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第二十一篇大中亚地区

21、第二十一篇大中亚地区

21、第二十一篇大中亚地区
21、第二十一篇大中亚地区

码在当地人心目中帕米尔高原才是真正的“世界屋脊”(帕米尔就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之意)做为东方几大山脉的发源地,帕米尔高原的确当的起这一称号。

其实帕米尔高原除了向东延伸出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几条重要山脉外,它向西也长出了一条山脉。这就是“兴都库什山脉”,正是这条横亘在阿富汗境内的山脉将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地区、伊朗高原连接在一起。也使得这三个地区最终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区。

文章分析太侧重于地理、气候了,地缘因素不是地理因素了,还应该包括文化、宗教。要按地理分析,从人口规模、地理因素上看,印度在南亚有很强的战略空间,可实际上它完全处于伊斯兰国家

时也会跟伊朗高原放在一起研究。不过更多的时候它是做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存在。我们在分析印度的地缘情况时说过,古印度印度的西面有一系列的高山做为屏障,这其中南面的部分属于伊朗高原边缘的山地,而北面的部分就是兴都库什山脉了。

提个建议

文章分析太侧重于地理、气候了,地缘因素不是地理因素了,还应该包括文化、宗教。要按地理分析,从人口规模、地理因素上看,印度在南亚有很强的战略空间,可实际上它完全处于伊斯兰国家的东西夹击中,战略空间相当的有限。

===========================================================

不好意思!你说的那些当然很重要,可惜不属于地缘的范畴。如果要一并分析,这个帖子也就和其他的帖没多大区别了。其实人口、宗教、经济等因素大家都可以从地缘的角度中找到深层次的原因。为了不至于歪得太厉害,大部分时候就有赖于大家自己去思考了。

前面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在解析伊朗世界级的地理位置了。如果说伊朗高原是亚欧(非)大陆的枢纽,那么它东侧的兴都库什山脉与帕米尔高原就是这个枢纽东部的桥头堡,在很长一段时间东亚、中亚地区与南亚之间的交通必须通过这两个地区。即使南在这种地缘优势仍然存在(看看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境就知道了)。

带实上在伊朗高原的另一侧也存在类似的桥头堡,那就是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耳其本部)和大高加索山脉(格鲁吉亚所在地),这一地带控制的是南部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交通。不过这目前不在我们

我曾经把伊朗高原和他四周的图兰低地、安纳安纳托利亚高原(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双河流域(延伸为整个阿拉伯半岛)、帕米尔高原(包括兴都库什山脉),一起称之为欧亚非大陆的“腹地”。

如果为了这腹地贴上政治标签的话,那么伊朗就是这块腹地的“中心地带”,其他四个地区包含的国家则是这块腹地的“边缘地带”。这四个边缘地带分别对它那个方向的地区具有枢纽做用。让我们为这这些国家分分类:

欧亚非大陆腹地〈中心地带〉——伊朗;

欧亚非大陆腹地〈北边缘地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从地理上来讲,其北部及西部有部分不属于这一地区);

欧亚非大陆腹地〈西边缘地带〉——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欧亚非大陆腹地〈南边缘地带〉——伊拉克及阿拉伯半岛诸国;

欧亚非大陆腹地〈东边缘地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主要是它的东北部山地)

话说LZ你没回答我问题呢啊,分析下川藏线的建设的战略意义

===========================================================

我记得以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让西藏与周边其他地区加强联系,更多的是为了让他融入中国的核心区。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内地的人更容易与之交流(当然反过来也让藏族容易下来)。

当然军事意义也是很重要的。1963年那场战争,在东线虽然达旺是主战场,但在藏南的东面其实也有小股部队渗入。但由于那一地区的麦线基本是定在分水岭上的,而且处在横断山脉地区,地势太过复杂,后勤也无法保障。因此并没有象样的战斗发生,当时的渗入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

川藏铁路在藏南地区很大程度就是沿着麦线修建的,一旦修通,那么下一次中印战争东线可能就不会只从达旺一点做突破了。当然这种优势是战略性的,很大程度是为了抵消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地缘优势。从边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来看,为的是争取更多的筹码,而不是真的要打。

谁控制了这块腹地,谁就控制了整个大陆的中心,也就掌握了这片大陆的战略优势。我们可以看看做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有没有认识到这块腹地的重要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做为“新世界岛中心”不可能会选一批平庸之辈做为智库。我们先看看西面,土耳其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能够加入欧洲或说加入美国的阵营正是它求之不得的。旁边的大高加索地区本来是俄国的势力范围,但格鲁吉亚已经和俄国人闹翻了,如果没有美国人的支持这是不可想象的。

南面的伊拉克,这是美国决定用武力收伏的第一个地区(1991年/2003年两次海湾战争)。在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国家都已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情况下,这是最重要的地区当然不能例外。石油是造成它在四个“边缘地区”(腹地)中成为出头鸟的重要原因。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老萨也不干净),能一箭双雕的事,谁都会优先考虑的。

既然西边和南面都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就要考虑东面和北面了。不过中亚五国虽然从俄国分离出来,但俄国人的余威还在,更何况东面的中国也已趁机渗入。中亚地区目前尚能够从中俄两国获得足够的利益和保护,因此美国目前尚不能对这块腹地“北边缘地区”有太多想法。同样的道理,地位“东边缘地区”的帕米尔高原也只能先放在一边了。

