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教育制度

俄罗斯教育制度

俄罗斯教育制度
俄罗斯教育制度

俄罗斯教育制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教育行政制度

1、《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根据1992年正式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国家教育管理机关主要职权包括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对教育机构进行资格鉴定,确定教学人员任职资格要求,建立教育系统体制,为自己创办的教育机构拨款,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国家有关教育法规、标准、纪律的执行情况等。

由此可见,俄罗斯中央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对教育机构的中央集权管理,实行分权管理。总的方针是在保持文化、教育的联邦完整统一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地方教育行政和教育机构的自主权,以保障教育的自由和多样化,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区的文化传统。联邦政府和国家教育行政中对本国教育政策、制度、财政预算、标准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地方则根据联邦政府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地建立相应的教育政策、制度、标准等,并负责具体实施。

2、1996年,俄罗斯为了更好地解决整个教育面临的问题,将原来的联邦教育部和科学、高等学校、技术政策部合并,统称为普通和职业教育部,任命副总理级官员为该部部长。原教育部主管全国公立学前教育、中小学、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校外教育、教师进修、管理直属学校和俄国教育科学院。原科学、高等学校、技术政策部下设高等学校委员会,管理全国公立综合大学、专业大学(学院)和中等专业学校。

地方教育行政包括联邦成员共和国国家教育管理机关、边疆区、州、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自治州、自治州教育管理机关,区、市、学区教育管理机关。这些地方教育管理机关的职权范围,均由相应的国家政权和最高管理机构依法决定。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职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

俄罗斯学校教育制度分为普通教育(含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基础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后职业教育)以及相应的各类教育机构。

(据《俄联邦教育法》,普通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被列为“高校后职业教育”。)俄罗斯现有高等院校535所,中等专业学校2605所,普通教育学校万所,世界着名的高等院校有莫斯科大学、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等8所。

(一)学前教育

俄罗斯的学前教育大多数由政府组建,少数由企事业单位兴办。俄罗斯的学前教育由托儿所、幼儿园以及托幼混合机构来实施。托儿所接收3岁以内的儿童,幼儿园接收4-5岁的儿童,托幼混合机构接收1-6岁的儿童。这些学前教育机构分布在城市、工业区、大学城、城镇、农村、军事基地、疗养院等各个地方。

俄罗斯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在于帮助家庭保障低龄幼儿和学前儿童的教育。保护和增强儿童的身心健康,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作好入小学的准备。儿童是否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由家长决定,《俄联邦教育法》规定父母是学龄前儿童的第一教师,父母应在子女婴幼儿期为其身体、品德和智力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分公立和私立两种,俄联邦教育部于1994年4月颁布了《学前教育国家标准》,对学前教育的教学大纲、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基本要求。(二)初等教育

俄罗斯的初等教育也即小学阶段1-3、4 年级。目前俄罗斯小学阶段有6岁和7岁入学两种学制,即7岁入学,小学阶段为3年,6岁入学,小学阶段为4年。6岁入学的学生约占小学生总数的15%。

俄罗斯的小学一般附设在8-9年制的基础学校(即小学和初中)和10-11年一贯制的普通中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一些边远农村,还有独立开设的3-4年制小学。此外,在一些文科中学也包括1-3、4年的初等教育

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初步基础。保证正确掌握语言文字的朗读、书写与使用,学会基本的计算技巧,同时,还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使学生形成和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劳动的习惯,并培养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俄语、数学、造型艺术、音乐、体育、劳动教学和选修课。

(三)中等教育

俄罗斯普通中等教育分为基础教育(4-8或5-9年级)和完全中等教育(10-11年级)两个阶段。

目前,俄罗斯的中等教育学校分为国立的、地方所属和非国立的(包括私立学校、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办的)三类。在类型上,基础教育之上还有附设的高等学校,并保证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续性,并为大学输送优秀学生的高级中学校,面向有智力天分学生的文科中学和偏重某一学科的特科学校等。实验学校(学校资金来源)

中等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任务是向学生全面传授中学主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进行初步劳动职业教育,为学生升学和就业作知识、能力、思想和心理的准备。

完全中等教育的任务是进行完整的普通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一般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接受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分化教育,或具备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基础和扎实全面的知识水平,或有选择的接受获得一种或几种通用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为进入生产部门和高等职业学校做准备。

(四)职业教育

俄罗斯的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有:初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某些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也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对初中毕业生实施专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制1-2年。还可以接受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5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2-3年。中等专业学校是俄罗斯90年代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由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升级而成。

高等职业学校,据1996年8月《俄罗斯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由专科学校和高等学校实施,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年,包括学士教育计划的前两年和年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职业培训。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相当于原来的大学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获基础阶段高等教育文凭证书和学士学位.

