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安心法门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出联灯会要)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处;无

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罏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相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_伍先林

#佛教研究# 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 伍先林 提要:菩提达摩的禅法将证入最高真理的方法分为理入和行入两种,而根据达摩的禅法精神,理体和事行、理入和行入其实本来是不可分的,分而为二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只是为了修学和说明的方便而已。在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中,无论是理入还是行入都分别同样地并且相得益彰地表达了达摩禅法的理行并重而重行的即行即解即证的顿悟的精神原则,而达摩禅的这种在实际生命、实际事行的当下直接证入最高真理的即行即解即证的精神原则也确实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顿悟禅的基本特征。达摩的禅法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尚简易直截、重实践和实证的精神特点。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以简括的文字概括了佛教大小乘的所有的基本义理和实践,这表明达摩禅具有极大的涵括性和融摄性的精神特点,具有向多种层面解释和发挥的可能性,后来的南宗禅和北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等都可以说是对达摩禅法精神在不同层面的发挥和发展。达摩禅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道信是试图将达磨禅奠定的基本的精神原则予以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开拓者,而慧能则是将达摩禅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真正完成者,是六祖慧能将达摩禅奠定的精神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伍先林,哲学博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 主题词:菩提达摩禅法精神理入行入顿悟禅 有关菩提达摩的生平,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历史上实有达摩其人,这是没有问题的。达摩也称/达磨0,据比较信实的唐道宣5续高僧传6载: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1。 据此,则达摩为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深通大乘禅法。达摩是在南朝宋代(420) 479)年间先到达中国南方,后又到北魏传授大乘禅法的。有关达摩的在华传法和活动,北魏杨衒之5洛阳伽蓝记6、唐杜5传法宝记6、唐净觉5楞伽师资记6、宋道原5景德传灯录6等文献都有各种记录,比较为史家公认可信的道宣5续高僧传6云: 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 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 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o。 这就是说,达摩曾自言一百五十余岁,年岁活得很长。达摩到北魏传法之时,魏境主要盛行经论讲授之学,对达磨的大乘禅法不能理解。只有慧可和道育等少数弟子能理解、传承达摩禅法,尤其是慧可,后来被尊奉为禅宗二祖。 禅法精神 那么,达摩传授的大乘禅法究竟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菩提达摩历来被中国佛教禅宗推尊为东土初祖,这应该也是有其禅法思想和历史的依据的,不可能是凭空妄传的。现存主要有关记录达摩禅法的资料是/二入四行论0,/二

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本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形象松驰法

用事物的形象来思考,作描绘物象的训练,自然就会增进记忆力——这就是世界著名医师、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马克斯威·马尔兹推荐的形象松弛法。 具体作法如下: 请您坐稳,使头脑松弛下来,然后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浮现下面的形象。 1、想象自己是个钢铁人,铁胳膊、铁腿、铁身体。想象自己睡在一张大海绵床上,沉重的身体深深地陷入床里,就像浮雕一样。 2、想象自己是个充气人,打足了气,全身都胀鼓鼓的。然后想象打开腿上的气门,空气咝咝地冒出,腿逐渐塌瘪,最后只剩两层薄薄的塑料。接着想象打开胸部的气门,躯干也塌瘪下去,瘪到只剩两层薄塑料。这样,胳膊、头部也都相继放气、变瘪,最后变成商店卖的没充气的塑料人玩具一样,浑身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儿力量。 3、想象自己是个快活人,回想自己最快活的经历,浮现当时的情形。比如想起假日里您和伙伴们去爬山,你们气喘呼呼地登上顶峰,站在苍松下,敞开衣襟,山风徐徐吹来,真实爽快极了,舒服透了,眺望远景,引吭高歌,多么称心如意呀! 可以想象在海滨浴场的情形,在蓝色的大海中尽情地畅游,上岸后躺在柔软的沙滩上,风和日丽,阳伞遮阴。再想想,那一天是谁躺在您身边?海面上有船吗?天空有飞翔的海鸥吗?您与伙伴谈论什么来着? 可以想象打乒乓球:哈,真是春风得意,每扣一板都是那样有力,使对手措手不及,球路变化多端,对手防不胜防。这不,带魔力的乒乓球拖着银色的轨迹,消失再对方的案台边缘,嗬,又是擦边球!想象自己乘坐一种小型飞机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象小鸟一样,俯瞰着田野、村庄、城市……多么惬意呀! 对未来的事也可以描绘出美好的形象来。这样想三分钟。经常练习形象松弛法,可以养成浮现欢乐愉快的形象的习惯,这会给心灵以良好的启示,给生活带来光明,能够使精神趋于安定,能够解除妨害记忆的压力,从而使记忆力潜移默化地得到增强。 邵永富在他的《开发人的右半脑》中也介绍了类似的形象放松功 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后立即消除大脑疲劳,进入放松的状态,使得大脑有张有弛,才有利大脑的自身保养,有利大脑在再次兴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在这里我们采用以形象思维为中心的形象放松功,作为大脑休息的一种方法,以此来获得高度的注意力和深刻的记忆力。 形象放松功作法如下: 在坐稳或睡好之后,闭上眼睛,排除杂念,然后,在头脑中进行诸如下列的形象思维。 1、想象自己是一个钢铁铸件。具有铁头、铁胳臂、铁身子、铁腿,睡在一张巨大的海绵床上,既沉又重的钢铁身子深深地陷在海绵中。

