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

化学教学部衡林森编

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2004年2月26日

前言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测定时,常常需要使用比较特殊或复杂的仪器。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仪器分析作为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日益广泛地为许多领域内的科研和生产提供大量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仪器分析成为高等学校中许多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将来并不从事分析仪器制造或者仪器分析研究,而是将仪器分析作为一种科学实验的手段,利用它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仪器分析是一门实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严格的实验训练,就不可能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对仪器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巩团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独立从事科学实验研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科学作风,独立工作的能力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可以指导实验,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发展理论。实验验证和发展理论的作用是以对实验现象的严密细心的考察和实验数据的科学分析为基础的,而高超熟练的实验技能是获得精密实验数据的必要和先决条件。一般说来,仪器分析实验特别是大型仪器分析实验,其特点是操作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信息量大.需要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图谱解析来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些特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和提高实验技能、分析推理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

由于实验室不可能购置多套同类仪器设备,一般多采用几人一组做仪器分析实验,对于大型分析仪器,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仪器上做实验有困难的,也尽可能地安排了一些演示实验,或者对该仪器可能提供的分析信息做了必要的介绍。

学生在实验中应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仔细地记录数据与分析结果,积极思考,注意手脑并用,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写好实验报告是仪器分析实验的延续和提高。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方法和原理、实验仪器类型与型号、主要实验步骤或主要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图谱)及其处理以及结果、讨论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是实验报告的重要部分,其内容虽无固定模式,但是可涉及诸如对实验原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做好实验的关键及自己的体会,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结果的误差分析以及对该实验的改进意见等方面。以上内容学生都可就其中体会较深者讨论一项或几项。科学实践的经验告诉人们,实验中的“异常”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发现新的科学现象的先导、对实验中异常情况的深入分析和解释、有可能启发人们从中发现新的实验事实和苗头,获得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试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实验后深入进行分析和总结,是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

目录

实验一溶液PH值对苯酚、苯胺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1 实验二紫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的应用2实验三间甲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测定3实验四红外光谱对未知样品的定性分析 4 实验五醛和酮的红外光谱 5 实验六对羟基苯甲醚的核磁共振波谱(1H核)的测定6实验七核磁共振定性分析7

实验八正二十四烷的质谱分析8实验九气相色谱法测定酒中甲醇含量9 实验十高效液相色谱柱效能的测定11 实验十一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香烃12实验十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的镁(标准加入法)

13实验十三荧光法测定铝(以8-羟基喹啉为络合剂)14

实验一溶液PH值对苯酚、苯胺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仪器构造和基本操作方法;

2、巩固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3、了解溶液PH值对苯酚、苯胺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起源于分了中电子能级的变化,各种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特征也就是分子中电子在各种能级间跃迁的内在规律的体现。据此,我们可以对许多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深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苯具有环状共轭体系,在紫外区有三个吸收带,E1吸收带, 吸收峰184nm左右, εmax4.7x104;E2吸收带, 吸收峰203nm左右, εmax7.4x103,为中等强度吸收;B吸收带, 最大吸收峰在254nm左右, εmax230,吸收强度较弱,这些吸收带都是π-π*跃迁所产生的。而当苯环上的氢被其它基团取代时,苯的吸收光谱会发生变化,复杂的B吸收带变得简单化,吸收峰也有所变化。溶剂的极性改变、溶液的PH值改变对溶质的紫外吸收峰的波长及形状也可产生影响。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日本岛津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软件;

(2)、0.5cm石英比色皿;

(3)、苯酚水溶液,苯酚氢氧化钠水溶液,苯胺水溶液,苯酚盐酸水溶液;溶液的合适浓度通过实验进行调整。

2、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2)、打开电源,开启电脑,进入操作面板;打开光度计开关,双击面板上UVProve 图标,进入UV页面;仪器自动自检,系统初始化完毕,进入标准工作栏;

(3)、点击光谱→点击方法→设置参数→放进盛空白溶液的比色皿→点击基线→放入待测溶液→点击开始→得该试液的吸收曲线,打印吸收曲线。

3、实验数据及处理

根据实验获得的苯酚水溶液、苯酚氢氧化钠水溶液、苯胺水溶液和苯酚盐酸水溶液的紫外光谱,分析溶液PH值对苯酚、苯胺的紫外光谱的影响,并进行解释。

4、问题与讨论

(1)、同一物质,在PH不同的溶液中吸收光谱有何不同?为什么?

(2)、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二紫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的应用

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方法。

2、学会利用吸收光谱进行未知物鉴定的方法。

3、学会杂质检出的方法。

实验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为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其方法是将未知试样和标准品以相同浓度配制在相同的溶剂中,再分别测绘吸收光谱,比较两者是否一致,也可将未知试样的吸收光谱和标准图谱,如萨特勒紫外吸收光谱图相比较,如果吸收光谱完全相同,则一般可以认为两者是同一种化合物。但是,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区的吸收峰较少,有时会出现不同结构,只要具有相同的生色团,它们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相同,然而其摩尔吸光系数ε或比吸光系数E1cm1%值是有差别的,因此需利用λmax和λmax处的ε或E1cm1%等数据作进一步比较。

在没有紫外吸收峰的物质中检查含高吸光系数的杂质是紫外吸收光谱的重要用途之一,如乙醇中杂质苯的检查,只需测定256nm处有无苯的吸收峰即可。因为在这一波段,主成分乙醇无吸收。

在测绘比较用的紫外吸收光谱图时,应首先对仪器的波长准确性进行检查和校正,还必须采用相同的溶剂,以排除溶剂的极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同时还应注意PH值、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使用时,应注意溶剂的纯度。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日本岛津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软件;

(2)、0.5cm石英比色皿;

(3)、苯的乙醇溶液,苯酚水溶液,苯甲酸的乙醇溶液,对苯二酚水溶液。以上各已知标准物质溶液的合适浓度应通过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2、实验步骤

(1)、已知芳香族化合物标准光谱的绘制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以相同的溶剂为参比,用0.5cm的比色皿,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扫描(或测绘)各已知标准物质的吸收光谱作为标准光谱。

各已知芳香族化合物标准光谱也可通过有关手册得到,但应注意实验条件的一致。(2)、未知芳香族化合物的鉴定

A、称取0.100g未知芳香族化合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实验前,稀释100倍使用。

B、用0.5cm的石英比色皿,,以去离子水作参比,在200-6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测定未知芳香族化合物的吸收光谱(若使用无扫描功能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时先每间隔20nm测量一次吸光度,然后每间隔10nm、5nm、2nm、1nm、0.5nm 测量一次吸光度。总之,越靠近吸收峰。波长间隔应越小,以得到较准确的吸收曲线)。

(3)、乙醇中杂质苯的检出

用0.5cm的比色皿,以乙醇作参比,在220-280nm波长范围内测定乙醇试样的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3、实验数据及处理

(1)、通过将未知芳香族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与已知芳香族化合物的标准光谱进行比对,指出未知芳香族化合物可能为哪种物质。

(2)、将乙醇试样的吸收光谱与溶解在乙醇中苯的吸收光谱进行比较,指出乙醇试样中是否有苯存在。

4、问题与讨论

(1)、配制试样溶液浓度的大小,对吸光度测量值有何影响?在实验中应如何调整?

