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靠性与可用性

可靠性与可用性

可靠性与可用性
可靠性与可用性

以可靠性为代价逐渐增加可用性

Dan Byron (March 2002)

一个用户考虑一个系统的可靠性是当他们需要时看这个系统是否可用和可操作,增强系统可用性的一个方法是添加更多的组件到系统,但是组件数量的增多,增加了系统的故障率,因此从工程的观点来看减小了可靠性。这篇文章调解可靠性和可用性之间的明显的不和谐,且研究冗余,把它作为增加可用性的一种方式。

从工程观点来说,可靠性是指一个系统或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笔记本电脑、IT中心)指定的期限内(例如:三年)完成一个必要功能(持续运转)的能力,从用户的观点出发,一个系统是否可靠取决于当用户想使用它时,它是否可以正常运行。这个运行的可靠性被更恰当地定义为可用性:对于需要使用它的任何时候,系统都是可用的,且是适合的。

虽然这种情况是一个理想状况,但一个高可用性系统不要求高可靠,可靠性如何被评定的一个测试为了解可靠性和可用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原则。

MTBF 作为可靠性的一个测量标准

一个系统里的组件、子组件、设备或部件有它们固有的可靠性,经常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表示,一个系统固有的可靠性是指系统中所有组件的非可靠性(故障率) 总和的一个函数。

考虑一个MTBF为100,000小时的集成电路,如果把这个设备放到一个电路里,这个电路还包含一个MTBF 为100,000小时的LED,就此而言这个电路的可靠性不是相加,它的MTBF不是200,000小时。为了确定这个电路的MTBF,首先要转换每个组件的MTBF为它相应的故障率(它的MTBF的倒数):

用这个故障率总和的倒数计算出系统(电路)的MTBF:

= 1/0.0002 = 50,000 小时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串联性质的系统:一种组件的输入依靠另外一个组件的输出,任何设备的故障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一个故障。

直观地看,一个串联系统附加的设备越多,结果MTBF就越低,或者说故障率就越高。这个提论是寻找交替的设计途径的基础,例如:容错、故障恢复或冗余,在一个硬件故障出现时,这些方法设法保持一个系统运行,满足客户的可靠性定义。

使用和平均数的影响

考虑一个商业的台式电脑设备,一个设计组计划使用一个MTBF为10,000小时的可靠性电源,在放置这个电源到一个客户系统之前,这个设计组需要考虑两个附加因素:预计的客户使用的可靠性和自然的可靠性。

一个典型的用户能够操作一个台式电脑的时间为:一年50个星期,一个星期5天,一天12小时,每年计划使用:5 x 50 x 12 = 3,000小时。如果这个机器有一个保修期,或者三年期内硬件更新,那么,一个MTBF为10,000小时的电源似乎足以:3 年x 3,000 小时/年= 9,000 使用小时,这个时间是小于电源的10,000小时的MTBF。

因为可靠性数据本身的自然性质,这个假设是值得怀疑的,MTBF是所有设备的一个平均值,虽然电源的MTBF为10,000小时,但一些电源的MTBF在起初的几个小时是不足10,000小时的,有些电源则不低于100,000小时或者更多,然而在全部设备中,这些电源的MTBF平均数是不足10,000小时的。

10,000 小时MTBF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代表机器运转的小时,不是日历时间的计时,也就是说,10,000 个小时是累积一台机器的运转时间不超过三年,就象前面的案例,或者用10,000 部机器设备每台运转一个小时。

考虑一个2,000 位职员的公司,每人使用一个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一个MTBF为10,000 小时的电源,这个类型的电源的故障率每小时为0.0001,两千台机器运转每小时的故障率为每台机器的故障率0.0001相加,即为每小时0.2,为了计算一天12个小时的故障率,把每个小时的故障率相加,在这个特别的公司环境里,每天的故障率为:12小时/每天x0.2=2.4 。

时间影响指数

这些问题的加剧是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一个系统的可靠性随时间而变化,下列等式列出了几乎每个可靠性函数的基本成分,它表示一个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数随时间而减小

R = e-(t/MTBF)

其中

R = 系统使用的可靠性

e = 系统日志

t = 测试的时间

MTBF = 故障率的倒数

当t改变时,可靠性R剩余部分也改变,例如:具有10,000小时MTBF的一个电源的可靠性在运转的第一年结束时是74.08%,也就是说总可靠性的25.92%已经失去。

R = e-(3000/10000) = e-0.3 = 0.7408

在第二年结束时,这个电源剩余的可靠性是54.88%,第三年底减少到40.65%。

通过增加设备(冗余)改进可用性

高故障率使用户痛苦,因为每个电源的故障导致一个桌上型电脑装置不能使用,所以系统可以容忍一个不影响使用的故障(增加可用性),设计组考虑附加更多的硬件(通过增加系统的故障率降低可靠性)。

设计组决定为这些用户使用冗余电源,他们将配置两个电源,以便一个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向系统提供所有的用电。

在这个例子里,假设电源是均分负载,且任何逻辑开关、信息交换、错误报告等等都是完美的。其余的惟一任务就是从可用性前景出发,确定如何做得更好,配置冗余电源将优于单一电源的配置。

均分负载设备的可靠性

当两个电源中的一个发生故障时,附加的压力出现,均分负载组件的故障率增加,考虑均分负载电源的情形:当两个电源都在场,且都运行着,每个仅贡献系统电源的50%,当第一个电源出现故障时,另一个电源必须增加它的输出,提供100%的电能。

