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下肢动脉血栓有如下5大早期表现

如下肢动脉血栓有如下5大早期表现

如下肢动脉血栓有如下5大早期表现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c117680813.html,/

1、静息痛,在休息时间也可感到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最为明显。

2、手脚冰冷,而且常常伴有麻木的感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前期表现。

3、腿抽筋,除了受凉或缺钙外,还有可能是由动脉硬化引起,因为当动脉发生硬化时,腿部血液循环会受阻畅,血液供应减少。血流不畅代谢产物就不能被及时带走,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刺激肌肉收缩而引起疼痛抽筋。另外,血流受阻血供减少后,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生理生化技能发生紊乱而致疼痛抽筋。

4、足趾、足部和小腿的皮肤颜色出现异常,苍白、发紫、变黑,严重时还会产生溃疡和坏死。

5、在活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和疲乏无力,这时患者常需要停止活动或行走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继续活动和行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1 手术前教育 1.1 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病人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解释、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详细说明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如手术越早越好,要争取时间;手术可能取不到栓子或取栓效果不佳,血管不能再通;取栓后有可能再次栓塞;如果取栓后血管不能再通,患肢缺血坏死,就有截肢的可能,让病人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每一个可能发生的事实。 1.2 生活护理 告知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应低于心脏平面15°左右,利于动脉血流入肢体,防止血栓逆流入心脏。禁止热敷、冷敷及按摩。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重患肢缺血。又因患肢缺血坏死,皮温降低并伴有感觉障碍,对热敷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皮肤烫伤。而冷敷虽降低了组织代谢,但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痉挛的解除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1.3 告知病人术前进行常规心电图 心脏及血管超声检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病情,明确栓塞的部位及程度,以利于手术。同时,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止痛药,以解除疼痛。 2 术后教育 2.1 体位与饮食 术后去枕平卧6 h后改自由体位,患肢自然伸展,禁止蜷曲,避免活动幅度过大及过度用力引起切口出血。指导病人做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运动,以借助肌肉的收缩挤压,促进血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忌烟酒。 2.2 告知术后应用抗凝溶栓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为疏通微循环及预防再栓塞,术后常规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液体输注速度,如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

2.3 讲明需向医护人员报告的情况 主要为下肢循环状况,如感觉、运动、颜色、温度等,以防并发症发生。 2.4 康复护理 让病人了解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在整个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先被动后主动,先床上再床下,以使其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3 出院教育 告知病人出院后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绝对戒烟。定期门诊复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一、概述 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 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 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 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 1、早期: (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 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者,可结合使用PTA 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LEDVT的复发。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介入性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生活中有部分老年人会得下肢动脉栓塞的,这个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严重影响血液的流动的,最常见的就是下肢麻木以及疼痛的,需要及时治疗的,主要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解有关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知识的。 一、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1、动脉硬化闭塞症体育疗法 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2、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疗方法 A、患肢抬高练习:患者取仰卧位,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分钟,再回复原位,为1次。要求每回做20次,每天做1—3遍。 B、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加快速度。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每日2—3次。 C、按摩:患肢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使局部患肢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病肢恢复。按摩还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二、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 1、膳食总热量不要过高,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度。超重的动脉栓塞患者,应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及米糠油等为食用油。平卧位,患肢平置,禁止抬高以免加重缺血。 2、心理护理,解除动脉栓塞病人紧张、悲观心理,关心病人,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动脉栓塞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对抗疾病的信念,相信这样一定能将疾病赶走。 上面就是关于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知识的,治疗就是采用体育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的,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而且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不要吃的太甜的,多吃一些粗粮的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的,保持良好的心态的,尤其是不要过于担心紧张的。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但也有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的了解很少,对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也存在误区,认为下肢静脉血栓是有炎症,只要用些消炎药就可以了,最后使得病情越治越严重。 要想治愈下肢静脉血栓,就先要了解一下病因和病症,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因病施医,才可治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一般久病卧床的病人、妊娠/产后的女性、有脊髓损伤和久坐不动的这一类人比较容易患下肢静脉血栓。 那么,下肢静脉血栓应该怎么治疗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病例。 患者资料 姓名:曲女士 年龄:52岁 病情:五年静脉血栓史 就诊时间:2016年1月22日