(2)、对已经初步确认的化合物纯品,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对未知物作进一步鉴定。

实验三间甲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用外光谱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了解间甲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时固体样品的压片法样品制备技术;

3、熟习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1、将固体样品与卤化碱(通常是KBr)混合研细,并压成透明片状,然后放到红外光谱仪上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就是压片法。

2、在化合物分子中,具有相同化学键的原子基团,其基本振动频率吸收峰(简称基频峰)基本上出现在同一频率区域内,但同一类型原子基团,在不同化合物中,因所处的化学环境有所不同,基频峰频率会发生一定移动。因此掌握各种原子基团基频峰的频率及其位移规律,就可应用红外光谱来确定有机分子中存在的原子基团及其在分子结构中的相对位置。

3、由于氢键的作用,间甲苯甲酸通常以二分子缔合体的形式存在。只有在测定气态样品或非极性溶剂的稀溶液时,才能看到游离态间甲苯甲酸的特征吸收。用固体压片法得到的红外光谱中显示的是间甲苯甲酸二分子缔合体的特征。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日本岛津HIR-870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及HYPER-IR附件。KBr压片器及附件。

(2)、间甲苯甲酸(分析纯)、KBr(分析纯)。

(3)玛瑙研钵,烘箱。

2、实验步骤

(1)、在玛瑙研钵中分别研磨KBr和间甲苯甲酸至2μ细粉,置于干燥器中待用。

(2)、取1-2mg的干燥间甲苯甲酸和100-200mg干燥KBr。一并倒入玛瑙研钵中进行混合直至均匀。

(3)、取少许上述混合物粉末倒入压片器中压制成透明薄片。然后放到红外光谱仪上测试。

3、实验数据及处理

指出间甲苯甲酸红外谱图中的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并作出标记。

4、问题与讨论

(1)、影响样品红外光谱图质量的因素是什么?

实验四红外光谱对未知样品的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了解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掌握用标准谱库进行化合物鉴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

比较在相同的制样和测定条件下,被分析的样品和标淮纯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若吸收峰的位置、吸收峰的数目和峰的相对强度完全—致,则可认为两者是同一个化合物。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日本岛津HIR-870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及HYPER-IR附件。

(2)、压片和压膜、钢铲、镊子。

(3)、分折纯的KBr粉末和四氯化碳。

(4)、已知分子式的未知试样:1号C8H10,2号C4H10O,3号C4H8O2,4号C7H6O2。

2、实验步骤

(1)压片法

取1—2mg的未知样品粉末与200mg干燥的KBr粉末(颗粒大小在2um左右)在玛瑙研钵中混匀后压片,测绘红外谱图,进行谱图处理(基线校正、平滑、ABEX扩张、归一化),谱图检索(操作见说明书),确认其化学结构。

(2)液膜法

取l一2滴未知样品滴加在两个KBr晶片之间。用夹具轻轻夹住,测绘红外谱图,进行谱图处理,谱图检索(操作见说明书),确认其化学结构。

3、实验数据及处理

(1)、在测绘的谱图上标出所有吸收峰的波数位置,

(2)、对确定的化合物。列出主要吸收峰并指认归属。

4、问题与讨论

(1)、区分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羰基化合物谱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芳香烃的特征吸收在什么位置?

实验五醛和酮的红外光谱

实验目的:

1、选择醛和酮的羰基吸收频率进行比较。说明取代效应和共轭效应,指出各个醛、酮的主要谱带。

2、熟悉压片法及可拆式液体池的制样技术。

实验原理:

醛和酮在1870一1540 cm-1范围内出现强吸收峰,这是C=O的伸缩振动吸收带。其位置相对较固定且强度大,很容易识别。而C=O的伸缩振动受到样品的状态、相邻取代基

团、共轭效应、氢键、环张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吸收带实际位置有所差别。

脂肪醛在1740一1720 cm-1范围有吸收, 碳上的电负性取代基会增加C=O谱带吸收频率。例如,乙醛在1730 cm-1处吸收,而三氯乙醒在1768cm-1处吸收。双键与羰基产生共轭效应,会降低C=(〕的吸收频率。芳香醛在低频处吸收。内氢键也使吸收向低频方向移动。

酮的羰基比相应的醛的羰基在稍低的频率处吸收。饱和脂肪酮在1715cm-1左右有吸收。同样,双键的共轭会造成吸收向低频移动。酮与溶剂之间的氢键也将降低羰基的吸收频率。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日本岛津HIR-870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及HYPER-IR附件。、压片、压膜器及附件。

(2)、苯甲醛;肉桂醛;正丁醛,二苯甲酮;环己酮,苯乙酮;滑石粉;无水乙醇;KBr。

(3)玛瑙研钵,烘箱。

2、实验步骤

用可拆式液体池将苯甲醛、肉桂醛、正丁醛、环己酮、苯乙酮等分别制成约0.015-0.025mm厚的液膜,绘出红外光谱。而二苯甲酮为固体则可按压片法制成KBr片剂测其红外光谱。

3、实验数据及处理

(1)、确定各化合物的羰基吸收频率,根据各化合物的光谱写出它们的结构式。

(2)、根据苯甲醛的光谱,指出在3000 cm-1范围左右及675cm-1、750 cm-1之间所得到的主要谱带,简述分子中的键或基因构成这些谱带的原因。

(3)、根据环己酮光谱,指出在2900 cm-1和1460 cm-1处附近吸收的主要谱带对应的基团。

(4)、比较肉桂醛、苯甲醛与正丁醛的烷基频率,论述共轭效应和芳香性对羰基吸收频率的影响。

(5)、共轭效应及芳香性对酮的羰基的频率影响如何?

4、问题与讨论

(1)、解释若用氯原子取代烷基,羰基频率会发生位移的原因。

(2)、推测苯乙酮C=O伸缩的泛频在什么频率处。

实验六对羟基苯甲醚的核磁共振波谱(1H核)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2、学习对1H核的核磁共振波谱的解释。

实验原理:

1、采用扫场方法:将样品用频率固定的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缓改变外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

2、由于1H核在化合物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因而其化学位移值δ、偶合常数等也不同。磁性核的化学位移值δ、偶合常数以及积分面积之比,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剖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核磁共振波谱仪德国Bruker公司ARX-300

(2)、试样管φ5×200mm

(3)、参考物四甲基硅烷(TMS)

(4)、溶剂氘代氯仿CDCl3

(5)、样品对羟基苯甲醚

2、实验步骤

(1)、取5mg左右的对羟基苯甲醚装入试样管中,加入0.5mL的氘代氯仿溶解;

(2)、按实验条件要求,根据仪器操作步骤调节好仪器;

(3)、把装有对羟基苯甲醚的氘代氯仿溶液的样管置于探头上测谱。

3、实验数据及处理

根据实验获得的对羟基苯甲醚的核磁共振波谱图,解释谱图上出现的各共振吸收峰归属于何种基团。

4、问题与讨论

(1)、产生核磁共振的必要条件石什么?

(2)、何谓屏蔽作用及化学位移?

