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终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最终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最终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最终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汽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专业:计算机技术

学号:

指导教师:景君学

日期: 2013年10月30日

浅谈中国汽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愈来愈大,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科学技术发展中汽车发展这一方面出发,对汽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运用自然辨证法的相关概念辩证的看待汽车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利与弊,并且针对不利方面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应对方案。

关键字:汽车发展,社会生活,解决措施,应对方案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 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and people demand for car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vehicle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lives.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vehicle development from the area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t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car when people live, learn and work, and use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s of natural dialectic to regard the pros and cons of social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rs.what’s more,I will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and response programs for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solution.

Key words: vehicle development,social life, solving measures, response programs

正文

1、中国汽车的发展史

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从车的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我无法考证其“车”的沧桑巨变,据说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纵观近代中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国汽车工业1953年诞生到1965年,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创建阶段。它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一汽这样的现代化汽车生产企业,同时建立了南汽、上汽、济汽、北汽等制造厂,形成了五个汽车生产基地。汽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初步形成重型、中型、轻型载货汽车、轻型越野汽车和少数轿车品种的生产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汽车制造工厂设计、产品设计经验,培育了一批汽车制造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

第二个阶段:大致是从1966年到20世纪80年代,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阶段。在这段时期,先后兴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三个主要生产运用越野汽车的三线汽车制造厂,开发矿用自卸车和重型汽车。五个老汽车生产基地为包建、支援二汽、川汽、陕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自身也得到一定发展。地方积极建设汽车制造厂,汽车生产的分散局面已经形成。汽车工业经过这一阶段的摸索成长,1980年生产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生产种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汽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发展,生产厂点近200家;1980年大中轻型客车生产1.34万辆,其中长途客车6000多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第三个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生产

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摸索了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

第四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

纵观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尽管遭受了各种艰难险阻,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近十几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加快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定规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体系,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汽车研究、设计、生产、管理的人才,这些都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掐指算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也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从首长专用到现在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从十多年前的“老三样”到现在的“百花齐放”。转瞬间,中国就从一个汽车沙漠突然转变为世界汽车第二大汽车生产国,百姓们的购车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汽车迅速从“奢侈品”转变为了“生活必需品”,发展之快令人咂舌。

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车的兴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谈资,更看重它能够给生活带来哪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原动力,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个时候,对汽车文化的介绍,对汽车生活的渲染就更重要。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

2.汽车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推动社会进步的车轮,汽车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的普遍使用,将改变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一整套新的经济、文化、生活体系,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1)汽车发展推进了社会进步

汽车工业连接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仅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带动大量的相关工业的发展,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生活质量因汽车而发生改变,人们对时间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公共交通的时刻表,对距离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几站地”。汽车因此成为自由的象征,人们买汽车是为了换一种生活。

(2)汽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汽车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具有“远距差效益”、“时差效益”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使用。高速公路网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汽车为促进地区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同时,汽车工业每个环节都超出了国家范围,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影响远远超过了汽车工业本身。同时,与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后市场迅速发展,。

(3)汽车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汽车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成更是汽车的效应。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城市空间放大,从而促进汽车使用环境的改善,提高汽车流通速度,使汽车需求进一步增大。

汽车的普及为人类社会生活创造了许多新生事物,汽车艺术、广告、旅馆及银行等已渗透到各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改造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改变人们的区域概念、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知识结构以及文化习俗。汽车的使用是个性权利的延伸,它创造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心理素质、道德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汽车社会”带来的社会矛盾

“当汽车社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未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很欠缺,以至这一现实逐步到来之时,我们还茫然不知所措。”陈清泰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在我们享受汽车带来的便利,欣欣然准备走入“汽车社会”时,不得不忍受汽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伤痛。如交通能源缺乏、交通阻塞、交通公害、影响社会公平等等。在汽车社会成熟一些的发达国家,一些明智的学者意识到,汽车社会所造成的问题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噩梦”。他们主张“从

