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执教者临平三中周莉敏

[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2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否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产生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探究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四个内容中的一个,合作完成相关题目。

1、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观察《南非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法判断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势特点。

2、气候特征

在对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后,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型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南非的气候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3、主要河流

在图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说出其流向,引导学生认识地势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4、自然资源

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联系到南非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归纳认识区域的方法

经纬度位置

位置和范围(地图、地球仪等)

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河流(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

自然资源

五、区域位置大挑战

在课本附录《世界政区图》中,选择一个国家,挑选一位班上的同学,请他(她)说说这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

3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地理11《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例题解析: 【例1】城市功能区是指( C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B.城市内有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区 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D.城市人口统计区 【例2】有关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B ) ①东北地区因降水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②华北暖温带区因≥100C积温超过了3 2000C,全区均可发展一年两熟的农业 ③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可发展水田农业 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因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当发展旱作农业 ⑤青藏高寒区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高山带则因气候恶劣不可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 A.①④B.③④C.②⑤D.①③ 【例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8章 认识亚洲 第1节 位置和范围教案 晋教版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位置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

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 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 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执教者临平三中周莉敏[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否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产生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探究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四个内容中的一个,合作完成相关题目。 1、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观察《南非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法判断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势特点。 2、气候特征 在对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后,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型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南非的气候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3、主要河流 在图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说出其流向,引导学生认识地势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4、自然资源 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联系到南非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归纳认识区域的方法 经纬度位置 位置和范围(地图、地球仪等) 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河流(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 自然资源 五、区域位置大挑战 在课本附录《世界政区图》中,选择一个国家,挑选一位班上的同学,请他(她)说说这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

地理必修3鲁教版1.1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第六章 认识区域 教案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二、地理位置 1、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 2、活动 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2)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3)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3、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4、活动

(1)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①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②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三、地形特征 1、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①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②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③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2、阅读:“白山黑水” 四、气候特征 1、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 3、活动 (1)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①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

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②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①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②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 ③判断城市A、B、C的名称,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3)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图6-17,完成下列任务。 ①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②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 ③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区域 位置和分布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东北地区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 活动 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 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活动 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地形特征 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阅读:“白山黑水” 气候特征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 活动 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 判断城市A、B、C的名称,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图6-17,完成下列任务。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自主学习,认识区域——内蒙古自治区》教案

《自主学习,认识区域——内蒙古自治区》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地图册、书本,了解内蒙古的经纬度位置。 2、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地形的分布”一节中的内容,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地 形特点。 3、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降水分布”一节中的内容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和 干湿状况从东到西变化及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4、了解内蒙古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分布 5、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1、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降水分布”一节中的内容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和干湿状况从东到西变化及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降水分布”一节中的内容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和 干湿状况从东到西变化及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2、说出为什么内蒙古自治区的降水量会从东到西逐渐减少。 教学方式 讨论式问答式相结合 教学准备 1、买奖品,讲给回答热烈的同学(3位,特仑苏) 2、查找王昭君与成吉思汗的故事。 3、查找神六飞船的降落点。 一、引入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省级行政区,它的东部、中部和西部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东部是茂盛的森林,中部是丰茂的草原,西部则是干旱的戈壁和沙漠,你们知道这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吗?(内蒙古自治区) 那大家知道他的别称吗?(草原毡乡) 内蒙古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板书:草原毡乡——内蒙古自治区) 二、介绍 1、位置(板书:位置)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地图。

提问:内蒙古在我国的什么部位?(北部边疆)(板书:北部边疆)它与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相邻?(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板书:与8个省接壤) 它与哪些国家接壤?(俄罗斯、蒙古)(板书:与2个国家接壤)讲:这是内蒙古的简介。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2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新疆、西藏,居全国第三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简称“内蒙古”。(板书:120万平方千米全国第三位) 2、地形(板书:地形) 了解了位置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地形。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在图中指出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 提问:由这张图,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地形为高原)(板书:以高原为主) 再请同学们看一下内蒙古自治区的轮廓,他有什么特征?(东西跨经度较大)讲: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板书; 跨经度最大)3、景观(板书:景观) 自然也不能错过了内蒙古的美丽风景,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1)、自然景观。(板书:自然景观) 讲:先来看一下沙漠,为同位于内蒙古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七大沙漠之,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简介。(板书:库布其沙漠) 其次是高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与云贵高原不同的是,内蒙古高原十分平坦。(板书:平坦的高原) 提问:不知大家是否关心我国的航天事业,你们知道神六飞船的降落点在哪儿吗?(四子王旗) 讲:因为其平坦的地势,不仅是神六飞船,神一到神七皆是在此降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图片。(板书:六大草原) 提问:大家看了这些图片后,有没有设么疑问?我可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大家,刚才的那些图片是按照各草原的地理位置自东向西排列的,为什么越往东就越湿润,越往西就越干燥? 讲: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没关系,现在还不用回答,让我们先带着疑问去了解一下内蒙古自治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吧! (2)、气温与降水。(板书:气温与降水) 气温: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张图,看不清的看地图册第12页。完成下表。 提问:这两张图体现了内蒙古自治区怎样的气温特点?(1月比较寒冷,7月比较温暖)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6页,告诉我内蒙古有哪些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 讲:内蒙古西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内蒙古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板书:西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

