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导读: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脾亢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是否为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为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继发性脾亢一般有较明确的病因。

介入治疗操作过程

⒈脾脏解剖,脾脏位于左季肋部深处,脾动脉为其供血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可分为脾动脉主干,脾叶动脉,脾段动脉,脾极动脉。脾叶动脉通常可分出1-3支形成脾段动脉进入相应脾段。

⒉脾栓塞材料,较多采用明胶海绵颗粒。

⒊脾动脉栓塞,可采用RH、LH、盘曲开导管或Cobra导管等,必要时可根据血管走向塑形导管。导管尽可能超选择至脾动脉深处,最好达胰背支的远站端,栓宣范围一般为脾体积的50%-60%。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并发症少,脾功能亢进复发率低。

术后反应与处理

1. 静脉滴注抗生素,用3-5日。

2.激素应用,术后当日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注射或滴注,术后第1、2日,地塞米松剂量为10mg,术后第3-5日,地塞米松剂量改为5mg.

3. 支持疗法,第1-3日静脉补液1500ml左右,内加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等。若病人反应较重,进食差,可酌情给予脂肪乳剂、白蛋白、血浆等。

4. 病人脾区、左上腹或左下胸部疼痛,可予以吲哚美辛止痛。未能缓解者,酌情用布桂嗪、硫酸吗啡控释片等。

5. 脾动脉栓塞后发生反应性左侧大量胸膜腔积液,应及时抽出1000-1200ml胸水。

6. 术后随访,脾动脉栓塞术后24小时,白细胞可升高至基础细胞数的两倍,1周左右降到正常水平。术后适时的对病人进行血细胞,肝、肾功能,胸片及脾脏B超,CT检查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概要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 使用说明书 器械概述: 本产品的设计为用于微导管输送时的导向。是一根不锈钢输送钢丝,在其远侧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芯丝套装一段铂金螺旋圈(绕丝组成,使微导丝的远段变得柔软。铂金螺旋圈不透X射线,在透视下操作清晰可见,可引导微导管输送到位。为一次性植入性无菌器材,主要用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血管疾患。 微导丝规格型号单位:mm 规格螺旋圈外径螺旋圈长度微导丝直径微导丝长度 SWD-100.28±0.0515********.28±0.01 SWD-140.32±0.0515********.32±0.01 1750±5 忠告: 1. 使用微导丝前一定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 2. 本产品只允许具医师资格并有神经介入治疗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 放射科医师使用。 3. 本产品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包 装的完好性,如过期或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4. 本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器材,不可重新处理、消毒再用。重新处理、消毒 可能破坏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或引起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包括同一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的微导丝一般也不再用。

适应症: 微导丝主要适用与微导管配套使用,用于神经系统血管疾患的介入栓塞治疗。如颅内动脉瘤。 可能的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穿刺局部血肿、血管穿孔、栓塞、缺血、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以及严重的卒中甚至死亡。 配套器械: 1. 波士顿/Target公司或cordis公司的-10”或-14”双标记微导管及 其配套的导引导管。 2. 一套连续加压冲洗液装置,备带旋转止血阀的三通和三通或单通开 关。 3. 一只扭转器和一只微导丝导入器。 使用前准备: 1.本器材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 包装的完好性,如过期和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2.确认微导丝要与双标记微导管配套使用。 3.加压冲洗液的准备。在使用前,一定连续并开放加压冲洗液, 检查加 压冲洗液系统确保无泄漏。 4.微导丝进入微导管后,建议保持至少1-3秒一滴的加压冲洗液持续灌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是一种不同的疾病引起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可经脾切除而缓解。本病经治疗原发病后,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可减轻。一般认为脾功能亢进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这种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有滞留作用,脾窦的增生增强了对血细胞吞噬及破坏作用,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脾脏切除后,临床症状可得到纠正。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原发性脾亢原发性者是指基本疾病未能确定,但临床上却具有脾功能亢进的一系列表现。有所谓原发性脾增生、非热带性特发性脾大、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脾性贫血或脾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系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系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2.继发性脾亢继发性者是指由于脾以外的疾病影响到脾脏,导致脾功能亢进,其原发疾病多数是已经诊断明确的。临床上更多见的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包括发生在下列各种病因较明确者: (1)急性感染伴脾大:如病毒性肝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慢性感染: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疟疾等。 (3)充血性脾大即门脉高压:有肝内阻塞性(如门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病等)及肝外阻塞性(有门静脉或脾静脉外来压迫或血栓形成)等。 (4)炎症性肉芽肿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结节病等。 (5)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癌肿转移等。

