃以下,活动积温为零。可以划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三个温度带。(5)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a.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b.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

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c.青藏冷高压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发散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旱涝灾害。二、辐射因素中国年总辐射分布约为90~180×4.1868KJ/cm2,见教材第192页图8.1。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居中,在110~120×4.1868KJ/cm2之间。中国地面有效辐射总量约为35~55×4.1868KJ/cm2,全年总辐射量多的地区,有效辐射量也多;辐射量少的地区,有效辐射量也少。所以,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在35~45×4.1868KJ/cm2之间。中国年辐射差额约为45~80×4.1868KJ/cm2,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在50~60×4.1868KJ/cm2之间。各季的辐射差额:各季的辐射总量,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依次是夏、春、秋、冬季。但有例外,比如,云南省的腾冲,由于夏季多数为阴雨天,夏季辐射量少于春、秋季,与冬季相当,辐射量依次是春、秋、夏、冬季。各季辐射差额及其温度状况,多数地区的辐射差额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秋介于两者之间。各季的气温也是如此,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三、环流因素我国低层大气的环流方式主要是季风环流,支配季

风环流的天气系统在一年各季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冬季,支配我国大气运行的活动中心有3个: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形成东低西高的气压形势,因此,我国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地区为偏西风,华北地区为偏北风。又由于我国南海上也有低压(赤道低压),我国南北也存在着气压梯度,有一部分冷空气会顺着海岸线南下,影响我国南方各省,这些地区的冬季风为偏北风。当阿留申低压较强时,冷空气大量东流,南下冷空气就较少,我国多数地区为暖冬;相反,阿留申低压较弱时,冷空气大量东流较少,南下冷空气就较多,我国多数地区为冷冬。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为东南风;此外,夏季还有从我国西南孟加拉湾吹来的暖湿气流,因此,有时会吹西南风或偏南风。同时,我国气候还深刻地受到北半球西风带的影响。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自己做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课题】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颜世静东沙河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联系五带划分,举例说明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海陆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举例说明地形因素(海拔、山坡风向、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模式】“三为主、六环节”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互动 【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结合助学,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实现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类型?有什么特征?这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分布,和我们生活的地区并不一样,为什么?引入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学习。候类型,回答温带季风气候类 型的相关问题。 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 考世界各地为什么会形成多种 多样的气候类型,形成气候的 主要因素是什么? 接触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 素的学习。 同时打开课本翻到79页和助 学相应的83页。 熟悉的气候 类型入手,培 养学生理论 联系生活实 际的能力。引 入本节课的 学习。 目标展示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联系五带划分,举例说明纬度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海陆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 影响。 ?3、举例说明地形因素(海拔、山坡风 向、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 影响。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并注意学 习目标中标出的红字部分,明 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 点。 通过展示目 标,让学生明 确目标,有目 的地学习新 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 别?引导学生先找出形成气候的 三种因素。强调纬度因素是形成气 候的基本因素,先进行纬度因素的 根据教师的引导先找出形成气 候的三种因素,并明确。知道 纬度因素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 先对形成气 候的三种因 素有总体认 识,再逐一进

中国的气候及答案

中国的气候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域辽阔,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②河流众多 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④各类土地资源齐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解析】选D。本题考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东西方向的海陆因素和南北方向的纬度因素,以及地形对于气候的不同影响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2.下列城市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广州 B.海口 C.哈尔滨 D.合肥 2.【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纬度越高平均气温越低,四城市中哈尔滨纬度最高,平均气温最低。 3.寒假期间,小明随父母外出旅行,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衣着由厚厚的棉服,换成了凉爽的夏装,小明一家旅行的路线可能是( ) A.从上海到西宁 B.从广州到武汉 C.从拉萨到北京 D.从哈尔滨到海南岛 3.【解析】选D。本题考查我国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越往北气温越低。从题干可知,小明家所在地气温低,旅游地气温高,从而推断他们是由北向南旅行。从上海到西宁为东西方向,从广州到武汉为从南向北,且两地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从拉萨到北京为从西南向东北,从哈尔滨到海南岛为由北向南,最符合题意。 4.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 B.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 C.受夏季风影响 D.纬度高,白昼短 4.【解析】选B。本题考查我国冬季北方气温低的原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同时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强烈。