不过地处“兴都库什山脉”的阿富汗就没那么幸运了。事实上这一地区由于纵深够长,无法绕过,战略地位目前比帕米尔高原要高很多(而且它有一条瓦罕走廊可以直通中国)。因此在伊拉克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时,美国便决定动手了。当然拉登对美国的那次非对称战争是美国急于动手的直接动因。但即使没有911,美国在解决完伊拉克以后也要控制阿富汗。

并非只有美国人认识到了这块腹地的重要性。俄国人出于地缘上的优势,早就开始动手了。在将整个中亚地区和“西边缘地区”的大高加索地区纳入国土后,阿富汗是帝国最急于控制的地区。如果得手,俄国人将基本控制整个东边缘地区。事实上他已经接近成功,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扶植傀儡政权。不过美国并不甘于放手这一战略要地,塔利班和基地

组织就是那时被扶植起来对抗俄国人的。1978年俄国人决定亲自动手,直接进入这一地区,阿富汗战争爆发(苏)。

事实上这一时期是俄国在地缘扩张上最后的辉煌时期。在同一时期苏联成功的拉拢了“中心地带”的伊朗做为盟友。后者与美国支持的伊拉克进行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1980—1988)。不过这一切都在1988年结束了,随之而来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楚了。(所以地缘政治只是用来指导战

后,美国共进行了6场战争,分别是: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入侵格林纳达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

伊拉克战争

阿富汗战争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其实美国是被动参与的,如果不是社会主义阵营当时过于强势,美国其实是可以接受南北分治的。当然我们的教科书上不是这样说的,对于美国来说,海军基地是最重要的,和中国这样一个陆军大国在陆地上直接对抗,并不是它所愿意看到的,也没有必要。

入侵格林纳达这个加勒比小国,属于清理门户了。当然对于眼皮低下的另一个更硬的钉子——古巴也并非没有使用军事手段,不过那一次是由中情局组织的古巴亲美势力进行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

科索沃战争则是属于帮欧洲稳定后院了,巴尔干火药桶可不是浪得虚名的。这关系到美国在欧亚大陆代理人的直接利益,美国可是把它当成家事在处理的。

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当然都有发起的理由(很容易找的,比如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只需关注美国对这两个地区战争的主动性和所投入的力量,就知道美国对它们的关注决非表面理由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上就已经在猜测下一个目标是伊朗了。如果伊朗最终没有从内部变得对美国有利,也许这一切是不可避免的。

要道,以至于东亚、北亚地区如果想与南亚地区交流,很多时候都不得不通过这片复杂的山地。对于中国人来说兴都库什山脉与帕米尔高原中间那条狭窄的“瓦罕走廊”,并不仅仅是通往南亚地区的门

户,在很长一段时间通往更加遥远的北非与欧洲也要经过这条走廊,并跨越“兴都库什脉”。在这条路线上最有名的一次旅行就是玄奘法师的取经之路。由于一直到阿富汗的路程都是在向西走,而且是那么的艰难,所以记录这一次旅途的文字也被神化成为《西游记》。

方法。最起码在阿富汗地区佛教曾经昌盛一时,那个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杨大佛”就是佐证。受益

在我觉得,像处在交流要道这种地缘优势只是相对的,当你的民族强势时,对你有利;当你弱势时,你就是瓜分的对象。而任何民族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一定会出现弱势之时(比如中国东汉到隋,三百五六十年,就不咋的;还有每个朝代末期)。同时正因为你的位置好,各个列强一定会想办法来削弱你,不能让你来挡道。这可能也是战略要地现在很难有大块头国家的原因。(最典型可能就是巴尔干)

处在战略要地的优势,是很奢侈的,必须要养得起(以百/千年为时间单位)。这就像拥有一个

山脉”与伊朗高原东部边缘的两条山脉呈“丁”字形排列。这使得山脉相交的丁字山口成为了古典时期最为重要的通道(连续的山脉很难有合适的道路)。

这一山口就是“开伯尔山口”,它一面在阿富汗,一面在巴基斯坦。在它的两端就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和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

这一山口的重要性还可以从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境中看出。尽管拥有强大空中力量,美国还是必须通过这一山口从巴基斯坦向驻阿美军运送补给。而对于这一片山地的部族来说,并不在意国际社会把它们划为阿富汗人还是巴基斯坦人。重要的他们是同属于一个地区的部族。所以你经常会在新闻里一会听到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一会又会看到在它们前面冠以的是巴基斯坦的名称。所以美国在这一山口四面受伏就不可避免了。以至于它不得不请求中国从“瓦罕走廊”向美军提供补给。

如果是这样,即控制了地缘政治中心并不能够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不正说明了地缘政治中心其实也不重要了吗?或者说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地缘政治不是最重要的,如同他标榜的那样起着决定作用,那么这门学科有必要继续研究下去吗?这是地缘政治学的悖论和死穴。我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

不啊。我的理解在于地缘政治中心本身虽重要,但却不能紧紧依靠本身取得压倒性优势,因为它的本身不足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需要和外部力量实现结合。悖论不在于地缘不重要,而在于即

如果是这样,即控制了地缘政治中心并不能够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不正说明了地缘政治中心其实也不重要了吗?或者说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地缘政治不是最重要的,如同他标榜的那样起着决定作用,那么这门学科有必要继续研究下去吗?这是地缘政治学的悖论和死穴。我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

