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生物化学入学试题 1996年 1.请根据功能对蛋白质分类,并举例说明。(10分) 2.DNA的变性与蛋白质变性有何不同,理由是什么?(10分) 3.列出你所知道的具有DNA外切酶活性的酶及它们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0分) 4.举例说明蛋白质天然构象的信息存在于氨基酸顺序中。(12分) 5.以图示说明:(22分) a.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指出哪些在细胞核中进行,哪些在胞质中进行。 b.哺乳动物的ATP循环,请解释为什么说ATP是“自然界的货币”。 6.如何运用DNA序列分析方法确定DNA序列中与蛋白质结合的区域?(12分) 7.生物膜的不对称的拓扑结构是由什么维持的?它对生物膜的哪些功能是必需的?(12分) 8.C 3植物和C 4植物有何差别?有人提出用基因工程手段将C 3植物改造成C 4植物,你觉得是否可行?为什么?(12分) 1997年 一、名词解释:(40分)

1、蛋白质的去折叠与再折叠5、RNA-酶 3、xx7、Z-DNA 4、信号肽8、酮体 二、何谓同工酶?试述同工酶分析的原理及应用。(12分) 三、简述生物膜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什么是膜脂的多形性,非双脂层结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12分) 四、什么是反义RNA?举例说明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2分) 五、列举四种不同类型的PCR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2分) 六、影响DNA变性和复性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根据DNA复性和反 应动力学分离基因组中重复频率不同的序列?(12分) 1998年 一、名词解释:(40分) 1.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2.多酶体系 3.共价催化 4.A、B和ZDNA 5.糖异生 6.非蛋白质性氨基酸 7.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离子泵 9.逆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

(完整版)鱼类性腺发育

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经过若干次分裂后,卵原细胞停止分裂,开始生长,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此阶段的卵细胞为第I时相卵原细胞,以第I时相卵原细 胞为主的卵巢称第I期卵巢。 2.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开始时,细胞质呈微粒状,细胞核卵形,占卵母细胞的大部分,其内壁四周排列着许多小核(或称核仁),中央为粒状的染色质,有时细胞质中可见卵黄核。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卵膜外出现了一层滤泡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长形的核。小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n时相,以第n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n期卵巢。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n 期。 第一时相图(1-3):卵母细胞一般出现在体长为 6.0 cm 以 下的当年生幼鱼卵巢中。生殖上皮具有2—3 层增殖分生而成的密集的卵原细胞, 其大小不 一。胞径3.6—16.0卩m胞核2.5 —10.0卩m,浅紫色,可见交织状粗丝形染色质(图1),附于生 殖上皮的第 1 时相卵母细胞形态不规则, 浅紫色, 具 1 个巨大的深紫色核仁(图2)。基质中第 1 时相的卵母细胞长椭圆形, 质膜外出现一层滤泡膜, 具2— 4 个深紫色滤泡细胞(图3)。 第二时相(4-7) (1)早期图: 卵母细胞排列紧密, 形态不一;多数呈多角形、少数为卵圆形。细胞核透亮, 核中 染色体逐渐解散, 但仍可看到呈细丝状残迹。胞质显嗜碱性, 成细颗粒状分布。核椭圆, 染色浅。核仁大小不一, 数量增多, 一般位于核膜内缘。单层滤泡膜, 5—7 个扁平滤泡细胞围 绕着卵母细胞(图4)。 ⑵中期:卵母细胞一般呈椭圆形,胞质深紫色。核与胞质间形成一条宽为0.2 —0.5卩m勺透明层(图5), 透明层内物质密度很稀, 显得透亮。 (3)晚期:卵母细胞排列松散。一般呈圆球形, 胞质呈弱嗜碱性, 油球数量明显增多, 分布均匀。胞质中出现许多呈网状分布的纤维结构, 在网眼中仍有许多被苏木精染成深紫色的微细颗粒。这时细胞核迅速膨大, 核周透明层变薄渐消失, 核仁明显缩小, 绕核膜边缘分布(图6)。单层滤泡膜中出现微血管(图7)。 第 3 时相(8-13) (1)早期图:卵母细胞梨形,胞质浅紫色,油球均匀分布。核位中央,核仁圆形(图版1-8)。在胞质的皮质部分出现一层松散排列、大小不一的液泡(图版1-9),液泡直径2.0—3.0卩m均匀 分 布着浅紫色内容物,一般被认为是中性粘多糖物质。(2)中期:卵母细胞液泡2-3层,液泡间出现紫红色的微小卵黄粒。随着卵母细胞继续发育,卵黄数量增多,并向核方向逐渐扩散,细胞质向核外周堆集,呈紫色粗粒状。核圆形,核仁大小不均,分布在核膜周边(图版I-10)。滤泡膜分化为两层细胞:内层棒形,长4.0—10.0卩m排列紧密;夕卜层细胞扁平、细长,排列疏松(图版1-11)。⑶晚期:卵母细胞(图版I-12)饱满,细胞核近圆球形,位于卵母细胞中央。核膜略呈波纹状,在核膜内缘存在着十几个到数十个不等的细小核仁,一般未见粗大核仁存在。卵黄颗粒直径0.5—1.0 (im油球数量增多,分布不均匀。胞质的皮质部分首先出现一些染成紫红色的卵黄颗粒,以后卵黄颗粒渐增多,广泛分布于液泡之间的细胞质中。细胞膜中未见放射纹。滤泡膜内层细胞基本呈立方形,卜层细胞仍为扁平状(图版I-13)。 第 4 时相(14-4)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遗传学入学试题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九九六年分子遗传学 一、请说明高等动植物的基因工程与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的异同。什么是当前真核生物基因工 程的前沿?你认为目前动植物基因工程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什么?(20分) 二、在遗传学的发展中模式生物的应用起了重要的作用,请用一种你最熟悉的模式生物,较 为系统地阐述应用该模式生物进行研究对分子遗传学的贡献。(15分) 三、从突变产生的机制看能否实现定向突变?试从离体和活体两种情况予以说明。(15分) 四、什么是基因组大小与C值的矛盾?造成这种矛盾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估计真核生物基因 组的基因数目?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否作用于基因组的大小,请阐述你的观点。(15分) 五、水稻黄矮病毒含有负链RNA基因组,在完成对该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N)序列测定的 基础上,将N的编码序列置于水稻Actl基因(是一种组成性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下游,通过基因枪方法导入一个水稻的粳稻品种,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的水稻植株在攻毒试验中表现出对黄矮病毒的抗性。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以下两点: 1.转基因水稻的抗性确实是由于N基因导入水稻基因组表达的结果,而不是在转化过程中由于突变造成的; 2.转基因水稻的抗性是由于N基因的转录产物造成的,而不是该基因的翻译产物造成的。(20分) 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分子遗传学中广泛地用于各类研究,请具体地说明限制性内切酶在 研究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15分)