(3)、核磁共振波谱能为核磁共振波谱的结构剖析提供哪些信息?

实验七核磁共振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

实验原理:

质子的共振频率不仅取决于外加磁场和核磁矩,同时还要受到质子在化合物中所处的化学环境的影响。即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质子,其化学位移不同,由此可利用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定。

例如:乙醇CH3CH2OH分子中,有三组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一CH3个的

三个质子、一CH2中的二个质子和一OH中的一个质子,因而在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将产生不同的核磁共振,也就是说它们有着不同的化学位移、如图所示。

(A) 纯乙醇-CCl4溶液的NMR谱;(b)快速交换下的-OH、一CH2谱

由基团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表可知,δl~2ppm的一组三重峰为一CH3峰,由裂分数(n十1)规律可知-CH3基团与-CH2-基团相邻;δ2~4ppm的一组多重峰是由于-CH2-受邻近的-CH3和-OH的偶合作用而裂分成的多重峰;而δ4~5ppm的三重峰是一OH受邻近-CH2一基团的偶合而裂分的吸收峰。

对于不纯的、含有衡量酸、碱等杂质的乙醇,一OH上的质子常与分子间或与溶剂之间的质子发生交换反应,并且交换反应速度受衡量杂质的催化,因而不与邻近质子发生偶合.故一OH峰不再分裂,所得NMR谱如图(b)所示。这时一CH3为三重峰,强度比为1:2:1;亚甲基为四重峰,强度比为1:3:3:1。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核磁共振波谱仪德国Bruker公司ARX-300

(2)、试样管φ5×200mm

(3)、无水乙醇(分析纯);95%乙醇(分析纯),TM5一CCl4溶液。

2、实验步骤

(1)、取无水乙醇0.2mL于 5mm,加0.5mL TM5一CCl4溶液,摇匀后进行核磁共振测定,记录谱图。

(2)、取95%乙醇0.2mL与上同样操作。

3、实验数据及处理

(1)、由所得谱图找出各组峰的化学位移,并作出峰的归属。

(2)、由图计算偶合常数J,判断CH3CH2OH的核磁共振谱是否为一级谱。

4、问题与讨论

(1)、何谓偶合常数?

实验八正二十四烷的质谱分析

实验目的:

了解质谱图的构成及正构烷烃质谱图的主要特点,说明各碎片离子峰的来源。

实验原理:

质谱,就是在高真空状态下,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有时多于一个,但少见)生成分子离子,同时还会发生化学键的有规律裂解,生成各种质量数的碎片离子,质量不同的带正电荷离子,在电场、磁场的作用下按着质荷比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质谱可用来测定分子量,结合元素分析确定分子。高分辨质谱可直接确定分子式。并可用于混合物的含量测定。此外质谱还可用来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等。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仪器VG Analytical 70—SE双聚焦质谱仪,电子轰击源。

(2)、试剂正二十四烷:色谱纯,白色片状结晶,相对分子量338。

2、实验步骤

(1)、装入样品:将2—4ug正二十四烷固体样品放入直接探头进样杆的样品杯中,将样品杯牢固装在杯子支架上,然后将进样杆推入真空锁阀第一个“停止”处,此时进样杆上的卡口已进入真空锁阀边缘的槽里。抽净空气再慢慢打开球阀并注意离子源真空规的读数小于10-4mbar,再旋转真空锁阀边缘槽上的轴,使卡口对准闭锁柄的导入管,再缓缓平稳推动进样杆至第二个“停止”处,使探头顶端到位与电离室入口密封,开动真空系统使电商室的真空度达10-6Torr。

(2)、设定样品加热温度:将探头控温电缆线接至探头末端的五蕊插座上,再调节探头加热温度指示到所需的250℃位置。

(3)、扫描条件的设置:将扫描控制单元的主扫描速度调节为20 s扫速下获线性扫描所需的质量范围(400 amU,将紫外记录仪的纸速调至5 mm/s。然后将积分扫描开关置于磁档.调“低质量”和“间隔”旋钮,和主扫描一样,给出扫描为0.1—1s的积分磁扫描。

(4)、电子轰击源工作条件的设定:发射电流500uA,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00℃。

(5)、质谱图的获取:接通直接探头进样的电加热电源,升高探头温度,在监示器监测样品升温蒸发情况。将紫外记录仪接在监示器输出端.当达到样品蒸发分布图的最强处,启动主扫描按钮,紫外记录仪能自动启动并记录质谱图。

3、实验数据及处理

(1)、由获得的质谱图找出其中的分子离子峰和基峰。

(2)、确定相对强度大于50%的离子峰的结构式。

4、问题与讨论

根据相对强度大于50%的离子峰的结构式,指出这些相邻离子峰的质量数相差多少?

其碎片离子峰的通式是什么?

实验九气相色谱法测定酒中甲醇含量

实验目的:

1、掌握外标定量法。

2、熟练掌握微量注射器进样技术。

3、掌握色谱工作站的应用。

实验原理:

外标法是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用纯组分或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配制一系列不同含量的标准样品,定量地准确进样,用所得色谱图相应组分峰面积(或峰高)对组分含量作标准曲线。分析样品时,由准确定量进样所得峰面积(或峰高),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含量。

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利用醇类物质在氢火焰中的化学电离进行检测,根据甲醇的色谱峰高与标准曲线比较进行定量。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仪器

SQ-203型(或其他型号)气相色谱仪

GDC-300B型(或其他型号)全自动氢气发生器

微量注射器1uL 2支

容量瓶25mL 7只

(2)、试剂

甲醇(色谱纯)

60%乙醇水溶液(不含甲醇)

2、实验步骤

(1)、色谱柱的准备

将内径4mm,长2m的玻璃或不锈钢色谱柱洗净、烘干,采用GDX-102(60-80目)作为固定相制备色谱柱。

(2)、色谱操作条件

检测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汽化室、检测器温度:1900C

柱温:1700C

氢气流速:40mL/mim

空气流速:450 mL/mim

氮气(N2)流速:40mL/mim

衰减和记录纸速可根据进样后色谱图的情况适当选择。

(3)、甲醇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以6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配制浓度分别为0.1%、0.3%、0.5%、0.7%的甲醇标准系列溶液。

(4)、色谱测定

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吸取0.5uL各甲醇标准系列溶液及试样溶液注入色谱仪,取得色谱图,以保留时间对照定性,确定甲醇色谱峰。

(5)、实验记录

3、实验数据及处理

(1)、以色谱峰高为纵坐标。甲醇标准系列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根据试样溶液色谱图中甲醇峰峰高,查出试样溶液中甲醇的含量(g/100Ml)。

4、问题与讨论

(1)、外标法是否要求严格准确进样?操作条件的变化对定量结果有无明显影响?为什么?

(2)、在那些情况下,采用外标法定量较为适宜?

