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岩浆岩的构造特征

简述岩浆岩的构造特征

简述岩浆岩的构造特征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低,并且拥有明显熔岩性质的物质形成的岩石类型。它们是地壳和地幔内部深层到表层的最常见岩石,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它们的构造特征可以分为结构性特征和成分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指的是岩浆岩的形状和结构。它们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如条状,环状,流状,碎片状等。它们的结构可以分为角质结构、乳状结构、流状结构等。岩浆岩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岩浆的演化过程,以及岩浆的深部源头。

成分性特征指的是岩浆岩的成分,主要包括矿物组成和元素组成。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主要包括长石、石英、钙镁硅酸盐、钙镁石、黑云母等。元素组成主要有铁、锰、铝等。岩浆岩的矿物组成和元素组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岩浆岩的形成环境和深部源头。

岩浆岩也有一些其他特征,如结晶度、微量元素组成、变质程度等。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

总之,岩浆岩是一种常见的岩石,它们的构造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主要的构造特征包括结构性特征和成分性特征,其他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

岩浆岩的特征

第七章岩浆作物及其产物 关键问题: 岩浆及岩浆作用 岩浆的成因与演化 岩浆岩体原生构造 一、岩浆及岩浆作用的概念 (一)岩浆的概念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其基本特征如下: 1.岩浆的成分岩浆主要由硅酸盐和一些挥发分组成。 根据SiO2的含量,将岩浆划分为超基性岩浆(SiO2<45%),基性岩浆(SiO2:45 -53%),中性岩浆(SiO2:53-66%),酸性岩浆(SiO2>66%)。 2.岩浆的温度岩浆的温度一般在700-1300℃之间,并随岩浆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基性岩浆温度较高,为1000-1300℃,中性岩浆次之,约为900-1000℃;酸性岩浆最低,约700-900℃。 3.岩浆的粘度与温度、压力、SiO2、Al2O3和挥发份的含量有关。 温度越高,粘度越小;

压力增大,粘度增大; SiO2含量越大,粘度越大; 挥发份越多,粘度越小。 由超基性-酸性,岩浆的粘度由小-大。 (二)岩浆作用的概念 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软流圈或下地壳深处,从岩浆形成、运移、聚集至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或岩浆活动。 根据岩浆活动特点,有两种活动方式: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图1)。 二、岩浆的喷出作用及其产物 (一)火山活动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自然界最为壮观的现象之一(图2)。

根据火山活动状态,可将火山分为:活火山,近百年来有喷发记录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有记载而近百年来未喷发的火山;死活山,人类历史无喷发记录的火山。 (二)火山喷发的方式 火山喷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熔透式喷发这种喷发主要发生在地壳发展的初期,地壳很薄,地下的岩浆热能很大,进行大面积熔透,在地表形成熔透式火山(图3)。 2.裂隙式喷发这种喷发是指岩浆沿地壳裂隙溢出地表。喷发以基性的玄武岩为主,无爆炸现象,往往呈大片流出,形成大片连续的玄武岩层。裂隙式喷发在现代大洋中脊的裂谷处正在进行(图4)。

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汇总

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 1. 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浆岩的物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态、颗粒取向以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类依据结构特点 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岩石完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也有玻璃质隐晶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 颗粒大小 等粒 细粒0.2~2mm 中粒2~5mm 粗粒5~25mm 伟晶>25mm 不等粒 连续组成岩石的矿物大小不一,但是不同粒度的都有 斑状明显大小不同的两群,大的斑晶和小的基质,基质 为隐晶质或者玻璃质 似斑状基质为显晶质 颗粒形态 自形多数矿物为自形晶体半自形主要由半自形晶体组成他形主要由他形晶体组成 颗粒取向 粗面结构长石微晶近平行定向排列 似粗面结构喷出岩中长石以外的晶体或者侵入岩中任意矿物近平行排列 交织结构微晶杂乱无章,无明显定向性或者只有弱定向性 相互关系交生 条纹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形成的条纹(条纹 长石,正条纹与反条纹) 蠕虫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的石英穿插交生在长石中, 石英嵌晶的消光位一致 文象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尖棱形、象形文字等)有规律 地镶嵌在钾长石中。石英嵌晶同时消光 套幔反应边 早生成的矿物或者捕虏晶,与熔浆反应,当反应不 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周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 全不同的新矿物,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这原矿物。 环斑似斑状岩石中,碱性长石斑晶多呈卵球形,外面包 裹着更长石—中长石的包壳 环带结构发育于一些固溶体系列的矿物中,从晶体颗粒中心 向边缘呈换带状分布,但显示不同的消光位。斜长 石的环带结构:正环带(基—酸)、反环带(酸—基)包含结构在较大的矿物中包嵌着许多较小的矿物颗粒 填隙 间粒充填物质均为粒状矿物 间隐充填物为隐晶质—玻璃质,二者的过渡类型为间粒 —间隐结构

