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沙地貌是风沙(风力)作用形成的,而黄土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结果。

一、风沙作用

风挟带沙粒对地表的作用称风沙作用。风沙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或风成地貌。风的作用以干旱地区最为活跃,因此那里的风沙地貌也最普遍,所以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干旱区(如北非撒哈拉沙漠)和温带干旱区(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但是,在非干旱地区,只要有丰富充足的沙源、平坦裸露的地表和一定强度的风力,也能形成各种风成地貌。特别是在古河道(如我国豫东平原的黄河古道)和现代沙质海岸(如我国北戴河海滨),常可见到沙丘分布。

(一)风沙作用

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风吹地面,由于风压力和气流紊动作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在干旱地区,并不是所有的风都能进行吹蚀的,只有当风力达到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时才能起作用,这种风称为起沙风。

起沙风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等因素有关。就沙粒粒径来说,以

0.1—0.25毫米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地,起沙风速一般为4—5米/秒(离

地面高2米处的风速)左右。起沙风通过所挟带的沙粒,对地面进行磨蚀,如对岩石表面发生摩擦和在孔隙中的旋磨。

起沙风挟带沙粒运动就是风的搬运作用。它往往是通过风沙流而表现出来的。风沙流是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风沙流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粒搬运现象。搬运沙量绝大部分是在离地面30厘米的高程内通过的,而其中特别集中在近地面0—10厘米的气流层中。

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前进遇到障碍物使风速减小时,可以使沙粒发生堆积,这种现象称为风积作用。

风力堆积的碎屑物称为风积物。风积物的主要类型有风沙堆积和风成黄土。风沙堆积通常就是风成沙,往往组成各种沙丘。风积物的主要特征有:粒级多为粘土到沙;粒度非常均一,分选很好,磨圆度高,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也有少量的长石和各种重矿物颗粒。

(二)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风沙地貌是风对地表侵蚀、堆积的结果。因此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盆地内一般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大部分布在广大的内陆盆地中。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形成风沙流主要取决于两点:即有丰富的沙源外,还要有强劲的风力。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较大。如我国西北受蒙古高压的影响,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另外,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日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因此易出现强烈的狂风。这些都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二、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类。

(一)风蚀地貌

1.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基岩,经长期风蚀,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由于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较强,再加上岩性的差异,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则易形成顶大基小的风蚀蘑菇。

2.风蚀谷与风蚀残丘风常沿着暴雨冲刷的沟谷吹蚀,使之进一步加深扩大,形成风蚀谷。风蚀谷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风蚀谷不断扩展,使谷间地不断缩小而形成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称为风蚀残丘。在水平岩层地区,由风蚀而成的平顶残丘,形态酷似城堡,称为“风城”(风蚀城堡)。

3.风蚀洼地或风蚀坑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经长期吹蚀后在局部地方形成的凹地,称为风蚀洼地或风蚀坑(图6-44)。风蚀洼地呈椭圆形或马蹄形,背风坡较陡。

4.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意即具有陡壁的风蚀垄槽(图6-45)。干旱地区湖积和冲积平原常因干缩而产生龟裂,主要由定向风沿着裂隙不断吹蚀,使裂隙逐渐扩大而成沟槽,沟槽之间形成高可达5—10米的垄脊。这种地貌在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最为典型。

(二)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主要是指各种类型的沙丘。

1.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堆积地貌,形似新月,其两翼顺着主风向延伸,迎风坡凸而平缓(10°—20°左右),背风坡位于两翼之间,凹而较陡(28°—33°左右),沙丘高度一般为数米至30余米。

新月形沙丘是由沙堆进一步发育而成的。沙堆的不断增高,使气流在越过沙堆时,沙堆顶部的风速高于背风坡的风速。风速的差异引起气流的压力差,压力差使气流从压力较大的背风坡脚流向压力较小的沙堆顶部,这样就在背风坡形成涡流,使沙粒无法在此停积,形成马蹄形凹地,而沙粒被涡流带至凹地的周围堆积,出现沙丘的两翼。这时,沙堆演化为雏形新月形沙丘。随着沙量的继续供给,雏形新月形沙丘进一步扩大增高,就形成新月形沙丘。

