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应是“人”,认为校园暴力可以是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的观点是极不准确的。根据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对暴力所作的权威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暴力的作用对象只能是有生命的人,只有人才能成暴力行为的实施对象。通过以上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批判,我认为,校园暴力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发生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二)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

1.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

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在报纸等传媒上触目可见,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如果在世界著名的GOOGLE搜索引擎上搜索,你就会发现:有关“中国2005年不同的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内容,约有46,800项结果符合要求, 2004年约有31,800项结果符合要求,而2003年同样内容的搜索结果只有25,300项,可见校园暴力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发性问题,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

2.施暴主体低龄化

近年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特点——施暴主体低龄化。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据上海电台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最近联合对10多所学校6至12岁的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占14%,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占到12%”④。

3.教师非教育性伤害现象增加

所谓非教育性伤害现象,是指教师在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外实施的看似带有教育性质的行为。如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言词侮辱,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发生在中小学校的暴力事件有很多都与之有关。“据调查,7%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易在课堂中发脾气,责骂学生,体罚学生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手段更是无奇不有,如罚跪、揪耳朵、煽耳光、打手心、掌嘴、罚站等,更有少数教师惩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罚学生喝尿水,吃牛粪等等”⑤。

4.受校外不良人员影响较大

我们注意到,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与在校学生和校外不良青年纠合在一起有关,或者共同实施暴力,或者和校外人员的指使、怂恿直接相关。许多调查表明,几乎每一个学校的师生均反映有学生和校外不良青年在一起抽烟、打游戏、欺负本校同学等等的现象存在。校外不良青年大多是刚毕业又未能升学、就业或者中途辍学的原在校学生。也有一些看中中学生认知能力不足,讲义气、易跟随的特点,于是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便到学校拉帮结派,从而增加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二、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本原因

1.暴力文化的泛滥

改革开放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暴力文化因其在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日益突现而成为校园暴力的一大诱因。青少年成长的过程就是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生理学上来看,一方面青春期的青少年(12—18岁)不仅表现为可塑性、模仿性、多变性和脆弱性极强;另一方面就是本能冲动的高涨带给他们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而感到的困扰和混乱。因此,这一阶段的危机在社会学上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混乱的冲突。当前,

暴力文化引发更多的校园暴力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而如果暴力文化充斥校园,就会产生“校园恐怖文化”。有一项关于校园暴力成因的调查显示:有38.19%的人认为是媒体上的暴力文化泛滥的结果。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大众传媒的危害给予高度关注。早在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的决议中就已指出,某种影片、出版物、连环画书刊,以及轰动社会的犯罪新闻、低级文艺作品、电影及广播节目等,都是促成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大众传媒、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后,一些单位和个人置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充斥凶杀、色情及腐朽没落思想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文化市场,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实际做法上往往是限制色情不限制暴力,由此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增加其实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危险,即便是那些通常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所谓健康的影视书刊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后果。网络的出现,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网络游戏中暴力场景随处可见,许多小网民正是通过网络游戏熟悉了暴力,习惯了打打杀杀。

3.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造成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学校附近地区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出现了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的学生;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因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学生。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二)家庭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都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才。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便想到用暴力解决。因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加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性。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曾经有一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因此,家庭过分的溺爱也容易养成子女的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实施校园暴行。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较低,或者期望虽高而子女无法达到,令其丧失了管教的信心,于是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多对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父母本身有暴力行为的,子女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机率更大。

2.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2004年,中国民政部门共办理了161.3万件离婚登记手续,平均每天有4000多对夫妻宣告婚姻破裂。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加了28.2万对,比1984年增加了115.9万对。在刚过去的这几年中,中国的离婚率正以相当高的速度迅猛增长。2004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比前一年增长21.2%,2003年

