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第一篇:农村金融对产业组织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现状探析

据统计,当前我国的13亿总人口中,约有56%是农村人口。在此基础上,随着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也正在逐步的拉大。因此,加强农村合作金融建设,开展农村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资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然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与低效性却决定了建设的进度与质量,面对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只是通过合作金融的方式为农村构建了一个可融资的平台,即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中也包括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然而,信用社近几年来在农村的职能日益下降,农村资金互助社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力更是几乎为零。此外,不仅信用社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并且几乎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这些资金或用于在城市购置产业,或用于子女教育,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合作投资。宏观来说,农村的金融市场在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几率偏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

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创新

1、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

资本投入是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的差异就是资本投入的差异。因此,要确保农村合作金融的实用价值以及体系的完善,首要前提是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第一,要建立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所谓间接融资,是指农民将闲置货币资金通过存款或购买农村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以实现合作金融的过程;直接融资是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转化农村通过借款而进行融资的传统方式,引导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向金融机构贷款而获得资金,从而形成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助,实现协调发展。第二,建立农村经济增长差异的自我均衡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鼓励通过政民合作的形式开展金融产业组织创新。合作金融在目前各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的状况,即“马太效应”,从而导致各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稳定的均衡与持续增长,必须尽快建立经济增长差异的自我均衡机制,创建金融产业组织并实施运行机制创新,如加强引导农民投入合作金融体系,将合作金融首先重点扶持的可开发项目,帮助农村小企业加快发展进度[2],等等。

2、致力于打造合作金融机构平台

当前大多数农村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单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且由于参与合作金融是农民自愿,农信社缺乏科学的引导措施,因此也没能完全发挥其功效。要联合行政村群体中的各个自然村成员构建一个或数个合作金融机构平台,离不开人民银行、地方政府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引导与宣传,要让农民切实看到合作金融的优势,自觉参与,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内完善的合作金融体系。此外,在已有合作金融机构平台的区域,要加强内控管理,结合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以及文化特征,着力打造新形势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平台。

3、强化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体制

我国大多数农村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是针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体制不完善,或流于形式。一些金融机构抓住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特点,将金融机构变成了为个人敛财的重要工具,农村非法集资现象日益严重。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从立法角度要给予农民在金融产业组织中合法的地位,其次通过地方政府联合人民银行的形式,并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协助农村发展金融产业组织,但不直接干预,而只是通过政策导向为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和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使农村金融产业组织机构更好的为“三农”建设而服务[3]。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扶持、政策导向和农民协同共进,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旨,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战略目标,建立起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农村合作金融平台,不仅是满足建设三农的需要,更是满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本文

第二篇:农村金融机构解析

1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所存在的问题

1.1网点的规划不科学

首先,金融机构的布局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甚至没有对其进行规划。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没有实施严密的考察。更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金融需求来进行调整,其表现在银行网点的设置与所在区域资源丰富程度和网点覆盖程度不一致。而且在一些金融需求非常强的地方,却没有相应的机构和服务功能。我国农村地区,正规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多元化不足的现象。大部分的县城都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或者国有商业银行,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甚至还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企业。但是在乡镇网点当中,除了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以外,少部分乡镇才有农业银行的服务网点,但是一些乡镇甚至连邮政储蓄业务也没有。这正说明正规金融机构还没有真正的深入农村,我国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竞争机制。第二,监督管理部门在机构准入监督管理当中,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而且在对金融机构报送的准入或者退出资料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没有思考网点地址当中的人口、行业、经济等因素。

1.2网点的布局不科学

这主要体现在农村机构网点布局失衡的方面。首先,我国的银行开始调整经营的方式,而且测并和降格农村营业网点,资金很难再流回“三农”当中,隔断了和“三农”之间的所有关系。其次,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也会受到地方、成本、经济状况的影响,所以撤并了机构和网点。因此,这使得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逐渐减少,不符合国家要求发展农村金融的要求。最后,业务的发展也和网点的建设不相匹配,这是因为很多网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网点的面积很小,设备也落后。这就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需要。此外,金融机构只注重设立,没有注重整合,因此存在很多的低效网点。在建立网点的时候,金融机构会很重视四周客户情况、经济状况等等,但是对于周围发生变化的环境,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来应对。

1.3网点的功能很少

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网点功能少的问题,因为受到传统存贷业务经营方式的影响,一些网点不重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如今,很多的金融机构网点都仅仅

只有交易的功能,营销的功能没有得到强化,而且不能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此外,存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的问题。因为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限制,金融机构不能实现产品的创新。因此,其提供的服务也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供给分析

早在2001年,我国就制定了关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制度,鼓励农村信用社采用不同于商业信贷市场传统的商业信贷方法,甚至免除了担保以及抵押,针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它的机制是这样的,为农户创造了一种获得贷款的最佳渠道,而且成本非常低。如果用户遵守信用,那么则可以获得第二次的贷款。在推行这个方案的时候,需要遵循几个原则,即“核定方便、余额控制、随用随借”等等,不需要农户提供担保和抵押。从第二年开始,很多的农村开始实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其中主要有农户自然人贷款、小组联保贷款等等。以河南省为例,河南很多县城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农户自然人贷款为主的,而四川省却不同,四川的很多县城以小组联保贷款为主。吉林省一些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发放自然人贷款,但是对一些非信用农户再采取联保的方式来发放贷款。一般情况下,开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都是和信用评级、信用村镇建设结合起来的。通过采取信用评定、信用村建设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改善该地方的农村信用文化,并且调整当地的金融生态。对河南某县的五个农村信用社进行统计和分析,截止到2011年年底,10个村的10231个农户的信用评级面超过了68%。而且在所有的农户当中,授予信用贷款额度的农户占总数的71.9%,平均每一户的授信额度也超过了5211元,最高的授信额度也达到了8910元。因此,正是因为开展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所以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用户或者是农村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不仅如此,开展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还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资产质量。尽管如此,每个地方开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却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覆盖面的差异非常大。河南省很多县城的农户贷款覆盖面都已经达到了79%,这是因为这些县城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整个县城的经济已经不仅仅只是靠农业和养殖业来支撑,而是靠旅游业、餐饮业、工业等来发展经济。吉林省的农村信用社推出了这样的服务———“劳务快车”,食用菌生产贷款“菌农乐”,为农民提