实验十高效液相色谱柱效能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高效液相色谱柱效能的的测定方法;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初步学习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对色谱体系,色谱柱的柱效能,可以定量地用理论塔板数n来表示:

n=5.54(t R/Y1/2)2=16(t R/Y)2

速率理论及范弟姆特方程式对于研究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柱效的各种因素,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H=A+B/u+C u

由于组分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很小,纵向扩散项(B/u )对色谱峰扩展的影响可以忽略,

而传质阻力项C u 则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柱内填料装的均匀性和减小粒度,以加快传质速率,可以提高柱效能。除上述因素以外,还应考虑一些柱外展宽的因素,其中包括进样器的死体积和进样技术等所引起的柱前展宽,以及由柱后联结管、检测器流通池体积所引起的柱后展宽。

实验内容:

1、仪器与试剂

(1)、Waters 高效液相色谱仪1525泵(2)、Waters 2996 PDA紫外检测器(3)、717 Plus自动进样器(4)、联想计算机及打印机

(5)、微量进样器25ul (6)、超声波清洗器

(7)、超纯水或二次重蒸馏水(8)、甲醇(色谱纯)

(9)、苯、萘、联苯、(A.R). (10)、标准溶液配制

A、标准贮备液配制含苯、萘、联苯各1000ug/ml的正己烷溶液100ml,备用。

B、标准使用液用上述贮备液配制含苯、萘、联苯各1000ug/ml的正己烷溶液25ul,备用。

2、实验步骤

(1)、色谱操作条件

A、色谱柱Waters Nova-PakC18 3.9*150mm颗粒度4um。

B、流动相甲醇:水(83:17),流量0.5ml/min和1ml/min。

C、紫外检测器测试波长 =254nm

D、进样量3ul

(2)、色谱测定

A、将流动相于超声波清洗器上,脱气15min;

B、设置流动相流量为0.5ml/min,按仪器操作步骤调节仪器至进样状态,待仪器液路和电路系统达到平衡,仪器基线噪音最小时,即可进样。

C、吸取3ul标准使用液进样,记录色谱图,重复进样两次。

D、设置流动相流量为1ml/min,仪器稳定后,吸取3ul标准使用液进样,记录色谱图,重复进样两次。

3、实验数据及处理

(1)、记录实验条件

A、色谱柱

B、流动相及流量

C、检测器

D、进样量

(2)、测量各色谱图中苯、萘、联苯等的保留时间t R及色谱峰的半峰宽Y1/2,计算各对应理论塔板数n。

4、问题与讨论

(1)、由本实验计算所得的各组分理论塔板数说明什么?

(2)、紫外光度检测器是否使用于检测所有的有机化合物,为什么?

(3)、若实验获得的色谱峰太小,你应如何改善实验条件?

实验十一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香烃

实验目的:

1.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

2.了解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非极性化合物的基本原理。

3.掌握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方法。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重要的液相色谱法。它选用颗粒很细的高效固定相,采用高压泵输送流动相,分离、定性及定量全部分析过程都通过仪器来完成。除了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外,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试行) 一、教学目的 仪器分析实验是实验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的重要内容。其要紧目的是: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差不多原理的明白得,把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差不多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差不多要求 1、课前认真预习,认真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差不多原理、仪器要紧部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2、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未经老师承诺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详细了解仪器的性能,防止损坏仪器或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应始终保持整洁和安静。 3、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学习有关分析方法的差不多技术。要细心观看实验现象和认真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学会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主动摸索、勤于动手,培养良好的实验适应和科学作风。 4、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如发觉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终止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室。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要紧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咨询题讨论等。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差不多条件实验及试样中微量铁的测定)(4学时) 实验二食品中NO2-含量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取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取光谱的阻碍(4学时) 实验四荧光分析法测定铝的含量(4学时) 实验五原子吸取光谱法测定痕量镉(4学时) 实验六玻璃电极响应斜率和溶液PH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七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4学时)实验八极谱催化波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钼(4学时) 实验九硫酸铜电解液中氯离子的电位滴定(4学时) 实验十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学时) 实验十一果汁(苹果汁)中有机酸的分析(4学时) 三、教材及参考书 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1.7) 2、万益群、倪永年主编.仪器分析实验(第三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 003.8) 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其它讲明 五、实验项目一览表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使用专业:环境科学

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一)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 2.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 3.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 4.通过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掌握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 邻二氮菲(phen )和Fe 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e(phen)2+3 ,其lg K =21.3,ε508=1.1×104 L·mol -1·cm -1,铁含量在0.1~6μg·mL -1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显色 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 3+全部还原为Fe 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 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HCl OH NH 2Fe 223?++ ==== 22N Fe 2++↑+ 2H 2O + 4H + + 2Cl - N N Fe 2++ 3 N N Fe 3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以溶液的浓度C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x ,根据测得吸光度值Ax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Cx ,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1 cm 比色皿。 2.试剂 (1)100 μg ·mL -1铁标准储备溶液。 (2)100 g ·L -1盐酸羟胺水溶液。用时现配。 (3)0.1% 邻二氮菲水溶液。避光保存,溶液颜色变暗时即不能使用。 (4)pH=5.0的乙酸-乙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显色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序号为1~6的6只50 mL 容量瓶中,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 0.4,0.8,1.2,1.6,2.0 mL 铁标准使用液(含铁约100μg·mL -1),分别加入1.00 mL 100 g ·L -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 min ,再各加入5.0 mL 乙酸-乙酸钠溶液,3.00 mL 0.1% 邻二氮菲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吸收曲线的绘制 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 cm 吸收池,以试剂空白溶液(1号)为参比,在480~540 nm 之间进行扫描,测定待测溶液(如5号)的吸光度A ,得到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的吸收曲线,从而选择测定铁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 3.标准曲线的测绘 以步骤1中试剂空白溶液(1号)为参比,用1 cm 吸收池,在选

仪器分析实验试题与答案

二、填空题(共15题33分) 1.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应满足的条件是红外辐射应具有刚好满足分子跃迁时所需的能量和分子的振动方式能产生偶 极矩的变化才能产生分子的红外吸收峰。 3.拉曼位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 ______________无关,而仅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拉曼光谱是______________光谱,红外光谱是______________光谱;前者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后者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二者都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两种光谱方法具有______________。5.带光谱是由_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产生的,线光谱是由__原子或离子的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产生的。 6.在分子荧光光谱法中,增加入射光的强度,测量灵敏度增加 原因是荧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呈正比 7.在分子(CH 3) 2 NCH=CH 2 中,它的发色团是-N-C=C<

在分子中预计发生的跃迁类型为_σ→σ*n→π*n→σ*π→π* 8.在原子吸收法中,由于吸收线半宽度很窄,因此测量_______积分吸收________有困难,所以用测量__峰值吸收系数 _______________来代替. 9.用原子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时,铁谱可用作_谱线波长标尺来判断待测元素的分析线. 10.当浓度增加时,苯酚中的OH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将向__低波数方向位移. 11.光谱是由于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在特定能级间的跃迁所产生的,故根据其特征光谱的()进行定性或结构分析;而光谱的()与物质的含量有关,故可进行定量分析。 12.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上是其分子中()及()的特性,而不是它的整个分子的特性。 13.一般而言,在色谱柱的固定液选定后,载体颗粒越细则()越高,理论塔板数反映了组分在柱中()的次数。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doc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 (09级化学、应用化学专业、08级化生基地班)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

周六上午 注意:第三周: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实验,实验地点:物理学院9209和9213。第五周:化学学院四楼实验室其它仪器分析实验。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十周:校运会。 上课时间一律为上午8:00分。每实验学时为4学时。