08第六章_岩浆岩体的构造

08第六章_岩浆岩体的构造 第六章岩浆岩体构造 岩浆岩体构造包括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构造,以及岩体形成后的各种变形构造,也包括在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对围岩作用所引起的构造。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不仅受早期构造的控制,而且还受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常具有独特的原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岩浆岩体在变形过程中,还形成某些特殊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研究岩浆岩体构造不仅可以阐明岩浆岩发育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有助于揭示地壳运动的性质,而且能够通过岩浆岩区构造发育规律为寻找内生矿床指明方向,同时为水文工程建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因此研究岩浆岩体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 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是指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岩浆冷凝固结成为岩石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粘稠的含晶体(液态过程中结晶出来的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流动构造;二是岩浆冷凝固化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破裂构造。据最近研究表明,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可划分出“岩浆塑性阶段”,这时形成“原生塑变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流动构造 在岩浆流动过程中,由于岩浆内部某些先期结晶的矿物颗粒、析离体或落入岩浆内的围岩捕虏体等,受岩浆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定向排列,从而形成原生流动构造。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可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两种。

1(线状流动构造 线状流动构造又称流线。它是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如角闪石、辉石,长石等的平行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图6一1),也可以是由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纺锤状析离 图6-2 侵入岩体中线状流动构造 和面状流动构造示意图(据 M(P(Billings,1972)黑块示捕 虏体;密集短线示析离体;短粗线图6-1 会理摩挲营花岗岩中由微斜长石构成的流线 示板状矿 (会理摩挲营西河边,1984) 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轴定向平行排列而构成(图6一2)。流线构造多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 线状流动构造的形成过程和悬浮体所遵循的水动力学原理相似。岩浆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部分流速不同,从而产生差异流动。岩浆中已经结晶的矿物、析离体和捕虏体,悬浮在未凝固的岩浆液体中,随着岩浆的差异流动而在空间上形成定向平行排列。这就好像在河流中放运木材一样,因河道中部流速大,而两侧流速小,从而产生差异流速,这就使原来杂乱无章的木材逐渐平行河流流向而定向排列。所以,流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岩浆相对

岩浆岩结构特征

岩浆岩结构特征 一、引言 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中部分熔融的岩石物质形成的固态岩石,其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岩浆岩的结晶方式、矿物组成及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岩浆岩的结晶方式 岩浆岩在地球内部熔融状态下形成,随着冷却凝固逐渐变为固态岩石。岩浆岩的结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断续结晶 断续结晶是指岩浆岩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度不同,使得矿物相继结晶沉淀的现象。常见的断续结晶现象包括岩石中的斑晶和小包体等。斑晶是指在基质中生长的大颗粒状矿物,通常具有角状或者片状,由于其相对较大的尺寸,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小包体则是指矿物在基质中生长时陷入的小型空腔中,形成的内生矿物体。 2.2 等温结晶 等温结晶是指在岩浆岩冷却的过程中,矿物的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结晶。在等温结晶过程中,矿物的结晶速度与冷却速度相匹配,使得矿物的成分保持稳定。等温结晶是岩浆岩结构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尤其是在均一沉积岩中。 2.3 同晶结晶 同晶结晶是指岩浆岩所形成的矿物晶体之间具有一定的互相取代关系。在同晶结晶中,晶体中的原子或离子可以通过取代作用,在结晶过程中互相替代。同晶结晶是岩浆岩中矿物成分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辅助我们了解岩浆岩的演化历史。

