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第九章感觉器官的

功能

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上、外、后三个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分别代表空间的三个平

面。当头向前倾30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半规管则与地面垂直。因此外半规管又称水平半规管。每个半规管与椭圆囊连接处都有一个膨大的部分,称为壶腹(ampulla),壶腹内有一块隆起的结构,称为壶腹嵴 (crista ampullaris),其中有一排毛细胞面对管腔,毛细胞顶部的纤毛都埋植在一种胶质性的圆顶形壶腹帽 (cupula)之中。毛细胞上动纤毛与静纤毛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在水平半规管内,当内淋巴管腔朝向壶腹的方向移动时,能使毛细胞的静纤毛向动纤毛一侧弯曲,引起毛细胞兴奋,而内淋巴离开壶腹时则静纤毛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则使毛细胞抑制。在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因毛细胞排列方向不同,内淋巴流动的方向与毛细胞反应的方式刚好相反,离开壶腹方向的流动引起毛细胞兴奋,而朝向壶腹的流动则引起毛细胞抑制。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其感受阈

值为1~3/s2。人体三个半规管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因此可以感受空间任何方向的角加速度。当人体直立并以身体的中轴为轴心进行旋转运动时,水平半规管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最大。当头部以冠状轴为轴心进行旋转时,上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受到的刺激最大。旋转开始时,于半规管腔中内淋巴的惯性,它的启动将晚于人体和半规管本身的运动,因此当人体向左旋转时,左侧水平半规管中的内淋巴将向壶腹的方向流动,使该侧毛细胞兴奋而产生较多的神经冲动;与此同时,右侧水平半规管中内淋巴的流动方向是离开壶腹,于是右侧水平半规管壶腹传向中枢的冲动减少。当旋转进行到匀速状态时,管腔中的内淋巴与半规管呈相同角速度的运动,于是两侧壶腹中的毛细胞都处于不受刺激的状态,中枢获得的信息与不进行旋转时无异。当旋转突然停止时,于内淋巴的惯性,两侧壶腹中毛细胞纤毛的弯曲方向和冲动发放情况正好与旋转开始时相反。内耳迷路的其他两对半规管也接受与它们所处平面方向相一致的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 (saccule)的毛细胞位于囊斑 (macula)上,毛细胞的纤毛埋植于位砂膜中。位砂膜是一种胶质板,内含位砂,位砂主要蛋白质和碳酸钙组成,比重大于内淋巴,因而具有较大的惯性。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运动。当人体直立而静止不动时,椭圆囊囊斑的平面与地面平行,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的上方,而球囊囊斑的平

面则与地面垂直,位砂膜悬在纤毛的外侧。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几乎每个毛细胞的排列方向都不完全相同 (图9-22)。毛细胞纤毛的这种配置有利于分辨人体在囊斑平面上所进行的变速运动的方向。例如,当人体在水平方向作直线变速运动时,总有一些毛细胞的纤毛排列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一致,使静纤毛朝向动纤毛的一侧作最大的弯曲。此而产生的传入信息为辨别运动方向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于不同毛细胞纤毛排列的方向不同,当头的位置发生改变或囊斑受到不同方向的重力及变速运动刺激时,其中有的毛细胞发生兴奋,有的则发生抑制。不同毛细胞综合活动的结果,可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不同肌肉的紧张度发生改变,从而使机体在各种姿势和运动情况下保持身体的平衡。二、前庭反应

(一)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来自前庭器官的传入冲动,除引起运动觉和位置觉外,还可引起各种姿势调节反射。例如,当汽车向前开动时,于惯性,身体会向后倾倒,可是当身体向后倾倒之前,椭圆囊的位砂因其惯性而使囊斑毛细胞的纤毛向后弯曲,其传入信息即反射性地使躯干部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的张力增加,从而使身体向前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乘电梯上升时,椭圆囊中的位砂对毛细胞施加的压力增加,球囊中的位砂使毛细胞纤毛向下方弯曲,可反射性地引起四肢伸肌抑制而发生下肢

屈曲。电梯下降时,位砂对囊斑的刺激作用可导致伸肌收缩,下肢伸直。这些都是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一定的姿势和保持身体平衡。(二)自主神经反应当半规管感受器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时,可通过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系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出汗以及皮肤苍白、恶心、呕吐、唾液分泌增多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vestibular autonomic reaction)。主要表现为以迷走神经兴奋占优势的反应。在实验室和临床上都能观察到这些现象,但临床上的反应比实验室中观察到的更加复杂。在前庭感受器过度敏感的人,一般的前庭刺激也会引起自主神经反应。晕船反应就是因为船身上下颠簸及左右摇摆使上、后半规管的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所造成的。(三)眼震颤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眼震颤 (nystagmus)。眼震颤是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在生理情况下,两侧水平半规管受到刺激 (如以身体纵轴为轴心的旋转运动)时,可引起水平方向的眼震颤,上半规管受刺激 (如侧身翻转)时可引起垂直方向的眼震颤,后半规管受刺激 (如前、后翻滚)时可引起旋转性眼震颤。人类在地平面上的活动较多 (如转身、头部向后回顾等),故下面以水平方向的眼震颤为例说明眼震颤出现的情况。当头与身体开始向左旋转时,于内淋巴的惯性,使左侧

半规管壶腹嵴的毛细胞受刺激增强,而右侧半规管正好相反,这样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某些眼外肌的兴奋和另一些眼外肌的抑制,于是出现两侧眼球缓慢向右侧移动,这一过程称为眼震颤的慢动相 (slow xxponent);当眼球移动到两眼裂右侧端时,又突然快速地向左侧移动,这一过程称为眼震颤的快动相 (quick xxponent);以后再出现新的慢动相和快动相,反复不已。当旋转变为匀速转动时,旋转虽在继续,但眼震颤停止。当旋转突然停止时,又于内淋巴的惯性而出现与旋转开始时方向相反的慢动相和快动相组成的眼震颤 (图9-23)。眼震颤慢动相的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反,是于对前庭器官的刺激而引起的,而快动相的方向与旋转方向一致,是中枢进行矫正的运动。临床上用快动相来表示眼震颤的方向。进行眼震颤试验时,通常是在20s内旋转10次后突然停止旋转,检查旋转后的眼震颤。眼震颤的正常持续时间为20~40s,频率为5~10次。如果眼震颤的持续时间过长,说明前庭功能过敏。前庭功能过敏的人容易发生晕车、晕船及航空病等;如果眼震颤的持续时间过短,说明前庭功能减弱。某些前庭器官有病变的患者,眼震颤消失。

第六节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嗅觉 (olfaction)的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 (olfactory epithelium)中,两侧总面积约

