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第二十二篇大中亚地区伊朗高原地缘结构

22、第二十二篇大中亚地区伊朗高原地缘结构

22、第二十二篇大中亚地区伊朗高原地缘结构
22、第二十二篇大中亚地区伊朗高原地缘结构

必须取得地缘中心地区。

我看过一篇文章,他将中国的地理分为四点四边一中心,四点为关中、华北、江左、四川,四点两两相连的四边为山西、山东、汉中、荆州,一中心肯定就是中原。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或较大的割据势力一般都是在四点上,因为四点上进可攻,退可守,势力若要壮大就必须争其两边。如果要统一天下,就必须逐鹿中原,也就是取得地缘中心地区。我想这也是地缘政治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吧。

当然古今各方面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考虑地缘,是不需要考虑到西域、波斯甚至于罗马的,但现在说地缘,就必须放眼全球。这也是地缘政治的发展。

——————————————————————————————————————————————————————

哥们,我说到正点子上去了,不知道你是否看明白我的真实含义。

地缘政治学家说地缘政治是一门学科,因为地缘政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但是波斯帝国的发展不能够证实地缘政治的研究成果,反而是证伪。

波斯帝国占据了最好的地缘位置,有强大的意识形态,但是波斯没有主导过欧亚大陆地区,按照地缘政治的理论,波斯帝国应该是有着主导欧亚大陆的必然性因素的。

本贴主是看懂了我的疑问的,所以三缄其口。

我看了回帖,可以毫不客气的讲,只有我一个人在和楼主探讨地缘政治理论及其实证,其他人都没有真正看懂并从这个角度和楼主探讨。

我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看法:

1、国家政治实力起着最为重要作用的是意识形态(包括了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即国家政治精英集团的意识形态创新和运行能力;苏联的强大是当时意识形态足够强大,没落也是意识形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8-13世纪阿拉伯的强大是当时意识形态足够强大,没落也是意识形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古代中国强大是当时意识形态足够强大,没落也是意识形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2、国家政治实力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国民的智商、平均教育水平以及基于以上两点的科技创新能力。

3、国家政治实力起着比较重要作用的是地缘政治。

按照我以上的观点,可以解释波斯帝国没有占据欧亚大陆政治中心的原因:国民智商不够高,平均教育水平由于YSL的强大意识形态上不去,所以科技创新能力长期滞后。

识形态上也好,只要任何一个因素足够强,强到可以弥补其它因素的缺陷,并压倒竞争者,那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当成决定性因素。”是有道理的。这个帖子里有很多朋友都对地缘有自己的看法,并非只是我在唱独角性

之所以要研究地缘是因为他是其他因素的基础,也就是说比如宗教、民族、经济等因素研究到深处会发现其实都跟自身的地缘状况有联系。当然地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对地缘起决定性的影响了。比如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开挖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地缘格局。

至于波斯为什么现在主导过欧亚大陆地区,我想我已经解释过了,可能广州月生没有看见。其实

波斯也曾经建立过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在2500年前,它已经成为过世界的最强者了。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得中原者得天下”,其实也是对中心地带的一种解释。其中的逻辑关系并非是得中原者就一定会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必得中原。

伊朗高原为中心的地区是“欧亚非大陆的腹地(中心地带)”,而并非一定是全世界的腹地。正如麦金斯所定义的“中心地带”实际上是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而我的“新世界岛论”中将美国定义为新的世界中心。这三个中心所涵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些中心的角色是可以转变的。当世界的权力越来越有重新回到欧亚大陆的迹象时,我们必须重新重视对这片大陆的研究。由于在新的千年中,欧亚大陆的三个边缘地区和一个中心地带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已经在地缘上达成了基本平衡。那么大家拓展空间的目标自然就会指向这一腹地。这一腹地做为联系上述四个地区的纽带,谁掌握了都会打破业已存在的平衡。更何况这一腹地还是联接另一处潜力地区——非洲的桥梁。

