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自然灾害保险现状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保险现状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保险现状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保险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班级经济学13-2班

学号1306102050

姓名张林运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界对自然灾害保险这个风险管理手段的渴望也越加迫切。但目前中国的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自然灾害损失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自然灾害保险现状并结合各国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经验提出相关建议,意在能够促使我国保险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灾害保险保险体系保险产品对策

在分析我国自然灾害保险现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以下关于自然灾害保险的名词的具体定义,了解了基本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分析情况以及提出相关的措施。

自然灾害保险体系的基本概念: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与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潮。

自然灾害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通过保险形式,分散风险。

自然灾害保险体系是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巨灾保险及风险处置体系,以实现多方共担风险。

一、我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严峻

据联合国统计的数据显示,20世纪世界方位内54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有8次发生在我国。并且我国仍有大范围的潜在巨灾威胁,全国有近2/3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受到洪水威胁,近一半的城市分布在地震带上。我国自然灾害风险发生频繁,

损失逐年加重,而现有的保障体系对灾区的经济补偿和人民生活的恢复只能是低层次和小范围的。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2006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其中,绝收面积540.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7%;因灾死亡3186人,比上年增长28.7%;倒塌房屋193.3万间,比上年减少33.1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比上年增加23.8%,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而2008年无疑是继2006年后的又一个重灾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据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的最新数字显示,目前保险公司支付赔款47.6亿元,尽管保险业积极主动赔付,但赔偿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6%。就在雨雪冰冻灾害之后的短短几个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强地震。此次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其地震强度和烈度超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主要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截止5月25日,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雪灾,仅四川一省的经济损失已超过2000亿元,甘肃、陕西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500亿元和62亿元。截至6月2日,地震已致69019人遇难,373573人受伤,18627人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555.2965万人。2010年,除了举国悲痛的舟曲泥石流灾害、我国28个省份遭洪灾造成928人死亡和1.34亿人受灾、5月份江西大暴雨、玉树地震等等,受灾地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均受损毁,损失惨重,而且仍不断有次生灾害的发生。中国保监会要求“特事特办”,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处理灾区保险理赔事宜,但参与赔付的保险公司多是寿险公司,它们将会对地震造成的人身意外进行正常赔付,然而由于地震在大多数财险险种中属于除外责任,企业财产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通常不对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即使运用通融赔付原则,赔偿金额相对巨额损失仍是十分有限。随着我国经济每年高速度的增长和财富的持续积累以及我国各种资源的不断开采,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的威胁与破坏程度将不断上升。

二、我国自然灾害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自然灾害保险存在的问题

1.投保率低,保险覆盖面积小。

由于我国全民素质仍需要逐步提高,民众对于保险的认可程度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也不是很强,而且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参保的个人和企业较少,这就导致投保率低,保险覆盖面积小。

2.从保险产品的角度看。

保险业承保的各种风险几乎都把自然灾害地震、台风、冰雪等特大灾害排除在外,以规避自己的经营风险,即使承担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经过了层层的严格限制之后给予的微薄的赔付。专门针对各类灾害的险种设计寥寥无几,既有的自然灾害保险理赔标准又显得过于严苛,大大弱化其保障功能。对于寿险的意外险而言,未将因地震引发的保险事故列入除外责任条款,所以赔付情况较好,而对于财产险的家财险和企财险产品,并不包含地震责任,少数特约的地震险往往是以主要合同的附加险形式出现,且收费较高。而且,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

3.自然灾害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自然灾害损失理赔额偏低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处置的现状是自然灾害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商业保险还没有成为自然灾害风险补偿的重要手段,重大自然灾害中保险赔付率低,仅有少部分灾害事故损失能够通过保险获得补偿。在发生巨灾后的严重的经济损失的补偿与灾后的救援工作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的捐赠,主要是用于解决公共设施和最困难群体的住房恢复重建,补偿层次较低救助范围小,一般公众和企业的财产损失常常是“听天由命”。巨灾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损失却是巨大的,各种保险公司根本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如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 111亿元,保险业已给付赔款约50亿元,保险赔款占损失金额的4.5%;汶川地震截至6月28日,导致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 000亿元人民币,截至7月12日,保险公司已赔付保险金3.86亿元,预付保险金1.16亿元,保险赔款仅占损失金额的0.5‰。

(二)导致自然灾害保险体系难以有效建立的原因

1.缺乏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公民自然灾害保险意识普遍较弱,强制性的保险法律制度也相对薄弱,使自然灾害保险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法律支持。从国际自然灾害保险的成功经验看,为了确保自然灾害保险的覆盖面,包括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强制性保险制度,而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2.缺乏经营技术和水平。

