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复习课程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复习课程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复习课程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复习课程

绪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依附于自然(原始氏族社会及聚落时代)、

人类依赖于自然(渔猎时代由聚群而定居)

人类开始离开自然(农耕时代及城邑的建立)

人类破坏自然(工业化时代及大规模的建设)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工业化及信息化时代)

二、城市与园林的关系

※城市公园运动(The City Park Movement)

奥姆斯特德主持建造了纽约中央公园既开了现代景观设计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普通人生活景观的到来,美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从中央公园起就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图)

※田园城市构思(The Garden City)

?农田环抱城市,面积比城市大5倍;

?人口控制在3.2万人左右;

?城市直径不超过2公里;

?中心公共绿地面积多达60公顷;

?宽阔的林荫道、放射状的林间小径、住宅、庭院、菜园等。(图)

※雅典宪章(1933年)

?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

?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中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

?要求把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优美地段开辟为公共绿地。※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世界环境宣言(1992年)

三、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特色

1、历史轨迹

古典园林的萌芽——囿

饲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活动

开凿池沼作养殖灌溉之用

筑高台供祭祀之需

建简单建筑为休息观赏之备

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图)

自然山水园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

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

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多图)

2、中国园林的分类

皇家宫苑——壮丽精巧

私家园林——简朴淡雅

寺庙园林——天然幽致

3、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效法自然的布局

诗情画意的构思

园中有园的手法

建筑为主的主景

因地制宜的处理

四、国外的园林历史发展与特色

世界园林体系:东方园林体系

欧洲园林体系

西亚园林体系

?日本庭园(图:枯山水)

?西亚园林的特色(图:阿尔罕布拉宫、泰姬陵)院落式的布局

设有中庭

整形的人工水池和喷泉

各种植物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特色(图:埃斯特别墅)恰当地运用地形辟出台地、

整齐地格局和建筑设计的原则、

结合地形组织多种理水形式、

模样绿丛植坛、运用明暗浓淡不同的绿色配置、

运用大小比例的不同引起对规则布局感的消失?法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及特色(图:凡尔赛宫)

勒诺特:

在丛林中辟出风景线

运用原野上自然的水体形式

构图中心的雕塑喷泉

乡土树种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特色

?西方近代园林的发展(图:法国拉·维莱特公园)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与效益

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一、保护城市环境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增加氧气含量、吸收有害气体

CO2:落叶乔木——合欢、泡桐、紫叶李、西府海棠、刺槐、柿树;

落叶灌木——紫薇、丰花月季、碧桃、紫荆;

藤本植物——凌霄;草本植物——白三叶;

SO2:臭椿、夹竹桃、海棠、紫薇、石榴、广玉兰、棕榈、馒头柳、银杏;附图)、吸滞烟灰和粉尘

减少含菌量

健康作用

负离子、芳香油

放松神经

?改善城市气候

降低气温

调节湿度

调控气流

?降低城市噪声

二、减灾防灾

防火防震

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战备防空

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生活空间,

与城市道路、河流、城墙等人工元素相结合的带状绿地形成一条条绿色的走廊,保证了动物迁徙通道的畅通,提供了基因交换、营养交换所必要的空间条件。

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生物分异程度。主要通过城市绿地系统所容纳的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得以体现。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

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必要性活动

日常户外活动自发性活动(图:户外活动与物质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性活动

环境载体:公园、街头小游园、林荫道、广场、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院落绿地等城市绿地

二、观光及旅游

三、修养基地

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特殊的地理及气候等自然条件

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图:湿地公园)

第三节美化功能

一、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

二、美化市容

三、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四、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发展简介

(一)“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年)

特征: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图:波士顿公园体系)

(二)“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年)

(三)战后大发展(1945~1970年)

(四)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

特征: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更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并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广度上的拓展

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区域规划

※深度上的拓展

土地、植物——水文、大气、动物、微生物、能源、城市废弃物等

※新技术的运用

红外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三、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状况、问题及前景

对城市绿地重要性认识不足;

绿化指标普遍偏低,绿化水平总体不高;

城市绿化水平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分类

一、原有分类标准的问题

问题:

1、两种标准造成统计中的混乱

2、绿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缺少协调关系

3、新的绿地类型需要统一规范

4、某些名称无法准确反映绿地的主要功能特性。

二、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002年9.1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五大类、十三中类、十一小类)

G1公园绿地 G2生产绿地

G3防护绿地 G4附属绿地

G5其他绿地

第三节各类绿地的特征

一、公园绿地

(一)综合公园

a、全市性公园:

a=10-100公顷;r=2000-3000m;≤30min(乘车)

区域性公园:

a=5-10公顷;r=1000-1500m;≤15min(步行)

b、内容设施较为完备、规模较大、质量良好;

c、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安静休息、儿童游戏、动植物展览、园务管理等);(图)

(二)社区公园

a、居住区公园:

a=2-5公顷,r=500-1000m,步行5-10min;

b、小区游园: r=300-500m

(三)专类公园

1.儿童公园:

a、用地5公顷左右;

b、尺度合适、色彩明亮、造型活泼、装饰丰富、植物无刺无毒;

c、分区设立(学龄前、学龄、幼儿)、接近居民区,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2.动物园:

a、在大城市中一般独立设置,中小城市常附设在综合公园中;

b、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必要时需设防护带;

c、如果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独立布置;

