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葬经

葬经

葬经
葬经

葬经

气感篇

葬者,乘生气也。

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葬法最基本、最核心、最隐秘的问题。各家葬法,任说千言万语,都莫如“乘生气”这三个字说得那么到点到位。

所谓“生气”,就是大自然孕育万物之气,包括阳光、空气、水份和电磁场等。相对于物质而言,气是一种虚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场。“生气”表现出来,就是生命力,活力。

地球上鸢飞草长,鱼跃马奔,可谓充满生气;月球上草木不生,死寂一片,可谓了无生气;少年儿童活崩乱跳,可谓充满生气;病弱老人卧床不起,可谓缺乏生气。

葬法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生气。曾求己《青囊序》云:“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这“金龙”即为至动之气,也即旺盛之生气也。龙要“飞鸾舞凤”,方有生气;水要“生蛇出洞”,方有活力;穴要“山环水抱”,才聚生气;砂要“清秀丰满”,才显生气;土要“坚实色润”,才蕴生气;向要“当运乘时”,才纳生气。占易卦要注意动变之爻,看风水要注意动变之物,有生气的第一标志就是能动力、有活力。

五气生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所谓“五气”,系指金、水、木、火、土这五种流行之气。注意:金、水、木、火、土,谓之“五行”,“行”者,流行也,类型也,并非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而是五种类型的流行、变化之气,用现代术语说就是五种类型的能量流。这五气遍布宇宙,交杂作用而产生万物。行于天,则生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行于地,则生山石草木,溪河湖海;行于天地之间,则生人马牛羊,鸟兽虫鱼。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相互交感,相互依存。正电子与负电子,正质子与负质子,正粒子与负粒子,都是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可见的物质,与不可见的物质场,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活着为阳,为正,死后为阴,为负,这阴阳正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能量的交互作用。现代科学虽然还没有证实这一点,但其原理应该是没错的。

汉朝皇宫里的铜钟,某日无故自鸣,皇帝问大臣东方朔原因,“必然是西蜀的铜山崩塌了”,东方朔这样回答他。不久,果然有人凑报西蜀的铜山已崩塌。皇帝再问东方朔何以先知此事,东方朔解释说:因为皇宫里的铜钟,是用西蜀铜山的铜打造的,它出身于铜山,身上带着铜山的气,所以能感受到铜山的崩塌而自鸣,正如人体受生于父母,就常常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信息一样。

每当春天来临,百草千树都在拔节生长之时,深藏于室内的粟米种子,也会感到春天的气息,生长出新的萌芽来。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阴阳二气交感流行,产生风云雨雪,在地中流行则孕生万物。这种生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根据地理来推求。先察龙穴砂水,次审缓急沉浮,再看气运得失,务使各乘生气,方合法度。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术最核心的秘密,就是乘生气;最核心的技法,就是藏风聚气。山环则可以藏风,使气聚之不散;水抱则可以聚气,使气行之有止。风水书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就是说的这些子。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山体静而为阴,水体动而为阳,动者为先,静者为后,风水术先重生动之气,故以得水为上。再说,水既有截止生气的作用,也就有聚气的作用,所以平原无山只看水,因为有了水就能聚气使之不散,藏不藏风也就无所谓了。廖精金说过:“翻身转面去当朝,不怕八风摇。”意思就是,只要有水曲折来朝,就不怕八风吹穴。可见,风水之法,首贵得水。城市以路为水,则首贵得路。

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为什么要强调以得水为上呢?因为水不像山,山之来势虽远,但其余气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水就不一样,水自发源分派,千流万涧,虽一溪一沟之余气,也有截止生气的作用,虽一池一塘零散破碎之水,其深者也有聚气的作用。杨公说:“巽水一勺能救贫。”可是没有人说哪方有个小土包就能致富,所以风水术要以得水为上。

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为了获得生气,埋葬的深与浅,也有很大关系。凡穴在墩高土厚之地,即为涸燥,其气浮于上,葬之则宜浅;凡穴在一坦平洋之地,即为坦夷,其气藏于内,葬之则宜深。

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厚宜深葬,南方土薄宜浅葬;堂局宽大者宜,其气必深厚,宜深葬以乘之;堂局狭小者,其气必浅薄,宜浅葬以乘之。

这都是大法则,具体方法可参阅赖太素《七十二葬法》。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生气本来是没有形体的,行之于天,就以日月星辰为形体;行之于地,就以山河草木为形体。但土是蕴藏生气的最佳场所,生气可以通过土来孕育生长万物,从而体现出生气的作用来,所以,可以把土看成是生气的形体。