5cm2。嗅上皮嗅细胞 (olfactory cell)。支持细胞、基底细胞和Bowman腺组成。嗅细胞属于神经元。每个嗅细胞的顶部有6~8条短而细的纤毛,埋于Bowman腺所分泌的黏液之中;细胞的底端 (中枢端)是无髓纤维组成的嗅丝,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这些分子被嗅上皮部分的黏液吸收,并扩散到嗅细胞的纤毛,与纤毛表面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这种结合可通过G蛋白引起第二信使类物质 (如cAMP)的产生,最后导致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Na+和Ca2+流入细胞内,引起感受器细胞去极化,并以电紧张方式扩布至感受器细胞的轴丘处,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轴突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自然界能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可达两万余种,而人类能分辨和记忆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原理是什么?近年来,美国科学家Richard Axel 和Linda Buck对哺乳动物的嗅感受器基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人类约有1 000种基因 (约占人体基因总数的3%)用来编码嗅觉感受器细胞膜上的不同受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每个嗅受体基因在结构上与其他基因都有些不同,所以这些基因编码的每个受体蛋白与嗅质结合的能力也都有所不同。不仅如此,每个嗅感受器细胞似乎只表达这1 000种嗅受体基因中的一种。这样,人类就拥有大约1 000种嗅感受器细胞。那

么,这1 000种嗅感受器细胞是怎样对几万种味道进行辨识的?研究发现,嗅觉具有群体编码的特性。每个嗅感受器细胞与不同嗅质的结合程度不同,一个嗅感受器细胞可对多种嗅质起反应,而一个嗅质又可激活多种嗅感受器细胞(图9-24)。因此,尽管嗅感受器细胞只有1 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这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另外,虽然嗅感受器细胞可对多种气味起反应,但敏感度不同。例如,某嗅感受器细胞对气味A有强烈反应,而对气味B只有微弱的反应。嗅觉系统也同其他感觉系统类似,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非基本气味则于它们在不同线路上引起不同数量的神经冲动的组合,在中枢引起特有的主观嗅觉。

20XX年10月4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决定,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气味专家”之称的美国科学家RJchard Axel和Linda Buck,以表彰他们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评审委员会在介绍这两位美国科学家的成就时说,他们揭示了人类嗅觉的奥秘,告诉世界我们是如何能够辨认1万种左右气味的。

通常把人与动物对气味的敏感程度称为嗅敏度(olfactory acuity),人类对不同气味物质的嗅觉阈值不同。例如,粪臭素为4×10-10mg/L;人工麝香为5×10-9~5×

l0-6mg/L;乙醚为6mg/L。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人,其嗅敏度的变动范围也很大。有些疾病可明显影响人的嗅敏度,例如感冒、鼻炎等。某些动物的嗅觉更灵敏,如狗对醋酸的敏感度比人高1 000万倍。嗅觉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适应较快,当某种气味突然出现时,可引起明显的嗅觉,如果这种气味的物质继续存在,感觉便很快减弱,甚至消失,所谓“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的良好例子。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味觉 (gustafion)的感受器是昧蕾 (taste bud),主要分布在舌背部的表面和舌缘,口腔和咽部黏膜的表面也有散在的味蕾存在。分布在人的舌部的味蕾平均为5235个,每一个味蕾都昧细胞 (gustatory cell)、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味细胞的顶端有纤毛,称味毛,是味觉感受的关键部位。味细胞的更新率很高,平均每10天更新一次。人舌表面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两侧的前部则对咸味比较敏感,软腭和舌根部对苦味比较敏感。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在20~30℃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另外,味觉的分辨力和对某些食物的偏爱,也受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血液中钠离子减少,这种病人喜食咸味食物。动物实验证实,正常大鼠能辨出1︰2 000的氯

化钠溶液,而切除肾上腺皮质的大鼠,可能是于血液中低Na+的缘故,能辨别出1︰33000的氯化钠溶液,并主动选饮含盐多的溶液。

味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所产生的味觉越强。此外,味觉强度也与唾液腺的分泌有关,唾液可稀释味蕾处的刺激物质,从而改变味觉强度。

尽管化学物质的种类是无限的,而且味道也是千变万化。但是,我们却似乎只能辨别出四种或五种基本的味道,即酸、甜、苦、成,第五种是“鲜味”。不同物质的味道与它们的分子结构有关,但也有例外。通常NaCl能引起典型的咸味,H+是引起酸味的关键因素,有机酸的味道也与它们带负电的酸根有关;甜觉的引起与葡萄糖的主体结构有关;而奎宁和一些有毒植物的生物碱结构能引起典型的苦味。“鲜味”(umami)的命名日本语,是指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所产生的味道。尽管目前对umami的认识远不如对其他四种基本味觉清楚,但它确实是一种独特的、能够清楚区分的味觉。另外,即使是同一种味质,于其浓度不同,所产生的味觉也不相同,如~/L。的食盐溶液呈微弱的甜味,只有当其浓度大于 mol/L,时才引起纯粹的咸味。

近年来通过对单一味细胞的研究证明,味细胞上存在多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静息时,味细胞的膜电位为

-40~-60mV,当给予味刺激时,不同离子的膜电导增加或减小,从而产生

去极化感受器电位。目前已成功地用微电极在动物的单一味细胞上记录到感受器电位。实验证明,一个味感受器并不只对一种味质起反应,而是对酸、甜、苦、咸均有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不同而已。有趣的是,四种基本味觉的换能或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咸味主要食物中的Na+浓度所决定,当Na+盐作用于舌表面的味毛时,Na+通过特殊的化学门控钠通道从味毛进入细胞内,引起味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这种钠通道的特点是对氨氯吡咪 (amiloride)非常敏感,如果将该药直接加于舌部,可阻断钠通道,使咸味感觉消失。另外,H+也能通过这种钠通道扩散,这可解释为何将酸 (如柠檬汁)加在咸的食品上会使其咸味降低。产生酸味的另一种机制是位于细胞顶端膜微绒毛上的钾通道所介导,当H+阻断钾通道时,位于细胞膜其他部位的钠通道开放,从而使细胞产生去极化反应。引起甜味的物质大多数都是有机化合物,如糖、甘露醇、乙醇、乙醛等一糖之所以能引起甜的感觉,主要是于糖分子与细胞膜的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后,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增多,结果导致味细胞基底侧膜上的钾通道关闭,引起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苦味的物质几乎都是有机化合物,如奎宁、咖啡因和尼古丁等。于引起苦味的物质结构不同,其换能机