学生分组名单 第 1 刘美欣 第 2 组: 陈强 第 3 组: 陈美彦 第 4 组: 闵乔 第 5 组: 姜亚兰 第 6 组: 胡静 第 7 组: ' ■ [ [, '.Hr f / 曹端喜 第 8 组: 林继生 第 9 组: 陈飞芳 第 10 组: 陈泽智 第 11 组: 阿栋仁 周二实验小组 刘阳 龙悦 倪文芳 王冬雪 王佳亮 王晓霞 王玉玲 车婧 益欣 官超凡 毛志辉 苏静娴 王海 雪顿次仁 朱江 陈怀宇 陈青英 陈亚芹 褚梦婷 邓彩霞 皇兵 刘雅梅 王春亚 刘国强 志彬 冉寿梅 施雯 王嫚嫚 王平 尹俊丽 田大雄 米尔妮萨 罗金祥 唐君成 谢梦蓉 杨砚飞 袁观莲 朱静 欧阳健强 王晓丹 婷婷 焦珂 瞿纪江 汤华森 王静 张迁 冯求荣 王超 陈畅 陈佳阳 何展欣 蒋鞠姣 刘爱荣 刘舒阳 罗丹 杨科 陈燕 李永菲 梅梦蝶 熊昕 许培青 张维 高芳引 胥洋 丁晖 刘璇 文凯丽 赵春蕾 林冬玲 于云亚 赵歆 丁弘正 黄鑫磊 谭健 王定同 王力 徐长鑫 江罗海 龚进 王梦 王彭 夏嵩 杨襄 杜悦悦 王建立 第 13 组: 第 14 组: 第 15 组: 第 16 组: 第 17 组: 第 18 组: 第 19 组: 第 20 组: 第 21 组: 第 24 组: 鲁战胜 胡玉珍 次卓玛 赵霖烜 周四实验小组 包奇 曹红阳 戴舒婷 李彬 肖鸿 徐东方 季春旭 刘洁萍 鲁志婧 吴琼 张广平 周焜 陈敏 丁雷 金程程 饶玉洁 刘学 谢立 杨晨临 赵智星 秦一菡 唐红明 王佳欢 郑华英 朱洁 吴建萍 杨领 李珏 刘海燕 切乃提 谢浪萍 洪希茜 李雪瓶 王鹏 敦闯 旦增拉姆 袁梁秀 赵琳琳 李莎 李雨婷 龙灿 周仁森 郭晓冬 李娟 李玉红 刘微 潘竞航 吴静 崔俊杰 董又菁 李姣 陈晶 张越 吴建军 胡媛媛 朱琴 陈斯华 侯轶男 李伟 杨若雪 冯睿 沈辉雄 杨薇 余青华 周六实验小组 白永刚 陈正石 陈志好 胡聪 胡敏 马云 王双双( 419) 赵国润 李亚 沈艳青 第 25 组: 荣健 王倩倩 第 26 组: 甘亮 焦思聪 李鸿舸 梁江洪 钱弘毅 韦福顺 张婉璐 邹良元 张锐 曾冰茹 鲁 理奇 粟思韵 第 27 组: 祝芹 第 28 组: 第 29 组: 第 30 组: 第 31 组: 徐博 何承辉 李强 练梦婷 马蓉 王晨旭 王双双 ( 409)王梦娣 张林敏 吴敏 郭雯雯 张朝龙 邓世忠 李欣芮 朱琥璇 胡昕 周丽琴 汪江 夏萍 向娟 央宗 孙春花 冯祝嘉 余玥婷 高阳 陈黎艳 蔡群 邹星 周佳明 李长洪 杨昌远 陈甜 冯志均 姜芮 刘州霞 杜纪亮 游远 玉苏甫江 张龙 陈东 杨璇 尤东琳 袁博 王强 韩雪文 刘志 麦麦提斯 沈素帆 吴瀚 张乃裕 罗舒婷 喻磊 刘枝兰 褚洁梅 第 32 组:林家惠 彭文文 许清 段源羚 曲腊腊 王金 吴鸣 张旭 向嘉辰 甘恒 蔡玉萍 第 33 组: 阿 里木江 高英 叶友坡 刘星星 张德斌 张信 邹响林 吴彬彬 钱振宁 胡今鸿 胡冲

仪器分析实验室建设汇总

仪器分析实验室建设 一仪器分析实验室原有条件 仪器分析实验室在过去多年建设的基础上,98年按教育厅合格实验室的要求,开展了合格实验室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充实了部分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增加实验项目和增加仪器设备配套台数,改善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条件,同时通过加强管理,实现管理规范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对药品、仪器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生均实验面积达 2.4m2、/人。能开出教学计划要求的全部实验。此外,还可以对外进行分析检测服务,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实验室具有实验仪器84台套,实验面积517平方米,设备总值约22万元。 原有仪器分析实验室情况 二、仪器分析实验室近期建设情况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经二十年的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已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双师型比例达60%。在教学改革,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他们在我省基层环保单位,已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受到广泛好评。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建设试点专业,教育部资助125万元专项经费。上述资金到位后,环境工程实验室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化学实验室获省教育厅高校“双基合格实验室”为契机,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展实验室面积,并拨出专项资金约13万元进行维修。现专业实验室面积约1200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已于2002年5月到位并投入使用。 仪器分析实验室新增仪器设备如下表 日本岛津AA—6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是当今世界上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大型仪器。氢化物发生器的配置更扩大了检测的范围,可检测浓度为PPb 级的包括Na、Mg、Zn、Fe、Al、Cu、Pb、Cd、As等各种金属元素。 TRACE GC2000气相色谱是由Thermo Finnigan生产的新一代产品,该仪器配置了FID、ECD、NPD三个检测器可分析烷烃、苯、含氯有机物、农残等多种物质的含量。 日本岛津UV-2401紫外分光光度仪采用了双光速技术,该仪器使用范围广,稳定性好,可检测吸收峰在110-900纳米内的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通过对扫描

仪器分析教案

1.1 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检测能力②样品的需求量③分析效率④使用的广泛性⑤精确度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 ⒈ 学分析法 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 ???? ?的变化折射、衍射等基本性质物质之后,引起反射、非光谱法:电磁波作用拉曼散射 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光谱法:依据物质对电 ⒉电化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⒊色谱法 以物质在两相间(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 ⒋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热分析法、放射分析等 。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历史较久远,应用十分广泛,与其它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相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所用的仪器简单、价廉,分析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分析速率较快。 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面,例如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和纯度检查以及在药物、天然产物化学中应用较多。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原理和结构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有机定性及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讲解思路: 让学生首先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而各种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电子跃迁类型是本章的难点。最后了解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使物质产生吸收光谱并对其进行检测。鉴定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2.1.光分析法概论 内容提要: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电磁波谱原 重点难点:电磁波谱区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⒈波动性 电磁辐射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可以用频率(υ)、波长(λ)和波数(δ)等波参数表征。掌握频、波长、波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⒉微粒性 普朗克方程 E λ ?=υ=c h h (2-3) 该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起来, 二、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大小顺序排列可得到电磁波谱,不同的波长属不同的波谱区,对应有不同的光子能量和不同的能级跃迁。能用于光学分析的是中能辐射区,包括紫外、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内容提要: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它包括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 有机化合物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σ、π和n 电子就跃迁到高能态,可能产生的跃迁有σ→σ*、n →σ*、π→π*和n →π*。各种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或吸收波长与有机化合物的基团、结构有密切关系,根据此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结构分析。 无机络合物吸收带主要是由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而产生的。电荷转移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很大,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以建立这些络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重、难点:分子的电子能级和跃迁 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d-d 配位场跃迁 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π-π*跃迁。 2.3.朗伯比耳定律