199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分子遗传学(A卷) 一、在通过测序获得一个基因组克隆的DNA序列后,怎样才能了解该序列可能具有的基因功能,请提出你的研究方案。(20分) 二、请简单介绍你的硕士论文研究(或相当于硕士论文研究)的工作。如果这些工作涉及分子遗传学,请提出你深入研究的设想;如果你以前的工作与分子遗传学无关,也请你提出深入到分子水平的设想。(20分) 三、请指出目前阶段基因工程技术的局限性,并分析这些局限性的原因(你可以在人类基因冶疗,动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来回答,也可以都回答)。(20分) 四、请说明基因组计划与生物技术的关系。(20分) 五、请说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在分子水平上的特征。(20分)

发育生物学题库

发育生物学题库FCY打印版 1、发育与发育生物学概念? 答:发育——指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 发育生物学——是以传统的胚胎学为基础,渗透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即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的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原肠胚? 答: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3、神经板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P77) 答:神经板概念——早期胚胎背侧表面的一条增厚的纵行外胚层条带。可发育成神经系统。 形成过程——主要是脊索动物发生初期原肠形成终了后于外胚层背侧正中产生的,呈球拍形,后部狭窄肥厚,以后其主要部分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原基。神经外胚层细胞分布于神经板两侧,位于脊索的背方,该区域较平坦,呈平板状,它将发育成神经管。 作用——随着发生的进展,神经板周围的外胚层隆起变为神经褶,不久因两侧的神经褶在背侧正中闭合而变成神经管。 4、初级性别决定的概念?(P132) 答:指生殖腺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的选择。胚胎生殖腺的发育命运决定于其染色体组成,Y染色体的存在使生殖腺的体细胞发育为testis而非ovary。 5、什么是胚孔?什么是原条?在胚胎发育中作用?(P64、68) 答:胚孔——两栖类和海胆囊胚表面产生的圆形内陷小口。在原肠期内胚层和中胚层细胞经此口内卷进入胚胎内部。(是动物早期胚胎原肠的开口。原肠形成时,内胚层细胞迁移到胚体内部形成原肠腔,留有与外界相通的孔。)作用:通过胚孔背唇进入胚内的细胞将形成脊索及头部中胚层,其余大部分中胚层细胞经胚孔侧唇进入胚内。原口动物的口起源于胚孔,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后口动物的胚孔则发育为成体的肛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行开口,发育为成体的口。如脊椎动物及棘皮动物等。 原条——在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胚胎原肠作用时,胚胎后区加厚,并向头区延伸所形成的细胞条。作用:其出现确定了胚胎前后轴。功能上相当于两栖类的胚孔,引导上胚层细胞的迁移运动,形成中胚层组织和部分内胚层组织。 6、什么是脊索?在胚胎发育中作用? 答:脊索——脊索动物体内的一种条状结构。也存在于脊椎动物胚胎时期,在脊椎动物成体中部分或全部被脊椎所代替。 作用——脊索的出现构成了支撑躯体的主梁,这个主梁使体重有了更好的受力者,体内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脊索动物身体更灵活,体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7、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概念及其异同点?

