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泾源三小禹荣玲

一、课题背景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而我本文中要探究的是如何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和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具体指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和各种现代化设备来优化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灵活多样、形象逼真动画效果,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师生的教学活动创设出科学、合理、温馨、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完全以老师为中心,以灌输式的教学实在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用说创新了。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技术、选择多种教学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互相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素质,进行一系列有效学习。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还易于教

师对学生的差异指导,以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或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二是利用课件和网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感悟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是课后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二、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观念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各类评课活动中,把教师是否用多媒体作为标准之一,给予一定的分值,较少考虑多媒体用得是否合理。教师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音视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

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其实,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还有不少老师,即使在课堂上使用了课件,但多是板书搬家,根本就

不能用课件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者是将所有的声音、视频、文字一股脑儿全部放在课件上,对学生进行毫无章法的信息狂灌,整个上课过程就成了老师放课件,学生看课件,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过程和必要的教师语言的组织、渲染、引导。他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唯一变化就是变“人灌”为“机灌”;不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不管是要求学生收集信息,还是自己收集教学资源,过分依赖网络,而忽略了生活中比如报纸,电视,书刊,杂志等其它媒体来源,效果是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了生活实际,从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这是与素质教育理论相悖的,而事实上从来不存在万能媒体和唯一媒体;即使从网络得来的信息,也只是片面的观点罗列,缺少必要的归纳整理,甚至是严重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很容易产生知识被割裂分解的错误后果;还有的学校,只注重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而不重视利用网络来进行的课后反馈信息的收集,没有兼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更不用说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了……

(二)硬件投资不足

在农村边远山区,有不少学校缺乏教育经费,连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花钱买什么计算机,连什么网了。没有这样好的信息搜集渠道,在没有这样好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情况下,也许他们中的很多老师,有不少好的想法,但是缺乏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也有一部

分边远学校,设置了教学资源卫星接收点,接收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却苦于没有大屏播放,苦于没有网络而无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即使在县城一级的中小学校,校园网还有很多没有建设起来,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都各自为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而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苦恼不已。

(三)软件环境有待完善

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缺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技术,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难于实现。还有一些老师,存在对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过度依赖。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上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投影仪坏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无法播放而导致整堂课流产,这就是他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和事前的应变准备所造成的。还有一些老师,为一堂公开课,叫别人帮他找资料,找别人帮他制课件,花了大量的精力,结果资料不理想,课件也勉强将就,试问,这样的课能上好吗?更有甚者,比如要上一堂公开课前,干脆在网上找个比较花哨的现成的课件,然后,根据课件来进行教学设计,完全不根据现有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设计教学,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完成任务,对学生一点也不负责任……

三、对策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媒体、评价设计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的事前规划,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而在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就主要靠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了。

1.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我们不要产生“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这一错觉。要使教学素材紧扣主题,对它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素材罗列;要规划好素材呈现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的来源要尽可能向生活靠拢,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计算机的图、文、音、动画等特殊效果,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使教学张驰有序、动静协调、画

面和谐大气。不能为了使课件的画面“生动”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体到课堂上播放,“喧宾夺主”地引入信息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各种教案设计,进行比较、筛选,再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而达到教案设计的最佳方案;我们应根据教案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课件,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多媒体课件不能文本太多,或过于花哨。不能把课件制成板书搬家式,也不宜画面杂滥,片面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课件的目的应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课件应做成模块式的,老师应根据课堂实际,选择性的使用课件,且忌点击“下一步”到底,否则,整堂课主题不那么鲜明地呈现,学生听来,不知本堂课所云。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实施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课堂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媒体及新颖的上课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

1.合理使用多媒体

媒体出示的时机要恰当,信息采集的空间要合理。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

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确实能使知识由抽象变直观,使上课氛围变得更加生动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媒体。比如语文课,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良好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形象理解。但语文课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自有其想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它逊于其他媒介,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又比如数学课,老师们往往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一下从投影仪放出来,代替了粉笔的书写过程,殊不知,传统书写过程中,老师可以边写边讲,学生也可以根据书写的进度去展开想象。所以,在现在的这种做法下,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板书过程,这是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的。技能课或者实践课,我们老师不能仅仅根据几幅图片,几种声音或几段虚拟试验来过早地得出结论,而应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去自主获得真实的试验感受,真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中或学校内。

2.采用网络优势,合理采取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多向互动,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网络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在课前可通过聊天程序、BBS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同学们布置课前作业,将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使