第三层次为完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在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有两种形式:继续一年毕业者,授予高等教育相应专业资格学历证书;考入硕士研究生部学习者,两年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

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初级职业学校培养2-3级熟练工人和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各项活动的专业劳动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4-6级的熟练工人或中等层次的专家。中等专业学校培养技术员,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初级工程师。

职业技术教育包含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生产实践训练等多种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内容分理论与实践课两类,理论课注意保持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结合实际,实践课是职业学校的基本内容,一般占全部课时的一半分量。

(五)高等教育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具有良好的传统和极高的国际声誉。

俄罗斯高校拥有6,000,000名教师、研究人员和在校学生。俄罗斯现有700多所大学、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其高等教育体系还包括近800个研究机构、实验设计室和校办企业实体。由于俄罗斯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几乎所有的俄罗斯公民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每年有600,000名国内外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

1、高等院校类型

俄罗斯的高等院校按专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大学。综合大学在俄罗斯教育体系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一所综合大学,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着名的几所大学之一,共开设有16个系,300多个教研室及各种教学研究所、科研所、计算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天文台、植物园、各种大型实验室等等。

(2)高等技术学院。高等技术院校是俄罗斯数量最多的一类院校。它包括多科性的工学院和单科生的专业学院。

(3)高等农业院校。高等农业技术院校培养农业高级技师和专家。专业有农学、兽医、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农业院校开设专业30多种。

(4)医学院校。医学院校包括多科性的医学院和专门性的医学院(如儿科医学院、药学院等)。医学院校的学制一般为7年。

(5)文科专业院校(经济和法律学院)。多科性的经济院校设有很多经济专业,如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院等。专门的经济学院只设有关或几个专业,如财政经济、工程经济、商业经济等。

(6)文化和艺术院校。

(7)体育院校。通常体育院校中设有两个主要系:即体育师范系和体育运动系。

2、俄罗斯大学学制、学位制度及高等教育特点

根据俄罗斯联邦制定的《教育法》,俄罗斯联邦的高等教育与其它国家相比有所不同。

(1)四年制高等教育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以及一些专门课程和实践与培训,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取得职业经验。经过4年的学习,通过考核,合格者可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

(2)五年制高等教育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经济学、自然科学和其他一些专门职业培训。经过5年的学习,学生需通过考核和评估,提交自己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通过者可获得所学专业的工作资格证书,如工程学工作资格、教师资格,农业(家)资格,经济(工作者)资格等。

(3)六年制高等教育计划包括本科4年的专业学习和两年专门的研究学习与实践,学生需要在4年的本科教育结束后接受深入研究教育和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最后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与测试,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通过者可获得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以前,俄罗斯本国大学毕业生不授学士学位,而且在研究生教育中也没有硕士这一级的学位。俄罗斯只有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1996年起俄罗斯的教育体制也正向国际教育体系及西方教育模式并轨。部分大学也逐步改革学制,目前俄罗斯的部分高等院校改制为四年授学士学位,研究生二年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2-3年授博士学位。

三、俄罗斯教育的特征

1、在整个社会政治上走向分权化,经济上向市场模式过渡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逐步从中央集中管理模式转变为中央、自治共和国、地方三级管理模式。

2、放弃前苏联由执政党控制教育管理机关的做法,法律规定禁止在国家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中组建正常和社会政治组织,同时也禁止宗教组织的活动。改变由国家包办教育的局面,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3、在将义务教育年限由原来的11年减为9年的基础上,实现了中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普通中等教育不再承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再承担完整的普通教育,二者分工较为明确。

4、高等教育呈现以下特点:正在实现层次的多样化并形成完善的学位制度;仍然保持着偏重工科教育的状态;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并获得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四、俄罗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俄罗斯教育存在的问题

十年的政治持续动荡和经济发展停滞,对俄罗斯的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学校校舍陈旧,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匮乏,教育立法收效甚微,普通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独立后的俄联邦对教育进行各种改革,但教育改革目标把教育个性化、人道主义、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的自由和多元化等,置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之上,许多改革目标不切实际,改革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俄罗斯教育发展的趋势

总起来说,俄罗斯教育仍然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优良传统。在十年中,教育发展仍然具有保持了原有的规模,仍有国家全额负担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费用。随着2000年经济的全面回升,俄罗斯政府在稳步加快经济管理体制调整步伐的同时,注意加强发展科技和教育。2000年6月制定通过了《俄罗斯政府长期社会经济政策基本方针》,提出了今后1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普京上台以后,非常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普京政府把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振兴经济的关键力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以及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对科技领域和教育领域全面改革的计划和举措。

1、教育政策的改革与确立

(1)俄联邦独立后,教育行政逐步从中央集权管理模式过渡为中央、地区和地方三级分权管理。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调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在国家进行教育拨款的同时,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投资教育,并允许教育机构从事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活动。

(2)通过最新版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

普京于2000年4月10日签发了最新版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

该《纲要》指出:“《纲要》于2000-2005年实施,预见能保证教育系统正常运转和平稳发展”;其间分两个阶段:“2000-2001年实行成套措施来保存和支持教育系统,并为随后的发展准备好条件”;而“2002-2005年则过渡到教育系统的平稳而渐进的发展”。(3)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统合。

具体为:要求发展学前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机构、补充教育机构的一体化,保证学前教育与初等普通教育的衔接性;要求对在普通教育机构和初等职业教育机构里实施的补充教育形式加以精心组织,使补充教育与普通教育、初等教育一体化;保全初等职业教育,并保全它的统合功能——教育、文化和职业功能。满足公民对初等教育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保全中等职业教育,并发挥它的统合功能——教育、文化、职业、专业功能,发展它与其他各级教育的整合化;要求高等学校完成其适应于社会和国家使命的统合功能,做出对基础科学研究、传播知识、发展文化和艺术的贡献。