3.植物园:

a、尽可能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

b、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

4、历史名园

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5、游乐园

6、体育公园:

a、运动场地和设施可集中也可分散布置,最好能利用起伏地形做看台;

b、用地大(>10h㎡),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费工,一般设一到三处;

c、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四)带状公园

a 、常与道路、河滨、海岸、老城墙等结合;

b、有相当宽度(10m以上),可设小型服务设施;

c、需有专供游览休息的宽敞游步道,与城市交通道路有绿带相隔;

(五)街旁绿地

二、生产绿地

★只要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花卉、草坪、种子的各类圃地都可计入生产绿地。但其他季节性或临时苗圃、从事苗木生产的农田、单位内附属的苗圃等不计入生产绿地。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生产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三、防护绿地

卫生隔离带——常设置于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殡葬场等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道路防护绿地

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高压输电线路下方一定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防风林——通风防风

安全防护林——常布置于易于发生自然灾害和具有危险隐患的区域

城市组团隔离带——在城市建成区内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在生态敏感区域规划建设的绿化带。

四、附属绿地

1、居住区绿地——组团绿地。宅旁院落绿地、居住区公共建筑附属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

2、道路绿地——道路绿带(行道树绿带、分车隔离绿带、路侧绿带等)、交通岛绿地(中心岛、导向岛等绿地)、交通广场、停车场绿地

3、公共设施绿地——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设施的附属绿地

4、对外交通绿地——对外公路、铁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地

5、其他特殊用地——军事、外事、保安等用地范围内的绿地

五、其他绿地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

风景林地、郊野公园、野生动植物园、森林公园

城市绿化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

湿地——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沼泽、湿原、泥碳地或水域(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暂时的,水体可以是静止的或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或咸水,包括潮落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海域,另外还包括毗邻的梯岸和海域)

第四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目标及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以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规划层次和设计重点

1、规划层次:

a、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总体规划);

b、城市园林绿地分区规划;

c、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

d、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

e、城市园林绿地设计

2、各个规划设计的重点

①系统规划:

a、全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原则、目标;

b、各类绿地定位、定性,规模结构和布局;

c、定额指标的拟订;

d、树种规划几实施管理措施;

e、与城市总规、旅游规划、国土规划相协调;

②分区规划:

a、原则、目标;

b、各区绿地类型、定额指标、分区结构布局;

c、与系统规划协调;

③控制性详规:

a、各地块类型、指标、性质位置、规模等控制性要求;

b、与相应有关规划协调;

④详规:

a、绿地布局、园林空间的划分、游览路线的安排和组织、

植物配置、建筑和园林小品的定位、布置、经济技术指标的拟定、竖向规划(地

形改造);

b、解决好园林要素构成协调;

⑤绿地设计:

a、各园林构成要素(山石、山体、建筑、园路、小品)

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

b、提交设计成果,指导园林施工;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1、确定目标、原则;

2、拟定各项指标;

3、布局、确定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

4、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计划;

5、编制图纸及文件;

6、重点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方案,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对规划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总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

设的目标与指标,划分保护的层次,做出生物物种、基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

性的规划,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生态管理对策及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

对策等。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

总目标:使各级各类绿地以最适宜的位置和规模,均衡地分布于城市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环境、经济及社会的综合效益,同时使各类绿地本身能正常持续的发展。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一)生态学的观念、城市整体空间体系

(二)结合其他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三)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

(四)均衡分布,服务半径合理。

(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及质量。

(六)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四、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依据

1、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

2、技术标准规范;

3、已获得上级批准的城市总规及相关规划;

4、当地现状基础条件

相关术语与概念

园林绿地面积----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

园林绿地率----区域内园林绿地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

绿化覆盖率----区域内绿化覆盖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

公园面积率----区域内公园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

游人量----到达各类公园的游人数量

人均公园面积----

公园均布率----城市中所有公园按服务半径所覆盖的居住区面积率。

城市绿地----

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及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绿线----规划的城市公园及其它绿地的外围边界线。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

第五节城市绿地系统指标

一、城市绿地指标的作用

1、衡量城市绿化水平、城市环境、居民生活质量。

2、作为城市总规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

3、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4、在统计及研究工作中统一计算口径。

二、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

1、国民经济水平;

2、规划的时代潮流;

3、城市性质;

4、城市规模;

5、城市自然条件;

6、城市现状

三、城市绿地系统指标的制定

2002.9.1 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

绿地率;城市绿化三维量;

城市绿化结构指标;游憩指标;

城市绿地计划管理指标;城市绿地人均指标

四、城市绿地指标的计算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Ag1m=Ag1/NP

城市绿化覆盖率=Agm=(Ag1+Ag2+Ag3+Ag4)/Np

城市绿地率=λg=[(Ag1+Ag2+Ag3+Ag4)/Ac] ×100%

第六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一、城市绿地布局的目的及要求

1、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2、满足全市居民日常生活及休闲游憩的要求;

3、满足工业生产防护、生产生活安全卫生;

4、满足改善城市艺术面貌的要求

二、城市绿地的布局形式(图、例)

块状绿地布局:均匀分布、接近居民,多出现于旧城改造;

带状绿地布局

楔形绿地布局:改善小气候和城市艺术面貌;