前面有朋友问,现在海空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伊朗还能否保有其大陆核心的地位。这个问题要这样看,交通只是地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或者说距离。打个比方说在这一中心地区建立空军或导弹基地,它所能覆盖的半径中可包含的重要地区肯定要比其他地方多。(这只是一个小例子,还有很多影响)

放张示意图,大家对这块地区的位置更清楚些

———————————————————————————————————————————

人权、金融、货币、石油、宗教、媒体、投票箱、转基因等全都武器化,异化成为霸权主义的衍生品。从这个意义说,霸权的背后是武器,民主、人权等的背后是霸权;

这是他对“地缘自古就是种族的延续”观点的再次延续,也就是说地缘即军事力量,或者说,地缘是长期的军事实力(含试用军事实力的意志)决定和体现的;

不得不说这片高原的主人——波斯人。要知道伊朗高原的南边是阿拉伯人,北边是突厥人。这两大族群都曾经建立过强大的帝国,而且同化能力不一般。阿拉伯人靠的是宗教扩张,而突厥人在语言上有着极强的融合能力(有一入突厥,永为突厥之说)。最终波斯人还是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即使在突厥人占据了伊朗高原西面的小亚细亚(安卡托利亚高原)之时,波斯人能仍保有伊朗高原。目前这片高原除了东北和东南小部为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所有外,基本为伊朗所有(这两块地方的部族也为东伊朗人种),另外波斯人在北边的里海平原和南边的两河平原还有一小块突出部。

阿拉伯人那强大而又适用于游牧民族的宗教,并非没有在波斯人身上留下烙印。但波斯人最终选择了特立独行的“什叶派”以对抗绝大部分阿拉伯人所信奉的“逊尼派”,这和俄罗斯人选择东正教而不是天主教的理由类似,都是为了保持独立性。这些宗教内部的教派在我们东方人看来似乎没多大区别。但了解历史的朋友会知道,教派内部的争斗很多时候会甚于与异教徒的矛盾。这和中国人的“襄外必先安内”有着相似的理由。

而从相对高度看,它其实是一个盆地,四面都是山地,中间为大的盆地。有一条山脉将这个盆地大致划为两块。因此东伊朗地区和兴都库什山脉的联系更显紧密一些,这块高原东面的一部分因此也成为了阿富汗的国土。

伊朗高原的这种封闭性很好的保护了波斯人的安全,使他们能历尽千年而不倒。然后伊朗高原又是开放的,在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适时的留出了四个山口。分别与南亚、中亚、西亚进行交流。而南边的那个山口又为波斯人的海上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的两河平原、图兰平原、印度河平原保有战略性的优势。这种优势直到上述地区能够从更远的地区获得足够的战略纵深后才被打破。

当然高地民族的这种优势不能仅仅停留在高上,还需要有足够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另外这种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成为极限之地后会影响种族的生存与繁衍。这也就是高度更高的帕米尔高原,和广

影子了。谢谢大家!祝大家晚安。

观察.

整个世界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物大聚会人类,一开始就爱思索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标签:中亚;地缘;政治地位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 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 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 000多万人口。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胡尚哲 高永久 【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价值受到美国的青睐。为全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十几年来,美国势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而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目前,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俄罗斯 美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胡尚哲,1963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兰州 730000);高永久,1964年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天津 300071) 1991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南部边界出现了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8个新独立的国家加上阿富汗,构成了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①。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里海周围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从脱离苏联控制的那天起,这里便成了周边和世界主要大国为谋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而激烈争夺的目标,加之政治体制的急剧变革和民族、宗教矛盾引发新独立国家政局动荡,中亚和外高加索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地区,以至于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兹·布热津斯基把它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综观十几年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形势的变化后可以看到,虽然参与地缘政治争夺的国家和势力很多,各方都使出了看家本领,但到头来,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各国内政外交影响最大的,除俄罗斯之外,只有美国。不仅如此,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美国的影响大有超过俄罗斯之势。特别是2001年10月以后,美国军事基地和美国军队以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正式登陆,使地区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变化;而“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取得胜利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则清楚地表明,美国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对俄优势,它要通过改变上述国家政治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一 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价值 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它积极参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角逐,是因为这个地区 — 66—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位于原苏联亚洲部分的西南 部,由里海联为一体。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将这8国统称为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区。——作者注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冯远 2012-03-27 14:30:03 来源:《学理论》2011年第9期 (新疆大学政管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中亚;地缘;政治地位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024-02 作者简介:冯远(198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