高三地理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复习教案

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复习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⒌主要地形: (1)四大高原:(落实到地图上)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只有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一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判定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在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成了决定一地气候的基本因素。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气候的非正常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我们通常依据“以温定带”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也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判别。 但以下几种气候类型在判别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从气温来看,这两种气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温;从降水来看,两种气候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此较难区分。 我们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高考地理复习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2019高考地理复习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2019高考地理复习之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一、地理因素 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

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 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逐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中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一)、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 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②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中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

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作物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有聚宝盆之称。 ②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3×10的4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由于身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其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中国最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的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其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③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约38×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

(完整版)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

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 一、热带雨林气候 1、位置: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 1、非洲的刚果盆地;2、南美的亚马孙平原;3、亚洲的马来群岛等。 2、气候成因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3、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二、热带草原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1、非洲中部大部分地;2、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3、南美的巴西高原 2、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湿季多雨。 3、气候形成原因: 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三、热带季风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海南岛(只分布在亚洲) 2、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3、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四、热带沙漠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上南北纬30度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海陆位置:非洲北部的撒哈啦大沙漠,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北美的亚利桑那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2、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少雨(全年炎热干燥)。 3、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题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主要得益于哪种气候()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题二: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国家,原因是() A. 气候复杂多样 B.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 夏季长 D. 大陆性强 题三: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主要表现在( ) A.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 B. 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C.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D. 7月一般为气温的最高月 题四:洞庭湖畔的贝贝家附近,有一座高大的烟囱,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北方向,冬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南方向。这种现象与我国气候的哪一特征相关() A. 气候复杂多样 B. 大陆性特征明显 C. 季风气候显著 D. 多特殊天气 题五:“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其中“西北风”和“东南风”反映我国气候特征中的() A. 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海洋性特征显著 D. 大陆性特征显著 题六:读“冬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冬季风①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 图中冬季风②吹向() A. 印度洋 B. 北冰洋 C. 大西洋 D. 太平洋 题七:我国东部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原因是() A. 纬度位置的影响 B. 海陆位置的影响 C. 地形复杂多样 D. 地势西高东低 题八:《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一种重要食材—蜂蜜,抚州有很多蜂农为了赶上油菜花花期,他们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出版者的话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森林》、《中国的草原》、

《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2年5月 UID1 帖子33677 精华39 积分37077 阅读权限255 性别女来自扬州在线时间183 小时注册时间2008-7-13 最后登录2010-1-30 查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 admin 开心豆豆 管理员

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

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 (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 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甘共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全世界的气候类型好像一共有9种,其中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中国气候特点及成因的22个问答新选.

中国气候特点及成因的22个问答

1.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3.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暖、湿且短;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 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4.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5.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6.中国西南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 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时,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带北移后偏转为西南季风,影响到我国的西南地区。 7.中国江淮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成因? 准静止锋天气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云系发展在锋上,有明显的降水。例如,我国华南、江淮地区的准静止锋,大多是由于冷锋减弱演变而成,天气和冷锋相似,只是锋面坡度更小,云区、降水区更为宽广,其降水区并不限于锋线地区,可延伸到锋面后很大的范围内,降水强度比较小,为连续性降水。由于准静止锋移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江南地区这种天气的写照。这种阴雨天气,直至该准静止锋转为冷锋或暖锋移出该地区或锋消失以后,天气才能转睛。

