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论文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论文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论文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论文

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

二学历毕业论文

二学历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答辩序号:

答辩时间: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摘要: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规模集镇的形成,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在逐步提高,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干的农副产口加工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阔的农村市场资金需求强劲,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的建设由“外生性”变为“内生性”,并逐步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互为补充,相互竞争,协调发展的、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农村金融服务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显重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改革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从农村居民这个层次来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因此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大职能。实际上,农民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比如按照其经济实力,可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和市场型,不同类型的农民就有不一样的金融需求。贫困型农民缺乏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金,有贷款的迫切需求,但无任何抵押质押能力,贷款风险极大,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也不敢发放贷款;温饱型农民已初步解决生活温饱问题,这类农民一般比较讲信誉,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其小额贷款比较安全,贷款回收率较高;市场型农民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一般有季节性的大额贷款需求,但由于缺乏商业贷款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加上贷款额度较大,因此风险也较大,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就比较谨慎,这类农民的贷款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此外这类农民对资金结算、汇兑甚至理财也有一定的需求。

农村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企业与市场型农民的金融需求有类似之处,但其资金需求相对更大,而且季节性特征不突出,虽然有一定的贷款抵押物,但变现能力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的中小企业,因此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特别谨慎,其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政策性金融功能发挥不充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国家的财政政策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而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在成立和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1998年3月国务院对农发行的职能做了重大调整,将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以及粮棉油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归农业银行管理,农发行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及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农发行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充分起到提供公共产品的政策性金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

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太窄,机构设置不到位(大部分县由农行代理业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

(三)国有商业银行随着改革深化逐步撤离了农村及偏远地区,使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萎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业银行加快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步伐,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并乡镇级分支机构,分流精简员工,提升经营层次等,在这一过程中,其贷款向优质客户、大客户倾斜的同时,逐渐远离了农村中小客户。尽管目前农业银行在大多数地区还设有县级机构,但由于贷款权的上收,很多分支机构都是“只存不贷”,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这样不仅没有为农村经济提供支持,反而加大了农村资金的供需矛盾。作为已经进行商业化改革的农业银行,自身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性质使得其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考虑赢利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再承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职能,因此农业银行日益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

(四)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有限,难以独立担当支持“三农”的重任。由于农发行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缺位,农业银行等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纷纷退出,客观上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近年

来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诸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都较前些年有很大改善,但是长期困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风险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经营实力还相当有限。随着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法人从乡一级向县一级提升,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很可能愈演愈烈。并且对于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支持新农村建设要能够为其带来赢利,而如果是以亏损为代价的,必然缺乏内在动力。加上农村信用社目前的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单调,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金融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广大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五)非正规金融没有得到规范化管理。民间信贷是农村融通资金的传统方式,长期以来由于正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和农产的需求,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得到快速发展的空间,但是由于没有国家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长期处于游离状态,造成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缺乏规范,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最近多项调查显示,除了部分私人间借贷外,农户和中小企业从非正规金融获得服务的成本一般都很高,相当一部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因支付不起过高的利息而被排除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之外。

(六)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

1.信息不对称。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参考,

农村放款人平均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2.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3.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的利率上限的限制)。

4.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农村的小额生活融资,如婚丧嫁娶、疾病、临时的消费支出等,只能依赖农村民间融资特别是社区借贷、人情借贷来满。

三、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根本原因

(一)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极强的外生性,与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由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安排,具有极强的外生性。由于这种方式不是通过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参与程度或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益来激励金融成

长,所以其制度本身就缺乏与当地经济主体融合的先天不足,在没有金融成长和微观主体相辅相成、共同发育过程的情况下,政府往往成为推进金融成长的绝对主力,于是政策偏向,人为发展痕迹很重,金融组织机构或微观金融企业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会受到排斥,其结果可想而知。我国大多数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都是在政府的倡导之下进行的,它的发展和多次变革,直到目前形成的农村金融市场现状,都是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外生金融成长,未考虑到农村金融需求的独特特点,因此不能提供农村经济真正需要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困境乃至整个金融支农问题的症结。

(二)农村保险严重缺位,没有起到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保障作用。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自身又具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因此,为确保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保险显得十分必要,它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全国仅有几家成立不久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方面的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此外,农业保险的业务覆盖范围很窄,农业保险业务的持续萎缩同农业政策调整目标和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三农”发展的要求。正是由于农村保险业的缺位,在农村金融体系有所萎缩的情况下,面对农村信用社较小的资金规模和经营实力,农村信贷才越发显得困难。一方面,来自自然不稳定性和市场多变性带来的双重风险使得农业经济亟需保险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于农业保险政策性支持不到位,

