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肾脏的形体基础以及时间医学研究进展

中医肾脏的形体基础以及时间医学研究进展

中医肾脏的形体基础以及时间医学研究进展
中医肾脏的形体基础以及时间医学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89 第18卷 第6期 2016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6 Jun ., 2016 微信公众号:lnzyydxxb(或扫左侧二维码关注) 投稿平台:https://www.doczj.com/doc/c11765633.html,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中草药与各种液体调和而成的糊状制剂外敷于一定的穴位,既能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又能对腧穴经络产生刺激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该疗法可发挥中药、穴位的双重作用而使疗效倍增。近20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得到广泛地应用与研究,其治疗范围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及五官科、妇儿科疾病。 1?中药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1.1?中医基础理论 《灵枢·经脉》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 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腑脏),外络于支节”,说明穴位在人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络相联,密切联系着人体的内部脏腑组织以及筋骨皮肉。《灵枢》又云:“经络者,之所以平阴阳、调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由此可见,通过刺激穴位,从而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时间医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具有同步的节律,同样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在治疗疾病之时,应遵循“因时而治”的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即不要违背六气主时之宜,强调针刺、药物、饮食要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是“因时而治”思想和天 人相应观在治疗学中的应用[1]。伏九及春秋分穴位贴敷即是“顺时而治”的体现。 1.2?现代研究进展 在现代药剂学中穴位贴敷疗法又称经皮给药, 它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消除”及“胃肠灭活”效应,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作用到皮肤上后会从制剂中释放出来,透过表皮进入到内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到体循环,药物与穴位两者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激发而产生整体效应,可以获得单纯用药 或者针灸所不能达到的疗效[2] 。现代研究提示经穴在病理状态下反应异常,刺激穴位可引起皮肤温度波动,相应神经、肌肉、内皮调节血管紧张度。此外,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穴位局部神经丰富,呈网状分布,其相应的脏腑属同神经节段支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神经传入中枢,兴奋交感神经,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激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系统而发挥调节作用,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3-7]。中药穴位贴敷的效应机制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免疫调节方面。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均表明穴位贴敷对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纠正TH1/ TH2的比例失衡[8-9] 、降低炎症反应[10-11]、清除氧自 由基[12]、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13] 。 2? 临床应用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任爽,张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总结近年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进展。从穴位贴敷疗法应用的理论依据、治疗疾病种类、 穴位选择、药物选择、效应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但在临床试验方法规范性、临床疗效确切性、效应机理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穴位贴敷法;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随机对照试验 中图分类号:R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06-?0000- 00 收稿日期:2015-11-19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2262);辽宁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作者简介:任爽(1983-),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通讯作者:张杰(1971-),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REN?Shuang,ZHANG?Jie (The?Fist?Hospital?of?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1,Liaoning,China) Abstract:To?summarize?the?clinical?application?and?research?progress?of?acupoint?application?in?recent? years.?The?theoretical?basis,disease?type,selection?of?acupoint&drug?and?action?mechanisms?of?the?acupoint?application?were?summarized.?Acupoint?application?therapy?had?good?effect,but?standardization?of?clinical?trial,clinical?efficacy,effect?mechanism?and?so?on,need?to?be?further?studied. Keywords:acupoint?application;rheumatic?diseases;digestive?system?diseases;randomized?control?tria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7 17:1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c11765633.html,/kcms/detail/21.1543.R.20160427.1712.004.html

中医学第九版知识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司外揣内: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查 其外部的象征,便有可能策之内在的变化情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阴病治阳:指治疗原则。阴分偏盛偏衰的病证,用调整阳分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 弱的证候。也称补脾益肺。 培土制(治)水:温润脾阳,温肾保脾,治疗脾虚,脾肾两虚,水肿等病症的方法,因为肾属水,脾属土。 肾不纳气:肾气虚而不能摄纳肺气的病证。症见气短,气喘,动则喘甚而汗出,呼多吸少等吸气困难表现,面虚浮,脉细无力或虚浮无根。多见于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肝肾同源: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 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于水谷精气。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心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 两者失去协调关系。 壮热:是指病人自觉热甚,或恶热,喜弃衣被,扪之肌肤烙手,测其体温39℃以上者,多因外邪入里,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常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多兼面赤、汗多、烦渴饮冷、舌红苔黄等热盛之症。 潮热:又名潮红,常见于更年期或者更年前期,常伴出汗及心悸而出现的燥热症状,多数情况下,由面部或者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有人发作时可见到面部明显潮红。每次发作可持续20~30分钟,发作次数不定,可一周出现几次,也可一天出现几次,甚至每个小时都出现。天气和环境温度可加重潮热的发作。中医一般认为病机为阴虚、湿热、胃肠实热而引起。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临床上以出现虚弱、衰退、不足为主的证候。实证: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上出现一系列剧烈、有余的证候。 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缓解。 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2019中医学医学全日制大专招生,全日制中医学