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33.1万对,比2002年增加15.4万对。而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为80万对,到1999年这一数字就上涨到120.1万对,增幅达50%。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家庭变异的频率在逐步增加。目前,一方面单亲家庭子女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其他非离婚造成的家庭变异数量也是很可观的。此外,非法婚姻、父母双亡“家庭”的子女,同样客观存在,加上各种寄养关系的增加,都给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隐患。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同时,在单亲家庭中,由于人际关系失常,极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常与扭曲,产生失落感、反感和对抗情绪,产生更加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滋生仇恨心态。因此,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也是形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直接原因

1.学校教育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在内心就经常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

2.学校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

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智能的开发,在传授知识中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应试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办学的方向,从初中到高中,围绕中考、高考开设课程,课程内容单调,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内容,某些教师教学水平较低,责任心较差,课堂气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师管理也多半以抓学习为主,学校生活就是学习教材,准备应考。在这种单调生活中和沉重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业。

3.教师的心理素养偏低,造成师生关系恶化

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4.学校对校园暴力的处理不当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学校对于校园暴力无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事实上学校对于校园暴力往往缺乏必要的手段,教师也缺乏应付此类事件的经验,事前无法防止,事后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甚至不便于使用开除学籍的手段,即使采用,也会埋下隐患。比如说像拦路抢劫中小学生的问题少年中,不少就是辍学的学生,他们长期游荡在母校周围,向母校的学生收取保护费,支持一些和他们有交情的问题学生在学校称王称霸,甚至应这些学生之请,对学生施暴。对这些校外的流氓团伙,学校是无奈的,而公安机关限于警力,对这种“小打小闹”缺乏必要的关注,即使抓住了,多数也是教训一下就算了,慑于流氓团伙的淫威,

大多数受害者并不敢作证,许多流氓团伙就是因为证据不足而难以打击。

(四)个人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从个人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学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一个人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无法赶上别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有自卑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如何不好,总是把困难想得如何的严重。这种人缺乏自信心,常处于孤僻悲观状态。特别是当受到周围人的嘲弄或侮辱时,有时会以暴怒嫉妒自暴自弃等形式表现出来,严重的还会轻生,以此来逃避自卑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2001年3月20 日,河南省某县发生两起杀人案。凶手是一名高中生,被杀害的一个是他的高中同学,一个是他的高中老师。杀人的动机就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怀疑同学老师歧视他。不被重视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中小学生普遍的心理。还极少数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有能力,引起他人的重视,往往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他想从过激的行为中获得成功的感觉,以证明自己有能力。

2. 同龄群体不良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关调查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学生中反映较多的话题。在校园里,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学习,所以这一问题也成为困扰学生心理和学习生活的主要原因。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因此而引起的孤独、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在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中大多数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期缺乏正常的积极的交往,缺乏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出现与之相关的性格缺陷。在北京、上海等发展较快的地方进行的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青少年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危机,这些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和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冲突日益复杂和激烈,使用语言侮辱与威胁或逐步上升为人身攻击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生。社会学家发现,人们越来越爱护自己的名誉,当名誉受到当众侮辱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均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回应乃至用暴力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名誉与尊严。

三、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预防对策

校园暴力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理。由于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因此,对其必须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所谓综合治理,即必须充分运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分工有序、职责明确、责任到位,形成校园暴力治理的合力。

(一) 社会方面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开展预防及综合治理校园暴力

1.大力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青少年具有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达不到辨别真伪时,会盲目地产生不利于生活和学习的仿效性,对于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会盲目地吸收。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要转变“智育至上”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强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重点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观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以铲除校园暴力的产生土壤。

2.避免传媒的不良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

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对影片等音像制品实行分级管理,避免青少年直接接触凶杀等暴力片。同时,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应对犯罪情节的报道有选择地加以节制,避免为赚取利润,以夸大、煽情的方式将案件膨胀处理。有的学者指出,国内家庭成员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3小时以上,因此可以运用传媒制播青少年教育管理专题节目,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由专家提供具体处理原则及可行措施,对学校、家庭、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预防校园暴力的蔓延。

3.净化校园周边的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与校园暴力的发生密切相关,公安、文化、城管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对网吧、游戏机室、录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的控制和管理,避免青少年受到不良的影响。相关部门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以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另外,校园周边流动的无业不良社会青年较多也是校园暴力的因素之一,公安机关应该加强对这一人群的管理。