制也不一样,但无论何种机制,都与G蛋白耦联受体相结合,进而激活三磷酸肌醇 (IP3),最终导致钾通道关闭,Ca2+大量流人细胞内,引起感受器电位。实验证明,缺失味转导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能尝出咸和酸的味道,但不能感受甜味和苦味,这就为甜和苦味都是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而发挥作用的观点提供了实验证据。据认为“鲜味”与某些氨基酸 (如谷氨酸等)有关,这些氨基酸与味精有共同的谷氨酸草酸钠结构,谷氨酸能直接激活正离子钠、钙通道,导致内向电流而引起细胞膜去极化。总之,引起各种味觉的物质的种类繁多,目前对其换能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味感受器没有轴突,味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通过突触传递引起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传向味觉中枢,中枢可能通过来自传导四种基本味觉的专用线路上神经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认知基本味觉以外的各种味觉。

味觉的敏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食盐、蔗糖和硫酸奎宁的检知阈比20~40岁的人高~倍。味觉感受器也是一种快适应感受器,某种味质长时间刺激时,味觉的敏感度就迅速降低。如果通过舌的运动移动味质的部位,可使适应变慢。

(樊小力)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 (sensation)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主观上的反

映。它是人和动物机体为了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所必需的一种功能。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首先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通过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将各种刺激所包含的能量转换为相应的神经冲动,后者沿一定的神经传入通路到达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此可见,各种感觉都是通过特定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质的共同活动而产生的。本章所述内容仅限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的功能,而各种感觉的最终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这些内容将在第十章中进一步加以阐述。

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receptor)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如体表和组织内部与痛觉有关的游离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是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如环层小体、触觉小体和肌梭等。另外,体内还有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如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光感受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感受细胞等,这些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 (如眼的屈光系

统、耳的集音与传音装置),就构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sense organ)。高等动物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眼 (视觉)、耳 (听觉)、前庭 (平衡觉)、鼻 (嗅觉)、舌 (味觉)等,这些感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机体的感受器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感受器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感受器 (interoceptor)和外感受器 (exteroceptor)。内感受器感受机体内部的环境变化,而外感受器则感受外界的环境变化。外感受器还可进一步分为远距离感受器和接触感受器,如视、听、嗅觉感受器可归属于远距离感受器,而触、压、味、温度觉感受器则可归类于接触感受器。内感受器也可再分为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or)和内脏感受器 (visceral receptor)。前者有肌梭等,后者则存在于内脏和内部器官中。感受器还可根据它们所接受的刺激性质的不同而分为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机械感受器 (mechanoreceptor)、温度感受器 (thermoreceptor)、化学感受器 (chemoreceptor)和伤害性感受器 (nociceptor)等。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通常都能引起主观感觉,但也有一些感受器一般只是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内、外环境中某些因素改变的信息,引起各种调节性反应,在主观上并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

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例如,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是视网膜感光细胞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机械振动是耳蜗毛细胞的适宜刺激等。但感受器并不只对适宜刺激有反应.对于一种感受器来说,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一定的反应,不过,所需的刺激强度通常要比适宜刺激大得多。例如,所有的感受器均能被电刺激所兴奋,大多数感受器对突发的压力和化学环境的变化有反应,打击眼部可刺激视网膜感光细胞产生光感等。适宜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才能引起某种相应的感觉。每种感受器都有其特有的感觉阈值 (sensory threshold)。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强度阈值;而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时间阔值。对于某些感受器来说 (如皮肤的触觉感受器),当刺激强

度一定时,刺激作用还要达到一定的面积,这称为面积阚值。当刺激较弱时,面积阈值就较大;而刺激较强时,面积阈值则较小。此外,对于同一种性质的两个刺激,其强度的差异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人在感觉上得以分辨,这种刚能分辨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称为感觉辨别阈(discrimination threshold)。(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

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因此可以把感受器看成是生物换能器。在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直接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器细胞或传入神经末梢产生一种过渡性的电位变化,在感受器细胞产生的膜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而在传入神经末梢产生的膜电位变化则称为发生器电位 (generator potential)。对于神经末梢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就是感受器电位,其感觉换能部位与脉冲发生的部位相同;但对于特化的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是感受器电位传递至神经末梢的那一部分,其感觉换能部位与脉冲发生的部位不同。和体内一般细胞一样,所有感受器细胞对外来不同刺激信号的跨膜转导,主要是通过膜上通道蛋白或G蛋白耦联受体系统把外界刺激转换成跨膜电信号。例如,肌梭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是于机械牵拉造成肌梭感觉神经末梢的变形,从而使机械门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所致;感受器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至传入神经末梢,使该处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此可见,所有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器细胞出现的电位变化,都是通过跨膜信号转导,把不同能量形式的外界刺激转换成电位变化的结果。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与终板电位一样,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性质,即非“全或无”式的,可以发生总和,并以电紧张的形式沿所在的细

胞膜作短距离扩布。因此,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可通过改变其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向,真实地反映和转换外界刺激信号所携带的信息。

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感受器功能的完成,只有当这些过渡性电位变化使该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发生去极化并产生“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作用的完成。(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 (coding)功能。关于感受器将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内容编码在传入神经的电信号序列中的详细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以下仅就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性质、强度以及其他属性进行编码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叙述。首先讨论不同性质的刺激是如何被编码的。众所周知,不同感受器所产生的传入神经冲动都是一些在波形和产生原理上十分相似的动作电位,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因此,不同性质的外界刺激不可能是通过动作电位的幅度高低或波形特征来编码的。许多实验和临床经验都证明,不同性质感觉的引起,不但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刺激的感受器种类,还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因为机体的高

度进化,使得某一感受器细胞选择性地只对某种特定性质的刺激发生反应,此而产生的传入冲动只能循着特定的途径到达特定的皮层结构,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不论刺激发生在某一个特定感觉通路上的哪个部分,也不论这一刺激是如何引起的,它所引起的感觉都与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的感觉相同。例如,用电刺激病人的视神经,或者直接刺激枕叶皮层,都会引起光亮的感觉;肿瘤或炎症等病变刺激听神经时,会产生耳鸣的症状。在同一感觉系统或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外界刺激的量或强度又是怎样编码的对于这个问题,可用脊椎动物的牵张感受器为例加以说明。图9-1显示蛙肌梭对刺激强度的编码。这里所施加的刺激是对肌肉的牵拉。在牵拉的动态期刺激的强度

逐渐增加,而在静态期中牵拉刺激的强度保持恒定 (图9-1C)。为了观察单纯的感受器电位,可用河豚毒人为地阻遏动作电位的产生。可以看到,随着刺激强度 (牵拉力量)的增加,感受器电位的振幅逐渐增大,在动态牵拉终止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静态牵拉期内降至一个较低的稳定水平 (图9-1B)。在自然情况下,可同时记录到感受器电位和动作电位 (图9-1A),动作电位的频率与感受器电位的振幅密切相关。当感受器电位的振幅随刺激强度分级、平稳地增大时,动作电位频率也逐渐增高。在这一过程中,连续变化的刺激转换为频率不同的神经脉冲。又如,当给人的手