治疗情况:经过介入治疗曲女士的下肢静脉血栓已经治愈,目前已经可以正常的生活。 从上面的病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下肢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就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合适部位穿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内置入导管,先行在血栓内“开通”一条细小通道,让静脉血流从血栓中通过,然后以溶栓药物经导管加压注入血栓内,促进血栓消融。 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关键是:能否成功于血栓内置入导管,而合适的穿刺入路是置管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目前,穿刺入路主要有:经颈静脉,经对侧股静脉,经患侧股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腘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股静脉下行穿刺等,其中,经腘静脉上行穿刺更符合本病生物学特性,是目前置管方案的首选。 接受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住院期间:患者患肢宜水平位抬高30cm或20°,以利于患肢血液回流和肿胀的消退。保留导管溶栓后2~3d,患者可出现轻度发热,可能的原因为血栓溶解或导管本身带有致热源所致,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在严格消毒后更换导管。 出院后:患者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激饮食,注意休息,定期复诊,应用抗凝溶栓药物。 编辑:贵州省二医介入科 2017年10月22日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 什么是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栓子是指进入血液 循环系统管腔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杂质。栓子常分为心源性(来自心脏)、非心源性(来自血管腔或肿瘤)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斑块、空气、肿瘤栓子等。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突发的急症,可以导致下肢肢体坏死。 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出后,需要到达人身体各处为机体供血,心脏或血管的栓子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当流动到下肢动脉某个部位时,突然出现卡塞,就会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就好像是管道被突然卡住,血液不能流通。动脉栓子脱落后经常卡在哪些部位?栓子脱落后,随血液流动,经常卡在腹部的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肢的股动脉(大腿处的血管)、腘动脉(小腿处的血管)等部位。这些部位由于管腔径突然变小,容易出现卡塞。哪些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等的病人,以及行过心脏瓣膜手术、血管置换手术的病人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几率比较高。 房颤等心脏疾患可以出现心脏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病人常常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或血

栓脱落导致栓塞。下肢动脉栓塞发生后会有哪些症状?一旦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常会感觉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并出现下肢肢体苍白,特别是脚趾,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脚趾青紫,触摸下肢还会出现感觉麻痹,并感觉皮肤温度降低。一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就是发生了下肢动脉栓塞吗?不一定。并不是所有的下肢疼痛、麻木都是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有下肢疼痛、麻木的表现。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危害?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发病比较急,危害性大,常可因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肢体坏死,出现截肢的可能。为什么有些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要截肢? 下肢动脉缺血时间长,会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如果出现肢体坏死明显,则应及时截肢治疗。行截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长时间缺血,肌肉坏死后,会出现全身重症感染,坏死物质吸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下肢动脉栓塞截肢的几率高吗?下肢动脉栓塞一旦发生,截肢几率较高,据统计,发病6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的几率可达95%;12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几率约80%;24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率约60%。 如果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迅速解除阻塞,肢体存活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下肢动脉栓塞会导致死亡吗?下肢动脉栓塞疾病本身不会导致患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强访谈录记者: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_张希全

