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

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 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具体表现有:(1)个人、企业向新闻从业者或媒体行贿,利用新闻工具为自己做宣传;(2)新闻从业者公开索要报酬,利用新闻报道中饱私囊;(3)中介、公关公司以赢利为目的,非法运作新闻。有偿新闻的典型案例有:2002 年山西省繁峙县义兴金矿发生特大爆炸的事故,导致 38 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 1000 多万元。事故发生后,矿主将矿井的所有资料销毁;威胁、遣散所有矿工;填埋毁坏所有副井;采取烧毁或者藏匿尸体等恶劣手段销毁证据。串通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外统一公布“两人死亡,四人受伤”,隐瞒事故的真相,前去采访的新华社山西分社的四名记者并没有去案发地点,分别收受了 1 至 2 万不等的现金和一个金元宝的贿赂,最终新闻真相没有报道出来。这次的有偿新闻丑闻最终昭白于天下,这是新闻界伦理道德失去规范的一次深刻教训。同样在2008 年 9 月 20 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工死亡事故,事故发生后该矿负责人为隐瞒事实真相、封锁消息而向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员行贿,引发“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有偿新闻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新闻从业者把自身掌握的本该服务于公众的新闻报道权违规出售,这是一种新闻腐败行为,严重败坏了新闻队伍和新闻事业的名声。

3、“新闻媚俗”愈演愈烈

新闻媚俗”,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一味降低新闻作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大肆报道不适宜大众传播的内容。进入 21 世纪,我国传媒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一些媒体为了实践麦克鲁汉的“注意力理论”,竭力挖掘新闻故事的“趣味性”与情节的曲折性,以吸引受众的注意。例如把 2011 年,富士康的 16 连跳,被媒体冠以“跳楼秀”,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却深深的伤害了这个社会。2004 年 5 月 11 日,演员牛振华在北京酒后驾车身

亡,一家报纸的新闻标题是:“一代笑星‘终身禁驾’无视法规也不必匆匆‘奔死’(副)”,尖酸刻薄的语言透视着新闻媒介对生命的漠视。江苏省溧水县一位行人被农用车撞倒,继而头部又被轧过而致当场毙命,2004 年 9 月 6 日,南京某报以“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为题向死者“道喜”;而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则题为“公交车轮从头越”。汽车相撞事故被广西的碧海银沙网喻为“激情拥吻”。吉林省的一市民跳楼自杀,被某报标题深深的戏谑了一番“昨晚上演高空飞人”。这些把新闻当竞技,把死亡当娱乐,把民生当低俗,把歧视当正常,这是一些新闻从业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操守的表现,更是对新闻本质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一种愚弄。如果新闻从业者连做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底线都不能坚守,更无法用新闻作品去说服、引导、教育大众。

4、“新闻炒作”层出不穷

所谓“新闻炒作”,是指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甚至忽略主要要素,以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新闻媒体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社会竞争体制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往往使用夸大、恶炒、渲染等不适当手法报道新闻,从而忽略其社会责任和导向作用。如备受关注的“缝肛门事件”。 2010 年 7 月,一条条触目惊心的媒体标题,引发了一场众人关注的深圳“缝肛门事件”。事件的一方、产妇的丈夫陈默质问:“有什么资格去缝她的肛门”事件的另一方、助产士张吉荣坚称:“缝肛门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媒体的密切关注,使事件迅速升温,最后调查机构介入并给出了“没有发现肛门被缝住的情况”的结论。不料事件平息三个月后,张吉荣将媒体和陈默告上法庭:“根本没有的事情,媒体把我炒作了。”经审理,法院一审裁定案件系名誉侵权纠纷,无证据证明助产护士存在实施了缝合产妇肛门的事实。判决产妇家属在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3 万元。经历各种调查、两场官司,这场发生在医院、患者、媒体之间的“缝肛门事件”到底是如何步步衍生

的谁是最终的受害者究其根本原因是医患之间产生的误会被媒体恶炒了!本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媒体抓住大众猎奇的心理,过度渲染事实,不当使用用词,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违背了新闻的责任性、正当性等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从业者利用一些新闻事件中的某个次要因素,恶意炒作,以满足一些受众茶余饭后的好奇和刺激,而对被炒作者没有半点同情之心,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也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损害了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情况的权利。新闻从业者应当代表社会的良知、理性与正义,而“新闻炒作”是一种明显的违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做法。