供贷款,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同时,当地的农村信用社系统还衍生了新的信贷品种,为农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发展机遇。也因此,当地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了83%。第二是单笔贷款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最高额、最低额以及平均额度差异上面。通过比较之后发现,河南的农户贷款额度差异是最大的,吉林的农户贷款额度差异是最小的。河南省的一些乡镇上,农户最低单户贷款达到了40元,但是这却不能够说明河南农户的贷款需求太小,因为这是农户之前的陈欠贷款。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在2010年,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提高了农户贷款授信的额度,2010年之前,最高授信额度是0.5万元,农户联保贷款是2万元,调整之后变成了5万元。对于贷款需求额度非常大的农户,可以采用几个贷款品种共用的方式,这样可以突破产业调整之后需求增加的难点。同时增加了该省的户均贷款余额。

3金融机构网点合理布局的途径

3.1仔细地进行调查

在调查的时候,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经济方面的因素,经济情况是金融机构选址的第一条件。这是因为当地的经济情况、企业能够对金融机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选址的时候需要分析商圈辐射范围内的产业、企业等。第二是人口方面的因素,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数量、年龄层、消费情况、心理特点。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商圈内部的人口情况可以决定金融的需求。而且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口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同。

3.2科学地配置资源

要提升服务的效率,就需要科学地对网点布局进行规划。金融机构必须考虑大局,将客户作为中心,对网点地理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地确定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为市场进行定位。此外还需要根据地区内金融机构的布局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来对空白区域的网点进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估量网点市场的容量,避免同一类型的金融机构网点过多,产生无序的竞争,并且也要适当增加区域没有的金融机构网点,增加网点服务的覆盖面积。在对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服务重点进行确定的时候,也必须要避免金融机构过于集中的现象,从而保证每一类的金融机构都能在区域内统筹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不仅如此,还要扩大服务的功能。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服务单一,比如仅仅

只有储蓄所,那么就需要增加自助银行。这样才可以满足该区域对金融的需要。最后还要对金融机构的网点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经营的位置和资源来分配机构网点,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可以针对某一类客户来设立网点,也可以专注于某一类产品和市场来设置金融机构网点。

3.3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

首先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合理的布置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而且要明确各大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使他们了解自身的职责,重点支持其主营业务的发展。农业银行必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而且也要发放农业综合贷款、扶贫贷款,为农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其次要建立农村资金“回流”保障机制,保障农村资金的来源。为了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需要通过制度来进行规划,将金融机构在农村所吸收的存款通过金融方式来投放到“三农”当中,真正的将农村资金使用到农业问题当中去。最后,还要把农村的金融网点纳入到“三农”范围当中去,充分的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对家电、汽车、农机等都给予了财政补贴,农村金融机构同样需要国家的支持。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国家应该对网点进行优惠和补助。

本文

第三篇: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结构影响

1文献回顾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戈德史密斯等代表的金融发展理论逐步兴起,该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的变动具有重要的作用。Atje和Jovanovic(199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股票市场的发展具有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水平的双重效应。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也颇多。按照不同的时空视角,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中国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韩玲慧(2000)分析了金融结构变迁与企业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结构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构。范志芳和张立军(2003)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机制。二是以区域、个别省市为研究对象。惠晓峰、沈静(2006)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东北三省的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作用,但不同省份的影响原因及程度不同。尽管国内外学者就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研究较多,但

是大部分侧重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学的非平稳性时间序列模型和SPSS的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2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FIR=金融资产总量/GDP。用RFIR来表示农村金融发展,RFIR=(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村GDP,其中农村存款=农村居民储蓄+农业存款,农村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贷款。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农村产业结构非农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本文使用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和农业产业化综合指标作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本文用非农产业占农村GDP的比重NA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标AI来衡量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收集了1981~2009年的数据,主要指标选取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关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指标的影响,本文采用Eviews6.0进行计量分析。关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2.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影响

2.2.1变量平稳性检验采用单位根检验,在滞后期的选择上,依据AIC和SC 的准则用不同类型的ADF对RI、RF以及其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具体阐述如下:1981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金融相关率从1981年的0.2316上升到2009年的0.7218;同时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占农村GDP的比重也一直在上升。从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两个变量RI和RF都是非平稳的。再由ADF检验可知,RI和RF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故原序列RI和RE为一阶单整,即RI~I(1),RF~I(1)。根据协整理论,两个变量是同阶平稳的,若其线性组合是平稳的且能使单整阶数变少,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2.2.2协整检验由于RI~I(1),RF~I(1),即他们都是一阶单整的,所以可根据EG两步法作协整回归,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作含有截距项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1)(11.09473)(11.01169)R2=0.82T=29方程的R2是0.82,说明该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方程的整体效果很好,RF的系数为正,通过经济性检验。2.2.3

误差修正模型对长期均衡模型修正之后便得到误差修正模型,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的特征,我们知道误差修正项VECM就是之前回归模型中的参差序列e,通过Eviews6.0建立如下模型: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但-0.17243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不大。对模型的的回归系数,RI自身滞后项不显著,其他解释变量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模型可知,短期内金融发展变动一个单位,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反向变动0.25个单位;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在短期内对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没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长短期关系是不一致的,短期内金融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是反向变化关系,而长期内是正向的稳定均衡关系。

2.3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影

2.3.1农业产业化水平指标建立本文使用的农业产业化的指标:第一,基础条件指标,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速度X1、有效灌溉面积发展速度X2这两个指标的作为测评指标。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是指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的提高X3。这是因为该比重的提高反映农产品优化的程度,同时这个指标也反映农业适应市场需要的程度。第三,生产经营规模化指标,农业产业化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可选用人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X4来反映。第四,产业化效益指标。由于其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发展水平,采用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指标X5来反映。第五,科技进步指标,可以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X6来反映科技的进步对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而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本文引自徐会奇等的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解的指标。第六,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指标,可以采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X7来衡量。金融市场化用农村存贷款之和占农村GDP的比重RF来表示。