【中医学】 (1)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 (2)核心课程: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检体诊断学、影像诊断学等。 (3)就业方向:能够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综合医院及各类相关医药卫生单位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报名时间:2019年3月—2019年7月(每年仅此一次,招满停招) 报名材料:身份证、毕业证、户口本(我校教务班主任谢老师审核) 来校报到时间:2019年医学班全日制上课报到8月25号—8月28号。 报名方式:1.网上报名,可登录学校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c11765633.html,填写报名资料 2.电话或微信预约名额(加班主任谢老师微信了解学校最新公告) 3.在校现场咨询报名

注:资料交由学校审核合格后方可报名,报名医学班学生不得转入非医学专业想上中医学怎么办?未参加高考的学生能就读医学专业吗?想学医,而成绩又达不到好的医科大学的录取线,或者考上的专业不对口,大学毕业后不能参加执业助理与执业医师考试,这是许多医学世家家长的心病。 2019年中医学全日制统招大专招生,面向全国招生颁发高等医学院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学籍、学历信息学信网注册,永久查询,全日制统招学历是第一学历,毕业可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一、招收专业:四大金牌专业(护理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临床医学) 二、适合就读的人员:(1)有志于从医、渴望学习医学专业,但又苦于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2)部分中专毕业想继续深造的中专生;(3)第一专业非医学或医学技术类等不具助理医师、职业医师报考资格的学生;(4)出生于医药世家、在医院卫生系统有关系、计划进入卫生事业单位等,需要拿国家正规医学院本专科文凭的同学。 三、招生计划与范围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6), 364-37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11765633.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11765633.html,/10.12677/tcm.2018.76061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Lei Lei1, Xin Deng1, Yao Zheng1, Yan Li1, Yongfeng Zhou2, Yongshen Ren1*, Ping Zhang2*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2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302th Military Hospital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Nov. 2nd, 2018; accepted: Nov. 14th, 2018; published: Nov. 21st, 2018 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secondary dysmenorrhea. Most dysmenorrhea patients are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i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very complicate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prone to drug resista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雷蕾1,邓鑫1,郑尧1,李燕1,周永峰2,任永申1*,张萍2* 1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2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1日 摘要 痛经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大多数痛经患者为原发性痛*通讯作者。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 在窍 肾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吓;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与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惊恐虽然属肾,但总与心主神志相关。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故《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肾在液为唾:唾与涎一样,为口腔中分泌的一种液体。有人说其清者为涎,稠者为唾。《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所以,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但唾与脾胃亦有关,故《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说:“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 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骨,为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撑、保护人体,主司运动的生理功能,但要靠骨髓来充养。 肾精与骨、髓的关系:肾精能够生髓,而髓能养骨,故称“肾主骨”。 髓,还可分为骨髓和脑髓。中医认为,脑为髓聚之处,故称“脑为髓之海”。 脑髓也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髓海满盈,则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精神饱满。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在小儿可见智力低下,甚则痴呆,在成人可见思维缓慢,记忆衰减,耳聋目花。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则早期脱落。考试大网站收集此外,由于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因此,牙齿的某些病变,亦与肠与胃的功能失调有关。 发,即头发。中医称“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精能生血,血能生发。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但生机根本在肾。人在幼年,肾气逐渐充盈,发长齿更;青壮年,肾气强盛头发浓密乌黑而有光泽,进入中年老年,肾气逐渐衰减,

基础中医学

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口腔专业试卷 学号姓名学院……………………密……………封……………线……………以……………内……………答……………题……………无…………… 效…………………… 《基础中医学》试题卷 大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成 绩 成 绩 一、填空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精气学说滥觞于______,西汉时被______所同化。 2.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______,其存在形式有两种:______、 ______。 3.气的概念源于______。 4.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 _______三个层次。 5.历代中医养生家称为人生“三宝”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人体气的运动必须______而______。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_______的作用。 8.神凝则______,神散则_______。 9._________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10.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3.《类经附翼·医易》提出:“动极者_______,阴亢者______”。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______;阳在外, ______”。 15.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