由于新月形沙丘不断扩大,或因不同大小沙丘移动速度的差别,使二个以上新月形沙丘连结起来,构成新月形沙丘链。规模巨大的沙丘链,在迎风坡上往往叠置着次一级新月形沙丘或沙丘链,因而形成复合新月形沙丘链。它常长达10余公里,高达100米以上。

单个新月形沙丘一般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地区。而新月形沙丘链发育在沙漠腹地,或是沙子来源丰富的地区。这类沙丘都属于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沙丘。

2.纵向沙垄在单风向或几个近似的风向的作用下,形成向主风向延伸的垄状堆积地貌,称为纵向沙垄。它的规模因地而异,在我国西北一般高十余米至数十米,长数百米至数千米。

沙垄的成因各有不同,以新月形沙丘演化而来的沙垄,是一种钓鱼钩状的新月形沙垄。在两种主次风向呈锐角斜交的情况下,新月形沙丘一翼延伸,另一翼相对萎缩。有的纵向沙垄是由单向风派生的涡流作用而成的。在纵向螺旋形涡流之间,地表的收敛空气狭长带内,由下降风对地面侵蚀,将沙粒带到沙丘两侧和顶部堆积而成,沙丘脊呈狭条状。

纵向沙垄还可由地形条件控制而成。在一些风力强烈的地区,如山口附近,亦可形成巨大的纵向沙垄。例如塔克拉玛干西部,一些山口前方的沙垄可延长十余公里,最长达40余公里。

在有些规模巨大的沙垄上,发育着密集而叠置的新月形沙丘链,形成复合纵向沙垄。这类沙丘都属于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

除了上述沙丘类型外,还有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等。这类沙丘是在多风向、且风力又大致相似的情况下形成的。

沙丘移动的动力是具有一定风速的风。而沙丘的移动是通过组成沙丘的沙粒在迎风面的吹扬和在背风面的堆积来实现的。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有关,因为当风速大于起沙风速时,搬运的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大而迅速增加。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沙丘体积(高度)的影响,在风力相同的情况下,沙丘体积愈大,移动速度就愈慢。

另外,沙丘移动还受植被、沙丘的水分和下伏地面等因素的影响。沙丘上植物的生长,使风速减小,从而使沙丘移动速度减慢;在地面湿润情况下,沙丘移动速度要比干燥时小,等等。

我国沙丘平均移动速度,慢速的<5米/年;中速的为5—10米/年;快速的>10米/年。

沙丘移动的方向决定于风向,大致与起沙风的年合成方向一致。我国沙漠地区风沙移动主要受东北风和西北风两大风系的影响。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北部和中部的沙丘从东北向西南移动,其他各地的沙丘移动方向都由西北趋向东南。

风沙流动对于沙漠及其边缘地区的农业、交通与工程建设都有严重的危害。风沙流动包括风沙流和沙丘移动两个方面。风沙流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吹蚀、沙打和沙埋;沙丘移动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大规模的沙埋。与风

沙作斗争,最重要的是要制止沙丘移动。因此,风沙地貌类型和风沙移动规律的研究,对防止沙害具有重大意义。

三、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黄土

黄土是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主要是风力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分布在比较干燥的中纬地带,面积达1000×104km2。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厚度一般为50—150米,最大厚度达180—200米。黄土多呈灰黄色、棕黄色和棕红色;以粉沙为主,细沙和粘土的含量都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其中粘土矿物、易溶盐类等,遇水后可发生溶解或分散。

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孔隙度大,工程地质中称它为大孔性土。黄土浸湿后,强度显著降低,体积缩小,裂隙加大,在土体自重或上部承压的情况下,造成地面坍陷或沉陷,称为湿陷。黄土的这种湿陷性于工程建设极为不利。

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是流水进入地下的通道。随着地下水的渗流,粘粒和易溶物质的流失,裂隙和孔隙不断扩大,成为洞穴或陷穴。这一过程称为潜蚀。潜蚀同样对工程建筑等造成不良影响。