3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模型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模型,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有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其次,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正向作用。但是农村金融发展短期内对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反而具有抑制作用。对此,为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3.1

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发挥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性作用需要国家强化政策性金融的综合服务能力。另外,对于政策性金融经营条件和环境应该不断改善,如实行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免交或少交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农村贷款的财政补贴政策纳入国家的财政计划,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2健全农村供给型金融体系,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供给结构上增加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力度,对于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户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支持农民发展适度经营,扶持形成与资源相适应的产业化经营。

本文

第四篇:农地金融业务的区域差异

1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地金融业务意愿区域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1.1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必要性看法的区域差异

1.1.1南京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的必要性看法

表1显示了南京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必要性的看法。认为开展承包地抵押比较必要或必要的比例最高,达到84.14%;土地股权抵押其次,为63.85%;宅基地抵押最低,比例为55.61%。出现上述三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我国已经有试点在开展,且其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农民尤其是弱势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第二,南京地区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水平较高,为土地股份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外,土地股份化既能为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渠道,又便于持有者的股份转让。第三,宅基地是农民的重要财产,开展该项抵押贷款业务能够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并使农民与城乡居民的住房抵押权利一致。但由于宅基地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生活财产,抵押物的回收风险是金融机构比较关注的一个因素。因此,在上述三项业务中,认为宅基地抵押贷款开展比较必要或必要所占的比例最低。

1.1.2邯郸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土地金融业务的必要性看法

与南京地区相比,邯郸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土地金融业务开展必要性的看法(见表2),认为土地承包权抵押和宅基地抵押比较必要或必要的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8.72%和68.95%,认为土地股权抵押比较必要或必要的人所占的比例最低,为50.81%。南京和邯郸地区都对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必要性持很高的看法,但对于宅基地抵押和土地股权抵押,两者意见的分歧,主要在于邯郸地区的经济和金融

市场发展水平与南京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南京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证券市场、较高的货币化程度和农村金融机构先前的金融理念为土地股权抵押这一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动力。与之相比,邯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慢,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还很薄弱,证券市场发展也不够发达,导致该地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土地股权抵押业务开展的必要性持较低的预期。

1.2对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土地金融业务开展可能性看法的区域差异

1.2.1南京农村金融机构对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土地金融业务

开展的可能性的看法根据我国《物权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可以抵押,但可以转让的股权除外。”因此,土地股权抵押业务的开展不需要考虑相关政策的“放行”。在南京地区受访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近几年国家政策允许在当地开办土地金融业务这一问题回答,56.06%的人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被政府允许开办的可能性比较大或很大,31.66%的人认为宅基地抵押被政府允许开办的可能性比较大或很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业务的开展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1.2.2邯郸农村金融机构对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土地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能性的看法

邯郸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受访人员认为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宅基地抵押被政府允许开办的可能性较大或很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46%和48.18%。两地区农村金融机构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持较乐观的态度,但是与南京相比,邯郸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宅基地抵押业务开办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有限,农民的融资渠道较窄。宅基地是农民一项重要财产,受访的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认为该业务的开展能够为农民提供一条方便有效的融资渠道,政府的政策制定应该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异,采用需求引致性的农地金融业务来推进农地金融业务的开展和运行,提高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其对宅基地抵押业务的开办较南京地区持较高的预期。

1.3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主要障碍看法的区域差异

1.3.1南京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主要障碍的看法

土地金融业务开展的障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抵押权认定和评估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抵押品处置风险”“、地方政策导向变更风

险”。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土地股权抵押业务开展的主要障碍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占比例分别为75.51%和70.54%。在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下,耕地属于集体所有,是不允许抵押的。而宅基地抵押业务开展的最主要的现实约束是抵押品处置问题,所占比例为74.65%,因为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活财产,抵押物的回收风险值得重视。

1.3.2邯郸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主要障碍的看法

在对农地金融业务开办的主要障碍的看法中,邯郸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认为三项业务开办的最主要的现实约束都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分别占受访人数的76.51%、76.51%和74.09%。主要是因为邯郸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大多为国家控股,金融机构空间结构行政化。因此,受访人员大都认为国家法律法规对农地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由于宅基地是农民的重要生活财产,“抵押品的处置风险”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约束(占受访人数的70.64%)。

2结论

由于经济和金融发展环境的不同,南京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承包地抵押和土地股权抵押的供给意愿高于宅基地抵押,而邯郸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对承包地抵押和宅基地抵押的供给意愿高于土地股权抵押。对两地区来说,法律法规的制约是开展农地金融业务最主要的障碍,农地抵押权的评估和农户违约后抵押品的处置问题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顾虑。

本文

第五篇:农村金融需求调研

一、农村金融需求问题综述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需求普遍化,需求规模扩大化,需求主体差异化、多元化特征。尽管农村金融需求总量大,金融需求层次多样,但由于农户偿还能力相对较弱,融资分散且具有高风险性,缺乏有效担保及投资主体,因而出现金融抑制情形,导致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发生扭曲。正规金融的主要供给对象是富裕的、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而贫困农户主要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支持。基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隐含风险较大,因而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进金融深化,规范农村资金借贷行为,缓解部分农村地区信贷短缺的现象。由表1和可见,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人均收入过低,收入增长率过慢的问题。表12006-2012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表单位:元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虽然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不与个体农户直接发生信贷业务关系。曾经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的中国农业银行大量撤并其设置在乡镇及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机构设置上表现出城市化倾向。在1998-2002年期间,中国农业银行就精简了其法人机构1万多个,减员近4万人。1999-2002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三万多个,仅剩农村信用社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造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的垄断地位,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充分。金融机构对促进农村建设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2008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5.72万亿元,比2007年增加0.89万亿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比2007年增加1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农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比2007年增加0.32万亿元;各类农户贷款余额1.31万亿元,比2007年增加0.3万亿元。由此可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逐渐增大。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的调研地区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法,分别从金州新区选择青山村、大魏家镇后石村、大魏家镇付家村、二十里堡赵家村、二十里铺镇初家村、三十里堡镇犁树沟村、三十里堡镇北乐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农村金融状况和家庭金融行为。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4份。本次调研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户家庭基础信息,农户家庭的主要金融活动及所需金融服务,农户家庭借贷信息

