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核心区有效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路径——以日本绿地公园策略为例

城市核心区有效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路径——以日本绿地公园策略为例

城市核心区有效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路径——以日本绿地公园策略为例
城市核心区有效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路径——以日本绿地公园策略为例

城市核心区有效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路径

——以日本绿地公园策略为例

李佩君

摘要:随着人们对城市质量的需求愈加强烈,存量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新重点,城市核心区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却面对城市用地紧张、资金投入困难、空间质量低下的问题而裹足不前。笔者借鉴日本的绿地公园策略,从设计模式、引导策略、管理运营三方面分析其对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推动,并对横滨美国山公园、目黑天空庭院、茂原之森三个公园建设个案进行分析借鉴,由此提出,应从规划设计思路上建立分层次的设计体系,转向管控型的设计内容,在规划实施保障方面健全法规制度引导、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促进我国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 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日本城市公园策略;

1研究背景

1.1中国发展“新常态”转向质量效率型

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速趋缓,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中国的发展逐渐由重速度转向重质量、重效率。在“城市病”日渐凸显的今天,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人们对于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愈加强烈。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实现将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1.2城市发展“新常态”注重存量规划

在经历了以增量为主的城市快速扩张进城后,城市建设面临着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这也催促着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城市规划转向存量规划设计。城市核心区相对于边缘区拥有更高的土地价值,由此形成的土地集约化的使用方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提出更多的挑战,如何协调居民对开放空间的需求与城市空间高效利用之间的矛盾,是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所要面对的问题。

2我国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现状

2.1城市用地紧张

面对有限的城市发展空间,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土地向高效集约化的利用模式发

展。依照市场经济的发展选择,城市核心区的用地功能倾向于生产性服务业等高收益型产业,并要求较高的建设强度,这与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上空出一定面积而形成的公共开放空间是相违背的。因此从规划设计的编制阶段,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的选址设立即是困难重重,尤其在建筑密度相对较高的老城或中心,较少有现成空地供改造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遑论存量空间向开放空间的改造转型,公共开放空间在城市核心区难有立足之地。

2.2 资金投入困难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其资金投入主要为政府机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而在现今土地财政的驱动下,为求经济效益,相对于绿地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高收益高回报的商住用地的开发建设则成为城市建设的首选。绿地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设计建设及后期维护,而无一定的收益回报,逐渐在城市建设中落于下风,空有规划而难以建设实施。

2.3 空间质量低下

目前的城市开放空间多主要为政府为主开发建设的绿地公园广场等。城市核心区的公共开放空间因城市空间限制多为小型公园广场。但以铺地为主的空旷广场往往被民居广场舞占据影响居民生活,而自然类景观常因缺乏后期管理而设施陈旧杂草丛生。开放空间的设计较为趋同,多以几何形设计的景观绿地为主(图2-1),缺少休憩、活动设施、街道家具等细节设计(图2-2),不适宜居民活动,缺乏吸引力。见缝插针而分布在城市中心的街头绿地广场或处于街角受交通影响(图2-3),或处于高密度建筑底部常年阴影,普遍空间建设质量较低。

图 2-1几何形景观绿地 图 2-2缺乏休憩设施的街头公园 图 2-3 受交通影响的街头广场

2.4 小结

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面前举步维艰,单一的资金来源更为其建设实施雪上加霜。目前城市核心区的公园绿地建设模式较为单调,设计手法也局限在几何形景观与广场铺地的构成中,缺少较为人性化的设计,导致即使建成的绿地公园,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有效的促进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路径应全方位的从建

设模式、投资模式、设计策略、运营模式等方面全方位思考。

3日本绿地公园策略分析借鉴

日本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兴建公园,至20世纪中叶,面对城市无限制扩张、城市环境恶劣等问题,日本研究制定绿地规划,并相继颁布《都市公园法》《都市计划法》《都市绿地保全法》等多部法律以指导规范日本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现今,日本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都市公园系统,城市环境优美、公园数量众多。据研究统计,东京都城市核心区的人均公园面积甚至高于边缘区(许浩,2005),可见日本的绿地公园策略在城市核心区的建设实施拥有良好的效果,其规划设计策略及实现路径可为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带来一定启示。