根本上重新考虑汽车”。在中国,早在10年前,社会学家郑也夫对轿车文明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轿车洪流的涌入没有加快交通速度,却污染、堵塞、毒化着城市。它的巨大的停车场侵吞了街心公园,它的无休止的的道路扩建蚕食了城市的剧院、艺术馆、绿茵场,它打破了城市甚至郊区的宁静……”汽车作为个人及家庭提供自己的空间和便携的移动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往往掩盖在它的便利之下,可以说,汽车交通对于社会、自然、乃至人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或代价。汽车发展带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1)“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的矛盾

拥有一辆小汽车是当前许多中国人的愿望或追求。从本质上来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是,小汽车的消费与普通的日用品消费是不同的。例如电视、电话等的消费,基本上不会给别人造成损失,而这种正常的经济规律并不适用于小汽车的消费。表面上看来,小汽车的出行成本只是汽车的折旧、汽油成本、税收、只招、养路、保险等费用的总和。但是,实际上,汽车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环境,降低其他车辆的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问题,即损害了他人的正当权利,从而使小汽车出行的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在欧洲,交通事故、空气污染与交通噪音已造成每年12.5万人的死亡。驾驶小汽车除了使用者个人承担的成本外,还带给社会高达3600亿欧元的外部成本。再如北京6万辆出租车每年向政府交纳的税费约在2至3亿元,但出租车占市区道路上机动车交通量的30%至50%,而这些道路的建设和养路费用每年就高达几十亿元。大量的政府投资转化为出租车公司和司机的收入以及车租车乘客的收益,无形中严重损害了公交车乘客与步行者的利益。

(2)“以车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矛盾

不可否认,在“汽车社会”,城市道路的设计、服务设施的安排都以方便汽车使用者为主要目的。为了保证车辆的通行,很多大城市道路设计为六车道、八车道,甚至十车道,远远超出了人的尺度,宽阔的路面,半封闭的隔离栏和极为短暂的绿灯通行时间,使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通行极为不便。为了给机动车更宽的道路,任意牺牲自行车和行人的利益,现在有些街道已经完全不适宜自行车和行人的出行。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自行车和行人的数量,反

而将自行车和行人“挤”到机动车路上行走,这有反过来造成了机动车通行效率的下降,同时安全隐患大增,体现了交通设计者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道路已不再满足“人”的出行需求,而是竭力去迎合“车”的张扬,成为人们出行和交往的障碍。城市道路的最初始和最人本的功能——应该便于人们的行走、人际的交流和人对自然开放空间的心里需求,已经被逐渐淡忘。汽车的喧嚣和污染,自行车和人行环境的恶化,使人在都市悠然漫步成为一种幻想。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这不能不说是某种形式的城市文明的倒退。

(3)能源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能源问题。国家发改委的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石油消费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原油、成品油进口增长都在16%左右。有关资料显示,车用燃油已经达到中国石油总消费量的1/3.据专业人士分析,造成汽车能耗难以降低的原因很多,包括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一些地方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对公认经济环保的现代柴油车在政策上遏制等。

4、相应的对策

(1)建立公平负担社会成本的机制

对于中国而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其次在政策制度和规划上克服和减轻汽车社会所带来的车本,并且充分地讨论汽车社会成本担负的公平性,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具有公平性的汽车社会成本负担机制。否则,“汽车公害”会日复一日地累积,能源、土地和道路将被汽车消耗,效率、环境和生活节奏都将毁于汽车。在中国国情下,建立一种资源约束型的、适度汽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即所谓的绿色文明或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无论在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设计,还是在交通管制、交通政策制定等方面,都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方便人的出行、交往、接近大自然为目的。欧洲的发达国家先于我们进入汽车社会,他们已经认识到汽车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采取了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使用自行车,

