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及其成因分析精品文档5页

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及其成因分析精品文档5页

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及其成因分析精品文档5页
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及其成因分析精品文档5页

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教育软暴力中,教师经常通过嘲讽性的粗暴语言或者冷漠鄙视的态度伤害学生。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软暴力行为,他们认为这种言行是教育惩罚,和奖励一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但是两者之间具有本质区别,教育惩罚是通过惩罚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教育软暴力给学生带来的是一味的伤害和心灵摧残。

一、教育软暴力的表现形式

在教育软暴力中,根据教育工作者的施暴手段将其的表现概括为教师的语言、态度、行为三方面。语言暴力是指教育者通过使用嘲讽、侮辱、贬低、威胁、恐吓等粗暴的语言对学生造成心理和人格伤害的行为;态度软暴力是指对学生亲疏有别,主要表现为:对差生的冷漠,对中等生的忽视以及对优等生的过度期望。不管是冷漠、忽视还是过度期望,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伤害;行为软暴力是指教师通过强制分级、隐蔽性惩罚方式伤害学生心理的暴力行为,主要表现在给学生划分等级,贴予标签以及一些隐蔽性惩罚。

二、教育软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导致众多问题出现。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制力差,经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做小动作。这些问题虽然教师经常纠正,但小学生改正起来难度大,错误再犯率高,导致小学教师的教学变得异常繁琐和费心,这也很容易使教师失去耐心,从而有意无意地嘲讽、呵斥学生,对他们施暴;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变得敏感自尊,身心发展还

不是很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网络媒?w的渗透,造成经常逃课、不听教师劝导、顶撞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行为,这些都给教师的教育耐心和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容易引发软暴力。

2.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差,部分学生存在性格缺陷。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任性、霸道,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缺乏自觉性和组织性,不遵守纪律,言行冲动自控力弱,容易与他人顶嘴、掐架,甚至对教师的教导不屑一顾,这就容易引起教师爆发脾气,甚至出现软暴力。

3.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现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还是停留在“重智育,轻德育”层面上,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很多中小学开展的的法制道德教育都流于形式,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只是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在面对教育软暴力时,学生不懂得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无形中助长了软暴力的发生。

(二)教师因素

1.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师德的修养,提倡“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但是在西方思潮的冲击和功利性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教师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物质化,师德信仰逐渐淡薄。教师把自身的利益看作个人发展的首要目的,忽视自身人格修养,言行表现粗俗,在教学中对学生缺乏耐心,甚至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带进教室,时不时对学生施暴,师德缺失是导致教育软暴力发生的首要原因。

2.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管理能力低下。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但大多是为了学分或者教师招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缺乏教育经验的教师,教学

管理能力不足,难以学以致用。还有一部分老教师一直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只要多点耐心和责任心就可以。基于这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学管理不再具有针对性,从而导致教育软暴力的发生。

3.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大,产生职业倦怠感。当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他们同时承担几个班的授课任务,有些老师还要负责班主任的工作,可见工作量之大;另一方面,应试体制下的按绩取酬、片面追求高毕业率和高分数也使教师无形中加强了职业倦怠。久而久之,会产生“厌教”情绪,对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失去耐心和责任心,只注重对成绩好的学生的培养。

(三)环境因素

1.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教师绝对权威,教师对自我角色和教育权利定位不准确,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希望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往往漠视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经常强行打压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学生,这就引发了教育软暴力的发生。另一方面,在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家长希望教师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这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教师施暴的默认和纵容。

2.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仍然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中,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用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都和学生成绩打上对勾,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走上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教育道路:根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划分等级,把期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表现类型及对幼儿的伤害探析 2019年精选文档