我想是不是霸权一般起于地缘边缘地区(不会四面受敌,旋回空间较大),但若要成就霸业,就必须取得地缘中心地区。

我看过一篇文章,他将中国的地理分为四点四边一中心,四点为关中、华北、江左、四川,四点两两相连的四边为山西、山东、汉中、荆州,一中心肯定就是中原。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或较大的割据势力一般都是在四点上,因为四点上进可攻,退可守,势力若要壮大就必须争其两边。如果要统一天下,就必须逐鹿中原,也就是取得地缘中心地区。我想这也是地缘政治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吧。

当然古今各方面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考虑地缘,是不需要考虑到西域、波斯甚至于罗马的,但

2009年8月8日,缅甸政府军与果敢军阀开战。至今天止,战事不停反而更紧张。

这是怎么样的一场战争?

两个异族在我的亲戚民族的土地上开场的战争!!

看中国的媒体,不少乎渲染果敢为“华人政府”,渲染那里文字、语言、生活都是汉人方式,并捏造出一种汉人应该是那里的主人假相以愚弄中国“不明真相的百姓”——中国的百姓一直是明真相的,到这时候,就真的“不明真相”起来了。

果敢是谁的土地?

是当地土著居民的。

果敢及其周边地区的原住居民,是当地的禅族、克钦族、卡佤族、摆夷族、崩龙、傈僳族等等。这些土著民族,与泰国、寮国、中国三国交界处的各土著民族同源,有亲缘关系,是我们壮族、寮族、泰族、傣族的“贝侬”。

我的那些生性爱好和平、为人友善淳朴贝侬们,在三百多年前中国明朝末期,被一帮丧家的汉人侵入,被汉人赶入深山,由当地主人的身份变成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直到今天,中国媒体报道果敢战事时还不忘记反复说明“今缅甸联邦的这个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中国的汉族”,一再强调他们三百多年前就入主当地了。三百多年又怎么样,为什么不强调四百年前土著人的在当地主人身份?为什么不强调汉人入侵后土著人的遭遇与状况。

汉人,就那么一个对外软弱对内强横的民众,却有着很强的人性侵蚀能力。就如一首诗所写的“人性的唤回是多么渺远无期,狼性的入侵却如此迅捷”,汉人到了僚族土地,就很快把那里变成毒品生产地,那片土地就这样变质腐烂了。到当今,不管汉人再怎么谴责金三角毒品也不会责骂汉人在那里主异与主演的丑恶真像。

听新闻里说,那里的果敢族难民奔逃如潮。

看网上评论,汉人嚣张跋扈,声称不能让他们的同胞受难,要求中国政府插手果敢战事,一些皇

汉思想浓重的汉族分子还叫嚣与缅国开战,以保护果敢族与在外汉人。

我想告诉世界,相对今天果敢族受的小苦小痛,300多年前我在当地的贝侬早在就受尽了大苦大难了。

以前汉人杀过去,这回缅甸政府军杀过来,一去一来,我们那里的贝侬就会越来越少。两个异族,在我贝侬的土地上开战,何等的悲哀!!

我终于明白,当年本•拉登为何以远赴阿富汗为弱小民族的生存而浴血了,那是出于侠客关爱苍生的情怀,是出于勇士对强霸的愤怒

今天,僚族会有多少人为自己的贝侬赴疆场洒热血呢?