除了免交营业税以外,目前农业保险本质上依然属于商业性保险,考虑到上述农业的双重风险,商业性经济实体的农业保险机构自然不愿涉足农村,其自身经济效益与农民急需得到风险保障却又交不起保费的矛盾便日益突出。在同样没有保险支持的条件下,面对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的各种不利条件(如申请手续繁杂,无法进行小额贷款等),农村信贷需求方当然会转向非正规金融组织,这就使得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更加艰难。

四、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在各项改革措施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划清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合理配置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定位,坚持以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为核心,按照效益与公平并重的原则,平衡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将改革由外生性变为内生性,逐步形成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系统。政府真正的职能是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这当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将是连接政府和市场的纽带,真正从宏观上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二)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拓宽商业信贷渠道。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新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1.首先,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等形式,规范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保留其必要的营业网点留驻农村,并提供支农服务,划定其支农贷款比例。为调动其信贷支农的积极性,信贷对象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自由选择,鼓

励其加大对一些科技养殖、种植的技术型农业的信贷力度,减轻政策性金融支农压力。同时,国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利率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允许其在规定范围内波动利率。

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信贷支农的主力军作用。宏观方面,要明确产权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微观方面,要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完善内审和风险考核机制,在加大涉农贷款发放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资产收益率。同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允许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从事保险、证券代理等中间业务的金融服务工作,实现由负债式向多元化金融支农服务结构转变。

3.改革邮政储蓄,控制农业资本流失。要确保邮政储蓄在农村吸储资金返还农村,不仅要对其运营模式进行改制,更要从深处着手,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运用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规定储蓄余额的一定比例直接用于支农贷款或者转存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支农金融机构,转存利息由国家补贴。另外,也可以规定邮政储蓄银行购买一定额度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

4.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控管理,放开其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放开民间金融的市场管制,不是说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相反,针对民间金融的种种风险和弊端,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严厉打击民间非法金融活动。有关金融监管部门要把风险高的民间金融纳入监控范围,对一些高利率的民间金融要进行利率管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管体系。在完善的监管体制下,放开其市场准入条

件,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资金供给作用。

(三)改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内生金融成长。所谓内生金融成长,是指基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人和企业部门在一定内在机制作用下自觉形成的金融增长。农村内生金融主体则主要包括农户、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它们不仅是资本的需求方,其本身也是农村金融的主体之一,可以依靠自身的发展和资本积累来壮大农村金融的规模。

对农民而言,应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增加资本持有量。除了取消农业税以外,国家应该加大农业生产直补力度,而不局限于农产品价格补贴。对企业而言,应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增加资本原始积累。农村地区的企业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首先要加大内源性融资规模,要改善经营管理。农村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学会宣传自己,在信息充分的市场中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四)建立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的保障型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主要由政府直接经营,或政府委托保险公司经营,保险公司只向政府收取管理费用而不以收取保费赢利。政府经营的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链条的持续,减小农业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经营的原则必须是:低保费,高保障。针对保费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可以预留部分支农补贴,转为保险基金,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当按比例给予参保一部分保费补贴。同时,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机构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再者,便是加大宣传动员力量,提高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但最终必须依靠发展农村经济来提高农业保险的规模。

总之,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就是要彻底改变政策性金融主导的模式,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将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的建设由“外生性”变为“内生性”,并逐步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互为补充,相互竞争,协调发展的、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董晓林,洪慧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徐新,农信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N].中国信息报,2005—12—01

[3]李林岭,庞利华.“内生成长模式”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案初探[J].深圳金融,2005,

(12)..

[4]李树生,《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金融出版社,1996,6

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为及时了解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分析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而寻求改进对策。笔者以河北省XX市为调查对象,对辖内金融机构、有代表性的30户涉农企业及50户农户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效果日益显现,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XX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华北平原腹地,全市辖8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160个行政村,面积5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76.1%。XX市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属于农业大县,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4171万元,同比增长 5.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367万元,同比增长5.7%;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81643 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5%,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255元,同比增长12.9%。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乂对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