三、调研结果分析

1.农户家庭的基础信息

从被调查的农户的收入情况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且大部分农户的家庭年收入都比国家的农村平均水平高,整个调查地区的生活水平较高。被调查农户年收入在5000到20000元之间所占比重为24.5%,年收入在20000到50000元之间所占比重最大为33.3%,年收入在50000到100000元之间的为27.6%,年收入在100000元以上的农户所占比重为14.6%。所以,农户中高

收入者还是占少数,大部分为中低收入者。体的63%,其次为经营收入,其占总体的31%,农林产品销售收入和出租房屋设备收入所占比例与其他两项相比较低。可以看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居民渐渐改变传统以农业耕作获取收入的方式,更多地进入城镇赚取工资。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部门,把一部分劳动生产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增加,同时也显示出了大连地区较快的城镇化进程。从收入层面分析,家庭年收入5000-20000元的农户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林产品销售收入,只有极少的收入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和出租房屋设备收入。但是,随着收入的上升,经营性收入和出租房屋设备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收入来源也逐渐增多。此外,收入中包含有农林产品销售收入的农户大部分收入不高,主要因为农林产品的低附加值和自然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对农林产品收益有很大影响,农林产品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了以农林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户收入较低。家庭收入中等的农户其收入来源大都来自出租房屋设备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当农户家庭收入达到100000元以上时,其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经营性收入。

2.农户家庭的主要金融活动及所需的金融服务

调查对象大多数都有购买保险,在85.4%的的购买者中,购买人身保险的占69%,购买财产保险的占19.7%,购买农业保险的占14.6%,购买养老保险的占41.5%。从收入层面分析,未购买保险的大多都是家庭年收入在5000-20000之间的低收入者,随着收入的增加,购买保险的品种也有所增加。此外,调查还显示有29.3%的农户十分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保险服务,说明农村的保险市场还未被充分开发。大连地区虽然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被调查农户对保险知识的了解还是相对缺乏,一般只涉及种类很少的几类保险,保险需求仍然很旺盛,而且保险对家庭理财有十分重要的帮助,相关机构如果能抓住机会,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专门针对低收入者设计的保险,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农户最常使用的金融服务来看,农户所办理的主要金融业务仍然是存取款,占所有调查用户的94.2%,其他几项金融服务所占比例都不是很大,其中贷款业务所占比例最小,为16.6%。这也符合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家庭理财方式主要是存放银行,这种储蓄为预防性储蓄,是为了存放方便、保证资金安全和取用便利等,而赚取微薄的利息收入等属于次要因素。所需金融服务方面,贷款担保为当前农户最迫切需要的金融服务。

通常申请贷款的家庭经济条件通常都不是很好,本来就缺乏相关抵押品,难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因而担保抵押品缺乏成为农户申请贷款的一道主要障碍,从而造成农户无法开展生产活动进而也就无法进一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剩下的三项业务,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保险业务的需求较平均,均在30%左右,可见这些在城镇早已普及的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仍然未能完全普及,仍存在较大金融服务需求。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网点少,金融知识的宣传及普及程度低,从而造成农村居民对相关的金融服务缺乏认识,进而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过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难以满足。

3.农户家庭借贷信息

由问卷分析可见,农户普遍愿意进行借贷但同时又认为借贷不易,这是由于银行存在一系列硬性的贷款发放标准限制了农户贷款,导致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但供给很少,产生了供需不匹配。农户不能申请贷款和申请贷款难的原因主要是程序复杂、条件太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复杂的贷款手续感到困惑和无助。此外,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农民贷款扶持政策,但是严格的审核程序使得大多数不符合条件的农户申请不到贷款。同时,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量具有”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银行本身可以从农户获取的的利润不高,零散的小额贷款会加大正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银行”嫌贫爱富”的本质会导致对农户的贷款申请不会投入太多精力,这样整个贷款周期就会相应变长。农户的首选借贷方式为向亲朋邻里借款而非向银行信用社申请贷款,主要原因在于向亲戚朋友借款不需要支付利息和提供相应的担保,也不需要进行信用评级等复杂的贷款程序,同时借款的还款时间还可以商量。此外,选择向亲朋邻里借款不需要等待,而向银行信用社申请贷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个等待的时间,很多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急迫,因此选择向亲朋邻里借款。虽然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比较困难,仍然还有比例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户会选择向银行信用社借款,因为银行信用社在我国农村地区还是有很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形象,农民还是很信任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所以,只要能够调整政策,针对农民的贷款需求特点设计出贷款产品,就会有很大的发展。此外,此次调查中只有很少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民间私人借贷,说明大连地区的民间私人借贷在农村地区还不是很发达,农村用户对这种方式了解很少,也未能涉足。农村社会目前正处在城镇化阶段的转型期,农户面临着许多

不确定因素。农民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属于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庭经济风险,例如购买房屋、大病医疗、子女教育、婚嫁等。从农户申请贷款的用途来看,农户申请贷款的用途主要用于房屋,占到了48%,说明房屋作为农村居民当前的生活必需品,其过高的价格已成为农村居民的一个较沉重的负担。其次购买生产资料、子女教育、医疗和生意周转所占比重比较平均,均为25%左右,说明当前农村地区农户的支出项目出现多样化的特征。同时,非生产性目的资金借贷比重较高,也是农村借贷风险较大原因之一。最后,被调查对农户中,认为当前贷款利率高的农户占75.2%,可以看出农户普遍认为当前的贷款利率较高。农户申请贷款所从事的生产经营业务的收益率有可能还不到银行的贷款利率,这一问题如不改善,农户就会陷入贷款还款的循环怪圈之中。