(6)慢性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海洋性贫血等。 (7)类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及尼曼-匹克症。 (8)骨髓增生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 (9)其他:如脾动脉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3.隐匿性脾亢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脾亢,因骨髓代偿性增生良好,所以周围血象未显示血细胞减少,但一旦有感染或药物等因素抑制造血功能,即可导致单一或全血象细胞减少症。 二、发病机制 虽然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 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根据脾脏的生理功能,有下列几种学说: 1.过分阻留作用脾脏内的血管丰富,结构特殊,血细胞在血窦、脾索内阻留时间较长,窦壁细胞和红髓内的巨噬细胞对其所滤过的血细胞富有识别、阻留的性能。正常情况下,被阻留的血细胞多数是衰老的,先天性形态异常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的,细胞膜被氧化物质损伤的或被抗体所包裹的细胞,这些血细胞通常在脾内阻留,并遭受破坏。正常人脾内并无红细胞或白细胞贮藏作用,但约1/3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细胞却被阻留在脾脏。当脾脏有病理性显著肿大时,不但更多血小板(50%~90%)及淋巴细胞在脾内阻留,而且也可有30%以上的红细胞在脾内阻留,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2.过分筛选及吞噬作用脾亢时脾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活跃,而脾索内异常红细胞(如球形细胞及受抗体、氧化剂或其他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损伤的红细胞等)明显增多,并为巨噬细胞所清除,导致周围血中红细胞明显减少。有些红细胞膜上出现海因小体,或浆内有豪-胶小体,甚至疟原虫的滋养体;当自脾索进入血窦时,常见红细胞因其海因小体或豪-胶小体被夹住在窦壁基膜小孔而进退两难,最后为窦壁巨噬细胞所挖除,同时红细胞膜受到损伤。反复多次受损后,红细胞成为球形细胞,终至无法通过基膜小孔而被吞噬。 3.体液因素尚有学者提出脾脏能产生某种分泌素抑制骨髓血细胞生成和成熟,同时也抑制骨髓内成熟血细胞的释放功能。一旦抑制因素被解除,则骨髓细胞的异常表现即迅速恢复正常。已证明: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作者:黄坤明李娜曹京梅于峰兰永廷冯珉 【摘要】目的研究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明胶海绵,以明胶海绵与脾动脉分支关系公式得出的明胶海绵颗粒数为基础,术中多次造影分次追加控制栓塞面积,栓塞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2例青年Child分级A级患者栓塞了75%,6例肝癌伴脾亢者为40%左右,其余均在50%~60%之间。术后24 h、72 h、1周、2周、4周、3个月、6个月复查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显效、并发症少。术中多次造影分次追加能防止过度栓塞和栓塞不足,减轻并发症。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栓塞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ation of partly splenic embolism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splenism.Methods All the twenty-seven patiens with hypersplenism was given peripheral partly splenic embolism,the embolus was gelatin,the dosage of gelfoam granule was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gelatin and splenic artery branch.Intraoperative,multiple splenic artery angiography was needed,so there was a proper dosage of gelfoam granule to control

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护理查房 科室:六病区主持人:何学兰 2016年 08月26日 主讲人:李平平 参加人员签名: 脾脏: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指各种各种原因造成的伴随脾脏肿大及血细胞过度消耗的临床综 合征,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 诊断:1脾大,肋下未触及脾者,脾区B型超声显像检查供临床参考2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一 或同时减少,增生性骨髓象3脾切后可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4询问有无肝炎、血吸虫病慢性寄生虫 感染等病史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 治疗:对继发性脾亢患者,首先应该治疗原发疾病,有时候使脾缩小,脾功能亢进减轻,甚至消失。若不 能收效而原发病允许,可以考虑切脾,手术切除脾指针:①脾肿大显著,造成明显压迫症状②贫血严重, 尤其是有溶血性贫血时。③相当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若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切脾后可发生 血小板增多症,甚至有血栓形成,不宜切脾④粒细胞极度减少并有反复感染史,仅限于少数病人 何学兰:最近我科收治了一位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 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坏。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 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伤和门 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 水、癌变等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引起的原因很多,今天我们这个病例主要是由于肝硬化, 门脉高压。临床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现出血倾向。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 常,症状缓解。下面我们请责任护士简单介绍下病情 李平平:39床患者刘存喜、男、50岁(住院号1614657)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于2016 年08月10日08:30收治入病区,步入病区,主诉左胁胀痛伴乏力纳减三年加重三月余。查体:神志清 楚,精神欠振,生命体征平稳,形体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部时有隐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 经积极的术前准备,于08月15日15:40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术,于17:40术毕平车回室。切口敷料清 洁,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在位畅,今术后第11天,T,38.0℃ P 88次/分 R 21次/分 BP 120/80mmHg,左上腹腔引流一根,今晨引流100ml ,色淡红无异味 何学兰:术前护理有哪些?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表达感受,帮助病人认识疾病、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术后用药的注意事项 ,向病人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逐步掌握术后配合技巧及康复知识,使病人对手术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及心理准备 2饮食和休息:鼓励患者饮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告知放松技巧,促进病人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因脾亢血小板减少,嘱患者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 3适应性训练,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盆,教会病人自行调整卧位和床上翻身的方法以适应术后体位的变化,教会病人正确深呼吸咳嗽咳痰的方法 4协助完成术前检查及治疗,遵医嘱完成术前各项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检查,遵医嘱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穴实验,术前输血小板,营养液及抗生素等 5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8~12h,禁饮4h,术前晚行温盐水灌肠(忌肥皂水) 6术日晨:留置尿管,留置胃管,遵医嘱肌注阿托品、苯巴比妥术前针 何学兰:术后护理有哪些?