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县域金融服务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 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较 多困境。 (一)支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较为复杂,需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从县域实际情况看,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尚未建立运转规范的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对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能及时了解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向和投虽,更谈不上做好配套资金的发放工作,金融支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据调查, 县域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普遍行动迟滞、进度缓慢,在年度工作规划中既没有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农的具体行动,呈现政府倡导、人民银行呐喊、金融机构无动于衷的格局,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难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精简网点、减员增效的原则指导下,县级金融机构大虽撤并达不到规模的营业场所,使留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寥寥无几。虽然银监会出台了不少政策,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但是,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网点还较少。据

农商行如何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农商行如何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制 度安排;“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对于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农村信用环境,有利于降低农村信贷成本、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积极的农村信用制度,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农商行是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先行的领头羊,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农商行是国家推进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三农”金融服务的主体之一,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农商行是农村信用体系的组织者和维护者,通过发放涉农贷款,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创建信

用村、信用乡(镇),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提升农村信 用价值,努力营造优良的信用氛围,宣传诚信的信用文化,着力构建与农村地区相适应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这对于提高农户信用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农户和中小企业,为当地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出于成本和效益的综合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的设置和业务拓展上往往倾向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区,而不能照顾到广大农村和县城。而且随着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人员的精简、机构的撤并,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逐渐减少,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锐减存。这正好给农商行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农商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营业网点不断增加、从业人员持续增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区域逐步加大、金融实力稳步提高。在农村地区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

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中国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但在发展趋势向好下,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我们要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本文首先论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通过相关理论阐述,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由于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数据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山东省的一些情况作了说明,对相关的情况了有了一些比较初步的认识,并且,本文做了一些检验,明白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最后,主要是针对前文所得到的结论,提出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改进措施,更好的助力农村经济增长。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效率

As everyone knows,Our economy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ut at the same time, But we also need to know that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Rural finance raises the issue. Therefore,we need to make rural finance more useful and then deal with it. First of all,here's the context and the meaning,and a lot of theories were used to lay the groundwork.On the other hand, Shandong's agricultural data are typical. So we chose it.This makes us have more knowledge about it.In addition, we have also done some tests, know that rural finance can promote rural economy.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e method that is beneficial to rural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ural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者:张卫平更新时间:2012-2-20 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操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值得当前广大金融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一、用新的银行理念与制度,设计、打造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 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农户贷款提供者十分集中,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占全国获得贷款农户的比例高达 98.7%。同时人均贷款水平差距也很大,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 7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 3.5万元,仅为城市人均的 22%。目前,仍然有 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无金融机构乡镇有 2868个。基于此,当前应抓紧以下方面: 1、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机构的强力助推。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产的趋利性,又是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金融部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性。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 从而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如此看来,探索一种在资本回报率不高的农村地区尽量谋得最大效益的经营模式,将是涉农金融机构亟待创新的历史性课题。 2、在“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的新阶段,金融支农应多管齐下。除了采取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手段、价值杠杆、利益调节等经济手段去矫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偏差, 利用利益机制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农村回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商业经营上的可持续性。 3、金融支农应逐步从政策性支持向商业性支持角色转变。有鉴于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商业运作已是大势所趋, 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会从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与中介, 渐变成宏观调控的对象, 其商业性功能在增强,而公益性、救助性的色彩不断淡化。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在资源配置中

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最新范文

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内容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环境农村经济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城乡差距比较大、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的现实情况下,农村金融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制约依然处于我国金融发展的弱势地位。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法制环境不完善,金融债权缺乏保护 在影响金融生态建设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环境因素。农村与城市法律环境相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普遍存在着“法律行政化”的问题,“胜诉率高、执行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可担保资产不足,没有一部《合作金融法》来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欠缺完善的法制环境,必然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农村信用管理滞后,征信体系不健全 诚信环境的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贷款就是纯利润”的错误观念,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借贷之前不想归还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对自然人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金融机构缺乏正常获取和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的有力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 缺乏有效的信用激励制度企业和个人缺乏守信的动力,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虽然规定给予信用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政策上的优惠,但具体优惠的范围、条件不明确,使信用管理部门很难掌握。 信息披露失真,银企关系变异 农村企业和个人依赖金融部门贷款较为普遍,但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销售少、上报银行效益好、上报法人是实效”的现象普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和企业运行的真实质态,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给信贷留下了风险隐患。特别是由于金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金融机构为谋求资金使用出路竞相降低贷款门槛甚至违规操作,给金融行业自律和合规经营带来了致命伤害。 经济金融错位,诱发金融风险 中央一再强调支持“三农”发展,但一些银行却竞相在农村争抢存款份额,支农信贷投放逐步缩减,直接导致农村发展资金被不断抽调,加之金融部门之间发展极不均衡,非正规金融活动极不规范,不仅给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带来障碍,而且造成信贷投放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不相称,为农村发展带来阻碍。同时,农村干部出于政绩考虑,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简论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简论 摘要:我国农村普遍存信贷资金紧张、信用秩序混乱、诚信缺失等现象,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信用立法、信用信息交换、金融产品、担保、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为建全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农户信用;信用立法;担保;信息交换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1161(2015)03-0087-0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强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提升农村金融业服务水平、创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受到信用立法不完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信用立法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独立的法律法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明确规定,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农村经济主体的征信活动,缺乏