(4)制订国家教育标准。

研制并落实相互衔接的国家教育标准,及与之对应的各级培养方向的示范教育大纲。不论国家教育标准,还是示范教育大纲,都含有联邦成分和民族-地区成分两部分,依靠联邦成分来保证作为全俄完整系统的教育的发展。在此统一的宏观标准和宏观大纲前提下,制定并实施多样化的微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

(5)大幅度提高对教育的投入。

俄政府为保障《纲要》的实施不断提高政府预算内拨款的力度,及时增加教师工资。2002年将教师的工资提高一倍;改革教师的退休金制度;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大学毕业后可免服兵役;增加对教师住房建设拨款;银行向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贷款,毕业后如从事教师职业,贷款由国家支付,反之,由本人支付。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

2、俄罗斯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俄罗斯的基础教育保留了前苏联的基本格局.全国各级各类基础教育教学机构约66,680所,在校学生2117万多人,教师157万多人。

(1)基础教育的学制变更。如今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了学校教师人数的缩减和部分学校生源的不足。俄教育部目前正在研究和讨论将现行普及11年制教育改为12年制,试点拟于2000-2003年在一些普通教育机构里分步实施,在6年内完成学制过渡。

(2)实行中小学记名助学金制度。为在中小学校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俄政府提出了实行中小学记名助学金制度的方案,即每个学生的固定经费由政府以助学金的形式划拨到个人,学生在哪所学校就学,该学生的助学金就拨到哪所学校。目前,该方案仍在讨论中

(3)恢复和发展学校的品德教育功能。1999年10月,俄罗斯教育部制订颁布了《俄罗斯教育系统1999-2001年素质教育计划》,该计划的实质就是重振学校道德教育,保持优秀的民族传统,对现有的受到不良社会影响的现状进行抵制和消除,以保障青少年的个性健康成长。大力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发扬和保持对俄罗斯历史、人民英雄、灿烂文化的敬仰、自豪和颂扬的传统。

(4)实行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俄几十年来一直实行高校自行命题、由考生到报考院校参加考试的制度。但考试中出现的舞弊、腐败现象严重,边远地区的优秀考生负担不了交通费用,大学缺乏竞争机制。因此,俄准备实行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并根据考生成绩确定学生享受国家补贴标准,免费、半费或自费。目前,这项制度已开始试点。

俄罗斯家庭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俄罗斯地域辽阔,古老的伏尔加河孕育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勤劳智慧的俄罗斯人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又创造了浪漫独特的俄罗斯风情与灿烂的文化和艺术。俄罗斯是一个文化大国,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纵观俄罗斯灿烂的艺术史,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到建筑与民间工艺,都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普希金的诗歌令我们痴迷,托尔斯泰的小说令我们沉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令我们回味,俄罗斯的芭蕾舞、歌剧、油画艺术令我们迷恋,多少人为俄罗斯的艺术所震撼!俄罗斯人这种极高的艺术修养是和他们的艺术教育分不开的。

一、俄罗斯家庭艺术教育的特色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二、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特色

(一)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纲要简介

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在俄罗斯,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

《大纲》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

关于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大纲》规定:“艺术学科”要保证学生获得关于人、社会与艺术世界的多重复杂关系的知识,关于造型艺术与影视艺术(音乐、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相互联系的知识;掌握造型艺术形象语言的知识;掌握音乐知识并使之达到

理解作品和融入日常生活的水平;掌握形象艺术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掌握色彩画、线条画、雕塑、设计、表演、歌唱等技艺;获得有关艺术理论、艺术形式、体裁、风格和流派的基本知识,有关作为世界艺术和文化组成部分的造型艺术具有的全人类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有关在民间艺术中自古已有的全俄罗斯艺术文化珍品的基本知识,有关在各种俄罗斯民间传统艺术中常见的根据材料(木料、陶土、织物、金属、玻璃等),根据工艺(绘画、雕刻、编织、刺绣等)而采用的诸如造型、着色、作画等各种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知识。

(二) 俄罗斯中小学艺术课程的特色

?人文性

艺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课程,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当前,俄罗斯艺术课程在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

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尊重多元文化,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课程用艺术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综合性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的综合,而且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雕塑、建筑、影视等多门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如俄罗斯中小学艺术课程包括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形象艺术、建筑之间的联系;不同艺术类别形式的共性;电影、戏剧和电视中的音乐;舞台剧、电影和音乐会中音乐的不同功能,等等。

?创造性

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体验性

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经典性

艺术课程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俄罗斯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设置有,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艺术、古代文化艺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中世纪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 17~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7~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

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这些方面的探求和学习,必将不断增强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对当今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认知。

?注重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营养。

?强调艺术学习个性化。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与西方教育体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课程设置;班级制度;作业与评价形式;中英对比 21世纪,世界科技文化水平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竞争激烈。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最终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一、课程设置 英国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定的课程。 在中国,初中生所学的全是必修科目。主要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等。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英国的课程设置有以下两个优点: 1.学生就必修课以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做教长远的规划。