电源中的一个组件所能承受的电流定额值是1安培(A),如果当两个电源共同运行时,它接受的电流仅为0.5A,此时这个组件将降低故障率。然而,当一个电源出现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中的组件将接受1A的电流,且要在这个状态下运行,直到发生故障的电源被替换。(降低组件电流定额值的指导方针,例如:Dell设计工程采用这些指导方针,防止电流定额值为1A的组件在电路使用中电流达到1A)。

一个电源出现故障后,当用户的电源系统不再有冗余电源时,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将使用Markov分析计算,系统将在一种降低性能状态下运行,直到出故障的电源被替换或被修好。

从Markov 模型观察(图1) ,当一个电源失效的时候和当它被替换的时候,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会发生改变。当一个电源出现故障时,可用性也受影响,因为系统没有了备份电源,所以不再能防止一个电源的故障,当出现故障的电源被替换的时候,且两个电源继续各自贡献50%的系统电源的时候,可用性返回到较高的水平。

图1、两个均分负载电源的状态图

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有效地增加,每个电源从10,000小时到均分负载双电源的6,260,000小时,这个数字表示的时间是在第一电源被维修和被替换之前,第二个电源出现故障导致系统中断运转的时间,可靠性计算假定一位管理人在第一个电源出现故时接到故障通知且在8小时内完成维修。

改进可用性对故障率的影响

从一个可用性的观点出发,由于桌上电脑设备具有双电源冗余,双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明显地改进了系统的可用性(见图2),然而,设计组必须从故障率方面考虑成本。

图2、电源系统的剩余可靠性

前面的一个例子说明:当每个系统包含一个MTBF为10,000小时的电源时候,电源每运转一个小时,它的故障率为0.2。在一个冗余系统里,因为系统有两个电源,它的故障率也加倍,只要一个出现故障的电源能够在另一个电源发生故障之前被发现、隔离、移去和维修或替换,系统将保持运行(是可用的),因此符合客户的可用性定义。

在PowerEdge 2550中的电源的可靠性

提供一个"真实的世界"的例子,计算Dell PowerEdge 2550 的可靠性,选择这个产品出于两个原因:在一般的设备里,累计可靠数据的有效时间足够长,且可在单一电源或双电源配置中运转。

设计一个电源具有指定的MTBF为400,000小时的,虽然电源真正的MTBF在实际使用中是高于这个值的,这个例子将使用指定的MTBF。

在这个实例中,PowerEdge 2550 有一个总数超过的35,000台的系统,简单地考虑这个数为总数,且假设每个PowerEdge 2550 在一个24 x 7 环境中运行。

累计的电源或系统的使用时间是:

24 小时/天x 365 天/年x 35,000 = 306,600,000 小时/年。

只有当所有设备在单一电源配置中运行时,电源和系统值是相同的。

给出的MTBF确定为400,000小时,或者故障率为0.0000025(MTBF的倒数),预期的故障数字被计算为306,600,000/400,000 = 766 或306,600,000 x 0.0000025 = 766,也就是说在单一电源配置里,一个电源出现故障将导致PowerEdge 2550不运行,一个总数为35,000台的系统中,将有766台设备预期在第一年运转中将遭受此命运。每个MTBF为400,000小时的电源运行一年剩余97.83%的可靠性。

对于很多客户来说,这个潜在的故障风险太高了,为了减轻这个风险。冗余电源是一个选择。

在冗余电源的情况下,剩余的可靠性在年底从97.83%增到99.9997%,且MTBF(被视为可用性)从200,000小时(两个电源每个为400,000小时)增加到10亿小时,也就是说,虽然在双电源中每个电源预计每400,000小时出现故障(在整个系统里平均起来),但至少两个中的一个在10亿小时里是可用的。

只有当如果系统(软件,后台诊断,状况监视活动等等类似的监控系统) 通知一个操作员一个故障即将发生,而且操作员能够以持续的方式替换这个电源的时候,MTBF 才增加到10亿小时。如果故障未被察觉或者系统不能产生任何故障通知,那么系统就不能从冗余中受益,第一个电源发生故障返回可靠性模型给一个串联系统,第二个电源出现故障将导致系统无法使用。

冗余双电源MTBF的增加,预计系统终止运转的数量从766减少到小于1 (306,600,000/10,000,000,000 = 0.03),然而增加可用性带来了冗余、后勤、人员和与之相关的事情的成本,因为整个系统的电源数是加倍的,这样胜过在一年里潜在地替换766个出现故障的电源,一个管理人员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替换1,533个电源,因为35,000个系统中的每个系统都有两个电源。

在这个实例中增加可靠性

PowerEdge 2550 和其它的Dell产品的运行超过了计算出的可靠性标准,这是由于可靠性计算的保守性质及Dell工具和软件的有效、积极使用。例如:如果仅使用电源可靠性计算,具有双电源的PowerEdge 2550 预计可靠性为99.9997%,当剩余的组件或子组件附加到这个系统里时,这个百分数将会降低,然而,当考虑到PowerEdge 2550(电源、风扇、控制卡、磁盘、等等)的所有配置的时候,在这个实例里,典型的系统可用性超过99.99%