水是由气体凝聚成雨露霜雪而成的,因此,气是水之母体。

气之轻轻上浮者为天,天之云气产生雨水,故曰:天一生水。

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地之生气成就万物,故曰:地六成之。

生气在水,谓之外气,随水而横流;生气在土,谓之内气,随土而生物。

邱垅之骨,风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邱垅指高山,骨为高山之石;风指山脊,阜为平岗。意思是说,气是随着山形的起伏而行走的,无论是高山石壁,还是山脊平岗,都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籍土而生的万物,都是如此。也正因为土中有生气流行,万物才得以生长。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成者,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阴所生之法也。

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正所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也。气凝结在人体中的精华,就是骨头。人死气散,肉体腐烂,独留一把枯骨,很久都不会烂掉,这枯骨中所藏之气,仍然和活着的亲人存在着某种感应联系,只要把这枯骨葬在可纳生气之处,那么,就可以荫生还活着的亲人。

当然,这只是古人解释葬坟为何能影响后人命运的一种说法。道理是否正确,我们都不知道。但大量的实例可以证实,先人阴宅的风水,的确能影响后人的命运。至于其中的道理,就留给科学家们去寻找吧,总有一天是会找到的。

因势篇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气行于地中,人不可见。可见者,只有山势。山势灵动则地气旺,山势枯滞则地气衰。山势奔走则地气流行,山势盘旋则地气凝结。葬法就是要看清山势的来龙去脉,了解地气的起和止,并根据山势的缓急起伏高低反侧,采用盖粘倚撞等方法来承接其生气。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南或北。

平夷之地,以土脊为脉;山高之地,以石脊为骨。要细察地脉的走向,注意山势的来去,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起而断,断而起,穿田渡水,闪侧屈曲,草线灰蛇,不可大意。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千尺言其高远,即山脉高远则成势。百尺言其低小,即山势虽小有其形。龙穴砂水聚会之地,即是形止之处,谓之全气。全气之地,即是葬人的好去处。

欲进而委婉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全气之地,山势如龙委婉屈曲而来,抑扬顿挫,生动有力。山势止处,或如狮踞,或如虎卧,端然不动,有君临天下之气象。周围砂水拱卫重叠,如百官觐帝,万佛朝宗。众山齐来拜会为止,众水齐来会合为聚。山为阴,水为阳,山水聚会,即是冲和阴阳。阴阳冲合之地,必是土高水深、郁草茂林、充满生机的风水宝地。龙象尊严啊,犹如帝王出征,千乘战车簇拥而行;或如巨富出门,百十奴仆相随而止。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山水会聚之处,即是生气蓄发之处。因为这里藏风聚气,所以是孕育新生命的最佳之地。也是葬人的上乘之地啊

原文: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

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2

原文: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

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象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3

原文: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详解】

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直到人死了,皮肉腐烂了,

而独留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骨骼,以资荫骨骼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青囊经》说,反气纳骨即乘生气旺盛与否,都能感应及人。乘得旺盛则得福,吉利。乘得不旺盛则得鬼,不吉利主凶。

4

原文: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详解】

所以铜山在西方崩倒了,他的生气扩散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钟,在东方也会受到感应而鸣。树木到了春天发叶生新枝,室内的粟到时候也会发芽,都是因为地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生气发生作用的。因为生气是土(即地)生的,生气的阴阳气斗争变化行走,就是因为地变化运动的势,也就是说观地运动的势就知道阴阳气正在斗争、变化。观地运动的势静止了,就知道阴阳气斗争统一了而静止聚积。所以古人葬乘生气,就是要使生气不扩散,即不噫而为风,而能聚积反气纳骨,就称之为风水。明代徐善继《人子须知》说:“水为气之母,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聚,有水以界之,无风以散之。皆言风与水,故谓之风水。”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葬书》说:“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不是说“水为气之母”。既然云气生水,就不是水导气了。风是生气噫而成风,所以风也不会散生气。地理术称为风水术是不太适合,应该称为乘生气术,因为土生生气,生气生水,或称为土水术或龙水术,比称风水术要适宜。

5

原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详解】扦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得水为第一紧要,其次是藏风。因为水是生气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有生气,水源长,流量大,则生气旺盛,因此葬法以得水为上。所谓藏风,并不是历代地理术者说的把外来的风藏起来,这种风是藏不住的。也不是完全避外来的风。因为风是生气噫而成风。所以藏风的意思应该使生气不噫,即是说扦坟墓或扦住宅应该注意生气的扩散,例如坟墓的密封,或埋在较深的地层。住宅的保温和通风设备,使保持中和适合人体温的温度,就称之为藏风。但是生气过于旺盛而外溢流行,其余没有流行的还是有止。没有流行余下的生气,虽然是零散在地层深处也是有聚积的。《青囊经》说:流动的外气到处流动,而其

