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一、概述

松辽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松辽委)信息化工作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成果尤为丰硕。

1、从制订水利信息规划入手,编制了《松辽委信息化规划》、《松辽委水利信息化总体设计》和《松辽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水利通信及信息化专业规划》,完善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

2、建设了一批流域重点通信、计算机网络和水利信息采集系统。重点建设了的防汛卫星通信系统,流域防汛骨干网、流域千兆局域网,实现了无纸办公,开展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决策、水土保持等工作中的应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防汛工程的监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水情、雨情、灾情、工情的遥测,在水利信息的采集、收集、传输、存储、决策等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自动化和共享。

3、开始了一批重点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了松辽委电子政务系统和亚行贷款的”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等一批主要的应用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水资源信息化管理,针对流域进行的空间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已经起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加快松辽流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促进流域管理现代化,为松辽委行使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使流域水行政管理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4、进行了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教育。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维护以及信息化保障环境方面建设、管理与管理维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15人,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10人。在信息化的规划、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方面也培养了一大批专门的人才。

二、信息化基础建设与时俱进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建设了重点防洪地区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松辽委卫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保障了各类水利信息的传输通达。

在水情数据采集和通信传输方面,松辽委先后建设了辽河三江口地带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察尔森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尼尔基水利枢纽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水、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全过程自动化。建设了辽河三江口地带的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系统,满足了辽河三江口地带多个防汛单位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建设了松辽委卫星通信系统,由TES卫星话音站、PES卫星数据站和卫星异地会商系统组成。通过水利部提供的卫星信道实现了与水利部、、其他流域机构、察尔森水库管理局、辽河三江口地带重要防洪单位的语音、数据通信,实现了卫星云图的接收和电视电话会议等。

利用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X.25)构建了连接国家防总、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省(区)的水文局和防汛部门的实时水情网络。这些系统和设施,在历年的防汛工作中,特别是在1998 年的抗洪斗争中,保障了防汛指挥及防汛调度工作,发挥了积极和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0年以后,又先后建设了察尔森水库重点防洪部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尼尔基水利枢纽的重点防洪部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关键防洪工程的重点防洪部位的可视化管理和监控。

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先后建设过计算机对等网、计算机以太网等网络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松辽委建成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为业务系统开发和应用提供可靠的网络环境。在松辽委新防汛办公楼实施了结构化综合布线工程,采用单模光纤连接了水保局办公大楼,采用六类屏蔽双绞线构成政务内网和六类非屏蔽双绞线构

成政务外网,建成两套完全物理隔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其中,在政务外网采用两台思科公司的6509高端交换机构成双机系统,网络主干带宽达到1000M ,与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40M。利用扩频技术,建设了松辽委办公楼的无线局域网,实现楼内主要场所的移动办公的需求;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和尼尔基水利水电公司采用快速以太网构建了主干带宽100M 的局域网,提供包括水库调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应用服务。租用网通2M SDH专用线路,建成连接察尔森水库、尼尔基水利枢纽和黑河水文局的松辽委流域骨干网。

三、应用系统建设成果丰硕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以防汛指挥系统为”龙头”,以电子政务系统和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为重点,建设了一批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应用系统工程。

在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方面,实现了满足预报要求的站网的雨、水情测报、传输,松花江防总部门接收、处理、查询;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安排,建成了防汛骨干网和网络管理中心,建设了松辽委水情分中心和松辽委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了松辽委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和松辽委防汛会商室电子会议系统。松花江防总办公室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运行松花江干流部分控制站的洪水预报作业、防洪调度方案的分析计算,建设了防汛会商服务系统、防汛工情、灾情实时移动采集及传输系统、白山、丰满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察尔森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松辽委的水文部门建设了水情信息查询系统、松辽委重点防洪地区洪水预报系统、松辽委洪水预报系统、松花江江桥~哈尔滨江段洪水预报系统和国家水文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目前松辽委机关工作人员平均每人拥有1台计算机,处级以上干部有两台计算机。在1999年开始,就实现了公文网上处理和无纸化办公,文书档案电子化,是水利行业中最早的、真正实现公文网上办理的单位之一。目前建设了松辽委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人事劳动管理已建立了全委干部人事基本资料库;委财经处开发了财经管理综合信息集成系统,实现了政府采购、项目预算、基础数据、预分配等信息的数据查看、汇总、上报、审批等操作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同时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内部稽核管理、会计信息反馈、财经专业化公文撰写和规章制度查询管理手段得到了提高,在委财经处和所有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计划、统计管理的部分业务工作已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并正抓紧开展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由水利部统一组织实施的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正在实施中。