恐怕没有。等战事结束了,胜与负,全用贝侬们的血泪来书写人家的骄傲。

呼唤本•拉登。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俄罗斯制定亚太战略的背景是亚太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美国强势重返亚太以遏制中国崛起;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是: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参与亚太政治安全体系和机制的构建,在中国与西方和亚太国家的博弈中起第三方平衡作用;在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向亚太市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其中后者占主导地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欧洲仍然是俄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俄将更积极地参与亚太地区事务,使俄远东乃至整个俄罗斯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标签:俄罗斯亚太战略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 一、积极参与亚太政治安全机制构建 全面增强在亚洲的活动能力是俄罗斯当前的迫切需求。在俄看来,对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袖手旁观会刺激两国关系朝着冲突方向发展,这对俄罗斯是极其不利的,可能使俄陷入不得不在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俄在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领域的目标,首先是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地区政治平台。俄学者认为,中国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已经构成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以及地区弱小国家安全的严峻威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地区平台来解决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中美关系冲突性潜在上升和中国周围形成安全真空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中国的政策或意图所致,而是由于其日益强大的实力使邻国开始对它担心并谋求建立制衡机制。俄罗斯在这里不会只参与军事战略问题的对话,而将经贸、政治和次区域问题排除在外。俄罗斯新的“导入”亚太地区战略的实质在于全面参与地区事务的各个方面。考虑到俄罗斯在亚洲经济领域明显的脆弱性,俄亚太战略政治内容的启动可能会先行一步。 俄罗斯倾向于建立类似亚洲版“赫尔辛基进程”的中、俄、美关系体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包括军事政治领域决策在内的相互了解,提高安全领域的透明度。同时希望亚太地区国家形成“太平洋安全与合作公约”,提升东盟国家和该地区其他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方面的发言权,改变它们长期被中美地缘政治博弈所“钳制”的局面。在这种安排下,俄罗斯可以起到独立的第三方玩家的作用,既可平衡中美在该地区的博弈,又可帮助该地区中小国家摆脱中国与美、日关系的“钳制”,并可在此基础上提升俄与这些国家的相互贸易和投资,与东盟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在俄、中、美”三驾马车”框架内,俄罗斯积极寻求在与中国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在中俄拥有“共同边界”的中亚地区,俄罗斯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睦邻关系与合作,并将此作为俄“新亚洲”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最重要内容。俄罗斯将致力于通过与中国以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紧密合作来应对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俄罗斯和中国必须协调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包括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政策。目前两国在中亚地区进行着隐性竞争。无论从经贸还是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申瑞鹏 2012-03-27 14:30:51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 摘要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历史联系长久而深远,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都对促进两地区人民的联系、交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新世纪,我们作为友善邻邦,更是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最终取得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建交公报 作者简介:申瑞鹏,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51-0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也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纷纷完成了独立,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与其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随后,中国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建交公报,此后双边关系稳步、持续地向前发展。近些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睦邻友好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地区合作,特别是由“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得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亚的地理范围其界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历史上,中国称这一地区为西域。不过,中国所称的西域与国际上所说的中亚在地理上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所说的狭义的西域一般是指中国甘肃省的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而国际上的共同看法是,广义的中亚或者说“大中亚”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哈萨克草原、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狭义的中亚即“小中亚”的范围则主要是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中亚是指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剧变,从而独立出来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中国与中亚存在着深远的和悠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联系,这种联系连绵不断地持续了两千多年。当时,西域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西域运往欧洲。公元前秦穆公时期,秦国就在西域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中国对西域最早的行政管辖却始于西汉。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国家分裂、诸侯林立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西域的情况复杂而变化不定,其先后处于中国北方多个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但是西域和内地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它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 40 年,还没来得及统一西域,其统治地位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是中国与西域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它从公元 640 年开始经营西域,至 790 年从西域彻底退出,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并下辖多个都护府。中国元朝时期对中亚地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段秀芳 2012-02-17 13:16:23 来源:《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5期 (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2.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文章在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目标模式和方式;并根据各国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和产业政策等对投资区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中亚国家鼓励外资重点领域、我国竞争优势、“走出去”战略以及国家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产业选择。 关键词:中亚;直接投资;区位;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 05-003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XJA790016) 作者简介:段秀芳(1963-),女,河南洛阳人,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疆)和中亚俄罗斯经贸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中国自1992年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方政府间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协定,如《经济贸易协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这些协定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双方经贸合作环境的迅速改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动,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分析 从投资流量的分布来看,表1显示,2003~2007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国占72.44%,位居第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分布中,2007年哈萨克斯坦位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第12位);塔吉克斯坦在2007年超高速增长的影响下由上年的第三位(占6.04%)跃升至第二位,占13.71%;而吉尔吉斯斯坦则由上年的第二位(占23.29%)下降至2007年的第三位,占10.90%;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微不足道,仅分别占2.74%和0.21%。可见,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在流量分布上各国差异很大。 从中国对中亚各国直接投资增长及其稳定性来看,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直接投资的稳定性最好,除2007年外,其它年份都呈现快速稳定增长势头,2003~2006年中国对吉直接投资流量每年递增两倍以上。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2005年以来都呈现出持续稳定的超高速增长。而中国对主体投资国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则呈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性特征,也由此决定了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总体上也表现为波动性特征。 表1 2003-2007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情况表(单位:万美元)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朱新光、张深远、武斌 2012-02-17 10:48:23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内容提要:中国与中亚国家气候合作在探索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推动双边合作、加强地区组织的交流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原因,导致各国对气候安全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气候合作的健康成长。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需要,各国务必抓住机遇,合理配置资源,适时制定地区气候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 D8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330 (2010) 04—0056—06 作者简介:朱新光,上海师范大学亚洲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34)。 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影响到空气、水、土地等人类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和地区间关系紧张,触发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气候环境问题不单纯只是一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合作,只有加强国际社会的气候环境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气候合作提出一些相关思考。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

首先,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探索建立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地区气候环境合作成效显著。随着中国与中亚环境形势的严峻,气候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上合组织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上合组织的推动下,与地区环境议题关联的高层次对话会议明显增多,截至目前,涉及地区气候环境合作的上合组织元首及部长级会议多达7次。会议还相继发表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关气候环境合作宪章和宣言,全面阐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对气候变化的立场,特别强调各成员国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灾变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中明确规定,积极鼓励成员国开展环境保护等共同感兴趣领域的有效区域合作。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塔什干宣言》(2004年)也强调,将环境保护及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问题提上本组织框架内的合作议程,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开始共同制定本组织在该领域的工作战略。这预示着各方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环境合作,整合区域环境资源。不仅如此,宣言还明确了上合组织成员国间气候环境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组织程序、运作方式等实施细则,呼吁各方积极发展环保能源,更好应对各种环境灾难的挑战。《比什凯克宣言》(2007年)指出,各国应发展环保领域的合作,以确保生态安全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采取必要措施研究和落实专门方案和项目。同时要相互提供援助和帮助,防止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及消除其后果,适时启动上合组织预防自然和技术的紧急情况中心,随时准备为减少自然灾害做出积极贡献。《杜尚别宣言》(2008年)和《卡捷琳堡宣言》(2009年)则进一步重申,积极发展环保清洁型能源,提高在共同及时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方面的合作成效、实施旨在减少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措施作为优先合作方向之一。 为更好落实上述宣言的各项成果,上合组织成员国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环保部长级会议、军事气象水文联合保障研讨会,商讨地区气候变化和建立气候合作常态机制等事宜,筹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军事气象水文人员交流机制、完善信息共