余气没有流动的即停蓄的内气是静止的生气。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经书》还说:乘生气要乘得深厚的地方,风水自然就是好的。(考古学家发掘的古尸尚未腐化,就是埋在较深的地层。)

6

原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枯燥者,宜深。故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详解】这里说的土,是指“上浮者为天,下凝者为地”的地。是《周易》的坤。以现代话来说,就是地球的表面。以地理术术语来说,就是指除水以外的龙脉。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有生气。生气,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就是说,土生气,气生水。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就可以了。所以葬于枯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缺少生气,适宜葬深。在平坦的地方,水一定较多,生气也比较旺盛,就适宜浅葬。所以《经书》说,土发生变化,生气也发生变化,土多就生气旺盛,生气旺盛就水多。世界万物就是因为生气旺盛即土多水多而产生的。(多,是适宜的多。)

7

原文: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详解】地势,是指平地龙即支龙的运动趋势。山势,是指山地龙即陇龙的运动趋势。平地龙的趋势是指地表面的脉络,所谓脉原一线。山地龙的趋势是看龙的石骨的走向。好象蛇行走一样爬想东西或趋向南北,曲屈的又复直行,回环行走又复回环。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幺,又好似要环抱什幺的样子。又好似欲进而欲退,欲止却是深来,行龙象这样的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即是即斗争又统一的变化,土是厚的,水又是深的,草木又非常茂盛,这样的来龙一定贵如千乘,其富一定是万金。所以《经书》说:像这样的形势,形止气蓄以后,就可以生万物。原文: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行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详解】本节所说土地,土,是指陇龙即山龙。地,是指支龙即平原龙。平地龙即支龙以平坦的大地为贵,陇龙以分支多为贵,开始分支的地方,生气也随之而起,分支到头的处所,生气也随之而终。观陇龙或支龙开嶂分支的方法,它的形势要隐隐隆隆,来气时微小看不见。展气时,隆隆庞大,即蜂腰鹤膝。而要之玄曲屈,微妙玄通,这样的龙脉必定是吉龙脉。《经书》说,平地龙有吉气的是平原随土而起脉,陇龙的分支有止气,是水随龙比

肩而来,交会而止。来龙的势一起一伏顺势而来,到诸水交会之处,选址点穴就永吉无凶了。

8

原文:夫重冈迭阜,群陇众支,当择起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背情,所不葬也。夫陇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陇之止,平夷如掌。故经云: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陇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详解】在重重峰峦,迭迭冈阜的地方,群龙众支会聚于明堂,选址点穴当舍择其特殊的龙脉为众龙众支很肥胖而其特别瘦小,群龙众支都是细小的而其特别肥大,像这种参差不齐的形和险恶的杂势,无论是主峰是客峰都是一样,这种场穴,就决不可以下葬。若是陇龙高耸,而支龙在地中伏行,支龙或陇龙气钟之处,而明堂平坦如掌,就可以下葬。所以《经书》说:平地龙要葬得高处,而山地龙要葬在山麓。因此平地龙穴要点在头顶上,而山地龙点穴要点在山脚下。假若来龙形势不合,生气就会逐散。

9

原文: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详解】山,指来龙。来龙的势险要,必定有吉穴。选址点穴的方法,是葬其所会。即是在龙尽气钟、诸水会聚之处。所以葬法必定要原其所始,即是从随龙水的源头,来龙起祖的祖山起,到龙尽气钟诸水会聚为止,逐节审明其废相,即吉凶。吉者而取之。凶者而废之,或避之。生气因地行气行而来,有浅来有深来,当浅来葬浅,深来取深,必须浅深恰当,对闭塞的生气要沟通,为人首龙属金而水口属木,不共一卦,当移穴于入首属木,以沟通玄窍,或穴场周围是土而井底是当培土以沟通生气。聚积的生气要稳固防其扩散。乘金相水,即金水日月四吉相会(指分金而言),穴土印木五行俱全。对外要藏八风,即防止生气向八方噫而成风。对内要秘合五行,这样土应天星,下合地德,使之阴阳冲和、不干不湿、不高不低、不冷不热,而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的土,即白紫碧赤黄五色,在春夏秋冬四季具备。因此,君子夺神功改造自然,全依审龙点穴的目力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即立向、坐穴、分金、坐度、消砂纳水不出卦位,全吉的要趋,凶缺的要避,增高或益下,这种微妙,全在智力的运用,触类而长,使能玄通阴阳而功夺造化。

10

原文: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莺,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详解】土地之山,即陇龙和支龙,又潜伏又连接,起祖是很高很高的,其来势一起一伏好象波浪一样,行龙好象马驰的奔腾。在静止的时候就如同死尸一样不会动。其过峡束气展气像怀有万宝的庞大,中间如燕息的细小。其元玄灵活如同具有万膳,而秀丽得像洁齐一样。其蓄气像橐皮的鼓挺起来,装东西的器皿而不散漏。其形状如同龙莺,或飞腾或盘踞,禽伏兽蹲像帝王一样尊严。