在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随着”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启动实施,松辽委水土保持处开始规范流域内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流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编码、分布式数据库设计等技术规范,并开发了”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元数据、时态空间数据库、数据仓库、海量数据处理、中间件等先进技术,利用遥感(RS)技术与实时监测获取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地理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水土保持相关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结合了科技部”国家863重大行业3S应用示范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在技术水平上站到了3S应用的前沿,实现了GIS核心内核(DTGIS)国产化和版权自主。该项目获得2004年水利部颁发的”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大会奖”。

在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从2004年起,初步建成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水政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和松辽流域水资源公报查询系统。实现了松辽流域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公报和泥沙公报进入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发布,提供查询服务;提供了以《水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向松辽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松辽委管理的用水户,提供取水许可的申请、审批、发证、变更、监督等网上办理功能,实现了松辽委与松辽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用水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发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对水资源规划地表水成果进行综合管理和查询应用。开发了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地下水监测井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实现了地下水监测动态信息的统计预测和地下水水位、水量预测,重点漏斗预警,重点城市预警等功能。开发了松辽流域水质

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松辽流域水质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在水利公众信息服务建设方面,松辽委网站于2000年12月开通,经过多年的建设,硬件设备上使用了WEB 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设立了网站专职人员,是松辽委对外宣传的窗口。经过6年的发展,进行了3次大的版本升级,目前网站的栏目已从当初的4大板块,改为7大板块,提供了信息检索,实时水情信息、水务管理信息、水资源公报和泥沙公报查询等,实现了政务公开,链接了松辽委行政许可网。松辽委下属的单列单位和二级单位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嫩江右岸省界堤防工程建设管理局、亚行贷款松花江洪水管理项目办公室、尼尔基水利枢纽等相继建立了独立的单位网站,并逐步形成反映单位工作信息和单位文化的特色网站。

亚行贷款”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是由松辽委与莫特麦克唐纳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DHI水环境研究所共同建设。系统采用TOMCAT作为平台发布,调用由SQL 数据库建立的实时水情数据库信息,通过DHI建立的MIKE 1 1 模型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输出存储到由ORACLE建立的DSS成果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使用该系统,查看流域内的由卫星云图和气象预报组成的气象信息;雨量站基本信息、雨情等值线、实时雨情报警组成的雨情信息;河道站水情、水库站水情、汛情监视组成的水情信息;蓄滞洪区、治河工程、控制站、穿堤建筑物、险电险段、水库堤防组成的工情信息,结合当前流域内的各种水情信息,对二松、嫩江、白丰、尼尔基、全流域等5个模块进行洪水预报的模拟运算,并可对生成方案进行对比,对蓄滞洪区进行运用分析,实现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洪水仿真、灾难评估等功能。该项目的实施加强了松花江流域的防洪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松花江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同时提高松花江流域防洪决策水平,实现了防洪减灾、防洪调度和防汛指挥现代化,减免洪水危害,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不断完善

在保障环境方面,建立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包括安全访问机制、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措施;建立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建立信息安全制度以及相关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等。

松辽委建设了两套完全物理隔离的计算机网络,通过VLAN技术,保证了各业务处室之间的网络安全,通过反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监测系统、行为审计系统、邮件网关系统、网络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数据存储和备份系统等,构筑了全方位的网络、信息安全屏障。同时,加强了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防止信息失密事情的发生。多次组织人员参加由公安部门组织的信息安全培训和水利部统一组织专业培训。在制度建设方面,组织制订了《松辽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松辽委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松辽委政务内网管理办法》、《松辽委办公大楼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暂行规定》、《松辽委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松辽委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松辽委政务内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等制度和管理办法。

对关键的网络设备、数据库存储设备、重点应用服务器设备等重要的设施设备采取了严格、周密的保护措施,建设了大容量的UPS电源系统,保障设备的电力供应,防止因断电造成的数据丢失;建设了精密空调系统,保障了设备安全运行要求的温度、湿度、净化度;建设了机房视频监控系统,做到24小时机房视频监控,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建设了松辽委主要机房保障环境系统,做到智能监控UPS系统、精密空调、漏水报警系统、加湿机等各类保障设备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等功能;建设了机房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等。