2.学生参加课程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班级制度 英国中学也实行班级授课,但他们的班很小,一般每个班20~30个人。他们的一个班的同学并不是一直在一起上课。每天早上班上的同学集中,班主任点一下名,布置一下相关事宜,然后就到自己所选的课程的教室与来自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 中国应该可以说是实行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可达80~90人,一个教室除了基本的教学用具和学生就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了。在分班的时候,很多学校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分成快、慢班。 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这种班级制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1.小班上课让学生更有学习主体的感觉,有利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把握教学进度。 2.不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有利于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拓宽自己的思维。 3.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水平来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来上课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到适合自己各科水平的教学。 三、作业和考试形式 英国中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1949年联邦宪年制定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及根据1957年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决,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州享有文化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原则上州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最高权限。州有权通过宪法、学校法和其他各种法令作出具体规定,决定如何安排本州的文化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基本法》规定了联邦范围共同的某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国家对学校的监督、宗教课在公立学校作为正规学科开设等,但这些也都由州行使有关权力来加以实现。不过,根据《基本法》精神,联邦政府享有校外职业培训领域的立法权。 在1969至1971年间,《基本法》作了几次修改,扩大了联邦权限,1969年10月,联邦德国首次建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该部虽不是一个立法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但它可以通过提出建议和控制拨款来影响各州教育。此外,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除了原来可以制定职业培训助学金法和大学助学金法以外,还可以制定高等教育一般原则性法规等。于是联邦有关机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高等学校建造促进法》等。同时《基本法》的修改保证了联邦与州在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方面互相合作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 这种“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上。但这种合作不仅指联邦与州的合作,而且也指州与州的合作。下面我们就一些对这种合作起重要作用的联邦一级机构作一些介绍。 为了协调教育事宜,早在1948年2月东西部占领区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在斯图加特召开了一次各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随着东西德对立的加剧,东西德教育政策分歧扩大,这一次会议便成了最后一次由全德范围内各州教育部长参加的会议。在当时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成立后不久,联邦德国于1949年10日8正式成立了作为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的重要机构——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这是一个各州文化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8864121.html,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作者:孟璐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摘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上时间对应,双方在文化方面都有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为后世缤纷多彩的文化世界提供了最初的幼芽。一方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出绚丽的智慧的火花,另一方是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中爆发出思想、艺术等多方面的划时代的突破。两种思想的空前繁荣造就两方教育的蓬勃发展,本文将对双方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私学儒家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和古希腊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做了出巨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中大致属于同一时期,这个时期是两大文明相继萌发了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辉煌时期。在思想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变革,但产生了私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古希腊的教育也出现了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正是由于这个时期教育的异同,才会产生今天各国文化发展的各自特色。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由官学制度变为私学制度 (1)官学制度的衰微 西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官学,主要吸收乡国子弟。如果不是贵族子弟,根本无权接受教育,那些父代身份低微的孩子成了教育所遗忘的对象。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不安,西周以来形成的“尊尊”,“亲亲”的一整套制度被打乱,“礼崩乐坏”成为无法阻挡的形势,诸侯忙着逃亡,文化典籍流失,没有时间办学,又苦于没有人才可用,这样供求的极大矛盾使得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私学的产生,官学被私学一点点替代。 (2)私学制度的兴起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学校教育体系 广州的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院。按层次划分的学生入学年龄和修学年限为: 幼儿园招收三岁以上学龄前儿童、修业年限为3年; 小学和初中现行学制“六.三制”。因此,小学修业年限是6年,初中是3年;小学入年龄是6-7岁,初中入学年龄12-13岁; 普通高中入学年龄是15-16岁,修业年限为3年。中等专业学校分两类: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校修业年限一般为3或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校修业年限一般为2年;职业初中修业年限为3-4年;技工学校修业年限为3年;职业高中入学年龄为15或16岁,修业年限为2-3年,少数为4年; 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修业年限是4年或5年,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修业年限是2年或3年; 研究生教育分为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年龄规定不超过40周岁,修业年限为2-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年龄不超过45周岁,修业年限一般为3年; 成人中等学校,全脱产的修业年限一般与同类性质的全日制学校相同;半脱产或业余的、修业年限一般比同类性质的全日制学校长一年左右。成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4-5年,专科教育形式较多,修业年限一般在2-4年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即中国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为义务教育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 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中国大学分为国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高等学校、地方中心城市办的高等学校以及民办学校。中国大学与独立设置的学院是属于同等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 为了确保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质量,中国建立了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已取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通过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方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中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全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少数院校开始试行三个学期制)。第一学期9月初开学;第二学期2月中旬开学。每学期20周左右,每周学习5天。除寒假及暑假外,每年的1月1日元旦放假1天、旧历新年春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和10月1日国庆节各放假3天。学期期间其他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学校均不放假。 中国的学位制度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教育制度资料)