11

原文: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侵,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详解】天光发新是天星说,言天上诸星喜悦有情的发光,一起拱向北斗,指明堂内的朝山都拱向墓穴。海指朝水,喻明堂的朝水都流向墓库囚休之位。辰,指北斗和墓库。穴前有左右二龙虎砂抱卫以护生气,穴与朝应砂水是主客相迎,前后左右四势又端正明朗,穴内没有虫、鼠、蛇、蚁、蝎五害的侵犯,而且坐穴十一不具,一不高,二不低,三不浮,四不沉,五不干,六不湿,七不寒,八不暑,九不过大,十不过小,十一不噫生气。定穴扦穴除上节说的是第一要求,本节是其次。

12

原文: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上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详解】不可以葬的山有五种:第一,生气贵于生和,凡是尚未生长草木的童山不可以葬。第二,生气因势而来,凡被切断如挖深沟已露石骨不能连接气脉的断山不可以葬。第三,气因土行,凡没有土,在来龙已断土或扦穴处全都是石的山不可以葬。第四,气以势止,凡属来龙正在奔腾,其势没有静止的过山不可以葬。第五,气以龙会,凡属周围界水的独山不可以葬。《经书》说: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不可葬,葬了这五种山要生新凶,消除已得到的福气。

13

原文: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巅迭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水,开府建国。势如莺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形如负扆,有陇中峙,法葬其止。

【详解】葬山的方法,以察势最难,观形是次难,定方立向又次之。势,是龙奔腾运动的象。形,是龙静止的形。方,就是理气,立向定方。势如万马的奔腾,好象从天上降到地面,是帝王的葬地。势如巨浪,一起一伏重巅迭嶂,是公侯的葬地。势如降龙,次于天而降,而环山水绕,是国老三公的葬地。(爵,是官或有地位的人。禄,就是俸禄。三公,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势如重屋,次于降龙,起伏不太大,而是草木茂盛,是开府建国的京或都。势如惊蛇,仿佛是草受惊的蛇,屈曲徐斜没有规律,是要灭国亡家的。势如戈矛,像兵刀武器,要遭以背负屏障,而有山从中突起,就切不可葬了。

14

原文:王侯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罔还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偕。形如仰刃,凶祸伏逃。马驰莺舞,凤飞腾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腾蛇凶危,形如百动,葬皆非宜,四应前接,法同忌之。【详解】前节述势,本节专述形。主五侯的穴位,其形像燕子窝,应葬在低陷的凹部,可以得到丰厚的祭肉,可以拔茅连茹。形像侧垒一样,一层层后?从远方而来,堂前的朝应砂水又是曲曲回环,就主出九棘三公(左九棘为帝王、大夫、卿。右九棘三公是公、侯、伯、子、男。三公,即孟仲季三公)。形如倒置的铁锅,葬在高处就可以发富。形如戴帽子,永远都是昌盛的。形如算盘,主应百事昏乱。形如乱穿的衣服,就指淫乱垢妻。形如灰袋子,就要遭受火灾。形如沉下的船,妇女要生病,男子坐班房。形如横放的桌子,是主断裔绝代。形如卧倒的剑,主应被诛杀。形若是像仰刀,主应遭灾而伏逃。形如马驰、莺舞、凤飞、腾蛇,以及委蛇鼋鼍鳖龟,要以水来识别。牛是主富,凤是主贵,而腾蛇则主凶危。形若是像摇摇百动,都是不宜葬的。四象的山巅与穴逼近,葬法更须避忌。原文: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委婉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15

原文: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迭迭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详解】由上节看来,噫气是会散生气的。所谓噫气,就是生气的扩散,噫气是多方面的,如势吉形凶,来龙内气强盛,明堂外气微弱,就是外气无以聚内气,而内气散于地中就称为噫气。又如来龙到入首是金

气一气,明堂水口又属甲癸艮,正是金龙穴位,扦穴不坐金穴,而扦他卦,也属于噫气。本节说的穴前没有左右龙虎砂护卫区穴,迭迭中阜,左边空,右边缺,前面无案,后山又折破,像这样的穴位,生气就是散于飘风。所以《经书》说:腾漏之穴,是腐烂棺木之藏也。原文: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行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原文: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原文: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紧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浑浑悠悠顾我欲流。原文: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有六凶。藏神合朔,神遁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巧,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恃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异为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原文:经曰:势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至侯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