五、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国家水利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水利行业的迫切需要,松辽委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信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开展地远远不够。水利信息化工作要求必须从全局出发,平台公用,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在水利信息源中统一标准、规范,使得不同的应用系统全部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但我委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远远不够。

二、我委信息化基础数据信息仍然薄弱。基础数据库和各专业数据库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不系统、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由信息中心完成公共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提高数据库利用率,形成比较完善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体系和高效的数据管理和访问机制。

三、没有形成完整的水利信息通信骨干网络。为提高水利通信保障能力,需要利用通信公网建设松辽委至四省区之间水利信息通信骨干网,以满足流域在水旱灾害监测、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环境监测和水利工程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需求。

四、逐步提高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努力建成一支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数据管理、存储与备份,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任务,要加快松辽委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是松辽委面临的迫切任务。

六、松辽委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展望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头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松辽流域将在水利部全面起动”金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松辽委与四省(区)宽带连接,以满足水利各业务应用系统对于数据、图像等的实时共享和传输。积极推进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整合,加强安全和保障体系建设,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

建设的重点将是完成水利信息采集工作,优先启动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松辽流域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服务。继续完善通信网络的建设,立足水利现有专网资源,建设上达中央、下至地区分中心的多级信息传输网,解决信息采集节点到各级信息汇集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重点完成流域通信干线的建设。要依托已建的单项工程,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一期)、电子政务系统工程(一期)等,在此基础上及时开展二期工程的建设。重点完成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与公众服务系统。以需求带动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部署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松辽流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月亮泡和胖头泡蓄滞洪区的预警通信系统建设,开展松辽委的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完成当在发生大洪水或突发性水公共安全事件时的通信、信息传输通道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环境建设,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委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

未来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建设数字流域,在目前松花江干流河道二维数字模型的基础上,对流域内相关地区的水和与水相关的自然、工程、经济、社会等信息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平台和虚拟、仿真环境。在这一信息平台和系统环境中,以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与数学模型对流域治理开发和水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教学文案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 市、区) 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 市、区) 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 一) 》《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终稿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10月

审定:审核:编写:

目录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2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3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4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作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5主要工作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化资源梳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数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对象及其属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库建设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应用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部门职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业务与政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信息化应用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础设施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部及直属单位网址大全

水利部及直属单位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水利科技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水文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水利报社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小浪底水利水电有限责任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长江科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山西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北戴河疗养院 水利工程教育科研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南京自动化研究所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河海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水利学报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给排水网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中国水利月刊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CWR_Journal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https://www.doczj.com/doc/c28538337.html,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诸暨市交警大队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管 理效率、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交通安 全管理工作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交通监控、违法处理、 事故处理、车管业务、服务群众、自动化办公等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 广运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 警力,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 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建设是改革和加强公安交通安全 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警务保障措施,更是交通警察依法、规范、有效、严格管理的前提。目前,通过道路交通科技非现场执法的数量已 远远多于现场执法。提高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应用水平,适应 非现场执法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是加强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信息化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工 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 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 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 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

(二)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讲,交通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交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三)化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如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整套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许多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设备或软件没有考虑到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交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看上去功能强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 1、科技测速装备,没有通用的、简单的检查方法。省技监部门一般一年对测速装备进行一次技术执法标定,做完标定后的一年时间内,设备测速是否准确,无法确定。当事人有异议时,民警的解释无法令当事人满意。往往要出现明显的测速不准确后才能发现问题,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 2、交通科技装备的维护,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交通科技装备,不同网络设备等通用装备,一般的技术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维修,需要专业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支持。