延迟性脾破裂23例诊治分析

延迟性脾破裂23例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延遲性脾破裂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延迟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手术治疗19例,其中脾切除14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修补术2例,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1例,保守治疗4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对延迟性脾破裂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治疗方法选择,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延迟性脾破裂在急诊工作中并不少见,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但是因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的比例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各类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现将2005-2012年本科收治的延迟性脾破裂23例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计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2岁。致病原因:车祸外伤10例,打击6例,坠落伤5例,原因不清2例。发病时间:除2例原因不清外,均在受伤后2 d以上,其中2~7 d 11例,8~14 d 8例,>15 d 2例。 1.2临床诊断本组有7例受伤后在我科或其他医院进行诊治,当时有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并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离院后经过一定时间出现突发剧烈左上腹疼痛,再次就诊,其他患者受伤后症状轻微,疼痛均自行缓解,未予诊治,出现剧烈腹痛后首次就诊。全组患者查体均有腹肌紧张,左上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就诊时或1 h内出现心率增快>120次/min,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表现者9例。血常规检查Hb<10 g/L患者20例,行腹腔穿刺有不凝血患者15例,经影像学(B超或CT)检查发现脾破裂23例。 1.3治疗患者入科后均给予液体复苏治疗,使用止血药物,监测生命体征,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稳定,未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治疗中出现休克不能纠正或短时间内血压上升,很快就下降;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进行性下降等,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根据脾脏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脾切除14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修补术2例,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1例。 2结果 本组患者4例保守治疗,均给予补液(晶体,胶体),成分输血,止血药物,抗生素、营养支持等应用,监测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血常规,定时影像学复查等治疗,患者绝对卧床2周,出院后2周复查一次,半年内禁止剧烈运动,随诊半年均无异常。手术患者术后无爆发性感染,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 3讨论

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我们医院前段时间做了一列肝硬化脾栓塞的病人,出院的时候一般情况很好,可一个月后B超示脾周大量积液,在CT下穿刺发现是大量脓液,病人除感左腹痛外,没有发热等,现在应该怎么办好?手术还是抗炎保守治疗 PSE手术应该是严格的无菌手术,术前三天一般两种抗生素静滴预防感染发生,术中明胶海绵颗粒浸泡于庆大霉素或者头噻中混合造影剂栓塞脾动脉。对于栓塞时应密切注意脾脏有无异位血供,防止栓塞胰腺等等。楼上的情况可能是超选择栓塞脾中下极动脉时引起周围肠管、网膜包绕粘连继发脓肿形成。建议有效抗炎治疗后脓肿穿刺引流冲洗,可以用COOK的超滑引流管,效果应该不错。 碰到2例血性胸腔积液。引流、小剂量激素控制。 脾脓肿是PSE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后的方案首选穿刺引流,如果效果差只有外科手术切除了。 PSE的常见并发症: (1)发热与腹痛。是脾栓塞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后综合征,考虑与栓塞后组织缺血梗死、液化吸收、炎症水肿有关。发热在术后5d内发生,多在前3d,可持续1~2周,体温在38.5℃以下。对症处理即可。预防:术后应用地塞米松5~10mg静推或静点3~5d,不仅可以减轻炎性水肿,还可以缓解发热。 (2)肺炎、胸水。产生主要是因为脾上极栓塞后坏死炎症刺激胸膜和炎性渗出物通过淋巴引流至左侧胸腔所致。少量胸水可不用处理,中等量胸水应穿刺抽液,合并肺炎时须加强抗炎治疗。中等量以上的胸水多为血性的。 (3)腹水。对于原来有腹水,或新出现腹水、腹水加重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可连续输注白蛋白,同时注意利尿。(4)门静脉血栓。其发生主要由于栓塞面积过大,门静脉血流明显减少和血小板数目短期明显增高,门静脉血流呈高凝状态有关。早期可以通过血小板的变化来观察,当血小板大于300×109/L应警惕该症,这时做B超往往可提示。预防此症应注意栓塞的面积不宜过大。 (5)腹膜炎、脾脓肿。是脾栓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与肠道厌氧菌逆行性感染有关。术后应密切注意腹部的体征,可早期观察到此二症的发生,前者须加强抗炎,而后者须行手术治疗。 注意: 1. 脾栓塞的效果与栓塞面积有直接关系,栓塞面积最好在50%~70%。栓塞面积过大,不仅难以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及其他内分泌功能,而且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栓塞的部位最好选择脾中下叶进行,避免对胸膜及膈肌的刺激。 2. PSE术最好选Child B级以下的患者,Child C级的患者有条件时最好在术前调整到Child B级,有大量腹水及黄疸严重的患者,不适于此术。 我们也作了一些,发现脾栓塞并不理想,拴少了效果不明显,拴多了,病人持续发热、疼痛,容易出现并发症,很麻烦。 不管这一例病人是不是直接死于脾栓所引起并发症,但肯定于脾栓有关系,个人认为以后临床大夫在处理脾功能亢进的病人的时候,还是外科脾切除术比较好。 一脾动脉栓塞适应征 1.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肿大并发脾功能亢进具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 2.肝癌合并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导致全血细胞显著减少者。 3.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或出血倾向者 二脾动脉栓塞禁忌征 1.继发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病人,其原发性疾病已达终末期患者。 2.严重感染,脓毒血症病人,脾栓塞有发生脾脓肿的高危险性患者。 3.凝血酶原时间低于70%,须纠正后再行部分脾栓塞术。 4.巨脾症,严重黄疸,大量腹水为相对禁忌证 三注意点 1.栓塞范围:部分性脾栓塞,40-70%,既改善临床症状,又保留脾免疫功能。 2.栓塞剂:末梢性栓塞,防止侧枝形成恢复血供 3.术后防止脾脓肿,可有栓塞后综合征,左下肺感染及积液,需要积极对症处理 仍有争议:

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治分析

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4T16:19:52.6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作者:王辉[导读]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黑龙江省密山市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 1583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我科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47例外外性脾破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7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10例(其中3例保守失败转手术治疗)、最终手术治疗40例、术中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病情决定治疗方案,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判定病情,掌握好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适应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诊断;治疗 脾脏是腹腔内脏中易受损的器官,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20%-40%,腹部开放性损伤中约占10%,多合并多脏器损伤、失血性休克等[1]。以往脾破裂时常采取脾切除术。然而脾脏不仅是人体储血、滤血与造血器官,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2],脾切除往往会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现代观念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留脾脏[3]。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展,及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CT 应用于脾破裂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我科治疗4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龄21-78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撞击伤、刀刺伤、挤压伤;分类:Ⅰ度6例、Ⅱ度6例、Ⅲ度33例、Ⅳ度2例;合并伴休克9例、胸部损伤14例、颅脑损伤3例、小肠破裂2例,肝破裂1例。 1.2治疗⑴非手术治疗的措施:①积极抗休克治疗,止血,应用抗炎治疗;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③监测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④及时复查CT或B 超。⑤绝对卧床休息2 周,避免过早、过多搬动患者,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腹压增高因素;⑥禁饮食,必要时胃肠减压、肠外营养;⑦积极治疗其他合并伤;⑵手术治疗:行保脾手术治疗,缝合修补术+脾动脉结扎术加局部应用生物胶止血、行脾部分切除、全脾切除后行自体脾组织移植(采用切成脾片,大网膜包埋,总量不少于原脾1/4~1/3)。 2结果 本组47例患者保守治疗10例,7例保守成功、3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最终手术治疗40例,脾修补术9 例(含中转手术3例)、脾部分切除术12例、脾全切加自体脾组织片大网膜内移植术18 例,术中1例患者因多发伤抢救无效死亡。术后患者住院16-40d,46例患者痊愈出院。 3讨论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有造血、免疫、储血及调节等功能。脾脏切除后可能出现凶险性感染(OPSI),所以脾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外伤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断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首先医生应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史,胸腹部出现肋骨骨折、严重挫伤、左上腹部压痛、脾区叩击痛及失血性休克等表现时应想到发生脾破裂的可能性;出现腹膜刺激征者不仅要考虑到患者出血量较多,而且考虑患者可能同时合并腹腔脏器破裂;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取出不凝固的血液是可靠证据,但穿刺阴性者亦不能排除脾破裂,观察期间可重复穿刺。彩超、CT能够明确脾破裂部位、范围及腹腔内积血量,有助诊断。脾破裂程度根据裂伤的深度、长度和破裂的范围,按李氏提出的Ⅳ度分类法分类,Ⅰ度:孤立的浅裂伤,深度<1.0 cm,长度<5.0cm;Ⅱ度:孤立的深裂伤,深度<1.0 cm,长度>5.0 cm,或多处裂伤但未涉及脾门;Ⅲ度:星状破裂,部分断离,已涉及脾门;Ⅳ度:脾脏广泛碎裂,脾门区裂伤,脾包膜广泛剥脱,脾蒂血管严重损伤。 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原则以迅速控制出血,抗休克为主。临床上补充足够血容量是降低早期死亡的重要措施,要尽快建立输液通道,尽早抗休克治疗。对符合手术的患者立即准备手术,Ⅲ度、Ⅳ度多行手术治疗。对脾破裂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手术:①持续性低血压;②B超、CT示腹腔积血,脾破裂;③有明确的腹膜刺激征;④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脾动脉结扎+缝合修补术适应证为:①一般适用于小而浅的I度~Ⅱ度损伤,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采用保脾手术;②患者年龄越小越优先选择保脾手术;③脾被膜撕裂伤;④脾实质撕裂,但未累及脾门及大血管;⑤脾被膜下血肿,经切开清除血肿后,脾实质较浅小的裂口。脾部分切除术可选择脾实质撕裂已伤及脾门或脾已部分离断者。脾全切加自体脾组织片大网膜内移植术适应于:①脾破裂或严重广泛碎裂无法行修补或部分切除术;②脾门撕裂、脾蒂血管离断;③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部分脾组织尚有活力者;④高龄及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 因为脾脏本身具有凝血功能,如果患者的凝血机制没有异常,而且脾实质受到创伤不严重的话,应该有自行止血和愈合的机会。脾破裂轻度损伤、生命体征平稳者,如符合以下多项非手术指征,可予保守治疗:①闭合性损伤,入院时血液动力学稳定或虽发生休克,经快速输液能迅速改善者且能维持血循环者;②无腹腔内空腔脏器破裂,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需剖腹手术者;③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Ⅰ、Ⅱ度脾轻度损伤级,腹腔出血少于500ML者;④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无进行性下降,伤后24h血红蛋白不低于70g/L者[4];⑤医院有重症监护室及立即手术的条件,可临床观察伤者临床症状有无好转,尽量避免手术;⑥保守治疗期间,患者生命征平稳,无再发出血者。保守治疗患者转手术指征:①出现腹膜炎体征;②B超提示腹腔内积液短时间内(24h内)明显增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③生命体征反复波动或经输液、输血后仍不稳定。 近年来,非手术治疗有逐步扩大的趋势[5],我们认为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是复杂的,应该采取慎重态度,仅限于Ⅰ~Ⅱ度损伤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严格遵循“先保命,后保脾”的基本原则。因为就抢救生命而言,脾外伤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的把握更大,风险更小。 参考文献: [1]胡波创伤性脾破裂98例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24.