卵细胞成熟过程

━━━━━━━━━━━━━━━━━━━━━━━━ 卵子发生 原始卵泡 初级生长卵泡 次级生长卵泡 成熟中的卵泡 成熟卵泡(滤泡)和成熟卵 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的关系 卵的结构 细胞核 染色体 核仁 细胞质 色素 皮层颗粒 环层板 卵黄 卵的类型 卵膜 ━━━━━━━━━━━━━━━━━━━━━━━━ 动物成熟的雌性生殖细胞,亦称卵子。一般呈球形或椭球形,较大,多不能活动。它除具有一般细胞所共有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和质膜外,还有一些专供受精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哺乳类为例,性成熟后,在神经和激素调控下自卵巢中排出的成熟卵,其外有透明带和放射冠包围,在透明带和质膜之间为充满液体的卵周隙(图1)。 卵(动物) 卵子发生

在性成熟之前卵巢皮层中有相当数量的卵原细胞。卵原细胞是在胚胎时期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到生殖嵴内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卵原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间桥,所以发育的同步化程度较高。但同步化只限于这一时期,卵原细胞转变为初级卵母细胞时,细胞间桥消失,彼此分开,这点与精子发生不同。哺乳类在胎儿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卵原细胞全部发育为初级卵母细胞。在个体性成熟之前初级卵母细胞不生长。性成熟后卵巢皮层中的、被卵泡细胞包围着的初级卵母细胞在激素刺激下生长,细胞核进行DNA复制,然后进入成熟分裂的前期变化。生长到一定的体积后,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再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产生卵子和第二极体。这些变化都是在卵泡中进行的(图2)。卵子和卵泡的发育大致可以划分为: 卵(动物) 原始卵泡尚未开始发育的卵泡,位于卵巢的皮层,由一个卵原细胞和外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组成,数量很多,但在各类动物中差别很大。 初级生长卵泡卵泡细胞由扁平变为立方形,从一层增殖为几层,卵母细胞也开始增大,细胞核发生一系列成熟分裂前期的变化,产生大量核液,形似球状;在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透明带。在透明带中有从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的表面伸出的微绒毛,它们相互接触,构成卵泡细胞给卵母细胞输送物质的通道。 次级生长卵泡卵泡不断增大,外围的卵泡细胞有几层到十几层,在卵泡细胞之间出现充满透明液体的不规则腔隙,其中的液体即卵泡液。这时卵母细胞也长到最大的体积,并为一层较厚的透明带所包裹。 成熟中的卵泡卵原细胞过渡到卵母细胞,已长到最大体积,并准备成熟分裂;它周围的腔隙逐渐合并越来越大,卵泡仍可继续生长。 成熟卵泡(滤泡)和成熟卵此时体积到达最大限度。初级卵母细胞渐位于卵泡一侧,向腔内突出,仍为卵泡细胞包围,此即卵丘。人的卵泡直径可达1厘米,并从卵巢表面突出。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已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并停止于第2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等待排卵(图3)。

