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拳--桩功秘要

意拳--桩功秘要

意拳--桩功秘要
意拳--桩功秘要

第一个阶段,精满血旺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养生初期,摆一个站式,不在于架势高低,手的远近,只要合乎站桩的基本要求,就是那几个“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等)。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去掉浑身的“僵”,让身体安静下来。基本达标的表现就是四肢能发热,身体能发热。即使在冬天练一会儿后也要热得把手套脱下来。这不是空想,凡是“站住”了的人,都能达到。这样才说明,站桩能够让气血旺盛起来,内脏、肌肉得到充足的营养。这是将来肌肉运动的“本钱”。站桩能够训练出“排打”功的功效,秘密就在这里。练就精满血旺,就是本身具备了“洗药”,有些功法练后需要用专门的药水洗身。站桩不需要,而是自身具备“洗药”,天天泡在“洗药”中,不洗自洗。到了精满气足,就自然会感觉到它的运动,意之所想,气血则为之动,这本是即平常的事,为什么原来就感觉不到呢?只是原来气虚血弱,它动起来的“动静”太小,加上肌肉感官没有活力,就不能敏锐地感觉到它们的运动。到能够感觉到它们自然的运动时,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也会随着意识的变化而动。肌肉得到滋润,活力增强,自然做功能力就强,又随时都有“洗药”滋润,越练越来劲。这时要作“整体”想,让全身得到滋润。什么地方不能放松或是有毛病,相关的地方就不会热起来。这时要静静的,象母鸡孵蛋一样有耐心。就是要静,要“一下就进去了”,要“你就这么给我呆着”。然后身体自然会有充实的感觉,这是气血旺盛的表现,身体好象充足了气,“联通”了。这时就想动,觉得胳臂、腿有劲,想伸一伸,冲一拳,踢一腿,腰也想鼓一鼓,但是还是不要随便动,还要再“闷一闷”,“闷”得熟透了。要是观察那些“熟透”了的,站进去了的练功者,会发现有的会鼻翼煽动、耳根微动、汗毛立起等等,这些都是内脏器官发达的外在表现。查一下中医的书,耳、鼻、毛等都对应着相关的“五脏”。什么是内功?这就是内功。到这步功夫,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懂得多少道理,只需要喜欢这玩艺,只需要静得下来,任何一本站桩功的书籍的头几页所介绍的方法就足够了。需要三、五月或是一年不等的时间。

然后可以动,要慢慢地动,是感觉气血运行的动,是连通的动,气血如海溢般涌动,象水中鱼,象在空气中游泳,别想打人,因为脑子里原来打人的动只是出一拳、踢一腿,而不是如海溢的整体动。象大蟒蛇一样,盘在那里头不动,但是身体却在漫漫的滑动。用意动,什么意,就是海溢的意、空气流动的意、蟒蛇蠕动的意。就是不要用“攥拳头”的那种意。要松和均整,不要用局部的力,不是胳臂被人挡了一下的那种用力,而是全身被空气包围,被水包围的那种无孔不入的阻力。这还是在站桩,身体还是在被“洗药”洗。但是“意”动了。这时不管摆出什么姿势,动法都一样,无非是左右拧转、上下起伏、前后晃动,再加上步子的前后、左右。可以是三体式、矛盾式、傻瓜式,习惯什么式就用什么式。因为是空气在动、水在动,与自己的胳臂摆在哪里关系并不是很大。一段时间后,再有人推在自己的身上,就有推在弹簧上的感觉,就是越往里推越费劲的感觉。但是还不能弹。就此练下去,医药费就可以大大减少了。对于许多许多的人,已经是可以非常满足了。

然后许多功法里的一些小玩意,都可以练着玩,比如,峨嵋十二桩里的震动、颤动法,什么蛹子劲等等,还有内劲一指禅里的扳指功,形意拳里的丹田功,还有瑜伽的一些动作等等都可以拿来练练,保证比他们门里的人练得都愉快。要是再学两天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弄不好晨练的老头老太太会拉你去当教练。如果是玩,到这里就算有得玩了。无所谓动、静,想动就慢慢地动,不想动了,就静静地呆着。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就这样玩,坏不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朋友,就可以互相接触着动。两个人“吻”在一起练慢慢地动,互相感觉对方的气血、肌肉的运动,就像两股水流的交汇、旋转、渗透、嬉戏、应和。