经营自然灾害保险涉及地质、地理、气象、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技术门槛和投入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培训自然灾害保险专

业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还比较欠缺,保险公司无法对地震、风暴、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相对准确的衡量和把握,致使保险公司无法开发、设计出种类丰富的自然灾害保险产品,对经营自然灾害保险业务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

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直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的保险制度,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职能机构分散,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大障碍,且保险公司自然灾害风险责任没有与一般风险责任加以区分,对保险费率的厘定未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政府对自然灾害保险的保费连同其他保费一起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自然灾害保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积累制度。再保险制度也还未完善,仅靠其自身的偿还能力根本无法解决自然灾害保险的问题。

三、国外自然灾害保险体系概况

(一)法国的自然灾害保险体系

1982年法国颁布了《The French Nat System》,建立了自然灾害保障体系。承保范围包括:地震、洪水、火山爆发、海啸、地陷、山体滑坡、风暴等7类风险。通过扩展现有财产险(包括火险、营业中断险、机动车辆险等)保单保险责任的方式由保险公司经营,即任何购买上述保险保单的投保人被强制要求购买自然灾害附加险。自然灾害险费率由政府确定,包含于财产险保单费率之中,免赔率由各公司承保政策决定,但法律设置了下限。保险公司可以选择是否将自然灾害风险向国有再保险公司——法国中央信托再保险公司(CaisseCentrale de Reassurance,简称CCR)分保。中央信托再保险公司由国家预算资助,按照法定赔付的自然灾害赔付超过再保险费收入时,超过部分由国家预算支出;盈余则以基金的形式积累起来。分给CCR的保险责任CCR必须接受,并按法律规定自行提取准备金和安排再保险;一旦中央信托再保险公司的保险准备金耗尽,剩余责任由政府承担。政府作为最后的再保险人,提供最终赔付保证。

(二)挪威的自然灾害保险体系

挪威的法律规定:山体滑坡、洪水、暴风雨、地震和火山爆发等5种自然风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扩展责任,属于强制保险,其保费附加在所有售出的火险保单之中。自然灾害保险赔偿限额为实际损失的85%,即设置了15%的免赔率。

为配合强制保险的实施,1980年,挪威议会立法建立挪威自然灾害基金(Norwegian Natural Perils Pool,简称NNPP)。所有经营自然灾害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均是NNPP的成员单位。基金的作用一是在保险公司间分散自然灾害风险导致的损失;二是建立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再保险机制;三是在基金与成员单位间建立一个应对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契约。基金由隶属于政府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管理。法律规定:凡自然灾害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所有损失都必须告知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根据各公司火险费率高低及市场份额将总损失在成员公司间分摊。对每次自然灾害,委员会均会制定统一的理赔方案,以保证各公司理赔口径的一致性。

(三)墨西哥:巨灾债券

过去10年间,墨西哥一直通过采用市场融资机制的自保基金为灾后恢复工作提供资金。2006年,墨西哥在世行技术援助支持下,成为全球第一个发行巨

灾债券的主权国家。2009年10月,墨西哥发行了2.9亿美元巨灾债券。结果,三类特定风险——地震、太平洋飓风(两个地区)和大西洋飓风得到了三年期保险。巨灾债券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这为扩大投资者队伍以及降低保险费率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世行官员认为,墨西哥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示范效应不可低估,这些国家可以向资本市场转移与极端天气相关的风险,以便管理财务的不稳定状况。

(四)英国:商业运作

英国巨灾保险都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府不参与其中。例如,政府财政不对洪水保险进行任何补贴,是非强制性的,投保人在保险市场中自由选择保险公司进行投保。政府的切入点主要是通过加大防洪投入力度,兴建洪水防御设施来降低洪水风险,使洪水风险具有了一定的可保性,使私人保险公司愿意承担洪水风险。英国再保险市场相当发达和完善,商业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巨灾风险责任直接在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转移风险责任,政府对巨灾保险再保险计划没有支持,但是巨灾保险参保率很高。

(五)日本:政企联手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1966年就通过了《地震保险法》,该法律规定商业保

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建立地震保险体系。其灾后救助体系的特点是:以自助和政府

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呈现出完整的灾后应对机制。参加地震保险、再保险公司对风险的分散、社会救助和政府直接救助构成了日本抗灾的四道防线。

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日本创造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然后再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该公司除自留一部分外,按各保险公司承保的财产保险的市场份额回分给各保险公司,超出再保险公司与直接承保限额的部分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四、各国的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经验对我国自然灾害保险的借鉴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在充分吸收国外自然灾害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我们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商业化运作为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政府政策支持为重要推动力的强制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以下方面不容忽视:

1.完善自然灾害保险立法体系

加快自然灾害保险的立法工作,切实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根据我国自然灾害保险的市场需求、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以及自然灾害保险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考虑宏观的经济实力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吸收和借鉴国外自然灾害保险法律制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立法步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法律制度。

2、应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

再保险具有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能够发挥向全球分散风险的制度和技术优势。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一个国家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利用再保险扩大巨灾保险计划的承保能力。再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险公司出于控制损失、稳定业务经营、扩大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有利于改善经营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保险机制。积极培育发展国内再保险公司,大力培育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活跃再保险市场。同时,应进一步开放我国保险市场,引进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技术精湛、经营经验丰富的国际知名再保险公司和组织,构建商业再保险和国家再保险相结合的、多层级的地震风险分担机制。这种分担机制包括国内保险业承保地震风险,

向商业再保险公司分保,由国内外商业再保险公司作为再保险主体;对于超过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以上的部分,由政府管理的地震风险基金提供再保险。

3.政府积极参与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作用,借鉴国外经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政府都直接或间接介入自然灾害保险市场。因此,我国政府作为重要的承保主体之一的支持作用更多地应体现在以下方面:做好公共品的提供工作;对部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如洪水、地震等实行强制性保险,或由政府充当再保险人,由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保;建立并公布自然灾害风险景气指数,指导保险公司科学承保;利用国家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农户投保等。

4、引入自然灾害风险债券

自然灾害风险债券又称为自然风险债券或保险连结型债券,它以高收益的债券将自然灾害风险证券化,把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保险公司通过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再保险公司(SPR)来发行自然灾害债券。

自然灾害债券发行后,未来债券本金与债息是否偿还,完全依据“触发事件”是否发生。债券的偿还是附有条件的,一般在债券合同中规定,如果在约定期限内发生“触发”,那么债券持有人将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本金或利息收入,而作为发行债券的保险公司将获得一笔相应的资金,作为保险理赔的基础。如果在期限内没有发生“触发事件”,保险公司将返还投资者的全部本金,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投资回报,作为使用其资金以及承担保险风险的补偿。

美国保险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保险业能够将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中,这使保险公司有能力承保自然灾害风险,同时它也为资本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品。可以预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融合,自然灾害风险证券化的潜能将被进一步释放,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目的。具体来说,保险公司将专门负责承保自然灾害风险并将风险按损失程度不同划分几类,然后由投资银行将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证券化,组成不同产品投放于资本市场,最后完全由市场中的投资者承担风险,这样就会在最大范围内分散风险。

5、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增强保险技术支撑

我国发展自然灾害保险还需要相关的保险技术作支撑,合理地制定自然灾害保险的费率。从国外自然灾害保险衍生品的发展演变来看,一个公正客观的自然灾害损失指数可以成为开发出标准化自然灾害保险产品的数理基础。但目前在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又缺乏足够精算人才的情况下,要想精确制定我国自然灾害保险费率比较困难,如地震保险主要由于地震精算技术有限以及保险公司的费率制定权限不够,无法对风险较高的地震险种制定和执行合理费率,所以大多数财险公司没有将其列入承保的基本责任范围。因此,今后一方面需要和相关机构调查、搜集全国各地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密度、历年财产损失及分布情况,建立各种自然灾害的自然灾害数据库;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产品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专业的保险公司参与到我国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建设中来,如地震模型管理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再保险经纪公司等。(二)商业自然灾害保险产品的设计及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1、开发附加险产品

面对被自然灾害唤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应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这对于扩大承保面,分散风险,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以及行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对于涉及面很广的家财险,可通过在主险基础之上以扩展地震责任的附加险方式予以承保,且地震附加险保险金额按主险财产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由于附加险的承保责任和厘定的费率是基于主险的基础之上,其内部存在风险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在定价设计过程中应特别予以注意。

2、制定包含自然灾害保险的产品的标准

目前车险、家财险一般是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企业财产险需要扩展地震附加条款,而人身意外伤害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包含地震责任在内。有关地震风险的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中的规则各不相同,需要行业根据惯例,制订不同类别产品的行业规范。哪类产品是含地震责任,哪类是可以通过附加险形式扩展承保,哪类是地震免责等等,建议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就财产保险的16类产品制定各自的产品规则,包括条款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的释义,尤其是责任免除中的重要款项应统一制定行业规范,以避免理赔时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发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产生纠纷,损害保