发育遗传学发展

发育遗传学传统研究及其新趋势 摘要 模式生物是传统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目前公认的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常见模式生物有噬茵体、大肠杆茵、酵母、线虫、果蝇、斑马鱼、小鼠、拟南芥等。这8种常用模式生物对生命现象的揭密和人类疾病治疗的探索等都所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遗传学研究已经从表观遗传逐步向分子遗传推进,新的研究手段不断兴起,这将对遗传疾病治疗和杂交育种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冲击力。本文在回顾传统遗传学研究手段的同时,也探讨了遗传学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模式生物发育遗传学非模式生物 引言 “种豆得豆”、“孩子长得像爸妈”等是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的遗传现象,首先是孟德尔(GregorMendel)在1865年的豌豆研究报告中首先科学地解释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而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但是孟德尔的遗传学说未被及时认识,直到1900年孟德尔逝世16年后,他的遗传学说才又被人们重新发现。1911年,摩尔根(Margan)的果蝇实验证实了孟德尔的结果。他的杰出研究确认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他和他的学生还推算出了果蝇各种基因的染色体上位置,并画出了果蝇的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图,基因学说得以诞生。从此遗传学结束了仅凭逻辑推理时代,重大发现接踵而至,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的研究重心也逐渐移向遗传学领域。 1.模式生物的由来及其作用 在生物学发展之初,人们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的现象难题可以得到部分解答。因为这些生物的细胞数量更少,分布相对单一,变化也较好观察。并且由于进化的原因,细胞生命在发育的基本模式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同一性,所以利用较低等级的物种来研究发育的共通规律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当我们在有不同发育特点的生物中发现共同的形态形成和变化特征时,就可以以此来建立发育的普遍原理,因此这种生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称之为“模式生物”。 理想的研究系统是科学发展的关键。在发育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划时代的突破往往与一些模式物种相关。今天,当我们回顾精子和卵子的发现及精卵受精这一重大发育生物学问题的诠释时,就会想起1 9世纪后期一批欧洲胚胎学家用海胆(seaurchin)所进行的一系列观察;当我们津津乐道1 995年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Ed,ward B.Lewis、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和Eric F.Wieschaus关于早期胚胎发育基因调控的重大发现时,无不羡慕他们继承了基因学说的创建者FhomlaS Hunt Morgaln等的优良传统,选用果蝇这一绝好的模式动物;当1 997年和1 998年全世界的人们惊叹克隆羊、克隆牛和克隆鼠的诞生及体细胞克隆技术日臻成熟时,发育生物学研究者所思索的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发育生物学家John Gurdon.用非洲爪蟾这一有着王者之称的模式脊椎动物所进行的有关体细胞核移植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分子发育生物学兴起后,模式生物显得更为重要。模式生物不仅能回答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对人类的疾病治疗也有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发展及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模式生物的作用便显得越来越重要。模式生物在今天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推动生命科学及医学进步的不可替代的巨大潜力。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是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从精子和卵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 简介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发生、受精、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是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发育机制的学科。是由实验胚胎学发展起来的。实验胚胎学是研究发育中的胚胎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性质,如何相互影响,发育生物学则是追究这种相互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物质(或哪些物质)在起作用,起作用的物质怎样使胚胎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分化中的细胞如何构成组织或器官,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正常发育的胚胎怎样生长、成熟、成为成长的个体,后者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为什么逐步走向衰老,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顺序下完成个体的全部发育。 范围 从学科范围讲,发育生物学比实验胚胎学大,后者基本上是研究卵子的受精和受精后的发育,虽然也包括 正在发育的生命 再生及变态等问题,但主要是胚胎期的发育。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则是有机体的全部生命过程。从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直到个体的衰老。它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与发育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发育生物学的进展。发育生物学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发育生物学又是一门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学科,有关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等过程的研究是动、植物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动物胚胎与生殖工程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关细胞分化机理、基因表达调控与形态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与组织培养等新兴的医学产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因工程发展为成熟的实用技术的基础。 研究对象

肿瘤细胞的十大特征 (2)

癌细胞的十大特征 癌细胞十大特征释义 众所周知,癌细胞几乎肆虐横行在人体的每一个部位,从大脑到各个器官,从表皮到骨骼,我们曾经在进化中得到的、在生物界引以为豪的人体,在癌细胞肆虐下往往显得那么脆弱,有时似乎变得不堪一击。 癌细胞并非入侵的外族,它们与组成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细胞同文同种,但不同的是癌细胞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赋予了它们十种特殊“器物”,从而使得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纵横捭阖,所向披靡。 1.自给自足生长信号(Self-SufficiencyinGrowthSignals), 2.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InsensitivitytoAntigrowthSignals), 3.抵抗细胞死亡(ResistingCellDeath), 4.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LimitlessReplicativePotential), 5.持续的血管生成(SustainedAngiogenesis), 6.组织浸润和转移(TissueInvasionandMetastasis), 7.避免免疫摧毁(AvoidingImmuneDestruction), 8.促进肿瘤的炎症(TumorPromotionInflammation), 9.细胞能量异常(DeregulatingCellularEnergetics), 10.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GenomeInstabilityandMutation) 其一:生长信号的自给自足 在人体这个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系统中,倘若一个细胞想要改变其现有状态(如从静止到生长分化状态的改变),必须接收到一系列相关指令,这一过程才能进行,就像军队中的令行禁止一样。就这样,数以万亿计的细胞各司其职,在和谐统一的秩序中维系着人体的健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在正常细胞中还没有发现一例例外。 这些改变细胞状态的指令,生物学上称之为信号分子,它们多是外源的,即由另一类细胞产生,这也是人体保持自我平衡的重要机制。信号分子通过与靶细胞上相应指令接收器(受体)相结合,细胞状态改变这一过程得以实施。 在这方面,癌细胞是截然不同的,它们通过种种“奇巧淫技”把自己对外源生长信号的依赖降到了最低限度。首先癌细胞们获得自己发号施令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自行其是的合成生长分化所需的生长信号,无需依赖外源性信号。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在神经胶母细胞瘤和恶性肉瘤中的癌细胞就分别获得了合成PD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TGFα(肿瘤生长因子α)的能力。其次癌细胞还会大量表达其表面的信号接收器,这样就可以富集周围微环境中的生长信号从而进入生长分化状态(注:正常情况下,未经富集浓度的生长信号不足以触发生长分化)。此外癌细胞还会改造它周围的一些正常细胞成为生长信号的生产工厂供其使用,并招募一些帮凶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来帮助它们生长分化。其二:对抑制生长信号不敏感 平衡似乎是人体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人体内除了有生长信号外,还存在着生长抑制信号。在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分子如同看家护院的“爱犬”一般时刻检测这些细胞的“身体状况”和周边环境,根据情况来决定细胞的未来的命运:或是继续生长分化,或是仍然处于静止期,抑或丧失生长分化能力进入有丝分裂的后期。这样正常细胞才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进行有序的生长分化。对于癌细胞来说,如果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不断地生长分化,必须逃避这些“爱犬”分子的监控。他们主要策略就是通过基因突变使得这些“爱犬”分子失去活性,从而实现对抑制生长信号不敏感的目的。 其三:规避细胞凋亡 逃避细胞凋亡几乎是所有类型的癌细胞都具有的能力。负责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同上文所述的“爱犬”分子,如一种名叫p53的蛋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另一类则负责执行细胞凋亡。前者监控细胞内外环境,一旦发现不正常情况足以触发细胞凋亡,即指挥后者执行。目前科学研究证实,DNA损伤,信号分子的失衡以及机体缺氧都有可能触发细胞凋亡。