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表现类型及对幼儿的伤害探 析 “教育硬暴力”对幼儿的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这些伤害易被监护人员察觉,这种现象虽仍在发生但已得到社会明显的关注。然而,在幼儿园生活中,暴力又以另一种潜藏的形式出现,可以将其形象地称为“教育软暴力”,如教师对幼儿忽视、辱骂、威胁等,幼儿之间谩骂、孤立等。这种暴力行为不如硬暴力明显,它主要是通过“心理虐待”来实现惩罚目的,使幼儿心理受到侵犯,甚至对幼儿日后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等造成影响。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时期,幼儿园出现的教育软暴力现象难以为监护人员察觉,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关注,但是它造成的伤害毫不亚于教育硬暴力行为,所以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现象值得警惕与关注。 1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概念界定 首先通过一组相关概念的区别来界定“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概念。“教育软暴力”和“教育硬暴力”的区别很容易辨别,但是“教育软暴力”和“教育惩罚”的区别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这里的教育软暴力不同于教育惩罚,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1]教育惩罚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正当使用教育管理权,针不损害学生心理惩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和不良行为进行批评、.

和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到:“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2]可见,适当的惩罚在教育过程中也是有必要的,并且夸美纽斯还说到:“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2] 然而教育软暴力行为已经超出合理惩罚范围,它夹杂着施暴者的主观态度和偏见,对幼儿心理和精神造成的严重伤害不可抹灭。 另外“教育惩罚”的实施者为教师,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教育软暴力”的实施者可能为教师,也可能为学生,发生在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 所以这里将“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界定为在幼儿园中,施暴者(幼儿教师或幼儿)有意或无意地从语言和行为方面对受暴者(幼儿)忽视、孤立、辱骂、威胁、嘲笑等,致使幼儿心理和精神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 2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类型 多数研究者关注教育软暴力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且多是从教育软暴力的施加者――教师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使社会各界把对教育软暴力的关注点地放到了教师身上。的确,教师作为教育软暴力的施加者更为明显,更能引起关注,但是也不能忽略在这里笔者不拘泥于学生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软暴力现象。.教育软暴力的具体实施方式,注重教育软暴力的整体性,从宏观

《学校安全防范整改措施范文》

《学校安全防范整改措施范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从不马虎。做好校园学生安全防范工作,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行政规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我校学生安全防范整改措施。 一、组织领导和主要职责 为保证学校安全防范整改工作成立学生安全防范整改领导小组。 组长:xxx 职责范围。主要负责组织学习有关安全事故的文件,法律和法规。传达贯彻上级领导对安全工作的指标。根据学校情况,提出安全防范整改对策。 副组长:xxx 职责范围。主要负责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对校舍的安全检查,落实以及校园的安全整改措施.做好校园卫生的防范和保卫工作。 组员:各班主任 职责范围。主要负责课堂教学的安全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二、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三、整改的措施办法 2、根据《茂名市学校安全工作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要求,xxxx

3、采取有利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工作。 总之,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分析对照,采取措施,加强监管,落实安全责任制。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第二篇。校园安全防范整改措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学校的规范和监督下,教师体罚学生等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硬暴力几乎销声匿迹了,但是另一种软暴力却又有抬头的现象,那么如何有效的遏制软暴力呢。 一、校园软暴力及其危害何谓教育软暴力。教育软暴力是相对于教育硬暴力而言的,就是学生不打、不骂、不体罚,而是用写检讨、罚抄写、讽刺挖苦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致使学生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以至付出结束生命的代价。教育软暴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伤害时间长软伤害很难治愈。硬暴力体罚疼在身上,软暴力伤在心上,有些学生甚至十多年后也依然留有伤害的阴影。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变成教训,学生见了教师如履薄冰,瑟瑟发抖。更为严重的是在批评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其词的字眼。这些行为给学生造成看不见的心理伤害,使学生感觉一无是处一蹶不振,没有自信,看不到希望。教育软暴力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经常遭到教师侮辱、讽刺的学生会变得不合群、孤僻、沉默寡言、学习的兴趣丧失、厌恶学习甚至逃避学习。 二、如何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为了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剔除校