部皮肤施以触压刺激时,随着触压力量的增大,触、压感受器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增高,产生动作电位的传入纤维的数目也逐渐增多。此可见,刺激的强度不仅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高低来编码,还可通过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来编码。(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adaptation)。适应的程度可因感受器的类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可把它们区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前者以皮肤触觉感受器为代表,例如给皮肤的环层小体施加恒定的压力刺激时,仅在刺激开始后的短时间内有传入冲动发放,以后虽然刺激仍在作用,但其传入冲动的频率却很快降低到零。这类感受器对于刺激的变化十分灵敏,适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这对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机体探索新异的物体或障碍物,有利于感受器和中枢再接受新的刺激。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和关节囊感受器为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刺激持续作用时,一般仅在刺激开始后不久出现冲动频率的轻微降低,以后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于这一水平。感受器的这种慢适应过程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监测,并根据其变化随时调

整机体的活动。例如,引起疼痛的刺激往往可能是潜在的伤害性刺激,如果其感受器显示明显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失去报警意义。适应并非疲劳,因为对某一强度的刺激产生适应之后,如果再增加该刺激的强度,又可引起传入冲动的增加。感受器发生适应的机制比较复杂,它可发生在感觉信息转换的不同阶段。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以及感受器细胞与感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等均可影响感受器的适应。例如,环层小体的环层结构就与快适应有关,如果剔除感受器外面的环层结构,再以同样强度的压力直接施加于裸露的神经末梢时,仍可引起传入冲动发放,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感觉神经末梢变得不易适应,与剔除环层结构前表现的快适应明显不同。这是因为环层结构具有一定的粘弹性,当压力突然施加于小体的一侧时,其内所含的黏液成分将直接传递至轴心纤维的相同侧,引起感受器电位;但在几毫秒至几十毫秒之内,小体内的液体重新分布,使整个小体内的压力变得几乎相等,感受器电位立即消失。另外,在压力持续作用期间,神经纤维本身对刺激也能逐渐适应,这可能是于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离子重新分布的结果,但这个过程要慢得多。

第二节躯体感觉

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类型的感觉,称为躯体感觉 (somatic senses)。一般

认为,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两大类,浅感觉又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深感觉即为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一、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 (proprioception)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本体感觉的传入对躯体平衡感觉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

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例如,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

器就属于本体感受器。当运动涉及皮肤的移动时,本体感觉亦涉及到触觉的产生。对单纯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的感觉,人们平时并不能意识到。但在肢体运动时,本体感受器和皮肤感受器一起产生作用,可使人们产生有意识的运动感觉。脊椎动物的肌肉内有两种感受器:肌梭 (muscle spindle)和腱器官 (tendon organ)。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两栖动物及哺乳动物因为要对抗重力和维持姿势平衡,所以需要有本体感觉的信息输入。

肌梭是骨骼肌中的一种特殊的感受装置,位于肌肉的深部。主要梭内肌、神经末梢、梭囊与微小血管构成。梭内肌纤维的外表面被结缔组织构成的梭囊包绕,梭囊在肌梭的赤道部约有150nm的膨大,使其外观呈梭形。肌梭是检知骨骼肌的长度、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率的一种本体

食品感官实验报告

食品感官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食安1201 学号 12015001xx 姓名 xxx 实验日期 2014.12.03 一、实验原理与目的 1.描述性检验是对一种制品感官特征的描述过程。评价制品的时候要考虑所有能被感知的感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 2.评价可以是总体的,也可以集中在某一方面。 3.通过实验要求掌握用描述性检验法来评价样品的感官特性以及每种特性的强度。 二、实验材料 1.材料: 长鼻王膨化夹心卷(蛋黄口味)420g(产地:浙江嘉兴); 伊达玉米味软糖(产地:广东省揭阳市); 金丝猴奶糖(原味)118g(产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小天使鲜米饼270g(产地:浙江杭州); 上好佳酸奶味硬糖(产地:上海市); 上好佳话梅糖(产地:上海市); 达利低糖海苔饼(产地:四川成都市); 达利香葱咸饼130g(产地:福建省泉州市); 饮用纯净水。 2. 检验容器:足量味碟或一次性水杯,要求清洁、干燥。 三、实验步骤 1.被检样品的制备 为评价员准备好所需容器及饮用纯净水,按样品种类分装样品,并呈送给评价员。 2、品评检验 (1)将按照准备表组合并标记好的样品连同问答表一起呈送给评价员。 (2)每个评价员品尝四组样品,品评后对样品各特性打分,并填好问答表。(后附问答表) 四、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回收得的32份问答表统计酸味类型及甜味类型的数据,即样品一(上好佳酸奶味硬糖)、样品二(上好佳话梅糖)、样品三(伊达玉米味软糖)、样品四(金丝猴奶糖)的数据。数据汇总如下: 1、酸味类型 各快感标度的人数统计如下:

得样品一各项平均得分: ①喜好:味道=5.69; 气味=5.03 ;口感= 5.66;整体=5.66 ②JAR:味道=3.00 ; 气味=3.09 ;口感=2.97 ;整体=2.97 表2样品二(上好佳话梅糖)人数统计数据 得样品二各项平均得分: ①喜好:味道=5.25 ; 气味=5.06 ;口感=5.25 ;整体= 5.28 ②JAR:味道=3.44 ; 气味=3.34 ;口感=3.38 ;整体= 3.34 2、甜味类型 各快感标度的人数统计如下: 表3样品三(伊达玉米味软糖)人数统计数据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分类:分布的部位 刺激的性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前表面 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正常人眼处于静息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眼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距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

对于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是平行光,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reduced eye) 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值。简化眼和正常安静时的眼一样,正好能使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 AB(物体的大小)/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ab(物像的大小)/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nb固定不变,根据AB和Bn,可以算出物体成像的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能看清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限度:视网膜上的像小于5 μ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正常人眼的视力或视敏度有限度,该限度用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表示。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 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视敏度: 5米远处, .5mm缺口的方向, 视网膜像距为5μm, 眼视力正常定为1.0 (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入眼内光线不是平行的,需进行调节: 1.晶状体前凸 2.瞳孔缩小 3.两眼轴向鼻中线会聚 (四)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1.近视近点前移 轴性近视 屈光近视 2.远视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近点远移。 3.散光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 4.老视近点远移;