险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保险关系。与此同时,应加大产品差异性的社会宣传力度,以免使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产品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便于在投保时作出合适的选择,在出险时就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初步甄别,有利于提高保险交易的效率。此外,需要对自然灾害风险制订行业纯损失费率。保险产品定价最重要的是纯损失率的厘定,由于地震保险至今尚无科学的精算基础,加之地震发生频率低、烈度高,并且损失还取决于建筑物抗震强度,地震发生的季节、时间段以及消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损失的预测难度很高。这种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难以用常规统计方法确定保险费率,对合理厘定地震风险的损失率带来了很大困难。常规险种的核心问题是费率客观合理,地震保险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积累的程度。墨西哥依照地质结构在全国划分7个保险区,每个保险区内又把投保建筑划分为6个等级,这样共有42个基本保费率,范围自0.02%至0.533%,各种修正系数的修正范围则在0.75~1.30之间。再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每年至少提供两次相关地震资讯,以随时修正再保险费率。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对日本的地震发生规律和震害特征分析研究,对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作了评价,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大小,将日本划分为4个等级,并按此等级确定基本费率。地震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等数值不同于普通灾害或意外事故容易获得并作出有效的统计分析和假设。因此,对灾害损失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开发和应用是地震保险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保险行业应加强与国家地震局、中央气象台等专业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近阶段灾害活动趋势分析、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损失开展评估,尽可能地了解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烈度,为厘定保险费率提供可靠的数据。

3、考虑自然灾害产品服务的特殊性

自然灾害保险产品有别于常规的商业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特殊情形,对理赔阶段的被保险人义务等作出具有特殊情形下可操作的条款规定,以便与保险公司的自然灾害理赔特殊作业流程相匹配。例如,对于索赔时保险合同无法提供的问题,预付赔款的规定,是否可以不在保险公司认定的医院救治等等,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自然灾害发生能够得到快速救治和快速理赔服务的合同规定。家财险中最好能设计房屋被毁坏后,安置居所的每日补贴经费,使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

4、加强自然灾害产品的销售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四章第99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法》第四章第100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在既定产品保障范围和费率浮动范围内操作,将使前期的产品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过低的费率将使分保受影响,积聚过高的自然灾害风险,对承保公司乃至行业造成威胁。同时,关于自然灾害风险在《保险法》第四章第101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计算办法和自然灾害风险安排计划,应当报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相关法规,从自身的偿付能力出发,在优化业务结构的过程中,调整产品结构和风险结构,确定年度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风险的容忍度,进而落实在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核保政策之中。同时,应当与专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咨询公司合作,引入地震自然灾害模型,模拟测算不同风险等级所可能导致的最大损失,科学地应用再保技术来锁定自身的自然灾害损失,保证整体经营的稳定性,形成连续的风险管控链,确保总体经营风险处于可控制状态。

5、加强自然灾害的防灾防损

在地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和强化“防重于赔”的防灾防损理念,通过改善社会基础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财产和人身的出险率及损失程度。例如,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日本神户大地震,神户市内超过80%的死者是由于建筑物倒塌。地震后,日本政府先后3次对《建筑基准法》加以修订,大大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级别,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17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社会应重视防灾救灾规划,减轻灾害发生后的损失程度,抗灾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生命线规划(水、电、气、交通、通讯)以及医院和学校等重点工程。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保险标的风险评估,对于承保的重点单位、企业的房屋、厂房、库房等定期进行防灾安全检查,向客户提示风险,防患于未然,降低出险率。

6、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巨灾来临,遭受损失的主要是公民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以及社会团体和企业的财产。而这些受灾群体又恰好是投保主体,因而巨灾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也对投保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提高公民个人及企事业团体对巨灾的认识以及发生自然灾害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其投保意识。在投保时,应向保险人如实告知、提供保险标的的相关资料;在平时应提高管理水平,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发生风险时,投保人应主动、积极地进行恰当、正确的自救,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增强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全民文化,积极引导民众参保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帮助民众提高风险意识和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总结:大量的经验表明,只有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合作的自然灾害保险机制,才能解决自然灾害保险需求供给不足的问题。只有政府积极为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创造出有利的外部环境之后,保险公司才能通过其自身努力,真正使自然灾害保险市场走向良性发展。作为自然灾害产品提供者之一的保险公司,在向社会提供自然灾害保险保障的同时,应关注自身的安全性,包括经营机构的建筑风险评估,从业人员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紧急预案的制订、完善和演习,承保、理赔、财务档案的管理,经营数据的保管及备份,必要的抗灾物资储备,应对自然灾害的查勘作业设备的配置等等。只有具备更高的风险意识及应对准备,方能体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专业价值,面对自然灾害,商业保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保险服务,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有保险可买,有赔付可赔”。在研究自然灾害保险的道路上面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我们还有后来人不断去征服。相信伴随着自然灾害保险的探索不断深入,自然灾害保险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双,保险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45.