(整理)安全性可靠性性能评价

3.3 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评价 3.3.1主要知识点 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和保密、计算机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系统性能评价方面的知识,掌握数据加密的有关算法、系统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模型以及相关的计算方示。 3.3.1.1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1)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数据加密是对明文(未经加密的数据)按照某种加密算法(数据的变换算法)进行处理,而形成难以理解的密文(经加密后的数据)。即使是密文被截获,截获方也无法或难以解码,从而阴谋诡计止泄露信息。数据加密和数据解密是一对可逆的过程。数据加密技术的关键在于密角的管理和加密/解密算法。加密和解密算法的设计通常需要满足3个条件:可逆性、密钥安全和数据安全。 (2)密钥体制 按照加密密钥K1和解密密钥K2的异同,有两种密钥体制。 ①秘密密钥加密体制(K1=K2) 加密和解密采用相同的密钥,因而又称为密码体制。因为其加密速度快,通常用来加密大批量的数据。典型的方法有日本的快速数据加密标准(FEAL)、瑞士的国际数据加密算法(IDEA)和美国的数据加密标准(DES)。 ②公开密钥加密体制(K1≠K2) 又称不对称密码体制,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其中一个密钥是公开的,另一个密钥是保密的。由于加密速度较慢,所以往往用在少量数据的通信中,典型的公开密钥加密方法有RSA和ESIGN。 一般DES算法的密钥长度为56位,RSA算法的密钥长度为512位。 (3)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保护是在数据中加入一定的冗余信息,从而能发现对数据的修改、增加或删除。数字签名利用密码技术进行,其安全性取决于密码体制的安全程度。现在已经出现很多使用RSA和ESIGN算法实现的数字签名系统。数字签名的目的是保证在真实的发送方与真实的接收方之间传送真实的信息。 (4)密钥管理 数据加密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密钥的安全性。密钥的管理包括密钥体制的选择、密钥的分发、现场密钥保护以及密钥的销毁。 (5)磁介质上的数据加密

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价工作细则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目的 加强对已有建筑物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判定该建筑物结构的可靠性,制定本细则。 1.2适用范围 1.2.1 建筑物的安全鉴定(包括危房鉴定及其它应急鉴定)。 1.2.2 建筑物使用功能鉴定。 1.2.3 建筑物改变用途、改变使用条件或改造前的专门鉴定。 2、参考标准 2.1《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2.2《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2.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2.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2.8《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2.9《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 2.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2010 2.11《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 2.1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2.1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2.1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2008 2.15《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1999(2004年版) 2.16《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12 2.17《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2.18《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3:2007 3、检查分类 根据业主要求和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检查分如下几类: 3.1房屋结构安全性能检查; 3.2租赁特许行业检查;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历史概述 尽管产品的可靠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产品的可靠性才凸现出来,不仅影响产品的性能,而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众所瞩目需致力研究的对象。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推动下,可靠性工程从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 可靠性工程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 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可靠性工程有关的数学理论早就发展起来了。 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世纪初由伽利略、帕斯卡、费米、惠更斯、伯努利、德*摩根、高斯、拉普拉斯、泊松等人逐步确立。 第一本概率论教程——布尼廖夫斯基(19世纪);他的学生切比

雪夫发展了定律(大数定律);他的另一个学生马尔科夫创立随机过程论,这是可修复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可靠性工程另一门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20世纪30年代飞速发展。代表性:1939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疲劳强度提出了威布尔分布,该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工程中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自航空。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适航性统计学注释》,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0.00001次/ h,相当于一小时内飞机的可靠度Rs=0.99999,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我们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三规定)是在1953年英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由N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这就是现在常用的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二战末期,德火箭专家R?卢瑟(Lussen)把Ⅴ1火箭诱导装置作为串联系统,求得其可靠度为75%,这是首次定量计算复杂系统的可靠度问题。因此,V-1火箭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 最早作为一个专用学术名词明确提出“可靠性”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放射性实验室。他们在1942年11月4日向海军与军舰船员提

可靠性概念1

第一部分产品可靠性基本概念 编讲杨志飞 1 质量定义 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单项具体工作叫“活动”。活动需要“资源”,资源包括人员、设施、设备、技术、资金和时间。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关联的资源和活动称“过程”。 产品:ISO 9000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产品可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服务或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是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是预期的(如提供给客户的)或非预期的(如污染物或不愿有的后果)。(国内曾经把产品定义为:是指任何元器件、零部件、组件、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可以指硬件、软件或者两者的结合。) 硬件,是有形的、不连续的、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通常由制造的、建造的和装配的零件、部件或(和)组件组成。 流程性材料,是由固体、气体、液体或由它们的组合所组成,经转换形成的产品(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通常由管道、桶、袋、罐或以卷的形式交付。 软件,是通过支持媒体表达的信息所构成的一种智力创作。 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产生的结果。 整机:是指产品的部分内涵,即产品中设备以上的部分。 系统:能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设备、人员及技术的组合。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包括在规定的工作环境下,使系统的工作和保障可以达到自给所需的一切设备、有关的设施、器材、软件、服务和人员。 分系统:在系统中执行一种使用功能的组成部分。如数据处理分系统、制导分系统等。 请注意:组件多数可以看作整机,有时也当作元器件,在高度集成的器件中,往往包含了整机的模块,现代的部件往往也做成组件。因此很难划清它们的界线。 实体,是可以单独描述和考虑的事物,可以是某项活动和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或人或他们的任何组合。 特性,是帮助识别和区分各类实体的一种属性。属性包括物理、化学、外观功能或其它可识别的性质。其描述的量叫“特性参数”。 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潜在需要能力的特性之和叫“质量”。潜在需要是用户未在合同或定单中明确提出但实质上有的需要。质量是实体的一项最重要的特性,包括:性能、适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美学。 可信性,是描述可用性和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可靠性、维修性、维修保障性的集合性术语。 2故障定义 产品终止最终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的事件称“失效”。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叫“故障”。丧失功能的准则叫故障判据。 相对于给定的规定功能,有故障的产品的一种状态叫“故障模式”。形成故障的物理、化学(可能还有生物)变化等内在原因称为“故障机理”。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弱点而引起的失效,称为“本质故障”,不按规定条件使用产品而引起的失效称为“误用故障”。产品设计应包括减少误用故障的设计过程。 产品由于制造上的缺陷等原因而发生的故障称为“早期故障”;而由于偶然因素发生的故障称为“偶然故障”,一般在事前不能测试或监控,属于“突然故障”。产品由于老化、磨损、损耗或疲劳等原因引起的故障称为“耗损故障”。通过事前的测试或监控可以预测到的故障称为“渐变故障”。使产品不能完成规定任务或可能导致人或物重大损失的