卵母细胞的核相

卵母细胞的核相分为:待成熟受抑制状态的生发泡(Germinalvesicle,GV)期(根据发育程度进一步细分为GⅥ期-GVⅣ期)、进入成熟状态的生发泡破裂(Germinalvesiclebreakdown,GVBD)和之后的减数分裂(Meiosis,M)期(分为MⅠ期和MⅡ期,MⅠ进一步细分为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 生发泡破裂是卵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一步,它标志着卵细胞的成熟,此时卵细胞由GV 期(germinal vesicle)进入GVBD期(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1]主要特征是染色质高度凝集,核仁消失,核膜破裂,卵母细胞将从M1期进入M2期,排出第一极体达到成熟状态。 GV期特征:GV期卵母细胞是卵原细胞成为初级卵母细胞之后,经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发育到双线期。在双线期后期,卵母细胞的核很大,染色质高度疏松,外包完整的核膜,此时的细胞核又称GV M1期特征:染色体浓缩成清楚的单体,并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1:染色体向卵子两极移动,有些可隐约看到纺锤体。 末期1:课件两团染色体存在,并未完全分离。 M2期:卵周隙中见到第一极体排出,另一团染色体呈分散状态。 众所周知, 卵泡的发育经历了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排卵前卵泡阶段。初级卵泡阶段, 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围绕一层颗粒细胞, 颗粒细胞供给卵母细胞生长发育所需的85%的营养[6]。随后, 颗粒细胞开始出现突起, 卵母细胞也出现微绒毛, 两者之间以桥粒和缝隙连接相连, 很快卵母细胞产生一层富含糖蛋白的物质形成透明带。发展到窦状卵泡阶段, 颗粒细胞增殖到6~12层, 窦腔形成, 颗粒细胞开始分化为功能及解剖上不尽相同的2 类细胞: 壁层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和卵丘细胞(cumulus cells, CCs)卵泡中的缝隙连接使GCs、CCs 与卵母细胞共同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合胞体。 卵细胞胞质中游离钙的升高时受精过程中启动卵子激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卵受精之前,代谢水平很低,无DNA的合成活动,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都极少。因此排出的卵子,如果未受精,很快就夭折。当精子与卵子表面融合时,卵子的代谢速率迅速提高,并开始合成DNA。有关卵子激活的详细机理还不清楚,只知精子仅起到打开程序开关的作用。除了精子,一些其他非专一的化学的或物理的处理,也能使卵激活,例如针刺蛙卵,也能使之激动。激动的起始无需任何新蛋白质的合成。 排卵期成熟的卵细胞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的壶腹部﹐此时宫颈粘液稀薄﹐适宜精子进入。性交时﹐精液射到阴道后穹窿﹐部分精子通过宫颈管﹑宫腔﹑输卵管口﹐到输卵管峡部与壶腹部交界处。穿进卵细胞前必须经过形态﹑生理及生物化学的变化﹐称为精子获能﹐获能后的精子头部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卵细胞外(精子的头部几乎不含细胞质,所以受精卵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可认为全部来自卵子,称为细胞质遗传)﹐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合体细胞﹐此过程称为受精。已受精的卵细胞称为受精卵或孕卵。人类的孕卵含有46个染色体(来自父母的各23个)。