黄土的抗蚀性弱,特别是植被受到破坏后,地表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黄土中有古土壤发育。埋藏的古土壤可反映当时的气候是较为温湿或趋向潮湿。古土壤的分布位置可表明当时的地表形态。黄土中还存在不整合面(古地面),也能说明黄土的沉积间断和古地面的演化。黄土下伏的古地形,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与后期黄土地貌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述黄土特征主要是指我国西北的典型黄土,即风成黄土而言。黄土的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等。风成说的主要根据是: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的外围(如欧洲、北美的黄土);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一致性;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趋势;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地形起伏的古土壤层;黄土中含陆生草原性动、植物化石。

除了上述的典型黄土外,还有其他成因形成的黄土状物质。这类黄土成分变化大,粒度分选不好,常有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不好,沉陷性小,不易产生潜蚀,形成的黄土地貌也不及上述的典型。

(二)黄土地貌

黄土的特性为流水侵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流水是黄土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营力。此外,还有重力剥蚀、潜蚀和风蚀等。

黄土地貌可分为沟谷地貌和沟(谷)间地地貌两大类。

1.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黄土沟谷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

(1)细沟与浅沟细沟是由坡面上的一些集中细流冲刷而成,在已开垦的地面最易形成,对耕作不利。随着地面水流汇集成较大的股流,冲刷力增大而成浅沟。浅沟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深只有几十厘米,多出现在梁峁坡上。

(2)切沟与冲沟流水进一步集中和侵蚀,浅沟变为切沟。切沟切入黄土可达数米,长可达数十米,切沟纵剖面起伏较大,横剖面呈尖锐的V 形,有明显的沟缘,流水下切非常活跃。切沟进一步发展成为冲沟。冲沟是黄土区沟谷中的重要类型,是流水强烈侵蚀和沟坡块体运动等作用的产物。冲沟纵剖面呈凹形,上陡下缓,起伏不平,横剖面呈V字形,向下游逐渐扩宽,有明显的沟缘。流水对沟谷的下切和旁蚀及其引起沟坡的崩塌和滑坡,使沟谷不断增宽,可见重力作用也是沟谷发育的重要因素。

若冲沟的沟底已停止加深,沟坡受旁蚀、滑坡与坡面流水等作用也逐渐变得平缓稳定时,沟谷就发育成为浅U字形的坳谷(坳沟)。

(3)河沟河沟是沟谷与河谷的过渡类型。纵剖面较平缓,横剖面略呈梯形,旁蚀作用较活跃,沟内有常流水,有时发育曲流和阶地。河沟可由冲沟发展而来,但我国黄土地区的河沟大都是黄土堆积时已形成的古

凹地或古谷地上发育起来的,所以,大型沟谷多是在古地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继承性沟谷。

2.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地区沟间地地貌主要是源、梁、峁。这些地貌类型分布在冲沟、河沟等大沟谷之间,并由大沟谷分割而成。

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在塬面上流水主要是片状侵蚀,在塬的周围为沟谷侵蚀。塬的边缘由于受沟谷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塬受到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也可变得比较破碎,成为破碎塬。塬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当地所指的梁,梁顶较窄,呈明显的穹形。另一种是顶部较平的平顶梁。梁的形成多与条状古地形有关。峁是穹状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群众所指的峁,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整个外形很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分水鞍地。峁的形成多与古地形有关。

在沟谷和沟间地上,地下水沿垂直节理潜蚀,使坡地边缘或沟谷源头形成陷穴,在谷坡上发生崩塌和滑坡,坡面上常有碎土泻溜等现象。

我国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这不仅对黄土高原建设带来危害,而且也给黄河下游带来水害。

由于黄土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多孔隙,地形起伏大,切割破碎,降雨强度大,植物被破坏等原因,使地表侵蚀、剥蚀强烈,水土