3.1日本绿地公园策略分析

3.1.1设计模式

日本的都市公园系统都是基于《都市公园法》所设置的,处于都市核心区的包括住区基干公园、都市基干公园、特殊公园。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是在日本多种计划下协同设计产生的,景观计划划定了景观区域,指定重要的建筑物、数目、公共设施,都市计划对土地、建筑物进行设计指引,协调公园与周边环境,景观协定以居民满意度为前提制定景观规则,充分的调动公众参与,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公共空间的设计。

日本的《都市公园法》详尽的规定了都市公园及设施的设置基准、保存规定,且特别提出了适用于城市核心区促进城市更新、土地盘活、设施综合利用的立体都市公园制度(图3-1)。立体都市公园的设计模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筑屋顶、人工构筑物等空间,促进城市核心区绿地公园的设计实现,有效解决了城市用地不足、公园建设模式单一的问题。都市公园与商业、交通设施等的立体结合设计也为公园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未来活力保障。

图3-1 立体都市公园形态(资料来源:都市地域整备局公园绿地课)

3.1.2引导策略

日本的绿地公园建设在经历了绿地保护、绿地系统建设阶段后,于1990年代,逐渐转向引导鼓励绿地建设、促进绿地使用和有效管理的政策阶段。

日本1970年通过的《建筑基准法》中包含了容积率奖励措施,建筑区域内有效空地面积如果高于20%可依据一定的计算公式获得额外的容积率奖励(吴静雯,2007),该举措促进了企业进行绿化建设及场地的开放。而“市民绿地制度”则规定,如市民将私有的绿地整备为可公共开放的游园就可得到补助金(刘畅,2008),鼓励私有公园的投入。

除政府主导建设的城市公园外,鼓励引导性的政策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团体、个人所有公园的建设,商场、办公楼等逐渐尝试各种开放空间的设计,包括底层广场、屋顶花园等,既满足了居民对城市绿地公园的需要,也减轻了政府负担。

3.1.3管理运营

绿地公园的建设完成并非其最终完成状态,细致慎重的管理运营体系同样重要。日本城市公园的管理运营由独立的管理机构进行,而管理机构的构成十分多样,包括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地方自治体、非营利组织、民间经营者等。

从2003年开始,日本开始推动“制定管理者”制度,以政府作为保障,依托民间资源参与公共设施的管理。该制度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依据公园管理运营方案的评估确定公园的管理者,整个公园的管理运营全部由其承包负责(雷芸,2014)。伴随着管理者制度的建立,日本逐步完善公园管理模式,包括编制公园管理总体规划以指导民间团体进行管理,建立公园管理评价系统(PDCA),通过对规划实施的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3.2公园个案分析借鉴

3.2.1横滨美国山公园

横滨美国山公园位于东京都横滨市中心中华街对面,是结合元町中华街地铁站与自然山体设计建造的立体都市公园。

美国山公园所在地原为一小山丘,紧邻外国人墓地、横滨中华街等著名观光景点,处于元町中华街地铁站上,交通便捷。在立体都市公园制度的指导下,横滨市政府组织对山丘区域进行整体设计。利用车站与山丘20米的高差,在原地铁站上增建两层建筑与山丘连成一体形成屋顶花园,增建的面积为社区提供公共设施及商业设施,包括幼儿园、活动室、餐饮、写真工作室等,同时设计多种交通方式包括电梯、自动扶梯、楼梯为步行者提供便利。