论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俄罗斯因素及中俄关系的中亚因素

论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俄罗斯因素”及中 俄关系的“中亚因素” 赵常庆 2012-05-30 22:08:25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4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有“俄罗斯因素”,影响中俄关系的有“中亚因素”,俄罗斯在这两个“因素”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是影响中亚事务和相关国家关系的重要力量。两个“因素”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须辩证看待,特别应正确评价俄罗斯在中亚的存在与影响。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与20年前相比也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也有影响,为使中、俄、中亚国家关系和谐发展,必须扩大两个“因素”的积极面,缩小消极面,通过增强互信,相互支持,互利共赢,达到携手前行。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俄罗斯;俄罗斯因素;中亚因素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1)04-0036-05 在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时,有一个国家是无法绕开的,这就是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皆毗邻的俄罗斯。同时,在研究中俄两国关系时有一个因素也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中亚。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在研究中亚事务和中俄关系时,时而会看到“俄罗斯因素”和“中亚因素”的提法,本文就这两个“因素”谈点看法。 一、俄罗斯是影响中亚事务的关键因素

中亚国家独立已经20年,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在执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并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外交方面,它们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然而,国际社会普遍注意到,在中亚国家的国内外政策和事务中,都能不同程度地看到一个国家影响的痕迹,并在影响中亚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的20年间,中亚地区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过去苏联时期封闭的一隅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竞相逐鹿的地区。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数年前也大不相同,但很多变化与俄罗斯相似。中亚地区已失去了昔日相对平静的状态“,三股势力”、毒品、有组织犯罪等毒瘤在侵蚀它们的肌体。相继进入中亚的大国都在以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妄图将中亚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以美国、欧盟最为卖力。尽管如此,迄今仍没有一个国家在中亚的影响力超过俄罗斯,没有一件中亚重大事务离开俄罗斯能得到顺利解决。“俄罗斯因素”就是由此而来,换句话说,这是能够左右中亚事务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因素”的产生与存在是由一系列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决定的,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存在“特殊关系”的产物。这种“特殊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有二三百年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历史,仅苏联时期就长达70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虽然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但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体制、人权观和民主观。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中亚国家都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每年都要举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大量文件,尽管文件并不能完全落实,但完整的组织和会议机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正是因此,国际社会通常把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看作是一个由俄罗斯领衔的国家集团。由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实力相差很

(完整版)历年高考真题之中亚高清

测试题4 中亚 (2015上海十八)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14分) 43.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北京卷)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图12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2)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12分)

(2014四川)图3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 D.林地>耕地>草地 (04全国卷一)36.(36分)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古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2004浙江卷)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6分)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___。(3分) 1000 图3 1000 3000 4000 5000 5000 5000 3000 4000 6995 3000 4000 3000 1000 4000 3000 3000 1000 ④ ① ③ ② 44 42 1000 等高线及高程 山峰及高程 时令河 湖泊 河流

22、第二十二篇大中亚地区伊朗高原地缘结构

必须取得地缘中心地区。 我看过一篇文章,他将中国的地理分为四点四边一中心,四点为关中、华北、江左、四川,四点两两相连的四边为山西、山东、汉中、荆州,一中心肯定就是中原。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或较大的割据势力一般都是在四点上,因为四点上进可攻,退可守,势力若要壮大就必须争其两边。如果要统一天下,就必须逐鹿中原,也就是取得地缘中心地区。我想这也是地缘政治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吧。 当然古今各方面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考虑地缘,是不需要考虑到西域、波斯甚至于罗马的,但现在说地缘,就必须放眼全球。这也是地缘政治的发展。 —————————————————————————————————————————————————————— 哥们,我说到正点子上去了,不知道你是否看明白我的真实含义。 地缘政治学家说地缘政治是一门学科,因为地缘政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但是波斯帝国的发展不能够证实地缘政治的研究成果,反而是证伪。 波斯帝国占据了最好的地缘位置,有强大的意识形态,但是波斯没有主导过欧亚大陆地区,按照地缘政治的理论,波斯帝国应该是有着主导欧亚大陆的必然性因素的。 本贴主是看懂了我的疑问的,所以三缄其口。 我看了回帖,可以毫不客气的讲,只有我一个人在和楼主探讨地缘政治理论及其实证,其他人都没有真正看懂并从这个角度和楼主探讨。 我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看法: 1、国家政治实力起着最为重要作用的是意识形态(包括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即国家政治精英集团的意识形态创新和运行能力;苏联的强大是当时意识形态足够强大,没落也是意识形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8-13世纪阿拉伯的强大是当时意识形态足够强大,没落也是意识形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古代中国强大是当时意识形态足够强大,没落也是意识形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2、国家政治实力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国民的智商、平均教育水平以及基于以上两点的科技创新能力。 3、国家政治实力起着比较重要作用的是地缘政治。 按照我以上的观点,可以解释波斯帝国没有占据欧亚大陆政治中心的原因:国民智商不够高,平均教育水平由于YSL的强大意识形态上不去,所以科技创新能力长期滞后。 识形态上也好,只要任何一个因素足够强,强到可以弥补其它因素的缺陷,并压倒竞争者,那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当成决定性因素。”是有道理的。这个帖子里有很多朋友都对地缘有自己的看法,并非只是我在唱独角性 之所以要研究地缘是因为他是其他因素的基础,也就是说比如宗教、民族、经济等因素研究到深处会发现其实都跟自身的地缘状况有联系。当然地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对地缘起决定性的影响了。比如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开挖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地缘格局。 至于波斯为什么现在主导过欧亚大陆地区,我想我已经解释过了,可能广州月生没有看见。其实

