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每天人们都过的有滋有味的,经常性的会吃一些好吃的。最后因为太过放松,而让许多人都忘记了运动,有的人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患者得了下肢动脉血栓。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1、动脉硬化闭塞症体育疗法的作用

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2、体疗方法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加快速度。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每日2—3次。

动脉栓可以吃什么水果

1、苹果:苹果中的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每天吃3~5个苹果或经常饮用浓度较高的苹果汁,可以提高前列腺的抗菌、杀菌能力,有助于预防、治疗前列腺炎。在保证果皮中农药残留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吃苹果时连皮一起吃,因为其抗氧化、抑癌功效远远高于果肉。

2、番茄:番茄具有止血、降压、利尿、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的功效。由于番茄中维生素A、维生素C的比例合适,所以常吃可增强小血管功能,预防血管老化。番茄中的类黄酮,既有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防止其破裂的作用,还有预防血管硬化的特殊功效。

3、桃:桃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抗衰老水果。桃子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C,儿童多吃桃子可使身体健康成长,因为桃子含有的多种维生索可以直接强化他们的身体和智力。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是有许多方法的,在治疗期间,患者也是可以通过吃一些水果来化解这个病,如果不知道的患者朋友们可以看看上面小编的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建议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饮食上面的问题要以清淡为主,最主要的就是要经常的运动。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俵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 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 肉静脉丛时,Homa 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弓I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 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 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 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 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 >500卩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 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 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 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 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 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n a因子抑制剂、X 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 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 -kg-1 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1 手术前教育 1.1 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病人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解释、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详细说明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如手术越早越好,要争取时间;手术可能取不到栓子或取栓效果不佳,血管不能再通;取栓后有可能再次栓塞;如果取栓后血管不能再通,患肢缺血坏死,就有截肢的可能,让病人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每一个可能发生的事实。 1.2 生活护理 告知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应低于心脏平面15°左右,利于动脉血流入肢体,防止血栓逆流入心脏。禁止热敷、冷敷及按摩。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重患肢缺血。又因患肢缺血坏死,皮温降低并伴有感觉障碍,对热敷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皮肤烫伤。而冷敷虽降低了组织代谢,但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痉挛的解除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1.3 告知病人术前进行常规心电图 心脏及血管超声检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病情,明确栓塞的部位及程度,以利于手术。同时,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止痛药,以解除疼痛。 2 术后教育 2.1 体位与饮食 术后去枕平卧6 h后改自由体位,患肢自然伸展,禁止蜷曲,避免活动幅度过大及过度用力引起切口出血。指导病人做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运动,以借助肌肉的收缩挤压,促进血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忌烟酒。 2.2 告知术后应用抗凝溶栓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为疏通微循环及预防再栓塞,术后常规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液体输注速度,如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

2.3 讲明需向医护人员报告的情况 主要为下肢循环状况,如感觉、运动、颜色、温度等,以防并发症发生。 2.4 康复护理 让病人了解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在整个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先被动后主动,先床上再床下,以使其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3 出院教育 告知病人出院后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绝对戒烟。定期门诊复查。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45441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就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与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与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与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与心率加快。股青肿就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与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就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与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就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就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与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与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与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她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与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就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与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与病死率。但就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规范 一、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疾病,在对其治疗和预防肺栓塞等方面尚无很好的解决方案。此疾病不仅是引起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有并发肺栓塞的危险,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危机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肺栓塞最主要的原因,国外报道约60%-7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合并发生肺栓塞。 二、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诱因,手术和介入、外伤、左髂总静脉先天狭窄和静脉腔内粘连结构、妊娠、恶性肿瘤、老年、血液高凝集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类方法有多种,从指导治疗的角度可分为三类:(1)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常见于术后,无临床症状或轻微,主要为小腿疼痛、肿胀、肢围增粗不明显,腓肠肌握痛阳性。 (2)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下肢多见。起病急,患者疼痛、肿胀及肢围增粗明显,并发红肿、发热、腹股沟区压痛剧烈。严重者可以导致股青肿。 (3)混合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向远侧蔓延或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相近端发展,累及全部深静脉系统。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 3.股青肿可见于原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表现为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而呈发绀色、起泡、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体温可超过39摄氏度,甚至出现肢体坏疽和休克。 4.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混合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折常见,多于静脉血栓形成发病3周内出现,由于血栓脱落栓塞肺动脉主干和分支而致,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咳血、甚至休克和死亡。 5.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血栓繁衍至下腔静脉和另侧下肢静脉,除有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外,耻骨上区和外阴也呈肿胀,胸腹壁浅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向上。 6.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沉重、胀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有缓解;浅静脉曲张,皮肤光薄,汗毛稀疏,足靴区色素沉着,湿疹和经久不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之欧阳光明创编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欧阳光明(2021.03.07)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