限制小汽车的发展等,使城市交通更具人性化。如开辟公交、自行车专用道,对小汽车出行进行限制,并开展“世界无车日”活动等。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借鉴,我国也应该及早采取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解决交通问题。首先应大力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如快速交通、轨道交通,解决城市内大量交通问题;其次鼓励步行及使用自行车,如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优美舒适的步行环境,为市民创造接近大自然的机会;最后,对小汽车的交通进行限制,如在市中心区限制小汽车的进入,在某些区域实行限速管理等等。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城市更便利、舒适的生活。

汽车带来巨大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其快速发展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所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可盲目,应与自然环境、社会协调发展,避免“汽车社会”给人们带来负担不起的沉重代价;要及时、充分的意识到汽车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要在政策制度和规划上努力克服和减少汽车带来的负面效应,应建立一种资源节约型、适度的汽车消费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上,如何使汽车能够融洽的为人类带来福利,将是我们长久要解决的问题。

[1]李永钧,对汽车社会提前到来的冷思考[J],上海汽车,2004.06

[2]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2008

[3]何玉宏,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J],社会观察,2005.02

[4]张可,中国汽车发展问题及对策[J],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009.05

[5]黄选平等,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测,2000

[6] 李林,薛景华,阎广强等,《自然辩证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导言读后感

高举辩证唯物主义旗帜树立正确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 文明天地加入时间:2008-5-22 10:46:10网络新媒体中心任浩点击:5402相关信息 通过对恩格斯的著名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的阅读,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概括了以往的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同时他应用近代科学发展的大量事例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向我们阐明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联及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思想;恩格斯还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学习上述内容我首先明白了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拿我们的科研工作来说,要对我们的研究内容有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而方法和视野的培养就需要研究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其它相关学科。我们是研究网络新媒体的,同样需要对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相关知识、媒体发展历程甚至人文社会学科有所涉及,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新的灵感,取得新的成果。纵观我们周围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大都是兴趣广泛、在各方面都有所造诣的,不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精深的见解,对其它相关学科也有独到的理解。恩格斯在导言中也提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师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不以多才多艺之“杂”闻名于世。因此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学会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会广泛涉猎。 通过对导言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还懂得了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导言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由此我想到了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破坏性发展,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也要这样,考虑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协调的与大自然共处。比如发展核技术可以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用来发展核武器破坏人类发明和我们的生存环境。 导言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作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自然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包括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和作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等。作为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要从“战术”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战略”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研究观察、实验、科学抽象以及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又要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学院机电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号SX1605133 姓名张区委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6年12月12日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技术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当代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首先,自然辩证法始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主体要反映和改变客体。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中介,正是由于人是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包含着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而是现实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是纳入了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自然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界也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第三,自然辩证法虽然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今它已不再单纯地、一般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当代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扩展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变化相适应,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拓展成 第1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结构工程领域的应用 结构工程2011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对象性关系,我将通过它来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阐述前面所指的对象性关系。 我的专业是结构工程,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成为一名基础设施的建造者,换句话说,我的任务是设计建筑物并实现它的存在。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与纽带,建造者和建筑物分别作为主体与客体,通过生产劳动把它们联系起来。在这里,人指的就是我,即建造者;自然指的就是我所设计的建筑物。我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建筑物的大体框架与模型,然后以脑力劳动的方式设计出图纸,再通过体力劳动来把它建造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劳动的周期。 同时,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够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从而引起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这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对于我们结构工程师来说,设计一幢建筑物的结构是出自于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之后通过挖地基,浇筑钢筋混凝土,保养成形等等一系列活动,从原有的平地上竖起一幢高楼,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是人类能动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谐一致,当我们将要把自己在结构设计方面所具有的想象力付诸于现实中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一系列想法是要被各项条文规范所限制的,而且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是要被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建造用途等等所制约,这便是受动性的体现。 在建筑外观设计领域中,建筑师们往往会出于突破传统观念去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因此创新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便对我们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外观,而结构工程师考虑的则是建筑的安全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认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对于我们来说,突破了传统观念的建筑表面上可能会违背力学常识,但是随着现代土木工程中施工设备的更新换代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一些在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工程变成了可能,最典型的就阿联酋的迪拜塔,迪拜塔在2009年1月17