《破相论》

菩提达摩大师《入道四行观》《破相论》《悟性论》《血脉论》《无心论》 一、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摩祖师着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祖师》观后感十篇

《达摩祖师》观后感十篇 《达摩祖师》是一部由袁振洋执导,尔冬升 / 樊少皇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动作 / 武侠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摩祖师》观后感(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是一境界的最高体现。但绝不是我们指导自己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影片推荐的原因:深刻的反应了一一系列我们本土的民族思想意识的劣根性。妄自菲薄,无胸怀,无远识。万物之广,怎可唯有是极。万物之灵,怎可唯通是骄。无法走出内心的世界,更无法超然自得。 有心向善的人,值此观看本片。 《达摩祖师》观后感(二):心得 佛道修行在心中,修行要从根本修,从心地修,行住坐卧皆有禅机,修行人不应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不应空谈佛理,而应有实实在在的修行。地狱门前僧道多,自己好好醒悟本身,佛所说的一切,皆是佛的理,你的呢?你自己的修为又有多高?如何才能荷担如来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莫向灵山塔外修。 《达摩祖师》观后感(三):真本事只有使出来,才服众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本来贵为王子,发现了这句话,一路默念着就撇下了皇室基业,一心拜入佛门,此处剧情有点跳跃;

作为外来的和尚,达摩最初也只是被当地和尚以礼相待,其过人之处因一时没被看出,而遭冷落; 先是被普通和尚藐视,后又跟南朝皇帝话不投机遭逐客; 后来到少林寺后山,不吃不喝不动面壁9年,被称为“不倒翁”,名声逐渐树立; 直到最后,用一身真本事吓退了强盗,征服了众心。 一旦成名,留出许多传奇、许多神秘。 《达摩祖师》观后感(四):台词 你是谁?我是你。 你们这样杀来杀去有完没完啊? 过去的已成事实,将来也没有什么可想。光想肚子是不会饱的。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断除一切烦恼,誓修一切善法,愿渡一切众生。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一切随缘,不要执着,普通人随缘即变,得道者随缘不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要视乎造化而定。 死后向何处去?不知道。你也有不知道的?因为我还没有死。 磨瓦岂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心是根本。 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 你既然说一切皆空,那何来痛苦。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见的声音,知那不可知的事情才是真理…… 无缘就是有缘。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事。

达摩大师语录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联者谁?”师曰:“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据《祖堂集》卷二) (神光)则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为惠可。又问:“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 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据《祖堂集》卷二) 达摩云:“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惠可白和尚曰:“法既以心传心,复无文字,用此袈裟何为?”大师云:“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虽则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于中三世诸佛,递相授记。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断众生疑故。”惠可便顶礼,亲事九年,昼夜不离左右。达摩大师乃而告曰:“如来以净法眼并袈裟付嘱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嘱汝。汝听我偈曰:“吾本来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据《祖堂集》卷二)

达摩大师二入四行论

《二入四行论》摘要 菩提达摩著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教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遗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於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

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於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悕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说偈言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达摩大师无心论

《菩提达摩大师无心论》 【梁】菩提达摩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85卷No.2831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粗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趣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曰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盘,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不浊,涅槃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坏,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又问:“何名为太上?”

达摩祖师经典对白

达摩祖师经典对白 达摩祖师典范对皂 一、国王赐法师宝珠以报拯救之仇,法师答:请答三位太子,那世界上另有甚么工具比那颗亮珠更名贵呢? 年夜王子:那颗亮珠能照明世上万物,世上也出有其余宝贝否取之比拟,只要法师之德性才配领有此物! 两王子:尔念说的皆被王兄说了。 三王子:宝珠之光只照射别人不克不及自照,尔以为世上最贵重的是智光。 两王子:甚么是智光? 三王子:智光便是伶俐之光,不单能够照亮人的心田,更否鉴别长短。 法师:诸物之外,何物无相? 三王子:诸物之外,没有起无相。 法师:诸物之外,何物最下? 三王子:诸物之外,人尔最下!