如果还想动一动,就练几个操拳,开始要“吻”拳,因为挥起拳头,很容易胳臂与身体脱节,要用“吻”的方法,把身体的那种“海溢”吻到拳头上,再通过拳头吻到被打击的目标上,所以开始打沙袋,不是挥胳臂打,而是通过用拳头吻沙袋,把身体的与沙袋连通起来,用身体去吻沙袋。还是原来“动”的那些东西,打沙袋也是试力。开始时水慢慢地“流”过去,吻好了就可以一盆水“泼”过去,水泼过去,盆要留在手里。或者身体就是这个水盆,水从身体泼出去,可以往上泼、往下泼、往左右泼,甚至可以转着圈泼(身体并未转圈),还可以送出去后泼、撞出去泼、打翻了盆泼。

之后如果能两个人在一起吻,趣味就又多了一些,看能不能互相“泼水”,你泼我收,相互泼收,收要注意,不仅仅是收水,要把对方的“盆”也收了,收不了盆,还会有水再泼过来,要是对方能收,这盆水就泼不出去了,就还是交融,还是站桩,还是“洗药”在滋润。

如果觉得不过瘾,可以摆一摆大步桩,这时腿脚轻松,原来摆不到位的现在就可以一下摆到位了,摆不到位也没有关系,能摆到哪里就到哪里,原则是在摆到的位置仍然能做水中鱼,能做空气中游泳,能体会肌肉、气血在意的支配下自然运动,还要能“泼水”。比如,在高桩时能做“践步”,在大步桩下也要能做“践步”。这也只是玩,工作疲劳之余的游戏,是有无穷乐趣的游戏。对于工作繁忙的人,这已经足够了。

所说的只我是做为业余、健身的玩法。(来自网友2004-10-24)

形正而气顺,气顺而自然贯通。站桩除了常规要求外(肩撑肘横,上下抻拔等),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形正——两腿是否相合,上下是否断劲,

一.芗老拳论中说的十分清楚,要求上虚下实,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如雾豹,意若灵犀,气若腾蛟,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暗缩,周身鼓

.............

舞,四外牵挂,足趾抓地。双膝撑拔,力向上提,足根微起

..........................,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摇横摆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胀,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垂线自乘,其抽拔之力,要于天地互争,肩撑肘横裹卷回环…两臂开合,拧裹直前,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 尤感筋肉激荡

二.常志朗指出:浑圆桩的腿部要求: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两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次亦为桩功中的提顿。身体整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三.和振威大成拳学中提出:前膝略向前顶,后膝略向里合。前胯下溜,后胯上提(吸胯

溜臀),只是解决了双膝撑拔问题,

.........。

.......但缺乏足根微起,力向上提,周身鼓舞,四外牵挂四.高臣在桩法要义中则提出:下肢的要点是膝前顶,胯后坐,形成斜面争力。大腿内裹上提把双膝再纵起来,使下肢形成一麻花劲的用力。然后把小腹掖在胯根里,这样上下才能感觉到一种牵引的矛盾争力。只是筋骨训练,控制不好力度易形成僵紧,对其他功法练习不利, 功夫很难进入化境。

其实很简单,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际,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

门,亦为最初之法则。

亦可在上述身法基础上,以舒适得力原则体会提契天地,进一步在提契天地的意感中息息归根,气贯四梢(如果在运动中则配合运用身体左或右向上螺旋,然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向下螺旋),与宇宙相呼应。日久功深,如临大敌,力度自然加大,同时配合,浑圆扩大,舒展大气,雄伟宏阔的气势,自然身如铅灌而不失灵活,浑厚沉实而入虚灵之境。

其实上述只是对芗老拳论的部分解释,都不如大成拳论中的描述舒适得力

<内功四经>--内功经

按肩以练步(膝前顶),逼臀以坚膝(前胯下溜,后胯上提--吸胯溜臀,足趾抓地。双膝撑拔

.........)

圆裆以壮胯(力向上提,周身鼓舞,四外牵挂

.........).