(二) 家长努力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切实履行监管职能,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

1.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提高父母的教育能力

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社会应帮助父母培养提高这一能力,例如创办家长学校,由教育、心理、法律等专家对家长进行指导。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从源头做起,关心帮助问题家庭及其孩子。同时,还应组织教师及其他专门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对问题家庭实行包干帮教,促进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良性转化。

2.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家庭是人格的塑造场,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不良,孩子缺乏爱的培养,所以,父母早期对孩子应予以足够的关爱,但不能溺爱,要去爱护、尊重、理解、鼓励、欣赏孩子,让他们在被爱的环境下学会如何去关爱别人。父母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一个理智的人。

3.父母应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变化,有些父母的享乐主义严重,媒体可充分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强父母教育子女的道义责任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相互间及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并且对孩子进行非暴力倾向教育,使他们处理问题时避免采取过激的粗暴行为。

(三) 以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的,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和教师管理体制

1.纠正学校教育理念,减轻学生压力

现行的学校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人的教育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压力,从根本上将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扭转到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

2.提高教师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

如前所述,校园暴力事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心理素养偏低,师生关系恶化而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校园暴力的教师因素,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养的认识,促使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调适,自觉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试与研究,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联合社会机构,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调整教师的心态。此外,学校应当教育学生客观地评价教师,发展师生

之间的正常交往。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他们的挫折感,从而有效地抑制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人际互动

同学之间如果长期缺乏正常的积极的交往,缺乏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出现与之相关的性格缺陷。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在这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与人交往,并在交往中以诚恳、谦虚、关怀、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

4.社区警务进校园

校园暴力在个别地方屡禁不止甚至逐步升级,学校的失误不可忽视。因为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然而,不少存在校园暴力的学校都讳疾忌医。尽管他们已经发现了校园暴力的存在,也认识到了其危害性,但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不愿将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以寻求帮助,也不采取相关措施。为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反省,勇敢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正确处理校园暴力这一重大问题,实行校园警务进入校园。美国警务专家对社区警务的定义为:社区警务应该是一种全方位服务的哲学理念,是一种个性化的警务活动模式。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我们在实践中可采取警察常驻某一地区或学校巡逻工作的办法,以便警察与居民学校一起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警务工作进入校园,使法律意识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更强;二是社区警务在校园中能够直接发现问题,校方与社区警务携手解决问题,将学生出现的“不正常”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使校园暴力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5.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日益成为学校的主流,单亲子女、隔代教育儿童在学生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其中很多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因没有得到恰当的教育,而在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这成为他们施暴或被施暴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下,教师和家长一般只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有所忽视,这必然成为教育中的一大隐患。针对这一情况,广州许多中学已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我认为这一方法可以在全国进行完善和推广,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

防治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在高度重视的同时,采取全方位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应协同努力。应动员一切力量开展预防及综合治理校园暴力的工作,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还学生一方净土。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短期内根本扭转校园暴力的猖獗现象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根本上杜绝一切形式的校园暴力更是遥不可及。无论是教育模式的变革,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抑或是社会暴力文化泛滥局面的控制,都需要假以时日。但只要各方深刻反思校园暴力屡有发生的症结之所在,同心齐力向校园暴力宣战,遏制校园暴力的高发态势指日可待!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校园暴力的问题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成为让全球头痛的问题。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负面作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是否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成因防治 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坠落与暴力。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暴力的阴影。校园暴力发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使得校园暴力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