介入科目前开展的介入诊疗项目

介入诊疗科目前开展的介入诊疗项目 介入科目前开展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项目有: 一、介入血管造影术: 1、全脑血管造影。 2、大动脉造影(胸主动脉、腹主动脉)。 3、上肢、下肢动、静脉造影。 4、髂内、外动静脉造影。 5、肝、脾、肾、支气管动脉造影。 6、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二、部分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介入治疗: 1、肝血管瘤:经腹腔干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行栓塞治疗。 2、肝、肾囊肿或脓肿:穿刺抽吸治疗如CT引导下穿刺脓腔抽吸、 囊肿抽吸囊液等。注射硬化剂腐蚀破坏囊壁、注射抗菌素冲洗 脓腔。 3、脾功能亢进:经脾动脉行脾脏部分栓塞治疗。 4、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栓塞术:超选择性插管至瘤腔或靶血 管进行栓塞治疗。 5、外周血管、脑血管(动脉或静脉内)溶栓治疗、血管内支架植 入术。 6、消化道出血:经相应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 7、肾出血:经相应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

三、恶性肿瘤介入治疗: 1、肺部肿块穿刺抽吸术(活检)。 2、食道癌所致食道狭窄:行食道内支架置入术。 3、原发性肝癌:可采用超选择性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 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在合并大咯血时 可作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5、晚期肾癌:选择性肾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 6、晚期盆腔肿瘤: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体癌、膀胱癌均可采 用双侧髂内动脉相应分支途径行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 7、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灌注化疗。 8、晚期胃癌:经腹腔动脉、胃左动脉或肝动脉灌注化疗。 9、晚期结肠癌:经肠系膜上或下动脉的分支行动脉灌注化疗或栓 塞治疗。 10、直肠癌:经肠系膜下或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 11、恶性淋巴瘤、食道癌:经相应供血动脉灌注化疗。 12、骨胳系统恶性肿瘤:经供血动脉灌注化疗。 13、肺部转移性肿瘤:应分别对原发病灶动脉和转移灶的支气管动 脉灌注化疗。 14、肝转移性肿瘤: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的同时,还要对原发 瘤的区域进行灌注化疗。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 08-07-06 16:38:00 ] 作者:刘全达,周宁 新编辑:studa20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 脾功能亢进(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几种血细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高达50%~64%[1]。肝硬化性脾亢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①肝细胞功能不全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的根源;②脾脏对血细胞(血小板为主)的阻留和破坏;③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④HBV或HCV抑制骨髓造血。以下把当前可选择的脾亢治疗措施和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经验作一简单介绍。 1 脾切除术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它更是预防肝硬化相关的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免疫屏障。此外,脾脏还具有滤血功能。King于1952年提出儿童易罹患脾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OPSI),这改变了“脾切除无害”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2 3]。OPSI以小于6岁儿童多见,死亡率高达35%~60%。脾切除术创伤大,并发症率为15%~61%,手术死亡率可高达5%~13%[2 4]。脾切除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胰尾损伤和胰漏、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肝衰等,尤其是脾切除后出现的血小板升高和机体高凝状态,易诱导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率为2%~8%[4 5],急性PVT的死亡率达40%~50%,PVT后门静脉闭塞或血管壁机化会使未来针对肝硬化的肝移植手术难度增大或失败。腹腔镜脾切除术虽具有微创优点,但术中CO2气腹和内脏血流缓慢等因素会明显增加术后PVT的发生率,最高达55%[5]。因此,最新的肝硬化治疗模式中建议尽量避免脾脏切除术。 2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 PSE通过梗塞大部分脾实质,削弱脾脏对血细胞的阻留、破坏;PSE后脾静脉血流急遽减少,相应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和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PSE 后肝功能、TPO合成能力都有改善[6]。通常需栓塞60%~70%脾脏体积才能缓解脾亢,小于50%时效果不明显;但一次栓塞体积过大易发生脾脓肿和肝衰;因此近年提倡对巨脾实施分次栓塞、单次栓塞体积不宜超过50% [6 9]。 总体上,PSE的并发症仍偏高,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腹痛和呕吐等;严重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腹水、肝衰、脾脓肿和PVT等;PVT的发生率为15%~50%;PSE的总体死亡率为5.9%~7.7%[6 9]。PSE后一旦发生肝衰或脾脓肿,死亡率极高。Sakai等[8]报导PSE的并发症为腹痛、胸腔积液、腹水合并腹腔感染(11.8%)和脾脓肿。因此,有学者建议PSE不宜作为脾亢治疗的常规措施,其适应证仅局限于不宜手术的患者。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策略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策略 目的总结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除一例患者因合并重度颅脑损伤于手术当日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经过不同治疗而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治疗仍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治疗办法,但应注意保脾的重要性。 