中国传统内功心法

息息归根,气贯四梢----

(意拳中螺旋假设--如果在运动中则配合运用身体左或右螺旋向上,然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向下螺旋,螺旋假设配合鸡腿摇旋试力,在推手和实作中威力倍增)

气贯四梢---周身鼓舞,四处牵挂

息息归根---六心归一

……………………………………………………

“以上是训练中的意感和心法,日久功深则自然而然地与身法、气力融合在一起,就不需要意感诱导了,只有一个“如临大敌”意感,自然形意力气神法六者高度统一.无意才是真义。”

……………………………………………………

第一是利用比辩劲或摸劲更小的微动去站桩或者利用松紧运动去调整站桩中产生的僵紧部位---进入“四如”之境(“周身鼓舞”,“四处牵挂”)缓慢进行“气贯四梢,息息归根”试力.就是进行辩劲训练。也可以进行“摸劲训练”,进一步体会“松紧运动”,“松松紧紧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随着摸劲的深入自然可以体会: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似弓满,打手似放箭,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下是否能蹬上劲,是否能够通过腰传导到手指上面,站桩微动的时候,全身是否能够动起来,是一个整体的动,而不是肢体的动。全身上下是否能够统一的行动。要做到:“一动无不动”千万不能用力,站桩摸劲的时候也是很放松的。可以假借你抱棵树,树底下是削尖了的。因为树削尖了就不可能稳稳的在那耸立,所以你就要用身体去抱住他,他往前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回拽他。他往后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前顶他,它往左你就得往右,它往右你就得往左,这就是矛盾。还有是否能体会到大气的压力,上下左右前后的压力。你可以轻轻的移动身体,看看左边有没有“东西”,右边有没有“东西”。总之要体会六面是否都有压力。慢慢体会,不能着急。最初体会不到,不要死去体会。体会不到就不要去执着。我只能简单的叙述,还有很多桩中要义,就不在这里叙述。应有老师的亲自执导才可以。

这只是简单的说说,我也无法说全。

摸劲的阶段是先达到放松,然后在以技击桩站立的时候用抻筋活动[整体连通-松紧变化]去体会全身以及脚下是否能蹬上劲,是否能够通过腰传导到手指上面,站桩微动的时候,全身是否能够动起来,是一个整体的动,而不是肢体的动。全身上下是否能够统一的行动。要做到:“一动无不动”,要“周身鼓舞,四处牵挂”,千万不能用肌肉的力量,用的是维持间架的肌腱力量,神松意紧是肌腱紧,而不是肌肉紧,肌腱紧的感觉是弛胀浑厚,没有酸痛感,训练多长时间也不累,训练完了只有胀的感觉,很舒服。肌肉紧则是劳累酸痛僵紧。站桩摸劲的时候也是很放松的。可以假借你抱棵树,树底下是削尖了的。因为树削尖了就不可能稳稳的在那耸立,所以你就要用身体去抱住他,他往前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回拽他。他往后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前顶他,它往左你就得往右,它往右你就得往左,这就是矛盾。还有是否能体会到大气的压力,上下左右前后的压力。你可以轻轻的移动身体,看看左边有没有“东西”,右边有没有“东西”。总之要体会六面是否都有压力。慢慢体会,不能着急。最初体会不到,不要死去体会。体会不到就不要去执着。

下面我用芗老的几句话来描述抻筋活动松紧变化时的感觉

漂飘荡荡随它去,精力充沛神不疲,遍体松净力如泥,指端似透电,指腕如蹙泥,变化形无形,周旋意无意,随曲忽就伸,虚实自转移,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这个步骤,不然即使练了,碰击的意识也不是真实的。这个阶段待可以做到整劲发出才可以练习。这个阶段主要是意识的训练,是假借意识的训练,虽然是假借,但是一定要做到真实,才是这个阶段要达到的。一:可以假借有个球向你撞过来,速度由自己来决定,开使应该先慢,再逐渐加快。当皮球接触到你的手臂那一瞬间时,你利用整劲发力,通过球对你的作用力,再加上你对球的作用力,把球碰击出去。因为力是相对的,所以没有外力,你的发力也是空的,所以在有外力的情况下,你自身的力才有施展的余地。还要利用吞吐劲,球碰到你的时候,你应该先吞后吐。球方能击出。就象你把皮球按到水中,突然手一抬起来,水和皮球都有作用力,最后皮球被水弹了出去。二:可以假借敌人,就是有敌人向你冲来,同理,把人碰击出去,记住是碰击而不是用力把人推出去。推出去的人和碰击出去的不一样。假借敌人可不一样,因为敌人是会动的,所以要做到真实。这种站桩叫:半站,半试,半发。要有满弓寻惊鸟的状态,时刻准备着,但是身体还不能紧,紧是由于畏敌造成的,关键是心放松。这样人才能出去,要不做到这点,人也是出不去的,意识也是不会真实的。只有真正在练拳中体会到,才能了解其中的原由。