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 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000多万人口。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升。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作者|杨文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 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刘承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 究中心研究员作者|马亚华,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员来源|《地理学报》2016年6月刊 导读: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困难的时期,中国战略资源在全球更有效率地配置,对于中国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纵观国际体系发展脉络,大国的兴衰和霸权的更迭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和平崛起的中国更需要地缘大战略的支撑。不论是地缘政治或是地缘经济法则,均脱胎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推演和历史事件,构成了国家地缘大战略制定的指导性原则。根据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地表有限的资源供给与人类无限的需求欲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动物”在

生存压力下会自发地运用以军事为支撑的国家力量去攫取 更多生存空间和战略资源,这一逻辑赋予了国家竞争的“零和”性质。 因此,通过军事、政治活动的殖民扩张以及获取国家资源成为早期大国地缘关系的常态。这正如德国地理学家Friedrich Ratzel所言,国家间地缘关系的本质是资源稀缺条件下“国家有机体”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由于Alfred Thayer Mahan “海权论”和Halford John Mackinder“陆权论”思想的影响,世界关键海域和中亚地区遂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原子行为体(atomistic actors),是理性的自我主义者,对国家而言,若以交换机制摄取资源的成本小于掠夺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则战争将不会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深化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给予了国家资源交换机制的可能,使国家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手段日趋多样化,地缘关系主要矛盾逐步由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地缘经济亦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构成因素。 所谓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生产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是一种以跨国经济组织为主要载体,以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为主要手段,附加国家及政府意志的经济联系。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 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1317020233 材料13-2班郭森森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近来拜读了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感受颇多。这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与欧亚长远外交战略的经典著作。此书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博士,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相信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本文作者在冷战结束后的第7年,写下这本书。布氏在此背景下,为美国在最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后的7年里,做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美国此时已经是全球霸主,在苏联的倒下,美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得欧亚大陆的天下者,即是全球的天下者。进而对苏联的倒下出现的在欧亚大陆的上以及周边的各种状况做出了一一的分析和论述。书中视欧亚大陆为一个大棋局:“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本书分为七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 从美国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胜利,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维持西半球地位,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缘政治膨胀和短暂机遇,到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战争胜利,美国完成走上全球大国道路,再此苏联是与美国争霸和可以抗衡的世界大国。双方竞争各有优势,而美国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体系结构相对占优;在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国个朝代、西班牙和英国等世界其他帝国在军事力量、经济、技术实力、文化以及交往和控制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美国要建立全球体系,要反映美国国内经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多元性,即建立一个标准式的美国模式和美国的世界,作者认为这不是每个民众的想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经济发展、技术先进、发达通讯和文化吸引等的作用。 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 在欧亚大陆上,美国在苏联的倒下,便想建立一个美国的世界。面对苏联的倒下出现欧亚大陆中间地带,“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 美国把在政治民主、共同价值观和总体相同的宗教以及相近的文化的欧洲作为在亚欧推广民主的桥头堡;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范围,分别对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缘政治影响。而美国的在总体目标上反对法国、支持亲美的德国、介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施嘉恒 11300740008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并曾担任过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和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在全书的一开始,布热津斯基首先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四个领域具有绝对地位。美国就这样凭借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反映了美国式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原则。它缓和了主要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在一个深深扎根、稳定和越来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体系还会继续不受挑战吗?欧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使欧洲国家敢同美国叫板,甚至还屡次将美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日本开始在军事基地的领土使用问题上对美抗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不同的政治制度更加使得美国疑心重重。美国逐渐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反而不如冷战时期,霸权地位似乎动摇了,再任之发展下去,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此之前,需要