三、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直接决定了岩石的性质和特征。岩浆岩中常见的矿物有以下几种: 3.1 硅酸盐矿物 硅酸盐矿物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矿物类别,包括长石、石英、斜长石等。这类矿物具有硬度较高、化学稳定等特点,在地壳中广泛分布,是构成岩浆岩的重要组分。 3.2 辉石类矿物 辉石类矿物在岩浆岩中普遍存在,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常见的有角闪石、透闪石等。辉石类矿物具有高的熔点和难溶于水的特点,通常存在于高温高压的岩浆环境中。 3.3 矽酸盐矿物 矽酸盐矿物在岩浆岩中普遍存在,具有高硬度和稳定性,常见的有黑云母、白云母等。矽酸盐矿物在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参与岩浆的生成和演化。 四、岩浆岩的结构特点 岩浆岩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斑晶结构 斑晶结构是断续结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结构特征,指的是岩浆岩基质中生长的大颗粒状矿物。斑晶结构可以清晰地显示岩浆岩的结晶过程和不同矿物之间的关系。 4.2 赋存关系 不同矿物在岩浆岩中的赋存关系可以揭示岩浆岩的演化历史和成因。赋存关系主要包括同晶结晶、包体和连晶等,通过对赋存关系的观察可以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

第六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岩浆和岩浆岩的概念 一.岩浆 岩浆——产生于地球深处,含挥发分的高温粘稠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熔融物质。 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 1.岩浆的成分 2.岩浆的温度 根据对火山熔岩流的直接测定和对熔岩液化与凝固温度的观察,岩浆的温度一般在700—1200℃之间。 玄武岩浆1025—1225℃ 安山岩浆900—1000℃ 酸性岩浆735—890℃ 通常成分愈酸性,温度愈低。 3.岩浆的粘度

基性熔岩粘度小,流动性强,流速快,常呈熔岩被,熔岩高原(台地),分布面积很大,结晶较好。如印度德干高原,50万平方公里,最大厚度2000米。 酸性熔岩粘度大,流动性弱,流速慢,常形成短而厚的岩流,或常堆积于火山通道之上,成岩钟,岩针等;结晶程度差,以爆发式为主。 二.岩浆岩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通常将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侵入岩——岩浆在地下不同深度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形成深度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深成岩(>3km)和浅成岩(<3km)。 喷出岩(火山岩)——岩浆及其它岩石经火山喷出地表后冷凝和堆积而成的岩石。又进一步分为: 熔岩——岩浆沿火山通道喷溢地表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火山强烈爆发出来的各种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岩石。 此外,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充填于火山通道中或侵入其周围邻近的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专称为次火山岩。 第二节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一.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岩石是由矿物所组成。矿物成分既反映岩石的化学成分,也反映岩石的特征和成因。如岩石中石英的出现及含量;透长石与微斜长石出现在不同岩石。 组成岩石的矿物一般统称为造岩矿物。 1. 按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分: (1)硅铝矿物:SiO2和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FeO,MgO。包括石 英类,长石类及似长石类。又称浅色矿物。 (2)铁镁矿物:FeO和MgO的含量较高,SiO2含量较低。其中包括橄榄