公园的设计建设由政府、地铁部门、民间团体合作承担,建设资金投入包括立体都市公

园制度的国家资助金、政府地铁部门的资金、企业及民间团体的私人投资。公园的整体运营与其中商业、公共设施联系在一起,由企业团体承担。良好的景观环境与充满活力的商业设施相得益彰,既为商业及公园的良好运营提供了保证,也促进了地区整体活力的提升。

图3-2 横滨美国山公园透视图3-3 横滨美国山公园断面图

(资料来源:译自横滨市环境创造局环境整备部绿事业课)

3.2.2目黑天空庭院

目黑天空庭院位于东京都目黑区,是运用首都高速公路大桥立体交叉桥(大桥JCT)的顶层部分建设而成。

大桥JCT是连接首都高速道路中央环状线与3号涩谷线的立体交叉桥,因城市核心区空间狭小导致腹地不足,而连接的两条高速公路有近70米的高度落差,因此交叉桥的连接匝道被迫建设成由地底盘旋而上的环装坡道。但为了活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土地,并优化该区域的环境,削减立体交通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连接匝道设置成封闭的盘旋坡道,并规划设计了屋顶花园、中心广场。

图3-4 大桥JCT设计概要图(资料来源:译自首都高速道路株式会社计划环境部环境科)

图3-5 大桥JCT再开发示意图(资料来源:译自涌井史郎)目黑天空庭院设置在大桥JCT 7~35m高的连接匝道顶层,可通过坡道、电梯等到达地面或直接进入周边建筑,周边拥有区立图书馆、商店等商业公共设施,与公园共同成为区域功能核心。公园面积约7000㎡,设置了游廊、和风庭院等景观花园,其高度优势使公园的使用者可俯瞰目黑区、远眺富士山。公园的外廊即连接桥墙壁进行了立体绿化以削减建筑的压抑感,而中心的自然场地可供居民进行都市农业体验,公园管理处负责设施的完善、中心场地的租用、公园体验活动的组织等,为公园的良好运营提供了保障。目黑天空庭院独特的立体公园设计不但减弱了城市立体交通的消极影响,更成为充满活力的居民活动中心,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并成为该目黑区的标志物,可以说是最大化利用城市空间打造良好城市环境的

典范。

图3-6目黑天空庭院景观图3-7农业体验场地图3-8 外墙壁立体绿化

3.2.3茂原之森

茂原之森是东京plaza商场的屋顶公园,位于东京都涩谷区繁华的原宿、表参道区域,为企业所有的小型公园。

在政府对企业、私人公园的鼓励下,商业设施进行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日渐增多。为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商业的吸引力,为都市引入自然,东京plaza商场设计建设时将屋顶的空间开放为花园,从而形成繁华商区的一片绿洲。商场顶部设有纪念品商店、咖啡厅,而户外的茂原之森广场则是公众的休憩场所。除了自然景观的配置引人入胜,公园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多样化的设施,包括几何台阶、圆桌座椅、吊椅等,人性化的设计满足了居民休憩活动需要。

图3-9东京plaza商场图3-10 茂原之森全景图3-11茂原之森景观设计(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c212266891.html,,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212266891.html,)

4对我国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启示

日本成熟完善的绿地公园规划管理体系对于处在城市快速增长、环境亟待改善的中国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总结看来,日本的都市公园体系除了常规的都市计划下形成的公园系统外,十分注重企业团体、民间力量的协作,公园从建设到管理运营均有制度体系鼓励指导非政府力量的参与,而景观计划、都市计划等政府规划则是以管控型设计为主而非形态设计,且注重人性化的空间体验及空间活用的创新设计模式。针对我国城市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现状,

并结合我国的规划设计及管理体系,笔者从规划设计思路及规划实施保障两方面对我国城市核心区有效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思考。

4.1规划设计思路

4.1.1分层次的设计体系

公共开放空间首先是城市绿地公园体系的一部分,但城市核心区的空间位置有其特殊的限制条件。因此笔者以为涉及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编制应在不同尺度上分层次引导建设。

