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材料概括题答题技巧及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讲中考值20分的概括题答题模板1.了解概括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向;2.了解概括题的答题模板;3.熟练掌握答题步骤,提高概括题的答题能力和得分率。
一、文言文中的概括题1.概括分析考点综述概括分析是指根据题目,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
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提取符合题意的信息。
一般中考试题涉及提取的内容有:①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②体现人物思想主张的;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⑤最能体现事物特点的词句。
筛选信息要求做到要点齐全,表达简洁确切。
“概括语段内容,理解文段主旨”是指要整体阅读文段,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对所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文段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表述要力求语言简洁,内容完整。
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2.概括的常用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作者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中考语文信息提炼与概括题透视与训练【考点透视】什么是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容提取出来并加以表述。
中考信息题应该说是这两年的一个热点,它切合了语文新课标的“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展概述〞的要求。
它主要可分两大类:文字信息类和图表信息类,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从体裁特点看,有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新闻信息等的提取;2.从材料特点看,有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及数据资料信息等的提取,大多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国外关注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3.从提取容看,有主要容、中心意思、文段要旨、人物事物特点、故事情节及言外之意等方面的提取;4.从表述要求看,多是主观表述题,具体有直接提取中心句、拟标题、一句话新闻、为新闻写导语、写总领句和总结句、用词语概括、用对联形式概括等。
【解题策略】解答信息提取题,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展:一、明确要求,分析类型。
这类试题的题目类型都很清楚,常见的信息提取题有三种类型: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类;以下定义,说特征为主的说明类;从事实和道理论据中概括观点的议论类。
这三类语段包含的要素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
因此,要准确提取这类试题信息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它们的类型,明确它们的要求。
二、筛选信息,突出主体.叙事类的信息提取题以新闻为主,考察的形式主要是拟写新闻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写作新闻导语。
这类语段往往具备人物〔事物〕、时间、地点、事情等信息,如果是多段的,而这类信息往往又集中出现在第一段,因而我们在通读材料的根底上,要细读第一段,提取要保存下来的主要信息。
由于新闻类语段考察的形式有三种,这三者要求不同,对语段信息的筛选也就不同。
针对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1.拟写新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使读者一看到标题就能了解新闻所报道的容。
因此阅读新闻时,根据新闻标题简洁、新颖、醒目的要求,我们只要筛选出主要信息,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
一、什么是内容概括?
概括:就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
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在记叙……事情。
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的区别:文章中心是通过主要内容体现出来的。
文章主要内容是指文章写了什么,文章中心是指为什么要写这个,深层含义是什么,一般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人物……的品质。
二、内容概括常见问题表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本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请简要概括。
4、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要素归纳法:找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发展、经过、结果:什么
时候+谁+在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找主干法。
缩句的主干是:谁+ 干什么;或什么东西+怎么样。
2.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摘录句段法: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往往概括全文(全段)的大意。
直接引
用或稍加修改,便可作主要内容。
4.题目拓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题目充实补充,就可得
到文章主要内容。
四、要素归纳法:
1、记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事六要素的用途:
(1)作文上:点——面
(2)阅读上:面——点
3、参考格式
(1)多件事: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一致)
(2)一件事:谁(何时何地因为什么)做了……,结果……。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初中语文中考冲刺概括能力题答题技巧一、考点内涵解说综观近两年中考针对阅读语段的考查,在概括能力方面重点考查:1.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2.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3.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4.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5.感受人物形象、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6.对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准确归纳。
中考中关于概括能力的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能迅速地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以此来掌握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反复地精读文章,做到胸中有文,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高度的概括。
二、答题技法点拨对于概括能力的试题,首先要辨其文体,再根据文体特点从如下方面进行整体突破:1.阅读记叙文以“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为主;2.阅读说明文以“确定对象、识别方法、归纳内容”为主;3.阅读议论文以“找准论点、看清论据、分析论证”为主。
以上三点可以使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着眼点和方向。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上下文,从整体入手进行宏观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反复品味和揣摩,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并且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高度概括。
同时,概括能力试题还突出了对个性化表达的考查,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等,给考生联系、想像的空间非常大,答题时,要认真揣摩题意,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地表达。
一、新闻概括类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专题讲义 材料概括 从考查的角度来看,单则材料的归纳概括题主要的题型有以下四种: 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组合 对语言材料进行解释、说明 从语言材料中提炼观点、论据或标题、中心等。
归纳概括题解答的一般思路: 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整体感知) 抓住文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 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 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 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注意比喻、象征等手法,体会其中的隐含信息。
(一)概括材料的大意或含义 例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要点,字数要求在40字以内。(4分)