第一单元 认识区域教案

富宁一中高效课堂高一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主备:孔繁艳副备:王兴竹蒙绍能王钟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区域的一般特征 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演绎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区域的存在,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区域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⑵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⑶使学生了解区域间的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⑴区域的含义⑵区域的三个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难点 区域两种类型的概念及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那

么,到底什么是区域吗?让我们共同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一、区域的含义 投影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 提问: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哪四个干湿区? 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 学生: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干湿区划分的指标主要是降水量多少及其与蒸发量的大小关系(补充干湿区的划分,200、400、800(秦岭—淮河)mm等降水量线) 学生讨论归纳“区域”的定义 教师小结并强调:⑴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⑵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界线多是模糊不清的, 有明确界线的如——行政区域的界线。 阅读知识窗:“区域的划分” 二、区域划分的指标 1、单一指标 教师讲述:根据≥10℃积温,把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知识拓展: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秦岭—淮河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③秦岭—淮河是我国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④秦岭—淮河是我国旱田与水田的分界线 ⑤秦岭—淮河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与水稻主产区的分界线 2、综合指标 教师讲述: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小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 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 三、划分区域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四、区域的类型 学生列举一些曾经学过的区域并对所列区域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学生若列举不出,教师可提供一些区域,如热带、北温带、北寒带、自然带、东亚、南亚、巴西高原、住宅区、商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港口腹地等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1、均质区: 提问:什么叫均质区?学生回答: 提问:按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均质区又可细分为哪两类? ①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平原 区、高原区、气候区、温度带、干湿区域、植被区②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的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1课时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丝绸之乡”。 (4)人口和城镇_____,工商业_____,经济基础雄厚。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6)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2)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播放上海201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相关视频,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难点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整个长江三角洲龙头在哪里?你知道“船出长江口”谜底吗?学生···好,现在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9页,结合图7-32、7-33,分析: 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地位? 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①工业高度发达②对外依赖性高③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 浦东的开发对上海的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1.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鲁教必修三1.1认识区域教案设计

1.1认识区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明白区域的内涵。 2.通过对教材讲解,能够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用案例法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含义,掌握区域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 设计互动探究活动,理解区域的三大特征。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通过展示青藏高原图片材料,提出问题进行新课的导入。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地方有什么不 同吗? 再展示中国温度带图、干湿区等图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 题。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 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地带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 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 题。 设计探究问题: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 有什么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空 间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2.甘肃省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与 800 mm、400 mm、200 mm等降水量 线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什么? 3.干湿区的划分指标是单一指标 还是综合指标?其边界是明确的还是 过渡的?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深入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之间 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学生甲展示1题答案: 甘肃省年降水量由东南 向西北递减。甘肃省东南 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 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充 沛;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 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 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 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学生相互改进。 学生乙展示2题答案: 干湿地区是根据降水量 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 分的。 学生一致认可。 学生丙展示3题答案: 单一指标。干湿区没有明 确的边界,其边界具有过 渡性质。 通过阅读课 本,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掌 握这部分内 容。注重案例 教学,通过案 例加深对区域 含义的理解。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 教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 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 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 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化,有优美的风景。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课 (一)亚洲地名的由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被用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高二地理教案: 认识区域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第课时课题: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难点:区域的类型与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发 教具准备:不同尺度的区域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新学期新的开始,师生彼此介绍,让学生了解高考新方案及注意事项。 引入: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那么我们的地理环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板书: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阅读序言: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含义。 区域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概念高度一致,更加具 体和强调空间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生答:区域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区域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讲述:本单元共分四部分,其重点是第二部分。 过度: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区域的发展的,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 板书: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展示地图——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区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图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并回答什么是区域。 教师小结并强调:1、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2、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界 线多是模糊不清的,有明确界线的如——行政区 域的界线。 阅读知识窗:了解区域的划分 小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当然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 教师可举例说明,如热量带的划分,文化区的划分和我国三大自然区

的划分。 区域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过度:区域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不同,如:按性质分为经济区、自然区域和社会文化区,按划分途径分为区划区域和类型区域,而我们一般按内部分布状况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二、区域的类型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各自的含义 小结:区域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它们的区别是:凡是以区域物质内部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属于均质区。例如:地貌类型分布区、植被类型分布区、人口密度分布区、文化区等。凡是以区域内部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属于功能区。例如:城市与周围的郊区、港口与腹地(珠江三角洲)等。 过度: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看有大有小之分,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 阅读知识窗——区域的空间尺度,使学生了解区域空间的大小。 读图——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让学生知道此图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以中国为地理单元,依此是:中国——三大经济地带——若干经济区——工业基地——工业城市——工业区 小结: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活动:读图——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 要求:1、读图提取信息 2、说出形成的原因 学生回答:图中的信息有:1、汉语有七大方言区。2、各区域空间大 小不一。3、各个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 区。 形成的原因是: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是主要原因,其 次是生产力水平底下、区域之间的交流少。 另外,我们洪泽应该属于北方言区。

高中地理《认识区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 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对不同的 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 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 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第二步,在教师指点下,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

高中地理 1.1《认识区域》教案 鲁教版必修3

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