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分为三种:

①自称姓名或名。Eg:‘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Eg:“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③称所厌弃、所轻视的人。Eg:《指南录后续》:“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人(男20,女15)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Eg: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王安石为王介甫,苏轼为苏子瞻,苏澈为苏子由。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两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Eg;“诸葛亮号卧龙,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关汉卿号已斋叟,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叫谥号。Eg;“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Eg:‘称杨万里为杨诚斋,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称籍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湖北襄樊);张九龄是曲江人,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山西永济)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空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被称为康南海。Eg:清末有一副饱含讥讽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合肥(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常熟(翁同龢he)江苏常熟人

【称郡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Eg :韩愈虽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但在其祖籍昌黎韩氏为望族,故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加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今河北赵县)的望族。

【称官名】eg:《赤壁之战》‘孙伐虏聪明仁惠’,‘孙伐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的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世文天祥的官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称爵名】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相魏徵(zheng)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陶渊明曾任彭泽县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称排行】唐朝有种特殊称呼,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即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在加名号,官爵)。Eg: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十二郎”指的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在组排行中第十二,因此称“十二郎”。

【兼称】eg:《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和姓。

【谦称】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Eg:愚、鄙、敝、卑、窃、仆

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寡人(少德之人)、不穀yu(不善)

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④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戚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称君主为独夫,称一般人为竖子、小子等。Eg:《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特殊称谓】①百姓的称谓:布衣、黔首、黎民、庶民、苍生、氓

②职业的称谓:《庖丁解牛》中“庖丁”“丁”是名,“疱”是厨师,表明职业。

③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遇到磨难时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④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知命是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mao 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呼

谦称 (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 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 ②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孤皇帝及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例如: 权叹息日:“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左传》) 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嘻公四年》) (2)一般人自称 ①愚愚蠢的人,谦称。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②某代替自己的名字。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③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④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⑤不才/不佞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⑥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⑦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 ⑧贱子谦称自己。例如: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4)女子自称 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磋来之食。’(《乐羊子妻》) ②贱妾女子自称。例如: 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例如:若晋君朝以人,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嘻公十五年》) (5)自称家人 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古代谦辞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doc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 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 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 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 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8.(2015·全国卷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 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10.“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 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1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12.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 2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 呼人。 A.郡望、爵名、号 B.郡望、爵名、谥号 C.官职、爵名、号 D.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7.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呼

谦称 (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 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 ②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及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例如: 权叹息日 :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 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左传》) 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嘻公四年》) (2)一般人自称 ①愚愚蠢的人,谦称。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②某代替自己的名字。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③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④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⑤不才/不佞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⑥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⑦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 ⑧贱子谦称自己。例如: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4)女子自称 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磋来之食。' (《乐羊子妻》) ②贱妾女子自称。例如: 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例如:若晋君朝以人,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嘻公十五年》) (5)自称家人 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如:原野。《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韩愈,字退之。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辛弃疾,字幼安。张衡,字平子。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渔,号笠翁。姜夔,号白石道人。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 呼人。 A.郡望、爵名、号 B.郡望、爵名、谥号 C.官职、爵名、号 D.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 称谓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2007-11-0105:50:05)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①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不谷(古代诸侯自称)。 ②臣自称:臣。 ③一般人自称:臣、愚、某、鄙人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蔺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另有:仆、不才、不佞、牛马走、敝人、小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或在长辈前自称,属谦称。有时表轻蔑的称呼)。 ④女子自称:妾、臣妾。 ⑤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平辈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称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有时也加“愚”字。如:愚兄、愚弟。 称别人的父母、子侄等,加“令”字。如:令尊(父),令堂(母),令夫人(妻),令郎(子),令爱(女)。所以,有“家大舍小另外人”的说法。 2、敬称。 除上文谈到的称字、号、谥号、官爵名、籍贯等属敬称外,还有一些敬称。 ①称君王。:陛下、大王、皇上、上等。已死的皇帝称庙号或年号。 ②称师:子、夫子、师、先生。 ③称朋友、尊长。公、君、足下、吾子、丈、丈人、大人。 ④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祖父;太母:祖母。 ⑤加“先”,表示已逝去的尊长。先考、先君子:(已故的父亲);先妣(已故的母亲);先祖父(已故的祖辈、父辈)。 ⑥加“尊”,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亲属:尊祖、尊兄。 ⑦加“贤”,称比自己年龄小或辈份低的人的亲属,有时和自己的晚辈谈话时称呼前也加“贤”:“贤弟”、“贤侄”等。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精排版】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后专指大臣面对皇帝时的自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教师版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2007-11-01 05:50:05) 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①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不谷(古代诸侯自称)。 ②臣自称:臣。 ③一般人自称:臣、愚、某、鄙人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蔺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另有:仆、不才、不佞、牛马走、敝人、小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或在长辈前自称,属谦称。有时表轻蔑的称呼)。 ④女子自称:妾、臣妾。 ⑤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平辈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称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时,称呼前加“舍”

字。如:舍弟、舍侄等。有时也加“愚”字。如:愚兄、愚弟。 称别人的父母、子侄等,加“令”字。如:令尊(父),令堂(母),令夫人(妻),令郎(子),令爱(女)。 所以,有“家大舍小另外人”的说法。 2、敬称。 除上文谈到的称字、号、谥号、官爵名、籍贯等属敬称外,还有一些敬称。 ①称君王。:陛下、大王、皇上、上等。已死的皇帝称庙号或年号。 ②称师:子、夫子、师、先生。 ③称朋友、尊长。公、君、足下、吾子、丈、丈人、大人。 ④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祖父;太母:祖母。 ⑤加“先”,表示已逝去的尊长。先考、先君子:(已故的父亲);先妣(已故的母亲);先祖父(已故的祖辈、父辈)。 ⑥加“尊”,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亲属:尊祖、尊兄。 ⑦加“贤”,称比自己年龄小或辈份低的人的亲属,有时和自己的晚辈谈话时称呼前也加“贤”:“贤弟”、“贤侄”等。 ⑧加“贵”,称一般关系的对方:贵家长、贵老师。 ⑨加“从”,表叔伯关系。余群从。我的弟侄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2篇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2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西晋?李密)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

(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0 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称谓常识 1.称对方亲眷 ⑴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 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 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尊”即尊崇,“徽”即善美。“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 (1)襁褓。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后泛指 2~3 岁的儿童。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 (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科举.doc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科举 二. 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8.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59. (2017 .全国卷I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60.(2015 .全国卷II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61.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 62.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63. (2015 .全国卷II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64.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65.(2015 .全国卷I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 66.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 67.“郡望"赤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是河内河人,但因昌黎韩氏乃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 68.古人称自己一方的奈属朋友吋,常用“家”“舍”等謙辞。如“家父”,又作“家平”“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佳。( ) 69.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常用“令”“尊”“賢”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家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爰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美的人或物,如“尊上" (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賢”,用于尊称平辈或晩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70. (2016 .全国卷I )陛下指宮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7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説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美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蒄”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72. (2017 .全国卷II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 73. (2015 .全国卷I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 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74.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 75. (2016 .全国巻II )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 76. (2017 .天津卷)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