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

气功、气学、气道 与禅的关系----浅谈无火(炁)之气

气功、气学、气道与禅的关系----浅谈无火(炁)之气 黄高正2009.3.6 从气功谈起 气功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当时的气功练法可在现存的金文拓片中看到,《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十卷中拓片《行气玉佩铭》便是一例。之后历朝历代都发展出新的气功法,但其原理不离其宗,其宗就是要内外净气合一。例如魏晋之前的《服气经》讲:「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后来道家及天台宗皆对六气深入阐释,直到清朝的《天仙金丹心法》,讲吐纳时还是练这六气,道理一样,说法不同而已。另外,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这三大内家拳法也是有名的气功,清末的武术名家孙禄堂曾说:「拳术之道,始于一理…形意拳诚一,八卦拳万法归一,太极拳抱元守一。」三者都是要以意引气,以气运身,让气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达到气透拳掌,凌空发劲。除了中国本有的气功外,还有印度的达摩易筋经、达摩禅经、西藏的九节佛风、宝瓶气等传入中土,使中华气学如大海纳百川,人才辈出,这是其它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练气之功效不胜枚举,下者可却病延年,中者能起死回生,上者成仙成佛。此乃气功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但一般人知道的气功只限于以肢体动作配合呼吸调息,或把拉筋和推人等动作当作是气功的全部,而忽略了气功的心法。本文特由气学、气道与禅的关系做整体性的探讨。 气学:中国与希腊 「气」这个字的意思,在古代是以「气」或「炁」来表示,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甲骨文已经用「」来表示「气」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气:云气也。象形。」可见,早期「气」这个字是指有形的云气。 关于「炁」这个字,康熙字典引用《关尹子·六匕篇》的「以一炁生万物。」这句话做解释,关尹子就是获得老子传授《道德经》五千言的那位函谷关尹。他所说的「炁」即生命生生不息的无形能量。「炁」为「无火」之意,五行之中,心属火,肾属水,心火降而肾水升,二者相交,则水火既济,其乐融融。如今「炁」与「气」二字有时大都用「气」字来表示。 在中华文化中,「气」主要有下列含义: 1.人体后天之呼吸与形而上的本体;如《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 2.构成外在物理世界的无形动力。《青囊经》曰:「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 3.气与魂魄相关。《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 4.以「气」来说明与人事变迁的关系。《梦溪笔谈·象数》:「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 约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亚拿其孟斯(Anaximenes, 公元前585–525年),提出「空气」(希腊文α?ρα?, 英文air) 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说的「气」是指有形的气体而非无形的动力,不可混为一谈。亚拿其孟斯认为气的稀散和凝聚产生了世界万物,万物之归结也是转化为气。由于世界的根源来自于空气,所以他认为灵魂(希腊文ψυχ?, 英文soul)也是由空气所产生。他可说是西方第一位探索灵魂的哲学家。亚拿其孟斯死后,希腊哲学的研究转向神学与物质极微,他的学说如昙花一现,立告终绝。 相较之下,中国在周朝时对「气」的研究已趋完备,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经道家、儒家及佛家陆续阐扬,并应用在武术、医药、风水、饮食、仙学、相命等方面。若论中华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唯气」论,这是与西洋的「唯心」、「唯物」和印度的「唯识」思想最大的不同处。 中国最早的「气」学来自于易经,《周易·说卦传》讲「山泽通气。」是指山上草木欣欣向荣之生气与湖泊的水气是互通的。这句话成为后世风水堪舆的起源。东晋的风水鼻祖郭璞在《葬经·内篇》开宗明义的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基于这原则,郭璞把山水之气,坟墓之气与生者之气运连结在一起。

《盗墓笔记》中提到过的风水书《葬书》原文及其白话注释

《盗墓笔记》中提到过的风水书——《葬书》原文及其白话 注释 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纯,汉族,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西晋末,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324年,敦欲谋反,命他占卜,璞言必败,被杀,时年49岁。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是风水界的泰山北斗,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主人丁,水主财。风生水起鱼水堂五行属水主管财富、智慧。其主要著作有《葬经》、《游仙诗》十四首、《江赋》等。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

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详解】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

《葬书》拾遗全文

《葬书》拾遗全文 2018-08-09 18:04:13 第一节《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 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 葬书晋·郭璞 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土有止气,水随而比。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外气横行,内气止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金相水,穴土印木。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外藏八风,内秘五行。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常混淆于野师之手。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 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详前)