农村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机制。信用立法的不完善,使得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的征集、分类、发布、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缺乏行为规范,加大了农村信用信息采集难度,无法全面获得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各类金融机构依据日常工作经验和内部数据库系统,对农村经济主体进行信用评估,但由于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信用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动作用,积极组织和协调税务、财政、司法等相关部门,从多方面、多角度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但目前政府的工作仍停留在组织建立领导小组、协调召开会议、制定实施方案等基础性工作上,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其他相关部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热情始终不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不明显。 1.2 农村信用信息资源浪费,共享机制尚未实现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领域较广,环节较多,单一部门无法完成,必须由工商、税务、农业、司法、金融等多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善,不同部门采集的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造成信用信息资源的浪费。对农村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缺少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降低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失信成本。 1.3 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诚信宣传力度不足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第一篇:农村金融对产业组织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现状探析 据统计,当前我国的13亿总人口中,约有56%是农村人口。在此基础上,随着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也正在逐步的拉大。因此,加强农村合作金融建设,开展农村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资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然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与低效性却决定了建设的进度与质量,面对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只是通过合作金融的方式为农村构建了一个可融资的平台,即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中也包括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然而,信用社近几年来在农村的职能日益下降,农村资金互助社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力更是几乎为零。此外,不仅信用社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并且几乎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这些资金或用于在城市购置产业,或用于子女教育,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合作投资。宏观来说,农村的金融市场在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几率偏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 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创新 1、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 资本投入是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的差异就是资本投入的差异。因此,要确保农村合作金融的实用价值以及体系的完善,首要前提是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第一,要建立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所谓间接融资,是指农民将闲置货币资金通过存款或购买农村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以实现合作金融的过程;直接融资是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转化农村通过借款而进行融资的传统方式,引导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向金融机构贷款而获得资金,从而形成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助,实现协调发展。第二,建立农村经济增长差异的自我均衡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鼓励通过政民合作的形式开展金融产业组织创新。合作金融在目前各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作为“绿色油都”之称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大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远不如石油工业发展快速。金融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长效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本文对大庆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解决对策,以期对大庆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庆市;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大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乡发展之间却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仅靠财政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当代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致使大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民劳动率低下、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农村金融应更好地发挥在农村领域中的作用,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的繁荣。 一、大庆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金融问题 1.农村金融意识薄弱,风险防范机制欠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数农村经济人固守思想认识不到更多的国家财政金融的惠农、支农政策。例如农民投资意识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投资活动中的货币增值作用,以及对整个农村经济市场的推动作用。认为农村金融工作可能仅仅为贷款,而多数人还固守思想认为面临到期无法还款、利息多等诸多问题。一定意义上讲,就造成大庆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连串损失行为,也严重阻碍了金融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金融意识的宣传力度、农村金融工作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脱离不了关系。 2.农村市场竞争不强,发展经济力度欠缺。大庆市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粮食产业基地;有机、无公害为特色的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以养殖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建立科技园,以人文景观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可供观光农业基地;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观光娱乐、科普教育、出口创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首先,大庆市已初步行成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格局。但现代化步伐较慢导致大庆市农产品生产质量低、深加工程度不够的结果,加上农业品种不够丰富,亦然发挥不出大庆区域特色的优势。大庆周边关于农业发展的企业数量少、规模也普遍较小,从而缺乏市场竞争,不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推进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成熟的农村信用体系不仅可以节约农户借贷成本和时间、加快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还可以帮助政府在农村扶贫等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对农户信息采集、加工、管理、使用、披露等环节没有明确的规范,使得构建农村征信体系处于无法可循、无法按章操作,造成了农户信息采集困难,难以顺利的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2.信用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对于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的记录的关注度还比较低。而且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知识普及较少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整体信用意识不高,造成了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定困难。 3.缺乏明确的评级标准 对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信用评级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我国在农村信用评级上尚无统一标准,而且农户由于个人流动性强、注重隐私、收入不确定等因素,难以准确把握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大了信用评级的难度,造成了信用评级结果难以反映被评对象真实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情况,农户信用评级不被金融机构普遍认可,影响了类似“信用村”、“信用乡(镇)”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进行。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相关制度建设 在《征信管理条例》的框架下,制定相关的农户征信规章制度,为农户征信活动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例如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评级工作进行规范、明确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制度、农户信用信息保护制度、农户信用信息的公布、使用、规范信用信息提供方和使用方的各种行为等,正确处理好农户征信过程中所涉及的隐私权、查询权、知情权、异议权,增强具体工作实施的合法合规性。通过建设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农户信息采集、加工、管理、使用、披露等环节的规范,使得构建农户征信系统有法可循、按章操作。 2.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户信用宣传工作