5、“新闻侵权”日益严重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新闻侵权”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点,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一般表现为侵害公民的人格权,尤其以侵害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最为多见。例如,2003 年,曾经被称为“中国报业第一人”的广州日报原社长黎元江,因为经济犯罪锒铛入狱,《南方都市报》以《广州日报原社长黎元江严重经济违纪遭查处》为题,在其头版头条对该事予以大篇幅报道,并在文中一再强调黎元江原担任广州日报社社长的职务,用意不言自明。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1、加强政府行为的管治和大众监督

针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首先应该加强政府行为的管制和大众的监督。在所有的新闻活动中,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受众,传播一些错误信息的行为,政府应该充当裁判的角色,在整个活动中扮演“吹哨”人,对新闻舆论起到引导和管治的作用。而大众作为新闻的受体,有义务有权利也有责任在新闻活动中各抒己见,真正起到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作用。

2、加强立法,完善媒体管理制度

我国也应该借鉴西方社会的经验,加强立法,完善媒体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迫切需要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中,加快《新闻法》的出台步伐,通过法律去维护受众的权益,同时也维护新闻工作者的权益。

3、媒体实施多元化经营,减少单一渠道的经济依赖

新闻媒体对广告创收方式的依赖,极大的束缚了新闻采编的中立性,因此媒体应当放开思路,积极开拓多种创收渠道,减少对广告创收的依赖度,以期减少由于经济因素的干扰而造成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首先,新闻媒介可以探索跨领域经营;其次,相关部门围绕主业搞服务;最后,新闻媒体还可以积极开拓其他产业。

营销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市场营销前沿问题讲座考查 营销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在竞争中不得不增加营销的力度来使自身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上假冒伪劣、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等营销道德失范现象成为了困扰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严重问题。一、营销道德理论 营销道德是指企业在包括政府、社会集团、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各种社会力量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督和影响下,通过对自身营销行为的自律、约束和规范而形成的企业营销行为规范的总和。市场营销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伴生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中一定要遵循营销道德,实施诚信营销。 市场营销界权威菲利普·科特勒对于营销的定义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无的一种社会过程。”菲利普·科特勒还说过:“所谓成功的营销,不是企业成功地销售了产品,而是消费者成功地使用了产品。”这两句话反映出了科特勒先生赋予营销的深刻内涵与崇高境界——社会责任与道德。 二、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原因 通过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在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的观察,企业营销中的道德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四个方面: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稍加概括就可以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两大因素,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市场、文化以及政府,内部因素很多主要是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员工素质等。 (一)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及市场供求状况的市场趋势。当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较成熟和完善时,公平竞争与诚信原则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的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源于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自媒体研究报告,由此自媒体研究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被重视。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时代,自媒体也逐渐走进中国公众视野,并被广泛接受与应用,甚至我国已经成为自媒体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自媒体的高速发展创新了新闻传播的载体与方式,普通公众也成为了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也呈现出与传统媒体环境下不同的状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自媒体发展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为切入点,总结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重难点;第一章中从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第二章中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提出设计方案,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案;第三章则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成因,第四章是针对原因提出改变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的应对之策;最后的结语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推敲和展望,以求在未来得到更为深刻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兼具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平民化、交互性和多样化等特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业者素质的良莠不齐,法律监管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使自媒体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泛滥,只有规范媒体新闻传播的道德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建立自媒体新闻传播中优质的创利途径,并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才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网络舆论环境。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中国的当代社会正处在一种道德困境当中,这不是国家秘密,也不是有待争论的观点,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从社会转型开始以来,社会道德迅速地全线溃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原本那个有些严厉古板却也不失祥和的、崇尚“崇高”的道德社会(对此可能有人会有异议,我们稍后会讨论)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繁荣、庸俗且有些险恶的社会(对此相信不太会有人有异议)。公众的耳朵里充塞着各种道听途说来的罪恶和不道德,越来越数目巨大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黑煤窑和矿难、食品的不安全、“艳照门”事件等,这些事情原本离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大众传媒的兴起及其报道灾难和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的癖好,将这些间接的经验不断地带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加和扩大了公众对不道德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在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虽然由此获得的关于世界的图景有些扭曲,但并非是完全不真实的。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随时提醒着我们这一点,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遭遇缺斤少量、假冒伪劣;比如经常有骗子发来诈骗的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甚至是打来电话;比如身边身边层出不穷的情感背叛;比如在与社会部门打交道时,被公权力“打劫”;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几乎无处不在的低俗文化内容;比如每个人内心中涌动的各种欲望,已经很少有什么欲望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道德耻感和罪感了。 有些人对此表示谴责和批评,但并不那么忧心,他们仍然拥有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的、短暂的社会现象,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随着转型期的结束自然消失的,因为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准会随着社会物质的富裕繁荣而提高。这种朴素的逻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的确把中国社会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对当代中国的这种糟糕的道德状况,有以下词语进行过描绘,“道德滑坡”、“道德下滑”、“道德沦丧”、“道德败坏”、“道德崩溃”等等,这些词语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笼统的,我认为只揭示了社会表层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又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是千年不遇的,是孔子建制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道德挑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道德的崩溃不仅仅发生在社会生活的表层,更发生在社会文化的深层。对中国目前的道德问题,我想至少应当分这两个层面来看。 在社会的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道德的失序,即社会的道德秩序被毁坏了,这意味着,首先,不道德不再是罕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时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恶;其次,不道德不再是刺目惊心的,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并采取一种犬儒主义的冷漠态度。很难责备大众的这样一种态度,一件“新颖”的不道德事件会给公众带来强烈的道德感受,如但当这种不道德的事情遍地开花时,麻木不可避免,除非自己就是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这是保护神经系统不遭受长时间过度刺激的心里本能,同时,也由于道德对不道德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也是人们所要逃避的;另外,当代社会的道德失序不是局部的,而是道德在社会各个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中全线溃退,是整个社会道德格局的失序。 而在文化的层面上,我们面临的是道德的失范。道德的失范是道德失序的深层次原因,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中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分析