法师;何物最年夜? 三王子:法性最年夜! 二、师弟:巨匠兄,这没有是地竺(印度)和尚吗? 巨匠兄:哼!尔跟您们说,正在污泥之外少没浑洁的莲花,您们只否采妙莲之干净,续不成与污泥之混浊。 师弟:念没有到师兄随心便能悟叙,熟于污泥之莲花也否与,舍其繁絮,与其精华,妙哉!妙哉! 达摩祖师:随缘稳定,稳定随缘!污泥能熟莲,也是孬土壤。 师弟:甚么?污泥也有否与的地方?!! 巨匠兄:照巨匠所言,这凡事岂没有是出有定论!坏的工具也有否与的地方。达摩祖师:出孬出坏,一视同仁。 小师弟正在一旁惊鸣大白了,巨匠兄握起拳头要挨他时 达摩祖师:您如今是脚握成拳,借是拳握成脚呢? 师弟:那叙理等于先有鸡,借是先有蛋呀! 师兄弟们正在一同谈论是徒工尔有鸡借是先有蛋……

达摩祖师:出有前后,二者皆对,要望乎制化而定。 另外一位师兄:啊!尔大白了。巨匠之言,所有随缘没有要执着,普通人随缘即变,失叙者随缘稳定。 巨匠兄:说去说来,含糊其词,尔没有大白。 达摩祖师:您最佳能先来找一个令您大白的人 巨匠兄:说了半地,尔看这小我私家便是您。 达摩祖师:没有是尔,而是您本人! 巨匠兄:巨匠,您也算了悟了的人,这么尔请答您身后背那边来呢? 达摩祖师:没有知叙。 巨匠兄热啼叙:您也有没有知叙的! 达摩祖师:果为尔借出有死。 三、巨匠兄:进了静室不克不及谈话啊! 寡师弟:是,师兄。 忽然一阵风将油灯吹灭了…… 一名师弟鸣叙:啊!油灯灭了。

菩提达摩传

菩提达摩传(上)--据《五灯会元白话文》 初祖菩提害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逢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辩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了道果。听我的谶语:‘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等到师父圆寂之后,他便在本国演说佛道,教化人民。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

达摩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班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典故 历史流传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达摩东来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

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初见梁武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主张自我解脱。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武帝不能理解,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讲法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一苇渡江 达摩离神光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

达摩大师《无心论》

达摩无心论 (此书是敦煌经卷之一,原本为斯坦因第5619号)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聚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曰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盘,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盘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浊,涅盘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怀,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盘,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达摩祖师经典对白

达摩祖师经典对白 达摩祖师经典对白 1、国王赐法师宝珠以报救命之恩,法师问:请问三位太子,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颗明珠更珍贵呢? 大王子:这颗明珠能照亮世上万物,世上也没有其他宝物可与之相比,只有法师之德行才配拥有此物! 二王子:我想说的都被王兄说了。 三王子:宝珠之光只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我认为世上最宝贵的是智光。 二王子:什么是智光? 三王子:智光就是智慧之光,不但可以照明人的内心,更可辨别是非。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三王子:诸物之中,不起无相。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最高? 三王子:诸物之中,人我最高! 法师;何物最大? 三王子:法性最大! 2、师弟:大师兄,那不是天竺(印度)僧人吗? 大师兄:哼!我跟你们说,在污泥之中长出清洁的莲花,你们只可采妙莲之洁净,绝不可取污泥之混浊。 师弟:想不到师兄随口就能悟道,生于污泥之莲花也可取,舍其繁絮,取其精髓,妙哉!妙哉! 达摩祖师: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 师弟:什么?污泥也有可取之处?!! 大师兄:照大师所言,那凡事岂不是没有定论!坏的东西也有可取之处。 达摩祖师:没好没坏,因人而异。 小师弟在一旁惊叫明白了,大师兄握起拳头要打他时 达摩祖师:你现在是手握成拳,还是拳握成手呢? 师弟:这道理等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呀!