农村金融分析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金融分析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适用性模型分析摘要:分别通过数理模型和博弈模型对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认为当前农村金融的改革应当注重发挥非正规金融的内生作用,把农村非正规金融放在当前农村改革的主要位置上。最后从短期、中期、长期的角度指出农村金融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适用性;模型 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还面临着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作为一国经济发展调控主体——政府来讲,国际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是外生因素,很难进行控制,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则是内生因素,政府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因此,中国经济走出困境以及长期发展都需要自身结构的调整。在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中,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农村金融又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中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最终缓解并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适用性的数理模型分析和博弈模型分析,找出农村金融发展的症结,进而探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

村的路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适用性的数理模型分析 假设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者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各用下标F和I,假设高、低收入者农户各用上标M、N表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为i,贷款者需要对借款者进行必要的监督,其付出的监督成本为c,c∈(0,1),贷款者将资金投入农村借贷市场的机会成本为c0;借款者运用贷款从事农业型生产投资获得的效用为R,付出固定的成本为S,其还款概率p取决于i和c,与i成反向关系,与c成正向关系,pM>pN,借款人运用贷款从事农业型生产投资的机会成本为c1,xM1>cN1。假设当借款人项目事件失败时,贷款人将不能追回任何贷款和利息,此时贷款人的收益将为0;只要借款人的项目事件成功,贷款人便可收回全部款项;借款人和贷款人均为风险中立。所以,当项目事件成功时,贷款者的收益为i-c,借款者的收益为R-i-S;当项目事件失败时,贷款者的收益为-c,借款者的收益为-S。 所以,贷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π=p(i,c)(i-c)+[1-p(i,c)(-c) =p(i,c)i-c(1) 借款者的期望收益: π=p(i,c)(R-i-S)+[1-p(i,c)(-S) =p(i,c)(R-i)-S (2) 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两者的约束模型可以简化为: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聚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难点 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和生态型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进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上呈现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民间借贷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广泛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制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金融抑制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中。 1、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固有的双重风险导致农村领域自然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与经营风险固有的双重风险的制约,减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 2、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制度缺陷与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为农户发放贷款。二是商业性银行--农业银行名不副实。三是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比例缺乏刚性约束。四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挤出效应。 3、弱势的农户群体与有限的归还能力难以有效获得金融的支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十分明显的社会结构,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则是我国农村居民中为温饱所困扰的弱势群体。 (二)供给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贫困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当前农村金融贫困的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给体系残缺不全、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供给产品传统单一。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促进“三农”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和龙市支行李延武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基石,它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规避农村信贷风险、打造诚信农村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和龙市支行党组注重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最终目标: 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整体信用意识,以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为平台,进一步支持“三农”和辖区经济发展。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内容: (一)更新观念,创新“三农”信贷产品,使信用信息产品成为信贷支持“三农”事业的主要依据。有效解决“三农”主体由于抵押品不足导致的贷款难、难贷款问题。 (二)规避金融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培养农村诚信意识,夯实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实现涉农商业银行间“三农”主体信用信息的共享。 (三)实现高效的银农对接,有效解决涉农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信贷商品与“三农”主体信贷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和龙市支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作法

(一)党组重视,理清思路 2009年初,和龙市支行党组经过集体讨论研究,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这并不是一时突想,而是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多年酝酿而成的。和龙市是典型的农业县,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5818人,其中农业人口78011人,占38%。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仅为3189元。要发展“三农”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需要资金支持,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是主要来源;而要取得贷款支持,大多需得有担保、抵押。因此农民贷款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全市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使更多的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获取信贷资金,实现增收,建设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必要条件。因此,和龙市支行党组把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工作重点,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 (二)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大方向有了,而不付诸于行动,那只能是纸上谈兵。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反复研究,和龙支行党组结合总行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和龙市支行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等方面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为和龙支行今后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明确了方向。 (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1、发挥支农再贷款支农作用,引导农民树立信用意识。农