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对策

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预防和减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综合发力,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学校教育要全面均衡,主力预防校园暴力 1.营造“书香校园”,减少和消除暴力文化影响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消除校园暴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学校要善于打造自己的书香特色,通过广泛深入的读书活动来引导全体学生,使他们借助优秀作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把注意力锁定在优秀作品中,一方面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没时间和精力惹是生非。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虽然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设,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暴力现象的出现。全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校园暴力行为愈演愈烈,且行为手段日益残忍,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用法律去约束自己,加强法制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有关预防校园暴力及校园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其次,学校应增开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释法,教育、告诫、指导与约束学生,减少与避免暴力事件。再次,要将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去。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他们不仅用头脑记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4.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学校应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把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一刻也不能放松。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注意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的激化或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实行“一岗双责”,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事件,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作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 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集体是个人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5388588.html,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作者:康登慧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4期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媒介行为的暴力带来的“人肉搜索”“大众逼视”等不良影响不仅对被 报道者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对其身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在报道媒介暴力事件时,大众传媒报道时不避讳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血腥的图片,在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文章用采样分析的方式,揭示媒介暴力对受众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媒介暴力;Gunter;反抑制;模仿;涵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37-02 1 绪论 Gunter在1994年提出媒介暴力7种影响的分析,分别是宣泄净化作用、唤起作用、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脱敏作用、培养涵化作用和恐惧作用。在认识这7种影响之前,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媒介暴力。 学界对媒介暴力的解释不一,一种将媒介暴力划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两种。真实暴力是指媒介对现实中的暴力事件做出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是指一些娱乐节目和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场景。 更为普遍的解释,是将媒介暴力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两种。 显性暴力多为媒体定义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可能是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的暴力事件,也可能是电视剧、电影等节目中的反映出的暴力情节和场景。这两种媒介暴力现象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受害者遭受身心的伤害,而施暴者受到严惩。这种报道强调的是暴力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会对暴力事件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反面的情绪,而只要报道的表达方式恰当,就会使受众对暴力事件产生宣泄净化作用甚至是一定的抑制作用。 隐性暴力是指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片和影视等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人们往往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这种隐形的暴力也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 可以看出,在媒介暴力事件中,媒介扮演的是主导作用,媒介报道暴力事件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影响到暴力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在Gunter提出的7种影响中,我认为反抑制作用、模仿 作用和涵化作用的效果最为突出和明显。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校园暴力的问题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成为让全球头痛的问题。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负面作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是否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成因防治 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坠落与暴力。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暴力的阴影。校园暴力发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使得校园暴力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软暴力汇编

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软暴力汇编 近年来,教育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的进步.然而,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暴力现象,那就是教育软暴力.这类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毫不亚于硬暴力,因此,应引起广大家长的警醒和深思. 教育中的那些软暴力:妈妈你何时才会夸奖我 女儿:妈妈,我要如何才能得到你的夸奖 小张今年读初二,成绩中下。她最怕的就是妈妈带她到亲友家去,因为一见面,妈妈就会数落她的缺点,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成绩差等,而自己的点滴进步却从得不到妈妈的表扬,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自卑感。小张还清晰地记得,从小学4年级起,妈妈就喜欢用成语接龙的游戏考她,但无论能否接上,她都得不到妈妈的夸奖。 记得有一次,我妈妈说到了龙腾虎跃。我想了3分钟想起跃跃欲试,当时我内心很兴奋,以为终于接上了,肯定会赢得妈妈的夸奖。但是,妈妈却说你怎么接的这么慢啊!我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 玫瑰小学五年(4)班常欢宁说:我爸爸的脾气很躁,如果我表现不好,他就会骂我,有时还动手打我,但就算我表现好,他也不会表扬我。我要上很多补习班和兴趣班,很少有时间休息和玩耍。当我古筝弹得不好时,爸爸就会在旁边唠叨,拿眼睛瞪我,这是我最怕的。挨训后,只得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抱着布娃娃哭。妈妈虽没多少时间管我,但每天给我做饭,还会抱抱我,我觉得很亲切。