混合式绿地布局

第七节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

一、树种选择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

2、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3、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

4、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近期以速生树为主;

5、根据具体立地条件选择适宜该环境的树种;

6、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进行树种的选择及搭配。

二、树种规划的步骤

1、调查研究;

2、选择骨干树种;

3、制定主要树种比例;

4、为城市重点地段推荐具有合理配植结构的种植参考模式

第八节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资料及文件编制

一、基础资料工作

(一)城市概况——自然条件、经济及社会条件、环境保护资料、历史与文化资料

(二)城市绿化现状——城市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技术经济指标;园林动植物资料(三)管理资料——管理机构;人员状况;园林科研、资金与设备、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

二、编制工作

(一)图纸部分:

1、区位关系图(1:10000—1:50000)

2、现状图(1:5000—1:25000)

3、绿地现状分析图(1:5000—1:25000)

4、规划总图(1:5000—1:25000)

5、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1:5000—1:25000)

6、绿地分类规划图(1:2000—1:10000)

7、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1:5000—1:25000)

(二)文件部分

1、规划文本 1〉总则;

2〉规划目标与指标;

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4〉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5〉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6〉树种规划;

7〉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规划

8〉古树名木保护;

9〉分期建设规划;

10〉规划实施措施;

11〉附录

2、附件规划说明;

基础资料

三、审批程序

?建制市(市域与中心城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审批主管部门(通常为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技术评审并备案,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建制镇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技术评审并备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所辖行政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上一级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章园林绿地的组成要素

第一节园林植物

一、园林植物分类

?乔木、

?灌木、

?藤本、

?竹类、

?花卉、

?草地

二、园林植物各器官的观赏特性(多图)

?根、树干、树枝、叶、花、果实与种子、树冠

三、园林植物的配置

基本组合形式:

①孤植(诱导树):表现个体美,白皮松、银杏、红枫、雪松、香樟;

②对植:对称(规则式种植构图中);非对称(自然式园林进出口);

③丛植:两株配合 d<r1+r2;

三株配合最大最小株成为一组;

四株配合基本平面形式为不等边四边形或不等边三角形;

五株配合;

六株以上配合……

④树群:主要表现群体美,规模不可过大,一般长度≯60m;

⑤树林(风景林):密林和疏林;

⑥绿篱:整形绿篱:忌到处围篱设防,应用于古典园林、名胜古迹

自然式绿篱(自然园林):分割空间;防风遮荫,隐蔽不良景观;

⑦花坛:a、花丛式花坛:观赏花卉本身或群体的华丽色彩为主题,

b、模纹花坛:以图案取胜,五色苋;

c、花坛群:

d、草坪花坛:石做主景,点缀花灌木或小乔木;

e、树石花坛:在台基上置石种花(古典园林、民族特色)

⑧花台

⑨花镜

⑩草坪

第二节园林建筑

一、园林建筑的作用与分类

(一)作用:

1、满足功能要求;

2、组成游览路线和组织风景画面

(二)分类:

1、按传统形式分类:亭、廊、榭、舫、厅堂、楼阁、其他;

2、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文教宣传类、文娱体育类、服务类、点景游息类、园林管理类;

二、园林绿地的小型建筑设施与雕塑(多图)

常见小型设施:

1、园椅、凳:一般布置在安静休息、景色良好及游人需要停留休息的地方;力求造型美观、舒适、坚固;色彩、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高度宜在30-45cm;

2、园灯:不同环境条件下,要求不同;

3、栏杆:台阶、坡地一般防护栏(85-95cm);

悬崖峭壁(1.1-1.2m);

分隔空间(视需要而定);

装饰性镶边栏杆(15-20cm);

坐凳式栏杆(凳面高度35-45cm)

4、宣传廊、牌:2.2~2.4m;

5、门、窗、墙;

6、雕塑:纪念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

三、园林建筑的布局要点

?满足功能要求;

?满足造景需要;

?使室内外互相渗透,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第三节园路和场地

一、园路

(一)园路作用

1、组织交通;

2、引导游览;

3、组织空间、构成景色;

4、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

(二)园路的分类

主要园路:从园林入口通向个景区中心、各主要建筑、广场、景点等;宽度4-6m;≯6m,

纵坡8%以内;

次要园路:连接各景区内的景点,通向各主要建筑;路面宽度常为2-4m,纵坡18%以内;游览功能>交通功能;

游息小路:游步道、支路;多曲折自由布置;一般宽1.2-2m,小径也可为1m;

(三)园路的规划设计要点

?1、园路的布置必须主次分明,方向性强,导游明显;路网安排尽可能是环状,避免死角;坡度、弯度设计要合理,游步道要进行较强的装饰,富于艺术效果;

?2、要因地顺势、依山傍水;有起伏变化,曲折迂回;将变化的景观串联到园路中来;

?3、交叉口不宜过多,交叉角不宜过小,主园路相交应尽可能采取正交;

?4、山地园路纵坡>10%时,就需要设置台阶(<10%的局部设置),一般室外台阶踏面宽度30-38cm,高度10-15cm(38×12多见);

?5、园路与建筑的关系要灵活多变,一般情况下道路可采取适当加宽或分出支路的办法与建筑相连。

三、园桥(多图)

第四章园林艺术设计原理

第一节景与造景

一、景的观赏

(一)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图:西湖十景)