水利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

佛山市位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现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五个区,面积3813.64平方公里,人口338.98万,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68.66亿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我市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水、内涝和台风,全市95%以上的人口、耕地和工农业总产值都依靠堤防工程捍卫,水利建设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至为关键。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依靠工程措施已不可能完全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按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思路,近年我市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力度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在水利部、省水利厅、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力促进了各项水利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2001年4月,“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统网站被国家防办列为重点推荐的网站。2001年3月,该系统被广东省水利厅列为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一个平台,四个支撑点,两个完善提高”的建设项目之一。2003年市三防办被省信息产业厅列为信息化示范单位。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汇报一下我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一、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始于“九五”期间,首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引入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顺德水利局于1995年开始了“顺德水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96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基于DDN帧中继技术的水利综合信息网,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作为覆盖佛山全市范围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于1997年开始筹建,1999年12月实现了佛山市三防信息在因特网上发布,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共投资6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其中顺德水利局于2001年底建成“顺德防汛指挥系统”,具备提供防汛指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对其余各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对我市的水利工作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市三防系统虚拟局域网已连接到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禅城区等区一级水利单位,并与军分区、市直属单位、水文分局等11个主要防汛单位构成虚拟局域网。各区水利局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配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卫星云图接收、大屏幕投影及大型水雨风实时情况自动电子显示牌等,并利用防汛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加装水位遥测设备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对各辖区各镇进行江河水位的遥测和报送,通过水情遥测软件把实时水位及时发布。其中,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的光纤网络已联接各基层水利机构,目前全市49个基层水利单位中已有30个单位联接了光纤,基层水利单位的网络覆盖率达到61%。全市目前建立了近百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综合运用天眼2000防汛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对水、雨情、气象状况、台风路径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水位、流量、降雨量、水势及台风情况预测。所有水、雨、风等信息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 2、构建多层次的防汛通讯系统。 在虚拟局域网的基础上,我市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主要防汛单位进行网上会议、可视通话和网上图、文传输。“佛山市三防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其电视会议管理中心设在市三防指挥部信息中心,下设7个分会场,能同时实现16个点的多点电视会议的召开。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通过该系统向各区水利局、三防办进行视频直播

企业信息化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企业信息化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2010-07-06 13:45:52来源: e-works作者: 无跟贴0条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企业的规模不同,人于人之间的地位不同,如何能让更多的信息为你所用是一个企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如何来汇聚更多的信息呢?如何利用更多的信息来帮助你决策呢? 1、平台的搭建是集中资源的基础保障 “得平台者得天下,平台为王”,其中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政府就是一个管理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资源的平台,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卖场、大平台管理着几乎全球所有家电的销售,我们的企业有什么理由不建立一个自己的平台来管理和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呢?对制造企业而言,从订单的接受到产品交付以及售后服务,都需要一个平台来支撑,来管理,来统一调度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甚至于商业模式的改变。这样的平台就是ERP 系统。 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第一: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老板对企业的资源是否清楚是合理配置的前提。第二:实时的企业信息是决策者正确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根本保障。试想,如果决策者都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科研进度、生产进度以及核心人员的能力状况,试问决策者如何给你调配充分合理的资源?第三:企业信息化平台是领导决策利用的最可信的工具。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靠人来组织的,人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元素,但是,人是感性的,人性是自私的,在某种情况下人是不可靠的。所以,ERP平台的透明性和流程化在企业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决策者必不可少的工具。 2、企业信息化平台应该是高可用性、高集成性的管理平台 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战略规划、盈利模式、管控模式。搞清楚企业的真实需求、发展瓶颈以及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企业是否实施信息化,那些方面先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集成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说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意思就是说开战之前就预见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见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资料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 建设规划 且末县水利局 2014年11月

目录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3)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 2、存在的问题 (4) 三、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 (5) 1、采集传输 (6) 2、数据存储 (6) 3、应用系统 (7) 4、展示层 (8) 四、资金筹措 (9)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9) 1、加强领导 (9) 2、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 (9)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且末县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动监测数据是水利信息的基础。

(1)2012年完成的《且末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系统建成后,在且末县山洪灾害危险区内全面掌握水雨情时空变化趋势,并按照前期分析确定的雨量预警指标和水位预警指标,实现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的及时预警;重点防控流域,具备依照降雨、融雪预报重要断面水情变化趋势,或按相邻边界水情要素变化趋势预报下游断面洪水形势,并依据成灾要素等级实时启动山洪灾害危险区转移警报;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加强宣传演练,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已完成投资约587万元万元。 (2)2011年建设的《且末县农区农村饮水安全更新改造工程》安装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1套。 2、存在的问题 (1)、发展速度滞后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我县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发展速度严重滞后。