原文载于:《少年儿童研究》2000年第10期 美国式的教育重视如何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它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不以成绩区分胜者和败者。中国的教育特色是重视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是相对评价,谁比谁优秀、谁胜谁败成为评价的关键,于是中国的教育与试卷考试便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关系。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文/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译/胡霞 中国教育的位置 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基本构成两个极端,日本和韩国则处于二者之间,左右徘徊,尝试着各种改革。 为了从总体把握中国教育的位置,先看看各国教育的现状。世界的教育大致可分为美国型、中国型、日韩型,各国虽有各自的特征,但大多不过是这几种类型的变身。 美国的特色是重视如何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中国的特色是重视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美国式的教育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不以成绩区分胜者和败者,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 将美国模式看作对能力的绝对评价,中国模式则是相对评价,谁比谁优秀,谁胜谁败成为评价的关键,即采用相对竞争原理。 由这种教育理念引导的教育,在具体实施当中便产生出各种差别。美国模式的教育不以成绩决定胜者和败者,所以不提倡试卷考试,不以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来决定谁对谁错。 中国的教育理念则不同,为了了解谁比谁优秀就需要区分同一问题的正解者和误解者,于是与试卷考试便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关系,这应该说是中国教育负的一面。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可称为高中生诺贝尔奖的世界科学技术大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 的金奖几乎都被美国人独占,这大概就是因为美国模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们的擅长才能的结果。 当然,胜者败者原理的优点不可忽视,所有的竞争参加者朝着高水平拼命竞争,力求取胜,其结果带来多数国民具有高水准的教育程度,社会秩序和生产率相应提高。 中国的教育水平很高,除去边远山区,可谓处于世界最高峰。与此相比,美国的教育水平很低,只会加法不会乘除计算的美国人随处可见。 打个比方,买了80美元的东西,交给售货员一张100美元的纸币,多半情况下,售货员先将售出的东西放在面前,嘴里念叨着“80美金”,然后将一张10 美元的纸币放在货物上,“90 美金”,再放上一张10美元的纸币,“100美金”,如此计算。也就是说,售货员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2010-12-06 16:55:15 来源:智欧教育浏览:301次 德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学校 共有368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190万。其中综合大学(Universitaet,含理工、师范、全科大学等)127所,学生13 0多万;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186所,学生48万多;艺术、音乐院校55所,学生3万余名。目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

20万。每年入学新生人数约22万。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 德国的高校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为了加强欧洲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欧洲2 9个国家的政府于1999年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亚达成协议,相约最迟到2010年,各国将齐力构建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区(einheitlicher H ochschulraum)。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内容是:在欧洲范围内根据同一标准实行二级学位体 制(zweistufiges Studiensystem):学士学位课程(Bachelor-Studieng?nge)传授一门专业的基础知识,而硕士学位课程(Master-Studi eng?nge)能够深化知识,或者跨学科地对知识进行拓展。 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将取代传统的学位。新的体制迫使大学学业尽量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那些将来不想从事学术研究

的学生,可以攻读学士学位,三年或者四年以后毕业,就能够得到从业时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新学位课程的基本单位分为若干模块(Modul)。每个模块由主题相互关联的几种课组成,例如讲座课(Vorlesung)、研讨课 (Semina r)和练习课 (übung),并且每个模块最长可以跨越两个学期的时间。大学课程在此之前划分出来的基础和专业阶段被废除了。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都将依据欧洲学分折算、转换和累加系统(ECTS)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一系统根据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消耗折算出学生的总负荷。 学生毕业之际,除了获得正式的大学学位证书以外,还将同时获得附加证书(Diplom a Supplement),证书里记录着与大学毕业相关的标准化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业成绩。这样在求学和就业的时候,毕业生的大学文凭可以得到更简单、更合理的评估。

当今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综述

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之综述 吴思睿教育学本科2014级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摘要]在格外重视人才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英才教育成为了各国一致的战略选择,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各国根据自身国情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英才教育实施制度。实施制度包括甄选和培养两个部分(本文不讨论英才教育教师培养现状)。这些培养模式可大体分为加速、充实和能力分组三个方向。本文将就各国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英才教育实施措施、对我国英才教育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近来英才教育的研究做出综述。 [关键词]英才教育比较教育英才甄选 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英才教育是针对英才儿童实施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与普通儿童不同的差别化教育。英才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或者说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和特殊价值。发展英才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近十几年来,世界多数国家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选教育模式,并从国家政策角度给予了大力支持。综合分析各国的国情与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制定出基于国情、符合教育规律的英才教育制度,更好地开展英才教育。 一、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 放眼世界,各国开始实施英才教育的时间不一,但无疑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分。其中,日本发展英才教育的历史最长,可追溯到战前(1918年)。虽然战后日本国民的战争反思使得国民对于英才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但英才仍有其他非官方的发展机会,使得日本的英才教育仍然实际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政府与国民都有强烈危机感,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有迫切需求。这一点战后率先开展英才教育的以色列(1958年)也有所体现。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也在1958年开展了对于英才教育的探索,而其导火索正是“冷战”时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苏联这一重大的航天成绩使得美国政府展开对于教育的深刻反思,并于后来的十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英才教育运动。 而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英才教育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新加坡于1981年派出访问团考查和学习英才教育,1983年5月就启动了“英才教育计划”,起步虽晚但发展和完善的速度快。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 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 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首先是大化革新。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考入专科学校,或者继续读普通高中,也可以直接选择就业等方式。日本的专科学校和中国的专科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职业特性很强,为培养专业人士而准备,课程并不比普通高中学校轻松,而且毕业后的学生可以考取普通大学,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专