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生活中有部分老年人会得下肢动脉栓塞的,这个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严重影响血液的流动的,最常见的就是下肢麻木以及疼痛的,需要及时治疗的,主要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解有关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知识的。 一、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1、动脉硬化闭塞症体育疗法 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2、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疗方法 A、患肢抬高练习:患者取仰卧位,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分钟,再回复原位,为1次。要求每回做20次,每天做1—3遍。 B、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加快速度。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每日2—3次。 C、按摩:患肢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使局部患肢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病肢恢复。按摩还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二、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 1、膳食总热量不要过高,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度。超重的动脉栓塞患者,应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及米糠油等为食用油。平卧位,患肢平置,禁止抬高以免加重缺血。 2、心理护理,解除动脉栓塞病人紧张、悲观心理,关心病人,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动脉栓塞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对抗疾病的信念,相信这样一定能将疾病赶走。 上面就是关于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知识的,治疗就是采用体育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的,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而且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不要吃的太甜的,多吃一些粗粮的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的,保持良好的心态的,尤其是不要过于担心紧张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2017-10-11 摘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 年9 月第32 卷第9 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检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级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 什么是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栓子是指进入血液 循环系统管腔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杂质。栓子常分为心源性(来自心脏)、非心源性(来自血管腔或肿瘤)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斑块、空气、肿瘤栓子等。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突发的急症,可以导致下肢肢体坏死。 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出后,需要到达人身体各处为机体供血,心脏或血管的栓子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当流动到下肢动脉某个部位时,突然出现卡塞,就会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就好像是管道被突然卡住,血液不能流通。动脉栓子脱落后经常卡在哪些部位?栓子脱落后,随血液流动,经常卡在腹部的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肢的股动脉(大腿处的血管)、腘动脉(小腿处的血管)等部位。这些部位由于管腔径突然变小,容易出现卡塞。哪些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等的病人,以及行过心脏瓣膜手术、血管置换手术的病人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几率比较高。 房颤等心脏疾患可以出现心脏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病人常常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或血