水利知识大全

水利知识 自然地理 一、我国地势、地貌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为世界第一高峰,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势 平均海拔1000~2000m。跨过第二级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 海拔多在500m以下。 我国地势、地貌特点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第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二、我国气候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干寒的冬季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寒冷干燥,南北温差甚大;每年的4—9

月,暖湿的夏季风从东部和南部海洋吹来,普遍高温多雨,南北温差甚小。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800mm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mm,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mm;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mm,是我国的“旱极”。我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mm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mm以上,是我国的“雨极”。 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其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指标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我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税收信息化论文:关于我国税收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思考

税收信息化论文:关于我国税收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思考摘要:税收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83年的PC机应用,税务系统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于计划、会计、统计、报表,涉及征管及其他方面的很少,即使这样简单的应用也使广大税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资源整合 一、税收信息化建设发展轨迹中国税务信息化1983年开始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8年的历程。在28年的时间里,税务信息化建设经历从分布到集中的巨大变革,并以信息化手段支撑起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历史重任。税收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应用起步期、初步应用期、应用发展期,目前已进入应用整合期。 税收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83年的PC机应用,税务系统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于计划、会计、统计、报表,涉及征管及其他方面的很少,即使这样简单的应用也使广大税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以1990年的征管改革为标志,税收信息化进入初步应用期,这个时期实行“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或“征管、检查两分离”、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的征管新模式,同时还强调了要将征管改革、会计改革与开发应用计算机结合起来,由此,计算机应用从计会部门走向征管部门,各省税务局分别开发面向基层征管的应

用系统。应用发展期于1994年开始,这一年年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实行了分税制,税收征管业务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时期也开发推广了多个系统,如TAIS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以增值税发票的信息管理为主的“金税”工程,另外配合税收稽查、避税与反避税、个人所得税、税法查询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开发与应用一些独立的单项的应用系统,从此我国税收信息化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税收信息化建设在前三个阶段取得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重复开发、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等,针对这些客观状况,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统一建设“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总体方案》和《总体设计》,又相继发出了《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大陆税收信息化建设正式迈入应用整合集成时期。 二、税收信息化整合时期的建设内容我国国家税务总局规划的“金税三期”工程提出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一个平台”就是要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两级处理”是指依托“一个平台”,逐步实现税务

智慧水利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水利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贯穿于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与水管理服务等体系,具体体现为“物联感知、互联 互通、科学决策、智能管理”。即通过对水文信息、工情信息以及管理等信息的感知,借助互联网实现各类信息的全面共享与互联互通,利用数据挖掘、仿真模拟、决策分析、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防洪防潮治涝、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现代 化水利行业管理服务等领域科学预测预警、评估决策,从而全面提高水利精细化管理 能力和水平,提升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带动 水利现代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及建设任务 2.1总体目标 “智慧水利”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计算机、无线通讯、3S、虚拟仿真、物联网、集群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整个区域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管理、更新、共享和发布,建设统一的支撑、应用、决策和执行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 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区域水利综合管理能力,基本实现区域水利现代化。 2.2建设任务 2.2.1智能感知精细化管理系统 智能感知精细化管理系统针对干流堤防、闸泵等水利工程管理需求,应用3S、物联网、集群监控、无线通讯等现代化技术,通过堤防巡查、堤坝渗漏观测、闸门集群 控制、堤防监视、节水灌溉、生态水安全观测等系统的建设,为水利工程数字化、集 群化管理提供支撑。 建设堤防巡查、渗漏监测、闸门集群控制、节水灌溉、生态水监测、堤防监视等

子系统,为工程监管提供精细化管理手段,为智慧水利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 2.2.2堤防“增强现实”三维可视化平台 堤防“增强现实”三维可视化平台以干流堤防为核心内容,建立三维虚拟仿真环境,实现区域及水利工程的三维可视化浏览、查询、分析与模拟。 系统基于河道及堤防两岸地形模型库、水利工程模型库和水利专题信息数据,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搭建江北区域以及堤防三维虚拟现实,实现堤防三维动态交互式浏览及堤防工程项目成果的三维可视化。通过对河道堤防设施的管理、建设、运行等信息的集成管理,实现在三维场景中灵活查询、展现堤防、水闸、险工险段等信息;通过空间分析、计算、查询等功能,建立基于GIS 的三维可视化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二三维场景漫游、坐标定位、位置查找、工程分布、工程查询、路线飞行、专题图管理、缓冲区分析、断面分析、距离量算、面积量算、图层控制功能。 2.2.3综合业务门户应用 综合业务门户应用以区域信息采集设施为基础,实现区域水利综合信息的全面汇聚和集中展示。 系统结合电子地图,通过图形图像、专题地图、表格文字等形式形象、直观地为管理人员提供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管理、节水灌溉等信息的实时预警和综合查询服务,保障管理人员迅速、及时、准确地掌水利综合信息,为区域水利综合业务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可通过PC、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快捷高效的桌面和移动化办公。 2.2.4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防洪排涝调度以及水资源智能调度两部分内容。 (1)防洪排涝调度决策防洪排涝调度决策子系统实现了实时水情、工情、流量、视频等信息的防洪排涝信息的集成与展示,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服务。系统