中国与德国小学教育比较

中德小学教育比教 德国是世界上七大工业国之一,也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人口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一贯重视教育事业,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中造就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其卓越贡献,令世界瞩目。德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状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 。下面我将对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与中国小学教育进行一些比较,希望有所启示。 1、 小学学制安排及教学特点 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经过改革,合并后的德国形成了各州基本相同的学制。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教育单元,三、四年级为第二教育单元。两个单元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感性知识和初步了解事物的能力,逐步学会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养成能够坐下来读书的习惯,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的能力。逐步把孩子们引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海洋。由于从幼儿园到基础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儿童适应这个变化,从游戏的方式过渡到学习的方式,就是基础学校所要完成的任务。德国小学教育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接受转变的实际状况,给予了每个儿童缓冲适应的过程,根据儿童个人不同的条件和能力,向其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为其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并始终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国小学教育阶段在全国各地区实行六年一贯制的学制设置,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立即接受相比幼儿教育系统性较强、较枯燥的知识。这对于儿童的求知欲和兴趣都有一定的挫伤,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在这一方面有所清醒认识,并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有所改进。 二、课程设置 正式列入德国基础学校的课程有:德语和常识、数学、宗教、自然常识、音乐、体育、艺术和劳作等。在1~2年级,一些学科进行合科教

第八章教育制度课后答案教学内容

第八章教育制度课后 答案

第八章教育制度 一、填空题 1.教育制度 2.癸卯 3.义务教育 4.单轨双轨 5.1951 6.学制改革 7.学前教育初等教育 8.单轨型学制双轨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或者分支型学制 9.1922 壬戌 二、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D 7.C 8.A 9.C 10.A 11.C 12.D 三、判断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 (2)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5)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6)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还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借鉴吸取原有学制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3.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2)免费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3)普及性。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4.学制的特点。 (1)客观性,教育制度总是要根据当时社会环境和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 (2)变化性,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3)取向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规范性,教育制度主要是用以规范教育机构成员的教育、教学行为。 (5)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五、分析题 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做出分析。 解题提示: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2.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运动。1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分析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 ?

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

教育社會學授課綱要 第三單元: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 雖然比較不同社會的教育體系相當困難,但透過對其他社會之教育體系的瞭解,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是我們社會教育制度特殊的現象,哪些是普世性的。比較研究的重要焦點是在解瞭與社會其他制度(特別是經濟、政治、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及關係。教育社會學家在教育體系的比較上有其一定的貢獻,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發展模式、關鍵變項的發現、分析的建構,以及研究計畫的執行等。 一、教育體系的跨文化比較在研究些什麼? ─過去廿年來,對教育體系的跨文化比較研究關心的問題包括:課程、對學生的平均支出、教科書、教師養成等、特 定科目的學習表現、性別議題、國家的角色等方面的比較。 ─大致上,比較教育研究的問題可以分成五個方向: 1.比較不同國家在特定教育面向,如某一科目的成就(如 國際間的數學、科學測驗)。 2.比較不同國家在教育體系內部結構的主要要素。 3.比較不同社會是採取何種策略,來連結教育體系的發展 及社會的需求。 4.普及教育課程與國家發展、標準課程和結構等之間的關 係。 5.教育體系及社會制度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所用的理論觀點除了教育社會學各種不同觀點的理論外,比

較特別的包括人力資本論、依賴理論或世界系統論、國家 主導發展論等。 ─比較教育的研究架構:open system approach;multilevel framework。 二、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系 ─工業化社會:包括了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體制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西歐諸國、北歐諸國、以及前蘇聯集 團中較發達的國家(如捷克、匈牙利)、以色列、紐澳、日 本、以及東亞新興國家。 ─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系可以依照幾個特徵分成少數幾個特定的取向。形成這些取向的原因包括: (1)歷史起源的不同: 菁英養成的取向:主要是歐洲社會的傳統。雖然免費的初級普及教育在1700年代已經開始,如普魯士,但中 學和大學教育則仍是保留為貴族或地主等上層階級子 女養成的場域。這些社會建立初級普及教育主要原因是 啟發民智、形塑國家認同等。 這些社會的初級教育體系的發展又會因政府是屬 paternalistic(家父長制)或laissez-faire(自由放任)而