[2]2006中国保险市场年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8.

[3]杨凯,齐中英,岳上植.我国巨灾保险再保险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4][美]Treschmann,J.S.,等.风险管理与保险:第11版[M].斐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赵苑达.再保险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马莉.巨灾债券与巨灾保险风险分散[ 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

[7]杨宝华.政府在巨灾保险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 J ].上海保险,2008.[8]吴秀君.激励减灾的洪水保险契约设计[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1(2):52-55.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据统计,截至2004年12月8日,共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75个营业机构(含筹建)。40家公司中,寿险公司有23家,财险公司有14家,再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有3家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和2家外资保险公估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保费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中资保险公司增速的2到3倍。到今年上半年,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7.1%;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2%。而同期,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只有23%;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只增长了6.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保险市场年均增长超过30%。不过,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购买了保险,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尽管购买保险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人身保障的意识。简单一个10%加上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得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2010-2015年中国保险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农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2008年,保险业积极参与抗击突如其来的两场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保险业务较快增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损失补偿功能逐步发挥。2008年截至11月底,全国实现保费收入9150.5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59.1亿元,增长17.5%;人身险保费收入6991.4亿元,增长51.8%。2008年前11个月,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已达2675亿元,同比增长32.7%。在抗灾救灾中,保险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分别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支付赔款55亿元和10亿元。 2009年,保险业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战胜种种困难,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财产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保费收入2875.8亿元,同比增长23.1%。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261.5亿元,在上年增速较高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0.9%。全年赔付3125.5亿元。 2010年以来保险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积极变化,总体上呈现“快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特点,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1-9月,全国保费收入11299.1亿元,同比增长31.7%。

《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中央应急救助资金的拨付48小时救助到位。错误 2. 我国冬春救助的标准是每人一般一天保证一公斤粮食。错误 3. 县级民政部门在该县发生灾害之后,造成死亡或者是失踪有20个人以上,向省级民政部门、地市民政部门报告,并且两小时内上报民政部。错误 4. 自然灾情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是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负责。错误 5. 程序建设的关键是要对于日常行政工作进行具体化的规范,制定出各种类型的工作操作规程。正确 6. 任何一种管理系统,如果缺乏系统的工作机制,就不可能得到较好地落实。正确 7. 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意味着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正确 8. 专家最高预测,北极将要全面融化,未来100年海平面上升3米。错误 9. 灾害管理、应急救助,已经和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整个未来的生产力布局密切联系起来。正确 10. 汶川地震是我国政府第一次邀请国际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灾,同时也呼吁各国支援。正确 ■. 工作系统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需要因时因势推进工作系统的不断创新。正确 ■. 全球气候变暖绝不是危言耸听,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性天气现象已经不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 国际最低救助标准是10美元。错误 ■. 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有很强的社会性,但不具有政治性。错误 ■. 按照“()”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 B.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 ()负责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 D.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二、单选题 1. ()应当加强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C. 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 2. 以( )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C. 国家减灾中心 3. 按照( )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C. 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 4.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C. 减灾委主任 5.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 D. 地震灾害保险 6. 下列哪个选项不需要()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D. 预备役 7. 未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影响防洪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的罚款。 D. 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8.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 A. 平顶式结构 9. 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计划。 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0. 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都不会少于() B. 两亿 ■. ()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D. 中央财政 ■.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制度。 B. 统一发布 ■. ()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A. 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 组织指挥系统,主要是重新加强了() A. 最高的减灾协调机构 ■.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 )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A. 一级响应■. 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 )A. 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 )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A.1 ■. 军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所需要的燃油,由()组织保障。D. 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部队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 三、多选题 1. 捐助种类包括() A. 经常性的捐赠 C. 对口捐助 D. 集中性捐助 2. 四位一体的组织实施体制包括() A.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 B. 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 C. 救灾司 D. 国家减灾中心 3. 汶川地震的特点包括() A. 地震的强度大,涉及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 B. 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震中位于灾区较为边缘的地方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班级:投资Q1041 姓名:谭志华学号:100307025 摘要: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保险改革深入推进 多家保险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上市。通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经营理念明显转变,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基础上,保险业积极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 (六)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 (七)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 (八)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大雾、雷电、冰雹、暴风雪、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保证*****及所属各单位的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及所属各单位造成的损失,为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1.2 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以及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3 应急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防灾减灾为中心,科学应对灾害,不断提高*****及所属各单位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身安全,确保设备安全。努力做好各种自然灾害的一切应急工作和紧急支援等工作。 (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抗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实行各级行政责任人负责制,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时,*****有关部门和所属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3)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服从广西区政府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原则。 (4)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重。抢险救灾工作要树立“安全第一,质量为重”的思想,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程,保证工作安全、保证抢险救灾质量。 1.4 应急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应对和处理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一)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