信息化系统调研报告

信息化系统调研报告 我们要根据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同步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下面是信息化系统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了解。 进入**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对城建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功能提升与布局调整同步推进,要求既有设施发挥最大效能;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深化,要求行政管理更好地适应于发展和改革;国际化程度与人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要求城建领域的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同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口、资源及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度明显提高,要求形成快速反应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总之,城建领域的工作内容深化、社会需求增长、可变因素增多、状态变化加快、情况更趋复杂,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科学组织城市运行,有效保障城市供给,从容应对城市灾害,以及全面加强对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与防灾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

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纪**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40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

信息化建设方案

四川爱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化建设建议 一、指导思想 集团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需求与效益相结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集团及下属企业的管理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集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集团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集团主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从集团整体利益和长远战略目标出发,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引导信息化建设方向。坚持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业务系统建设方面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大力协同,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信息隔离的形式。 1.1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范、集团主导” 集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系统工程,为确保系统发挥整体效益,必须在集团统一规划下,集团总部各部门及各级单位遵照统一规划、规范协同建

设,共同发展,确保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坚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分步实施” 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集团的信息化工作,负责有关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与集团信息化发展相配套的安全体系。集团各单位需配合集团完成信息化建设,并根据集团要求建立相应的业务信息系统。 (三)坚持“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集团信息化工程需要统一建设,集团总部及下属各单位共享使用,对各单位现有的基础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建成统一的信息网络,由集团统一管理公共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调配,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高度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升级,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实现集团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四)坚持“需求引导、适应发展、先进可靠” 集团信息化建设要围绕发展战略,从集团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发展各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确保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基础前瞻性和高可扩展性,满足集团的业务发展需求。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加强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松辽水利委员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

松辽水利委员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 编制方案 文号:水利部办秘[1994]25号 颁布日期:1994-3-16 松辽水利委员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1994年3月16日水利部办秘[1994]25号通知印发) 松辽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在松辽流域和东北地区国际界河及独流入海河流范围内的派出机构,国家授权其在上述范围内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按照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统一管理本流域水资源和河道。负责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管理具有控制性的重要水工程,搞好规划、管理、协调、监督、服务,促进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主要职责 (一)负责《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制订流域性的政策和法规; (二)制订松辽流域水利发展战略规划和中长期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松辽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的专业规划,规划批准后负责监督实施; (三)统一管理松辽流域水资源,负责组织流域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评价。制订流域

内跨省、自治区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并负责监督管理,依照有关规定管理取水许可,对流域水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四)统一管理本流域河流、湖泊、河口、滩涂,根据国家授权,负责管理重要河段的河道; (五)制订本流域和国际界河的防御洪水方案,负责审查跨省、自治区河流的防御洪水方案。协调本流域防汛抗旱日常工作,指导流域内蓄滞洪区的安全和建设; (六)协调处理部门间和省、自治区间的水事纠纷; (七)组织本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指导地方水土保持工作; (八)审查流域内中央直属直供工程及与地方合资建设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流域内中央水利投资的年度建议计划,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 (九)负责流域(包括河口)综合治理和开发,组织建设并负责管理具有控制性的或跨省、自治区重要水工程,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国际界河流域水事合作和涉外事宜的管理; (十)指导流域内地方农村水利、城市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作; (十一)承担部授权与交办的其它事宜。 二、机构设置 (一)机关机构