发育生物学简介

1简介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发生、受精、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规律的科学。 发育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和许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的过程及其机理。 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发育机制的学科。是由实验胚胎学发展起来的。实验胚胎学是研究发育中的胚胎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性质,如何相互影响,发育生物学则是追究这种相互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物质(或哪些物质)在起作用,起作用的物质怎样使胚胎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分化中的细胞如何构成组织或器官,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正常发育的胚胎怎样生长、成熟、成为成长的个体,后者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为什么逐步走向衰老,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顺序下完成个体的全部发育。 2研究范围 从学科范围讲,发育生物学比实验胚胎学大,后者基本上是研究卵子的受精和受精后的发育,虽然也包括 正在发育的生命 再生及变态等问题,但主要是胚胎期的发育。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则是有机体的全部生命过程。从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直到个体的衰老。

它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与发育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发育生物学的进展。发育生物学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 发育生物学又是一门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学科,有关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等过程的研究是动、植物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动物胚胎与生殖工程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关细胞分化机理、基因表达调控与形态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与组织培养等新兴的医学产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因工程发展为成熟的实用技术的基础。 3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看,实验胚胎学一般专指动物实验胚胎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材料的不同,像动物实验胚胎学那样的植物实验胚胎学未曾发展起来。但动植物的发育原理,尤其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发育生物学既研究动物的也研究植物的个体发育。 4研究内容 从胚胎学的角度,个体发育从受精开始,因为卵子受精之后才能发育,但发育生物学则应把个体发育追溯 宝宝感官的发育

细胞生长曲线

一细胞生长曲线: A、目的:学习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观察细胞生长基本规律。 B、背景知识 细胞生长曲线是观察细胞生长基本规律的重要方法。只有具备自身稳定生长特性的细胞才适合在观察细胞生长变化的实验中应用。因而在细胞系细胞和非建系细胞生长特性观察中,生长曲线的测定是最为基本的指标。 原理(选填项目):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一般可利用细胞计数法进行。 C、材料 (一)仪器 1.净化工作台 2.离心机 3.恒温水浴箱 4.冰箱(4℃、-20℃) 5.倒置相差显微镜 6.培养箱(37℃、5%CO2、饱和湿度) (二)玻璃器皿 1.吸管(弯头) 2.培养瓶 3.玻璃瓶(250ml、100ml) 4.废液缸 (三)塑料器皿 1.吸头 2.枪头 3.24培养板 4.胶塞 (四)其他物品 1.微量加样枪

2.红血球计数 板(五)试剂 1.D-Hanks液 2.小牛血清 3.R PMI1640 4.双抗(青霉素、链霉素) 5.0.08%胰酶 (四)、操作步骤 1.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采用一般传代方法进行消化,制成细胞悬液; 2. 计数,精确地将细胞分别接种于21~30个大小一致的培养瓶内或培养孔(以24孔培养板为宜),每瓶或孔细胞总数要求一致,加入培养液的量也要一致。 3. 每天或每隔一天取出3瓶(孔)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均值。培养3~5d常要给未计数的细胞换液。 4.以培养时间为横轴,细胞数为纵轴(对数),描绘在半对数座标纸上,连接成曲 线后即成该细胞的生长曲线。 9 (五)、注意事项 1.细胞生长曲线虽然最为常用,但有时其反映数值不够精确,可有20~30%的误差,需结合其它指标进行分析。 2.现在很多实验室利用培养板采用MTT法进行生长曲线测定,较为简便。 3.标准的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一般在传代后第一天细胞数有所减少,再经过几天 的潜伏适应期,然后进入对数生长期,达到平台期后生长稳定,最后到达衰老。 4.在生长曲线上细胞数量增加1倍时间称为细胞倍增时间,可以从曲线上换算出。 二、四唑盐试验( MTT)比色试验 (一)、目的 学习四唑盐比色试验,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