生理学—感觉器官知识点

感觉器官 1感受器是专门感受刺激的特殊结构。感觉器官除包含感受器外.还有一些非神经组织的附属结构,这些附属结构有利于感受器实现其感受功能,如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所组成,能够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眼视近物时的调节反应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三个方面 眼的折光异常有近视、远视和散光等。 近视近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由于角膜和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力过强矫正近视眼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眼的前面加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远视远视眼主要是由于眼的前后径过短,多为遗传所致·矫正远视的办法是佩截合适的凸透镜 散光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折光面在某一方位上的曲率增大,而另一方位的曲率减小,这样透过角膜射入眼内的光线扰不能同时在一个平面上聚焦,造成物像变形或视物不清,这些情况都属于散光.矫正散光眼要佩截合适的柱面镜,使角膜的曲率异常得以纠正。 3.视网膜能感受光线刹激的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部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位。 黄斑的中央凹处最为密集,而且这里的视锥细胞较为纤细,形成最强视力。 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位,越近中央数量越少,在中央凹处,则几乎全无, 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聚焦于此处的光线不能被感受,形成生理性盲点。 当维生素A缺乏时,将影响人在暗光下的视敏度,引起夜盲症。 关于色觉的产生原理,现在广泛采用“三原色学说”。该学说认为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视锥细胞, 能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称之为感红视锥细胞、感绿视锥细胞和感蓝说锥细胞 不同波长的光线刹激视网膜时,这三种视锥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因而产生不同的色觉。 4.视力亦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距离最小的两点的能力。视力的强弱可用能分辫两点的最小视角为指针 5.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光所测得的视野大小不一样,白色视好最大,其次为青蓝色,再次为红色.绿色视野最小。 6.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气导和骨导。 气导: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和前庭窗传入耳蜗,称为气导。这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骨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经耳蜗骨质部传入耳蜗琳巴液,称骨导骨导极不敏感,一般是振动的物体直接和颅骨接触.才能引起听觉。

感官评价实验报告

食品品质评价 —描述检验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定量描述检验法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初步学会定量描述检验的方法。本实验是利用定量描述检验法评价两种品牌的西红柿薯条和薯片的总体品质,分析其感官差异。 二、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感官所能感知到的食品的各个感官特性,用专业术语形成对产品的客观描述。在本实验中,把人当做一种仪器,依靠感觉器官的感觉检查评价食品的感官指标。 三、样品及器具 1.样品:两种品牌的薯条或薯片 2.器具:一次性纸杯,托盘,纸巾,笔 四、方法步骤 1.召开信息会,熟悉产品,确定产品特性特征及强度等级,采用GB12313-90 标度A(数字); 2.确定评价方法:独立方法; 3.评价组长按定量描述检验法程序做好样品的‘描述检验问卷’; 4两种薯条/片样品以随机三位数编号,放在托盘内,呈递给评价员; 5.评价员在熟悉薯条/片产品的各项特性特征,独立品评,并填写问卷表; 5.数据处理 分组:按编号分成两大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 1-22号为第一大组(薯条), 23-44号为第二大组(薯片), 结果报告形式:用QDA图报告总体评价结果; 用方差分析报告样品间和评价员差异。 五、描述检验实验结果报告 1.实验内容 (1).涉及的问题

评价两种品牌的西红柿薯条的总体品质分析及品质差异。 (2).检验技术 采用独立评价。 (3). 制备样品的方法: 将纸盘按顺序编号,再用A5纸裁好分界纸条,需要对称一折突出立体效果,放在纸盘的正中央,按照样品制备表,将对应纸盘左右写下两种薯条/片样品的编号,再按编号将两种样品放在托盘两侧内,呈递时一定要将编号正对评价员面前; (4).是否使用了对照物:无 (5).检验条件: A.评价员(初级)人数:44人二组 B.特性特征的目录与定义: 产品特性特征及强度评价表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 2、感觉器官 3、适宜刺激 4、感受器电位 5、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6、近视 7、远视 8、暗适应 9、气传导 10、微音器电位 11、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12、视力 二、填空题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对一种感受器来说,最为敏感的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__________ 。 3、眼具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两项功能。 4、眼的折光组织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角膜,能使眼的折光度发生改变的是晶状体。 5、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反应有晶状体凸度增加、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 6、眼注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________ ,晶状体的折光力_______。 7、眼的屈光能力异常有近视、远视、散光。 8、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可引起近视。 9、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