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和对策

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和对策 发布日期:2011-05-13 文章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行凶闹事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如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恶性砍杀儿童的校园暴力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伤;还有2010年4月12日,广西合浦县男子砍死8岁小学生;2010年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2010年4月29日,山东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小学内锤伤5人等血案惨剧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笔者试对校园暴力案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 灵山法院2009年审理的校园暴力案件有2件,如陈某、邓某等4人于2009年3月30日凌晨3时许开摩托车窜到灵山县伯劳中学,持刀对该校多名学生进行威胁、殴打及搜身,共抢得26名学生的人民币930元;又如刘某、彭某于2009年5月3日晚上9时许及5月5日凌晨4时许先后窜到灵山县那隆镇第一中学男生宿舍,以持刀、威胁、殴打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抢劫,共抢得16名学生的人民币141元。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虽然不多,但严重威胁了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安定的学习环境,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影响。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窜到学校制造暴力事件的被告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只是全国校园暴力案件中的一敝。纵观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有: 1、案发凶手多为青壮年男性,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收入状况都不太好,对自身生活环境不满意,案发前都处于无业状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所谓的“失意者”或正在经历挫折的人。这部分长期失业在家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心理状态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2、极少数凶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精神问题,对前景感到失望。在众多校园暴力案件中,犯罪人有精神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其他人均是精神正常人,只有少数凶手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如广西合浦凶杀案犯有精神病史,其他人均无精神病史。 3、一些凶手在成长中缺乏关爱,容易形成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懦弱,一种是偏执。性格懦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但其实心中会认为自己正遭遇不公平对待。这些人一般表现得胆小、老实、不爱说话,只在一些小事上会表现得偏执,所以当他们制造凶案后,周围的人会感到非常意外,这种懦弱性格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有专家分析认为,凶案的制造者不少都属于这种情况。内心的压抑、不平感长期得不到释放,若再加上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不断受挫,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遇到“导火索”就会爆发,就想用不择手段报复社会、报复他人。于是他们多选择对弱小、无力还手的学生或妇女、老人进行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

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2)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与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就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与场所, 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 言,当前教育体制与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就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就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 虽然我国已逐步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就是朝夕之间即能完成的,事实上,?我们现在实行的依然就是一种无情的淘汰式教育,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学生及教师的前途。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像进了战场,一路冲锋陷阵,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许多教师还惯于用制度与规则来约束学生,用成绩与分数来评价学生。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一就是学生与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 ]这些压力显然都就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就是暴力。 二就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瞧,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暴力行为正就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败与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反社会的后果。[3]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与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 滥施暴行。这实际上就是由于她们不能接受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强加给她们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关注与同学“承认”的结果。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浅析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 众所周知,校园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旨在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如何预防做一下简单探讨。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近几年来,在中小学校内外,类似的暴力伤害事件,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六是对老师批评教育不服,引发师生之间的暴力伤害等等。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严重地破坏了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而现在的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得养成了蛮横、娇诈、自私、嫉妒、虚荣等性格;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打工挣钱,长年在外,能照顾他们的只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等,由于在家里可能失去父母的爱,性格变得极其内向和偏激。正是由于青少年这些不良性格的出现,再加上再加上,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处世无知、盲目、争强好胜、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当接触群体(特别是学校)生活时,面对种种的不适,特别是遇事不为自己所愿,或受不良现象或文化影响时,往往经不起诱惑,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出现。例如,某些学生因过早的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因此,增强学生的自身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原因

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原因 翦伟 校园暴力个案: 某校学生张某,小集团中的“老大”。父母均为聋哑人,家庭赤贫。张某在上初一时比较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尚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虚荣心及自卑心理也随之增加,开始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大打出手,同时向低年级同学敲诈钱财。其父母无法与之正常沟通,老师一家访就认为儿子做了坏事,对其拳脚相加。后来由于张某打架名声在外,周围聚集了一小伙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伙,他们欺负小同学,敲诈勒索,为朋友经常打群架,搅得学校鸡犬不宁。因为学校规定,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处罚学生,否则严惩老师,结果使他们的行为日益猖獗。到初三时,新换的班主任老师对其进行教育感化,待其如子女,管其吃住,天天谈心。一度张某出现悔意,宣布脱离小集团,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团伙中成员集体下跪,恳求他继续当“大哥”,张某终未能抵制诱惑,重返小集团。而且由于学校对其行为的一再姑息,使其更加变本加厉,常与社会上的黑社会人员接触。集团中的六七名主要成员都持有砍刀,并在上晚自习时,先后三次因为朋友解决矛盾而砍伤同学(轻伤),而此时学校对其已无能为力。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都有这密切关系。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所有影响人的生活的社会团体中,家庭的影响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有调查显示,在一个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到75%以上。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父母“背后的形象”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最好教材。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模范作用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暴力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诱发校园暴力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家庭教育的水平、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在校表现不闻不问,平时较少参与配合学校举办的教育