高中生物人教版 必修2 第2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I)卷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一下·江门月考)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能够配对 B . 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的一定是四分体 C . 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 .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个四分体 【考点】 2. (2分)(2019·浙江会考) 图①~④表示人类精子产生过程中染色体的部分行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图中各行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 B . 图①中的交叉现象在精子产生过程中常有发生 C . 图③所示行为发生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 发生图④所示行为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考点】 3. (2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时,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那么两对之间就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 某奶牛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可能产生4种或2种精子 C . 子代性状的多样性导致的原因只与配子形成时的多样性有关 D . 某生物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则该生物一定只含一对等位基因 【考点】 4. (2分) (2015高二上·余杭期末) 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 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 B . DE、HI和PQ段均发生了着丝粒分裂 C . GH段和OP段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 D . MN段和AB段的细胞中核DNA含量相同 【考点】 5. (2分)同一生物细胞分裂图解,在动物卵巢中见不到的是() A .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相关因子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16130445.html,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相关因子研究 作者:张羽芳阳美霞汤亚茹张虹亮王水莲 来源:《医学信息》2020年第14期 摘要: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主要参与动物繁殖活动,其体外成熟技术也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关键。卵母细胞从胚胎期至青春期前始终维持停滞状态,直到青春期减数分 裂恢复,随后卵母细胞成熟。在此期间,表皮生长因子、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环磷酸腺苷、成熟促进因子及卵泡液等因子均参与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本文主要分析上述6种因子对卵母细胞成熟调控的影响,旨在完善卵母细胞成熟的相关理论机制,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卵母细胞;成熟;表皮生长因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成熟促进因子 中图分类号:R321;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DOI: 10.3969/j.issn.1006-1959.2020.14.007 文章编号:1006-1959(2020)14-0017-04 Study on Factors Related to Maturation of Mammalian Oocytes ZHANG Yu-fang,YANG Mei-xia,TANG Ya-ru,ZHANG Hong-liang,WANG Shui-lian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e,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Hunan,China) Abstract:Mammalian oocytes are mainly involved in animal re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their in vitro matur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the key to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 Oocytes remain stagnant from embryonic stage to pre-pubertal period, until meiosis in puberty recovers, and then the oocyte matures. During this period, factors such a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horse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 and follicular fluid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oocyte matur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bove six factors on the regulation of oocyte maturation, and aims to perfect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oocyte maturation,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 vitro maturation culture system of oocytes. Key words:Oocyte;Maturation;Epidermal growth factor;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97-03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细胞生物学入学试题 1997年 一、请写出下列名词的英文并解释之(每条3分共30分) 1、内质网6、细胞周期蛋白 2、着丝粒7、原位杂交 3、内吞作用8、持家基因 4、核仁组织区9、顺式作用元件 5、单克隆抗体10、DNA甲基化 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有哪几种方式?就其中一种作较详细的叙述。(20分) 三、核骨架与染色体骨架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相互联系如何?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何在?(20分) 四、请设计一项利用细胞全能性对作物进行品种改良的试验(设计应包括题目名称,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与工作内容、预期结果等)。(30分) 1998年 一、名词解释:(每条3分,共30分) 1.支原体 2.核纤层 3.着丝粒 4.灯刷染色体 5.膜骨架 6.微管

7.类囊体 8.核糖体 9.内质网 10.细胞通讯 二、阐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动的四种方式: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主 动运输和基因转移,比较它们的特点及生物学意义。(25分) 三、细胞衰老的特征与原因是什么?何谓自由基理论?(15分) 四、请设计一项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课题(包括题目名称、国内外研 究现状、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预期结果)。 (30分) 1999年 一、名词解释(每条4分,共40分) 1.微绒毛(microvillus) 2.顶体(acrosome) 3.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 4.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 5.微管(microtubule) 6.动粒(kinetochore) 7.偶线期(zygotene stage) 8.细胞的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9.协同运输(cotransport) 10.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 二、比较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5分)

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组织培养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肿瘤细胞与体内正常细胞相比,不论在体内或在体外,在形态、生长增值、遗传性状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生长在体内的肿瘤细胞和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其差异较小,但也并非完全相同。培养中的肿瘤细胞具以下突出特点: (-)形态和性状 培养中癌细胞无光学显微镜下特异形态,大多数肿瘤细胞镜下观察比二倍体细胞清晰,核膜、核仁轮廓明显,核糖体颗粒丰富。电镜观察癌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多而细密,微丝走行不如正常细胞规则,可能与肿瘤细胞具有不定向运动和锚着不依赖性有关。 (二)生长增殖 肿瘤细胞在体内具有不受控增殖性,在体外培养中仍如此。正常二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不加血清不能增殖,是因血清中含有很细胞增殖生长的因子,而癌细胞在低血清中(2%~5%)仍能生长。已证明肿瘤细胞有自泌或内泌性产生促增殖因子能力。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后,出现能在低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已成为检测细胞恶变的一个指标。癌细胞或培养中发生恶性转化后的单个细胞培养时,形成集落(克隆)的能力比正常细胞强。另外癌细胞增殖数量增多扩展时,接触抑制消除,细胞能相互重叠向三维空间发展,形成堆积物。 (三)永生性 永生性也称不死性。在体外培养中表现为细胞可无限传代而不凋亡(Apoptosis)。体外培养中的肿瘤细胞系或细胞株都表现有这种性状,体内肿瘤细胞是否如此尚无直接证明。因恶性肿瘤终将杀死宿主并同归于尽,从而难以证明这一性状的存在。体外肿癌细胞的永生性是否能反证它在体内时同样如此?也尚难肯定。从近年建立细胞系或株的过程说明,如果永生性是体内肿瘤细胞所固有的,肿瘤细胞应易于培养。事实上,多数肿瘤细胞初代培养时并不那么容易。生长增殖并不旺盛;经过纯化成单一化瘤细胞后,也大多增殖若干代后,便出现类似二倍体细胞培养中的停滞期。过此阶段后才获得永生性,顺利传代生长下去。从而说明体外肿瘤细胞的永生性有可能是体外培养后获得的。从一些具有永生性而无恶性性的细胞系,如NIH3T3、Rat-1、10T1/2等细胞证明,永生性和恶性(包括浸润性)是两种性状,受不同基因调控,但却有相关性。可能永生性是细胞恶变的阶段。至少在体外是如此。 (四)浸润性 浸润性是肿瘤细胞扩张性增殖行为,培养癌细胞仍持有这种性状。在与正常组织混合培养时,能浸润入其它组织细胞中,并有穿透人工隔膜生长的能力。

