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 期末复习整理

文学理论 期末复习整理

文学理论 期末复习整理
文学理论 期末复习整理

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不同,但又是互相联系、渗透、作用的。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四要素):一、世界——文艺摹仿说,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易·系词》“观物取象”,荆浩“画者画也,读度物象而取其真”,叶燮《原诗》“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二、作者——浪漫主义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文学批评上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高扬文学“天才”。三、作品——形式主义中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形式的价值即“文学性”和“特异性”,并提出“陌生化”概念。结构主义则注重文学作品的本体价值,兰塞姆以此提出“文学本体论”。

四、读者

——文学作品是显示世界的“镜子”,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主体对象化,同时对象主体化。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

文学活动论(人类学)①人的生活活动自由和自觉,自由: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自觉: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便以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②对象化,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反映论(哲学):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其核心是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定义: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作家的独创风格是一种渐进过程。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但风格美同时又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文学意境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体现

意境: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分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意象: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有4种: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两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其中特征性是审视文学典型的重要原则,(特征是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特征可以是单个因素反应思想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一是来源于性格魅力,二是来源于灵魂深处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总情势: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时代的脉搏和动向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林冲被逼上梁山)典型人物对于典型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阿Q造反)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艺术生产论(经济学):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制作的作家和编书人,他们的产品被纳入资本运作过程中,这些人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者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者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了潜意识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特点与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不是改变原事物的特点,而是赋予原事物一种新的内涵。

情感评价: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属性在向人们展示真理的同时,也像人们显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形式创造:一个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得互动过程。既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外在形态的构造。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艺术真实的概念表述: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凡是历史中出现过的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为文学真实创造了源泉;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他的反应。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艺术真实内蕴的真实。

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将故事。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却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

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通俗地说,文学传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与发行活动。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信息源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

共鸣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净化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又一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

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方面。而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20世纪的西方文论诸流派,大致可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超越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基础的当代文论三组。第一组主要包括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象征美学、表现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文论等。第二组主要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符号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第三组超越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基础的当代文论,主要包括德里达和巴尔特的文本后结构主义、拉康的现代心理分析、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福柯和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后现代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等。

文学活动的自由性和自觉性(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导致人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三、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世界和作者、作品、读者。

表现论和模仿论的区别:1、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本体论:(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伊瑟尔:效应研究,隐含的读者姚斯:接受研究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文学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文学活动的产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宗教与巫术的区别:从产生时间看,巫术产生于史前社会,宗教产生于人类文明阶段。从世界观上看,巫术认为人能控制自然,手段是采用相应仪式,宗教对此并不认可。从表现形态看,巫术包含许多技术操作问题,宗教更多包含人生价值探讨和道德训诫问题。)游戏发生说(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席勒—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源于过剩的精力,谷鲁斯—艺术活动可以回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劳动说(是根本原因—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发生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一种人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的总称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读者、作品和作者文学活动是一种双向建构活动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1、含蓄—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2、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精神生产”,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各种思想、观念、意识、文化、艺术等活动叫做精神产品。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

精神生产的特征:一、依附性一定的精神生产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即物质生产是决定精神生产的。精神生产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二、参与性但精神生产一直是直接参与了物质产品的创造过程。是物质生产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三、能动性精神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特点,即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具有影响和反作用,精神生产通过对物质生产过程和要素的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持续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什么叫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主要心理机制为: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艺术构思方式:一、综合,具有定向性、选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二、突出,浓涂重抹、淡化背景;简化,突出最能体现本质的要素;三、变形和陌生化。

弗兰兹·卡夫卡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论海明威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风格论海明威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风格提出冰山理论,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坦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忽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加以连接与弥补的。海明威独特的语言风格即现在所说的冰山理论使他与同时期的作家不同。冰山理论的特点是语言简洁,陈述保留,对20世纪小说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明威使用精确有力的文字,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许多作家。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丧钟为谁而鸣》 语言风格形成分析海明威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做过记者。他大部分的早期小说都以第一人称叙述,并以单一的观点结束,但是,当海明威写《丧钟为谁而鸣》时,他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叙事技巧。他使用了内心独白、客观描述、迅速变化的观点和总体上比他以前的作品松散的结构。《丧钟为谁而鸣》政治语言产生《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写的小说中最严肃和有政治动机的。海明威在战争中的参与使他有了深层次的政治观点。海明威的散文朴实,简单的风格,直接且适度,尽可能避免使用形容词,用直接的新闻形式叙述故事。