标签: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脾脏实质甚为脆弱,且血运丰富,当受到外力作用时,极易引起破裂出血。据统计,脾脏损伤约占闭合性腹部损伤的20%~40%,占开放性损伤的10%左右[1]。自2007年8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科收治2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施以不同方式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7~58岁,平均38.2岁,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其中交通事故伤14例,殴打致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 1.2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按2000年第六届脾外科手术研讨会上脾损伤Ⅳ级分级法标准,本组23例患者中,Ⅰ级损伤3例,Ⅱ级损伤2例,Ⅲ级损伤16例,Ⅳ级损伤2例。2例无合并伤,其余21例均有不同程度合并伤,其中肾挫伤、腹膜后血肿1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血气胸)13例,四肢骨折4例,骨盆骨折2例,重度颅脑损伤1例。 1.3诊断主要依据:(1)损伤病史。(2)临床上有内出血表现,血常规化验红细胞、血红蛋白常有进行性下降,而白细胞则可增至12×109/L左右,出现急性出血应激反应。(3)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得不凝固血液等。脾包膜下裂伤伴包膜下血肿的病例,采用B超、CT检查,有条件者采用选择性腹腔造影及核素扫描等帮助明确诊断。应强调的是脾破裂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如肝、肾、胰、胃、肠等,在诊断和处理时切勿遗漏。 1.4处理方法2例包膜下出血经保守治疗成功。4例保守治疗1~2周后出现突发腹内大出血而中转手术,其余17例均急诊手术,其中脾修补术2例,脾切除术15例。2结果本组患者中,除一例因伤情复杂,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创伤性休克,手术当天死亡,1例术后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1周出现鼻衄、发热、血小板异常升高,持续1个月,1例术后短期肋间神经痛,均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术后常规定期血细胞分析、B超、CT等复查,无异常发现,术后随访1个月~4年,无术后凶险性感染,均健康生存。3讨论 3.1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原则“保命第一,保脾第二”仍然是临床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以前,教科书上主张无论脾裂伤程度如何均有全脾切除指证。近年来,外伤性脾破裂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多的倾向,而对其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虽然脾切除术是脾破裂治疗的百年经典,但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和脾切除术后爆发性感染(OPSI)的不断出现,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能产生调理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脑梗塞和高血压脑出血。除此之外,颅内动脉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使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明显上升。流行病学统计发现,颅内动脉瘤平均年龄50岁的人群中总发病率为3.2%,50%为男性,随着年龄上升,女性所占比例增加。对颅内动脉瘤采取何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材料学研究的不断进展,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材料发展。 动脉瘤介入材料的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材料的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可脱性球囊,80年代的钨丝弹簧圈,90年代的铂金弹簧圈到目前的液体栓塞材料等多个阶段。不断促进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复发等问题,一些新兴材料孕育而生,现作如下介绍: 1、弹簧圈技术 1.1水解脱弹簧圈:目前应用的水解脱弹簧圈主要有Microvention 公司的Microplex 系列(MCS)、Hydrogel 系列弹簧圈(HES)和Cordis 公司的Trufill 系列弹簧圈(Trufill DCS)的第二代产品Orbit 弹簧圈。其成篮时有明显的向心性填塞特点,空隙位于瘤体中部,便于弹簧圈放置,易于达到致密填塞;比GDC 更柔软,成型自然,对动脉瘤形态的顺应性更好,更有利于不规则、分叶状动脉瘤的填塞;同时其水压解脱方式更安全、可靠、迅速。 1.2 表面修饰及生物活性弹簧圈 1.2.1 Matrix 铂弹簧圈 Matrix 弹簧圈30%为金属成分,70%为被覆的生物活性物质,相对于GDC 裸圈,Matrix 弹簧圈致血栓能力更强,能促进动脉瘤腔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同时栓塞后动脉瘤的体积可随共聚物的吸收而缩小,在巨大动脉瘤的治疗中能缓解其占位效应。 1.2.2 纤毛弹簧圈 美国EV3公司生产的Nexus 弹簧圈于2005年通过FDA 认证,投入临床使用,此类弹簧圈通过在一级铂金圈丝间夹带聚乙丙交酯微丝,形成所谓的“纤毛”,在动脉瘤腔内交叉形成网格,通过增大与血液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栓的形成,同时能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血栓再机化,从而减少了动脉瘤的复发率。 2、液体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 该治疗方法应用的液体栓塞剂是一种合成液:将CAP (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溶解在DSMO (二甲基亚砜)里,然后添加一定量的32i O B (三氧化二铋)。DSMO 在CAP 与血液接触后会立即弥散,且在5min 内,CAP 会按照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凝固。Murayama 等人为降低远端栓塞的风险性则试着在球囊保护后再注入液体栓塞剂ONYX ,这一想法也得到Mswad 等人的实验验证。分析液体栓塞剂的作用,主要是能够顺应动脉瘤的形态固化,使残留死腔减少,起到闭塞动脉瘤的作用。但液体栓塞剂在进入动脉瘤腔后会出现栓塞毒性以及会向远处漂移,若能解决这一难