第17讲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十七讲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够: 1.描述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可靠度; 2.掌握人、人机系统的可靠度计算方法; 3.说明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的要求; 4.运用故障树对人机系统得安全性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可靠性 定义:可靠性是指研究对象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功能的能力。 研究对象:指系统、机器、部件或人员。本学科只研究人的操作可靠性,即以引起系统故障或失效的人为因素为研究对象。 可靠性高低与研究对象所处的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有密切关系。研究对象所处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振动、冲击、负荷、压力等,还包括维护方法、自动操作还是人工操作、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广义的环境条件。规定的时间一般指通常的时间概念,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也使用周期、距离、次数等相当于时间指标的量。 研究对象的功能:是指对象的某些特定的技术指标。 2.可靠度 定义:可靠度R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不可靠度或失效概率F:研究对象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时间内丧失规定的功能的概率。 R十F=1或R=l—F 可靠度的获得:研究对象的不可靠度可以通过大量的统计实验得出。 3.人的操作可靠度 定义:作业者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操作的概率,用R H表示。 人的操作不可靠度(人体差错率)F H,R H+F H=1。 人的操作可靠度计算: 人的行动过程包括:信息接受过程、信息判断加工过程、信息处理过程。人的可靠性也包活人的信息接受的可靠性、信息判断的可靠性、信息处理的可靠性。这三个过程的可靠性就表达了人的操作可靠性。 (1)间歇性操作的操作可靠度计算。

H-可靠性与安全性-7-相关失效系统可靠性

第7章相关失效系统可靠性模型 根据零件的可靠度计算系统可靠度是一种通行的做法。在传统的零件/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典型的方法是借助载荷-强度干涉模型计算零件的可靠度,或通过可靠性实验来确定零件的可靠度。然后,在“系统中各零件失效相互独立”的假设条件下,根据系统的逻辑结构(串联、并联、表决等)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然而,由于在零件可靠度计算或可靠度试验过程中没有或不能区分载荷分散性与强度分散性的不同作用,虽然能得到零件可靠度这个数量指标,却混合了载荷分散性与强度分散性的独特贡献,掩盖了载荷分散性对系统失效相关性的特殊作用,丢失了有关系统失效的信息。因而,无法从零件可靠度直接构建一般系统(即除独立失效系统之外的其它系统,以下称相关失效系统)的可靠度模型。 众所周知,最具代表性传统的系统可靠度计算方法是,对于由零件A、 B、和 C构成的串联系统,其可靠度R s为零件可靠度R i的乘积: R s=R A R B R C 事实上,隐含了各零件独立失效假设。若组成串联系统的n个零件的可靠度分别为R1,R2,……,R n,则系统可靠度为 R s=?R i 若各零件的可靠相等,即R i=R,(i=1,2,……,n),则有 Rs=R n 显然,这样的公式只有当各零件的失效是相互独立时才成立。 早在1962年,就有研究者指出,由n个零件构成的串联系统的可靠度R n的值在其零件可靠度R(假设各零件的可靠度相等)与各零件可靠度的乘积R n之间。系统可靠度取其上限R 的条件是零件强度的标准差趋于0;而系统可靠度取其下限R n的条件是载荷的标准差趋于0。 关于系统失效概率P(n)与零件失效概率P i(n)之间的关系还有如下阐述。对于串联系统 maxP i(n)

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和保障性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 3.1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GJB451-90)。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

3.1.1.1 定性要求 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 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通常可以用故障率的倒数表示。 可靠度R(t)是可靠性的概率表示。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产品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

如何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何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据身份盗窃资源中心称,已知去年发生的数据泄露事故数量为656宗,总共泄露了3570万条记录。数量为656宗,总共泄露了3570万条记录。涉及的行业包括商业、金融、医疗设施、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发生数据泄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据ITRC 称,只有2.4%的机构泄露的数据经过了加密或者带有严密的保护措施,只有8.5%的数据带有口令保护。 为什么其他机构不使用口令保护和加密措施呢?有些机构是因为骄傲自大,有些机构则是因为它们误以为它们的数据保密措施已经足够了。还有一些机构担心对数据进行加密可能需要花费太多的钱和时间。 然而,各行各业的机构们因为数据泄露而招致的财务成本和公共关系成本已经越来越高,它们必须制定精确的数据保护政策和标准。这些政策和标准倒不一定复杂,也不一定附带着高昂的成本。 虽然许多数据存储厂商如Sun、EMC、惠普和IBM等正在讨论建立加密密钥管理的标准问题,但是你可以按下列步骤采取正确的措施来保护你的数据。 首先制定一套良好的数据保护政策 身份盗窃911主席兼联合创始人、安全专家Adam Levin表示,一套良好的数据保护政策必须包含下列五个因素: 1、包含与收集、使用和储存敏感信息有关的良好的安全和保密政策。 2、把信息储存在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时对它们进行加密。 3、限制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 4、安全地清除旧的或过期的敏感信息。 5、制定一套突发事件反应计划,以备发生数据泄露事故之需。 除了上诉内容之外,Levin还建议企业组织配置和使用最新的防火墙、反间谍软件和杀毒保护软件;不要使用无线连网技术;将数据截断,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不需要的地方那些敏感信息就无法使用。 他强调,最重要的是确保使用安全加密的技术来获取和储存敏感信息,使用加密协议,将所有的数据加密。