《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 [关键词]难经,黄帝内经,经文分析,关系考察 【摘要】《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即扁鹤)撰。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极可能为东汉中期之作品。关于《难经》书名,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曰:“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解释似较合理。 《难经》共有八十一难,也就是八十二个小节,每个小节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加以阐述。其中直接指明“《经》言”者共有35处,因二十二难两处“《经》言”为前后文重复,实际是34处“《经》言”。34处“《经》言”中,有15处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原文,有15处可在《灵枢》中找到基本相对应的文字,有3处可在《素问》中找到基本对应的文字,有1处在《灵枢》、《素问》中均可找到对应文字。这34处“《经》言”又有十三难、三十五难分别出现两处,故而《难经》中实际有32难涉及到“《经》言”者。 其余49难,本文分为六部分来探讨其与《内经》的关系。 1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为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灵枢?脉度第十七》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此与《难经》只是个别文字的差异。其他如二十四难与《灵枢?经脉》、十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十四难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灵枢?九针论》、三十七难与《灵枢?脉度》、四十三难与《灵枢?平人绝谷》、四十七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六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八难与《灵枢·寒热》、六十难与《灵枢?厥病》均为部分或全部相对应。 2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十四难曰:脉来一呼再至,中及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

十二经脉原文

十二经脉原文《灵枢·经脉》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n ào)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a)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bì)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fū)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zhuàn)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nào)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zì),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zhuō),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bó)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资料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

原文 《葬经》郭璞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穴粟。湿如圭刂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远迩。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垄欲峙于地上。支垄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风水之法。得水

为上,藏风次之。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广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郭之藏也。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足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怀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夫湍激。谓之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夫重冈叠阜。群垄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惊、或腾、或盘。禽伏兽蹲.万乘之尊也。宛委自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确。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应。经曰。气感而应,鬼福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类经》序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 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 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 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如 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 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 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 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瞆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 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藏府治 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 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 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运行 今古,苞无穷,协惟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 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此外复附 着《图翼》十五卷。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 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因敢忘陋效矉,勉图蚊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

内经、难经条文及释义

论难易二 ⒈【原文】如寇宗奭引《素问·玉机真脏论》黄帝之论曰∶“凡治 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 易已;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谓之难治。”又曰∶“诊病之 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虚实,以为诊法。” 【白话解】比如寇宗奭引用黄帝的言论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才进行治疗,而千万不要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气色浮润,病人是易治愈的;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是不易治愈的。”又说 【注】①形气:《素问绍识》云:“气即气息之气。元气之盛衰,必征之于脉,又征之于气息之静躁,以与形貌之肥瘦刚脆,互相表里,而为诊察之紧要矣。其古书于病之系于呼吸着,多命以气。” ②乃治之:“乃”副词,有“才”之意。 ③形气相得:王冰说:“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④色泽以浮:王冰说:“气色浮润,血气相营,故易也。” 经脉之本三 ⒉【原文】《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白话解】《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到了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 【注】①天癸:指男女之精。杨上善说:“天癸,精气也。” ②任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 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颈部,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支止于眼部。 ③太冲脉:太冲脉即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开始,夹脐两旁而上,到胸部为止。 ⒊【原文】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白话解】考察《痿论》中记载:阳明为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

古本《葬经》二十篇精校版

古本《葬经》二十篇精校版 《葬经》是风水祖师爷郭璞的开山之作,笔者有感于网上的版本不够完整、不够正确,因此下定决心对《葬经》逐字逐句地、包括标点符号进行校对,以期有缘人得之。(本篇以李定信老师的《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为蓝本。) 一、生气篇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为之生气。 二、气感篇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三、风水篇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四、方法篇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五、生物篇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六、乘气篇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七、龙支篇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候虏有间。 八、造化篇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

医古文24

丹溪翁传二 原文翻译: 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①,翁 窮晝夜是習②.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 盡合。苟將起度量③,立規矩④,稱權衡⑤,必也《素》、《鞋》 諸經乎!然吾鄉諸先生鮮克知之者⑤.逐冶装出游⑦,求他師而叩之⑧.乃渡浙河⑨,走吳中⑩,出宛陵①,抵南徐?,達建業?,皆無所遇。及還武林1,忽有以其郡羅氏告者。羅名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學精於醫, 得金劉完素之再傳1,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説?.然 性褊甚?,恃能厭事,難得意。翁往謁焉,凡數往返,不與 接。已而求見愈篤19,羅乃進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時 翁已有醫名,羅故知之。翁既得見,遂北面再拜以謁2,受 其所教。羅遇翁亦甚歡②2,即授以劉、李、張諸書,為之敷揚 三家之旨23,而一斷於經2,且曰:“盡去而舊學2,非是 也。”翁聞其言,涣焉無少凝滯於胸臆2.居無何,盡得其學 以歸。 注释: 大觀二百九十七方:指陈师文、裴宗元等在大观年间校补 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 是習:习是。研读《和剂局方》。 起度量:创建法度。 立規矩:树立原则。