4.总结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度低,农村居民能参与交易的金融产品有限,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关注度很低,金融机构或银行在宣传金融知识或金融产品时都忽略了农村居民这一主体。因而尽管存在很好的理财产品,但由于很多农村居民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所以影响了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的销售,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活力不足。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涉足农村市场,进而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其所需金融服务的数量高于收入较低的农户。收入水平高的农户所能接触到的金融服务也比收入水平低的农户多,收入水平成为限制农户金融活动的一个主要指标。农村金融市场开发深度有限,大连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化,农民借款渠道单一,金融市场垄断化趋势明显,大部分农户只有一种正规金融方式-即从农村信用社贷款。而且大连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活动也不像江浙一带的民间金融有较高的活跃度和成交量,金融抑制问题较严重。四、对策及建议第一,银行和金融机构继续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应该推出新的专门为农户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保险公司可以针对农户的需求推出新的好险种,增加农户可以加以购买的金融产品的数量。第二,金融机构应实现产品“走出去”的策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农村进行宣传,让农村居民充分了解和熟悉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还可以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量,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第三,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业务下乡提供政

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补贴,放宽对农村金融业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第四,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加大金融对农村就业结构转化的支持。就业的转化提高收入,增加农户物质积累带来收入增加,从而改善对农村的信贷支持。

本文

第六篇:农村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一、引言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目前农村资本市场供需失衡,资本使用效率低下,金融抑制现象严重,落后的金融体制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金融深化的对策意义极其重要。

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农村金融组织架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信贷管理、市场利率等金融业务有一定的改进,但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抑制的现象仍较明显。1、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农信社占主导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正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金融机构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但在大多数贫困地区,仍然仅有农信社一家金融机构,并且是唯一的合法金融机构。事实上,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农村居民金融活动的主要中介。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重均超过80%。下表为2012年我国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2、农村金融市场落后,信贷规模扩张有限一是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较差,群众金融知识面窄,农村居民很少参与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在互联网金融盛行的今天,他们可能连各种常规金融商品、衍生金融产品都很少接触。二是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业务量小,抵押担保物缺乏,农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融资模式也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使得不少农民只能冒着高风险将其储蓄资金通过民间渠道进行放贷。三是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扩张有限,民间借贷活跃。据央行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农村贷

款余额为14.5万亿元,虽然连续多年保持较快的增速,但占全国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仍仅占21.6%。长期以来,农信社资产质量较低,为了优化资产结构,经常片面强调担保或抵押贷款,对贷款对象审核要求高;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农信社资产质量低,资产负债比超出央行的规定,其资产扩张受到严格的限制。农信社信贷难度之大,使得农民更倾向于民间借贷活动。3、农村保险市场相应不发达,担保物品及机构较少首先,保险业务在农村宣传、普及力度不佳,多数人对之理解程度有限,未能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加上理赔经常不到位,人们总体上对保险业务不感兴趣,就算投保也是以人寿险、家庭财产险为主。农作物险种未能普及,使得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市场的发展。其次,农村的抵押担保物种类少,担保机构严重缺失。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但政策的制定实施还将有较长一段时间,担保、转让制度短期内还不成熟。4、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较低民间的借贷利率一般高于正规金融组织的存贷利率,且农户日常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度比较大,这使农民本身对储蓄的积极性就不高。加之,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常超负荷经营,信贷业务运行效率低下,使得存款规模的增长也难以带动贷款规模的扩张。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存款利用率不高,资金运用并不充分。以上是北京市2002年至2006年金融信贷情况,由表可看出,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尚存一定的机制障碍,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不高,资金运用效率比较低,这又将拉大城乡建设的差距。

(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分析

1、利率管制严格,农业货币资金供求受抑制长期以来,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可在法定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一定的百分比,而存款利率则严格按照规定利率执行,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贷款利率更是管制严格,利率浮动空间较小。这样利率并不能反映市场资金的供需关系,其经济信号导向功能散失,最终影响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直至2013年7月20日,央行才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规定“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及“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

将有利于农业货币资金供求,也将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性。2、分业经营下金融机构分工限制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农村金融机构分业经营情况严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性质单一,不吸收存款,信贷业务只对特定农产品提供收购资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容易造成农村资金的流失,直至后来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才改变这种状况。而农村商业性保险机构曾因其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亏损且得不到相关政策的支持,被迫收缩业务范围甚至取消。当然,近年来随着农信社的商业性改革,各种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落户,分业经营情况大有改善,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也有所提升。3、农村信用社改革不完善,产权虚置,产权主体错位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正常的制度下,社员作为出资者,应是产权的所有者,能按出资额对农信社的财产行使支配权和经营管理权,并监督其运行过程。但制度形同虚设,在实际运行中,产权主体变异为国家或集体,真正的产权主体被架空,信用社的产权虚置,社员对信用社所应拥有的权利被严重削弱(具体见表3)。农信社现有治理结构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营机制僵化和内控乏力,员工“吃大锅饭”思想严重,加之其在几次大的政策调整中,积聚了大量的呆坏账,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比较困难。,2002年11期4、金融准入限制严格,非正式金融发展缓慢人们通常把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称作正规金融,而把各类基金会、互助会、储金会、私人钱庄以及民间借贷活动等称为非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由于体制内金融制度所提供的信贷供给不能满足农村非公有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衍生出来的。以前,政府没有正确认识非正式金融存在的价值,没规范好并赋予其合法的地位,而是极力维护现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造成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环境和竞争秩序。由于政策的制约,金融机构准入限制严格,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农村金融抑制使得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市场准入使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金融管制使农村金融机构因业务单一而缺乏竞争力和防范风险能力;利率管制扭曲了货币价格,使信贷市场受抑制,进而抑制资本市场;

投融资渠道少,使农户更多选择储蓄,乡镇企业、农业公司更多依赖银行贷款,这将反过来抑制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计划和贷款程序的存在容易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发生冲突并且为掌握权力的人贪污腐化创造条件。这些将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因缺乏竞争、自律而走向衰惫;农村因得不到有效金融支持而生产难以规模化;农村资金向非农部门流失;被抑制的农村金融延缓农村商品化、货币化进程。为了振兴我国农村经济,须全方位进行农村金融深化改革。

(一)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强化服务“三农”功能

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不断推进内部改革和创新。1、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规范股权设置、民主管理、服务方向及财务分配等方面内容;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鼓励其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状况安排组织形式。剥离不良资产,鼓励有条件的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吸引其他信用社或者金融机构甚至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参与,或者信用社之间相互联合、跨地区合作。三是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品种。扩大贷款覆盖面,减化贷款手续。在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经营范围上为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综合服务。