(二)观赏点和观赏视距

a、观赏点——游人所在的位置;观赏视距——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

b、园林景物中,

垂直视域为30°时,D(大型景物)=3.3H;

D(小型景物)=3H;

水平视域为45°时,D=1.2W;

c、园林建筑如有华丽外形,可设1、2、3、4倍视距点;

d、一般封闭广场中,

如中心有纪念建筑时, D:H=1:3—1:6;

D=3H即仰角18°,可观看景物的全貌及周围环境的关系;

D=2H即仰角27°,基本能看清景物的整体;

D=H即仰角45°,只能看清景物的局部或细部;

(三)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

1.平视观赏平静、深远、安宁、不易疲劳

2.仰视观赏雄伟严肃,高度方面感染力强

3.俯视观赏开阔惊险

二、造景

?主景与配景(图)

突出主景的一般手法:

a、主体升高;

b、轴线和风景视线焦点;

c、动势;

d、空间构图的重心(几何中心(规则式园林)、构图重心(自然式))

?前景、中景、背景

?借景

距离远借——借园林绿地外的远处景物;

邻借(近借)——苏州沧浪亭;

视角仰借——休息设施;

俯借——安全设施;

时间因时而借

地点因地而借

?对景与分景

对景——正对:在道路、广场的中轴线端部布置景点或以轴线作为对称轴;

互对: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两景相对,互为对景;

分景——障景(抑景):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

隔景:实隔——实墙、山石、建筑;

虚隔——水面、漏窗、通廊;

虚实并用;

?框景、夹景、漏景、添景(图)

?造景手法——意境处理;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景物的模拟;

色彩与季相;

主调、基调与配调;

点景

第二节园林绿地的规划结构

一、园林绿地的性质与功能

二、景点与景区

三、风景视线与导游线

?风景视线——观赏点与景点间的视线

?导游线(游览欣赏线)

四、规划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形式

(一)一般原则

(二)基本形式

第三节园林绿地构图的基本规律

?比例与尺度

?对比与调和

?对称与均衡

?对位与呼应

?韵律与节奏

?比拟联想

?空间组织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

目的要求通过该章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教学重点城市综合性公园。

教学难点城市综合性公园。

教学课时6理论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总论

一、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城市公园绿地最初是以城市公园的形式出现。最早的城市公园出现在英国。

1811年,伦敦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园林绿地——伦敦摄政公园。

1847年,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城市公园的大发展是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

1854年,美国第一座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设计中特意保留了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避免采用规划式布局。

用树木和草坪组成了多种自由变化的空间,公园内有开阔的草地、曲折的湖面和自然式的丛林。

选择乡土树种在园界边缘做稠密的栽植,并采用了回游式环路与波状小径相结合的园路系统。

二、我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1)综合性公园(2)儿童公园

(3)动物园(4)专类动物园

(5)植物园(6)专类植物园

(7)盆景园(8)风景名胜公园

(9)其它专类公园(10)居住区公园

(11)带状公园(12)街旁游园

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奥姆斯特德原则

(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城市公园规划布局

(一)公园规划结构

1、景点与景区;

2、风景视线与景观序列

(二)公园布局形式的确定

1、根据不同公园的性质;

2、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

(三)公园空间的组织(可控和不可控空间)

第二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

一、概念、位置及面积指标

1、类型

市级公园:2-3公里,步行30-50min,乘车10-20min,中、小城市设1-2处;

区级公园:1-1.5公里,步行约15-25min,乘车10-15min

2、任务——游乐休憩、政治文化、科普教育;

3、面积规模

4、位置

5、设置内容:观赏游览、安静活动、儿童活动、文娱活动、政治文化及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6、公园游人容量(游览旺季的星期日高峰时)

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及景区划分

功能分区——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界定。

景区划分——根据各区的不同景观主题而形成。

(一)入口区

1、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城市主要道路和有公共交通的地方,有足够的人流集散用地,忌讳设置在道路交叉口;

内容: a、大门建筑(售票、小卖、自行车棚、导游牌);

b、入口前广场,规模通常处理(12-50)m×(6-30)m,常用(30-40)m×

(10-20)m;

2、次要出入口(辅助);

3、专用出入口(管理);

4、大门的设计

(二)安静游憩区

a、离主要出入口要远些,与其他景区联系方便;

b、选择原有树木最多、地形变化最复杂、景色最优美的地方;

c 、希望占有用地100㎡/人;

(三)文化娱乐区

a、需接近公园出入口或与出入口有方便联系;

b、平坦的地形,全园重要建筑较多设在这区;

c 、规则式、自然式;希望用地达到30㎡/人;

(四)儿童活动区

a、接近主要或次要出入口,并与其他用地有分隔;

b、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要分开活动;

c、建筑小品要尺度合理、形式多样、色彩鲜艳;

d、植物配置无毒、无刺、无毛,希望用地50㎡/人

(五)园务管理区

a、注意隐蔽,不暴露在风景游览的主要视线上;

b 、一般设在便于管理,与城市联系方便的地方,有专用出入口;