论述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恶性案件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的校园暴力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危害性极大。对社会、家庭、学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应紧密配合,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从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校园环境。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或多或少的都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暴力倾向。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烦心、家长担心、社会痛心,同时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破坏了校园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可将校园暴力简单地分为以下八类:一是、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二是、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三是、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四是、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五是、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骂学生等;六是、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七是、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八是、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一、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涉及到国家、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应当综合分析其成因,寻求有效防治对策。 (一)国家方面的原因 政府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中,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生源和优质师资相对集中

浅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009年9月份,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今年我国校园暴力更是日趋升温,4月份哈尔滨双城市连发校园暴力事件、5月份辽宁省沈阳市28中9名中学生9人伤1人重伤、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5月份北京海淀艺校学生在课堂上辱骂老师、6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研究生被杀死在实验室里……。 另据附近一所学校放映,该校刘×同学,学习不到两周就成为校园"老大",每周向他班上的男生强行要5元、10元不等的保护费。不少受害者受到其威胁,被勒索后,都不敢声张,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暴力行为的发生。 近几年来,"校园暴力"案件在全国中小学都十分普遍。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一、校园暴力的原因及其危害 校园暴力主要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勒索、抢劫等性质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种类包括肉体伤害、校园凶杀、校园抢劫、校园性侵犯、校园黑社会等。 (一)校园暴力的原因 1、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功利

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较重,伦理道德被轻视,社会上常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其次,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赚取商业利润,过分地渲染和描述暴力、色情等内容,从而腐蚀中小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深受其害。再次,学校周边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不法商人盯上了学生这棵摇钱树,认为学生钱好赚,他们就在学校周围开了许多游戏场所,歌厅、舞厅、游戏厅。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玩游戏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去勒索弱小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加上社会上的一些青年混混助长、教嗦,使校园暴力行为进一步加剧。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是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的主战场。因此校园暴力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做法使孩子从小养成我行我素的性格。②家庭教育的缺失,常常是滋生校园暴力的温床。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出现隔代抚养,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暴力埋下隐患。③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往往是简单粗暴,甚至是拳打脚踢,棍棒相加。孩子在暴力的家庭中成长,自然会把这样的性格带到学校和社会中。 3、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又一重要课堂,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某些方面也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形成。①重视教学业绩,忽视道德教育。某些学校领导、执教者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张齐鼓地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长期生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 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 虽然我国已逐步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是朝夕之间即能完成的,事实上, 我们现在实行的依然是一种无情的淘汰式教育,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学生及教师的前途。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像进了战场,一路冲锋陷阵,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许多教师还惯于用制度和规则来约束学生,用成绩和分数来评价学生。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一是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 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 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 ]这些压力显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 二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看,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暴力行为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败和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反社会的后果。[3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和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滥施暴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正因为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而不是显性的身体伤害,所以很多时候都被忽视。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的趋势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对策中学生 一、前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现状 (一)核心概念 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有的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 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 根据司法部1998年的统计,在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从1992年至1996年,12岁、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164起减少到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

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 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 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 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微博]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 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 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 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大数据] 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 行为。由于媒体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 从互联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 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 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 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增长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 数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 [新特点] 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 记者梳理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 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