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层面,确定绿地公园系统结构,对城市核心区、边缘区提出相应的公园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城市核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层面则是将总体规划层面的开放空间建设内容结合现状转化为控制条件、指导原则,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协作,以达成独具特色的人性化公共开放空间体验。

4.1.2管控型的设计内容

单纯的图纸与形态设计而缺少后续指引往往造成规划设计仅是墙上挂挂而难以落实。笔者认为规划编制及城市设计应以具体实施为导向,进行过程管控,弱化形态设计,强调模式指引及规则制定,引导形成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提升城市环境、营造人性化空间的价值取向,给小尺度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更大的自由度。

4.2规划实施保障

4.2.1法规制度引导

对现有景观绿地及良好风貌的保留塑造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而对于企业组织、民间力量的合作参与则需要健全的指导规定和监管制度。因此笔者以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运营要更加多样化,需要政府从原本事无巨细的规划实施落实转变为指导监督,这就需要探索合宜的法规制度建设,设定原则界限留住基本底线并鼓励创新。

4.2.2多方合作机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尤其城市核心区的建设单单依靠政府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为继,拓展多方合作机制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既能为政府节约开支,又能充分调动民间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公众是城市建设服务的主体,因此将民间力量纳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管理体系中,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改善提升公园质量。依托公众力量进行监管及改造提升,达到空间的有效利用,建立人性化的物质空间,形成良性循环。

5结语

城市核心区有效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既需要广域层面的引导和细节层面对物质空间良好的设计,也需要完善的强制性与引导性结合的法规制度的保障,探索有效的多方合作机制,以引导多样化的开放空间构成和多元化的建设运营主体,将是未来引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效实现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吴静雯,运迎霞,严杰.经济杠杆下有效开放空间的形成——以容积率奖励策略为例[J].华中建

筑,2007,06:89-90.

[2]许浩.日本东京都绿地分析及其与我国城市绿地的比较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5,06:27-30.

[3]刘畅,石铁矛,赤崎弘平,姥浦道生.日本城市绿地政策发展的回顾及现行控制性绿地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2008,02:70-76.

[4]李玉红.日本城市公园绿地管理发展研究[J].中国园林,2009,10:77-81.

[5]雷芸,任莅棣.私营企业参与背景下的日本都市公园管理体制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4,07:43-47.

[6](社)横滨市环境创造局环境整备部绿事业课. 立体都市公園制度を活用した(仮称)アメリカ山公園整備事業[J].市街地再開發.2007.1

[7](社)首都高速道路株式会社计划环境部环境科.大橋“グリーン”ジュンクッシヨンの環境への取組み[J].道路行政セミナー.2013.7.、

作者简介

李佩君,研究生在读,同济大学。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资料 1·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构成要素: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园路 2·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是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 3·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量的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4·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a生态效益:净化空气、水体和改良土壤;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噪声;安全防护b社会效益:创造城市景观;提供休闲、保健场所;文化科教园地c 经济效益 5·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6·城市绿地定额指标:a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B城市居民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除以城市非农业人口数c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D城市绿地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之和除城市用地总面积 指标作用:反映了一个城市绿化数量和质量,以及一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城市居民生活保健水平,也是评估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7·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a国民经济水平b城市性质c城市规模d城市自然条件e 城市绿地现状和绿化基础 8·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原则:a结合城市其他各项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b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c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市民休息游览的需要d 远景目标与近期安排相结合,创造特色e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结合生产,创造财富。9·城市园林布局的形式:块状绿地布局(大连、上海。。)、带状绿地布局(西安,南京,苏州)、环状绿地布局、楔形绿地布局(合肥)、片状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北京)10·公园:是指可以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教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11·公园规划容量C=A除以Am(A为公园面积,Am为人均占面积) 12·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游览者多样化休闲预科要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活动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观光形式。它以文化移植,文化复制文化陈列以及高科技等手段,13·居住区用地的组成:a居住区建筑用地b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及广场用地d 居住区绿化用地 居住区的布置形式: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庭院式、散点式布置、 居住区的规模:按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等。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原则:坚持社会性原则、坚持经济型原则、坚持生态性原则、坚持地域性原则、坚持历史性原则、 14·城市广场的类型: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宗教广场、附属广场 现代广场的基本特点:共性:场地开放、性质公开、功能综合、空间丰富、文化休闲个性:标志性、地方性、人文性 城市广场设计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生态型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题性原则、尺度适配性原则、步行性原则、文化性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城市绿地、公园绿地指标解释