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目前监管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分析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制化的建设,使外资公司进入市场更加有法可依,保监会也努力提高保险市场的专业化监管水平,也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法的制订和监管工作透明度,加强了监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模化的建设。这两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明显快速化,

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论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历经十几年的谈判,2001年中国终于加入了WTO,入世后的中国在迎接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经济蓬勃发展,保险业,作为金融方面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在得到不断的完善。 回首入世前与入世后近十年间的中国保险市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保险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也看到仍需不断完善。入世前,我国保险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状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国有独资保险高度垄断。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保费仅占GDP的百分之一点几,远低于当时西方国家的8%—10%,世界排名仅占80位左右。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当时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四、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 入世后,中国的保险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克服以往缺陷,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加快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步伐,提高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垄断格局打破。保险市场经历着由寡头垄断到多方竞争的过渡阶段。目前,中国共有保险公司一百多家(包括许多外资公司),以往的国有保险公司几家独大现象也得到了改善。二、发展迅猛,保险业务总量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9年,全年保费突破一万亿。三、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保险公司的经营逐渐规范化、现代化,产寿险分业经营,电脑和网络在公司日常经营中的普遍运用已初见端倪。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家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发展,在抓住机遇扩大规模的同时又抓好管理,以期适应长期的发展和竞争。四、.中介机构不断发展。代理人队伍不断扩大,并已开始通过经纪人进行销售的方式,其他各种提供保险服务的咨询、公估机构也在增多。五、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保险法》得到修改,相关配套法律的出台,监管体系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监管机构、同业公会和公司自律的三级监管架构得到形成。保监会、行业协会等的成立在规范市场,改善市场环境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在保险业得到一些改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一、保险市场结构仍然分布不均衡,从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量来看,东部地区占了绝大多数;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来看,东、中、西大体持平;从保费总量看,东部占了将近一半,中、西大体持平。二、保险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风险发生后,理赔方面不及时,态度傲慢,纠纷不断等问题时常出现。三、消费者保险意识也许得到提高。例如,我国的农村消费者对保险认识不足,思想意识相对落后,

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方案

第一节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方案 一、目的 通过方案培训与训练,使全体保安员熟练掌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的一般程序,确保广场发生自然灾害事件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二、工作程序 (一)接到台风通知 A、图表说明 B、文字说明 1、立即在广场公告栏上粘贴通知,告知各商家及时做好防台风措施,非营业时间应断掉档口电源、紧闭门窗。 2、及时召开部门骨干会议作好动员,并对对管辖区域内的天面、外墙、车库、下水道、水泵设备等地方进行安全排查。 3、做好相关安全准备措施: □通知台风期间宿舍加强人员留守,做好应急准备; □对下水道、水泵设备进行清理、检查; □准备好沙袋防止水浸车库; □准备清洁工具,防止雨水泼进商场;

□移走或清除天面、墙壁、外围等危险物品; (二)水浸车库 A、图表说明 B、文字说明 1、立即上报当值班长,班长迅速带当值机动人员赶至现场处理,同时视情况命令监控员启动水浸车库方案。 2、监控员接到命令后,迅速通知工程部、向宿舍求援,同时向部门领导汇报。 3、当值班长视现场情况,必要时安排车管人员电话通知车主将车开离车库。 4、宿舍留守人员接到紧急通知后,应迅速到场,尔后由部门经理或当班班长统一指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A、搬沙袋堵住车道口; B、清除车库内积水; C、协助车管人员疏散车辆; 5、写好事件报告、逐级上报。