温柔软暴力普遍存在 专家认为,小张和欢宁的遭遇其实是一种软暴力。与体罚式暴力不同,家长[微博]施行软暴力不需动手动脚,只需动口。但它的伤害力甚至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 调查显示,这种软暴力在佛山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在小学生子女中,有受过父母大声责骂的占40.98%,遭受过父母不关心经历的占7.23%,被父母说你是捡来的等令人害怕的句子的占10.55%。 而作为初中生,被父母责骂、感觉父母没有关心自己的比例都上升了,初中生超过六成,为60.73%,高中生也有58.42%;被父母说是包袱、累赘、多余的,也有上升趋势。小学生只有占4.96%,初中生则上升到12.03%。 报告总结,低年级的小学生,遭受的暴力以肢体接触类的硬暴力为主,初中生则以语言上的软暴力为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言语上的软暴力和行为意愿类暴力为主。

学生频繁请病假的背后

学生频繁请病假的背后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频繁找各种病由请假回家的现象比较普遍。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考虑学生是不是遇到了“校园软暴力”。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学生是体弱多病,或者厌学逃学,那就有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孙菲是从几十里外的学校转入我校的。初来时,她活泼好动、心地善良、学习认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上,孙菲更是出尽了风头,在100米、200米短跑项目中都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可是好景不长,孙菲却莫名其妙地“生病”了,一到放学时间,她就找班主任请病假回家。开始时,年轻的班主任真的以为她病了,也就不假思索地准假。时间长了,老师发现孙菲在校一直情绪低沉,无心学习,就赶紧联系家长沟通情况。于是,家长带领孙菲到城里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查出病情,医生告诉家长孩子很健康,这让家长很困惑。等孙菲再次请假的时候,班主任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并批评她不安心学习,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孙菲站在办公室里哭起来,这让班主任更加生气,把她晾在一边干脆不管了。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我意识到孩子可能遇到了“软暴力”。根据孙菲入校时的良好表现,她遇到的“软暴力”不会是来自老师,很可能是在同学中受到了排挤或欺辱。 于是我主动跟孙菲进行了交流。“孙菲,你是不是被什么人欺负

了呀?”我开门见山地问。“没有,真的没有。”孙菲的眼里带着一丝犹豫。“是你不敢告诉老师真相吧?你不相信老师能把事情处理好,怕以后会受到打击报复是吧?”我想激将一下,对于这个要强的女孩来说会有作用的。孙菲停止了抽泣,没有回答。“这样的事老师遇到很多,知道你自己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向别人求助,老师真的很想帮助你!”孙菲终于抬起头,脸上还露出一丝愧疚的笑意,然后说:“老师,你认识李丽吗?”李丽是年级里很霸道的一个女生,脾气暴躁,常常欺负同学,连一些调皮的男生都怕她。我点点头,鼓励她继续说下去。“自从运动会以后,李丽就经常不让班里的同学和我在一起,我只要经过她们班的门口,她们就会说一些难听的话。有一次,我忍不住就回骂了一句,她就追到宿舍里骂我。现在,如果她不高兴就到宿舍里骂我,我都不想住在宿舍里了。”孙菲又委屈地哭了起来。听到这里,她的班主任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感到很震惊,着急地问:“今天又是怎么回事?”孙菲平静了一下情绪,接着说:“今天我从她们班走过,李丽在门口泼出一小盆水,正倒在我的头上,我气急了就打了李丽一巴掌。李丽拽住我就打,还威胁要在晚上找人继续凑我。”这时,我们才发现孙菲的头发是湿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菲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灵煎熬呀!如果不是认真细致地开导,了解到真相,真的无法想象这种“软暴力”还能让孙菲坚持多久。除外,再加上同学的淡漠冷视、家长的猜疑困惑、老师的“不可理喻”等“软暴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共4页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广播、互联网、报纸,耳闻目染到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度成为敏感话题,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甚至演变成了恶性犯罪事件,使校园环境置身在慌乱之中,家长更是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而担忧,学校工作管理人员也倍感压力。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是孩子们健康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社会所需,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然而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根除的“病菌”,它的存在着实让人堪忧,它的产生原因也令人深思,所以我们应该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与分析,针对其爆发“病因”进行提前预防,对已存在的暴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校园暴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 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 2.1 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界定 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上,WHO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社会、群体、他人甚至是自身进行的威胁或伤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行为。”从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校园暴力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将校园暴力初步进行界定: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范围的,暴力实施者无视法律,蓄意运用躯体、语言、工具进行的对学生、教师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及身体的伤害,扰乱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的