[作者简介]张希全(1963-),男,山东淄博人,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介入治疗。 [通讯作者]张希全,解放军148医院介入心内科(济南军区介入诊疗专科中心)。E -mail:zyfbb19901024@sina 1com [收稿日期]2008-10-09 [修回日期]2008-11-10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ZH A N G X i -quan 1* ,LI N G Bao -cun 2,ZH U W ei 1,D ON G Ge 1,Y UA N Lei 1 (1.Center of I nter ventional Card iology ,2.D ep ar tment of Gener al Sur ger y ,PL A 148th H osp ital ,Zibo 2553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ter vent ional t her apy on low er ex 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 ED -V T )1Methods T w o hundred and thirt y -seven patients w ith L EDV T wer e included in the study 1Per manent and tempor ary inferio r v ena cav a filter w ere perfor med in 102,11patients,r espectively 1T hr ombolysis by indw elling catheter w as initially involved in 151patients and o ther 86subjects receiv ed th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rombosis crashing and abso rbing 1PT A w ith or w ithout stenting was perfo rmed on 26and 37pat ients,respectively 1Results Effectiv e r ate of inter ventional ther apy w as 97189%1C onclusion Combining w ith thr ombolysis by indwelling catheter,thrombosis cr ashing and abso rb -ing or PT A,per cutaneous transluminal inter ventio nal therapy show s fav or able ef fect fo r L EDV T 1[Key words] V eno us thr ombosis;Infer ior cav al filter ;Interv entional therapy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张希全1*,凌宝存2,朱 伟1,董 戈1,袁 磊1 (1.解放军148医院介入心内科,2.普外科,山东淄博 255300) [摘 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 EDV T )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237例L ED VT 患者接受下肢静脉造影和介入性治疗,其中102例植入永久下腔静脉滤器(IV CF ),11例植入临时I VCF ;151例血管内留置导管溶栓;86例导管血栓碎吸基础上导管溶栓;26例股、髂静脉单纯P T A ,37例并支架植入。结果 介入治疗有效率97189%,肺栓塞(P E)13例,经介入溶栓均抢救成功。结论 经皮经腔介入治疗L EDV T 疗效较好。使用插管溶栓、机械性血栓碎吸等个体化组合应用可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 R364.15;R81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475(2009)03-0233-04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 er extremity deep veno us thro mbosis,LEDVT )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chronic veno us insufficiency,CVI),目前临床无统一治疗方法。本研究观察采用插管溶栓、机械性血栓碎吸、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 -neous tr ansluminal angio plasty,PT A)、植入内支架、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等手段综合治疗LEDVT 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1一般资料 237例LEDVT 患者,其中男113例,女124例,年龄23~79岁,平均(5815?1518)岁,病程1d~315年;病变累及左下肢156例,右下肢81例;中央型67例,周围型116例,混合型54例。237例中,145例病因明确,主要以活动受限、外科手术、骨折等因素为主;92例病因不明确。患肢明显肿胀、胀痛、腓肠肌压痛,颜色红变或青紫。PE 13例,2例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心跳恢复,呼吸机辅助呼吸;11例主诉呼吸困难、胸疼,血氧饱和度70%以下。112方法 经足背或腘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血栓部位、范围、阻塞程度,个体化确定介入治疗方案。对临床疑PE 患者,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塞部位和范围后进行肺动脉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 一、引言: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主要包括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AE)和动脉血栓形成(Arterial Thrombosis,ATE)。两种病理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表现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远端组织缺血。栓塞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和主动脉附壁血栓的脱落,动脉栓塞后会导致栓塞远端血栓形成。所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必须从栓子脱落和血栓形成的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二、历史: 1628年,Harvey作了有关动脉阻塞的文献报道;1854年Virchow命名为Embolus;1895年Sabanyer实施了动脉栓子切除术;1911年Lahey报道动脉栓子切除术获得成功;1916年肝素出现;1936年肝素应用于临床;1963年Fogarty医师首次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此球囊导管命名为Fogarty取栓导管,使得动脉栓塞手术得以推广;2000年后出现了腔内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报道,包括血管腔内超声溶栓、腔内吸栓及微导管溶栓法等(1)。 三、现况: 1、心血管源性的栓子仍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但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复习文献,心血管源性的下肢动脉栓塞率为86%-91%, 其中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在上升,由其并发症所导致的栓子脱落已升至首位,约60-70%。据Panetta T报道:20%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且在3-28天(平均14天)前有心脏症状出现;另有报道动脉栓塞患者中64%有心电图的改变(2)。 随着心脏血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Sharma报道:4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栓子是由医源性引起的。在一组7621例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中,有0.5%的患者出现肉眼可见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每天人们都过的有滋有味的,经常性的会吃一些好吃的。最后因为太过放松,而让许多人都忘记了运动,有的人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患者得了下肢动脉血栓。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1、动脉硬化闭塞症体育疗法的作用 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2、体疗方法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加快速度。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每日2—3次。 动脉栓可以吃什么水果 1、苹果:苹果中的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每天吃3~5个苹果或经常饮用浓度较高的苹果汁,可以提高前列腺的抗菌、杀菌能力,有助于预防、治疗前列腺炎。在保证果皮中农药残留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吃苹果时连皮一起吃,因为其抗氧化、抑癌功效远远高于果肉。 2、番茄:番茄具有止血、降压、利尿、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的功效。由于番茄中维生素A、维生素C的比例合适,所以常吃可增强小血管功能,预防血管老化。番茄中的类黄酮,既有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防止其破裂的作用,还有预防血管硬化的特殊功效。 3、桃:桃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抗衰老水果。桃子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C,儿童多吃桃子可使身体健康成长,因为桃子含有的多种维生索可以直接强化他们的身体和智力。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是有许多方法的,在治疗期间,患者也是可以通过吃一些水果来化解这个病,如果不知道的患者朋友们可以看看上面小编的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建议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饮食上面的问题要以清淡为主,最主要的就是要经常的运动。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接受介入治疗,40例行单纯局部溶栓治疗。