栓脱落导致栓塞。下肢动脉栓塞发生后会有哪些症状?一旦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常会感觉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并出现下肢肢体苍白,特别是脚趾,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脚趾青紫,触摸下肢还会出现感觉麻痹,并感觉皮肤温度降低。一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就是发生了下肢动脉栓塞吗?不一定。并不是所有的下肢疼痛、麻木都是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有下肢疼痛、麻木的表现。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危害?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发病比较急,危害性大,常可因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肢体坏死,出现截肢的可能。为什么有些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要截肢? 下肢动脉缺血时间长,会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如果出现肢体坏死明显,则应及时截肢治疗。行截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长时间缺血,肌肉坏死后,会出现全身重症感染,坏死物质吸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下肢动脉栓塞截肢的几率高吗?下肢动脉栓塞一旦发生,截肢几率较高,据统计,发病6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的几率可达95%;12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几率约80%;24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率约60%。 如果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迅速解除阻塞,肢体存活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下肢动脉栓塞会导致死亡吗?下肢动脉栓塞疾病本身不会导致患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 一、引言: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主要包括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AE)和动脉血栓形成(Arterial Thrombosis,ATE)。两种病理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表现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远端组织缺血。栓塞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和主动脉附壁血栓的脱落,动脉栓塞后会导致栓塞远端血栓形成。所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必须从栓子脱落和血栓形成的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二、历史: 1628年,Harvey作了有关动脉阻塞的文献报道;1854年Virchow命名为Embolus;1895年Sabanyer实施了动脉栓子切除术;1911年Lahey报道动脉栓子切除术获得成功;1916年肝素出现;1936年肝素应用于临床;1963年Fogarty医师首次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此球囊导管命名为Fogarty取栓导管,使得动脉栓塞手术得以推广;2000年后出现了腔内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报道,包括血管腔内超声溶栓、腔内吸栓及微导管溶栓法等(1)。 三、现况: 1、心血管源性的栓子仍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但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复习文献,心血管源性的下肢动脉栓塞率为86%-91%, 其中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在上升,由其并发症所导致的栓子脱落已升至首位,约60-70%。据Panetta T报道:20%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且在3-28天(平均14天)前有心脏症状出现;另有报道动脉栓塞患者中64%有心电图的改变(2)。 随着心脏血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Sharma报道:4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栓子是由医源性引起的。在一组7621例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中,有0.5%的患者出现肉眼可见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每天人们都过的有滋有味的,经常性的会吃一些好吃的。最后因为太过放松,而让许多人都忘记了运动,有的人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患者得了下肢动脉血栓。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 1、动脉硬化闭塞症体育疗法的作用 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2、体疗方法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加快速度。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每日2—3次。 动脉栓可以吃什么水果 1、苹果:苹果中的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每天吃3~5个苹果或经常饮用浓度较高的苹果汁,可以提高前列腺的抗菌、杀菌能力,有助于预防、治疗前列腺炎。在保证果皮中农药残留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吃苹果时连皮一起吃,因为其抗氧化、抑癌功效远远高于果肉。 2、番茄:番茄具有止血、降压、利尿、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的功效。由于番茄中维生素A、维生素C的比例合适,所以常吃可增强小血管功能,预防血管老化。番茄中的类黄酮,既有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防止其破裂的作用,还有预防血管硬化的特殊功效。 3、桃:桃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抗衰老水果。桃子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C,儿童多吃桃子可使身体健康成长,因为桃子含有的多种维生索可以直接强化他们的身体和智力。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有哪些?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是有许多方法的,在治疗期间,患者也是可以通过吃一些水果来化解这个病,如果不知道的患者朋友们可以看看上面小编的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建议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饮食上面的问题要以清淡为主,最主要的就是要经常的运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编者按】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学术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对第1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 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Ⅷ、Ⅸ、Ⅺ因子增高/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Ⅻ因子缺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VTE病史/重症感染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诱发因素:产后、手术后、外伤、晚期肿瘤、长期卧床; 2.发病情况及持续时间; 3.患肢疼痛性质及程度; 4.发热、脉搏加快。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患肢疼痛及压痛。 (2)患肢浅静脉曲张。 (3)患肢肿胀、甚至股青肿。 (4)血栓部位压痛或扪及条索状物,尤其注意股三角区。 (5)足靴区皮肤有无营养性改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 化、尿常规、尿糖。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多普勒超声波下肢深静脉检查。 (2)下肢深静脉造影。 【诊断】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可确诊并了解病变范围。 【鉴别诊断】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1)一般处理:急性期卧床,抬高患肢。

(2)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可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3)抗凝疗法:适用于保守治疗及取栓术后,肝肾功能不良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通常先以 肝素开始,3~5天后改用香豆素类衍生物。用药期间必须每日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根 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 (4)祛聚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及潘生丁等。 2.手术疗法: (1)Fogarty导管取栓术:适用于3天以内的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7天以上栓子则 不容易取出。 (2)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在病变已经稳定但未酿成踝交通静脉破坏前进行。 【疗效标准】 可作为治愈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因血液回流受阻,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2]。由于DVT后PE的发生率较高,或PE 的栓子大都来源于DVT,所以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DVT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3,4];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一、DVT的临床分型 1.按部位分[5]: (1)周围型: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按严重程度分[6]: (1)常见型DVT。(2)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二、DVT的临床分期

按发病时间分为:(1)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2)亚急性期:发病15~30 d之间。(3)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4)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7]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目前,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stent)植入术。 对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四方面考虑[8,9]。(1)安全性[10,11,12,13,14]:对长段急性血栓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PE。采用PMT和(或)CDT可明显降低溶栓剂的用量,减少颅内及内脏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2)时效性[15,16]:急性DVT的诊断一旦明确,宜尽快做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和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3)综合性[9,17,18,19]:对DVT常采用几种方法综合治疗,如对急性期血栓在CDT的基础上,可结合使用PMT;对伴有髂静脉闭塞的DVT,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疗程,提高疗效。(4)长期性[20]: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 治疗规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一、概述 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 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 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 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 1、早期: (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 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LEDVT的复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