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地缘战略

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姓名:柳红斌学号:2015405010116 上课时间:周二 、 日本的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导读:仔细研究日本以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从日本的立场来看,日本是处于一个极其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北有俄罗斯的压迫,西侧与俄罗斯和朝鲜半岛隔日本海相望以及与中国隔东海毗邻;南部则是台湾,只有东面,因为面对着太平洋,特别是面对着和日本十分友好的美国海外领地,因此,还可说是可以放心的一个方面,但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些海外领地离开日本的距离和其他三面相比远了很多,老话说,远水解不了近火,因此,这个方面也只能说是可以寄予希望而已。 关键词:脆弱,不稳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永恒不变的制约因素就是它所处的地理位臵。地理因素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如影随形,各国在制定生存和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政治的思考。作为一个在地缘政治上极其脆弱的国家,日本的生存和发展深受地理因素的制约。 一、日本的地理位置解析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日本浅间火山脚下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 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二、日本的国际地位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 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学生姓名:xx 所在院系:xxx 所在年级:xxx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环境,

更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那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各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合作、互利、双嬴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一: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的国家多达二十九个,其中与十五个国家直接接壤。在地理上都属于亚洲范围。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既有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处于过渡期的转型社会。在文化上,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华文明、佛教文明等。在经济上,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经济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某些国家实行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然而许多国家则是遭受着殖民侵略与掠夺。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很特殊,他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相邻的国家包括和中国有着共同陆上和海上边界的邻国,以及其他地理上临近中国的周边国家,而且自近代以来,其中有不少邻国是大

地缘战略理论论文

地缘战略学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战略理论,该学说缘于古希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狄米斯托克利,在学科分类上,有过广泛的讨论,甚至认为地缘战略学仅仅是一个介于地理学与政治学的边缘理论。事实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地缘战略理论从来都不是一门价值中立的理论,而是体现出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家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特色鲜明的抱负,即地缘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收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还收到其主要思想家代表的特定民族或者特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关切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导致多种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 德国地缘政治学 一战后德国出现了以卡尔·豪斯浩弗为首要代表的“慕尼黑学派”。与那种主要关注在全球封闭体系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地理政治学不同,地缘政治学首要特征在于明确将现代民族国家看做一种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寻求生存的有机体。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体现了“达尔文主义”对当时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日耳曼民族的终极使命感结合在一起导致的主要后果就是使地缘政治学带上了极为明显的地理决定论的色彩。 地缘政治学确切地说包含了两大根本主题:一是为身处列强重重包围中的德国、尤其是一站结束后处于凡尔赛体系重压下的德国,寻找摆脱各种外在的枷锁以及适合其最终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二是为德国最终能够成长为世界强国而教育民众,从而使他们能够具有某种足以与世界强国地位相称的空间意识。地缘政治学对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有一些影响的,毕竟两者都是达尔文进化论关于社会科学的体现。所以虽然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地缘政治学固有的那种赤裸裸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同样使其在二战后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唾弃,而造成地缘政治学带有强烈决定论色彩的根源,是它与1848年后逐渐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尤其与日耳曼民族对现代欧洲负有的终极使命感过于密切的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注定了地缘政治学的生命力无法持久。 海权论和陆权论 美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是海权派地缘战略理论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认为,地缘优势在海洋方面,海上力量对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如果能控制公海,就足以控制世界财富, 进而统治全世界;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较大的领土面积,一定的人口数量,适宜海洋事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优良的政府体制;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洋政策和海军战略的主要目标;与敌海军舰队决战并消灭之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方法,确保制海权必须采取有效的海军战略. 然而英国地理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麦金德则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岛,欧亚非、南北美、澳洲(大洋洲),其中欧亚非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他称之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 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因此他称之为全球的"心脏地带".心脏地带大体包括东欧平原,东西伯利亚平原,中亚和中国西北.麦金德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变动趋势对海权与陆权两者间力量对比的潜在含义,二是海洋国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大陆国家的有力挑战。这两大主题根本上体现的乃是几个世纪以来英美在对外政策上的传统恐惧感,即历史上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对某个单一强大强权控制大陆及由此而丧失海洋优势的恐