一带一路区域风险分析与实战对策——中亚篇

中亚 区域整体风险分析战略地位 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中原”,四战之地,战略位置得天独厚,历来是各种势力的逐鹿之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伙伴关系层次都较高。中亚地区不仅是中国打通欧亚大陆桥,以减少对马六甲航道的战略依赖的关键节点,也是迄今因种种原因仍有相当多的关键问题没有突破的“掐脖子”地段。 政治风险 该区域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地缘政治风险。颜色革命,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平衡外交”带来的大国博弈是中亚地区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此外,中亚各国普遍存在专制制度的不透明性,政府换届能否保持政策持续性受到质疑;中亚地区内部民族多样,各族之间历史问题残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稳定。 2005年春天,吉尔吉斯爆发“郁金香革命”,时任总统阿卡耶夫出走俄罗斯,时任总理塔纳耶夫宣布辞职。反对派领导人、前总理巴基耶夫随后出任总理并代行总统职务。此后数年,该国政局一直不太稳定。图为一位反政府游行者走向政府大楼。 经济与营商风险 中亚国家经济的恢复比较缓慢,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很不顺畅;均缺少出海口,对外联系网络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基础设施陈旧,过境能力有限,区域内的交通合作陷入困境。西方国家更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和“民主”进程,俄罗斯则更注重建立自己主导的、具有排他性质的多边机制,巩固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存在,双方都对中亚的基础设施缺少投资的热情,美国、欧洲的交通计划还带有防范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的。另外,出于安全上的顾虑,中亚国家无法接受建设标准轨距的铁路,也影响了运输和通关的便利。 中石油以50亿美元获得卡沙甘油田开发项目8.33%股份。为此,中石油需履行一些条件,如为哈石油天然气公司根据股权投资提供一半资金,建设钢管厂、阿克套石油设备工业园区以及阿斯塔纳部分社会设施。 非传统安全风险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然资源还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区过度用水、捕捞,加重了已经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中亚还是阿富汗毒品的走私通路,宗教极端主义与毒品走私捆绑在一起。 对华舆论风险 中亚国家民众对中国普遍缺乏了解,加之第三方势力的反华宣传,中亚社会舆论对中国对外政策有不少误读。一些人认为,与中国经济联系越紧密,对中国的依存度就越高,本国经济则可能成为中国产品的销售市场或是能源、原材料基地。

中亚地区水资源问题

中亚地区水资源问题 亚心网?新疆经济来源:2007-01-25 来源:亚心网?新疆经济 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淡水资源作为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特别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水更是深刻影响该地区国家间地缘政治关系的重要战略资源。 中亚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大部分淡水都以高山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且分布极不均匀,加上不合理的利用、浪费和污染,致使中亚许多地区严重缺水。围绕着水资源的分配、使用和流域生态的保护等问题,中亚各国经历了从冲突、争吵到走向协调、合作的艰难历程。国际社会,特别是俄罗斯和西方,也很关注中亚地区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进程。 1 中亚地区的水资源现状 中亚地区的淡水资源总蕴藏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但主要以冰川等难以开发的形式存在。目前,中亚地区每年人均耗水量为2800立方米,低于3000立方米/人的缺水上限,总体上属于轻度缺水地区。 1.1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中亚地区的主要水源位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境内。仅在塔吉克斯坦境内就集中了中亚地区55.49%的水流量,以及60%以上的冰川。形成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阿姆河和形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锡尔河是咸海盆地的干流。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则属于缺水国家。在哈萨克斯坦,河流年均供水量仅为2万立方米,在独联体国家中列倒数第二。而且哈萨克斯坦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中部和南部灌溉区的水资源十分紧缺。盛产石油的土库曼斯坦素有“水比油贵”的说法,由于缺水,许多居民甚至要定时领取饮用水。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702立方米,按联合国的标准(1000立方米/人)划分,属于严重缺水国家。 1.2 水资源损耗严重 由于蒸发量大和水利设施运行低效,中亚地区的水资源损耗巨大。仅阿姆河与锡尔河水资源的年流失量就超过其流量的1/3,这个指数居前苏联之首。 中亚地区日光充足,蒸发量很大。经测试,在中亚地区北纬40°的地方夏季的日照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极其干燥的空气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 水利设施的低效也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比如,为满足土库曼斯坦的用水需求,每年约有15立方千米的水从阿姆河输入卡拉库姆大运河。但由于流经疏松沙地的运河设计不完善,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在卡拉库姆运河旁边不远处形