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

1目的 为确保产品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下简称RAMS),建立执行可靠性分析的典型方法,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保证顾客满意,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集团产品的设计、开发、试验、使用全过程RAMS的策划和控制。 3定义 RAMS: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R——Reliability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亦称可靠度。 A——Availability有效性:是指产品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功能的概率。 M——Maintainability可维护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维修性的概率度量亦称维修度。 S——Safety安全性:是指保证产品能够可靠地完成其规定功能,同时保证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FME(C)A:FailureModeandEffect(Criticality)Analysis故障模式和影响(危险)分析。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指可修复产品(部件)的连续发生故障的平均时间。 MTTR平均修复时间:指检修员修理和测试机组,使之恢复到正常服务中的平均故障维修时间。 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的数据的集合。 4职责 4.1销售公司负责获取顾客RAMS要求并传递至相关部门;组织对顾客进行产品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培训;负责产品交付后RAMS数据的收集和反馈。 4.2技术研究院各技术职能部门负责确定RAMS目标,确定对所用元器件、材料、工艺的可靠性要求,进行可靠性分配和预测,负责建立RAMS数据库。 4.3工程技术部负责确定能保证实现设计可靠性的工艺方法。 4.4采购部负责将相关资料和外包(外协)配件的RAMS要求传递给供方,并督促供方实现这些要求。 4.5制造部负责严格按产品图样、工艺文件组织生产。 4.6动能保障部负责制定工装设备、计量测试设备的维修计划并实施,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

可靠性术语

本文介绍常用可靠性维修性术中英文对照,方便大家使用!可靠性 reliability 维修性 maintainability 可用性 availability 可信性 dependability 耐久性 durability 效能 effectiveness 固有能力 capability 修理的产品 repaired item 不修理的产品 non-repaired item 服务 service 规定功能 required function 时刻 instant of time 时间区间 time interval 持续时间 time duration 累积时间 accumulated time 量度 measure 工作 operation 修改(对产品而言) modification (of an item) 维修保障性 maintenance support performance 失效 failure 致命失效 critical failure 非致命失效 non-critical failure 误用失效 misuse failure 误操作失效 mishandling failure 弱质失效 weakness failure 设计失效 design failure 制造失效 manufacture failure 老化失效;耗损失效 ageing failure; wear-out failure 突然失效 sudden failure 渐变失效;漂移失效 gradual failure; drift failure 灾变失效 cataleptic failure 关联失效 relevant failure 非关联失效 non-relevant failure

专网可靠性和安全性

MSTP技术是基于SDH技术发展演变而来的,因而它天生具备了SDH技术的众多优点,如组网,业务保护等方面;另一方面,MSTP又是对传统SDH 技术的革新,由于大量采用了GFP(通用帧映射规程)、虚级联和LCAS(动态链路调整)等新技术,又容纳了IP/以太网和ATM技术。因此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可以直接向客户提供具有高安全性、可靠性和QOS保证的以太网专线。 2、由于采用了虚级联和LCAS技术,使其具备优秀的带宽升级扩容能力; 3、业务接口丰富,有V.35、G.703、10/100M、GE、ATM等多种业务接口; 4、具备综合业务接入能力。 客户业务保护: 对于客户业务的保护,在技术上可以采用传统SDH的各种业务保护技术,实现对业务的50ms倒换保护。另外在组网上,尤其是当MSTP网络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在接入层面,尽量采用环型结构,而非星型组网结构,即尽量将处于接入层面的MSTP设备组成成环网络,以充分利用MSTP的环保护功能。MSTP组建客户专网特点: 1、由于采用MSTP组建客户专网,相对于IP-VPN或者是专线(DDN/帧中继/ATM)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安全性高,由于采用物理传输通道隔离客户业务,因此安全性最高; 业务可靠性高; 2、专网具有QOS保证,尤其是在大客户带宽需求方面,采用MSTP组网可以从物理传输层面和以太网二层层面同时保证客户的专网带宽需求。

3、专网扩容升级非常方便,可以在不中断客户业务的情况下,实现带宽扩容; 4、借助于SDH传输网络可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业务覆盖; 5、由于MSTP提供以太网接口,可以和大客户业务节点的本地以太网实现无缝低成本连接,从而降低了建网成本。 OTN(光传送网,OpticalT ransportNetwork),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 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运营商都将转型成为ICT综合服务提供商。业务的丰富性带来对带宽的更高需求,直接反映为对传送网能力和性能的要求。光传送网(OTN,Optical T ransport Network)技术由于能够满足各种新型业务需求,从幕后渐渐走到台前,成为传送网发展的主要方向。 简介 OTN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OTN是通过G.872、G.709、G.798等一系列ITU-T的建议所规范的新一代“数字传送体系”和“光传送体系”,将解决传统WDM网络无波长/子波长业务调度能力差、组网能力弱、保护能力弱等问题。 OTN跨越了传统的电域(数字传送)和光域(模拟传送),是管理电域和光域的统一标准。 OTN处理的基本对象是波长级业务,它将传送网推进到真正的多波长光网络阶段。由于结合了光域和电域处理的优势,OTN可以提供巨大的传送容量、完全透明的端到端波长/子波长连接以及电信级的保护,是传送宽带大颗粒业务的最