仪器分析实验项目1

实验一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 及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苯以及苯的一取代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 (2) 了解不同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3) 观察溶剂极性对丁酮、异亚丙基丙酮的吸收光谱以及pH对苯酚吸收光谱的影响。 (4) 学习并掌握756M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在近紫外区(200~400nm)有特征吸收,为鉴定有机化合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方法是比较未知物与纯的已知化合物在相同条件(溶剂、浓度、pH值、温度等)下绘制的吸收光谱,或将绘制的未知物的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如sadtler紫外光谱图)相比较,如果两者一致,说明至少它们的生色团和分子母核是相同的。 苯在230~270 nm之间出现的有精细结构的B带是其特征吸收峰,中心在254 nm附近,其最大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不同而发生位移。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756M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带盖石英吸收池(1cm)。10mL 具塞比色管3支;5 mL具塞比色管10支;1 mL吸量管6支;0.1mL吸量管2支。 2. 试剂 苯;乙醇;环己烷;氯仿;丁酮;异亚丙基丙酮;正己烷。0. 1 mol. L-1 HCl, 0. 1 mol. L-1 NaOH。 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甲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苯酚的环己烷溶液(0.3 mg.mL-1);苯甲酸的环己烷溶液(0. 8 mg.mL-1);苯胺的环己烷溶液(1+3000);苯酚的水溶液(0. 4 mg.mL-1)。 异亚丙基丙酮,分别用水、氯仿、正己烷配成浓度为0. 4 mg.mL-1的溶液。 四、实验内容 1. 苯及其一取代物的吸收光谱的测绘 (1) 在石英吸收池中,加入两滴苯,加盖,用手心温热吸收池下方片刻,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相对石英吸收池,从220~300nm进行波长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 在5支5mL具塞比色管中,分别加入苯、甲苯、苯酚、苯甲酸、苯胺的环己烷溶液0. 50 mL,用环己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在带盖的石英吸收池中,相对环己烷,从220~320 nm进行波长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观察各吸收光谱的图形,找出其λmax,并算出各取代基使苯的λmax红移了多少。 2. 溶剂性质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1) 溶剂极性对n→π跃迁的影响:在3支5 mL具塞比色管中,各加入0.02 mL丁酮,分别用水、乙醇、氯仿稀释至刻度,摇匀。用石英吸收池,相对各自的溶剂,从220~350 nm 进行波长扫描,得到吸收光谱。比较它们的λmax的变化,并解释之。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供2009级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用)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我们在岗位调研和深入部分校企合作单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为了了解和学习国内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和经验,我系先后派出8名教师参加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的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习、调研和讨论,我们在总结多年药学专业教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以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的传统模式,初步形成“针对专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体现‘四化’特色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共识。 1.教育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2.培养方向动态化课程体系应体现“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方向”特色,充分体现在统一基础知识平台上进行分流培养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原则。为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适应社会需求动态变化提供可能。 3.课程体系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六个课程模块,从分析学生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在确定岗位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岗位课程。 4.知识体系综合化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方面、前沿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方面,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体现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 二、课程性质 1.仪器分析法包括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按照测量过程中所观测的性质分类,仪器分析法可分为电化学分析法、一般光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等。近几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仪器分析方法的快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实验一 气相色谱法测定烷烃混合物中正己烷、正庚烷和正辛烷的含量 —归一化法定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归一化法的定量的基本原理以及测定方法 2、了解气相色谱仪器的结构,掌握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色谱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色谱图上各色谱峰代表何组分,根据各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 色谱定性分析。 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确定不变的保留值 定性的依据,只要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已知纯样和待测试样进行色谱分析, 分别测量各组 分峰的保留值,若某组分峰的保留值与已知纯样相同,则可认为二者是同一物质。这种色谱 定性分析方法要求色谱条件稳定,保留值测定准确。 确定了各个色谱峰代表的组分后,即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第 个待测组分的质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A )呈正比: m i =f i X A 式中A 为其峰面积(cm 2 ),f i 为相对校正因子。 经色谱分离后,混合物中各组分均产生可测量的色谱峰;则可按归一化公式计算各组分 的质量分数,设为 f i 相对校正因子,则 归一化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定量结果与进样量无关,且操作条件不需严格控制。缺点 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分离出峰。 三、 仪器和试剂 1 .仪器:GC-14C 型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 N2000色谱工作站;毛细 管色谱柱(非极性);微量进样器(luL ),高纯度(99.999%)的氢气、氮气、压缩 空气等高压钢瓶。 2 .试剂: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均为 AR 混合物试液。 四、 色谱条件 毛细管色谱柱:①0.22mmx 25m 柱温:80C ;气化室温度:180C ;检测器温度(FID ): 180^; 衰减为2;氢气:空气=1:10 (流量);载气为N (99.999%),柱前压力为:0.08MPa: 五、 实验步骤 1. 开机,先打开载气氮气高压钢瓶,调节减压阀使钢瓶输出压力为 0.4~0.3MPa ,检查色谱 柱安装及气路是否正确,有没有漏气;然后调节柱前压到 0.08 MPa 打开电源开关,按实验 条件的要求设定 (如保留时间),故可作为 m i A f i A 2 f 2 Af i — 100% A n f n

仪器分析实验教材

实验一气相色谱的保留值法定性及归一化法定量 一、实验目的 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方法,掌握气相色谱保留值定性分析和归一化法定量分析的方法。熟悉GC-112A型气相色谱仪的使用,掌握用微量注射器进样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用氢气作载气,邻苯二甲酸二壬脂作固定液,用热导池检测器,检查未知试样中的指定组分。并对苯、甲苯、二甲苯混合式样中各种组分进行定量测定。 在一定色谱条件(固定相和操作条件)下,各物质均有其确定不变的保留值,因此,可利用保留值的大小进行定性分析。对于较简单的多组分混合物,若其色谱峰均能分开,则可将各个峰的保留值,与各相应的标准样品在同一条件所测的保留值一一进行对照,确定各色谱峰所代表的物质。这一方法是最常用、最可靠的定性分析方法,应用简便.但有些物质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往往具有近似甚至完全相同的保留值,因此,其应用常限制于当未知物已被确定可能为某几个化合物或属于某种类型时作最后的确证。倘若得不到标准物质,就无法与位置物的保留值进行对照,这时,可利用文献保留值及经验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对于组分复杂的混合物,则要与化学反应及其它仪器分析法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 在气相色谱法中,定量测定是建立在检测信号(色谱峰的面积)的大小与进入检测器组分的量(可以是重量、体积、物质量等)成正比的基础上。实际应用时,由于各组分在检测器上的响应值(灵敏度)不同,即等含量的各组分得到的峰面积不同,故引入了校正因子,可选用一标准组分s(一般以苯为标准物质)的校正因子f s'为相对标准,为此,引入相对校正因子f i(即一般所说的校正因子),则被测物i的相对校正因子表达为 f i= f i'/f s'=m i A s/m s A i= v i A s/v s A i·ρi/ρs 式中,m=v·ρ,v为溶液的体积,ρ为物质的密度。 本实验中要测定的苯、甲苯、二甲苯系同系物,可近似认为其密度ρ相等。故有 f i=v i A s/v s A i