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要:中亚国家,无论从地缘战略还是经贸发展来说,对中国意义重大。由于中亚各国与中国国经济互补性强,冷战后,中国国与中亚各国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双方在能源、技术以及一些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基于中亚各国经济结构、开放程度等问题,双方在合作进程中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在未来,中国将抓住机遇,深化与中亚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同时,中国也将积极主动地扩展合作的新领域与新渠道,为地区的经贸合作制度化安排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亚中国经贸合作 中亚国家与中国西北地区毗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同时,中亚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8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交通、电信、矿产等领域合作逐步深人,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亚地区总体经济形势 1.中亚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发展水平出现差异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哈、乌、吉、塔、土五国都已经渡过独立初期的社会、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普遍趋于稳定,自2000年起不同程度地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0—2007 年GDP增长均超过9%。由于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现阶段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差异。哈、乌、土经济实力相对更强,发展速度更快。塔、吉两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实力弱,发展严重依赖外援。 2.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 原苏联时期,中亚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曾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加工工业不发达,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独立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结构较为单一,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虽经 18年发展,这一经济结构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 (如哈的石油工业,吉的黄金产业和烟草加IT业,土的天然气和棉纺行业等),由于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财政来源和经济增长点。因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没有改观,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93249341.html,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 作者:袁剑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09期 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以中亚五国为核心的区域,它曾经是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与枢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但却在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被我们的主流认知所忽略。重新发现“中亚”,将会丰富我们的对外认知视野,并使我们能够在当代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问题。 重建“中亚”常识 近代以来海洋文明的强势地位,使我们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到了欧亚大陆外围与沿海地带的文明与社会,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等,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不可否认,这些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所在地区社会与生态未来发展的基石,并且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在本区域内确立起巨大的文明引领与辐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将整个欧亚大陆的发展与互动仅仅局限于或者说等同于这几大文明的话,那么,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欧亚大陆内部其他区域的相关状况,以及这些地区曾经有过的,并且如今依然在继续进一步发展着的与外围文明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忽略了欧亚大陆内部区域的社会与族群对外围社会与文明所有过的冲击与影响,这就无助于我们确立起对于欧亚大陆的整体性认知,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中亚”。因此,要更好地了解从历史到当下欧亚大陆的地位与结构问题,就有必要重新认识“中亚”这一区域本身,尤其是这一区域内部的历史与社会发展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更客观理性地去看待中国与这一区域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关系问题。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外域的认知永远也比不上对于自己祖国———中国的认知,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我们至少也不应该使中亚完全成为我们的知识空白。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目前对于美国、欧洲的认识情况要远远超过对于处在中国周边的中亚地区的认识水平,这固然跟我们与欧美国家在各个层面上的交往更多有关,同时也体现了美欧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对于欧美之外诸多地区尤其是中亚地区的认知空白,也暴露出我们对周边情况认识的不足,这与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的全球视野,与我们在处理好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和面对来自域外的机遇与挑战的反应能力是难以契合的。在很多情况下,公众层面对于中亚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是神话性的,而不是知识性的,中亚在这种语境下成为一种遥远而又神秘的东西。让中亚不再遥远,让中亚不再神秘,这就是我们重建“中亚”常识的目的与关键。 从“大博弈”到“新棋局” 中亚这一区域在历史上曾经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枢纽,既成为各个族群彼此往来移动的地理通道,同时又成就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美名,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千

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研究

摘要: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双方在投资与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在经贸交流还存在不少矛盾与纠纷。本文拟从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的因素,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在对外投资与贸易领域秉持包容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与周边中亚国家开展投资与贸易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通常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互惠互通、深度合作的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的双边投资与贸易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 中亚五国地处“一带一路”的中心腹地,东联经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牵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一带一路”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西部地区的多个民族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此地利人和之故,中国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金融投资扶持,势必会推动中国对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强势增长。本文拟从对中亚五国投资的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与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的特点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 就目前而言,从投资领域来看,投资企业增多,投资贸易多元,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与贸易在轻工业、食品、冶金、石油、化工、电子、机械、农业、建筑、通讯、交通、餐饮服务等广泛领域都有涉及。从投资规模与效益来看,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较为稀缺。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了哈萨克斯坦aktyubinsk石油天然气公司60.3%的股份,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迈出了向中亚国家投资大型项目的第一步。从投资形式来看,有合资办厂、独资建厂以及建筑项目承包等。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的特点 1.双边投资与贸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有所放缓。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投资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方投资与贸易的规模呈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后,从2002年到2014年,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33.3%。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3亿美元的新高度。自2014年开始,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降至445亿美元,但仍比1992年的双边贸易额4.6亿增长了约100倍。中国已经取代了俄罗斯,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2.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以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亚五国独立之初,国内工业体系陷入瘫痪状态,无力维持国民的日常消费品所需,绝大部分的消费品依赖进口。因此,服装、日用生活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对中亚五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占比一度超过60%。近年来,橡胶制品、汽车制品以及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有较大上升,但仍未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现状。 3.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口以能源资源、矿产品为主。中亚国家对外输出能源资源、矿产品的经济结构与其国内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匹配。中亚五国国内工业体系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以能源资源和矿产品为主。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国内石油资源丰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2014-04-07石油观察 文|李大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是建设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能矿资源非常丰富,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明显互补性。加强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对贯彻“向西开放”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状况 (一)双边贸易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增速有所放缓 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年均增速达36.4%,显著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速,个别年份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增速甚至超过800%。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