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

1 目的 为确保产品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下简称RAMS),建立执行可靠性分析的典型方法,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保证顾客满意,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集团产品的设计、开发、试验、使用全过程RAMS的策划和控制。 3 定义 RAMS: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R——Reliability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亦称可靠度。 A——Availability有效性:是指产品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功能的概率。 M——Maintainability可维护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维修性的概率度量亦称维修度。 S——Safety安全性:是指保证产品能够可靠地完成其规定功能,同时保证操作和维护人员 的人身安全。 FME(C)A:Failure Mode and Effect(Criticality)Analysis 故障模式和影响(危险)分析。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指可修复产品(部件)的连续发生故障的平均时间。 MTTR平均修复时间:指检修员修理和测试机组,使之恢复到正常服务中的平均故障维修时间。 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的数据的集合。 4 职责 4.1 销售公司负责获取顾客RAMS要求并传递至相关部门;组织对顾客进行产品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培训;负责产品交付后RAMS数据的收集和反馈。 4.2 技术研究院各技术职能部门负责确定RAMS目标,确定对所用元器件、材料、工艺的可靠性要求,进行可靠性分配和预测,负责建立RAMS数据库。 4.3 工程技术部负责确定能保证实现设计可靠性的工艺方法。 4.4 采购部负责将相关资料和外包(外协)配件的RAMS要求传递给供方,并督促供方实现这些要求。 4.5制造部负责严格按产品图样、工艺文件组织生产。 4.6动能保障部负责制定工装设备、计量测试设备的维修计划并实施,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

浅谈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浅谈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16-11-29T14:26:53.593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18期作者:黄锦泉 [导读] 本文分析了供用电技术的必要性,阐述现在电力系统中影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因素。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台山供电局)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和社会大众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电力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供用电技术的必要性,阐述现在电力系统中影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本文供参考。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可靠性;影响因素; 一、提供安全可靠的供用电技术的必要性 供用电的安全性一般是指在供电和用电中设备和人身财产的安全情况。供用电的可靠性指的是供电系统能够持续供电的能力。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力。如果电力不能正常供给,很多工作都会被中止,给生活造成很多麻烦。电力为生活带来了光明,对我们生活有重要作用。对大型生产工厂而言,没有电力供应,生产会被中止,会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供用电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尤为重要了。电力行业处于良性发展,可以保证社会和企业正常运行,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电力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电力技术也在不断改进,电力部门提高了对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视程度。由于影响供电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因素很多,使得电力企业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电力服务的难度加大。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供电线路是故障的高发区,所以必须做好线路的检查维修工作。 2、1供电线路问题多 供电技术的影响因素很多,并且部分因素不受人为掌控。电线是供电设备系统中的主要输送载体。电力企业需要电线将电力传送给用户,那么电线是否完好,线路通畅与否都会影响到电力的传送,影响服务质量。线路是供电系统的一个难点,检查维修的难度都很大。只要电力系统在运行,供电的每一个设备都处于作业状态,其间出现一点小问题,也会影响到该条线路,甚至会整个电力系统崩溃。自然因素也会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如雷雨天、大风暴雨天等造成电路短路,电力中断是很正常的现象。 2、2设备检修维护工作不到位 我们不能控制自然因素对线路的不利影响,也不能阻止线路老化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后期检修维护工作。线路发生故障时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出现后的解决速度和方法是可以控制的。当线路或者供电设备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维修,将供电设备对市民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由于电力供电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繁杂的工程,因为它涉及到多个设备、多条环节和多个区域的问题,人才配备数量和要求很高,需要专业人士才可以进行操作。电力工作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做检修维护工作,有可能在工作人员人为因素影响系统的运行,如在维修时也可能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线路堵塞;在电力出现问题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去排查检修也会影响供电设备的正常运作。 2、3自动化运用程度较低 不少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主动引进先进设备,减少人工操作,生产系统达到自动化水平。目前为止,电气行业中的自动化水平很低。目前的电力状况使自动化功能受到局限。当供电系统出现故障,电力监控和报警系统也不能保证警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质疑了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为电力供电系统留下了安全隐患。 2、4供电系统处于超负荷运作 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很高。电力系统必须保证每时每刻都要运作,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加快了供电设备的老化速度,所以电力系统的供电设施不能非长期可靠安全的为市民提供电力服务。长期处于负荷状态的电力系统肯定会出现故障,严重的会产生电力事故,既影响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又危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提高供用电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简析了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要点。 3、1加强检修维护工作 由于电力系统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意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影响电力供应。所以,电力工作人员必须做好日常检修工作,加大系统的排查力度。发现系统的潜在隐患应该及时反映处理。检修中发现的老化设备或者问题线路应该及时更换,避免造成更大的麻烦。此外,工作人员应该第一时间维修故障部位,降低供电中断带来的经济损失。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电力行业中,检修队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团队。检修人员必须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专业的电力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需要定期对检修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定期测试,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保证工作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让工作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团队的职业素养,同时每个工作人员保持较高的安全警惕,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在工作中,需要端正好心态,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相关技术准则处理问题。 3、3逐渐提高自动化水平 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有重要作用。让电力系统顺利运行和稳定发展,需要加大对系统的投入,增加自动化设备。及时更换陈旧及低效率的设施,在革新监控和警报系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电力技术,使得系统的监控和警报更加准确及时,保证将故障的扼杀在摇篮内。其次,电力企业需要重视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和改进,运用网络技术充分监控区域内电力设施,使出现故障的部位不会扩展延伸,该区域的电源自动被切断或者隔离,系统自动诊断故障问题,提高供电的安全性。 3、4确定合理的供电范围 供电设备超负荷运转,增加电力损耗的同时也提高的电力应用的风险性,电力隐含了潜在隐患。供电设备的运转时间不能缩短,但可