常见岩浆岩的简要描述

一.常见岩浆岩的简要描述: 1.花岗岩:酸性深成侵入岩;常呈肉红色、灰白色或灰色;全晶质中----粗粒等粒结构或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石英(含量在25%以上)和长石(含量约为60%)为主,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白云母等。 2.花岗斑岩:酸性浅成侵入岩;灰白色或肉红色;全晶质斑状结构,斑晶(钾长石和石英,有时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的成分与基质相同,基质呈隐晶质或微晶;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具有似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中粒或粗粒)、成分与花岗岩相似的岩石称为斑状花岗岩。 3.流纹岩:酸性喷出岩;呈浅灰色、粉红色或砖红色,少见紫色、灰黑色、绿色;具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和石英)、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块状构造或流纹构造;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的相似。 4.松脂岩:玻璃质结构的流纹岩(酸性喷出岩);红色、褐色、浅绿色、黄白色或黑色;具有发暗的松脂光泽,含水量8%左右。 5.黑曜岩:玻璃质结构的流纹岩(酸性喷出岩);黑色或黑灰色;具有明显的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含水量小于1%。 6.珍珠岩:玻璃质结构的流纹岩(酸性喷出岩);特点是酸性火山玻璃基质中含有球粒或大量珍珠状裂纹。球粒呈棕色到褐色;基质具有流纹构造,是由颜色(黑色、紫色、棕色、绿色或灰色等)不同的玻璃组成的。 7.花岗闪长岩:酸性侵入岩;花岗闪长岩比花岗岩含有较多的斜长石和暗色矿物,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可以同时含有辉石和黑云母,所以岩石的颜色一般比花岗岩深一些,呈灰绿色或暗灰色;结构构造特征基本与花岗岩的相同。 8.花岗闪长斑岩:酸性浅成侵入岩;矿物成分与花岗闪长岩的相似,全晶质结构;斑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 9.英安岩:酸性喷出岩;矿物成分相当于花岗闪长岩;呈灰红色、浅紫红色或灰色;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石英、正长石,基质为玻璃质结构或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或流纹构造。 10.正长岩:中性深成侵入岩;呈浅灰绿色、灰色或肉红色;全晶质粗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含量在60%以上),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含量在20%左右),含少量斜长石、辉石和黑云母。 11.正长斑岩:中性浅成侵入岩;灰白色、棕灰色或淡红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板状自形晶),其次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基质为细粒或隐晶质;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与正长岩的相似。 12.粗面岩:中性喷出岩;粉红色、淡红色或浅灰色;斑状结构或似斑状,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呈长条形微晶,基质成分与斑晶相同,微晶或玻璃质;块状构造、

岩浆岩结构特征

岩浆岩结构特征 岩浆岩是一种由地球内部的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它们通常是火山喷发或地壳运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特征。本文将详细介绍岩浆岩的结构特征。 一、岩浆岩的基本组成 岩浆岩主要由矿物质和玻璃质基质组成。其中,矿物质包括硅酸盐类矿物和非硅酸盐类矿物,如长石、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等;玻璃质基质则是由高温下快速冷却形成的无定形物质,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 二、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根据岩浆冷却速率不同,可以分为深成岩浆和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喷出物两种类型。深成岩浆冷却缓慢,因此结晶程度较高;而火山喷出物则在空气中迅速冷却,结晶程度较低。 三、岩浆岩的结构特征 1. 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是岩浆岩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它由不同颜色和尺寸的矿物质组成,呈现出斑点状的分布形态。这种结构形成于深成岩浆中,因为深部岩浆冷却缓慢,矿物质有足够时间结晶并形成大块。 2. 粒状结构 粒状结构是由一种或多种大小相近的矿物质组成的,呈现出均匀颗粒状的分布形态。这种结构通常在火山喷出物中出现,因为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岩浆冷却速度很快,没有足够时间让矿物质充分生长。 3. 玻璃体 玻璃体是由玻璃质基质组成的无定形物质,在外观上呈现出透明或半透明状态。它通常在火山喷发后迅速冷却形成,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 4. 斑晶 斑晶是指在基质中分散着一些较大、完整、与基质相异或相同的矿物晶体。这种结构形成于深成岩浆中,因为在深部岩浆中,矿物质有足够时间生长并形成大块。