城市绿地 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绿化覆盖面积 指城市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不含各类绿地中的水域面积以及没有被植被覆盖的面积(硬化道路、无屋顶绿化的建筑物等)。乔木树冠下重迭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绿地面积 指报告期末用作园林和绿化的各种绿地面积。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的面积。(城市绿地分类表附后) 其中:公园绿地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绿地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其他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公园 指常年开放的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休闲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景观优美的公园绿地。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文物古迹公园、纪念性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带状公园等。不包括居住小区及小区以下的游园。统计时只统计市级和区级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并按每个公园分别填报。 其中:门票免费公园指对公众免费开放,不售门票的公园。 公园面积 指报告期末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的全部占地总面积。即公园内的园路及铺装场地,管理建筑用地,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及水域面积的总和。 其中:水域面积指报告期末公园区域面积内的水面面积。 本表说明: 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经建设部2002年6月3日以建标[2002]135号文批准,已经发布。本标准将绿地分为大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中类、小类三个层次,共5大类、13中类、11小类。 2、现行的统计报表不再使用原有"公共绿地"的概念,而用"公园绿地",这两者之间有以下不同点: 其一,"公共绿地"从字面上看强调的是公共性,而"公园绿地"则直接体现的是这类绿地的功能性。"公园绿地"并非"公园"和"绿地"的叠加,不是公园和其他类别绿地的并列,而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以城市发展理论针对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根源性影响因素、功能实现影响因素和针对性影响因素。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总结出合肥的公园绿地布点主要受到城市总体规划、产业经济结构、和自然山水等等影响。 关键词公园绿地;布局;影响因素;功能;生态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其实就是源于改善城市环境的直接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城市,纷纷将城市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从西方国家公园绿地这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自城市公园绿地出现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公园绿地的开发利用中,必须研究相应的布点影响因素,这项工作有着补充和完城市规划布局、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利用率、更好的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等作用,由此可见,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1公园绿地常见的几种布局形式 城市公园绿地的主要布局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6种: 1)分散式。这种状态下的公园绿地在城市各部分呈点状分散,这种形式具体联络欠佳,缺乏公园绿地之间的联系网络,近代的城市公园绿地大多以此种形式为多。 2)联络式。就是按网状道路规划公园绿地,使城市生活区与工作场所都可以和自然连成一片,因此也称绿道(Green Way)式。这种形式具体联络较好,但却容易导致缺乏较大面积的公园绿地。 3)环状绿地带形式。这种形式是在城市内部及周围,保留间隙性绿地。环状公园绿地通常是以前遗留下的城墙遗迹或护城河,被改造成为散步道或带状公园,城市街道穿插其中。环状式模式下,城市的内部与外部可能缺乏联系,但是对城市街道却有很好的疏散效果。 4)放射状绿地。公园绿地自城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配。这种形式可以使得放射状绿地周围的地区得以迅速地发展,而其它部分则发展较为缓慢。 5)放射环状式。放射环状式模式可以说是放射式和环状式的综合体,将这两者的优缺点互补,成为一种理想的城市公园绿地模式。但是,由于条件的苛刻,这种形式多用于新建城市中,从城市规划初期就为公园绿地保留了空间,因此在