《仪器分析实验》试题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仪器分析实验》考试试题 一、电化学分析(共5题,合计25分) 1.简述CV法判断体系可逆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简述库仑滴定法测定Vc片中抗坏血酸的含量实验中加入盐酸的作用。 3.库仑滴定法测定Vc片中抗坏血酸的含量实验中为什么要进行终点校正?如何校正? 4.为什么可以利用库仑滴定法测定V 片中抗坏血酸的含量? C 5.简述玻璃电极测量溶液pH值的基本原理。 二、光学分析法(共10题,合计50分) 6.原子吸收仪器操作步骤? 7.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异同点是什么? 8.使用标准加入法应注意的问题?

9.原子吸收法测定Cu,波长324.7nm,仪器波长已显示324.7nm,还应做怎样的调整? 10.试简述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原理。 11.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空心阴极灯的灯电流大小一般选择在什么范围?为什么? 12.实验室中欲用红外光谱法对苯甲酸定性检测(KBr压片法)请结合实验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压片过程中待测样品与KBr的质量比大约是多少?所得的压片样品应呈何种状态? 13.红外吸收光谱实验中,对固体试样的制作有何要求? 14.紫外分光光度法实验中常用的光源是?可见光区最常见的光源? 15.荧光光度计与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操作有何异同? 三、色谱分析法(共5题,合计25分) 16.气相色谱仪的实验中,所用的载气是氢气还是氮气?为什么选用这种载气较好? 1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咖啡因的含量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势是什么? 实验原理是什么? 18.反相HPLC法使用的流动相添加剂所起的两个主要作用是什么?用何物质作为流动相添加剂?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书 编写刘开敏 化学工程与技术系 2008年3月

目录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1) 电位法测定水溶液的pH值 (4) 醋酸的电位滴定和酸常数测定 (6) 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8)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1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含量 (11)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 (13) 水质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自来水中镁的含量 (19) 苯、萘、联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柱效能的测定 (21)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一、实验内容: 1. 吸收曲线的制作。 2. 标准曲线的制作。 3. 未知水样的铁含量的测定。 二、准备工作 1、722S型分光光度计20台(二人一台)。 2、通知仪器室准备20套仪器: (1) 50ml容量瓶7只。 (2)1ml刻度吸管1支。 (3)吸球1只。 (4)洗瓶1只。 (5)400ml烧杯(废液杯)1只。 3. 准备好公用仪器: (l)1ml刻度吸管(发样品用)1支。 (2)100ml小烧杯(发标准Fe3+)20只。 (3)自动加液器二套(6只),盛放HAc-NaAc缓冲溶液,1%盐酸羟胺及0.1%邻菲罗啉。 4. 试剂: (1)100μg/mlFe3+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9gNH4Fe(SO4)2·12H2O于100ml烧杯中,加入1:1HCl20ml及少量水,溶解后,转移到1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刻度、摇匀。 (2)0.10%邻菲罗啉水溶液:将0.100g邻菲罗啉溶于加有2~3滴浓HCl的蒸馏水100ml 中,贮于棕色瓶内。 (3)HAc-NaAc缓冲溶液:取12.9mlC.P.级HAc及34gC.P.级NaAc·3H2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4)1%盐酸羟胺水溶液:取1g盐酸羟胺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 5. 未知样品 不另配制,直接将标准Fe3+液发于同学交上来的容量瓶中,发放体积应介于0.2~1.0ml 间,可为0.3,0.5,0.7,0.9ml。未知样品体积以1ml计。 三、提问内容: 1. 在本实验中,那些试剂加入量要比较准确,哪些试剂则可不必?为什么? 2. 要使分光光度测定结果的误差尽可能小一些,吸光度的最佳读数范围为多少?如何控制?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第十二章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一、基本要点: 1.熟悉法拉第电解定律; 2.掌握控制电位电解的基本原理; 3.理解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方法; 4.掌握恒电流库仑滴定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二、学时安排:4学时 电解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后,直接称量在电极上析出的被测物质的重(质)量来进行分析,称为电重量分析法。 2.将电解的方法用于元素的分离,称为电解分离法。 库伦分析法是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测量电解完全时所消耗的电量,并根据所消耗的电量来测量被测物质的含量。 第一节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电解现象 电解是一个借外部电源的作用来实现化学反应向着非自发方 向进行的过程。电解池的阴极为负极,它与外界电源的负极相连;阳极为正极,它与外界电源的

正极相连。 例如:在C uS O4溶液侵入两个铂电极, 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联。如果两极之间有足够的电压,那末在两 电极上就有电极反应发生。 阳极上有氧气放出,阴极上有金属铜析出。通过称量电极上析出金属铜的重量来进行分析,这就是电重量法。 二、.分解电压与超电压 分解电压可以定义为:被电解的物质在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和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时所需的最小的外加电压。从理论上讲,对于可逆过程来说,分解电压在数值上等于它本身所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这个电动势称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与分解电压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反电动势阻止电解作用的进行,只有当外加电压达到能克服此反电动势时,电解才能进行。实际分解电压并不等于(而是大于)反电动势,这首先是由于存在超电压之故。 超电位(以符号η来表示)是指使电解已十分显著的速度进行时,外加电压超过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值。超电压包括阳极超电位和阴极超电位。对于电极来说,实际电位与它的可逆电位之间的偏差称为超电位。在电解分析中,超电位是电 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前者与电极过程的不可逆性有关。后者与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度有关。超电位是电极极化的度

仪器分析实验教材

实验二生理盐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电位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自动电位滴定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氯离子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电位滴定法(利用电位表示滴定过程中溶液电位的变化并指示滴定终点的测定方法)是其中之一。向含Cl-的溶液中滴加Ag+将生成AgCl沉淀 Ag+ + Cl- = AgCl↓ 在整个滴定过程中,随着银离子的逐步加入,溶液的电位E 会随之发生变化, (Ag+/Ag) 在终点附近溶液电位会有一突变,根据这一电位的突变即可利用作图(图4.3)或计算的方法确定滴定的终点。 φAg+/Ag =φ0Ag+/Ag– 0.0591gc Cl- 本实验用银电极作为指示电极,用双盐桥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电位计、双盐桥甘汞电极、银电极、移液管(25mL,10mL)、烧杯(100mL)。 2.试剂 标准AgNO3溶液(0.01mo l·L-1),含氯试液。 四、实验步骤 1.手动滴定 准确移取含氯试液10.00mL到小烧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5.00mL,放入磁转子,将烧杯放到滴定台上,打开搅拌器,并调好速度(不宜太快,否则旋涡大了使电极脱离溶液)。记录滴定管的初读数和电位初读数,然后开始手控滴定。开始时滴加Ag+ 溶液的体积在 1.0mL左右测定一次电位。当接近终点时(此时电位变化逐步加大)每滴加0.01mL测定一次电位。直至过量5mL左右。重复滴定1次。 2.滴定终点的电位确定 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绘制E-V曲线,利用平行线方法确定滴定终点的电位和体积。 3.自动滴定 本实验也可用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自动滴定。需要在滴定前预先设置终点电位,然