稱權衡:制定准绳。 鮮:少。克:能够。 治装:整理行装。治,整理。游:游学。叩:问。 浙河:浙江。即钱塘江。 吳中:今江苏吴县。 宛陵:今安徽宣城。 南徐:今江苏镇江。 建業:今江苏南京。 武林:今浙江杭州。 寺人:宫廷内侍。 再傳:第二传。 旁:广。中没 褊:谓气量狭小、狭窄。 已而:不久;后来。篤:诚笃。 進:接待。排 北面:面向北。 遇:接待。 敷揚:犹“敷畅”。敷陈传布。 一;一律;一概。 斷:取决;裁断。 而:你。

葬书(注释)

《葬书》 东晋〃郭璞原著 李定信白话简评 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难经白话文目录及开篇

难经白话文目录及开篇 前言 《难经》是我国古典医书之一,它的著作时代,虽难确切的肯定,但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曾提到《八十一难》这一名称,所以一般认为成书于汉代以前。据史籍记载,相传为秦越人(扁鹊真名)扁鹊所作。全书是用问答的体例,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故以《难经》为书名,内容简明扼要,包括有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诊论述,尤较具体全面而有一定的发明,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此书,素以内、难并称,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的必读古书。 由于原书的词意古朴,文字较深,有不易理解之处,因此,历代医家曾对《难经》作了不少注释,积自孙吴时的吕广,唐初的杨玄操,以迄宋、元、明、清各代,各家注本不下十余种,但因这些注本,都为文言注释,对于现代一般读者,尚难完全看懂,因此,特以人民出版社影印的“佚存业书本”《难经集注》为篮本,采取清.吴澄的分类法,把全书八十一难,按不同性质,归纳为脉学、经胳、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六篇。篇首冠以概述,简要的介绍了每篇的重点,然后按照原文,逐句加以语译,遇有较难解的词则另列“词解”以详其义;遇有需要引申的地方,则另加“按语”,以宏其旨。总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提纲挈领的全书的主旨,经较深入的领会文义,从而为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目录 第一篇脉学 一、独取寸口的原理十二、虚实误治 二、寸关尺的长度与阴阳属性十三、色脉尺肤合参的诊断法 三、尺寸脉的太过不及十四、损至脉的病症及治法

四、脉有阴阳十五、四季的正常脉和异常脉 五、诊五脏脉的指法十六、五脏脉诊与内外证候 六、脉象的阴阳虚实十七、脉证相应相反与预后 七、四季旺脉十八、三部脉法与脏腑经脉的配合 八、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十九、男女的正常与反常脉 九、从迟数脉辩脏腑疾病二十、阴阳伏匿的脉象 十、一脏脉象的十变二十一、形病和脉病 十一、歇止脉与脏气衰竭的关系二十二、是动所生病与气血先后的关系 第二篇经络 二十三、经脉的长度与循行二十七何谓七经八脉 二十四、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与预后二十八、七经八脉的起止和循行 二十五、十二经与脏腑的配合二十九、七经八脉的证候 二十六、十五别络中的三络 第三篇脏腑 三十、营卫的生成和循行三十九、腑五脏六 三十一、三焦的部位及其主要功能四十、闻臭与内脏的关系 三十二、心肺的部位和营卫气血的关系四十一、肝有两叶 三十三、肝肺的属性与沉浮现象四十二、脏腑的形态功能 三十四、五脏所主的声色臭味及所藏的七神四十三、不进饮食七日而死的原因 三十五、脏腑相合四十四、七冲门 三十六、命门的功能四十五、八会的部位和主治 三十七、五脏与九窍四十六、不寐和易寐不寤的原因 三十八、脏五腑六四十七、面部独能耐寒的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 本概念阴阳的划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原文真题对比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 “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 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 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 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 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 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长平衡)】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2-2/1996-127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2007-1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 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1990-7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系】 2007-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