2、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发展银行应在按保护价收购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同时,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重新规划与调整,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投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与农业科研成果鉴定转化的政策性信贷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政策业务资金来源,解决融资渠道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要按存款一定比例购买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债券,农业发展银行可到国内外金融市场融通较长期的资金。建立风险基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强化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的支农力度农业银行一直是我国重点的涉农金融机构,应继续大力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作为较年轻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强化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将涉农信贷业务与其他业务区别开来,增强支农服务力度。

(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改革,完善保障体系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制度型、环境型、结构型三类金融抑制,我们必须从制度上、结构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环境。1、创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一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建立起适应现代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付结算体系,创新适合农户需求的结算工具。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当地需求创新“量体裁衣”式金融产品。扩大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面,围绕支柱行业、特色行业开发产业链信贷产品。2、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拓宽涉农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融资模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扩展。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针对涉农企业资信评级较低特点,利用集合授信、打包发行等方式发行集合票据。探索涉农资产支持票据等适合涉农企业的新型债务融资工具。3、创新金融担保方式,完善保险市场一是在法律允许、财产权益归属清晰前提下,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积极探索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权能。在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探索农民对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权能。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鼓励以政府资金为主体设立的各类担保机构为农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现农业险种在农林牧渔等方面的全覆盖,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三)推进农村金融政策改革,适度放松金融监管

1、放宽准入条件,扩大金融基础服务覆盖面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人标准,在允许的范围内扶持其他形式金融组织发展。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和“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考虑取消法人银行控股的相关规定,允许并鼓励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各类小型金融机构,增加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形成银行业、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放开市场利率,强化风险管理2013年7月,央行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将有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金融环境。农村金融机构要利用好这一契机,在综合考虑资金供求关系、贷款期限、信用等级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同时,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严格防范利率风险。

3、简政放

毕业论文_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目录 一、广东金融运行的现状 (1) (一)金融资产实力延续增势,信贷投放稳步增长 (1) (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1) (三)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 (1) (四)金融总量领先优势 (2) 二、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 (一)通胀膨胀带来压力,金融结构不平衡 (2) (二)金融风险隐患,资产质量有待提高 (2) (三)信用环境有待改善 (3) (四)资金投放分布不够合理,影响全省整体经济发展 (3) (五)金融总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某些指标仍落后于其他省份 (3) (六)金融创新滞后 (4) 三、广东金融业目前存在问题的成因 (5) (一)面对金融风险的冲击,改革创新精神不够 (5) (二)现行制度的缺陷制约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 (三)缺乏金融产业的总体规划和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措施 (5) 四、对广东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制度,创新市场 (6) (二)提高资产质量,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信贷消费 (6) (三)通过总体规划以及整合金融资源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 (7) (四)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提升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7)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8)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 (8) (七)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强化金融服务意识 (9)

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978 年以来,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率先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过30年来的发展,广东已经成为金融大省。银行业稳健发展,货币信贷条件逐步向常态水平回归,证券和保险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但广东现在还不是一个金融强省,金融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还低于其他兄弟省份,金融创新依然有所滞后,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问题的根源,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让广东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广东金融业的现状 (一)金融资产实力延续增势,信贷投放与一般贷款稳步增长 截至2011年11月末,广东中外资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7711亿元,同比增长9.8%,存款规模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各项贷款余额58027亿元,同比增长12.9%,贷款规模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批发零售业,契合广东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分项目看,主要是单位经营贷款和贸易融资增长较快,分别增加137亿元和56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20亿元和5亿元。个人贷款平稳增长,个人经营和消费贷款分别增加15亿元和24亿元。 (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目前,广东金融业已经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截至2010年末,广东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56家,资产总额打到3450亿元,外资银行支行机构网点到2010年末在广东共设立98家支行。外资证券机构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2010年末,广东已有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12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入驻,同时也加快外资保险公司加入步伐。 (三)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

金融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郭莉班级:11级财务管理2班学号: 近年以来,内蒙古金融业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进驻脚步,金融环境和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业务品种渐趋丰富,银行业在稳健经营的同时加快了扩张步伐,保险业和证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向着成熟化过渡,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融资结构逐步改善。 一、内蒙古金融业总体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区位商系数对内蒙古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进行分析。区位商系数是衡量区域内部某一行业发展水平和优劣地位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LQ=h/H。其中:h为区域内某行业的产值在本地区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H为该行业的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LQ>1时,表明该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来说,区位商越大,该行业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越高;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则说明该行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比较低(见表1)。 (二)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亟待提升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金融相关比率进行分析。金融相关比率是一个规模指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通常可简化为计算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能大致反映出金融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FIR=(S+L)/GDP,式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金融聚集程度越高,金融资源越丰富。 目前,内蒙古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和企业债券在金融资产结构中占比很小,所以我们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作为内蒙古金融资产的替代衡量指标(见表2)。 (三)、金融业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

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中国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但在发展趋势向好下,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我们要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本文首先论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通过相关理论阐述,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由于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数据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山东省的一些情况作了说明,对相关的情况了有了一些比较初步的认识,并且,本文做了一些检验,明白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最后,主要是针对前文所得到的结论,提出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改进措施,更好的助力农村经济增长。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效率

As everyone knows,Our economy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ut at the same time, But we also need to know that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Rural finance raises the issue. Therefore,we need to make rural finance more useful and then deal with it. First of all,here's the context and the meaning,and a lot of theories were used to lay the groundwork.On the other hand, Shandong's agricultural data are typical. So we chose it.This makes us have more knowledge about it.In addition, we have also done some tests, know that rural finance can promote rural economy.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e method that is beneficial to rural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ural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金融业发展论文企业金融发展论文

金融业发展论文企业金融发展论文 以金融业推动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发展 摘要:集合年金计划实施以来,在金融业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年金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针对集合年金计划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实现金融业与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互动发展提供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金融业;集合年金计划;企业年金;中小企业;EET税制 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据专家预测,自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已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分散我国人口老龄化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年金制度实施以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都已基本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各投资机构纷纷将目标转向中小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增强,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在未来的企业年金市场上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建立适