(完整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 1、开放空间(open space) 指“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庭园或者休憩活动场所、建筑物覆盖率不超过1/20的土地,和没有建筑物的未利用土地”。(1906《开放空间法》) 开放空间的特性: ?使用目的为娱乐休息的空地 ?使用者为公众,即具有公众性 ?由自治体或国家进行管理,对开放空间的设施维护也由自治体或者国家保证其财政来源。 2、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作品 背景: ?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 ?知识分子团体宣扬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 ?公园墓地运动提升了人们对公园的兴趣; ?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来推动纽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51第一部《公园法》通过(美国) 代表作品: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 ) ?弗雷德里奇﹒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沃克斯(Vaux) ?第33号方案——“绿色草原(Greensward Plan)” ?特点: 1、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 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布鲁克林市的希望公园(1876) 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1886) 3、公园系统及代表作品 美国的公园系统(Park System)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 公园路的思想源于奥姆斯特德等先驱设计的林荫道或有公园状人行道的车道,作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公园路(Parkway)的特征: ?有两个地方车道绕山分成了不同的高度,这一做法后来成了技术标准。 ?尽量加大公园路的宽度,以防止两侧出现广告牌。 ?公园路延伸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在道路两侧采用大量乡土植物材料间或夹杂着成片的野生花卉,整体效 果就是要尽量减少任何公园路与周围地形的可见边界,从视觉上让人感到公园路就是乡村景观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点。 ?拥有不同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采用纵向上的视觉阻挡来有效地防眩。 ?由多家工程公司通力合作。 代表作品: 芝加哥公园系统 意义: ?芝加哥公园系统由于被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公园区分别进行建设,管理主体分散而且协调不够,没有能够建

公园绿地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公园绿地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1.1 总体规定 公园绿地按类型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头游园五类。 (1)综合公园面积宜大于10公顷,其绿地率应不低于70%,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手法,结合花坛、花镜等形式,丰富公园整体绿化效果。 (2)社区公园的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面积大于0.5公顷,其绿地率应不低于70%,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手法。 (3)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盆景园、历史名园等多种特定主题的公园,其中儿童公园全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植物园面积宜大于40公顷;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手法,依据不同的公园主题灵活的配置,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4)带状公园的绿地率不低于65%,绿化宜采用自然式手法。 (5)街头游园应以园林植物造景为主,提供短暂休憩的设施。其面积宜大于0.1公顷,其绿地率应不低于65%。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手法。 1.2植物配置 (1) 公园绿地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约为1:3(数量比)或7:

3(面积比),常绿树与阔叶树的比例控制在1:3(数量比)比较符合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的特征,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数量比例约为10:1。 乔木是园林树木的骨干,它具有良好的改善气候调节环境的功能。公园绿地乔木覆盖面积不低于绿地面积的60%,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约为3:4:3(数量比)。 长春南湖公园鸟瞰 (2) 乔木应大量种植胸径8-12cm的壮龄树,胸径在15-20cm的苗木可少量搭配,胸径在20cm以上的大树根据景观 需要个别搭配,但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成活。古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城市公园绿地设计