流失严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当地人民创造了许多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防止水土流失必须采取农、林、牧等各业统筹安排,田间工程和沟谷工程相结合等综合性措施。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的独特地貌,风力是其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密切联系。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或风成地貌。 黄土是风把干旱沙漠、戈壁地区的细粒物质吹送到半干旱草原区堆积而成。黄土堆积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主导形成的,而现代黄土侵蚀地貌,则由流水的侵蚀作用所控制。 §1、荒漠 ★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荒漠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 。 ★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基岩裸露,物理风化强烈,风沙活动盛行,形成各种风沙地貌形态(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世界荒漠的分布 ①南、北纬15°—35°之间的亚热带区域,即各大陆的西岸。如北非的撒哈拉、阿 拉伯半岛、澳洲中西部、南美的阿塔卡马等地。 ②温带的内陆地区。如中亚、我国的我国的西北、美国的西部等地。 ★荒漠的类型 1、岩漠(石质荒漠); 2、砾漠(砾质荒漠,戈壁); 3、沙漠(砂质荒漠); 4、泥漠(粘土荒漠,盐沼荒漠) §2、风沙作用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1、起沙风; 砂粒开始起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起动风速与砂粒粒径、地表性质和砂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沙漠地区的砂,多为粒径0.1~0.25mm 的细砂,砂粒起动的风速约为4~5m/S 。 2、风蚀作用 吹蚀作用:指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 磨蚀作用:指风挟带的沙子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磨擦,一般在接近地面处比较强烈。 3、搬运作用 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砂子搬运现象,绝大部分砂子通过风沙流的形式搬运,但以跃移方式为主(在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g/cm3,要比空气密度1.22×10 -3 g/cm3 大800多倍),其速度一般每秒可达数十到数百cm 4、风积作用 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包括植物或地表微小的起伏),以及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都能够发生砂粒从气流中脱离而堆积的过程。 §3、风蚀地貌 1、石窝和风蚀壁龛;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3、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4、风蚀雅丹; 5、风蚀洼地。 ★石窝和风蚀壁龛 ◆石窝、风蚀壁龛,由风蚀作用把陡峭岩石表面的热力风化产物吹走,形成小凹坑或小洞 穴,并进一步磨蚀将其加深扩大而成。石窝,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直径约20cm,深10~15cm,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九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成地貌 引言 在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变率大、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风大而频繁。因此,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微弱,代之而来的是物理风化盛行、风沙作用强烈,在风沙作用下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现象。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地区。在半干旱地区,大陆冰川的外缘,甚至在温润气候带的植被稀少的海岸、湖岸和河岸也都出现。因此研究风沙地貌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一)气候干旱 干旱区的定义:干旱区一般是指降雨少,年降水量小于年蒸发量,降水不能满足一般作物或植物生长所需的地区。广义的干旱区包括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三个亚地区或类型。关于干旱区的范围和界限,直至现在仍缺少较一致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当属根据气候来划分。 干旱区的分布:根据梅格斯的分类,全世界的干旱区面积为4800多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长大区域,即:北非、亚洲中部、西南非、北美中部、南美的西南部和澳大利亚。 在我国干旱区是一条弧形条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部、西部地区,总面积达7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干旱的沙质荒漠约占60万平方公里,占干旱区面积的84.5%。主要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西部;半干旱地区1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内蒙东部、陕西北部和东三省的西部。 (二)风沙流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1.起动风速与起沙风 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它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和沙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定义 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一、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成因 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两大类。青海高寒干旱,位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盛行高空西风,风力强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尤多西风和西北风,风速〉5米/秒(起风沙)的天数一般在50天以上;加上这些区域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泛堆积,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植被遭到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发育成各种风沙地貌。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形式广泛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以冷湖一带最为典型。垄岗之间为风蚀洼地,还有风蚀谷、雅丹、风城、风蚀蘑菇等地貌分布。风积地貌是风力作用堆积而成的各种沙丘和沙堆的总称,广泛分布于柴达木盆地 南部和东部、青海湖东岸、共和盆地、哈拉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中部和西部,主要有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沙垄、沙堆等。共和盆地沙丘面积达860平方千米,青海湖东岸湖滨平原上沙丘面积达320平房千米。 相关信息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在库姆塔格沙漠确认了“耙状沙丘”和“沙砾碛”这两种风沙地貌新成员的存在。此前,在学术界这两种地貌类型尚未被发现或报道。[1]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董治宝介绍,自2005年以来,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多次深入库姆塔格沙漠腹地,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在该沙漠北部线形沙丘区确认了独特的耙状线形沙丘。[1] “…耙状沙丘?外观酷似耙子,它的发现既丰富了风沙地貌学的内容,又有利于揭秘西北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沙地貌是风沙(风力)作用形成的,而黄土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结果。 一、风沙作用 风挟带沙粒对地表的作用称风沙作用。风沙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或风成地貌。风的作用以干旱地区最为活跃,因此那里的风沙地貌也最普遍,所以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干旱区(如北非撒哈拉沙漠)和温带干旱区(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但是,在非干旱地区,只要有丰富充足的沙源、平坦裸露的地表和一定强度的风力,也能形成各种风成地貌。特别是在古河道(如我国豫东平原的黄河古道)和现代沙质海岸(如我国北戴河海滨),常可见到沙丘分布。 (一)风沙作用 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风吹地面,由于风压力和气流紊动作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在干旱地区,并不是所有的风都能进行吹蚀的,只有当风力达到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时才能起作用,这种风称为起沙风。 起沙风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等因素有关。就沙粒粒径来说,以 0.1—0.25毫米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地,起沙风速一般为4—5米/秒(离