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学生暴力现象及心理分析 简伟东 2005年6月份,我校学生因男女生之间的感情纠葛,引发了一起规模较大的群殴事件,2004年高二一名学生因“看不顺眼”,把我班一名学生打至腰间盘骨破裂…… 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但极少有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原因的,对策研究大多都是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对策。本文在分析校园暴力原因时,增加了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同时在研究对策时,也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包括勒索、抢劫、起侮辱性外号、造谣诬蔑、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侵害行为。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暗访了德阳市职业警官学院的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根据他们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警校的心理学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案例:某女生李某,17岁,进校两年后,由于患重度抑郁症而退学。此生因为脸上长满青春痘而被同学嘲笑,并常常被取一些绰号,如“大麻子”之类的。同学见到她,都直接叫她的绰号,从来没有善意地对待过她,该生因此极度自卑,平时走路都是低头,从不敢直视人。李某因为实在没办法承受心理压力去了一次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被班上一同学见到后,就到处宣传她有“神经病”,走在学校里经常被指指点点,同寝室的也常常嘲笑她,后因实在无法承受自杀过一次,被解救,医生诊断她患了重度抑郁症,因此退学。 李某是典型的语言暴力下的受害者,语言暴力虽然不会对学生的身体直接造成伤害,但对学生的性格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大部分语言暴力的受害者的性格都会越来越孤僻,极度自卑,导致患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同时也可能导致受害学生产生一些自残的行为,危害极大。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某男生给我讲了他自己遭遇的校园暴力。该男生张某,19岁,长相标致。刚进校就很受女生欢迎,很多女生主动追他,于是在进校几天后,就被一群人拖到学校的停车场暴打一顿,根本无还手之力。此后,他常常被威胁不要去招惹某女生,据张某描述,来警校之前,他在以前的学校很出名,有很好的人缘,老师和学生都很喜欢他,而他自身也很开朗,但自从被莫名其妙地暴打之后,他在学校就很沉默,不想交朋友。以至他在学校和在家完全像两个人。张某在描述这段过程时,语气出奇地平静,更多的是冷漠,完全没有他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情绪,很明显地他对人性已经有歪曲的认识。 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正如张某,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

初中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初中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尤其初中。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日渐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社会稳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探讨初中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对预防和扼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校园暴力的概述 1.1校园暴力的含义: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1] 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本文所指的中学校园暴力,即狭义的中学校园暴力。如初中学生中,一些学生信奉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压小、以强凌弱。[2] 1.2初中校园暴力的表现:初中生校园暴力主要表现在: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收取“保护费”;嘲讽、欺负他人,在网上扬言要收拾某人……有些孩子被大孩子施暴后,变本加厉地从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身上“找回来”,学校里一些孩子受了欺负,不再向老师、家长寻求解决办法,以为找几个“哥们儿”就可以解决问题,打击报复,以暴制暴。[3] 1.3校园暴力的危害: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严重的是危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有的学生被侵害后,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不敢去上学,害怕去上学,甚至想退学。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对施暴者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这些孩子一旦接受了暴力崇拜的“黑道原则”,将来走入社会后便很难遵纪守法,最终可能会与社会对抗,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暴力还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同时频发的校园暴力还直接导致社会秩序不安定。 2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 归结起来主要有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 2.1个人原因:首先,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中小学生的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对别人的施暴行为一味地容忍、迁就,忍

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袁贵仁部长在今年两会上说,校园暴力等威胁当前校园里2亿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教育部面临的压力最大的问题。同时,一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年幼的孩子难免走上歧途。70%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必要性。近期,国务院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专门对“小孩打架”下达文件。通过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我分析当前校园暴力频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原因。 1、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 2、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3、学生犯罪成本低,一些学生在校内犯罪错时老师只能是说服教育,没有一定的惩罚手段,学生发生矛盾都是因为一些小事引起的,问被欺负的学生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说:“告诉老师,老师也只能是说说打人者,你能怎么的?”而且告诉老师后,还有可能面临挨第二次打的可能。 二、家庭原因。 1、家教影响,通过多年来与家长打交道,发现一种现象,只要是孩子在校有暴力倾向,不服从管教的,大多数家长也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 2、家长的溺爱,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两个孩子,对孩子溺爱,有的在家中教育孩子不要打架,但不能吃亏,别人打咱们了咱不干,孩子只记住了在学校不能吃亏,却记不住家长说不让他打架。甚至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别挨打就行,把别人打坏了咱给掏钱,从面出现了“5+2=0”的现象。 在4月27日打架的学生当中在八年级时就在校外用棒子把人打伤,家