合中小企业的集合年金计划。但这种长期在资本主义土壤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年金模式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it划的发展现状 集合年金计划是指由受托人发起设立的,能为多个委托人提供集中统一的基金管理和服务的年金计划;或由投资管理人建立的,能为多个年金计划受托人提供集中统一的基金投资管理的年金基金集合产品。这种计划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门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正外部经济效应,既拓宽了投资的范围,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又减少了各种管理费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监管的内容和环节,提高监管效率。 2004年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20号令)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23号令)的相继颁布实施,为企业年金构筑了基本的法规政策框架,同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审认定了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一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分别获得了年金账户管理人、年金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资格,为年金业务开展在组织机构方面做了必要准备。2007年,中国政府监管部门正式向商业银行开放受托人资格,大型商业银行集团开始可以在集团层面实现企业年金业务的全流程运作管理。 企业年金的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来必定会成为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认为,我国的农村金融存在供给型和需求型抑制,建议通过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和改善监管体制等方式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 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得出了很多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结论,但其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为依据的。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两个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模型的兴起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把内生增长与内生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建立了诸多复杂模型。Patrick(1966)、Thakor(1996)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初期,良好的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巨大作用。

既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和起步阶段,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那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型抑制主要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供给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几经变革,形成了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体系,这些金融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整顿,目前能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供给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缺陷明显;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大量消减乡镇分支机构,即使有分支机构,也是只吸收存款而不贷款,导致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减弱;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障碍,影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壮大,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改革,但是效果还有待观察;四是村镇银行虽然在进行试点,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量铺开还有待时日。 (2)存在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现象普遍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第一篇:农村金融对产业组织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现状探析 据统计,当前我国的13亿总人口中,约有56%是农村人口。在此基础上,随着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也正在逐步的拉大。因此,加强农村合作金融建设,开展农村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资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然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与低效性却决定了建设的进度与质量,面对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只是通过合作金融的方式为农村构建了一个可融资的平台,即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中也包括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然而,信用社近几年来在农村的职能日益下降,农村资金互助社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力更是几乎为零。此外,不仅信用社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并且几乎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这些资金或用于在城市购置产业,或用于子女教育,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合作投资。宏观来说,农村的金融市场在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几率偏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 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创新 1、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 资本投入是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的差异就是资本投入的差异。因此,要确保农村合作金融的实用价值以及体系的完善,首要前提是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第一,要建立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所谓间接融资,是指农民将闲置货币资金通过存款或购买农村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以实现合作金融的过程;直接融资是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转化农村通过借款而进行融资的传统方式,引导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向金融机构贷款而获得资金,从而形成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助,实现协调发展。第二,建立农村经济增长差异的自我均衡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鼓励通过政民合作的形式开展金融产业组织创新。合作金融在目前各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农村金融分析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金融分析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适用性模型分析摘要:分别通过数理模型和博弈模型对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认为当前农村金融的改革应当注重发挥非正规金融的内生作用,把农村非正规金融放在当前农村改革的主要位置上。最后从短期、中期、长期的角度指出农村金融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适用性;模型 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还面临着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作为一国经济发展调控主体——政府来讲,国际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是外生因素,很难进行控制,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则是内生因素,政府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因此,中国经济走出困境以及长期发展都需要自身结构的调整。在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中,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农村金融又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中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最终缓解并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适用性的数理模型分析和博弈模型分析,找出农村金融发展的症结,进而探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

村的路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适用性的数理模型分析 假设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者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各用下标F和I,假设高、低收入者农户各用上标M、N表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为i,贷款者需要对借款者进行必要的监督,其付出的监督成本为c,c∈(0,1),贷款者将资金投入农村借贷市场的机会成本为c0;借款者运用贷款从事农业型生产投资获得的效用为R,付出固定的成本为S,其还款概率p取决于i和c,与i成反向关系,与c成正向关系,pM>pN,借款人运用贷款从事农业型生产投资的机会成本为c1,xM1>cN1。假设当借款人项目事件失败时,贷款人将不能追回任何贷款和利息,此时贷款人的收益将为0;只要借款人的项目事件成功,贷款人便可收回全部款项;借款人和贷款人均为风险中立。所以,当项目事件成功时,贷款者的收益为i-c,借款者的收益为R-i-S;当项目事件失败时,贷款者的收益为-c,借款者的收益为-S。 所以,贷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π=p(i,c)(i-c)+[1-p(i,c)(-c) =p(i,c)i-c(1) 借款者的期望收益: π=p(i,c)(R-i-S)+[1-p(i,c)(-S) =p(i,c)(R-i)-S (2) 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两者的约束模型可以简化为: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可选题目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金工方向 1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2 、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改革问题的思考 3 、区域金融合作对环渤海经济中心构建的支持 4 、关于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 5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6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7 、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 8 、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与监管问题探析 9 、 **** 股票的价值分析; 10 、 **** 证卷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估; 11 、 **** 银行股份公司经营绩效评估;

12 、中国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 13 、中国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4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研究; 15 、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所要求的经营环境研究; 16 、股权投资基金研究 17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18 、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19 、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 20 、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21 、黄金市场投资策略研究 22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3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 24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研究 25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表现及原因探析 26

、股票发行制度创新研究 27 、从紧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 2 28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创新) 29 、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0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陷及纠正 31 、信托业务创新探析 32 、私募基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3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34 、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37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商业银行贷款低效率 39 、现金流量表与企业的并购业务(借助案例分析) 40 、期权激励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41 、企业并购融资分析 42