(六)服务设施

a 、较大公园中可设1-2个服务中心区,另设各区服务点;

b 、活动项目多、游人集中、停留时间长的地方

三、综合性公园的游线及景观序列的组织

?主环线+枝状尽端线

?主环线+次环线

?主环线+次环线+枝状尽端线

四、综合性公园的植物配植与景观构成

五、公园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任务 5、总体布局

2、基本情况的分析 6、详细设计

3、现场踏勘分析 7、绘制局部详图

4、拟定项目

第六章居住区绿化和工厂绿化

一、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使用功能 3、美学及精神功能

2、生态功能 4、经济效益

二、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1、居住区公园 4、配套公建设施

2、小区游园 5、宅旁绿地

3、组团绿地 6、居住区道路绿地

三、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分级布置,形成系统;

2、充分利用现状条件;

3、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要求,突出“家园”的环境特色;

4、植物配植

四、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

1、影响因素:

1)人体生理及环境卫生的要求

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

3)绿化美化的要求

2、计算

居住区(小区)绿地率

居住区(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我国居住区绿地指标状况

1)我国规定居住区绿地面积至少应占总用地的30%,一般新建区绿地率要在40%-60%,旧区改造不低于25%;

2)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率、居住区绿化覆盖率;

3)组团≮0.5㎡/人,小区(含组团)≮1.0㎡/人;居住区≮1.5㎡/人;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相应指标的 50%;

4)居住区公园≮1公顷,小区级小游园≮0.4公顷;

《哲学与人生》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哲学与人生》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分: 2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34—38 授课对象:2014级学生 班数: 9 授课教师: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理论依据: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现实依据: 中职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不高,对德育课学习热情不高,这给上课带来一定难度。他们有的是非不分,有时也很叛逆。这就要求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 三、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理解营造

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哪个要作用。 (3)了解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4)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以及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和个人的社会责任等人生问题。 (5)了解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及社会进步对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理解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劳动奉献和自身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2、能力目标 (1)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用于行动、干预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2)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好现阶段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4)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5)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3、素质目标 使学生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主观条件出发,学会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余胜泉、王耀武 ysq@https://www.doczj.com/doc/b112879153.html,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 【摘要】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在网络教学环境上实施的教学活动设计。本文从这设计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设计、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网络学习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地理位置上的分离,使得教学无法围绕教师为中心来展开,而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最大的知识源泉是网络,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网络学习环境不再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用的认知工具。网络教学应该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展开。这些内容构成了支撑网络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石。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

课程开发与设计方案

课程开发与设计方 案 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培训课程开发是培训师的核心能力。能否开发出满足培训对象需求、具有一 定理论深度、课堂教案效果良好的培训课程是衡量一个培训师水平的重要标 1 2020年4月19日

志。而拥有一批具备培训课程开发能力的优秀培训师,又是企业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然而,由于企业培训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学员的类别层次非常复杂,市面上又缺少合适的培训教材。因此,培训课程开发非常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开发出一门优秀培训课程呢?自古“文无定法”,其实培训课程开发也因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对象的巨大差异,难以用一个模式来固定。可是任何事物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培训课程开发能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需求分析 准备进行培训课程开发之初,必须对受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调研能够分为以下四部分,其主要内容以及各部分所占的大致比例可参见图表1。 了解企业培训师要对培训企业的自然情况、独特文化、组织结构、在行业内的竞争状况、提出这次培训的背景以及培训组织方对本次培训的期望等有一定的了解。培训师对企业的调研,既有助于在课程开发时体现出行业与企业的特点,达到与企业的文化相匹配,与企业的制度流程相吻合,与企业人的心态

相共振,又有助于拉近培训师与企业的距离,从而成功地讲授课程。 了解工程企业全年的培训计划,由一个个培训工程组成。所谓培训工程就是针对企业一部分特定人群、选取特定的培训内容、采用适当的培训手段、具有明确培训目标的一次性培训活动。它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教师聘任、具体实施、考试测评、效果反馈等诸多要素,课程开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开发必须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培训工程的要求。因此,培训师在开发与设计培训课程时必须了解工程的开发背景、总体教案计划、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学员状况等,并据此进行课程的设计。每门课程在进行内容安排与取舍、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培训方法的确定与实施、培训形式的选取与安排时都要考虑,怎样做才能满足工程的总体要求,怎样安排才能与其它课程匹配,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工程的目标。 了解学员培训师要了解学员的岗位要求、工作技能与经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培训的期望、对培训的经验、组成和类别、学员对工作的心态、对培训的态度、人数、性别比例、年龄段、学历比例等。这些资料对培训课程的成败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定要在培训前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资源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培训设备条件等对于安排培训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培训活动受资源限制较大,必须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培训师应把对企业的调研放在第一位,当组织与学员的需求不一致时,首先满足组织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本期学员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根据资源的情况安排相应的教案活动。 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有问卷调查、个人访谈、集体座谈、实际观察等若干种,各种调研方法的利弊分析如图表2。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软件综合课程设计任务书

软件综合课程设计任务书

————————————————————————————————作者: ————————————————————————————————日期: ?