安全性可靠性性能评价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3.3 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评价 3.3.1主要知识点 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和保密、计算机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系统性能评价方面的知识,掌握数据加密的有关算法、系统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模型以及相关的计算方示。 3.3.1.1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1)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数据加密是对明文(未经加密的数据)按照某种加密算法(数据的变换算法)进行处理,而形成难以理解的密文(经加密后的数据)。即使是密文被截获,截获方也无法或难以解码,从而阴谋诡计止泄露信息。数据加密和数据解密是一对可逆的过程。数据加密技术的关键在于密角的管理和加密/解密算法。加密和解密算法的设计通常需要满足3个条件:可逆性、密钥安全和数据安全。 (2)密钥体制 按照加密密钥K1和解密密钥K2的异同,有两种密钥体制。 ①秘密密钥加密体制(K1=K2) 加密和解密采用相同的密钥,因而又称为密码体制。因为其加密速度快,通常用来加密大批量的数据。典型的方法有日本的快速数据加密标准(FEAL)、瑞士的国际数据加密算法(IDEA)和美国的数据加密标准(DES)。 ②公开密钥加密体制(K1≠K2) 又称不对称密码体制,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其中一个密钥是公开的,另一个密钥是保密的。由于加密速度较慢,所以往往用在少量数据的通信中,典型的公开密钥加密方法有RSA和ESIGN。 一般DES算法的密钥长度为56位,RSA算法的密钥长度为512位。 (3)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保护是在数据中加入一定的冗余信息,从而能发现对数据的修改、增加或删除。数字签名利用密码技术进行,其安全性取决于密码体制的安全程度。现在已经出现很多使用RSA和ESIGN算法实现的数字签名系统。数字签名的目的是保证在真实的发送方与真实的接收方之间传送真实的信息。 (4)密钥管理 数据加密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密钥的安全性。密钥的管理包括密钥体制的选择、密钥的分发、现场密钥保护以及密钥的销毁。 (5)磁介质上的数据加密

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辩证关系及一些可靠性重要概念和问题

安全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结课论文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王坤云 专业: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学号:100510128 课时:一至八周周日一二节

可靠性与安全性辩证关系及一些可靠性重要概念 摘要:可靠性是规定任务过程中不发生不能完成规定功能故障的概率,而维修性是故障以后通过维修而恢复规定功能的概率,安全性是不发生机毁人亡事故的概率,这3个指标内涵的主体没有重叠。而可用性则是在具有一定保障资源的前提下可靠性与维修性两者的综合指标,保障性实质上是突出强调完备保障资源的可用性指标。因此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乃是互相独立的3个基本指标。由于可靠性、维修性都是产品使用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将可靠性与维修性综合而成可用性,可获得适用于可修系统的广义指标。有时为了强调某方面的要求,提出新名称的指标。例如为突出强调保障资源完备性而提出保障性指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改变新指标与原指标之间原有的从属关系,因而将新指标就此从原指标中分立出去视做独立指标是错误的。 关键词:可靠性、维修性、可用性、安全性、辩证关系 我很高兴能在能在我大三之际接触到这样一门让我打心底感到有作用的公选课,安全技术是一门大学问,上网搜索了一下不少高校都有安全技术这门学科。可以说安全技术是伴随着事故和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度越来越大而产生的,没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重视就不会产生这门科学技术。经过这门课的教育,我了解到安全技术可以应用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微不足道的细节,大到一个重要工程项目,比如说我们所了解的民用核工程项目、大型民用客机项目、重大水利水电项目等。作为可靠性工程科班学生我很幸运有机会去学习一些产

H3C CAS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技术白皮书

H3C CAS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技术白皮书

目录 1技术应用背景 (1) 2 H3C实现的技术特色 (2) 2.1 H3C CAS云计算管理平台简介 (2) 2.2相关技术基础简介 (3) 2.2.1共享存储 (3) 2.2.2动态迁移 (4) 2.3 H3C CAS高可靠性(HA)技术 (5) 2.3.1相关术语 (5) 2.3.2物理服务器主机HA工作原理 (5) 2.3.3虚拟机HA工作原理 (6) 2.3.4技术特色总结 (7) 2.4 H3C CAS高可用性技术 (8) 2.4.1动态资源调整 (8) 2.4.2虚拟机资源限额 (10) 2.5应用限制 (11) 3典型组网案例 (12) 3.1组网拓扑 (12) 3.2注意事项 (13) 3.2.1对服务器硬件的要求 (13) 3.2.2整合比(单台服务器上虚拟机数量)的决定因素 (13) 4参考文献 (14) i