《神宝经》

《神宝经》 宋:谢和卿著,本注 原文:皇天本无二道,下民眩惑于多岐。圣人安有两心,末学浸淫于别派。 注:理生成于天,发挥于圣,一而已矣。末学失传,浸淫别派,而有卦例等项之说。下民眩惑,莫知适从。此《神宝经》所以作也。 原文:尝观择地之要,必当明理为先。故知旁道支离,遂使正宗湮没。或用针盘而定向坐,或执卦例而谈吉凶。何殊胶柱调絃,刻舟求剑。承讹接舛,析绪分端。 注:此书专言作穴之法。穴之尖圆向坐,天生一定,不可强为,此正理也。不明正理,而用针盘卦例以定向坐,谈吉凶,多方揣摩,皆旁道支离,讹舛非一日矣。此书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故言之剀切。如此若倒杖定穴之后,方用针盘格其方位,以备造葬选择,则可。 原文:今欲统三才而返于一元,合二气而归于太极。着为妙诀,令达士见之心开,洩尽天机,使邪术闻之胆裂。卜其宅兆,宜尔室家,副仁人孝子之用心,俾后嗣先宗而共永。术能易得,道不虚行。山灵妒此书之存,须防六丁下取;神物恐斯道之失,岂无万圣同呵。理实有之,言岂诬矣。 注:此经发洩造化生成之妙,故山灵女石焉。然圣神恐地理失传,定然护持,不令泯绝。原文:或谓山冤无口,诉求生气凝结恐难凭。岂知人智有眼,观验土色丰腴而可证。 注:生气凝结此穴也,观验自有智术,岂待山灵口诉。土色解见下文。 原文:石山偏宜土穴,冲和定见红黄。 注:石山非土穴不扦,其土必红黄,乃冲和之气。 原文:石穴出自土山,温润仍分紫白。 注:土山石穴,其石必色紫白,而质温润,乃吉。如坚硬顽石,凶矣。 原文:也有石山石穴,必须柔脆可锄。柔脆即温润。能无土穴土山,但取精强为美。土不宜太润。土穴似土而非土,纹理紧密。即精强之谓。石穴似石而非石,颜色鲜明。即柔脆之谓。此为柔里鑽坚,韧中点脆。 注:承上文石土二穴言。 原文:支龙多生小石,剖之必有异纹。 注:即土山石穴,其石必有异纹,乃贵。 原文:垄穴或出平尖,锄之要无烟墨。 注:即石山土穴,其土必细嫩可锄。如见顽麤之石,飞烟迸火者,则凶。《平尖即葬口》。 原文:是故顽硬者,生气不蓄。鬆散者,真阳不居。 注:穴内土贵冲和,既不要顽硬,又不要鬆散。真阳者,生气也。

陈益峰:《葬经翼》望气篇原文及白话

陈益峰:《葬经翼》望气篇原文及白话 文/陈益峰缪希雍,明代著名风水师,中医家,所著的《葬经翼》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翼有翅膀之意,同时又有辅佐、帮助的意思,即帮助学习理解《葬经》。全书一共十二篇,本篇为《葬经翼》第十一篇——望气篇。原文及其白话如下:山岗,体魄也,气色,神理也。故知山川为两仪之巨迹,气质之根蒂,世界依之而建立,万物所出入者也。白话注解:山冈,是体魄,气色,是神理。因此可知,山川是天地阴阳的最大的形迹,是气质的根本所在,世界要依照于它而建立,它是万物生长和消亡的处所。然则气,其形之本乎?知形势而不知神气,臂之贵人已死,不如贱生,壮夫病困,未若弱强。白话注解:虽然如此,但气不正是形的根本吗?懂得山川形势,但不懂得神气,就像是:死去的贵人,还不如活着的贫贱百姓;强壮的大汉一旦隐于病困还比不上健康的弱小者。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形势虽具,生气未舒,谓之枯;死者不可以复生,枯则有时而润。白话注解:凡是山的形势崩败伤损,它的气就散绝,叫做死;形势虽然具备,但生气不能舒通,叫做枯,死的不能够复生,枯萎的,则还有滋润的时候。 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新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也者,北陇之

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会也。白话注解:关中,是天下的脊柱,中原的龙头;冀州是太行山的正脉,是中条干龙;洛阳,是天龙的正中,中原的精粹所在;燕都,是北陇的尽头,鸭绿江在它的最后边,黄河在前牵着它的头,朝向迎接千山万水,被拥护环抱,重叠往复,成为北方一大都会。之数者自三代以来,靡不帝王之宅,然兴衰迭异者,以共气有去来之不齐也。白话注解:上面这几个地方,自从商周三代以来,无不成为帝王之都,但是兴衰变迭各有不同,是因为气的来去不一样。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白话注解:凡是山,看到紫色的云气象车盖,苍烟有如漂浮在空中,美丽的云气,四季常在,山的表层没有崩陷损蚀,色泽光亮如油,草木繁茂,泉水清凉甘甜,泥土散发出香气而肥沃,石壁润滑而明亮,象这样的山,气才能集中凝聚而没有消散。云气不腾,色泽黯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零落,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冈之断绝于掘凿,则生气之行乎地方,有一于此,法不可葬,误葬卜之者立跻乎沦丧。白话注解:如果是云气不升腾,色泽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零落,泉水干涸,象这样,山冈不是因为挖掘开凿而断绝,就是生气行走到别的地方去了,只要有一种这样的情况,按葬法是不能葬的。错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

原文 《葬经》郭璞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穴粟。湿如圭刂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远迩。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垄欲峙于地上。支垄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夫外气所

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广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郭之藏也。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足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怀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夫湍激。谓之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夫重冈叠阜。群垄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惊、或腾、或盘。禽伏兽蹲.万乘之尊也。宛委自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确。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应。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