16.阳邪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_______的方法;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_____的方法。 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应于______证,《内经》称 为“________”。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_______证,《内经》称 为“_______”。 19.《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性的阐释:木曰______,火曰 ______,土爰______,金曰_______,水曰_______。 20.五行相乘的顺序与_______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________相反。 因此,相侮又称_______,或称_______。 二、单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 A.苦味 B.甘味 C.辛味 D.咸味 E.酸味 3.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防风 E.藁本 4.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 A.萆薢 B.木通 C.石韦 D.地肤子 E.泽泻 5.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 6.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 A.肝气郁滞之胁痛 B.水湿停滞之水肿 C.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D.肾不纳气之气喘 E.肝郁月经不调 7.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 A.沉香 B.木香 C.干姜 D.吴茱萸 E.橘皮 8.莱菔子的功效是( )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 B.消食化积、积血祛瘀 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 D.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 9.雷丸用于驱虫,宜( ) A.研末服从 B.与其他药同煎 C.另炖 D.先煎 E.后下 10.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任秀玲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自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西医、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名称应运而生,似乎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地域、形成年代,就成为其区别要点,代表着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其实,无论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物质层面,有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将深化中医学的认识,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学科形态发展。 一、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 学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对应于subject,是指学问或知识的一个分支,而这个知识的分支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在《科学认识论》中是根据三条标准判定科学学科成立的:一是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具有特色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三是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等。由此可以推及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具体依据是: (一)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任何科学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溶于自然哲学之中,以笼统、直观的自然界为其研究的模糊对象,从中不能区分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就划分不出类属性质明确的科学学科。然而,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科。例如,用物理学规律去研究各个物质层次就形成天体物理学、宏观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等。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存在不同的物质层面,具有多种运动形式。随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研究的深入,已经不能再把所有的医学科学笼统定格于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框架中。目前,对人体的研究,从各自把握的物质层面来分类,有基因-遗传、结构-功能、现象-状态的不同。中医学的认识活动是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为切入点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不是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脏腑、组织器官、细胞、DNA等的形态及结构,并以此把握其功能的。因此,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地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并据此发现、总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时机体所处状态间的关系。对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功效及方剂疗效的确认,也都是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后现于外的征象来概括和证实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分类,形成概念,进而判断、推理机体所处的状态。以心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所把握的正常人体的生命状态是心主血脉、心藏神、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合、在志为喜、主汗液及与其它四脏的关系等,即藏象的内容;把握的病理状态,是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火上炎、心血瘀阻等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的证候的内容。 所谓状态是“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表征;由一定量气体组成的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精)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神农本草经》 D. 《难经》 E. 《左传》 答案:1.E 2. 《素问 ? 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 映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 《灵枢 ? 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3.B 4. 《素问 ? 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 五脏 B. 六腑

C. 经络 D. 命门 E. 脑 答案:6.A 7.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 答案:8.E 9. 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 同病异治 B. 异病同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中医科各项制度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设立中医门诊,开设中医病房或中西医结合病房,加强中医科室的建设,中医科应以继 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搞好门诊和病房工作。 二、医院中医科的病房,由中医负责管理。中医科病员的入院、出院、饮食、护理均由中医 决定,诊断、治疗以中医方法为主,必要时可请西医协助。 三、中医可按病员病情签署诊断、病假、死亡等有关医疗证明书。根据理、法、方、药的原 则,认真及时书写中医或中西结合病历(包括门诊病历)。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整洁,要签全名。 四、对于年老经验丰富的中医,应配备水平较高的青壮年中医或西学中医师,作为助手,继 承并整理其学术经验。积极开展中医的科研工作。 五、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习中医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进修、实习人员,定期开展中医学术活动。 六、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七、积极弘扬中医的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设专科门诊方便 群众就医。 八、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概不得开处方和抄方。九、对于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医师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十、中医治疗的住院患者,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各科中医随诊的患者,出院前三天经治医师通知随诊医师停开中药,以免造成浪费。十一、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应用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 治病的新路子。 十二、就诊病员必须先挂号,按照先后顺序就诊,老年病员可优先就诊。 十三、热情接待病人,耐心解答问题,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力求正确诊断,治疗 措施得力,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十四、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认真及时书写中医门诊病历,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 整洁,要签全名,并详细向病人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 十五、实行首诊负责制,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坚持医疗原则,按规定出具医疗证 明。 十六、讲究医德,仪表端正,衣帽整齐,室内整洁,做好科内安全、防火、防盗工作。十七、做好科内空气、物体表面、地面及医疗废弃物的消毒及处理工作,防止和控制医院内 交叉感染,一旦发现传染病人,立即采取隔离等相关措施。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 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 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30题 中医诊断学约13% 30题 中药学约13% 30题 方剂学约13% 30题

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研究

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呼吸内科接诊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COPD稳定期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穴位埋线治疗,同时应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观察治疗效果及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优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埋线;中医时间医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应用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可进一步发展为其他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有害气体、颗粒等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一旦发展为COPD急性加重,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COPD稳定期进行积极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1]。为探讨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呼吸内科接诊收治的90例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呼吸内科接诊收治的90例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卫计委(原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相关诊断和分级标准,经体征检查、肺功能检查确定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将90例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4.18±5.06)岁,病程2~27年,平均病程(13.22± 2.10)年;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5.34±5.45)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5.30±1.9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选择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肺肾两虚型辨证分型标准:主证:呼多吸少、咳嗽无力、痰稀且清,次证:舌质淡紫、脉迅疾;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0.05)。 3 讨论 目前在COPD稳定期临床方面并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仅仅进行基础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