一类破坏性行为。 2.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通过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都可以了解到,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出现,对于很多曾经受到伤害的学生、教师来说,校园暴力就像不能触及的伤痕,不敢回想受伤时的那场噩梦。校园暴力问题层出不穷,势必会引起社会、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引起人们对校园安全建设的思考。值得担忧的是,校园暴力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恐慌,成为当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2.3 中小学暴力问题的类型 根据校园暴力事件对象的不同,我们将中小学校园暴力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第二类是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暴力事件;第三类是指社会上的危险人物对校园、师生造成的暴力事件。其中第一类占校园暴力的绝大部分,包括聚众斗殴、勒索钱财、随意伤人、早恋纠纷、性侵犯、人格侵犯等类型。第二类暴力事件主要是由于师生间缺乏必要沟通,教师自以为合理的体罚导致学生积怨成疾而引发的暴力事件;第三类校园暴力又包括语言侵犯、暴力侵犯、躯体暴力等等。校园暴力类型复杂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类型,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身体伤害和心理阴影,严重的甚至致人死亡,构成极端犯罪事件。 3.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每一个生命个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应对方法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应对方法 一、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中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问题。部分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平时也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他们情绪不稳定,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四是生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由身体不适引起厌学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营养不良、易疲劳、体质屏弱,经受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

心理。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而忽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 (三)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和场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往往成为终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课程内容被赋

东里三中陈锦盛《关于校园软暴力的思考

当前校园软暴力的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在当今的中小学校园内,软暴力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行动起来,警惕和遏制校园软暴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为此,本文试就当前校园软暴力的表现、危害、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校园软暴力和谐校园心里健康和谐发展 当前,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教师体罚学生等“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硬暴力”几乎销声匿迹了,但是另一种“软暴力”却又有抬头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校园软暴力。校园暴力是个沉重的话题,软暴力有很强的迷惑性,让人不容易识别和判断。软暴力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貌似合法,还给人留下办法多能力强敬业的假象。这种无形的校园软暴力,在校园里每天都在上演,却绝少有人关注。调查显示:罚抄、语言讽刺、写检讨和保证书等现象依然存在,学生中5.3%左右的同学被罚抄过,8.7%左右的学生被教师语言讽刺过,11.5%左右的学生写过检查或保证书。有人将校园软暴力归纳为十种表现:语言伤害、乱起绰号、揭短取笑、班会批评、集体评议、推举“最差”、传唤家长、孤立冷落、随意定性、怀疑诬陷等。校园软暴力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位教授认为,校园冷暴力比体罚更加伤害学生,孩子要么产生“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暴发性人格”,会给社会带来直接影响,例如有的孩子受到这种软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软暴力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发展成社会隐患。也许有些教育者会忌讳这个话题,可是现实状况真是堪忧,只有直面现实,认真分析校园暴力的原因,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校园软暴力的归因分析 软暴力之所以在校园里盛行,有其深刻的原因。本来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