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100%,局部溶栓治疗有效率70%,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经皮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33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肺栓塞和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文献报道,美国每年有近50万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肺栓塞,其余多数病例发展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采用介入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7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共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5-80岁,平均68岁,病程10h-11d,平均3.8d,全部病例均经彩超或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方法 1.2.1滤器置入:本组70例在确诊后24h内行急诊介入治疗,溶栓前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全部放置在肾静脉下方腔静脉内滤器置入后就开始取栓和溶栓治疗。 1.2.2血栓清除及血管腔内成形:经健侧股静脉置入5f导管鞘,肝素水冲洗后,沿导管鞘送入导丝导管至患侧髂静脉、股静脉,导丝导管配合前进探路,了解血栓软硬程度和血管开通的可能性,设法将导丝通过血栓段静脉,导管跟进,逐级扩张,通过导管抽吸,尽量多抽吸血栓,术中一次给予肝素5000单位,1万u每分钟注入尿激酶50-100万u,使新鲜血栓溶解,或使血栓疏松易于清除的目的,经上述治疗后仍不能恢复血流,留置有侧孔的溶栓导管,用于残留血栓的溶栓治疗。 1.2.3单纯局部溶栓治疗:一般治疗:①主要为卧床患肢制动抬高30度,dvt发病初期栓子极易脱落,为防止肺栓塞,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勿挤压,切忌做热敷,不可按摩或做运动,患肢抬高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疼痛。治疗10天左右开始穿弹力袜下床活动。②溶栓:经足背浅静脉,静脉滴注尿激酶20万单位一日两次,在踝关节上方及大腿中部各扎一止血带,用药5天。③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口服华法林3mg一日一次,通过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剂量,通常情况下应维持inr2-2.5,华法林达到治疗要求后,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华法林半年以上。 1.2.4疗效判定:治愈:患肢疼痛肿胀症状消失,与健侧肢体比较周径(以髌骨正中为中心,膝上20cm,膝下15cm)差均<1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肿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轻度后遗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无效: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 2 结果 70例接受介入治疗,治愈48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40例行单纯局部溶栓治疗,5例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有效率70%。 3 讨论 3.3 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适应症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动脉栓塞时,使用抗凝剂有禁忌者。②反复出现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肺动脉栓塞。③大面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使用抗凝剂和溶栓药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 发表时间:2012-02-29T14:47:01.02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0月总第202期供稿作者:张英秀刘桂英[导读] 首先,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出血量并详细记录。 张英秀刘桂英(齐鲁医院桓台分院介入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9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全身性药物溶栓、肝素抗凝及手术取栓。在溶栓用药时,由于其选择性不强,小剂量效果不明显,加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手术取栓因对血管内皮损伤较重、术后内膜增生明显,都逐渐被淘汰[1]。而介入治疗以其疗效显著、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特别对发生于近端、长段的重症DVT,介入处理则逐步成为必需。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31~82岁。其中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3例,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2例。患者术后7-10天出院,治疗后下肢静脉造影示:患肢器、股浅静脉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再通,腔静脉滤器置入顺利,无滑脱或漂浮,无堵塞肾静脉。 1.2 治疗过程及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送入导管,导管入路可选对侧股静脉、同侧腘静脉;先行患侧股静脉造影,确定血栓位置、血管狭窄程度、侧枝形成情况;根据造影显示血管的情况于下腔静脉置入静脉滤器;导管溶栓(分为导管室大剂量冲击溶栓和病房小剂量持续溶栓2个过程),溶栓药为尿激酶,同时给予抗凝药肝素;再根据溶栓情况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和内支架置入术;最后经导管抽出溶解脱落和/或松动的栓子(包括狭窄处栓子及滤器远心端挂留的栓子)。 2护理 2.1 术前护理: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下肢静脉血管彩超等;碘试敏、青霉素试敏、术区备皮;并练习床上排尿、排便;讲解手术简单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术前4h禁食水。 2.2术后护理 2.2.1 术后观察患者皮色皮温及动脉搏动尤为重要,这是表示患肢功能恢复的唯一指标。取患肢的固定点3-4处,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了解治疗效果。经常询问病人有无下肢疼痛现象 2.2.2 介入溶栓导管的护理介入导管是在造影下,通过静脉逆行插人血栓的下方,一般局部抗凝3-5d,故应妥善固定,定时换药,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沽、干燥,防止上行感染和并发静脉炎。正确控制溶栓时间和抗凝剂量。 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3.1 出血:护理上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血肿,皮下有无紫瘫,有无牙眼出血、尿血和便血等;注意监测凝血机制,为随时调整抗凝溶栓药物的用量提供依据。 2.3.2肺栓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的变化,给予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旦发现患者有胸痛、气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使患者平卧,给予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材,积极配合医生紧急救治。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主要并发症是肺栓塞,且肺栓塞的发生率很高。滤器的置入在保证正常血流通过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大面积的肺栓塞和因肺栓塞引起的碎死。因此,早期及时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的关键和有效措施。正确的抗凝治疗和密切的护理观察是深静脉血栓患者康复的保证。参考文献 [1]顾建平,范春英,何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人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0,9(4):206-20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 【摘要】目的:对急性深静脉血栓(dvt)进行导管介入直接溶栓和系统性溶栓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间采用导管介入直接溶栓与系统溶栓进行治疗的43例dvt患者平均(42.3±8.7)岁。所有病例患dvt 平均(5.9±4.5)天时间。通过外周静脉或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溶栓后残留静脉狭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23例行导管直接溶栓20例(86.9%)成功地使栓塞静脉段复通。3例(13.0%)行pta治疗,残留狭窄以支架成形治疗。20例行系统溶栓,4例(20%)成功地使栓塞静脉段复通。结论:导管直接溶栓在治疗急性dvt中疗效优于系统溶栓。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系统溶栓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121-02【abstract】objective:carries on the drive pipe involvement to the acute deep vein thrombus to dissolve the hitch and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 directly dissolves the hitch to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methods:uses the drive pipe involvement to guangzhou traditional medicine hospital from august, 2009 to august, 2010 to dissolve the hitch and the system directly dissolves 43 example dvt patient who the hitch carries on the treatment (43±8.7) the year old. all cases contract the dvt average (5.9±4.5) the day. carrie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完整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 入治疗规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一、概述 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 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 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 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 1、早期: (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