软件综合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目的: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型实验教学环节,旨在使学生通过软件开发的实践训练,进一步掌握设计开发软件的方法与技术,学会数据的组织方法,提高软件开发的实际能力,培养创造性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以下目标: 1.深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通过软件开发的实践,进一步加深对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的了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开发实践中,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软件工具的使用。 2.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不仅是一次软件工程实践的模拟训练,同时通过软件开发的实践,积累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开拓创新”能力 大力提倡和鼓励在开发过程中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激励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思路,设计新算法、新创意,培养创造性的工程设计能力; 要求:学生组成开发小组(2~4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完成一个规模适度的软件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软件设计为中心,独立完成从需求分析到软件测试的开发过程。 二、设计步骤安排 1.确定课题 由教师命题并给出各课题的具体需求,学生根据课题涉及的知识领域及自己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和对该课题的兴趣,选择课题,经教师调整审定后确定; 2. 需求分析 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这是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主要工作是: 分析确定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性能,并从经济上、技术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需求分析模型”确定开发计划。 3. 软件设计 具体工作是:对系统的分析模型进行修改、细化,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管理部件设计(若系统涉及到数据库,要对数据库结构进行设计) 4. 编码与测试 根据项目的应用领域及语言的特点,选择编程语言进行编码,要求给出程序的详细注释(包括模块名、模块功能、中间过程的功能及变量说明); 由开发小组进行除验收测试以外的测试工作(包括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与系统(确认)测试)。所有测试过程都要求采用综合测试策略,先进行静态分析,再进行动态测试。要求制定测试计划、记录测试过程与结果、保留测试用例、写出测试报告。 5. 验收测试 由教师组织验收测试的实施,内容包括:系统能否正确运行,实际系统与设计方案是否一致,是否实现了需求所确定的功能与性能,系统设计有无特色,算法有无创新,系统结构是否合理、新颖,系统界面是否友好、美观,操作是否简单,使用是否方便。6.总结和整理课程设计报告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试卷 专业年级课程课程设计姓名学号 学员必读: 1、本学期7月9日下午在语音室,对本资料进行集中辅导。 2、辅导资料完成后请于2011年7月之前交到教务处,其中出勤成绩,平时测验 成绩包含在辅导资料成绩中。(满分35分) 3、作业需单独完成从课后做题,作业本写满位置,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复印无 效,另算成绩。(满分15分) 4、本学期考试时间为2011年7月(以准考证为准),请各位学员7月15日来校 领准考证。 5、考试和交作业,不再另行通知,如果不参加考试或不交作业,没有成绩,后 果自负!切记! 6、考试题从复习资料中抽取。 7、联系电话:校长室:3216556 教务处:3258890 财务处:3038890 一、填空。(每空2分,共19空) 1、课程概念应该包括以下4个基本要素:、课程内容、、。 2、教学系统赢包括的4各要素分别是:教师、、教材和。 3、一般的网络课程设计应包括课程设计和两个阶段。 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分为、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5个实施阶段。 5、课程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内容的组织结构、计划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 6、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最常见的5中使用目的是,、创设情境、、、探究发现。 7、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的问题情境设计包括两个阶段:和。 8、表现性任务可以归为三大类:简短评价任务、以及。 9、补充学习材料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可以使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讲解性材料和等。 10、网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11、“生成性目标—问题中心”的网络课程是以为中心组织网络课程各要素的,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随机进入策略等。 12、“表现性目标—活动中心”的网络课程是以为中心组织网络课程各要素的,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抛锚策略、、和教练策略。 13、网络课程中反馈系统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状态信息反馈,,教师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14、课程中的导航系统按照导航功能分为导航、导航、导航。 15、学习导航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学习内容直接引导、、、学习内容隐藏4种。 16、按照学习发生的进程来看,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学习发生前的导学活动、学习进行过程中的辅导活动和。 17、网络环境下的讨论按照发生时间可分为和。 18、网络环境下的讨论按照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和问题式讨论。 19、目前基于互联网络实施网上答疑的方式主要有:异步答疑和同步答疑两种。异步答疑主要包括:常见问题答疑、、;同步答疑主要为:。 20、网络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可能扮演多种角色,如、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指导者、。 21、网络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三种:、亦师亦友、。 22、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课程学习评价反馈的内容包括:、、测试用时。 23、图、文、声、象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中多媒体图片、文字、影像动画都属于,而声音属于。 24、不论网页界面中的图形图片跟内容和形式如何复杂多变,作为视觉形式的语言,构成图的最基本造型元素都是、、。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出发资料 1.机车车辆条件:韶山Ⅲ(SS3)型电力机车;机车轴列式30-30,轴距布置为230+200+780+200+230 (cm),轮重。 2.线路条件: (1)线路设计速度80km/h,最小曲线半径500m(实设超高为100mm),规划采用有砟轨道结构。 (2)线路铺设成无缝线路,铺设地区为福州,铺设线路长度为10km。 (3)道床顶面的容许应力为,路基顶面的容许应力为。 二、设计任务 (1)进行有砟轨道结构设计,包括钢轨和扣件的选型,轨枕的类型及布置根数,道床的等级及尺寸,并检算强度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2)进行无缝线路设计,包括设计锁定轨温确定、缓冲区设计、预留轨缝确定、轨条布置。 三、提交的成果 (一)、设计计算说明书 (1)轨道结构选型。 (2)轨道结构强度检算。 (3)无缝线路设计计算。 (二)、设计图图纸 (1)轨道结构组装图及选型说明。(1张A3)