部,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10、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能重新分布。被消耗了的视黄醛则由维生素 A 补充。 11、视网膜中具有分辨颜色能力的感光换能系统是视锥系统。 12、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13、在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视野不同,其中白色的视野最大,绿色的视野最小。 14、声波由外耳向内耳传入包括气传导与骨传导两条途径,其中以气传导为主,因为它有增压效应。 15、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 ________ 。 16、鼓膜和听骨链构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的传导途径。声波经此途径传入 内耳时,其振动幅度减小,振动强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增压效应。 17、咽鼓管具有平衡咽鼓管内压压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对维持正常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18、根据行波学说原理,基底膜底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基底膜顶部主要感受低频声波。 19、耳蜗管基底膜上的 _______________ 是声音感受装置。 20、基底膜的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以____________ 的方式向耳蜗顶部传播。 21、根据行波学说,声波频率愈低,基底膜上出现最大振幅的部位愈靠近________________。 22、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还可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称为____________ 电位。 三、选择题 1、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B A 、受体B、感受器C、分析器 D 、感觉器官E、特殊器官 2、下列结构中,哪个属于感觉器官( D ) A 、痛觉感受器B、冷敏神经元C、本体感受器D、前庭器官E、触觉感受器 3、下列哪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会产生主观上的特定的感觉(E) A 、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 C 、嗅觉器官 D 、味觉器官 E、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感觉器官的功能(6)-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感觉器官的功能。 1.何谓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和单眼视觉有何不同? 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双眼都在头部的前方,两眼的鼻侧视野相互重叠,因此凡落在此范围内的任何物体都能同时被两眼所见,两跟同时视某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有些动物的两眼分布在头的两侧,两眼视野完全不重叠,左眼和右眼各自感受不同侧面的光刺激,称单眼视觉。用单眼视物时,有时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觉,这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单眼运动而获得的。用双眼视物时,两眼视网膜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像,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物体时对它的左侧面要多看到一些,右服对它的右侧面要多看到一些,这样,来自两眼的图像信息经过视觉中枢处理后,便可产生一个有立体感的物体的形象。故双眼视觉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可产生立体视觉。 2.简述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生原因。两者看物时在调节上有何区别?如何矫正? 近视眼与远视眼都属于非正视眼,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不需调节或只作较小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视近物时,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也聚焦在视网膜后方,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近视眼视远物时需要调节而视近物时不需调节,而远视眼无论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因此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后进入眼内,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则需戴凸透镜矫正。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八章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专门感受刺激的特殊结构。感受器官除包含感受器外,还有一些非神经组织的附属结构,这些附属结构都是有利于感受器实现其感受功能,如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本章主要讨论眼和耳这两个特殊感官的生理。 第一节感受器 一、感受器的生理意义 感受器根据感受刺激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根据所在部位又可分为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两大类。 外感受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送到中枢,能引起主观上清晰的感觉,并能精确定位,如声、光、触、味等的感受器。这是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内感受器能感受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如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肺牵张感受器等。来自内感受器的冲动,到达中枢后,往往不引起主观意识上的感觉,或只产生模糊的感觉,不能精确定位;它们对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维持机体完整统一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各种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虽有其特殊性,但其功能活动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的刺激形式,这种刺激形式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例如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声波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这一特性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使机体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行精确分析,从而产生精确的反应。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所能感受的刺激形式不同,但无论是机械能、光能、热能或化学能等刺激形式,通过相应感受器的作用后,都能转换成生物电,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中枢,这是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刺激强度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实验证明:刺激强度大,从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频率高;反之,刺激强度小,则感受器发放冲动的频率也低。说明感受器是以不同频率的神经冲动来反映刺激强度的。至于感受器如何将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转换为不同频率的神经冲动,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经一段时间后,传入冲动的频率将逐渐降低;如果刺激能够引起主观感觉的话,感觉也将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各种感受器适应现象出现的快慢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痛觉感受器就不容易产生适应,而嗅觉、触觉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出现则很快。“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是这个道理。感受器适应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第二节视觉器官 视觉功能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来完成的,眼是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眼的结构可分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大部分。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所组成,能够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感光系统是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视网膜,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并发放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一、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一)眼的折光成像 眼折光成像的原理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似,但要复杂得多。因为眼的折光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凸透镜,而是包含角膜、晶状体等折光率不同的折光体,而且它们的曲率也不一致。为便于理解,通常用简约眼说明眼折光系统的功能(图9一1)。 简约眼假定:空气与眼内容物是一个简单的界面,眼内容物又象水一样均匀,折光率为1.33,这样只需确定几个假定点,即可作出眼内的成像图。实测结果证明,凡在眼前6米以外直至无限远处的物体。由它们发出或反射而来的光线,近于平行,折射后均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倒立的实像。这表明正常人眼处静息状态不进行调整时,其折光系统的后主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至于本来是倒立的像为什么却被人们看成正立的影像?这是因为视觉已经由大脑皮层作了调整。这种调整是从婴儿时期起就借助于其它感觉(特别是皮肤感觉)而逐渐形成的。 (二)眼的调节 根据上述眼折光成像原理,人眼处于静息状态时,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光线,经折射后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可以产生清晰的视觉,通常把眼在静息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最远之点称为远点。6米以内的物体,由于距离移近,入眼光线由平行变为辐射,经折射后聚集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不能清晰成像。然而正常人也能看清,特别是青少年可看清近到眼前10一15厘米的物体。这是因为随着物体的移近,眼会发生相应的调节反应,使物像总是落在视网膜上的缘故。眼视近物时的调节反应包括晶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当感受器受刺激时,刺激虽在持续,但其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 ) A.抑制 B.疲劳 C.适应 D.衰减传导 2.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 A.晶状体变凸 B.瞳孔缩小 C.双眼会聚 D.眼轴变短 3.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能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 ) A.角膜反射 B.视轴会聚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眼的调节 4.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 A.角膜曲度增大 B.瞳孔缩小 C.晶状体曲度减小 D.晶状体曲度增大 5.眼处于静息状态时能够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最远之点为( ) A.焦点 B.远点 C.主点 D.节点 6.对近视眼的错误叙述有( ) A.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所致 B.近点较正常眼近 C.因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超过正常所致 D.远点移远

7.对远视眼的错误叙述有( ) A.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所致 B.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 C.看远物时需要调节 D.近点移远 8.凸透镜适用于( ) A.近视眼视远物 B.远视眼视近物 C.散光眼 D.青光眼 9.圆柱镜适用于( ) A.近视眼 B.老花眼 C.远视眼 D.散光眼 10.缺乏某种视锥细胞时,可能导致( ) A.夜盲症 B.色盲 C.色弱 D.青光眼 11.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 A.视神经乳头 B.黄斑 C.视网膜周边部 D.视网膜中央凹 12.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 ) A.瞳孔近反射 B.瞳孔对光反射 C.角膜反射 D.幅辏反射 13.对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 ) A.红、蓝、紫 B.红、黄、黑 C.红、绿、蓝 D.红、黄、蓝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十章感觉器官 学习要求 1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了解光的折射与眼内物像的形成。 3掌握简化眼;眼的调节;眼的折光与调节能力的异常。 4熟悉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5掌握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力、视野、暗适应与明适应。 6熟悉传音系统——外耳与中耳的功能;声音感受器,声音传导的行波学说;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微音器电位。 7了解前庭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各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是: A听觉器官B视觉器官 C前庭器官D嗅觉器官 E味觉器官 2视觉器官的感觉器是: A视神经B感光细胞 C角膜D晶状体 E玻璃体 3眼的折光系统不包括: A角膜B房水 C晶状体D玻璃体 E视网膜 4眼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瞳孔的大小B角膜的折光系数 C房水的折光系数D晶状体的弹性 E玻璃体的厚度 5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的调节功能称为: A辐辏反射B瞳孔近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D角膜反射 E折光调节反射 6远处物体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是: A近视B远视 C老视D散光 E斜视 7对远视眼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眼的折光力过弱 C近点较正视眼短 D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后

E可用凸透镜矫正 8视物精确性最高的部位在: 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 C生理盲点D视网膜周边 E以上都不是 9视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感色素为视紫红质 B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分 C对光的敏感度较差 D能分辨颜色 E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10对近视眼的叙述, 错误的是: A眼球前后径过长B近点较正视眼远 C眼的折光力过强D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前E可用凹透镜矫正 11悬韧带的放松可使: A瞳孔缩小B水晶体曲度增加 C水晶体曲度减少D角膜曲度增加 E角膜曲度减少 12黄斑的中央凹处视敏度最高,是因为: 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B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聚合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D视锥细胞多而集中,联合联系 E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都多,单线联系 13散光眼的产生原因为: A水晶体曲率半径过小B眼球前后径过长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D眼球前后径过短E睫状肌疲劳或萎缩 14与声波传导和感受无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A鼓膜B基底膜 C听骨链D毛细胞 E咽鼓管 15声波传入内耳主要途径是: A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耳 B外耳→鼓膜→鼓室空气→蜗窗→内耳 C外耳→鼓膜→听骨链→蜗窗→内耳 D咽鼓管→鼓室空气→前庭窗→内耳 E颅骨→颞骨骨质→耳蜗内淋巴 16中耳结构不包括: A鼓膜B听小骨 C鼓室D基底膜 E咽鼓管 17巨大爆炸声响时,迅速张口有助于保护: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试题和答案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试题和答案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receptor) 2.感觉器官(sense organs) 3.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 5.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6.感觉编码(sensory coding) 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 8.本体感觉(propr ioception) 9.视敏度(visual acuity) 10.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 11.远点(far poin t of vision) 12.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13.近视(myopia) 14.盲点(blind spot) 15.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16.明适应(light a daptation) 17.视野(visual field) 18.听阈(hearing threshold) 19.最大可听阈(maximal auditory thre shold) 20.听域(audible area) 21.气传导(air c onduction) 22.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23.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 二、填空题 24.感受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电位,其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呈,因此,不具有的性质。 25.快痛是一种“痛”,快痛由纤维传导;而慢痛是一种“_痛”,由_ 纤维传导 26.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须通过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依次为,,和。 27.简化眼模型,是由一个前后径为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光率为,此球面的曲率半径为。 28.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和。 29.视近物时晶状体,视远物时晶状体。 30.光照愈强,瞳孔愈;光照愈弱,瞳孔愈,称为反射,其反射中枢在。 31.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表现为近点移,所以看近物时需戴适