仪器分析及实验复习题

精选题及其解 (一)填空题 1在气液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越,该组分在柱中停留的时问越,流出越。 2气液色谱法即流动相是,固定相是的色谱法。样品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理是。 3气固色谱法即流动相是,固定相是的色谱法。样品与固定相的作用机理是。 4气相色谱仪中气化室的作用是保证样品气化。气化室温度一般要比柱温高℃,但不能太高,否则会引起样品。 5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程序是从进样,气化了的样品在分离,分离后的各组分依次流经,它将各组分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变化转换成电量变化。输给记录仪,描绘成色谱图。 6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用α表示。α越大,则在色谱图上两峰的距离,表明这两个组分分离,通常当α大于时,即可在填充柱上获得满意的分离。 7分配系数K用固定液和载气中的溶质浓度之比表示。待分离组分的K值越大,则它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其保留值。各组分的 K值相差越大,则它们分离。 8一般地说,为了获得较高的柱效率,在制备色谱柱时,固定液用量宜,载体粒度宜,柱管直径宜。 9色谱定性的依据是,定量的依据是。 10为制备一根高性能的填充柱,除选择适当的固定液并确定其用量外,涂渍固定液时力求涂得.装柱时要。 (二)问答题. 1 色谱内标法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定量方法。它有何优点 2分离度R是柱分离性能的综合指标。R怎样计算在一般定量、定性或 3 什么是最佳载气流速实际分析中是否一定要选用最佳流速为什么 4在色谱分析中对进样量和进样操作有何要求 5色谱归一化定量法有何优点在哪些情况下不能采用归一化法 6色谱分析中,气化室密封垫片常要更换。如果采用的是热导检测器,在操作过程中更换垫片时要注意什么试说明理由。 7柱温是最重要的色谱操作条件之一。柱温对色谱分析有何影响实际分析中应如何选择柱温 8色谱柱的分离性能可用分离效率的大小来描述。分离效率怎样表示其大小说明什么问题要提高分离效率应当怎么办 9制备完的色谱柱还需要进行老化处理后才能使用。如何使柱子老化老化的作用是什么老化时注意什么 10色谱固定液在使用中为什么要有温度限制柱温高于固定液最高允许温度或低于其最低允许温度会造成什么后果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仪器分析实验是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仪器分析课密切配合。实验课程主要依据的是本课程所涉及的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法的原理,通过对仪器的操作使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实现对多种分析仪器的熟练掌握。 教学目标主要有几个方面: 1. 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 3. 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4.通过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教材:《仪器分析》,刘立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仪器分析实验》,苏克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仪器分析》,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仪器分析实验》,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朱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三、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学过仪器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仪器分析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1.明确仪器分析在生产、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任务和作用; 2.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 3.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操作。 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组成。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书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四、考核方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结构比例 以考勤、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综合一起,作为实验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实验平时成绩(50%)和最后实验考试成绩(50%)组成。 五、对先修课的要求、课程班规模要求、实践类课程方案等 要求在《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环境监测》这三门课的基础上,进行此课程的学习。对课程规模没有要求。

《仪器分析》教案7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10.1教学建议 一、从应用实例入手,介绍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红外光谱仪结构特征。 二、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为目的,介绍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面的应用。 10.2主要概念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方法; (三)、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组成与应用。 二、内容要点精讲 (一)基本概念 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 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 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 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方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综合实验 摘要:本文分别采用了气质联用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塑化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原子吸收光谱检测食品中的金属元素。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气质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 前言 现代食品的显著特点是食品的营养化、功能化、方便化,并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这就要求食品加工从原理的选择、加工过程到最终产品及保藏整个链条中对食品的成分及成分的变化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传统的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尽管能从宏观上了解和掌握成分及其变化,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食品加工业的要求,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已经成为食品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析手段。 实验内容 一.气-质联用技术检测食品中塑化剂的实验 (一)方法[1] 对于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中规定了GC-MS作为检测方法。 1仪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凝胶渗透色谱分离系统,分析天平,离心机,旋转蒸发器,振动器,涡旋混合器,粉碎机,玻璃器皿。 2试剂: 正己烷,乙酸乙酯,环己烷,石油醚,丙酮,无水硫酸钠,16种邻苯二甲酸酯标准品,标准储备液,标准使用液。 3步骤: (1)试样制备:取同一批次3个完整独立包装样品(固体样品不少于500g、液体样品不少于500mL),置于硬质玻璃器皿中,固体或半固体样品粉 碎混匀,液体样品混合均匀,待用。 (2)试样处理(不含油脂液体试样):量取混合均匀液体试样5.0mL,加入正己烷2.0mL,振荡1min,静置分层,取上层清液进行GC-MS分析。 (3)空白试验:实验使用的试剂都按试样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后,进行GC-MS分析。 (4)色谱条件: 色谱柱: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内径)×0.25μm]; 进样口温度:250℃; 升温程序:初始柱温60℃,保持1min,以20℃/min升温至220℃, 保持1min,再以5℃/min升温至280℃,保持4min; 载气:氦气,流速1mL/min; 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 进样量:1μL。 (5)质谱条件: 色谱与质谱接口温度:280℃; 电离方式:电子轰击源; 检测方式:选择离子扫描模式; 电离能量:70eV;

仪器分析教案

第一章绪论(Preface ) §1-1 仪器分析简介 一、仪器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中的位置 1.分析化学 定义: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分析方法的学科。 分类: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2.化学分析法/经典分析法 定义: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分类:重量分析法—绝对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相对分析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3.仪器分析法(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能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结构。 分类: 二、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 1.仪器分析的特点: (1)适用于微量、痕量组份含量分析(含量<1%,测量的相对误差为1~10%);(2)操作简便快速; (3)最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分析。 2.仪器分析的局限性: (1)准确度不够高,相对误差通常(1~10%); (2)一般都需要以标准物进行校准,而很多标准物需要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标定;(3)仪器比较昂贵。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与计算机联用:自动化、数字化 与其它分析方法联用:气相色谱-光度法联用;FIA -光度法联用 §1-2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1. 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x 与仪器响应信号y 的关系曲线。 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直线部分所对应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的范围。 标准曲线的绘制:用 “一元线性回归法”的数据统计方法来给出y 与x 的关系式 标准溶液浓度: x 1 x 2 x 3 x 4 x 5 …… 响应信号: y 1 y 2 y 3 y 4 y 5…… 1 2 1 ()() () n i i i n i i x x y y b x x ==--= -∑∑ a y bx =- 2. 灵敏度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的变化,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用S 表示。 y 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