(2)轨道结构受力图(3张A4:钢轨弯矩和挠度1张,轨枕三个支承状态的弯矩分布,道床顶面、路基顶面、路基第二区域、路基第三区域应力)。 (3)无缝线路设计图(1张A4或A3,基本温度力图、轨条布置图及相关说明)。 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课程设计的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设计步骤 二、设计方法 (一)、轨道结构选型设计 根据机车车辆和线路条件,确定钢轨、轨枕、扣件的类型及刚度、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厚度、顶宽和边坡坡度)。钢轨、轨枕及扣件的可选用类型从教材中选择,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也参考教材的内容确定。 以下两点说明: 1、道床厚度的选择 道床厚度设计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进行,为方便可根据运营条件从教材表1-1中选择。我们的轨道类型可参考中型轨道结构。 2、钢轨支座刚度D 钢轨支座刚度D的意义是使钢轨支点顶面产生单位下沉时所必须施加于支点顶面上的力,单位一般采用kN/mm表示。 D值的计算:1/D=1/D1+1/D2 教材(7-3) 式中D1为扣件刚度,其值由设计确定;D2为道床支承刚度,计算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设计任务书(2级)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一:信号发生器 一、设计目的 根据常用的电子技术知识,以及可获得的技术书籍与电子文档,初步形成电子设计过程中收集、阅读及应用技术资料的能力;熟悉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掌握分析电路原理、工程计算及对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测试的常见方法;最终,完成从设计图纸到实物搭建的整个过程,并调试作品。 二、任务与要求 1、熟悉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了解单片集成信号发生器的功能特点; 2、掌握信号波形参数的调节和测试方法的应用; 3、电路能够产生正弦波、方波、锯齿波; 4、掌握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测试方法; 5、工作电源为+5~+15V 连续可调。 参考方案: 图1、ICL8038原理框图 参考原理: ICL8030内部由恒流源I 1、I 2、电压比较器A 和B 、触发器、缓冲器和三角波变正弦波变换电路组成。外接电容C 经过两个恒流源进行充放电,电压比较器A 、B 的参考电压分别为电源电压(U CC +U CE )的2/3和1/3。恒流源的恒流源I 1、I 2的大小可通过外接电阻调节,但必须I 2>I 1。当触发器的输出为低电平时,恒流源I 2断开,I1给电容充电,其两端电压U C 随时间上升,当U C 上升到电源电压的2/3时,电压比较器A 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恒流源I 2接通,由于I 2>I 1(设I 2=2I 1),恒流源I 2加到C 上反充电,相当于C 由一个净电流I 1放电,C 两端电压U C 转为直线下降,当下降到电源电压1/3时,电压比较器B 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的输出由高电平变为原来的低电平,恒流源I 2断开,I 1对C 充电,如此重复,产生振荡信号。 若通过调节外接电阻使得I 2=2I 1,触发器的输出为方波,反向缓冲后由9脚输出;C 上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纲要适合教育系普通本科和学院教师教育类普通本科专业。教学时数42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期末闭卷考试。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答问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作业设计。 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课程与

远程教育中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中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一、远程教育中的课程开发 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开发者是通过发送课程材料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这两种方式进行远程教学的。课程的开发原则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课程开发: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的持续不断地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课程开发的重点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 从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来分析,课程开发大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1、宏观:课程开发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2、中观:重点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开发。 3、微观:教师应根据学科或系统的各种实际因素进行设计。 课程开发模式指在课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管理手段,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 二、课程开发的特点 (由于模式具有的样本性,所以它应该具有稳定性的结构,同时它又是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它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动态性(由于所开发的具体课程的性质不同,导致在开发的进程中的各项因素的具体表现是不一样的) 2、稳定性(尽管它具有动态性,但同时它又在动态之上,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通用性,这种稳定性是建立在远程教育理论、教学论、学习论和教学设计之上的) 3、可操作性(模式是理论在实践进程中的具体应用,因而,各种描述和要求一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4、系统性(课程开也有其自己的系统结构) 三、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我国学者黄健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是一种“双子系统互动模式”,并提出了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的模型应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学习材料制作子系统”(简称制作系统)和“课程支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求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编号:CSE03704 课程设计学分:2 课程设计周(时)数:2周 课程设计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课程设计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滕国文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陈越钦铭雁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案例教程》, 马巧梅等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 2.初步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3.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二、设计内容 题目1:模拟停车场管理问题 问题描述: 设停车场只有一个可停放几辆汽车的狭长通道,且只有一个大门可供汽车进出。汽车在停车场按车辆到来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若车场内已停满几辆汽车,则后来的汽车只能在门外的便道上等候,一旦停车场内有车开走,则排在便道上的第一辆车即可进入;当停车场内某辆车要离开时,由于停车场是狭长的通道,在它之后开入的车辆必须先退出车场为它让路,待该辆车开出大门后,为它让路的车辆再按原次序进入车场。每辆停放在车场的车在它离开停车场时必须按它停留的时间长短交纳费用。 基本要求: 试为停车场编制按上述要求进行管理的模拟程序。在这里假设汽车不能从便道上开走。试设计一个停车场管理程序。 实现提示: 以栈模拟停车场,以队列模拟车场外的便道,按照从终端读入的输入数据序列进行模拟管理。每一组输入数据包括三个数据项:汽车“到达”或“离去”信息、汽车牌照号码及到达或离去的时刻,例如:('A',1,5)表示一号牌照车在5这个时刻到达,而('D',5,20)表示5号牌照车在20这个时刻离去,整个程序可以在输入信息为('E',0,0)时结束。对每一组输入数据进行操作后的输出数据为:若是车辆到达,则输出汽车在停车场内或便道上的停车位置;若是车离去;则输出汽车在停车场内停留的时间和应交纳的费用(在便道上停留的时间不收费)。栈以顺序结构实现,队列以链表实现。需另设一个栈,临时停放为给要离去的汽车让路而从停车场退出来的汽车, 题目2:哈夫曼编码和译码 问题描述: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信息通信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预先编码,在接收端将传来的数据进行译码(复原)。对于双工信道(即可以双向传输信息的信道),每端都需要一个完整的编/译码系统。试为这样的信息收发站写一个哈夫曼编/译码系统。 基本要求: 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初始化及文本的频率统计。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完成文本的频率统计。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它存于文件中。 (2)编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从文件中读入,对正文进行编码。然后将结果存入文件"CodeFile-姓名"中。 (3)译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输入的代码进行译码,将文件"CodeFile-姓名" 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Decoding-姓名"中。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 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 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 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既是“发展机遇 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值此,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最 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人们习惯上把此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更简便的叫法是——新课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从未接受过如此频繁的新课程培训,新课程理念被某些专家说得神乎其神,深不可测。在某地一次针对30多所中 学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收到的523 份有效答卷中,能正确答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两个问题的教师,仅有56 位, 正确率为10.7%。这些教师都已经受过不止一次的县级以上新课程培训,足见新课 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我认为,所谓的新课 程理念只不过是教育本旨的回归,并没有太多所谓的“新理论”。它既不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神秘莫测,也不像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难以实施。不过,每位中小学教师 还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主要精神,并把它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 中。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否可以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 具有适应21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 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 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仅供参考)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一、基本过程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此,我们假设教师已经深入了解了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而且本课程已有成型的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结构。 图1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网络课程开发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 (2)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 (3)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 (4)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类相链接。 (5)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 下面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作一简要描述:

二、确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教科书的直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对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教学大纲举一般由以下几个部份构成: 说明:扼要介绍本学科的目的和任务,选材的主要依据,以及有教学与学习的原则性建议。 本文:列出按层次结构自治的知识点条目(一般是编章节目),知识点的简要说明,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教学时数、教学活动及其所用时间说明。 实施要求:列出编写教材的专考书目,教学环境要求,教学仪器设备,辅助教学手段、说明等等。 教学大纲的编写应注意如下原则:科学性、思想性、主观联系实际、基础性、系统性等等。 如果开发的课程已有教学大纲,应尽可能选用现有大纲,如果没有,要编写一个,编写的大纲要经过学科专家审查。 三、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实验手册,如果已有优秀教材,尽可能选用。教材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表达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应当结合“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文字描述,教材是教学内容选择结果的体现,教学内容选择时,要选择切合实际社会需求、反应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教材,对于那些已经过时或陈旧的内容要坚决地删除;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切,而是教学内容的的机组合,教材应能够把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来,并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系统,这个系统要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迁移;练习册是选定教学内容后,诊断与巩固教学内容测验试题的集合,它是教材有重要组成部份。 实验、实验环境与实验手册:对于一些要求技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来说,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是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实践认证,技能知识的具体体现。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践性和可行性,实践性是指实验要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结果;可行性是指设计的实验要求的条件不能太高,要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手册是对实验的说明,一般有实验目标、实验环境、预备知识、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思考与练习等几大部分。

8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2014春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课程目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相结合,体会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应用开发工具,掌握网络协议应用开发技术;进一步熟悉网络设备,学习组网技术,掌握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参考文献,寻求解决方案。 二、设计题目说明 设计题目设置上,采取了分类、分级的形式。 分5个类别,分别是:网络协议或算法、网络服务、组网设计、网络应用编程、理论与应用研究。 分3个级别,从高至低分别是A、B、C。题目的级别综合依据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难度等因素,不同级别,成绩起评分数有别。 A级题目(良-优):较难;综合性强、有明显或突出的创新、探究性较强、实际课题或项目的一部分(实用性);工作量非常饱满;富有建设性;有很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B级题目(中-良):难度适中;工作内容侧重于设计或研究或较高水平应用;有一定综合性、有一定创新、有一定实用性;工作量饱满;有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C级题目(及格-中):难度不大或偏小;工作内容侧重于验证或学习或简单应用;基本上无创新; 工作量不大;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完成形式 (1)交付课程设计说明书(纸质+电子版) (2)通过现场验收或答辩 (3)交付完整的设计作品(或能体现自己工作的视频课件)、 工作量、掌握程度: 有效代码行数:600行以上 对于第一、四类题目,必须交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指的是完整的源程序代码、相关数据文件; 对于第三类题目,必须交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指的是网络拓扑文件、网络仿真配置文件; 对于第二、五类题目,必须交付能体现自己工作的视频课件,要求有一定的文字或声音解说。 课程设计说明书(纸质+电子版),对于对于第一、四类题目,内容包括:设计任务、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相应地给出关键的代码)、设计总结(评价/遇到的问题/体会/建议等)、使用说明等。 四、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 根据所选题目,合理安排进度计划,总体上需要50个小时以上(不包含查资料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