5. 换位结构 换位结构是指在矿物晶体中出现的原子位置变化。这种结构常见于长石、角闪石等硅酸盐类矿物中,它对于岩浆岩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 意义。 四、岩浆岩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岩浆岩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地球内部环 境划分,可以分为深成岩浆和火山喷出物;按照主要矿物质组成划分,可以分为花岗岩、辉长岩、榴辉岩等;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可以分为 洛基山脉花岗质、中国东北玄武质等。 五、岩浆岩的应用价值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组成特点,岩浆岩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道路 建设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此外,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中也有着重 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具 有特殊的结构和组成特点。它们可以根据结晶程度、结构类型、分类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是指组成岩浆岩的矿物等的形态和相互(组合)关系。一般并不包括岩体构造(火山机构等),也不包括矿物本身晶体格架方面的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不仅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也是岩石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反映,还是岩浆性质、成分变化的真实记录。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依据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结晶质部分(玻璃)的比例,可将岩浆岩结构分为三大类: 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下降缓慢的条件下(如地壳深处)从容结晶而形成的,所以多见于较深的侵入岩中。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快速下降条件下(如喷出地表),岩浆中的各种组份来不及作有规律的排列即已冷即,因而形成玻璃质。玻璃质主要出现在酸性喷出岩中,或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边部。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多见于喷出岩中及部分浅成、超浅成侵入体边部。 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即其中的原子排列是无规律的)的,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的固态物质。它很少无色,常由于含少量过渡性元素(如铁等),在手标本上呈现不同的颜色。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结晶质,叫去玻化作用。一般来说,中生代火山岩已部分脱玻化,中人有新生代火山岩玻璃质保存较好。当有一定的挥

发份及温度、压力较高时,转化则相对迅速。所以古老的熔岩中或遭受区域变质的熔岩中很少有玻璃质,多已转变为呈微晶质的集合体。 霏细结构:脱玻化作用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叫霏细结构。脱玻化产生的霏细结构,颗粒之间的界线模糊,且形状很不规则,粒度较小。霏细结构也有原生的,原生霏细结构是在岩浆过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也是由极细的,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组成,但不同于前者的在于:颗粒之间的界线较清晰,颗粒外形比较规则,粒度较大。霏细结构在较酸性熔岩及浅成、超浅成脉岩中常见。 二、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 根据肉眼观察,首先区分出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两大类。 显晶质结构:是指在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 隐晶质结构:则指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颗粒者。隐晶质结构的岩石外貌致密,肉眼下有时不易与玻璃质岩区别,但隐晶质没有玻璃质的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而常以瓷状断口为特征。 1、显晶质结构 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之间;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 4)微粒结构:晶粒直径<0.2mm; 5)伟晶结构:晶粒直径>1cm; 2、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还可分为以下四种结构: 1)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3)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其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 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特征。斑晶和基质多形成于不