同学们对本堂课要讲授的课程获得一个基本的经验。在网络课上,教师可以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等。由于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利用网络条件下的交互模式也不是万能的,不可以完全依赖网络。例如,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的交流技术对学生来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水平普及不高的地区,师生间通过网络交流或许不那么顺畅,搞不好,还会影响教学校率。其次,有些学科的特点是不适合网络交流的,比如英语,重在语言交际,而通过网络是无法体现口语交际能力的。还比如,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与教师的讲授分不开的,而网络是不能达到这种声、情并茂的效果的,现阶段的交流技术对这些信息的传输也是力不从心的。此外,网络教学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时进行教学评价,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聊天程序,BBS等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课后,教师还可以电子作业传给学生,利用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校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最后的几点建议

希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资金、政策、组织领导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投身到新的教育方式的变革中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教法,大胆实践,相信我们最终将会迎来教育改革的春天,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 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 手段。 ②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 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 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 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 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 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主旨是通过在各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学习效率。 首先,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有促进作用:它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可以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其次,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实现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的特性让学生相互交流,实现学生的协作学习。再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应不再是权威的化身,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是合作者,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此外,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师生间增加他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它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情随时提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二、整合课中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电脑作为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这种教学模式所需硬件少,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经常采用这种模式,目前农村中小学正广泛应用。比如:科学课上用课件演示水的循环、演示云、雾、雨的形成过程;数学课上演示时、分的关系;语文课上播放在漓江上荡舟观赏桂林山水的情景,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物理化学课上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展示核能等高科技的成就,等等。 另一种是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进行有益的探索,把课件制成网页的形式,学生通过局域网网络进行学习,利用课件的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他们去自主地探究和发现,也可以组织他们在讨论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以人为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发展,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但也有弊端,如果教师指导不得力,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无效学习。 郑红琳 2009.9.22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一点心得

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一点心得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心得体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

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该以融入的方式,现代教学技术促使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从塞入到融合,这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革新型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如果应用得好,便会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开阔,但是更大地考验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更多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使自己从大量的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显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自然的融合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出路。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十几年来,我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初期,很多老师只是

为了赶潮流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各种新型的媒体 手段,如把多媒体当作事先写好的板书或事先准备好的练习题,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认为这样就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这只是用新技术强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人灌”变成了“电灌”,信息技术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实质性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南京师范大学,2011.11.18-19)上,形象地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的四种类型:塞入式(貌合神离)、加入式(若即若离)、嵌入式(紧密结合)、融入式(水乳交融)。 融入的方式是技术应用教学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在信息技术将会自然、无缝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无法分离,能够使教学因为技术的存在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可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优化教学,与教学的关系像亲人,难舍难分。由此可见,若信息技术应用类型停留在塞入式、加入式层次,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追求嵌入式、融入式才是正道。 在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切入点——什么时候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课堂是主体,是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服务于课堂的需要。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需要。 1.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合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的教与学的感悟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的教与学的感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教师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科学知识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我在三年级科学课本中,当讲到“观察水”的知识点时,笔者在课前做好了一些准备工作,即收集好与教材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彩图有关的视频资料,并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彩图,再通过电脑与电视相连接的背投技术,让学生观看视频短片,了解江河里的水是如何被引入自来水厂整个过程。这样一来,全班学生对水就有了更加深刻、全面、具体的认识。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塑料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塑料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说说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关系

说说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6-14T11:21:21.98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3期作者:董亚莉 [导读]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董亚莉(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新建路小学陕西凤县 721700)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031-01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在教室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无奈何望望天,叹叹气把头摇”,他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假期,就是想逃离教室,回到他们游戏的生活中去。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变得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却打破了这个僵局。 一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对我们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更是如此。学习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显而易见,多年来由于教育体制、育人观念的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的速度深深地制约着课堂信息量,使之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既加快了课堂节奏,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方便老师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探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可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和各种现实情况的制约,仅凭教师空洞的说教,抽象的描述,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抽象或陌生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理解的进程,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的本身,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彻底明白。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与现今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当很多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调查走访的多种途径学习时,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QQ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教学效率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但信息技术虽好,却不能滥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在备课时、课堂中,都必须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最佳时机,使用不当反而可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片面注重形式、忽视学生思考 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等大量存储的特点,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增加授课内容,导致学生只有时间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放电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看电影”,从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大量的教学信息过频过滥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的知识反而记忆不深,教学活动就成了过眼云烟,甚至会导致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所以,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干扰学生注意,忽视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老师一味地使用大量的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学生在眼花缭乱中失去了学习重点。所以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力求简洁、清晰,对于一些可用可不用或根本就不适合用的内容,则大可不必使用。千万不要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也不要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唱主角,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真正“融合”。 (三)信息播放量超大,忽视师生互动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引入信息技术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但并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有的教师上课从头到尾都只有电脑课件,教师简直变成了计算机操作员。我们应该明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布局课堂结构,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