发育生物学试题

发育生物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40空) 1、发育生物学时在胚胎___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2、在精子细胞的核转变为精子__的过程中,核的形态结构也发生变化。 3、在原肠胚形成过程中,没有进入胚胎内部,留在胚胎表面的细胞属于外胚层_。 4、在两栖类的原肠胚形成中,边缘带区域的预定脊索中胚层内卷后,位于胚 孔的背部。 5、胚胎主要包括两部分:丛密绒毛膜和底蜕膜__。 6、在哺乳动物中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是bcl-2__。 7、在双翅目昆虫幼虫阶段,细胞核中出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上的__区域 在合成RNA。 8、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说明分化了的体细胞的核依然没有丧失发育的__。 9、HOM基因与昆虫胚胎__轴的发育有关。 10、胚胎细胞的分化与卵裂过程中分配到细胞中的卵质决定子__有关。 11、两栖类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与卵子中称为生殖质__的一种卵质决定子有关。 13、原肠作用的细胞迁移的主要方式有外包,内陷,内卷,分层,内移和集中延 伸。 14、受精卵的质膜__起着永久组织多精入卵的作用。 15、两栖类的卵裂属于辐射__型。 16、初期胚胎诱导的三个阶段分为:第一阶段发生在卵裂__期,为中__胚层 的形成和分区;第二阶段是脊索__中胚层诱导背部外胚层转变为神经系统 的神经诱导;第三阶段是中央神经系统的区域化__。 17、成对控制基因的作用:把缺口基因确定的区域进一步分成___。 18、体节将分化成三部分。它们是__节、__节和__节。

20、羊膜和__膜的胚层成分是一样的。 21、初级性别决定指由未分化的性腺发育为睾丸__或是卵巢__,与Y染色体 短臂上的sry__基因及可能与常染色体或与X染色体相连的__基因有关。 22、在脊椎动物的脑的发育过程中先形成了三个脑泡,以后三个脑泡再发育成为 端__脑、间__脑、中__脑、后__脑和延__脑。 23、人的囊胚植入子宫内膜后,子宫内膜改称为蜕膜__。 3、原腔肠 6、疏松泡 8、前后16、体节 18、Tbx4,Tbx5 19、浆膜 Z 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0个) 1、灯刷染色体 在两栖类等卵子的双线期,染色体改变了原先的紧密螺旋状态,形成了大量的环, 这种状态的染色体称为灯刷染色体,它的出现表明基因转录的开始。 2、形态发生决定子 也成为胞质决定子,定位于卵质特殊区域,决定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与发育 3、支持细胞 生精管中的细胞主要是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除了生殖细胞以外,还有 一类与精子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胞,即支持细胞,支持细胞具有营养生殖细胞和调 节生精细胞周期的作用。 4、滤泡 位于卵巢中,由滤泡细胞和卵细胞组成;在卵母细胞外方,由非细胞的膜形成透 明带;有数层滤泡细胞组成颗粒层,其外面是一个充满滤泡液的滤泡腔;卵母细 胞连同外方数层颗粒细胞突入滤泡腔中,形成卵丘;在颗粒层中出现充满滤泡液; 在透明带里包裹着一个卵母细胞;滤泡膜;放射冠。 5、顶体反应 精子的质膜和顶膜外部发生多处融合,以至这两层膜泡状化,这样在精子顶体外 方出现了许多孔洞,顶体内贮藏的水解酶便从这些孔洞泄出来,这些水解酶作用 于透明带,溶解其中的组分,形成供精子穿透的通道。 6、卵裂 受精卵开始有丝分裂并产生由较小的细胞构成的囊胚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