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现状析

一、金融行业特点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风险性是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文秘家园-www,https://www.doczj.com/doc/1718886598.html,,找范文请到文秘家园]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对此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储蓄率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这种高消耗、高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使得能源、资源供给瓶颈依然突出,与以提高增长质量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更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贷款的投放,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威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区域与投资产业的不平衡以及金融资源在市场主体间的配置效率不高或者“错配”现象,也将影响金融稳定。 2.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联度不断加深,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和资金循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与全球化收益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 3.汇率制度、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面向市场、更加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在(转载自文秘家园https://www.doczj.com/doc/1718886598.html,,请保留此标记。)这一改革进程中,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若改革力度与调整时机出现偏差,则有可能刺激资本大规模流动,导致汇率大幅波动,并有可能造成国内信贷过度膨胀,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一方面,现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其负面影响表现在,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和相应货币政策选择面临着巨大压力;同时,过多的短期资本特别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动,不仅使得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加,还容易造成资本来源与国内投资在期限结构上的“错配”,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4.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嫁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其发展探讨毕业论文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其发展探讨毕业论文

安徽省怀远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其发展探讨 XXX 商学院金融专业2007 (X) 班20073029XXX 指导老师:徐金喜讲师 内容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制约或促进作用。农村经济涉及“三农”问题,也集中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相对落后的群体。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得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怀远县地处我国中部,是一个农业大县,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解剖怀远县农村的金融服务现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对欠缺进行改进,并最终通过金融的发展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就很有必要。本文力求通过对怀远县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指出了农村金融服务在现阶段存在着网点分布不合理、机构数量不足、信贷投入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就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农村金融;农村经济;三农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Country of Huaiyuan in Anhui Province Abstract: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has a direct role in restricting or promoting.The rural economy involves the "three rural" issue, also focu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relatively backward groups.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proper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which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nto a virtuous development path to achiev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nation of great significance.Huaiyuan County i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y, which to some extent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anatomical Huaiyuan County statu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alyze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lack of improvements, and finally through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very necessary.This paper seeks to Huaiyuan County on the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that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distribution network at this stage there is unreasonable, insufficient number of institutions, investment can not meet the credit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and from the rur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on how to impro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put forward. Key words: financial services; rural financial;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e

有关金融的毕业论文

有关金融的毕业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大跨步向前发展的局面,而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金融经济。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金融的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金融的毕业论文篇1 浅谈中国网络金融模式发展现状与阻碍因素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业已进入网络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急剧增多,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习惯逐步形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信息技术革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的网络金融,以典型产品和典型公司的诞生作为截点选择的标准,将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历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7一1998年,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了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此后,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由此开启。 2、第二阶段:1999一2012年,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拓展自己的在线业务,2000年2月、8月,中国工商银行分别开通企业网上银行及个人网上银行;同年7月,中信银行作为第一家通过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认证的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1999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开启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目前我国比较主流的几家电子商务企业大多成立于2。。。年前后,起初这些电商企业大多从事的是网上销售业务,严格意义上说还不算网上金融。 3、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移动支付智能终端的普及,金融理财意识的传播,2013年阿里巴巴顺势推出”余额宝”,其高速的发展瞬间让网络金融众所周知。随即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PZP、众筹平台等网络金融市场愈发繁荣。 色出现,通过众筹的方式将社会上闲散的、碎片化的资金收集起来,资金供需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的撮合,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去中介化明显。 3、移动化。2007年iPh。n。以”重新发明手机”的姿态出世,一面市就引发轰动,网络移动化趋势初现端倪。据艾瑞咨询统计,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体交易规模达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惊人的亿元。在网络金融模式下,手机终端上只要安装一个金融客户端应用,剩下的就是简单的拇指操作。 二、网络金融的发展特征 1、透明化。在网络金融模式下,任何企业以及个人的信息都将会与其他的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借助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个人或者企业的信用和财力情况,这样能够降低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当贷款对象发生违约行为时,网络企业则可以通过降低评级信息和公开违约等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在该体系中存在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受到抑制、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相关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为此,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改革建议“三农”问题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也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培育和完善农村的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一,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这样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其主要特点就是除邮政储蓄受到国家邮电局的监管外,其他的金融组织都受到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在正规的金融组织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涉及农业的业务很少;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而设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所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成;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储蓄,它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第二,非正式金融。该体系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其主要的运作形式有合会、私人钱庄、当铺、集资、贸易商放款和商业信用、民间票据机构等。这些金融组织通常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合作的性质。它们既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又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归入非正式金融。部分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也可归入。非正式金融的运作嵌入于社会网络和传统型制度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中的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即信任关系。从知识论角度看,非正式金融比任何正式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所发现和利用。加上非正式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产权和无限责任基础上,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金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业务涉及到农业。其中,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国农业银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实际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它的支援农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进行放贷,其结果是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进而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 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状,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等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

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论文范文一: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 1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责缺陷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比较弱小的群体,农村金融机构又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从最开始就承担起解决农村金融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从某种存在的根本层次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是无法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目标很好的相结合的。据调查,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投放于城市,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每年上缴的准备金也向外流失,这就显现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的恶劣。虽然,近年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产权、股权与管理机制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深化,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管理制度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2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 上文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职责缺陷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无法承担起融资的重任。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以农业产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众农业产物领域,但是由于农业的自身特性,经济产业都有着不稳定因素,这就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性,不良贷款会对农村金

融机构造成资金严重匮乏的后果。 3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3.1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前提 农村经济的来源,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上来看就是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模式。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密不可分。 3.2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风险 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巨额存款的保险成本的支出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其金融机构在市场中退出,政府不得不出资进行援救,在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也不能得到提高,反而还会诱发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模式。 3.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农村乡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存款的保障程度上一致,农村居民的储存金额相对较低,而且普遍对利率都不敏感,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为了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会扎堆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例

2017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例(二) 选题须知: 1、以下选题仅供参考。有些选题过大,同学们写作时应将其细化。 2、不得跨专业选题,如会计专业不得选金融、工商管理专业的选题;3.考生可自拟论文题目,但所拟题目必须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 1.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德宏州桥头堡建设中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考 3.浅析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4.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我国城投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6.某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建设银行某某省分行零售业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8.我国移动支付业务SWOT分析 9.某某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探析 10.浅议存款保险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11.大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1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对策 14.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15.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研究 16.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7.我国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18.浅析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状况、问题及对策 19.浅谈某某省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探析 21.某某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浅析 22.互联网金融探析? 23.某某省网络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4.中外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对比 25.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26.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27.某某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29.浅析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 30.农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浅析余额宝的风险及控制 32.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与监管对策分析 33.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