德国耶拿教育制度的意义

范熾文 國立花蓮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花蓮市華西街123號 0920133068 fun5244@https://www.doczj.com/doc/c28864121.html, 摘要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道爾頓制、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耶拿制度就成為國際新學校運動之一。特別是耶拿制度強調自由教育歷程與系統性自我決定學習。今天耶拿制度已經愈來愈重要了。 從1923年,彼德彼德生教授就在耶拿大學發展耶拿制度教育理念。 耶拿學校有四項教育重點:談話、遊戲、自由工作與慶典活動。耶拿教育理念主要目標在發展學生的社會能力,學習與團體相處、學習工作。同時要發展學童之情緒、智慧、感情與操作能力。 最後本文提出幾點對教育改革之啟示。 關鍵詞:耶拿制度、教育改革 「彼德生先生繼續保持了耶拿大學對於教育研究的良好傳統,而且有過創造的貢獻。對於德意志國民教育的改進,小學教師訓練水準的提高,他曾經作過長時期的奮鬥。他是一位高貴的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青年學生的良友、顧問與提攜者。耶拿大學,尤其是教育學院的全體教師,對於彼德生先生,永遠保持著光榮的紀念。------------------德國耶拿大學校長為彼德生教授所發訃文中間幾句重要的話。 ----引自田培林著,1986:817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道爾頓制(Daltonplan)、弗來納特(Freinet)、與耶拿制度(Jenaplan)。國內對前二種教育理念、制度已有許多文獻研究,唯對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較為陌生,筆者在德東共參觀三所耶拿制度的學校,對於彼德生教授所創設之制度、理念與教育措施,特別感到興趣,擬藉本文加以介紹並提出幾點教育實驗的啟示。 一、彼德生教授生平事略 耶拿制度(Jenaplan)是彼德生教授(Petersen,1884-1952)在耶拿(Jena)大學時所創設一種教育理念。(King,1970)彼德生於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生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1.学制及升学途径 大陆香港 中学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共七年学费由小学至初中三都是免费的实行小学至中三的九年免费教育 学校等级学校分各级的重点中学(省级、县级及 巿级) 学校分三等级(band),第一级的学习 能力最高,第三纸的最低 小学升中学的方法以往小学生是依照成绩来分中学的, 近年来则按住处的区域分配。 小学生可透过自行收生计划报考中 学,或依照教统局的中央派位分配 初中升高中的方法完成初中后要通过考试才可以升高 中。 中三课程完成后,根据成绩升读中 四或修读其他学校。 高中升大学的方法完成高中后要通过「高考」,按得分高 低进入大学。(省重点中学入读大学的 机会率可达百份之九十) 中五要通过会考才可升读预科;预 科后要参加高级程度会考,按成绩 进入大学。 近年开始有学生透过完成副学士课 程及专业教育学院课程升读大学 海外升学的机会经济能力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学生到海 外留学。 学生也会选择海外留学 近日开始兴起到内地升学的潮流 2.上课情况 根据我们在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访问,得知他们上课时会很安静留心,总会在适当时候主动举手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在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上课气氛十分积极。 至于本校的上课情况,我校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反而多是老师主动发问,同学才会回答。 至于老师讲解方面,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认为,上课的气氛较严肃,形式没大变化,比较沉闷。虽然如此,但同学依然保持安静。由于建青同学一般认为学习是应该由学生自主自发的,故此纵使课堂比较沉闷,我们并没有发现同学与「周公」约会。本校学生则认为,在香港上课时,有些老师会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有些老师亦会很严肃。老师会因应不同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辩论比赛、游戏等,教学方法较为灵活。有些低年级的同学感到上课沉闷时,有时也会有限度地谈话。 至于近年流行的信息科技教学,我们一致认为沪港两地的学校均充分的应用。

中德政党制度之比较

中德政治制度之比较 行管0902班吕静1091390224 内容摘要:中德两国关系稳定长远发展,文章对中德两国的政治制度一些方面进行分析,并具体分析两国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方面对两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论述。 关键词:共和、民主、多党制、法治。 一、两国制度的必然性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归于失败。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项制度,既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政党制度 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国人民联盟(DVU)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 三、关于选举 德国的选举制度为三级选举制。 德国实行的三级选举制即地方选举、州议会选举和联邦议会选举。按《基本法》39条

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考试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2)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 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知识点讲解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圈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外乎单轨型、双轨型和中问型三种学制类型。 单轨型学制是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下衔接,自下而上构成连接阶梯的统一的直线型学制。双轨型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间型学制是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是在双轨制教育受到社会强烈抨击后,一些实行双轨制教育的国家作出变革的结果。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子弟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则实行双轨分流一一结束基础教育后,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普通中等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就业作准备。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 学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只有社会剩余产品可以保证一部分人去从事脑力活动的时候,才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生产的广泛采用,才可能出现各种职业学校、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等。而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制度也日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巴西入学考试高校自己说了算 现行的巴西教育体系构建于1968年,高等院校分为联邦、州立、市立和私立四类,前三类是公立学校。 巴西高等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由参加招生的各大学自行决定。报考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毕业证书。在考试的具体内容上,各高校和各专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联邦和州立等公立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所以吸引众多考生。巴西高校一般采取走读方式,每年有效学习时间为180天。 英国实行A-LEVEL考试 在英国,高中二年级的考生需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即A-LEVEL考试。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试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数学、经济等课程。学生选修的课目也要考试。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不象中国,越临近考试学校抓得越紧,考生越紧张。英国的中学在A-LEVEL考试前两周,放假让学生回家自己复习,学校教师不搞什么猜题或复习提要等活动。A-LEVEL考试评分分为八挡,即A、B、C、D、E、F、G,最后一档零分用U表示。 法国实行高中会考 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获得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BAC)。原则上说,所

有通过高中会考的考生,均可申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及技术学院等除外。由于名额有限,这些院校和专业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 为了让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况,法国高校招生实行预注册,即提前登记志愿。预注册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间进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法国绝大多数学校均采用电话计算机的登记方式。 加拿大没有高考 对加拿大来说,根本就没有“高考”这一概念,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加拿大中学生想要上大学,不用参加专门的入学考试。在每年6月份中国高中毕业生为高考而紧张而忙碌的时候,加拿大高中毕业生可能早已经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有些学生还会面对几所最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为到底选哪一所而左右为难呢! 加拿大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选拔制度。由于加拿大联邦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负责,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差别,加拿大的大学对各地学生的录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印度高校自行出题 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选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教育,学生反而有了的选择余地。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的高考同样充满“恐怖”气氛。由