师兄弟们在一起议论是徒工我有鸡还是先有蛋…… 达摩祖师:没有先后,两者都对,要视乎造化而定。 另一位师兄:啊!我明白了。大师之言,一切随缘不要执着,普通人随缘即变,得道者随缘不变。 大师兄:说来说去,模棱两可,我不明白。 达摩祖师:你最好能先去找一个令你明白的人 大师兄:说了半天,我看那个人就是你。 达摩祖师: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大师兄:大师,你也算了悟了的人,那么我请问你死后向何处去呢? 达摩祖师:不知道。 大师兄冷笑道:你也有不知道的! 达摩祖师:因为我还没有死。 3、大师兄:入了静室不能说话啊! 众师弟:是,师兄。 突然一阵风将油灯吹灭了…… 一位师弟叫道:啊!油灯灭了。 另一位师弟接着说:你为什么说话? 大师兄急忙叫道:我们不能说话。 还有一位小师弟得意地说:只有我没有说话。 此时达摩祖师在桌上磨着瓦。 小师弟问道:大师在做什么? 小师弟:我们在坐禅成佛呀! 达摩祖师:我磨瓦成镜。 大师兄:磨瓦岂能成镜? 达摩祖师:既然瓦不能磨成镜,那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另一位师弟问道:那怎样才能成佛呢? 达摩祖师:要知道佛并无一定的形态,而禅也并非坐或卧,你们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为何打坐,这样便永远不见大道。 小师弟又问道:那怎样做才能见大道呢?

达摩大师破相论

達摩大師破相論 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 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樹始生;伐樹者,去根 而樹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徒費功而無益。故知一 切善惡,皆由心生,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 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心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 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随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 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如能自覺,覺悟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此覺根,遂能 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以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 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 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 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瀰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則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达摩堂首座苦智大师

达摩堂首座苦智大师,逃出后开创金刚门,而少林从此元气大伤。) 同样是巴萨哲学的门中人,范加尔对穆里尼奥没那么反感。在老特拉福德,穆里尼奥两次主动走上曼联教练席,与范加尔拥抱。“我的两位BOSS”,这是穆帅年初参加一个颁奖仪式时感谢老罗布森和范加尔的用语,从翻译到一代名帅、从火工头陀到一派宗师,他要感谢这两位的提携之恩。同在巴萨时,穆里尼奥与范加尔的住所紧邻,低头不见抬头见,时常聆听大帅的教诲,也正是在荷兰人手下,狂人从翻译、敌情球探干到第三助教,后来甚至还时常“越权”代理巴萨的更衣室训话。如今再谈及这位昔日门徒,“少林正统”也绝不敢小瞧:“我总给人傲慢的印象,但现在我必须谦逊点,因为穆里尼奥现在比我强了。”范加尔半开玩笑的说。 范大帅这话换到球队层面一样适用。穆里尼奥的切尔西,现在就是比范加尔的曼联强。积分榜上的10分差距是一个佐证,赛前舆论也不看好主队。这场在老特拉福德的师徒对话,徒弟几乎打倒了师父,蓝军对比赛的掌控,一度让红魔无计可施,射门19比9主队看似占优,但机会球、威胁球却是客队更多。最终比分虽然是1比1平分秋色,但曼联人该庆幸捞到了1分,切尔西一方则要为丢掉2分而懊恼。换句话说,在主场逼平切尔西,对如今的曼联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这就是两队当下实力对比和地位的真实写照。 看到第94分钟丢球,穆里尼奥轻轻摇头,嘴里嘟囔着什么。曼彻斯特真不是他的福地,英超至今没拿下的两场都是在这里踢的,而且看过程,都是3分变1分,胜势没变成胜局。“来到这里能踢出这样的内容很不错,也令我们对1分并不满意。”穆帅赛后说。 高手对决,胜败之间有时就差这一口气,可探究更深层的原因,也许真是内功修为的路数存有偏差?火工头陀当年修习武功的最质朴念头,就是不再挨少林监厨僧的毒打,在修得神功之前,对方打头就护头、打脸就捂脸,这是出于弱者自我保护的本能。 切尔西对曼联的最后20多分钟,穆里尼奥“火工头陀”的本相不经意的显露了。他似乎忘了自己已有神功在身,一心想的只是护住自己的要害,而没想过以双方的战斗力对比,也许再发发力就可置曼联于死地。第67分钟,米克尔换下奥斯卡;第90分钟,许尔勒换下阿扎尔;第93分钟,祖玛换下威廉,每一次换人,都是在削弱进攻、加强防守,都是在护头、捂脸…… 这三次换人,令切尔西彻底丢掉了控制球的能力,也失去了对局面的掌控。听听范加尔赛后的庆幸之语:“切尔西进球后,我们踢得很艰难,因为切尔西那时很好的控制着球,让场地变得更大,我们不得不跑啊跑的去抢球。但后来我们扭转了势头,配得上扳平比分。”从疲于奔命去抢球,到球在脚下组织起反扑,曼联的变化,其实是切尔西主动赐予的,让出控球,收缩防守,对方还未出招,自己已先抱头,切尔西的“示弱”,让本来办法不多的曼联,惊喜的有了压到前场奋力一搏的可能。 客战曼城丢掉的2分如出一辙。1比0,而且11打10,但穆里尼奥依然选择了主动收缩,这反而给了少一人的曼城推进到前场、在禁区附近做各种穿插配合的机会,而兰帕德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