中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分析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同时,营销领域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企业信用退化,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文章从我国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不道德的行为入手,通过从一般视角和博弈视角两个方面对企业道德失范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营销营销道德道德失范 一、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现状 1.营销调研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调研人员对委托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泄露业务秘密,不保证调研工作的质量,有意隐瞒信息,窜改数据;第二,调研人员对受访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不尊重受访者的尊严和权利,未经许可强行进行调研,未能替受访者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三,委托者对调研人员的不道德行为,比如,委托者违背合约不支付调研费。 2.产品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产品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提供的实际利益较少;第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未向消费者披露与产品相关的价值、功能、用途或安全;第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第四,浪费资源;第五,产品包装的不道德行为,产品包装不能提供真实信息,存在过分包装、过度包装、环境污染等问题。 3.价格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为追求利润而变相涨价或漫天要价,侵害消费者利益;第二,为削弱或伤害竞争者而实行差异性的歧视价格;第三,为掠夺消费者及打击竞争者而实行垄断价格,实行超额加成;第四,利用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的缺乏而不披露真实价格,欺骗及诱惑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4.渠道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违背中间商只能销售非竞争性企业产品的规定,中间商出于自身的利益经营畅销商品;第二,违背中间商货到付款给生产商和反馈库存需求的规定,拖欠或延付货款;第三,零售商避开合法的生产商和批发商,从非法渠道进货,损害了生产商、批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第四,生产商凭借其自身的产品优势或经营性垄断地位,对中间商的销售活动施加种种干预。 5.促销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滥用标志;第二,销售人员通过操作或强迫手段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 1、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

