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解析版)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解析版)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解析版)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解析版)

训练09 短文两篇

【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

【答案】C

【解析】A.寝qǐn;B.遂suì;D.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反溯流逆上矣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解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快要/欲望;故选D。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①⑤②C.⑤③④①②D.⑤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故选B。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

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表述错误,“念无与为乐者”说的是作者对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5.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首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写相关语句;其次,要正确写出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注意“颓”“竞”“藻”“荇”等字的写法。

【综合运用】

6.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②永州③承天寺

④黄楼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璧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根据“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可拟写下联: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课内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解释下列字词。

(1)晓雾将歇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怀民亦未寝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0.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9.(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0.(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

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文中画线句子正确停顿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歇(消散)”“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正确解释。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注意“竞(争相)”“相与(一起)”等词的正确翻译。1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写法,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乙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夜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点睛】

译文:山河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类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

..至黄州越明年

..,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1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1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1.B

12.是天砚也/有破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离了苏轼对天石视的珍爱之情,

14.示例一: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择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

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解析】

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时,一天在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七年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交换。

1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意思不同的为B项,意思分别是:写/给。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奇异。C:第二年。D:寻找。

1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故停顿应为: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1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赐”是“赐予”的意思,一般用来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而“付”是“交给”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郑重,这两个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

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一句可知作者认为德相对于形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与《陋室铭》中“惟吾德馨”的观点是一致的。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3)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将歇. (xiē) 欲颓.(tuí) 沉鳞. (lín) (2)古今异义 歇?????古义:消散。例:晓雾将歇.。今义:休息。 (3)一词多义 颓?????夕日欲颓. 坠落,动词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崩塌,灭亡,动词 欲?????夕日欲.颓 将要,副词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名词欲.穷其林 想要,动词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动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副词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提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虽有佳肴》达标训练答案

《虽有佳肴》答案解析 1.答案:(1)美味的菜(2)最好的道理(3)所以(4)自我勉励 2.【解析】选A。“虽”是“即使”的意思。 3.答案:(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 4.【解析】选B。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教/然后/知困。 5.答案:(1)甘美(2)反省自己(3)不通,理解不了(4)达到极点 6.(1)答案: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答案: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7.答案: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8.答案:(1)明白道理(2)甘美 9.(1)答案: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2)答案: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10.答案:【甲】教学为先【乙】教学相长【丙】进学之道 11.答案:(1)比喻论证: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2)对比论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附【译文】 【甲】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丙】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老师(提问时)就像要伐下坚硬的树木,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伐它的坚硬的枝节,等到一定的时候,(树木)就会迎刃而解。不善于提问的老师与此相反。(老师)善于回答提问的人就好像撞钟一样,(你)用小力气叩击钟,那么就给你小的鸣响;(你)用大的力气叩击钟,那么就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短文二篇

11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情感目标: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三)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指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皮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4.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的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达标训练及答案

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 ) (2)吾日三省.吾身( ) (3)学而不思则罔.(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5)四十而不惑.(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7)人不堪.其忧( ) (8)传.不习乎( ) (9)博学而笃.志( )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学而时习之 D.曲肱而枕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4.用原文填空。 (1)亚奥理事会2011年10月13日宣布,南京市获得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权。届时喜迎各国嘉宾,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喜悦: , ?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3)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二、课内阅读 (2012·山西中考)阅读《论语》第一、四、五、七章,完成5~8题。 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学而不思则罔.( ) (2)思而不学则殆.( )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2)温故.而知新(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8.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 答: 三、美文品析 (2010·吉林中考)阅读文言文,完成9~15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短文三篇》教案

短文三篇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杨帆 一、导入: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不能失而复得的也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又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呢?让我们一同走入短文三篇去找寻答案。 二、探究学习新课内容。 1. [探究过程一] 学习《热爱生命》一文 (1)审读配图,关注配图中的元素。 提示:布满蛛网的钟表盘 失落的钟摆 背对着钟表盘和钟摆的中世纪人 (2)诵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读配图,思考配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钟表可以对应为“生命”、“时间”, 布满蛛网的钟表盘可以对应为“消磨时光”, 遗落的钟摆可以看成是“匆匆流逝的光阴”, 中世纪人背对钟表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文中所写的哲人习气——尽量回避生命的流逝,无视生命流逝的存在,仿佛度过生命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教师阐述: 全图可以做这样的解读。配图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所生活的欧洲中世纪时代的哲人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思想状况,当时的哲人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3)在作者看来生命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提示: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品味下列语句 ."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 无可比拟。). "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了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小结:作者面对如此优越、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生命他准备乐于生,享

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教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2 .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读写结合; 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