地面高2米处的风速)左右。起沙风通过所挟带的沙粒,对地面进行磨蚀,如对岩石表面发生摩擦和在孔隙中的旋磨。 起沙风挟带沙粒运动就是风的搬运作用。它往往是通过风沙流而表现出来的。风沙流是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风沙流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粒搬运现象。搬运沙量绝大部分是在离地面30厘米的高程内通过的,而其中特别集中在近地面0—10厘米的气流层中。 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前进遇到障碍物使风速减小时,可以使沙粒发生堆积,这种现象称为风积作用。 风力堆积的碎屑物称为风积物。风积物的主要类型有风沙堆积和风成黄土。风沙堆积通常就是风成沙,往往组成各种沙丘。风积物的主要特征有:粒级多为粘土到沙;粒度非常均一,分选很好,磨圆度高,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也有少量的长石和各种重矿物颗粒。 (二)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风沙地貌是风对地表侵蚀、堆积的结果。因此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盆地内一般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大部分布在广大的内陆盆地中。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课题: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教学目标预设 1.能识别不同的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并能描述其主要特点。 2.能了解不同的风成地貌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 识别不同的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并能描述其主要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习新】 你知道鸣沙山(右图)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吗?你知道敦煌附近的魔 鬼城是怎么形成的吗? 〖知识点一〗风成地貌 1.风成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2.请你说出主要风成地貌的特点: 〖知识点二〗黄土地貌 1.请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土高原,并说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2.黄土高原有何特点? 千沟万壑、丘陵起伏、梁峁逶延 3 【研讨·拓展】 〖合作探究一〗下图是三种风成地貌,请辨别地貌类型并完成表格。 a b c

黄土地区为什么沟谷很容易发育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该如何治理? 强烈的现代侵蚀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给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造成障碍;大量泥沙入河,淤塞河道,妨碍水力资源顺利开发,并使下游河道经常泛滥成灾。 改造黄土地貌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首要目标是控制水土流失,方法是增加地面植被,削减地面坡度,抬高局部侵蚀基准面,如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谷底修筑土坝和非耕地造林种草等。【反馈·纠正】 右图为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地质公园“精致拱门”景点。该地年均降 雨量为250 mm。据此完成第1题。 1.()塑造图中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沉积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3题。 2. ()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3.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D.④ 4.(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40°N,93°E)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下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重排下列序号以正确描述雅丹地貌发育过程 ①纵向沟槽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解析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发育到消亡的过程。C项描述正确。 读黄土高原和狮身人面像图,完成5~6题。 5.()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 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6.()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解析:5.C 6.B第5题,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由于流水的侵蚀形成的。第6题,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狮身人面像缺损是风力侵蚀和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