香港教育制度概况一览表

香港教育制度概况一览表 香港小学教育 小学一年级入学办法,凡年满5岁8个月的儿童,可获派免费小学学位。这项措施,採取家长选择、学校挑选和电脑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私立小学多数是一些名校的附属小学或办学的特色的学校。香港的小学大部分採用半日制,学生只在上午或下午上课,每週38节,每天7节,每节35分鐘。小学的师生比例是1:27,平均每班人数是40人,但推行活动教育的学校每班学生人数约35人。大部分的小学均用中文授课。 香港中学教育 中一至中三使用中文為教学语言的普遍程度是以C除T的比例来衡量。C是除英文、中文、中国歷史、宗教、实用及工艺科目以外使用中文為教学语言的其他科目,在每週五个上课日或每个相等的六日迴圈周的授课节数;T则是除英文、中文、中国歷史、宗教、实用及工艺科目以外的其他科目,在每週五个上课日或每个相等的六日迴圈周的授课节数。实用及工艺科目包括美术与设计、家政、设计与科技、普通电脑科、打字、体育及音乐科。 目前的中学学制是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学生读完5年中学参加会考后,可以继续2年的中六教育。中学大部分是全日制,平均每週上课5天,共40节,每节40分鐘,师生比例平均是1:21.8。. 香港的中六教育又称预科教育,课程有2大类:一年制的高等程度会考课程,报考中文大学(四年制);二年制的高级程度会考课程,报考香港大学(三年制)。预科课程纯以考试為中心,内容艰深,范围狭窄。 香港高等教育

香港称高等教育為专上教育,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组成,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包括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士(如 工程师、医生、会计师等)。 副学士课程(AssociateDegree):招收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 达到二本线)或同等学历,学制一般为两年,毕业后可就业或继续 升读相关专业本科,只需要两年即可以获得学士学位.(2+2课程) 学士课程(BachelorDegree):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招生系统招收内地优秀高中毕业生. 硕士研究生课程: A.授课式硕士(TaughtProgramme):以修读学分的形式完成院 系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论文 B.研究式硕士(TaughtProgramme):以RA的身份攻读部分专业课程,协助研究院完成项目研究,同时应学院要求承担一部分本科 教学任务.(申请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背景)

各国大学教育制度解析

各国大学教育制度解析 各国大学教育制度解析 大学入学制度的设计对国家高等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 * ,各国对于此项制度的建立也各有特色,一般而言亚洲国家比较重视所谓的“会考”,而西方国家则以平时的学业及行为表现为主,至于奖学金的申请不见得全视成绩或家庭环境而定,标准并不统一。 美国---- 据神州学人9月17日报导,美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是两年制社区学院或初级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即可就学。另外三分之二是四年制大学,只要采用两家私人考试机构承办的入学考试,就是ETS(能力性向考试)和ACT(综合成就考试)。80%以上的四年制大学在招生时还要参考高中表现,如成绩、班级排名、上课讨论表现以及社会工作情况等。所以美国高中生更重视平时的表现,因为这些都计入总成绩记录。 美国大学提供奖学金本已学生的家庭收入为依据,但是近十余年发放标准变成了以高中成绩为主的依据。没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毕业后再偿还。美国大学新生能申请的包括有助学金、奖学金、免学杂费三种。其中助学金是金额最高的。学校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不仅学杂费全免,还会提供一定的生活费。奖学金的形式非常多,一个优秀学生很可能同时获得数种奖学金,对学生颇具吸引力。 英国----

英国大学招生,一般要看GCSE成绩和A-level会考成绩,有些学校还要再加面试或笔试。各学校再根据自订的GCSE成绩和A-level 会考成绩作为入学资格的审查。英国高等学校大部分为三年学期制。1月至3月为春季学期,4月至6月为夏季学期,10月至1 2月为秋季学期。秋季是高校接收新生的主要学期。 目前英国大学生的生活费一半以助学金的形式发放,另外一半是贷款。而且助学金正在逐年减少,贷款的比例逐年增加。英国大学是公寓式宿舍,而且租金较便宜,一些大型的学生宿舍还带有餐厅。学生也可在校外租房子住。 GCSE考试:是全英国统一的中等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分数等级分为A、B、c、D、E、F、G七个等级。会考:在英国有很高的信誉,一般在GCSE以后再学习两年.它实际上是大学生预科的水平,难度比较大。 德国--- 德国很重视教育,认为大学教育为经济、科学、社会发展的驱动器。14世纪时,德国大学对所有人开放。18世纪虽然实行过入学录取考试,没有考试和中学没毕业的人仍然可以进入大学。到了20世纪的初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大学招生以会考成绩为依据。直到现在现在仍然沿用这种制度,但是各大学的学生名额有限,入学申请人数超过名额时就会限制资格。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 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一)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 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受教育。为了保证每个儿童均受教育,日本政府提出免去一切学杂费。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1)尊重个人的尊严,培养有个性的人;(2)培养为和平做贡献的人;(3)尊重人格。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第二次教改的开始。从此以后,教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学龄儿童都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