书生论剑达标优化训练题及答案

书生论剑达标优化训练题及答案 语文鲁教版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剽悍(biāo)赘肉(zhuì)淬火(cuì)氧化铬(lào) B.鎏金(liú)凸箍(kōu)斧钺(yuè)钟磬(qìn?溃?C.噩梦(è)涅??(pán)癖好(pǐ)瓦釜(fǔ) D.钟馗(kuí)箴言(zhēn)弹铗(xiá)寒噤(jìn)解析:A项,剽悍(piāo),氧化铬(?括ǎ?;B项,凸箍(?括保?;D项,弹铗(jiá)。答案: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凶神恶煞相形见拙无与伦比文质彬彬 B.铭文鸟篆量体裁衣层出不穷志士仁人 C.千锤百炼扑溯迷离望尘莫及卑躬屈膝 D.日月星辰千古之谜危言耸听莫明其妙解析:A项,相形见拙―相形见绌;C项,扑溯迷离―扑朔迷离;D项,莫明其妙―莫名其妙。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我一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 _____________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 _____________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_____________丢了,_____________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_____________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一柄青铜剑! A.走跑赤塌丢 B.走塌跑赤丢 C.跑塌走赤丢D.跑走赤塌丢解析:结合句子的宾语或主语搭配来作选择。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古代的兵刃,除去睡在墓穴或地下的,多半都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 B.我不知道是古人神化了青铜剑,还是青铜剑本来就神。 C.它在地下埋藏了两千余载,出土之后依然寒光四射。 D.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解析:A项,结合整个句子,“或”应改为“和”。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本来我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还可以,与他一交谈,相比之下才知相形见绌。 B.李奶奶看孩子非常仔细,真是量体裁衣。 C.李明的学习成绩太好了,让其他同学真是望尘莫及。 D.形势并没有那么严重,何必危言耸听。解析:B项“量体裁衣”意思是做事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这个句子则是强调

黄冈优质课比赛一 短文三篇讲课教案 浠水

《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浠水一中付志华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清作品思路及相互联系,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②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②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本文是译作,中外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深入把握有一定困难。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可适时给予一定的点拨和评析。 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皇宫走一圈而滴水不洒,就会被国王赦免。皇宫周围高低不平,还有许多台阶,观看的人纷纷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着碗里的水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终于回到了出发点,竟然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人群沸腾了,国王诧异地问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人生就是一个竞技场,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场上自由呼吸着生命的空气时,也许你并没有觉察到生命的宝贵,而一旦将失去它,留给我们的就只有懊悔与自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呢?也许今天学习的三则短文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吧! 二、学法指要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学习文化随笔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②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朗读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热爱生命》,思考: ①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作答。 ②“这个样”具体怎样的生命态度? ③既然作者“热爱生命”,为什么在第三段开头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呢? 请用原文的句子作答。 ④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你如何理解真正的“热爱生命”? 四、研读文本 (一)自主探究 1、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热爱生命”)。 2、“这个样”具体怎样的生命态度? 明确:“哲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 打发、消磨、回避、无视、苦事、贱物。 “糊涂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枯燥无味、烦躁不安。 3、既然作者“热爱生命”,为什么在第三段开头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呢? 明确:因为人“生之本质在于死”。(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人人不能避免。) 明确:正是因为人“生之本质在于死”,人随时都有死的可能,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珍惜时光”,自然就是要“热爱生命”;“热爱生命”自然就要“珍惜时光”。 4、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你如何理解真正的“热爱生命”? (二)合作探究 有了“热爱生命的信条”,你会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学生分组自读《信条》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把自己的发现和体会做好圈点批注。1、A组学生自读《信条》,思考:17条“信条”中哪一条或哪几条你的认识最深刻,请联系自己的素材储备或生活现状进行简要的解读。 2、B组学生自读《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考:它的主旨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为什么说“人是苇草”?人区别于“顽石”和“畜牲”的特征是什么?) 五、拓展文本 你是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呢?你的真实生活状态(生命呈现形态)是怎样的?请大胆说出来,以便别人走进你的内心世界,成为你的朋友。

10《散文两篇》教案

10.《散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走向高考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和我们一起走进情感世界] 一.新课导入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的家在哪儿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居然把我问住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人人都有家,而我的家呢,是曾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家?还是有了工作现在一个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未来我所憧憬的那个家?同学们,“家”是什么?你心中的家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94岁的老人笔下的那个“家”。翻开66页,默读冰心老人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我的家在哪里冰心] (学生默读)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梦,做了一个梦。 师: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奇怪了,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全体: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师: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3(含答案解析)分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分层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40°N,110°E),乙(45°N,120°E)是近地面的两地。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是() 2.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 C.甲地多西南风;乙地多东北风 D.甲地沙尘漫天;乙地阴雨连绵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梅雨》诗中写到: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梅雨发生的时间和地区组合正确的是() A.6月初至8月初的江南地区 B.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的江淮地区 C.4月中旬至5月上旬的江南地区 D.6月初至7月初的江淮地区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梅雨是一种锋面雨 B.由于海陆差异比较显著,所以典型的暖锋在我国活动比较频繁 C.冷锋活动时,降水的区域多位于锋后 D.暖锋过境时,多出现连续性降水 读图(单位:百帕),回答5、6题。 5.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图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气压系统在1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点为() A.60°N附近海域 B.15°N附近海域 C.15°S附近海域 D.60°S附近海域 7.(2012·佛山模拟)图乙是一气象小组学生绘制的某天气系统(图甲)过境前后当地天气要素变化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8.下表为北京某年11月上旬天气观测记录,分析北京11月1~5日受何种天气系统的影响。 (1)11月1日北京受____________气团控制,天气状况怎么样? (2)11月3日北京受_____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天气状况怎么样? (3)11月5日北京受____________气团控制,天气状况怎么样? 9.(2012·大庆高一检测)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短文三篇》教案