生理学感觉器官习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感受器 2. 感觉器官 3. 近点 4. 瞳孔对光反射 5. 视力 6. 视野 7. 明适应 8. 暗适应 9. 眼震颤 10. 听阈 二、填空题 1. 视细胞是感光细胞,分 _____ 和 _____ 两种。 2. 眼是视觉的 _____ ,其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_____ 的电磁波。 3. 眼的折光系统由透明的 _____ 、 _____ 、 _____ 和 _____ 组成。 4. 视觉是由 _____ 、 _____ 和 _____ 的共同活动完成的。 5. 眼的调节主要靠 __ __ 的改变、 _____ 和 _____ ,以上三者合称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 6. 睫状肌受 _____ 纤维支配,当视近物时睫状肌 _____ 晶状体 _____ ,因而折光力。 7. 非正视眼包括 _____ 、 _____ 和 _____ 三种,可分别用 _____ 、 _____ 和矫正。 8.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 _____ 处,而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 _____ 部。 9. 明适应时间 _____ ,而暗适应时间相对 _____ 。 10. 夜盲症是由于 _____ 缺乏,而引起 _____ 减少所致。 11. 颜色辨别是由 _____ 完成的。 12.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 _____ 。 13. 具有感受色光功能的是 _____ 系统,而只具有区别明暗功能的是 _____ 系统。 14. 远视眼时,远处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 _____ ,近处光线则聚焦于视网膜之。 15. 晶状体弹性减弱,则眼的调节能力 _____ ,近点变 _____ 。 16. 只在白昼活动的动物,其视网膜中的感觉细胞主要是 _____ ;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则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主要是 _____ 。 17. 听觉器官由 _____ 、 _____ 和 _____ 三部分所组成。 18. 听骨链硬化可导致 _____ 性耳聋,耳蜗病变将导致 _____ 性耳聋。 19. 球囊和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 _____ 运动,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 _____ 运动。 20. 耳蜗 _____ 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耳蜗 _____ 部则主要感受低频声波。 21. 声波刺激引起耳蜗产生 _____ 电位,再由它引起听神经兴奋。 22. 感音性耳聋的 _____ 导与 _____ 导同样受损。 三、判断题 1. 远视眼的近点较远。 ( ) 2. 视近物时瞳孔缩小,此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 ) 3. 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是一种神经反射。 ( ) 4. 当悬韧带放松时可使晶状体曲度增大。 ( )

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A型选择题 1.在折光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角膜B.房水C.玻璃体D.晶状体E.睫状体 2.视近物时使之聚集成像在视网膜上的主要调节活动是 A.角膜曲率半径变大B.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变小 C.晶状体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D.眼球前后径增大E.瞳孔缩小 3.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A.枕叶皮质B.丘脑外侧膝体C.中脑D.脑桥E.大脑皮层 4.下列关于近视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眼球前后径过短B.眼的折光力过强C.平行线聚集于视网膜前 D.可用凹透镜纠正E.多为用眼不当所致 5.要凹透镜矫正的是 A.近视B.远视C.散光D.老视E.斜视 6.散光眼产生的原因多半是由于 A.眼球前后径过长B.眼球前后径过短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D.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E.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大 7.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原因是 A.视锥细胞多而集中,聚合联系 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联系 C.视杆细胞多而集中,直径最小,单线联系 D.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大,单线联系 E.视杆细胞多而聚合联系。 8.视黄醛可由下列哪种物质转变而来 A.维生素D B.维生素E C.维生素A D.维生素K E.维生素C 9.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视紫红质过多 B.视紫红质缺乏 C.顺视黄醛过多 D.视蛋白合成障碍 E.视锥色素缺乏 10.飞机上升和下降时,服务员向乘客递送糖果,使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 于调节 A.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C.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D.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E.前庭器官的功能 11.大多数色盲可能的病因可能是 A.遗传因素 B.缺乏维生素A C.视紫红质合成不足 D.视网膜病变 E.视蛋白合成不足 12.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主要影响 A.在明处的视力 B.在暗处的视力 C.颜色视觉 D.立体视觉 E.双眼视觉 二、填空题

生理学教材 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The functions of sense organs) 本章导读 感觉使人类认识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它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察觉,涉及复杂的生理及心理过程。感觉形成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机体通过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获取了丰富的环境信息,最简单的感受器是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一些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连同附属结构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和适应现象是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器官主要有眼、耳、皮肤、舌和鼻等。人类对自然界的印象和记忆,大约70%~90%以上是通过眼睛看到的。人眼可感受到的电磁波范围是370~740nm。眼通过自身的折光系统将视物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物成像经视网膜光感受器的感光换能和编码作用后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视觉中枢。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包括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杆系统的光敏感度高,能感受到弱光刺激引起视觉,但仅能区别明暗,分辨率低,而且视物无色觉;视锥系统的光敏感度低,只被强光刺激激活,但可辨别颜色,看清楚物体细节,故分辨能力高。视锥系统功能不全时,可以引起色弱甚至色盲。听觉器官可感受到外界的声波振动,适宜刺激是16~20 000Hz的空气振动疏密波。听觉形成过程包括声波经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到耳蜗后引起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通过科蒂器官中毛细胞的感音换能作用,由听神经以特定的动作电位频率及组合形式编码声音信息,传送到听觉中枢引起听觉。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需要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感受器传入冲动所致反射活动的协同作用,以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构成的前庭器官传入冲动引起的反射最为重要。半规管主要感受机体旋转变速运动,而椭圆囊和球囊则主要感受直线变速运动。味蕾由多个味觉细胞聚集而成,味觉细胞顶端的纤毛是味觉感受的关键部位,人类的味觉系统能分辨由四种基本味觉即酸、甜、苦、咸组成的多种味道。嗅细胞上的嗅纤毛可以感受到空气中气味化学物质的刺激,并将刺激能量转换成嗅神经冲动传至嗅觉中枢,引起嗅觉。人类可辨别的气味约2 000~4 000种,由至少7种基本气味组成: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 人和动物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当感觉刺激的强度足够大时,感受器可以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成为生物电信号,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到达不同的感觉中枢,经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后形成相应的感觉(sensation)或知觉(perception),并且引发不同类型的反应。 广义的感觉是指有意识或下意识对外界或内在刺激的察觉,包括感觉形成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两个部分。其中感觉形成的生理过程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以及皮层中枢三个部分的活动共同完成的,本章将重点讨论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General physiology of sensory receptors)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nsory receptors and sense organs)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感觉器官的功能(6)-生理学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感觉器官的功能(6)-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感觉器官的功能。 1.何谓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和单眼视觉有何不同? 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双眼都在头部的前方,两眼的鼻侧视野相互重叠,因此凡落在此范围内的任何物体都能同时被两眼所见,两跟同时视某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有些动物的两眼分布在头的两侧,两眼视野完全不重叠,左眼和右眼各自感受不同侧面的光刺激,称单眼视觉。用单眼视物时,有时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觉,这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单眼运动而获得的。用双眼视物时,两眼视网膜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像,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物体时对它的左侧面要多看到一些,右服对它的右侧面要多看到一些,这样,来自两眼的图像信息经过视觉中枢处理后,便可产生一个有立体感的物体的形象。故双眼视觉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可产生立体视觉。 2.简述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生原因。两者看物时在调节上有何区别?如何矫正? 近视眼与远视眼都属于非正视眼,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不需调节或只作较小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视近物时,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也聚焦在视网膜后方,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近视眼视远物时需要调节而视近物时不需调节,而远视眼无论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因此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后进入眼内,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则需戴凸透镜矫正。

