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字词整理

一、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以自牧:连词,表目的,“来”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五、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六.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文言文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作品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注释】 [1]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谏太宗十思疏》情境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参考答案】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8.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9.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 注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必浚.其泉源jùn人君当神器之重.zhòng 塞.源而欲流长也sè忧懈怠.dài虑壅.蔽yōng 惧谗邪 ..chánxié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一、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 认为。 二、词类活用 1.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 语2.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名词作 动词 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形容 词用作名词 4.居域中之大.大:重位。形容词用作名词 5.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名 词6.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形容词用作 名词 7.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形容 词用作名词8.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 作名词 9.智者尽.其谋尽:用尽。形容词用作动词10.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使动用法11.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使动用法12.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使动用法1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使动 用法 三、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22.《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德不处其厚。 2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2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 2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而况于明哲乎26.《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 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2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 2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3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

谏太宗十思疏(1) (1)三校生必学

《谏太宗十思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第一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生长。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5、明哲:聪明睿智。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 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精编版及答案)

1.《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奏章意在劝太宗:,。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6.《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 9.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 10.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

,。 11.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 ,。 12.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 ,。 13.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 ,。 14.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 ,。 15.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 ,;,。 16.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 ,。 17.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 18.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 ,,,。19. 《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 20. 《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 ,,,。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1]

一、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以自牧:连词,表目的,“来”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ùn):疏通,深挖,动词。 [5]当: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8]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9]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 [10]景:重大。 [11]克:能够。 [12]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 2.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 《谏太宗十思疏》中, 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的结论。 5. 《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6.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8.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 9.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10.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11.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12.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 13.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14.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15.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16.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17.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

是:;,。 18.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19. 《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20. 《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21.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22. 《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 子:,,德不处其厚。 23.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4.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25.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而况于明哲乎 26.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27. 《谏太宗十思疏》中, 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28.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29.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30.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32、《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

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谏太宗十思疏》最全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讲课讲稿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 o r d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 (翻译)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却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

谏太宗十思疏合集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

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