印度地缘战略

【内容提要】地缘因素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印度地处世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具备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印度洋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地理上有一定距离,具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印度领导人也意识到地缘优势并加以利用。这一切都说明,印度具备崛起的地缘优势。 【关键词】印度/崛起/地缘因素 【正文】 在考察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地缘因素关注的程度有所区别,但都承认地缘因素是崛起的必要的条件。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指出,“地理位置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会使国家享有优势或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制定的或建立的国家对外政策也源于环境的限制和机会。”①处于南欧商业航线始发点的葡萄牙、西班牙能够成为16世纪的海上霸主,扼北欧通达世界各地航道之咽喉的英国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构建“日不落帝国”,居两洋保护之地的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广阔战略纵深的苏联能在20世纪成为傲视世界的超级大国,都大大得益于崛起过程中具备同一时期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地缘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在经济发展上拥有优先权,或有更强的竞争优势;(2)在国家安全领域具有主动性,或在保护本国安全上占有先机;(3)在扩充地区以及世界影响力上握有优先权。 对于那些新兴的、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地缘因素也许曾因“时间、技术、相关国家的势力以及战略和战术的选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但在这三个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印度所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印度处于世界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这为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印度拥有占世界第七位的国土面积以及占世界第二位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平原——恒河大平原,还拥有著名的恒河及其他众多河流;温热的气候和比较丰沛的降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陆地疆土纬度的大跨度、各具特点的自然风貌以及广阔的海洋疆土,使之成为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国家;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部分金属之外,印度本土探明的矿产资源基本上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印度战略家K.苏布拉马尼亚姆充分肯定了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它将不像英、法、德和日本,而是类似美、苏、中那样的发展。前者国力的增长是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征服;而后者力量的增长却主要靠的是(即使并非全部)其本身的资源、人口和广袤的地区。”③ 在印度周边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印度这样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来说,周边地区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印度隔阿拉伯海相望的中东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集中的地区④,非洲也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⑤,此外,印度的近邻中亚地区同样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印度洋周边地区还拥有大量尚待开发的地上和地下资源。 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 第一,与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国家相邻并不一定就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还要取决于各相关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比较状况。例如,美国是资

中国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 钟雪莹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10统计班钟雪莹 10110041055 中国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 地缘环境是指基于地理因素之上的主要由各种对外关系构成的战略环境。 对地缘环境的客观分析,是国家正确制定地缘战略方针的前提。中国有其特定的地缘环境。自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各主要国家相继进行战略关系的调整,中国地缘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中国的地缘环境 分析中国的地缘环境,应当注意到世界各个地区对于中国具有不同的作 用和意义,中国对世界各地区发挥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据 此,可以把中国外部环境划分为全球、欧亚大陆、周边地区三个层面。 在全球层面,中国是一个可以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 的重要力量。世界力量格局的调整变化,对中国的战略环境产生着深刻 的影响。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有300万平方公里的 海域归中国管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实行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位于大陆东方, 是欧亚大陆主要大国之一,邻接大陆多个地区,同亚洲各国的历史与现 实联系十分密切。在周边地区层面,中国是联结周边的纽带。中国周 边的范围,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 亚和远东地区在内的环形地区。 二中国地缘战略选择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是恶劣的, 应该说, 安全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和 突出。为实现中国的地缘战略目标, 如下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 (一)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江泽民 指出:“经济是基础, 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 归根结底要靠经济的发展., 科技进步了, 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 国家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大大提高。那时, 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就有 了坚实的保障。所以,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实现经济的跨跃式发 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安全问题。 (二) 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国际竞争已从 过去单纯军事实力较量演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已成为当今世 界各个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综合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 是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力的总和综合国力是由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精神实力 和基础实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构筑而成的。但在这些要素中, 最核心的是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最直接的物质基础, 从 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能力, 以及它