(三)辅助训练: 1、锻炼现场指挥员的胆量和应急判断指挥能力。 2、加强队伍紧急集合训练。 3、抓严格落实留守制度。 4、现场应急方案模拟演练。 5、体能、搬沙袋训练。 (四)应急事件处理要求: 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机智灵活,勇敢顽强,有效处置。 2、快速反应,力争主动;做好措施,保护财产,逐级上报。 三、相关文件 四、相关记录 《事件报告记录表》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增强应对和抵御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公司系统人员和相关方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确保应急救灾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保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2适用范围 1.2.1本预案所指的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突然发生洪汛、气象、地震和地质等自然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公司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严重影响单位生产经营的紧急事件。 1.2.2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员工人身、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4.2统一领导,整合资源 公司抢险救灾服从运输公司和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区域管理;整合和地区抢险救灾资源,确保统一调配,单位自救与区域应急救灾互相协作、相互支持。 1.4.3统一组织,协同救灾 公司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突发事件应急救灾工作,由各区域应急救援处置中心统一组织、指挥救灾。各单位按照职责和权限,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置与救援工作。应急期间,一般性工作从应急救灾工作。 1.4.4预防为主,科学应对 坚持灾前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常抓不懈,增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科学应对突发应急事件。 1.5灾害分级 1.5.1各类自然灾害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等因素分为三级,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 1.5.2Ⅰ级自然灾害类事件 指由于洪汛、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现象,突然发生、事态严重,对公司的员工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带来重大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大人员伤亡、特大财产损失或较大生态环境破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和分公司声誉影响,需要公司统一组织协调,调度公司各方面的资源和力理进行应急处置的突发事件。 1.5.3Ⅱ级自然灾害类事件 是指由于发生洪汛、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现象突发事件,对公司的员工安全、设置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带来较大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一般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和公司声誉影响,需要分公司统一组织协调,调度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的突发事件。 1.5.4Ⅲ级自然灾害类事件由公司各单位参照本预案和相关规定进行分级 1.5.5Ⅰ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1)洪汛灾害 洪水导致单位驻地所在区域全线停产,人员伤亡严重,一次造成20人以上死亡,或2000万元以上直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4841107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业的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2328742.html,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钟惠平 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保险业的概念、其市场、以及通过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让读者对保险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介绍由于早期保险业乱象导致现在我国保险业得不到广大民众的信任,接着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保险市场是买卖保险即双方签订保险合同的场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场,也可以是分散的无形市场。 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它是以有形或无形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类补偿性保险。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人们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丧失工作能力、伤残、死亡或年老退休时,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或年金,以解决其因病、残、老、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 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我们把从事保险工作的人称之为“搞传销的”,把保险销售员叫做“卖保险的”。“我们”是谁?“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搞传销的”和“卖保险的”是对中国保险业一种污蔑性的称呼,这里并不说明大多数中国人民无知和不尊重人,要知道,能让14亿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认可的这样一种评价,绝对不只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不了解所能一笔带过的,这些评价反映了我国保险业并不得人心,这里我们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不断提高学校处置学生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自然灾害,将灾害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范围为因突发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重、特大事件,主要包括:防台风、防雷电、防水灾(暴雨、洪水)、防冰雹等气象灾害。 三、基本原则 1、迅速报告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当事人、目击者及领导要在第一事件内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报告。 2、主动抢险、迅速处理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立即尽最大可能展开救援工作。 3、生命第一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要把救助人员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实施救助,及时疏散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员。 4、保护财产及设施安全原则: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出现后,要积极抢救财产,尽一切可能确保重要物品及设施的安全,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组织领导机构 1、成立自然灾害现场指挥部,下设6个小组 总指挥:李建宾

副总指挥:杨庆禄邓新爱 成员:齐艳明高晓东王丰立葛占成 张艳丽许晓红温兰芳各班主任 抢险行动组:杨庆禄 负责发生自然灾害时迅速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营救,尽力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疏散引导组:邓新爱 负责指挥师生转移到安全场所。 通讯联络组:齐艳明 负责对内对外的信息沟通和上报工作。 人员救护组:王丰立、张艳丽、、许晓红 负责为现场伤员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护,并在第一时间就近送至医院。 物品管理组:葛占成 负责妥善保管从现场抢救出来的物品,对贵重和危险物品要派专人 看管并逐件登记造册,以免重复损坏、丢失。 后勤保障组:高晓东温兰芳 负责为现场救护工作提供车辆、水、食物等服务工作。 五、抗自然灾害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接到上级发布做好紧急抗自然灾害准备后,学校领导小组发布紧急抗自然灾害令,启动学校系统,布置抗自然灾害工作,学校做好各项应急工作。 发生自然灾害,必须以生命第一,学校可以采取必要的停课,对影响师生安全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及时做出安排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上(放)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摘要:纵观我国保险业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从保险业的发展现状、问题来分析,并且期望能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保险;现状;问题;发展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1、保险收入增长迅速 保险收入是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速来判断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下表是我国保费收入近几年的统计 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 2、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此庞大的群体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来提供保障服务。可想而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居民财富的积累与购买力的增强,为商业保险积累了潜在的市场资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国家,行业要发展的强烈呼唤下,保险市场的开发动力十足,而任务却艰巨,富有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问题 从保险市场体系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不够完善。我国保险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还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市场的集中度都较高,目前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四家商业保险公司。虽然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保险市场的稳定,但却不利于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使他们处于被大型保险公司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不利于保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险市场效率的提高。 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一定年份直接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时是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保险密度是指一国平均每年人均保费数。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截止2011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为1046.64(元/