媒体“去理性化”现象探析

媒体“去理性化”现象探析 摘要:媒介的“去理性化”行为是相对于媒介的理性行为而言。媒介正常的行为即理性行为。媒介行为可以界定为对信息的采集、制作以及传播。正常或者说理性媒介行为正确、真实、公正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制作以及传播。而相对理性行为,“去理性化”行为是指:大众媒介在其运作中有意识、无意识地采用夸张、曲解、捏造等手段,对信息片面性的采集、制作、传播,形成有悖于公正、真实等原则的媒介行为。 标签:“去理性化”;媒体;探析 一、媒体“去理性化”的现实表现 大众媒介的非理性行为总的来说是因为在信息采集、制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诸多手段造成的信息片面、不真实、低俗等行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肆意捏造 大众媒介的使命是为受众传播信息。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乎着大众媒介的生命。尤其是作为社会良知守望的新闻媒介更是如此。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被称做新闻,其定义便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新闻更具有真实的特性。也就是说只有真实的信息才是新闻,只有真实的新闻才具备信息本身的价值。但是显然大众媒介传播的并不都是真实的信息。特别是当激烈的竞争出现于传媒市场上后,虚假信息更是层出不穷。 (二)以盈利、获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 这种以盈利、获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广告等,它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一些组织或个人希望获得大众媒介宣传,或者不希望大众媒介对不利于其自身的有关信息进行传播,因而向媒介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宣传或不报道的行为。 这种信息传播的典型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偿新闻”。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都是利用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进行金钱交易,是一种典型的“权利寻租”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公正,损害了大众媒介的声誉。 (三)对信息的片面收集、制作、传播 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受众也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我们的世界。当代的大众媒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基于此,当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全面时,我们也可以全面真实地认知,但是当大众媒介片面地传输信息时,我们则必然会产生认知上的混淆。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日期: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

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

工作心得:“套路贷”中“软暴力”行为的司法规制分析(最新)

工作心得:“套路贷”中“软暴力”行为的司法规制分析(最新) 一、“套路贷”的含义及其行为阶段 “套路贷”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与被害人签订“虚假、阴阳借款合同”等明显对其不利的各类合同,之后通过“制造资金走账流水”“肆意认定违约”“转单平账”等方式“强立债权”“虚增债务”,进而向被害人索要“虚高借款”的行为。此外,行为人在向被害人索“债”过程中,往往采用暴力、胁迫、“软暴力”、虚假诉讼等手段。 从司法实践过程来看,“套路贷”行为的实施主要经历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1.诱骗他人签订借款合同 “套路贷”主要开始于民间借贷,行为人通过诸如“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等名义,为规避法律,通过违约金、中介费、保证金等各种方式诱骗被害人签订虚高的借款合同,制造民间借贷的假象,然后为把虚增款额“坐实”,诱导受害人制造

一条“银行流水与借贷合同一致”的证据链。但实际上被害人并未或只是部分取得转入银行账户的钱款。 2.恶意垒高借款金额 在签订借款合同后,行为人通过各种方式拒收还款,故意造成被害人违约,或者在借款合同到期被害人无力偿还借款时,往往采取诱骗、逼迫、威胁、拘禁等非法手段,使被害人签订新的借款合同以平账。不断将债务放大,进一步垒高借款金额,最终变成巨额欠款。 3.通过诱骗、威胁、暴力等手段索债 在被害人欠下巨额债务之后,行为人自行实施或雇佣他人采取各种手段侵害被害人合法权益,滋扰借款人及其近亲属的正常生活秩序,以此向借款人及其近亲属施压;或利用虚假材料提起民事诉讼,向法院主张所谓的“合法债权”,通过胜诉判决达成侵占借款人及其近亲属财产的目的。 二、“套路贷”中“软暴力”行为的法律解读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 :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英文题目 :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姓 名 柳 佛 保 学 号 04012607 专业班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04级(6)班 指导教师 杨凯毅 提交日期 2008-4-18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柳佛保广播电视新闻学 04级(6)班指导教师:杨凯毅讲师 摘要 随着新闻媒体市场的的发展,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将着重探讨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现状以及产生的成因,进而批判分析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和现存的问题,从而总结新闻媒体在娱乐化道路上遵守的原则,以利于新闻娱乐化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定义特点现状成因利弊原则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Liu Fobao Class 6,Grade 2004 Broadcasting, TV and Journalism specialty Tutor : Yang Kaiyi Title:Lecturer Abstract With developing of the market of the news media,the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s more and more obviously.Probing into the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and genesis,this paper will critically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and then summarize the principle be observed the media for the practice of News Entertainment,for the News Entertainment serve better for the audience. Key Words news entertainment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genesi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rincipl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