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建设

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建设 摘要:任何经济体制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特殊性,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道德规范;道德失范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生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或道德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之中,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道德建设中面临着新的困境,传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德规范的缺失,使得部分人的道德观走向了极端,礼仪缺失、不讲诚信、损公肥私的情况屡屡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沉渣泛起。因此,能否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问题的产生 社会转型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进化,它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剧烈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变化。我国的社会转型首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过渡又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转变过程。但是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是无法全面把握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含义的,实质上,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模式是和计划经济相的,而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任何人对命令无条件地服从构成了这种制度的基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曾经发挥过相当巨大的作用,它有效地集中和动员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了社会分配的高度平等,保证了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发展。 从计划经济这种通过各种指令控制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特征来看,它比自然经济有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经济的狭隘性、保守性和小农意识。但是这种过分强调外部约束的体制框架又较大程度地抑制了创造性主体—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这种约束是在极少物质激励的条件下进行的,进而制约了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4]这条新闻当时被众多网络媒体疯狂转载,并且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至今,百度百科对谢才萍的介绍里还有“包养16个男子供自己玩乐”等文字。由此可见,网络虚假新闻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有多大。 (二)不良信息泛滥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以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和以颠覆政权、破坏和谐为主的反党、反政府信息。这类信息的泛滥对社会风气的营造、青少年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因其开放、隐蔽、自由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有了滋生和泛滥的条件,从而对网络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在这个方面,我们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都以半裸露的女性图片作为赚取眼球的筹码。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时常出现“女大学生私密自拍”、“漂亮女生挑逗写真”等标题;而Tom娱乐频道上形形色色的爆乳女孩图片更是超过了娱乐明星图片的数量;腾讯网图片频道,满眼都是“性感内衣写真”、“风情写真”等字眼;新浪图库的女性频道更是充斥着“真空”、“湿身”、“酥胸诱人”等不良图片。这类图片中的女性均是用有限的物件遮住身体的重点部位,其他身体皮肤全部裸露,这些与完全赤裸相差无几的图片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仅次于黄色网站。但是各类网站利用法律的盲区,打法律的擦边球,大肆的利用写真、人体摄影的名目上传半裸或者全裸图片来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赚取点击率。这种大型门户网站主导的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赢得“点击率”的做法,不但影响网络新闻道德,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侵权问题严重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法律的缺位与无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一直是个难题,网络侵权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随便打开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一个新闻标题,会发现整版都是同一篇新闻。其中部分页面的新闻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出现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位置,而个别的新闻网站在转载他人的新闻时,则恶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闻作品。这类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上,这类网站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只能以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都未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予以采编、发布新闻的资格。因此,非新闻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贺永平周鸿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包括行为上的失范和认识上的错误,它是由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的内在原因和网络自身特点的外在原因共同导致的。大学生网络失范的治理应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贺永平(1974-),男,四川高县人,宜宾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四川宜宾644000)周鸿(1949-),男,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新建师范院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09-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1-0050-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平均为16.6小时.81.4%的大学生有自己的博客。①网络生活正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各种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道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调节网民在网络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有一般道德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网络道德从心理结构上看可分为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行为。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把道德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强调知行合一,通过知和行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更便捷,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因素。 (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涉黄。涉黄行为是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中最为显著和严重的行为。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男生中有浏览色情网站和发布黄色情信息行为的比例高达62.8%,是女生比例的两倍多,有近40%的被调查大学生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网站、发布色情信息。。②有的甚至有过网络虚拟性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人格发展。第二,不诚信。网络参与是缺少监督的,参与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提供虚假的信息,随意下载他人论文来提交课程论文。有研究者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有142人在网上抄袭过论文,占29.6%;有18人在网络上传播过不实的信息,占3.8%。③这种不诚信会产生学生的信任危机,增加学生不诚信行为。第三,语言暴力。语言暴力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因为网络是匿名性,个人在网络上的轻度不道德行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语言暴力行为时有发生。第四,网络黑客。在网民中存在着黑客崇拜的现象,一些人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去攻击网站,如在官方网站发布虚假消息造成居民恐慌,给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网络道德认知失范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人们犯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理智,,网络道德认知是网络道德行为的基础,很多网络不道德行为是因为网民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网民对于网络使用规范的文明守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比较了解或很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6.1%。④学生不知道在网络生活中哪些是不应该的,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是值得崇拜的,甚至认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伤害严重,因而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_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第59卷 第2期2006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H um anity Sciences) V ol.59.No.2Mar.2006.235~239 收稿日期:2005210218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罗以澄,侯迎忠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罗以澄(19442),男,福建福州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新闻业务和媒介发展研究;侯迎忠(19662),男,湖南常德人,武 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要 从事媒介经营管理和媒介发展研究。 [摘 要]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社会力量及记者自身对记者职业 活动的不同把握与理解,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会造成记者的角色偏差与道德缺失。从微观上看,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办法可能在于:以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观为理论依据,以新闻采集过程中面对的具体情况为现实依据,以不违背社会良知,不侵害公民的生命权、隐私权为行为原则。从宏观上来看,新闻业与记者角色的正本清源,新闻媒介的行业自律,社会控制体系对媒介的综,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矛盾,使各方力量达至均衡,从而形成媒介权力与社会效应的和谐统一,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冲突;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81X (2006)022******* 近年来,新闻改革与媒介发展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活动提供了相当灵活的发展空间,也成就了许多既有专业素养,又兼具人文精神的职业记者。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媒介权力的扩张和记者活动范围的扩大,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地发生冲突与矛盾,较为突出的就是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与矛盾。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记者的社会角色又要求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承担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有可能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使记者处于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从而引申出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问题。 一、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当一个人同时扮演两种或多种角色,或在执行专业任务时,往往面临个人利益、组织利益、社会利益与专业责任间的冲突,便会产生利益冲突问题,陷入角色忠诚度的困境,也就是“角色冲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向公众传播有用的信息。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虽然仍然隶属于政府,仍然是政治权力的工具,但不再仅仅是政治控制的工具,而开始具有了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

