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3)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将歇. (xiē) 欲颓.(tuí) 沉鳞. (lín) (2)古今异义 歇?????古义:消散。例:晓雾将歇.。今义:休息。 (3)一词多义 颓?????夕日欲颓. 坠落,动词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崩塌,灭亡,动词 欲?????夕日欲.颓 将要,副词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名词欲.穷其林 想要,动词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动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副词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提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0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6)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6)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 (5)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②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③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2)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二、课内阅读. 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 ..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 ..竞跃

(2)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4)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三、课外拓展.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 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类若.乘空 ④无可名言.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A、四时俱.备字俱.碧鲜 B、实是.欲界之仙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 D、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10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写景状物的方法。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初读文章,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范读,生认真听节奏和语气。 3.齐读文章。 4.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5.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走进课文,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层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2.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三、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并在小组讨论: 1.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短文二篇

11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情感目标: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三)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指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皮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4.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的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 . 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 . 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 .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2. (2分)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 B .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 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 寻张怀民寻病终 3. (2分)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4. (2分)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A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2.把握文意,领会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辨文体]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1.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2.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3.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4.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5.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6.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知作者]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朝代)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查背景]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二、立基础 [记音形]

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教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2 .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读写结合; 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作业导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 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 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 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 B.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寻张怀民寻病终 4.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 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 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6.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 念念有词 B. 心无杂念 C. 念念不忘 D. 念过大学 7.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二、填空题 8.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默写。 ①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第10 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 疏通文意 ,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 ,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古人云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山水景物 , 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 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 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 , 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 ①读准字音 ; ②读准节奏 ; 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 ,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 疏解文字 , 并勾画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4) 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译文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译文 : 太阳快要落山了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 讨论明确 :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 小组讨论 , 交流展示 , 明确 : 先仰视“高峰入云” , 再俯视“清流见底” , 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 , 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 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10《散文两篇》教案

10.《散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走向高考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和我们一起走进情感世界] 一.新课导入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的家在哪儿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居然把我问住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人人都有家,而我的家呢,是曾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家?还是有了工作现在一个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未来我所憧憬的那个家?同学们,“家”是什么?你心中的家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94岁的老人笔下的那个“家”。翻开66页,默读冰心老人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我的家在哪里冰心] (学生默读)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梦,做了一个梦。 师: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奇怪了,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全体: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师: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8页)-精选教学文档

“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东坡成就了黄州” 如果说用余秋雨的文章来解释"苏东坡与黄州"的关系的话,那我想作者在文章中的一些关于黄州与苏东坡的议论便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以上是文章中的原文,简单地说来,谪居黄州期间,因仕途的不顺和精神上的打击使他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却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所作的二赋一词(即《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标志着苏轼在黄州谪居时期,是其文学创作的鼎盛期,或称高峰期.此所谓“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而黄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苏东坡的传世名作而变得为世人(尤其是众多文人)耳熟能详,人们纷纷向往“黄州赤壁”的伟岸沧桑,而人们对黄州与黄州赤壁的向往是源于苏东坡的作品里对黄州气势磅礴的描述,此所谓“苏东坡成就了黄州”. 甚至于苏轼“东坡居士”的雅号也是得自黄州.苏轼被贬职黄州后,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贬职后第二年的冬雪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坡东坡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曰“东坡雪堂”,因而自号“东坡居士”. 而且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的作品绝不仅限于“两赋一词”,他的诗(《初到黄州》、《东坡》、《南堂》、《海棠》等)、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西江月》(照野弥浅浪)等)、散文(《赤壁赋》等)以及数量可观的笔记小品和书札(如《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别文甫子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 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 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ú)其奇者。 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 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短文二篇(教案)

10短文二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测试(第10课《短文两篇》)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15分) 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重点句子翻译(每句4分,共12分)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自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文章写自然景物,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本文和朋友分享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并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 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D、本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并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朋友分享。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30分) 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_ 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