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博尔赫斯的作品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神秘莫测﹑玄奥难懂的,因为他总是在作品的虚构情节中揉入真实的文献资料,并采用侦探小说的方式进行叙述,使读者真伪难辨,如入云雾,所以他的小说被称作“迷宫般的小说”。小说《永生》便是这样一部迷宫式的作品,博尔赫斯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在其中构建了一座永生之城,一座轮回的迷宫。在小说中真正能称作实体迷宫的便是那座永生者的城市,他将以重复杂乱的事物构筑的空间迷宫,直观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正是它们构成了小说中象征性迷宫存在的基础。本文即试从迷宫意识这一角度出发,对博尔赫斯的《永生》进行解读。隐喻的迷宫。博尔赫斯通过镜子将虚构和无限联系起来,是梦幻和现实互相交织,可以说镜子也是一个迷宫,一个隐喻的迷宫意象。身份迷宫《永生》中关于个人存在的思考,体现在主人公身份的多重可能性上,在这个身份迷宫里,当一个人是另一个人,是所有人时,个人的存在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永生者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存在价值,这是博尔赫斯悲观主义的显现。叙述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小说是以两个叙事层从三个视角进行叙述的。故事正文写的是主人公寻求永生是经历,正文以外的前言和后记交代了如何获得手稿以及对故事的评论。在这种双重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有以第一人称分别从卡塔菲勒斯﹑鲁福和隐含作者博尔赫斯本人的视角展开叙述,虚构了整个故事。博尔赫斯的眼中世界是虚幻的﹑神秘的﹑不可知的,因此他在小说的叙事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陷阱,真是和虚幻交错,叙述的故事本身也便成了迷宫小说《永生》,时间则是一致的重复,不断的轮回。《永生》是一部极具颠覆性的小说,主人公错乱的身份﹑相互交错的时空﹑回环往复的时间共同蕴于其中。在这座轮回的迷宫里,博尔赫斯带给我们的是对于时间和永恒的探讨和思考。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 一.理想型文学 1.概念: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2.特征: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思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 虚幻性--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手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二.诗 1.概念: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特征: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如《长恨歌》用了120句,840字,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有限的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或由过去跳跃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节维系着。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等等。采用何种跳跃结构,由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 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韵母相同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反复出现,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尾韵。诗的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三.剧本 1.概念: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场次分,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2.特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具有高度浓缩性,为了使舞台这块小天地尽量多的容纳社会生活反复广阔的内容,剧作家必须把生活写得高度浓缩、凝练,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再现在舞台上。剧本再现生活的浓缩性要求清洁结构单纯集中,只有使剧情高度集中概括,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表现功能,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茶馆》只有三幕,却表现了五十年的社会变迁,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成为一条公认的定理。跟小说相比,剧本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戏剧是直接面向观众的艺术,如果没有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舞台上必然出现冷场,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注意力。因此,集中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华农-文学理论试题汇总(大题)

24、 文学概论文字题整理 注意:第四页开始是各题详解,前三页是目录 本资料题目来源于学生自拟,答案系佚名本人整理。佚名以及众多的同学实在对某班某 些答案混乱的试题有所不满,因此依照课本重新总结答案。仅供参考。 因为老师说的题型里没有我出的那种材料分析题,因此我出的题目在下面不再列出。 题型:选择、填空、判断各10分,共30分 名词解释3道共15分,简答题共20分,800字以上论述文35分 一、解释类简答题/名词解释题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话语蕴藉? 什么是隐含的读者? 什么是话语? 什么是陌生化? 什么是文学消费? 什么是期待视野? 什么是文学批评? 什么是艺术真实? 什么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还原与异变? 什么是再现论? 什么是文学意象? 什么是创作主体? 什么是文学话语? 什么是文艺学? 什么是文学活动? 什么是意识形态? 什么是文学创作动机? 什么是象征性? 什么是诗艺性? 什么是虚实相生? 什么是含蓄? 什么是互文性? 什么是直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什么是模仿? 二、简答题 请阐述文本与世界的三种关系。 结合实例,简述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请阐述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文学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主义关于阅读“应该重视还是忽略读者”的争论的观点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具体表现? 10、 巴特在1968年赫赫有名的论文中他宣告“作者的死亡”。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11、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反批评传统》提出文学 四要素为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组成,分点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 作家为什么创作? 文学的真、善、美如何体现? 文学创造为什么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潜在图示”是谁提出的并具体阐释其主要内容?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是什么? 艺术灵感和艺术直觉的区别是什么?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 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哪儿个?试简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9、 请用你学到的知识来从本质特征、表现特征、形象特征、思维特征、鉴赏特征五方 面分析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20、 请简述文学活动发生的相关学说 21、 请简述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22、 请简述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所具有的特征 三、分析阅读题(共20分) 材料一:结构上义之滥觞常被追溯至瑞士语言学家A 的著作B (英文名: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6) A 区分了语言的两个(对立)面——它是如何被实践或被说的(他称 之为parole 或言语),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语言体系(他称之为langue 或语言)。A 用“共 时性” (synchronic )来指称语言的系统的维度,用C (diachronic )来指称语言的历史的 或时间的维度,它在时间中是如何随着它的被说或实践而存在变化。 ——Ryan 《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 1、 请分别指出A 、B 、C 分别是什么(分别为1分、1分、2分,共5分) 2、 按照A 的论述,语言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哪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如何区分?(4分) 材料二:"我的观点是,最有用的就是把'文学'视为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山赋予 某些种类的作品的一个2、 3、 4、 5 、 6 12、 13、 14、 1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