道德失范

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 近二十年来,关于道德滑坡问题一直论争不休。笔者认为,笼统谈论道德滑坡并不准确,譬如在政治道德领域中便有大的进步。但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各类腐败现象正向纵深蔓延的现实。当下紧迫的问题已不是如何描述评价这一道德危机现状,而是探寻造成文明失范、道德腐败的根源,寻求有效的道德药方。恰恰在这一点上,既往伦理学由于其自身理论黑洞或盲区,难以对症下药,而以倡导传统美德为旨归的道德建设努力更是归于无效,这些客观上都加剧了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尽快填补"黑洞"走出"盲区",需求公德建设的合理路径,是伦理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是这种努力之一。 关于常德、美德、圣德的层次划分 现代道德是复杂的系统构成:它既有不同领域中道德性质(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等)区分,又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常德、美德、圣德)划分。笔者先将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划分如下: 道德品格道德品行 (圣人)(英雄) ┋┋ 圣德无私__ __ ___ __ __ __ __ __ 牺牲壮举 ┋忠诚意志觉悟水平奉献┋ ┋┋ ┋┋ 美德仁慈__ __ _ _ ___ _ __ __ __ _ 博爱善行 ┋善良情感觉悟水平助人┋ ┋┋ ┋┋ 常德正直__ __ __ __ __ __ __ __ 公正德行 ┋自律理性觉悟水平守法┋ ┋┋ ┋┋ 常德诚实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信义德行 ┋良知感性觉悟水平怜悯┋ (良民)(好人) 这一图表涉及的相关问题,笔者已在拙著《审美价值系统》中作了详尽论述,此处不赘。一般说来,道德