材料:在滇西北,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蜿蜒而去,形成雄伟壮丽的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三江上游梅里雪山一带,覆盖着大片原始森林。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屏障。 要点: 答案:梅里雪山一带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障。 提取法:提取文字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组合
例2:试从下面材料中归纳出四种辨别人民币的方法(不超过6个字) 。将可疑币与真币对照,两币之间在纸张、图案、油墨、着色等方面有差异,有条件的可用放大镜观察底纹部分和彩色油墨的堆积。真币明显、自然、协调、统一,印刷精致。假币显得粗制滥造。 。真币一元以上,有凹印技术。可用手指反复触摸币面、主要图案及“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与这部位相邻部分比较,真币有凹凸感,假币平胶印刷,无凹凸感。真币有盲文部分凹凸感更强。至于纸张,新的真币坚挺,用手指弹声音脆,假币则声音闷。 。真币水印是造币过程中的一环,假币系仿造后再将水印盖上去,只印在币面表层。平放桌面,真币水印不容易看见,图案清晰、规则,边缘整齐,有立体感,层次、深浅过渡自然,与票面毛像一致。假币水印对光透视反而显得失真,模糊不清,呈线条状。 。为打击假币嚣张气焰,90版50元和100元票面增加安全系数,在票中加了一根金属安全线。阳光透射时清晰可辨,与币面的其他线条明显不同。而假币即使有安全线,也是印上去的,平放时就能看见。 答案:对照法 手感触摸法 观察水印法 检查安全线
例3:根据这段话,用简要的文字依次概括季风的四个特点。(每点最多不超过6个字) 季风遍于全球,分布广泛。季风的能源是永不枯竭的,只要有空气,有太阳,就有季风的能源。季风的能量大大超过水流的能量,也大于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能量的总和,一年中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在各种能源中利用季风最为简便。它不同于煤、石油、天然气,要从地下开采出来,然后再经过提炼、加工等好些复杂的过程才能使用;也不同于水能,需要先建筑高坝把水蓄起来,才能让水推动轮机运转;更不像原子能、太阳能那样需要造价昂贵的设备装置。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答案:(1)季风分布广泛(2)能源永不枯竭 (3)季风的能量大(4)季风利用简便
(二) 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组合。 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30字)(3分) 材料: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的徽剧。清乾隆55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和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年,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三十个书写格) 答案: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最后演变成京剧 京剧是由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逐步融合而成的 组合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再概括形成要求的方法叫“组合法”。
例5: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到达天津。(其他如:“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从哈尔滨到达天津。”“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三轮车到达天津。”)
例6:阅读下面的文字,给“防护林”下一个定义。(25字以内)(3分) 材料: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风速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列排行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防护林就是: 减小风力,并行排列,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许多林带。
例7:按下定义的原则,根据下面三段话的内容,为“小说的情节”下定义。 ①如果说环境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背景,那么小说的情节则是人物斗争和发展的过程。②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③也就是人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 答案:小说的情节是能够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有组织的表现人物斗争和发展过程的生活事件。 (三).对语言材料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说明、解释。 自写法:在真正理解材料的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例8、概括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12月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一句言短意深的演说:“据我所知,鸟类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请你说说他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行动重于语言
例9、请用一句话概括下段文字的含义。(12字以内)(3分) 材料:鲁国有个喜欢钓鱼的人,用名贵的香料肉桂做鱼饵,用黄金制作鱼钩,并在鱼钩上镶上银丝和美玉,还用翡翠来装饰钓绳。他拿钓竿的姿势和垂钓的位置都不错,但是,他钓到的鱼总是很少。 含义: 。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外表,要注重实效
例10:读下面一则寓言,概括其寓意。(3分)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①凡事不是举手可得的,需要付出时间和代价;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有投资的观念,甚至需要投资毅力、耐心。
从语言材料中提炼观点、论据或标题、中心等 例11、在空格内给下面的短文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白帝碧波山水欢,千帆竞渡履平川”。6月10日,奉节县100名诗人齐聚老县城依斗门,朗诵着自己的诗作,送别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门,这座古城门即将在山峡水库蓄水达135米水位时,永沉江底。84岁的老诗人余敬之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有“活杜甫”之称的他,至今创作出了3000多首诗歌。看着不断上涨的江水,老诗人朗诵着自己的诗作,眼泪直往下掉。他说,千百年来,依斗门跟瞿塘峡、白帝城一样,是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下午5点,依斗门被水淹没,标志着诗城遗址初步没入库底。此时,诗人们才依依不舍离去。 标题: 奉节县百名诗人“诵”别古城门 组合法
例1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2分)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中心论点: 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 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 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自写法
练习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较过去虽有进步,但仍不容乐观。营养学家、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名誉会长于若木呼吁,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势在必行。调查发现,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缺锌等,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发育的突出问题。许多孩子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营养不全面、不平衡,成了“豆芽菜”和“小胖墩”。 中小学生“豆芽菜”和“小胖墩”增多,推广营养餐势在必行。 2、在一条通往山区的公路的拐角处,近几个月来连续发生车祸,当地交管部门经实地调查后发现,这个拐角处正好绕过一个山坡,山坡后的公路边有一村庄,路边还有一所小学,所以经常有小学生和村民横穿马路,加上弯拐得急,公路又很窄,汽车司机没有思想准备,常常在拐弯后发现异常情况时躲闪不及,酿成车祸。找到了原因后,交管部门准备在山坡前立一警示牌,把有关情况告诉司机,以提醒司机注意。请你代拟警示牌上的内容,不超过8个字。 答:下坡弯急人多,请慢行 3、阅读下面的材料,为这则材料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在各类食品和饮料中,我国目前糖精使用量较国际标准高出14倍,已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中国消协公布了该会在全国范围内对近百种饮料含66%的饮料含各类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含糖精类的饮料达55%,这印证了国家糖业管理部门关于糖精已挤占全国糖业市场份额62%的论断,也说明了每年超出国家内销限制额的7720吨糖精的具体去向。对此问题,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已高度关注。 我国食品饮料中糖精使用严重超标 4、写出下面一则小故事中医生答话的言外之意。 罗伯特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人那样!”罗伯特非常平静地回答说:“请原谅,陛下,在我眼里,所有的病人都是国王。” 言外之意是:我对每个病人都一视同仁(每个病人在我心中同等重要)。 5、阅读下面文字,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6、某电视导演欲拍一则公益广告,三幅画面他已想好。一幅是:一条混浊的河流两岸,人们纷纷挥斧砍树。突然,暴雨倾盆而下,泛滥的河水咆哮着冲毁了家园;一幅是:青山绿水中,一座发电站的大坝屹立在河中,电线连着千万户的明亮电灯;第三幅他欲用一行15字以内醒目大字作为画面来结束这则公益广告。 请你代他书写:水可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