岩浆岩的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 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一、侵入岩的构造 1、块状构造:其特点是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块岩石中分布均匀的,岩石各部分在成 分上或结构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分布最广的构造。常见于花岗岩侵入体的中部。 2、带状构造;表现为颜色或粒度不同的矿物岩石相间排列,成带出现。或者是暗色与浅色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或者是较粗粒与较细粒结构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从而在岩石中呈条带状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分布。带状构造主要发育在基性、超基性岩体中。带状构造有的是由于结晶条件周期性变化所成,有的为同化混染产物,还有的为混合岩化的结果。 层状构造:在超基性——基性岩中,通过矿物组合、含量、粒度、形态的层状改变表现 出来的“层理” ,则称为层状构造。层间界线很明显,大范围内非常稳定,同层可以对比,似沉积岩的层理。 3、斑杂构造:指在岩石的不同部位,其颜色、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差别很大,因此整 个岩石看起来是不均一的斑斑块块,杂乱无章。引起斑杂构造的原因很多,如岩浆对捕虏体及围岩的不均匀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岩浆的多次侵入或脉冲式侵入,都可形成斑杂构造。 4、球状构造:表现为侵入岩中分布有球状及椭球状体,称为球状构造。它是由岩石中 矿物围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状分布而成,其中有的矿物呈放射状排列。它的成因可能为某些成分过饱和岩浆凝聚结晶产物。 5、晶洞构造和晶腺构造:在侵入岩中有近圆形空心的孔洞,称为晶洞构造。晶洞大小 不一,直径可至数厘米或数十厘米不等。晶洞一般被扑克作在岩浆冷却过程中,体积收缩而成;也可能是岩浆凝固时产生气体逸出的结果。如果在晶洞壁上生长着排列很好的自形晶体,则称为晶腺构造。 6、流动构造:包括流面、流线构造。岩浆岩中片状矿物、板状矿物及扁平捕虏体、析 离体作平行排列,形成流面构造;而柱状矿物和长形析离体、捕虏体作定向排列,形成流线构造。流线构造和流面构造的产生与岩浆流动有关,是岩浆流动的遗迹。流面与围岩接触面平行,流线与岩浆流动方向一致。它们在岩体的边缘和顶部较清楚,向岩体内部逐渐消失。 7、原生片麻状构造:特点是,岩石中暗色矿物呈断断续续的定向排列,其间被浅色粒 状矿物所分开。这种构造是在侵入体形成不定期程中,流动的岩浆对围岩强烈的挤压而产生的。也是岩浆流动的遗迹。它仅局限于岩体边缘的局部地段。原生片麻状构造不常见,主要见于中酸性侵入岩中。 二、侵入岩的构造 1、气孔和杏仁构造:这是喷出岩中常见的构造,主要见于熔岩层的顶部。顶部气孔是 由于在冷凝着的熔岩流中,尚未逸出的气体,上升汇集于岩流顶部,冷凝后留下的气孔,称为气孔构造。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则形成杏仁构造。在野外,某些杏仁体与熔蚀的斑晶矿物有的易于混淆。它们的区别是:杏仁体多具有圆滑的轮廓;充填的不是一个矿物颗粒,而是矿物集合体;并且这些充填的矿物为次生矿物(方解石、沸石、石英、绿泥石等) 2、枕状构造:这是海相基性熔岩流中相对多见的一种构造。当熔浆自海底溢出或从陆 地流入海中时,就变为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总的经枕状为特征,称为枕状构造。 3、流纹构造:是酸性熔岩中最常见的构造。它是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条纹、条带 和球粒、雏晶定向排列,以及拉长的气孔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流动构造,是在熔浆流动过程中形成的。

岩浆岩常见的结构类型

岩浆岩常见的结构类型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的岩石特征。 一、结晶程度:是指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结晶玻璃物质的含量比例。据其可将岩浆岩结构分成如下三类: 1、全晶质结构:即全部由结晶矿物 所组成的岩石结构。这种结构多见于深成 岩中,如花岗岩。 2、半晶质结构:即既有结晶矿物又 有非晶质玻璃所组成的岩石结构。这种结构也主要见于火山岩中,如流纹岩。 图1 按结晶程度划分的三种结构 3、玻璃质结构:即全部由玻璃物质 所组成的岩石结构。这种结构常见于火山 岩中,如黑曜岩(见图1)。 玻璃质是一种不稳定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化条件的改变,常常会发生脱玻璃化作用,形成一些细小的雏晶。雏晶是一些形态多种多样的晶芽。这些晶芽一般无明显的光性特征,当它们进一步转化,就会形成骨架状的骸晶或细小的微晶。所以,除了时代较新的火山岩中可见玻璃质结构之外,那些较老的前新生代的岩浆岩中很少有玻璃质结构存在。当火山玻璃中有微晶发育时,它们就可转变成微晶结构或晶体轮廓不清的隐晶质集合体,而组成霏细结构;和霏细结构伴存

的还常有一些由放射状纤维组成的球粒,当球粒特别发育时即称为球粒结构(见图2)。 雏晶结构→骸晶结构→霏细结构球粒结构 二、矿物颗粒大小(粒度大小):包括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两个方面。 (一)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粒度)和肉眼下可辨别的程度,可将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 1、显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在肉眼或放大镜下可以分辨者。按岩石中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又可分为: 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 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 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 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1mm。 2、隐晶质结构:是指颗粒非常细小,肉眼或放大镜下不可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矿物晶粒者。这是浅成侵入岩和熔岩中常有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很致密,有时和玻璃物质不易区分,但是它们的手标本一般无玻璃光泽和贝壳状断口,也不像玻璃那样脆,常有瓷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