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的探讨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架起了一座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公园绿地景观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只有重视在公园绿地布局分析、景观结构与空间布局关系、公园绿地设计与规划方面的研究、绿地管理与旅游发展、应对灾难性气候等方面的思考,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公园的现状背景公园规划原则公园绿化 一、研究背景 城市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大幅度改造而形成的人工环境。城市规划一方面要在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及其相关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意识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作为市民享受自然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包括规划在内的各种人工手段努力创造出更为接近自然的城市环境,以缓解过度人工化的环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城市中摩天大楼的林立,不规则方形建筑的普遍兴建,使得“公园绿地”作为难得的绿意景观,承载着净化环境、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重要功能。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更是衡量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绿地中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完善,绿地成为城市休闲的新宠,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原则 一个城市公园绿地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的最优化。 2.充分利用土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建设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 充分利用城市的闲散空间,见缝插绿,使公园绿地贴近居民,面向生活,实现城市园林绿地走进居民生活、方便居民使用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 3.公园规划应尽量在选址上考虑到满足不同地区市民的使用需要 园林绿地的设施和活动内容应考虑到各年龄段游人的文化爱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过去,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环境改造中,人们所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当时,社会环境状况极差,大量人口死于瘟疫、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人们渐渐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的肆意改造环境。 人们渐渐意识到,自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为自己建造栖息地、建造生活的洞穴开始,到现在摩天楼林立、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甚至是到了社会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的发展、建筑的发展始终是和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的。 在自学完教材第五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之后,我对于园林绿地的规划、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创作手法等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同时,还对于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的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也知道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大概的历史过程。而这也是我在整个章节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思考清楚历史,就没法更好的生活于当下,也就不能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建设,正如李世民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材上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人类依附自然;人类脱离自然;人类破坏自然;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城市建设、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的话,我觉得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人类依附于自然。在这个阶段,人们生活在山洞等自然营造的场所中,每天靠打猎为生,几乎完全被自然所控制着。人们的力量太过渺小,对于周围的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改造能力,也没脱离开自然的食物链。(附图1) 在这个时期,人类智力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人类也在慢慢进步。 2,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时期很长,从一开始聚落的出现,到后来工业革命之前,都大致可以归为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等需要。但是,由于人们的力量还是有限,能改造自然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人们会尽量去思考如何和自然更好的共存,如当时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都会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避风的地段。(附图2) 当时中国还发展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著作,如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管子》中记载的:“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典园林的规划模式,江南园林的兴起;甚至包括法国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改造自然似的建设。都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在这个阶段,都在努力的和自然和谐共存,选择更好的选址、更自然的规划模式,更加的喜爱自然之美。(附图3)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知识点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先写总结——————————————? 入口设计、功能分区、景色分区、园路设计、地形处理、种植设计。? —————————正文开始———————————? 一、公园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以上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1、政治文化方面? 2、游乐休憩方面? 3、科普教育方面? (三)综合性公园的类型? 1、市级公园? 2、区级公园? (四)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1、面积? 面积不少于10hm2,10-50m2/人。? 游人容量为服务范围的15%-2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容纳10%的游人。? 结合城市规模、性质、用地条件、气候、绿化状况、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因素来考虑。? 2、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考虑。? 方便居民使用? 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形? 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有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公园规划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留有发展用地)? (五)公园的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数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并为城市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六)项目与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2、设置因素? 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 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 公园附近的城市文化娱乐设置情况? 公园面积的大小? (七)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贯彻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继承和革新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表现地方特色和风格? 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设置人们喜爱的各种内容。?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 切合实际,分期建设? 与周围环境(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相协调? ——————————————————————————————————————————————————————? 二、综合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一)条件分析? 任务书(建园的审批文件、投资额)? 历史沿革、社会人文条件分析?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分析