自然辩证法结课报告

学科专业: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任课教师: 结课时间:2014-5-6 年级:2013级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姓名: 成绩: 摘要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科技进步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已是一种趋势。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并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这种变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百年复兴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和怎样培养大学生,怎样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怎样全面推进新时

期大学生教育工作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针对新时期的历史特点,明确新时期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感;提升科学素养,实施通才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增强适应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如此,才能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大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问题,自然会引起、吸引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但大多数研究是从我国高校内外环境问题出发,反映出研究者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出了很强的忧患意识,但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研究整体水平并不如意,多为经验性的研究,也过多地囿于大学生单方面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范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以全球化时代视野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解析、解读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无法实现理论创新和突破。 大学生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面临一系列紧迫性问题,就突显出需要大力发挥高校的导向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在本世纪初,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已经正式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全局,主动适应科技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方面需要,从全球视野的高度上,去思考高等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问题,去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应科技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教育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养他们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 础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摘要: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 1.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这就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与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作家们又将其称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认识体系”和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以上两种含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其区别在于,二者的理论化程度高低不等。第一种含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自然辩证法作为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本文联系所学知识和研究方向具体探讨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哲学;工科研究生;指导意义 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自然辩证法是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一、《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2]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

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工科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

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自然辩证法论文 题 目: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科技创新;影响因素;传统文化因素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当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最后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说,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但发明一项新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这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的。 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是什么?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技术体系本身的限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在当代其实隐秘的受到技术体系的制约与规范。我们要认识到,技术体系的存在,极有可能促使真正革命性的技术诞生(比如人们正在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同时又可能制约(或者暂时制约)大量新奇特的技术的诞生。技术创新极可能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可能因为触动既有的经济利益,从而被限制。当然,经济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还必须打破经济方面的束缚。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我们在文化上还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对科学技术方法的认识 学院: 机电工程 姓名: 王华阳 学号: 2220150072 日期: 2016/4/25 1 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认识 摘要:本论文通过结合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有助于将来能够更好的进行科研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方法论,科研工作 正文: 科学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科学是用来解决理论问题的,技术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可以理解为分科而学的意思,也可以认为是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细化成各种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形成了越来越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的知识的总称。技术,是指人们改变现有的事物的功能的方法,形成新事物。技术的使用范围明确,且必须有能被其它人认识的形式和载体,如工程中输入的原材料,工艺,设备,使用的工具,图纸规范,标准,计量方法,输出的成品等。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从自然中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象之间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起能够联系事实和现象的理论。技术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将理论变成实际中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服务等等。科学主要是和研究新的未知领域,它的进步,尤其是重大突破是

难以预料的;技术则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也就是将科学领域内成熟的理论 转换为具体使用价值。可以做出准确的规划。 “方法”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文,它的原意是指“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方法”象征着取胜之道。现在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 的而采取的手段或行为方式。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法论”在辞海 中注释为“研究治学方法之学问”。从当前意义上讲,方法论是指以方法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对方法的性质、条件、作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 究。“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变革自然的过程中, 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的理论体系。 本文就科研工作中的科研选题;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观察,科学思维方法,包 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展开讨论,并使用数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 和信息论的方法,建立假说和理论的方法等技术方法,得出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划流程,理论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就是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科学 方法和仪器设备去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或利将建提选思提实假立逻用观收出择出践科准察集维说一辑公科科科检学的 备实科加上与理学研学验理方阶验学工升历化问课假阶论法段阶事阶到史的题题说 段体段实段理相方系论统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出科学问题,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那么 什么是科学问题呢,所谓科学问题是指认识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基于一定的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