中国自然地理文字

中国自然地理是一门区域自然地理。 研究对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章国土概况 一、领土、位置、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2 ⑴数据问题:估算数据,沿用至今。 ⑵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 俄罗斯:1707.54万㏎2 加拿大:997.6139万㏎2 中国:约960万㏎2 美国:937.2614万㏎2 上述四国中,我国纬度最低,土地生产潜力最大。 ⑶一个国家面积的意义:面积愈大,自然条件愈复杂;自然资源愈丰富;生产布局可互相补充,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 2、地理位置: ⑴经纬度: 东西跨经度62°,4个时区,东西时差达4小时零8分。是我国经向地带分异的基础。 南北跨纬度近50°,跨六个热量带,是我国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o~50o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 2、地理位置: (2)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大农业与景观地带分异的基础,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二、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总特点 1、我国土地辽阔,水热状况因地区差别显著,相应呈现一系列自然景观类型。 南北向的热量差异,呈现纬度地带性规律; 东西向的水分差异,呈现经度地带性规律。 2、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亚热带地区受季风影响,雨热同季,成为温暖湿润的农业发达地区。 3、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 4、独特的自然历史过程,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5、人类活动历史悠久。 长期的人类活动,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 犬牙交错, 第二章地貌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地带性因素:包括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因素,其中气候因素为主导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包括地貌因素、海陆条件、地表组成等,其中地貌因素为主导因素。 中国地貌是组成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因为: 1大的地貌单元,往往是中国自然地理分区的重要界线; 2地貌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水热状况的重新分配,深刻地影响到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异,从而关系到生产的发展。 3在低级的自然区划中,地貌单元常常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单位。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形转折处,均为西坡缓,东坡陡; 2.地质构造上都是深大断裂带; 3.三级阶梯都反映地壳的厚度不同; 4.新构造运动在三级阶梯面上表现不同。 西高东低、阶梯状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我国山脉分布具有规律性,是中国地貌的骨架,也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1)东西走向山脉:主要有三列: 北列——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淮阳山,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

高考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 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 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 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 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读图,影响多年0℃等温线分布东西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全球变暖 2.导致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东向西的海洋气流与含有沙尘的气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尘的北上气流与冷空气在山地相遇 C、由东向西的含沙气流在迎风坡被抬升 D、含沙气流在阿尔卑斯山的背风坡下沉 以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完成3~4题。 3.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 A、风带南移 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 C、信风强盛 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4.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 以下图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的气候类型。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四种气候特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a气候1月平均气温低于0℃,全年干燥少雨 B、b气候1月降水量大于150 mm,雨热同期 C、c气候年均温高于20℃,降水季节变化大 D、d气候位于南半球,全年炎热干燥 6.关于图中四种气候分布和成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是a和b B、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是c和d C、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有关的是a和d D、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的是b和c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7题。

7.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2019年上海高考卷〕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回答8~9题。 8. 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 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 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9. 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东南信风带 C. 西风带 D. 东北信风带 以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的影响。读图回答10~12题。 10.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 B、地形的影响 C、热带气旋过境 D、地面强烈增温 11.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一般位于( ) A、北京到南昌一带 B、钱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带 C、青岛到西安一带 D、上海到重庆一带 12.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 A、松嫩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河套平原 【二】非选择题。 13. 黑海地处亚欧两大洲的交界地带。历史文化名城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有众多国际著名酒店进驻。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材料一黑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中国的气候(知识讲解)

中国的气候(知识讲解)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气候和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气候特征及其影响;主要气候灾害原因及分布。 复习建议 掌握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了解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清单 冬季:南北温差,主要是受、地形以及 的影响 1.气温分布 夏季:南北普遍,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空间:从向递减;主要是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2.降水分布 时间:降水集中在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 3.气候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1.大太阳辐射大气环流高温 2.东南西北夏秋 3.季风复杂多样 考点聚焦 气温 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典型例题】 例题1 读〝我国南部部分省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以下图),回答下题。 影响图中28℃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②海陆分布③地形因素④大气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图中有5条28℃等温线,其中3条呈封闭状,分别在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海南岛五指山周围,必然是受地形影响所致;另两条中一条沿海岸线分布,另一条基本与海岸线平行,说明这两条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影响。 答案:B 例题2 以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 A、夏季普遍高温,温差小 B、夏季普遍寒冷,温差大 C、冬季普遍寒冷,温差大 D、冬季普遍低温,温差小 2.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天气状况 考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答案:12.A13.A 试题解析:12.13.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所以A正确。 解析:第1题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由四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判定,甲为海口,温差最小,丁是哈尔滨,夏季高温,冬季严寒且温差最大,乙图,冬季气温在0℃以上。 第2题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所以A正确。 答案:1. A 2. A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一、地理因素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

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 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 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 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 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 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