中亚讲义含课后练习(含答案)

中亚 一、位置和范围—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主要部分 50oE –80oE,40 oN--50 oN。 (2)海陆位置: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邻,北接俄罗斯,南与伊朗、阿富汗毗连。 (3) 包括国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 2、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 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经中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现在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北疆线在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通,在中国太平洋沿岸的连云港,经中亚,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鹿特丹之间架起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1)特征: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2)分布: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 000米左右,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 西部: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北部:为丘陵(哈萨克丘陵); 2、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特征:中亚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2)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3、内流河湖 (1)水系水文特征: 中亚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内流湖(咸水湖),大部分地区为内流区或无流区,地表径流少,河水流量小。 (2)著名的河流: ①额尔齐斯河(外流河)、②锡尔河、③阿姆河、④伊犁河等。 (3)著名的湖泊: ①里海、②咸海、③巴尔喀什湖。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 (4)“咸海”的变化: 咸海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原来是重要的渔业基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大,目前咸海的盐度比大西洋高出4倍,鱼类基本绝迹。 由于咸海水面逐渐缩小,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近年,咸海一带的气候越来越恶劣,夏季更热,冬季更冷,一年到头,狂风不止,滩地上空盐粒飞舞(被称为“白风暴”)

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

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4期?国际?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 孙 壮 志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以后,亚欧大陆仍然是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心,中亚五国从地理上说又位于这个中心的“中心”。在大陆各大国和各种政治力量为争夺地缘政治利益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中,中亚地区都可以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加之中亚地区还有自身所具有的其他优势,如拥有战略资源,可以成为新“大陆桥”的中转站等。因此,中亚国家的战略地位会逐步提升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中亚地区不能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但完全有可能成为相对重要的配角,在平衡国际力量方面是一个有份量的砝码。历史上中亚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些帝国赖以强大的依托之一,目前的中亚五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同样能够作为活跃的变量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亚五国 战略地位 国际格局 地缘政治 共同利益 【作者简介】孙壮志,1966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所中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007) 对于独立不足10年的中亚国家在国际上的作用和地位,有各种不同的估价。用“地缘”来加以界定,意味着更多地要从国际政治的空间意义上来探讨中亚五国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在地理上的独特性,在陆路交通和资源开发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都同地理因素有关,因此,中亚的战略地位可以通过与政治地理或经济地理的联系而体现出来。 一 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古代的中亚,与世界的几个文明中心——中国的黄河领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爱琴海区域等相连,这些文明中心在向四周传播自己的文明成果时,商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亚恰好处在东西交通和商路必经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亚成为传播文明、宗教的十字路口,成为“丝绸之路”的中枢。另外,中亚有绿洲、水源和丰盛的水草,适宜农牧业的发展。对于邻近中亚的大国或强国来说,控制中亚,就等于控制了商路和这里的财富,不仅可以获得贸易上的便利,而且可以加强本国的实力,取得与邻近敌国相比的优势地位。正因为如此,中亚在亚欧大陆上的位置非常重要,经常成为周边大国争夺的对象。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20世纪初叶,亚欧大陆一直是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全球各种先进文明的发祥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亚地区得天独厚地成为各种文明的“结合部”。一方 ? ? 1 6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 突破困境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林宏宇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