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一)

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一) 主讲人:王振耀 正文: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题目是灾害形式与应急救助,主要是想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我今天的介绍集中在五个问题,主要是先讲一讲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然后谈一谈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管理,特别是应急救助管理它的整个工作系统,接着想介绍一下工作机制,还要谈一谈这套机制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经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政策调整,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自然灾害管理面临的重大患情,我首先来谈一谈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我想在经历了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我们国家最近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这么一个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我们对于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恐怕都会有一个切身的了解,因此我的介绍先从这两个案例开始,首先大家看一看5·12汶川大地震,我想大家都清楚,汶川大地震是5月12号14:28分发生的8级特大地震,这个地震紧急转移安置的人口就达到了1510万,整个波及到了四川、甘肃,陕西、云南以及其他一些省份,达到了十个省,有影响的,特别是有一些损伤的,达到了417个县市区,应该说受灾整个面积特别广,整个面积达到了44万平方公里,我想大家都比较清除的直达死亡和失踪的人口是超过了8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自然灾害,这个灾害,有这么几个特点是其他自然灾害所不可比较的,第一个是地震的强度大,涉及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这个强度开始大家都知道认为它是一个7.6级地震,接着是说7.8级,又经过了一个星期才修正为8级,地震的强度是非常大,因为用非常精密的仪器最后才测定它是在一分钟之内,连续发生了十次以上的7级以上强烈地震,就说在一分钟之内大地处于不断的抖动状态,不断的震动,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地一会上来了一会下去了,山有的两山合并最严重,然后有的山坡完全是崩塌了,整个场面就是山崩地裂,这一次的地震强度是我们国家的地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地震灾害史上是几乎没有的,这强度非常大,面积有非常广,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大家可以看看我做了一个课件上面显示出来的图形是非常特殊的,就是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震中位于较为偏边远的地方,大家都很熟悉震中在汶川,在映秀。映秀在哪里呢?映秀在龙门山整个大断裂带的西南,这个地震从映秀从汶川这里差不多是开始,然后一直向东北大延伸,极为重的灾区大体长度是斜长,龙门山这个断裂带是300多公里,宽度100来公里,差不多3万来平方公里以内发生了这样一场极为严重的灾害,震中大家想一想按照我们的理念,震中就是中间,我们做赈灾工作,一定要到震中,但是这一次你到了震中,实际是重灾区的边缘地带。因为从汶川接着往东北走,接着是北川,大家知道再接着再往里面走,是青川,大家知道这一条线北川的伤亡人数,北川的整个损失和汶川是差不太多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北川的县城毁坏的程度是最重的。所以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非常奇特的灾区区域结构在救灾的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一定的错觉,我们就进到汶川就可以了,就控制住灾情了,但实际上还有北川,青川,它是一个龙门山的大断裂带,所以这是第二个特征,第三个特征是灾区内部的地形非常复杂。复杂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个在极重灾区的3万来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海拔基本上是高于1000米,有的海拔是高于2000米,这里边的有几座山,大家听说的很有名的这样一些山,这些山大家知道是岷江,岷江连着有岷山,其他一些四姑娘山,其他这些山有的山,山海拔的高度超过了5000米,我想大家都去过九寨沟,九寨沟的西线也就是从都江堰出发,经映秀,经汶川,而大家想象到沿途看到的,非常绮丽,非常险要的地形,你就可以想象这一次地震灾区的地形有多复杂,全部是高山深谷,这个地形是相当复杂,正是由于复杂的程度,大家知道在清朝的时期,在乾隆年间,那个时候发生了大小泾川之战,泾川之战清兵持续了将近十年,持续多年要平息那里的叛乱,并不是因为那的兵力多,因为地形太复杂,你进不去兵。这一次救灾恰恰就发生在这个地方,我们到灾区后,我们查看一下历史,感到形式极为严峻,挑战非常大,路断了,地形这么复杂,救灾需要通路进不去,大家想一想不是说像唐山大地震,只要到了唐山,它是平原,是不是只要进去,整个人就站在灾区里边了,站到倒塌的楼里面了,但这一次你站不到,你去不到,大家知道第一天第二天是没有到汶川的,和汶川县城没有联系上,在救灾过程中我们一般要求是24小时到达核心灾区,但是这一次你到不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这是第三个特征。第四个特点是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灾民大量逃生。这个和历次灾害不一样,大家想一想在近3万平方公里的这样一个高山深谷里边,路断了,房子毁了,和外界音信不通了,不要说村庄不通,县城也不通,汶川不通,澧县,茂县那里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不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