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根据水利业务应用特点,水利行业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 5.1防汛抗旱 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建设的总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 通过系统建设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具体目标包括: 1、建成防汛抗旱综合采集系统 通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等先进技术建设和完善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采集系统,提高时效性。 2、完善现有防汛通信设施 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能力。 3、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为中央、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该系统能提高四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以及决策的科学性,达到及时完成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管理;以数字、图、文、音像等方式快速灵活地提供雨、水、工情和灾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背景资

料,以及有关资料的深层挖掘和信息服务;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模拟分析能力,加强调度的科学性;快速、科学地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和评估;提高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旱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做出趋势预测;对全国防汛抗旱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2水利行政资源管理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应用。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1、综合办公系统 综合办公系统是指水利系统各级各类部门的日常办公自动化系统。依托水利行业已启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服务工程、服务经济、服务管理、服务职工为指导思想,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用二到三年时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利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行业内各部门间互联互通,改善协同工作环境,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实现办公自动化,为生产科研、行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如何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如何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企业信息化进入到新阶段,信息资源的整合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位置。同时企业还有几个焦点问题,比如说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中心数据库、信息整合平台,数据交换服务器等等一系列的方案和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焦点问题,中翰软件通过多年专注企业数据管理的经验,总结出技术方法三要素:1、进行统一规划,即统一信息资源的规划;2、建立统一标准,这个是数据标准,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3、数据环境的重建、再造。 为什么说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是要做好信息资源规划?什么又是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呢? 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是指企业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的全面规划,这四个同时驱动,是侧重于数据流的分析且为整个信息资源而做的规划。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两个滞后,两个缺乏。第一个就是信息资源滞后于网络建设,第二是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应用滞后于运作层。两个缺乏就是信息资源规划的缺乏和数据标准化的缺乏,顶多知道一个编码,其实这个编码只是数据的一个很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以制造业为例,开始做了很重要的规划设计,后来在财务领域引入了ERP,后来又上了一些采购的SCM、设计的PDM,生产的CAPP以及客户CRM等等。有一个传统的误区就是通过做“接口”消除“信息孤岛”,实现集成,其实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整合的需求是无穷尽的,那样接口的数量会几何倍数的增加,最终难以控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搞侧重于信息分析的数据库,而不再是网络数据库。 那么整合企业信息资源需要分析哪些数据流? 办公数据流第一是左右数据流——职能域之间、部门内部。第二是上下数据流——集团与子公司、分公司、研发机构等。第三是内外数据流——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 一个生产型集团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生产技术这一块有很多的应用,在生产和调度中心也有很多应用。还有这些年在石油、煤炭行业,数据化的油田和煤矿建设使大家很关注,很多人都提出了很多的构想。在数据管理当中,数据库是核心地位。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这些数据库应该是什么样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应该怎么样整合,管理这些数据,怎么样规划、设计建设,靠现有的规划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吗?这是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论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具体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可研报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

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 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

试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试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并根据档案信息数据,明确水利工程的建设方向、顺序与概念,建立专门的网络系统,提高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当中,有效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传输和采集,以及信息化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概述 1.1传统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主要以人工采集为主,然后再转变成文字和图形信息,最后开展相应的存储、分析、处理、管理,这样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信息管理水平也会因为各个环节形成大的影响因素,造成数据信息的偏差。 1.2计算机应用初期,所产生的数据仅供内部流通,以单机运行为主,无法与外部建立共享机制和数据交换,其优越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 1.3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各个独立的水利系统通过网络逐渐联系起来,各类新型计算机技术,如扫描、制图、制表等软硬件得到了应用,给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实现了互通互联,各类信息的发布也得到了共享,水利工程建设与

管理工作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题 2.1设施问题。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大量基础设施作保障,但在荣成市前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的信息化相关设施不完备,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时的专业部门属性,整体信息采集系统无法正常全面投入工作。另外,由于部分人员的传统观念,当地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设施不均衡性导致信息网络应用与覆盖无法统一,无法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真正共享。 2.2规划问题。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接口、统一的协作平台,为提供水利工程信息共享的坚实基础。就目前情况来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因为没有统一规划,对其信息化建设未做出合理统筹和安排,水利工程信息化大多是独立开发、安装、使用的,导致水利工程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与其他信息系统对接的现象发生。 2.3人员问题。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涉及数据的采集以及一些繁杂开展工作,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需要专业工作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整理、归纳、分析等工作,但由于水利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涉及水利工程信息化使用、维护、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信息化管理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不高。 3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