短文三篇 xxxx 中学xx 一、导入: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不能失而复得的也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又如 何提高生命的质量呢?让我们一同走入短文三篇去找寻答案。二、探究学习新课内容。 1. [探究过程一]学习《热爱生命》一文 (1)审读配图,关注配图中的元素。提示: xx 蛛网的钟表盘 失落的钟摆 背对着钟表盘和钟摆的中世纪人(2)诵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读配图,思考配图要告诉 我们什么?提 示: 钟表可以对应为“生命”、“时间”,布满蛛网的钟表盘可以对应为“消磨时光”,遗落的钟摆可以看成是“匆匆流逝的光阴”,中世纪人背对钟表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文中所写的哲人习气——尽量回避生 命的流逝,无视生命流逝的存在,仿佛度过生命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教师阐述:全图可以做这样的解读。配图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所生活的欧洲中世纪时代 的哲人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思想状况,当时的哲人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3)在作者看来生命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提示: 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品味下列语句."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 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了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 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小结:作者面对如此优越、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生命他准备乐于生,享受生活。讲究方法,关心生活。 (4)思考:在谈到乐于生,享受生活之前作者先谈到了死,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 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怎?么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一句。 提示: " 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种形式。). 既有其生,必有其死。 生的结局就是死。所有生命都是会死去的,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 生即死,死即生。此刻的你已不是从前的你(细胞不断死去,又不断重生),所以说生的本质是死。 作者在谈到热爱生命之前先说能坦然面对死亡,因为只有将现世生命过得丰盈饱满的人,在死亡来临时才不会感到遗憾、惋惜,才能坦然。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 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 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 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 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 前预习作者简 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 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

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2018年最新版化学全一册达标训练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A 解析:利用钛合金与人体的相容性制造人造骨是钛金属本身的性质,没有通过化学变化表现;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熟石灰的碱性。 2.D 3.B 4.B 5.B 6.D 解析: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具有银白色光泽都是铁的物理性质;铁生锈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7.A 解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还是同种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8.①③⑤⑥⑦⑨?????②④⑧⑩?? 9.(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 (2)有剧毒,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有还原性 10.(1)×(2)×(3)×(4)×(5)×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B 2.B 3.C 4.C 5.C 解析:相对空气成分,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 6.D 解析: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黄色火焰。 7.B 解析:氧气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熄灭。 8.(1)轻(或小) (2)外焰内焰焰心外焰外焰 ) (3)浑浊二氧化碳(或CO 2 (4)蜡烛被重新点燃白烟是非常细小的石蜡固体

9.(1)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2)分别向两瓶气体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常见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 1.B 解析: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能触及试管内壁或伸入试管内,应悬空在试管口上方。 2.B 3.C 4.B 5.D 6.B 7.C 解析:因为是量取30 mL酒精,固定了刻度读数,所以俯视时,所取水的实际体积小于30 mL。注意此题是读刻度,和上题结论刚好是相反的。 8.(1)F,胶头滴管(2)B,试管(3)C,蒸发皿 (4)D,烧杯 9.(1)胶头被腐蚀(2)腐蚀了标签(3)损坏或弄破试管 (4)污染原瓶内的药品 10.(1)瓶塞没有倒放(2)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3)细口瓶没有紧靠试管口倾倒 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 1.A 2.C 3.D 4.C 解析:熄灭酒精灯火焰不能用嘴吹灭。 5.D 解析:注意本题的要求是“实验结束后”。A中胶头滴管不能平放;B 中瓶塞要盖好;C中砝码要放回砝码盒。 6.C 解析: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A错误;B中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不能称量到10.05 g固体;D中100 mL量筒最小刻度为1 mL,量取不到9.5 mL的液体。 7.(1)胶头滴管试管刷

短文二篇(教案)

10短文二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短文三篇》公开课教案

10. 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提出自己的见 解,与人交流,共同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相互质疑,整体把握文章。 2.研讨探究法,深入文章,探讨课本中体现出来的哲理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生命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思考,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2.了解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自己的意义。 3.思考应该如何去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地位。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磁带、播放器、小黑板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蒙田对“热爱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 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主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活得长久。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旺盛。) 2..请一同学来回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有关生命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那么,对于生命这一话题,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在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眼里,又该如何对待我们仅有的一次生命呢? 板书:热爱生命蒙田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蒙田的有关情况。 二、作家作品 1.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