错误,因生成而精彩-《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教学案例 这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三册(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编),第一课《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的内容,本教学为1课时,这是平时的随堂课。我所担任的信息技术课上,由于班级人数远远超过计算机的数量,在这里基本上两个人共用一台机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年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他们来说信息技术课是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对本节课上所提出的创建快捷方式的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让会操作的学生稍加示范就可以了。 [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分三部,一是文件的查找,二是创建快捷方式,三是更改“快捷方式”图标,这三点都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第二部分学会创建快捷方式,学习内容是:【例】在桌面上创建“Winword.exe”的快捷方式,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重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并交流探索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竞赛活动,体会合作与竞争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以及整个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用竞赛的方式推动和激励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给学生10分钟自主探究,最后给5分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以下片断是在讨论结束后在课堂上出现的。 [案例描述] 师: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请各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生:(学生回到座位。) 师:刚才无论是在自己探索还是在小组讨论上,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很投入。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考察我们每个小组的成果的时候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我再强调一下我们的考察方式。我将按照顺序,从A组到E组,E组结束后,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的,我们再从A组开始。好,下面先请我们A组推荐一位同学。 生:(A组代表)单击开始菜单,指向程序,指向word,拖动到桌面上就可以了。 师:(心中想,这只是把菜单中的快捷方式拖到了桌面上,只是快捷方式的移动。)这是我们A组代表的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其他组的学生)他用的这种方法不对,这样在开始菜单里就没有了。 师:(故意装作不知)真的吗?请你来给我们检查一下。 生:(学生示范) 师:果然,原来在菜单里的那个word快捷方式没有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A组的同学移到桌面上了。 师:看来,我们每组的代表同学要获得全班同学的肯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极具挑战性的。所以接下来的各组同学千万要注意自己的操作和语言。下面有请B组。 …… (E组代表)首先通过开始菜单中的搜索文件和文件夹,找到word的源程序Winword,生: 然后剪切Winword,再回到桌面,右击粘贴,就完成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教师要对当代的课堂教学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教师要调动各种感官来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感悟生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多种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求知热情。教师要善于细心观察,留心倾听,耐心查找,努力为当代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整个过程充当着摄影师、导演、画家、设计师、厨师、主持人等不同角色,感受着当代教育教学的无限乐趣! 一、初步构思,寻找运用信息技术的最佳时机。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前的构思,其实在课前多下功夫进行有效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有了思想就会生活得很好。同样,想证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鲜活的个体,必须将思想寓于教育教学中去,而且应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建立、推翻、调整、直至满意的过程。比如:在讲《框架》一课,我事先反复翻阅教材,翻阅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简单的三角形、

长方形框架和正方体框架。然后开始构思如何创设本课的个性化课堂教学,需要从哪些方面下手准备。初步拟订为:本课要体现孩子身边的科学,以生为本的科学,激发创作欲望的科学,充满现代气息的科学。由此,我开始留心身边一事一物(生活、网络),不断感受框架的存在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以便努力创设一节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二、搜集信息,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尝试脱离书本的束缚,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材料,创设超越教科书的知识含量,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在《框架》一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留心观察身边的框架建筑。小到学校的电视架,教学楼安装的空调框架,太阳能热水器的框架等,大到教学楼后面的衡器厂的框架,还有集安市所有高耸的建筑工地的塔吊,加油站顶棚,联通、移动的信号塔,电线塔,电视塔等,观察后进行有选择的拍照,以备用。在这个过程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框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作用,为本课添加新的构思埋下了伏笔。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选光碟、录象、影视、配乐等手段促进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也随机写教案,甚至写教案草稿,以备修改。 三、整理剪辑,努力挖掘教育教学精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你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课的理解、设计,进行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制作一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件。体现课件的实效性、服务性和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述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内涵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2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例1 记录和整理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成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 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

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资料word . 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7、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和课件评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