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 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LEDVT的复发。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介入性溶栓治疗 1、适应证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2-03-01 10:11:00 ]阅读:1作者:张英秀刘桂英编辑:studa0904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全身性药物溶栓、肝素抗凝及手术取栓。在溶栓用药时,由于其选择性不强,小剂量效果不明显,加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手术取栓因对血管内皮损伤较重、术后内膜增生明显,都逐渐被淘汰[1]。而介入治疗以其疗效显著、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特别对发生于近端、长段的重症DVT,介入处理则逐步成为必需。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31~82岁。其中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3例,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2例。患者术后7-10天出院,治疗后下肢静脉造影示:患肢器、股浅静脉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再通,腔静脉滤器置入顺利,无滑脱或漂浮,无堵塞肾静脉。 1.2 治疗过程及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送入导管,导管入路可选对侧股静脉、同侧腘静脉;先行患侧股静脉造影,确定血栓位置、血管狭窄程度、侧枝形成情况;根据造影显示血管的情况于下腔静脉置入静脉滤器;导管溶栓(分为导管室大剂量冲击溶栓和病房小剂量持续溶栓2个过程),溶栓药为尿激酶,同时给予抗凝药肝素;再根据溶栓情况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和内支架置入术;最后经导管抽出溶解脱落和/或松动的栓子(包括狭窄处栓子及滤器远心端挂留的栓子)。 2护理 2.1 术前护理: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下肢静脉血管彩超等;碘试敏、青霉素试敏、术区备皮;并练习床上排尿、排便;讲解手术简单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术前4h禁食水。 2.2术后护理 2.2.1 术后观察患者皮色皮温及动脉搏动尤为重要,这是表示患肢功能恢复的唯一指标。取患肢的固定点3-4处,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了解治疗效果。经常询问病人有无下肢疼痛现象 2.2.2 介入溶栓导管的护理介入导管是在造影下,通过静脉逆行插人血栓的下方,一般局部抗凝3-5d,故应妥善固定,定时换药,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沽、干燥,防止上行感染和并发静脉炎。正确控制溶栓时间和抗凝剂量。