浅谈校园暴力现状与成因

浅谈校园暴力现状与成因 陈倩仪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系,广东广州 510310) 摘要:校园暴力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使用暴力的问题已经是一个放在世人面前的大难题。校园暴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其 成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 应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和法制教育,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现状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指的是:发生在各类型学校校园内部及有限辐射地域,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或校外进入人员采用达到一定恶性程度的暴力方法,施加于其他学校成员,攻击他人人身或财产,导致其身体、心理、财产受损的行为,或学校财产及学校教学管理秩序被严重破坏的暴力现象。 校园暴力主要有三种形式[1]:一是躯体暴力,包括推、打、踢、挤等可致他人疼痛、伤害、损伤的攻击行为;二是言语、情感暴力,包括恐吓、威胁、辱骂等;三是性暴力,包括性骚扰、性侵犯等。主要表现有:同学之间因日常矛盾摩擦产生暴力行为、帮伙同学欺负其他同学的暴力行为、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因感情纠葛产生暴力行为、学生因受管教产生不服心理对教师实施暴力行为、教师因自身性心理变态或突发精神疾病等原因产生暴力行为、基于反社会心理或精神疾病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一次性连续疯狂杀伤暴力行为等。 1日、美、中校园暴力现状 近年来,各国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1.1日本校园暴力的现况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的统计[2]结果显示,最近10年,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都极为担忧。当中更令人担忧的是,暴力的低龄化趋势。该统计显示,小学校园暴力的增加趋势最为惊人,从1998年1432起,递增到2010年的7115起,增加了5倍,2008、2009、2008这3年增长最快。这3年也正好是日本政权交替频繁,经济不景气等诸多社会问题凸显的3年。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社会压力增大,中小学生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校园内的暴力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升级现象。 日本校园暴力有4种类型。一是,对教师的暴力。2010年一年,对老师施暴的件数为8304件,其中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就有1827件。二是,学生之间的暴力。有同班同学之间的,也有不同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多人长期欺负同一个学生的现象尤为严重,造成被欺负的学生不意上学,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2010年这类事件共有34277件,比上一年增加了1832件,占总暴力事件数的56%。三是,对他人的暴力。例如,与陌生人由争吵引发暴力冲突的,为了抢夺财物对过路人实施暴力的行为等,2010年发生1728件。四是,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损毁。主要指故意损坏学校的设施和设备等行为,如:故意损坏桌椅、黑板、门等行为,2010年有16604件,其中学生之间的暴力在校园暴力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的56%。(数据来源文部科学省[3]) 1.2美国校园暴力的现况 虽然校园暴力行为在各国都有发生,但其中美国属于较稳严重的国家。从近年来美国校园暴力发生的实际状况看,校园暴力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暴力事件的情节更加严重,涉枪案件增多,单次事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女性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据美国国家学校安全中心(National School Safety Center, NSSC)的统计和调查[4],在2007-2008学年,美国K-12年级共有5,570万学生,在该学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中共有43人死亡。在2007年有150多万12-18岁的青少年受到非致命的校园暴力伤害,包括82.68万盗窃和68.41万暴力。10% 的男中学生和5%的女中学生在校园遭到过武器威胁,32%的学生遭到过欺辱。85%公立学校至少发生过一例暴力犯罪、盗窃或其他罪行。 由于在美国宪法中有“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一条例(原文: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美国公民可以持有手枪和猎枪等轻型武器。校园枪击案成为了美国校园暴力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并已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自1999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媒体上有报道的校园枪击案就有二十余起。 面对这一问题,美国国会并非熟视无睹,也曾立法,早在1990年国会通过了《学校地区禁止枪械法》,按该法规定,禁止人们在学校周围1000英尺范围内拥有枪械,该法经总统签署而生效。但在1992年得克萨斯州一起诉讼案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