1 技术应用背景 随着虚拟化和云计算浪潮在全球IT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和运营商纷纷将自身的IT 架构切换到虚拟化环境中。虚拟化技术对数据中心内未被充分利用的服务器进行整合,极大地降低了客户的一次性投入成本,精简了数据中心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同时,减少了供电、制冷、场地和运维人员方面的运营成本。 但是,虚拟化也为IT应用带来了单点故障问题,在未实施虚拟化技术之前,IT管理员往往遵循“根据最坏情况下的工作负载来确定所有服务器的配置”这一策略,即一台高性能物理服务器仅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物理服务器出现了断电或操作系统崩溃等异常状况,最多只会影响到一个应用的运行,而在虚拟化环境下,每台物理服务器往往运行多个虚拟的应用服务器,因此,虚拟化技术的实施将使IT环境面临的灾难破坏性更严重,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业务入口或接入点(如企业的生产服务器和金融行业的数据库服务器等),即使出现秒级的业务中断,也将遭受灾难性的后果。在这种应用背景下,如何保证虚拟化环境下业务应用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VM VM VM 图1物理服务器故障造成虚拟化业务全部中断 传统的集群解决方案(如微软的Cluster Service和Veritas Cluster Server)致力于在发生服务器主机故障或虚拟机故障时,在最短的应用程序停机时间内实现即时恢复,要达到这个目标,IT基础架构必须进行如下设置: ?每台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都必须有一个镜像虚拟机(可能在其它服务器主机上)。 ?使用集群软件将服务器(或虚拟机及其主机)设置为互相镜像,一般情况下,由主虚拟机向镜像发送心跳信号,一旦发生故障,镜像将立即接管。 下图显示使用传统集群方法的典型的虚拟机设置: 1

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区别和计算公式

2.1 概述 2.1.1 安全性和可靠性概念 [10] 安全性是指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系 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其中事故指的是使一项正常进行的活动中断,并造成人员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或损害环境的意外事件。 可靠性是指无故障工作的能力,也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 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系统或系统中的一部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称为故障或失效。系统的可靠性越高,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完成规定功能的可能性越大。当系统很容易发生故障时,则系统很不可靠。 2.1.2 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联系与区别 [10] 在许多情况下,系统不可靠会导致系统不安全。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不仅影响系统 功能的实现,而且有时会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例如,飞机的发动机发生故障时,不仅影响飞机正常飞行,而且可能使飞机失去动力而坠落,造成机毁人亡的后果。故障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联结点,在防止故障发生这一点上,可靠性和安全性是一致的。因此,采取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既可以保证实现系统的功能,又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但是,可靠性还不完全等同于安全性。它们的着眼点不同:可靠性着眼于维持系统 功能的发挥,实现系统目标;安全性着眼于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靠性研究故障发生以前直到故障发生为止的系统状态;安全性则侧重于故障发生后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由于系统可靠性与系统安全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在系统安全性研究中广泛 利用、借鉴了可靠性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系统安全性分析就是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为基础的。 2.1.3 系统安全性评估 系统安全性评估是一种从系统研制初期的论证阶段开始进行,并贯穿工程研制、生 产阶段的系统性检查、研究和分析危险的技术方法。它用于检查系统或设备在每种使用模式中的工作状态,确定潜在的危险,预计这些危险对人员伤害或对设备损坏的可能性,并确定消除或减少危险的方法,以便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消除或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降低事故有害影响的程度 [11] 。 系统安全性评估主要是分析危险、识别危险,以便在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中能够消 除、控制或减少这些危险。它还可以提供用其它方法所不能获得的有关系统或设备的设计、使用和维修规程的信息,确定系统设计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纠正这些不安全状态的7方法。如果危险消除不了,系统安全性评估可以指出控制危险的最佳方法和减轻未能控制的危险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的方法。此外,系统安全性评估还可以用来验证设计是否符合规范、标准或其他文件规定的要求,验证系统是否重复以前的系统中存在的缺陷,确定与危险有关的系统接口。 从广义上说,系统安全性评估解决下列问题: 1、什么功能出现错误? 2、它潜在的危害是什么?

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指南

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指南 (仅供内部使用) 文档作者: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开发/测试经理: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产品经理: 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管理办: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名称 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指南 1 范围 1 .1主题内容 [此处加入主题内容] 1 .2适用范围 [此处加入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GBxxxx 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 GB/Txxx 软件工程术语 GB/Txxxxxx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xxxxx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GB/T xxxxx 信息处理——程序构造及其表示的约定 GJBxxxx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 GJBxxxxx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 GBxxxx 电能质量标准大纲 GBxxxxx 电能质量标准术语 3 定义 [此处加入定义] 3 .1失效容限 [此处加入失效容限] 3 .2扇入 [此处加入扇入] 3 .3扇出 [此处加入扇出] 3 .4安全关键信息 [此处加入安全关键信息] 3 .5安全关键功能 [此处加入安全关键功能]

3 .6软件安全性 [此处加入软件安全性] 4 设计准则和要求 4 .1对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有关要求 4 .1.1 硬件软件功能的分配原则 [此处加入硬件软件功能的分配原则] 4 .1.2 硬件软件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原则[此处加入硬件软件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原则] 4 .1.3 容错设计 [此处加入容错设计] 4 .1.4 安全关键功能的人工确认 [此处加入安全关键功能的人工确认] 4 .1. 5 设计安全性内核 [此处加入设计安全性内核] 4 .1.6 记录系统故障 [此处加入记录系统故障] 4 .1.7 禁止回避检测出的不安全状态[此处加入禁止回避检测出的不安全状态] 4 .1.8 安全性关键软件的标识原则 [此处加入安全性关键软件的标识原则] 4 .1.9 分离安全关键功能 [此处加入分离安全关键功能] 4 .2对硬件设计的有关要求 [此处加入对硬件设计的有关要求] 4 .3软件需求分析 4 .3.1 一般要求 [此处加入一般要求] 4 .3.2 功能需求 [此处加入功能需求] 4.3.2.1输入 [此处加入输入] 4.3.2.2处理 [此处加入处理] 4.3.2.3输出 [此处加入输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