最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发表者:王秀春 (访问人次:174)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血管内接触溶栓治疗;A组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血管内接触溶栓+碎栓+PTA治疗。结果: B组总有效率为57.89%(22/38),其中治愈率0%,显效率21.05%(8/38),好转率36.84%(14/38);B组总有 效率为100%(35/35),其中治愈率54.29%(19/35),显效率40%(14/35),好转率 5.71%(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综合介入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Clinical Study in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NG Xiu-chun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s for treating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73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thrombo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and B. Group Bwas treated with vena cava filters and thrombolysis alone;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combine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s.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7.89% in group B, and in group A was 100%.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group B , 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Combine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s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Venous thrombosis; Radiology; interventional ; Urokinase; Vena cava filters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为临床常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 一种血管性疾病,如何治疗下肢DVT,目前仍无统一的方法。介入治疗已成为该疾病的主 要治疗方法之一[1-3]。但是该病如果仅用单一的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疗效欠佳。我们对35例患者行血管内综合介入治疗达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73例患者,男28例,女45例,年龄24~71岁。病史1~30d,平均11d。术前 全部经Doppler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图1)。其中患侧为左下肢者39例,右侧者34例。73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38例,A组35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治疗方法 B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血管内接触溶栓,A组:下腔静脉滤器置 入+血管内接触溶栓+碎栓术+球囊成型术(PTA)。 1.2.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73例病人术前均经健侧股静脉途径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 (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