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

175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2年第4期(总第380期) 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 □王文乐 [摘 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短板,要消除困扰我国数十年的金融与“三农”经济严重失衡的矛 盾,应从改革这个短板开始。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从体制或机制入手,在改革过程中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实现金融企业和各方利益均等,这不仅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全社会的合力。 [关键词]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4-0175-04 [作者简介]王文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金融学。(江西南昌330077)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weak part of rural financi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plaguing dozen years of our country ’s finance and serious unbalance of “three -agriculture economy ”,it is imperative to start with the weak part.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with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foster sound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fully reflect fairness principle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and realize equalization of all parts interests,which needs their own effort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is but also more in the need of the government ’s guidance and whole society ’s joint forces. Key words :improvement;rural finance;ecological environment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未来政策的着力点,与之相适应,农村金融必须同步跟上甚至适度超前发展。然而,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弱化,农村金融举步维艰。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支持农村金融的生存与发展,富集闲散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是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总和,是市场环境、信用环境、人才环境与政策环境的统称。 一、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需要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制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金融企业正面临着由垄断型市场环境向竞争型市场环境的转变。目前农村金融的市场环境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几大制约因素 1.作为现存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限制了支农作用的发挥,资金供应的操作无法与新形势下的资金需求形成共振,导致了农村金 融市场的扭曲,使农村金融市场积累了一些隐性不利因素,成为制约新型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内在因素。2.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 功能单一,无法成为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育的“引导者”和民营金融的经营标榜。早期农业发展银行还承担着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等生产性贷款和扶贫贷款等功能,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但后期由于政策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仅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成“粮食银行”。 3.地下金融活动冲击了正常金融, 使农村融资体系呈现畸形态势。我国正规金融企业战线的收缩和业务歧视,客观上为各种民间金融和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部分地区的民间金融成为资金融通的主要力量。由于得不到金融法规的有效保护和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民间金融成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风险敞口,并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4.国有商业银行将农村吸储资金大量上存, 引发了农村金融市场中资金供给的“大面积荒芜”, 农村民营金 Finance Forum |金融论苑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论文范文一: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 1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责缺陷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比较弱小的群体,农村金融机构又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从最开始就承担起解决农村金融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从某种存在的根本层次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是无法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目标很好的相结合的。据调查,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投放于城市,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每年上缴的准备金也向外流失,这就显现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的恶劣。虽然,近年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产权、股权与管理机制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深化,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管理制度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2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 上文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职责缺陷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无法承担起融资的重任。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以农业产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众农业产物领域,但是由于农业的自身特性,经济产业都有着不稳定因素,这就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性,不良贷款会对农村金

融机构造成资金严重匮乏的后果。 3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3.1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前提 农村经济的来源,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上来看就是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模式。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密不可分。 3.2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风险 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巨额存款的保险成本的支出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其金融机构在市场中退出,政府不得不出资进行援救,在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也不能得到提高,反而还会诱发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模式。 3.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农村乡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存款的保障程度上一致,农村居民的储存金额相对较低,而且普遍对利率都不敏感,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为了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会扎堆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X 县“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进一步优化全县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推动X县挺进X第一方阵,根据《X市金融生态县环境建设指导意见》、《X市金融生态县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有效提高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升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重塑X县金融发展新格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向好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优化信用生态环境,创建金融发展新格局,构建全面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二是加强沟通与协作,培育金融发展新动力,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三是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形成金融发展新模式,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重要意义及目标 (一)重要意义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长远发展规划的基石,是提高金融竞争力、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弘扬传统诚信文化、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目标

从201X 年起,通过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与政务环境、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履职环境、社会信用与金融法制环境,使全县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诚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政策环境更加规范、信用环境更加良好、法制环境更加完善、金融运行更加稳健、金融服务更加和谐”的目标,全面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推动,企业广泛参与,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积极配合”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局面。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公平、高效的政策服务体系。一是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密度,加大项目谋划与推介力度,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县域经济以及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二是完善政银企联席协调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等内容,定期举办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政银企座谈会和项目推介会等,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促进融资方式、融资品种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三是加大对金融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解决金融业改革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