介入治疗简介

什么是介入治疗 什么叫介入治疗?我们知道,外科治疗,是靠手术暴露后来做的;内科治疗,靠服药;而介入治疗呢,不象完全打开的那种暴露、开放似的手术,同时,也不是一种靠药物来治疗的手术,它介乎于二者之间,所以美国医生给它命名intervention(介入干预的意思),就叫介入者治疗。“介入治疗”就等于“不用开刀的手术”。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具体的讲,就是将不同的药物经血管或经皮肤直接穿刺注射入病灶内,改变病灶血供并直接作用于病灶,对于肿瘤是“饿死(堵塞肿瘤血管)+杀死(高浓度的抗癌药物)”肿瘤,对于血栓则是“粉碎血栓+溶解血栓”;还可将不同的材料及器材置于血管或身体其他管道(胆管、食管、肠管、气管),恢复这些管道的正常功能,置于血管内则恢复血流、置于胆管则减轻肝内胆汁淤积、置于食管则可改善进食、置于肠管则可恢复肠道的消化功能、置于气管则能改善呼吸。 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一、对于需内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内科治疗优点在于: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二、对于需外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 1、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表皮损伤小、外表美观。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 3、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气管的影响小。 4、对于目前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肿瘤在介入治疗后相当与外科切除。 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介入治疗技术 按器械进入病灶的路径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内介入。 血管内介入是指:使用1-2mm 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医生凭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识,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动脉栓塞术、血管成形术等。常用的体表穿刺点有股动静脉、桡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简单的讲就是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治疗的方法。包括:经皮穿刺肿瘤活检术、瘤内注药术、椎间盘穿刺减压术、椎间盘穿刺消融术等。 此外还有使用穿刺针直接经过体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动脉的治疗方法。暂时被我们归类为非血管介入。介入治疗分类:血管性/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什么是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导读: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脾亢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是否为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为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继发性脾亢一般有较明确的病因。 介入治疗操作过程 ⒈脾脏解剖,脾脏位于左季肋部深处,脾动脉为其供血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可分为脾动脉主干,脾叶动脉,脾段动脉,脾极动脉。脾叶动脉通常可分出1-3支形成脾段动脉进入相应脾段。 ⒉脾栓塞材料,较多采用明胶海绵颗粒。 ⒊脾动脉栓塞,可采用RH、LH、盘曲开导管或Cobra导管等,必要时可根据血管走向塑形导管。导管尽可能超选择至脾动脉深处,最好达胰背支的远站端,栓宣范围一般为脾体积的50%-60%。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并发症少,脾功能亢进复发率低。 术后反应与处理