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分析 本文基于对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并重点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具体设计,从而为海绵城市的应用实践提供一些基础依据。 标签: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分析 1、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的内涵及重要性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能够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即对雨水实现蓄水、净水、吸水以及渗水等,促使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在人们需要水时将蓄积的雨水再重新”释放”出来,供人们利用。在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将人工途径与自然措施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在保证城市防涝排水体系基础上,使城市区域中的雨水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净化、积存和渗透,从而达到高效利用与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海绵城市的内涵框架如图1所示。 城市公园绿地是服务生态的、非常重要的功能用地,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响应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如自然净化、积存以及渗透等,这样才能有效的节约自然资源、水资源,以及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收集雨水的系统,它能有效的减轻市政给排水系统排放雨水的压力,并使雨水实现高效的循环利用,因此是海绵城市应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示意图如图2所示: 2、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 2.1雨水采集系統 2.1 1系统布局 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中,雨水采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绿地的下凹结构、公园水系景观以及生态滞留体系来构建一套健全的雨水循环系统。在城市公园绿地中,雨水一般通过自流地形,利用生态滞留体系,经过层层设施的过滤、净化和渗透,最后将雨水排入城市公园绿地的水系中。而对于未能进行自排的雨水部分,就通过排水组织进行排放,即可以通过雨水明沟、硬质场地、水立管、水井建筑雨水收集屋面、净化池以及旱溪排入等滞留设施来传输雨水,最后传输到园林的水系景观中去。而这一水系必须连通城市的外部河道,从而形成一个流动循环系统。 2.1.2下凹绿地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 安伟丽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安伟丽 发表时间:2017-09-08T17:04:51.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作者:安伟丽 [导读] 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景观带来了不少影响,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在生态功能上的认识,城市公园绿地的应用不仅改善了环境同时也美化了城市,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营造具有亲和力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身份证号码:23232619860129xxxx 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景观带来了不少影响,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在生态功能上的认识,城市公园绿地的应用不仅改善了环境同时也美化了城市,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营造具有亲和力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景观设计 一、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概况 1.城市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绿地是向大众开放,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生态、美化城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公园绿化用地。城市公园绿地它代表着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概况 城市绿地公园在我国开始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十年出现了热潮,比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都在建设的城市绿地生态公园项目;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公园绿地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二、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公园主要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可观的意义,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享受自然环境提供了空间,而且道路沿线的绿化有利于组织城市交通,对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1.带状公园的类型 依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要素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1)生态保护型 城市的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自然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宏观背景,也是城市发展的支持,城市的发展对自然景观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典型代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着城市河流、小溪而建设,以河流、水体、湿地、植被等形成的绿色廊道,成为动植物的适合栖息地。另一种是结合城市外围交通干线而设立的绿带,这种绿带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各城区之间,宽度较宽,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这种绿带在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止城市无节制蔓延,控制城市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休闲游憩型 自然的宁静、闲适与情趣对都市人来讲是真贵的,绿色景观赋予了我们太多现代文明所无法给予的生活情趣:在沙滩上散步、拾贝;在海中冲浪、游泳;在湖中泛舟;在草坪上游戏,在林荫小道中慢步等游憩活动;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得那么自然,体现了人对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渴望,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决定了自然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3)历史文化型 城市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与历史建筑景观紧密的结合,创造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在城市中以开展旅游观光、文化教育景观为代表。典型代表包括:结合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墙、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景观风貌带等。这种带状公园在丰富城市景观、传承城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公园设计 1.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公园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重要基地,又是健全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公园发展迅速,建设公园的土地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而设计出符合原基地和周边环境的城市公园是我们的目标。为了满足人们对各种功能的需求,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 2.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首先根据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形式,同时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游人,设置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和休息的场所。面积比较大的公园分区和形式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合理的组织空间等等。 3.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大部分场地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它形式所占用,人活动的场所被局限在有限的林荫小道、园路、广场等铺装地面上。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直接影响到人们思考和行为,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规划,而直线奔向绿地。公园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上下班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路线。 4. 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城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应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绿地的用途及特征,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绿地植物配置,应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以及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一般在城市公园绿地中植物种类比较繁多,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相互搭配,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摘要:我国对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分类中,植物园是属于专类公园类别下的公园绿地。然而,在同等级的专类公园相比(包括儿童 公园、动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等),植物园在生态效应(保 护物种多样性、提供休憩场所、改善小气候等)和文化效应(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上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植物园、绿地系统、数字化植物园 abstract: our country to the city park green space system classification, botanical garden is a special park under the category of park green space. however, in the same level of special park ( including children’s park zoo, compared, historic garden, amusement parks, botanical garden ) in ecological effects (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provide recreational sites,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effect ) and culture ( scientific research,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 has a more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city park green spac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 words: city botanical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botanical garden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