生理学第九章__感觉器官的功能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receptor) 2.感觉器官(sense organs) 3.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 5.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6.感觉编码(sensory coding) 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 8.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9.视敏度(visual acuity) 10.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 11.远点(far point of vision) 12.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13.近视(myopia) 14.盲点(blind spot) 15.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16.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17.视野(visual field) 18.听阈(hearing threshold) 19.最大可听阈(maximal auditory threshold) 20.听域(audible area) 21.气传导(air conduction) 22.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23.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 二、填空题 24.感受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电位,其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 呈,因此,不具有的性质。 25.快痛是一种“_______痛”,快痛由_______纤维传导;而慢痛是一种“_______痛”, 由_______纤维传导 26.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须通过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依次 为,,和。 27.简化眼模型,是由一个前后径为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光率为,此球面的曲率半径为。 28.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和。 29.视近物时晶状体,视远物时晶状体。 30.光照愈强,瞳孔愈;光照愈弱,瞳孔愈,称为反射,其反射中枢在。 31.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表现为近点移,所以看近物时需戴适

生理学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试题二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试 题二》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感觉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共同活动的结 果。( )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眼的折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光学系统,光学介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进入眼内的光线,在 _________处折射最强。(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4、当眼看近物时,睫状体中的环状肌 __________,悬韧带________,晶状体 __________,其曲率_______,折光能力_________。() 5、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表现为近点 ________移。() 6、矫正近视眼可配戴适度的__________,矫正远视眼可配戴适度的_________,矫正散光眼可配戴合适的______________,老视眼看近物时要配戴适度的 ____________。() 7、光照愈强,瞳孔愈 _________;光照愈弱,瞳孔愈 _________。() 8、人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即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其功能是感受___________;后者主要分布于 ___________,其功能 是感受 ____________。() 9、视紫红质是__________内的感光色素,该物质对光的敏感度 _________。 ()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填空题)

24.感受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其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呈比例,因此,不具有“全或无”的性质。 25.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须通过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依次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6.简化眼模型,是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光率为1.333,此球面的曲率半径为5mm 。 27.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双眼球会聚。 28.视近物时晶状体变凸,视远物时晶状体变扁平。 29.光照愈强,瞳孔愈小;光照愈弱,瞳孔愈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反射,其反射中枢在中脑。 30.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晶状体弹性减弱,表现为近点远移,所以看近物时需戴适当焦度的凸透镜。 31.近视眼的原因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 32.视网膜上存在两种直接感受光刺激的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33.视紫红质是从视杆细胞细胞中提取出的感光色素,它在暗处呈紫红色,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视黄醛。 34.当血液中维生素A含量过低时,将影响视紫红质的合成,可引起夜盲症。 35.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感受器电位一样,表现为一种超极化型的慢电位,而其他类型的感受器电位一般都表现为膜的去极化。 36.按照三原色学说,设想在视网膜上存在对红,绿,蓝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37.最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表现为不能分辨红色,绿色,绝大多数色盲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38.在视网膜的神经通路中,只有___神经节,,细胞及少数无长突细胞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在信息到达这些细胞之前,视觉信息主要依赖电紧张性扩布的方式传递。39.暗适应实际是人眼在暗光下,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升高的过程。 40.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绿色视野最小。

第10章 感觉器官

人体生理学第十章感觉器官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眼的调节2.瞳孔近反射3.视力4.视野5.暗适应 二、填空题 1.眼的调节主要包括____晶状体的调节___________、__瞳孔的调节_____________和______眼球汇聚的调节_________。 2.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___近点______,这个距离越近,表明晶状体的弹性越_______好____。 3.正常声波传入内耳主要有两条途径,它们是___气传导________和___骨传导________。正常听觉的引起主要是通过_______气传导________实现的。 4.外界进入眼内的光线作用到视网膜之前,要通过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即__角膜_________,__房水_____________,____晶状体___________和_玻璃体______________。5.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是感受________头部的位置_______在空间的改变和直线变速度运动,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____正负叫加速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关于视野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视野是指双眼固定注视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B.白色视野最大C.绿色视野最小D.鼻侧视野小,颞侧视野大E.检查视野有助于了解视网膜的普遍感光能力 2.视黄醛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转变而来()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D3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3.下列关于瞳孔的调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视远物时瞳孔扩大B.在强光刺激下,瞳孔缩小C.瞳孔对光反射为单侧效应 D.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E.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4.对视锥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光敏感性弱B.分辨率高C.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D.感光色素为嗜紫红质E.能分辨各种颜色 5.颜色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A.黄色B.红色C.绿色D.白色E.蓝色 6.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视蛋白合成障碍B.视紫红质缺乏C.视锥细胞功能障碍D.晶状体混浊 E.缺乏维生素E 7.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是在() A.延髓B.中脑C.丘脑D.皮层枕叶E.下丘脑视上核 8.视近物时使成象落在视网膜上的调节活动是() A.角膜曲率半径变大 B.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小 C.眼球前后径增大 D.房水折光指数增高 E.瞳孔缩小 9.视远物时,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之前的眼称为() A.远视眼B.散光眼C.近视眼D.斜视眼E.正视眼 10.声音的感受细胞位于() A.鼓膜上B.盖膜上C.内耳基底膜上D.卵圆窗上E.圆窗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