1. 静脉滴注抗生素,用3-5日。 2.激素应用,术后当日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注射或滴注,术后第1、2日,地塞米松剂量为10mg,术后第3-5日,地塞米松剂量改为5mg. 3. 支持疗法,第1-3日静脉补液1500ml左右,内加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等。若病人反应较重,进食差,可酌情给予脂肪乳剂、白蛋白、血浆等。 4. 病人脾区、左上腹或左下胸部疼痛,可予以吲哚美辛止痛。未能缓解者,酌情用布桂嗪、硫酸吗啡控释片等。 5. 脾动脉栓塞后发生反应性左侧大量胸膜腔积液,应及时抽出1000-1200ml胸水。 6. 术后随访,脾动脉栓塞术后24小时,白细胞可升高至基础细胞数的两倍,1周左右降到正常水平。术后适时的对病人进行血细胞,肝、肾功能,胸片及脾脏B超,CT检查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至7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的一部分时,尤其适用。支架是插入动脉的管,以使其保持打开状态并防止其被阻塞。由于治疗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术前拜访麻醉师对于评估您的总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您遇到心脏,肺部或肾脏问题时。手术前至少8小时内不得进食。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期间会发生什么?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27T09:51:11.5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洪军周召海张元春[导读] 目的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 刘洪军周召海张元春(平度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目的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在DSA对6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和部分性脾脏栓塞术,栓塞前及栓塞后1、7、30天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脾栓塞面积控制在40%~50%,栓塞后有50例出现发热,持续约3~30d,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8例出现腹痛,其中8例需要强效止痛药,未出现脾脓肿及胸腔积液等严重并发症。术后WBC和PLT显著升高(P<0.05),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部分性脾脏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改善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进一步化疗打下基础。 【关键词】介入肝癌脾功能亢进脾脏栓塞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89-02 在我国,肝癌每年的新发病例占全世界肝癌病例数的43.7%,其中50%—90%的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或脾功能亢进,由于多数肝癌患者临床就医时已是晚期,所以大多数选择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而脾亢患者抗氧化维生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促进肝硬化发展并具有负性抗肿瘤作用[1]。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对68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动脉栓塞的双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所有病例根据B超、CT、MRI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作出定性诊断,符合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诊断。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39~75岁,平均65岁。术前及术后1、7、30天查外周血象。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A级52例,B级12例,C级4例。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用5-F RH肝管插至腹腔动脉,行DSA造影,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根据肿瘤大小、数目、供血及肝功能情况,经导管缓慢灌注化疗与超液态碘化油的混悬液约5-20ml栓塞肿瘤血管,尽量使碘化油混悬液在病灶内充分填充。所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 40~60mg、表阿霉素20~40mg、丝裂霉素5-0mg。TACE后,改超选至脾动脉近脾门处,先行DSA造影,后注入庆大霉素16万U,再用微导管超选至脾脏下极血管,将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片用手术刀片刮成1~3mm 颗粒,与适量对比剂混合,分次团注行部分脾脏栓塞,栓塞后再次行DSA造影,使栓塞面积控制在40%~50%。术后常规抗感染、止痛、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观察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7、30天左右复查周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此评价PSE术治疗脾亢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 2.0统计分析软件包,两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结果用(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栓塞后有50例出现发热,体温均<38.5℃,大部分持续3~7天、未出现高热病例;18例出现腹痛,其中8例疼痛效较剧烈,需杜冷丁止痛。所有病例栓塞范围控制在40%~50%。 术前、术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在PSE后1—3d显著升高并部分超过正常值(P<0.05),7d后降至正常,血小板计数(PLT)1~3d 后缓慢升高,7d左右后达到正常并趋于平稳(P<0.05),红细胞数量(RBC)和血红蛋白(Hb)量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1。 表1 PSE前后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变化(x-±s) WBC( ×109/L) RBC ( ×1012/L) PLT( ×109/L) PSE前 2.67±0.68 3.40±0.65 48.91±7.52 PSE后1d 8.46±1.58 3.45±0.67 65.80±9.15 PSE后7d 6.08±1.36* 3.48±0.79 108.39±1167* PSE后30d 5.60±1.67* 3.49±0.85 120.71±15.06* * 同术前相比 P<0.05 3 讨论 脾脏是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外周淋巴器官之一[2],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性脾脏栓塞后,使部分脾实质缺血性坏死,最终被纤维化组织替代,从而达到外科脾切除的作用,且保留了部分脾脏及其正常的免疫功能[3]。 目前,常见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方法有脾动脉主干漂流法、脾下极动脉栓塞两种。栓塞材料多采用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主干漂流法因无法直接观测栓塞程度,操作不当可导致过度栓塞。有学者[4]对脾栓塞程度的控制专门作了方法学的研究,提出了栓塞前根据脾内动脉(1mm直径)分支数及预期栓塞程度来确定明胶海绵用量来控制栓塞程度的办法,此法较为简便易行。脾下极动脉栓塞体积一般为30%~40%,疗效亦明显。PSE后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发热、腹痛、腹腔积液等等,大部分学者认为,PSE的程度与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均呈正相关,如栓塞面积<30%,临床疗效不显著、且复发率高,如栓塞面积>70%,临床疗效显著,但严重并发症高,我们认为控制栓塞面积在30%—60%较为合适,控制的方法主要通过控制栓塞剂大小和颗粒,通过超选脾动脉偏下极分支行栓塞,术中监控血流速度变化,反复多次造影等,因而我们的研究对象并发症主要是轻微的发热、腹痛,未出现胸水、腹腔积液及严重感染症状。参考文献 [1]姜洪池,赵宪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切脾对肝硬化有益还是有害.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12:581—583. [2]梁扩寰.肝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6-308. [3]朱旭,杨仁杰,王天武,等.部分脾栓塞在肝癌伴脾亢治疗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2,17(3):214—216. [4]梅雀林,李彦豪,鲁恩洁,等.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2:1077—107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