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合计高达459.43亿美元。其中,进口246.4亿美元,出口213.1亿美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29.4倍、24.2倍和43.3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为3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5%,仍呈进一步放缓态势。 (二)中国是中亚五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占据较大比重 中亚五国经济总量较低,并非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国。本世纪以来,中亚五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由2001年的0.38%上升到2012年的1.19%,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处较低水平。 然而,对于中亚五国而言,中国已经基本取代俄罗斯,成为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已经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2年,对华贸易总额占哈国贸易总额比重超过1/4,占乌国1/5左右,占塔国40%,占吉、土两国50%以上。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有着上千公里的相邻边境线,且在中亚五国中经济总量最大,工业化水平较高,一直是中国在中亚五国中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本世纪初中哈贸易占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的比重一度接近90%。 近年来,随着中亚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能矿资源的不断开发,特别是中土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有效促进了土库曼斯坦等国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中哈贸易占比有所下降,但2012年仍高达55.9%。 (三)中亚五国对华出口以能源矿产品为主 中亚五国由于工业化程度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中国出口商品以自身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能源矿产类初级产品为主。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较为丰富,加之通向中国的输油

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与新海上丝绸之路 (一)新海上丝绸之路 一.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与构想 21世纪以来,中央先后部署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西部地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丝绸之路复兴的前景日渐光明。2005年,“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召开,两年一度的国际论坛成为我国推进丝绸之路复兴的重要多边舞台。2007年,我国与中亚七国1计划共同投入192亿美元建设“现代丝绸之路”。2008年,我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中亚四国联合发起丝绸之路区域项目,共有19个国家响应,各国在日内瓦签署意向书,决定再为复兴丝绸之路投入430亿美元。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首先,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1/4。此外, 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 其次,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引言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始终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为相关国家的决策层所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与经济合作问题( 赵常庆, 2004、2002、2001, 孙壮志, 2005) 。有的学者则在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框架下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孙永祥、张晶, 2003;唐艳辉、陈海威, 2004) 。还有学者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内容、模式与前景角度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 杜亚平,2004;陈玉荣, 2004) 。有的学者在WTO 的框架下探讨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贸易政策选择问题( Richard Pomfret, 2005, pp.32-58)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也为学术界所关注( James P. Dorian, Utkur Tojiev Abbasovich,Mikhail S. Tonkopy, Obozov Alaibek Jumabekovichand Qiu Daxiong, 1999, pp.281- 287) 。本文以相关统计资料与研究文献为基础, 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五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试图弥补该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 中国与中亚同为经济转型国家, 在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过程中, 彼此之间存在着双边、多边贸易与投资的比较优势。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较为突出。

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现状及其比较

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现状及其比较分析 李 钦,许云霞 (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及比较分析发现: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贸易互补性强,投资发展势头良 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中亚国家经济实力和资源禀赋的深入分析, 投资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层次低、规模小、效益差等不足;中亚各国投资和政策的环境不断改善,但投资保障和优惠力度却与经济实力成反比;中亚各国外高投资政策法律规范性较差,投资环境存在风险因素。中国政府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经济技术对接;通过对中亚地区的援助项目,加强技术输出,推动经贸与投资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促进中国对中亚地区和投资发展,稳固开拓中亚市场。 [关键词]中国;中亚地区;直接投资;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Investm ent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om parative Analysis LI Qin,XU Yunxia Abstract: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vestment in five Central Asia countries,we find that China and Central Asia have strong economic and trade complementarity with favorable investment trend.However,problems are to be resolved,including a 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strength and resource endowment of Central Asia countries;and uneven,low level,small scale and poor efficient regional investment.Although these countries'investment and policy environments are improving,the investment safeguard measures and privileges have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conomic strength.In addition,the investment policies and laws are poorly standardized,bringing about investment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In order to expand the Central Asia market,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links;promote technical outpu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economy,trade and investment by means of aid projects in this reg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Xinjiang to promote the investment in Central Asia.Key words:China,Central Asia,direct investment,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6-20 [作者简介]李钦(1973-), 贵州大方人,新疆财经大学中亚经贸研究院中亚贸易与投资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 许云霞(1972-),女,湖南耒阳人,管理学硕士,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开拓中亚五国市场的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研 究—基于贸易和投资视角(10XJJCGJW002);2011年新疆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新疆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的风险与对策研究(11BGJ072);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新疆青年基金项目:新疆对俄白哈经济一体化市场的投资风险评价及管控对策研究(12XJJCGJW001);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基金课题:新疆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预警研究(09XYB012)的阶段性成果。 一、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的意义 中亚地区是指与中国新疆接壤或邻近的原苏联的5个成员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当前,中亚地区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境外投资新热点。 (一)充分发挥经济互补优势,缓解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危机 中国与中亚具有明显经济互补性。从资源禀赋看,中亚地区能源资源非常丰富,而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能 源资源安全威胁,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来看,该领域目前和将来都会是合作重点。 从市场需求看,中亚地区由于受原苏联经济发展战略影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关系到民生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2002年以来受益于国际能源资源市场兴旺,中亚地区经济经济增长较快,进口需求和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为满足中亚市场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中国从中亚的能源资源进口也在中国能源资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下实现了高速增长。 第2012年第7期(总第402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7,2012Total No.402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7-0001-0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