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新媒体聚焦视听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段亚茹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预设语境引起理解偏颇;碎片化的信息引起碎片化的误读;负能量的个性化语言和描述污染了公众的精神生活和虚拟空间;标题党肆虐撕裂了公众认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存在“短板”;法治边界欠清晰;监管有难度以及利益驱动。为此,必须强化法律与技术监控,强化媒体人自律与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自媒体行业规范约束,强化行政与法律的查处及惩戒。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社会治理 微信公众平台的产生是自媒体时代到来的重要表征。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一方面方便了公众的交往与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其广泛应用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给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条件和土壤,考验着运营者和用户的道德水准。所以,研究微信公众平台道德失范及其治理,是学界和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微信公众平台道徳失范的表现 第一,预设语境引起理解偏颇,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横行。微信公众平台为某些信息发布者预设语境提供了便利。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者完全可以预设语境,置公众心理与认知于“语境盆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碎片化的场景和信息.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这就为语言暴力、谣言以及撕裂社会心理认知提供了条件。 第二,碎片化的信息引起碎片化的误读,导致理解偏离事实真相。社会公德以及道德约束需要社会成员的自律和他律,但是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甚至有些是经过人为“掐头去尾”的加工和处理的,这就难免引起阅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和理解,而导致对事实真相的实际偏离.给社会治理留下隐患。 第三,负能量的个性化语言和描述,污染了公众的精神生活和虚拟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具备个性化特征.其信息发布者往往为了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用非常规的、个性化的语言来发布信息、短视频,甚至用低俗化、谩骂式的语 力的重要助推器,主要表现在:1.微博裂变式的传播特性使得暴力现象极易发生。微博具有随手转发、评论的功能,用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使得该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例如,胡歌发布微博当天就遭到了很多网友在其微博评论中进行辱骂,并从微博扩散到贴吧、论坛等其他平台,战场在网络上无限扩大,从而对胡歌造成巨大的影响。2.由于微博节奏比较快,用户缺乏思考的时间,容易基于感性思维去解决问题.从而易导致微博暴力的出现。例如,在胡歌遭遇微博暴力事件中,很多网友并没有认认真真去分析胡歌的这段微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而是出于反感家庭暴力,跟着群体的力量为了攻击而去攻击。 (三)网民自身因素 网民是导致明星遭受微博暴力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1.由于微博的零门槛特性,用户层次比较复杂,且用户媒介素养普遍不高,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和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易将感性认知上升为微博暴力。2.在现当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因此,人们往往需要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去宣泄现实世界无处宣泄的压力,而微博正在成为网民宣泄个人情绪的重要窗口。3.明星作为一个受关注度比较高的群体.其发布的内容往往能够迎合网民的猎奇心理。网民在获取明星发布的信息时会形成一种围观现象,在这个围观群体里,网民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围观群体的暗示,从而轻信同一个群体内部的成员,引发群体性的冲动行为,最终演变为微博暴力。 三、明星遭遇微博暴力的反思 微博暴力相对于传统网络暴力来说.其攻击性会更加强,不仅会侵犯明星们的隐私权、名誉权,还会对其心理和精神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如何发挥微博的正向功能.减少微博暴力的出现,显得十分重要。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往往发挥着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应该重视自己的舆论引导力。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应该谨言慎行,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和事件中,更应该注意形成积极正面的引导,尽量避免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一旦微博暴力无法避免,可以尝试关博,让暴力止于虚拟世界,或者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网民往往是明星遭遇微博暴力的肇事者。网民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在遇到微博暴力事件时,理性抵制微博暴力,做到不围观、不跟帖、不传播,不发表低俗违法言论和视频,学会自我疏导和正确的解压方式,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避免在自己的不经意间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O 四、结语 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微博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自我的空间和自由,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能够让这种自由没有边界,我们不能仅仅抓住别人的文本进行过度解读.要求别人不能说错话,但是自己却在破口大骂。在微博时代,我们应该鼓励言论自由,但是也要警惕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尹宏毅,郭彬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 视听2019.03I 157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之虚假新闻 ————“丈母娘婚宴送宾利”案例分析 2013年10月4日,《金陵晚报》刊发报道《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称:一对新人在马鞍山太白大道上一家很气派的大酒店举行婚宴,婚宴价格5888元/桌,婚宴上,丈母娘当场宣布,赠给女婿一辆价值400万元左右的宾利牌轿车。获赠的女婿“居然扑通一声当众跪下,向丈母娘保证一辈子不辜负她女儿,一辈子孝顺双方父母,将丈母娘感动得也在台上流泪,还一个劲说‘好儿子,快起来’。”接着,在10月5日各大网站皆转载了此新闻,其中凤凰网刊登文章《丈母娘送宾利车女婿下跪:绝不辜负你女儿》、新浪网刊登文章《丈母娘婚礼上赠宾利女婿激动下跪》、新华网刊登文章《丈母娘婚宴送400万宾利豪车女婿下跪》,网友们纷纷转载,一时间舆论哗然。 然而,10月8日《新安晚报》刊发报道了《丈母娘送宾利?时间地点人物对不上》一文,文中称:一位网名叫“名字被占用”的网友2号在论坛发了一帖子,说一朋友结婚,丈母娘送了辆宾利欧陆,但朋友不是马鞍山的,后来他怕受到影响,删除该帖。结果4号凌晨,马鞍山本地也出现了这个新闻……《新安晚报》记者还赶到马鞍山市太白大道,这条路上的中高档酒店均否认在10月3日晚接待过5888元/桌的婚宴,也否认酒店内发生过“丈母娘送宾利”的事。后来写该新闻的通讯员承认自己造假的事实,称自己之前听朋友说,马鞍山的青年人结婚时娘家流行送车送房。他后来又恰巧在论坛上看到一条“丈母娘婚宴上送宾利轿车”的帖子,于是主观臆断以为这件事就发生在马鞍山,然后将此线索提供给了金陵晚报的记者;该记者虽然到所谓的婚礼举办地马鞍山太白大道上一酒店进行了采访,但却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确有此事的的情况下胡乱捏造了“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一虚假新闻。 内容真实是新闻信息的基础,客观真实的地报道新闻事件既是社会对大众传播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其进行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准则。通讯员和记者不顾客观真相,为了采写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并从中获得个人私利,强行按照个人猜想将论坛上网友所发帖子反映的事实移植到马鞍山某酒店举行的婚宴上,制造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这一新闻职业道德信条。同时,各大小网站单纯追求新闻时效性,在没有证实事情是否属实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复制《金陵晚报》的新闻,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 报纸和电子媒介这种不负责的传播行为不仅削弱了网民讨论社会问题的热情,也降低了受众对传统媒体和网站的信任度,国家、政府以及大众传播机构应该采取具体措施防止这种违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