芗老所指“三拳”是身体各部位的要领,践,是指践踏对方之力,也就是芗老所说的坐胯分膝方有刀叉分刺之能,腰胯如轮,膝纵足提,全身力如抽丝,方能践踏对方。裹,就是指浑身六面撑裹之力。钻,是指小臂一点两面的打法,也就是技击时点线面的应用。一点是指小臂与对手的接触点,两面是指小臂的内外两面。技击时小臂不管是内或外面与对手接触时,小臂往外旋拧上钻,这样触点上会产生一个向前向上的螺旋劲,并加上变面、坐胯、抽身长臂,这样既化开了对方的格挡,又能击中对方

点重身松的锻炼要贯穿于大成拳练习中的每个环节,其中扶按试力可有效地求出点重身

松。此试力说俗了就是用手把身子耍起来,(某些方法中用身体带动手,另当别论)。脚下按技击桩地丁八步站立,身体含蓄,双臂前伸,手掌下按,肘部可略有弯曲,五指腕部梢节要挺上劲,但身体要放松,意念可与一强壮对手双臂相搭,我之双臂控制住对方,下按之时意感对方竭力双臂上托以抵抗,而我之小臂力量沉实大于对方数倍,毫不理会对方之挣扎而下按,身体一定要放松,只体会肘部以下地变化,每一寸都应在小臂上作出拧裹螺旋,身体随小臂下按而慢慢向上升起,我双臂上扬时意感对方身体倚靠之力按我之双臂,我身体随之极慢向下坐靠,同时对方被我之上扬之双臂带得失去重心,如此反复体会,要多在缓慢上下工夫,切记,在试力过程中手臂的荡动不大,而是身体被手带起。另外试力要在动作做顺了再适时加入意念假借。做动作时每一微动都应全神贯注,此外,平时也练练摸劲。双手一搭就好象下面按着东西,把身体悠起来似的,或只靠小臂的扶按把身体带过去。总之手上之撕扯挣裹,刀挫钩叉劲越大越好,身上越松越好,有些人把这叫“倒重”,把以往身上发不出去的力想办法到四肢梢节上,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 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能够做工养家。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 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大概在“文革”初期,其不知为何,心灰意冷,流落东北,在黑龙江省尚志某乡村一好心的老支书帮助下落户,从此以务农为业。其晚年以种地、授徒、访友为乐。我师杨辉,是师爷晚年打服的弟子。大约1999年9月底老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水米不沾,三日后竟不药而愈,此后一个月,老人分别向弟子交代后事,在为众弟子讲解武学疑难后,独自远行,不知所踪,三年后,逝于山西某古刹,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杨师自小习武,八岁筑基,十三岁正式拜师,对百家拳法都有涉猎,尤精北派实战形意拳法,一次在齐齐哈尔和平厂小花园练形意拳(这个小花园是尚氏形意拳传人李文彬前辈授拳的地方)有一位老爷子驻足观看,惊讶道:“现在很少有这么练拳的啦!”杨师停下与老人攀谈,开始时谈得投机,可谈得多啦,杨师对老人一些见解不甚赞同,于是老少二人试起手来,老人轻描淡写,便将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的杨师打得一溜跟头,最后老人说,大道平常,你同意,则咱们有缘,你可以到尚志某地找我,不同意,则缘尽于此……杨师在极度沮丧中度过了三天,然后下定决心,到尚志求师,一学就是三年。杨师初入师爷的门下,心情很忐忑(因为初遇师爷的那一次,偷袭过师爷,怕师爷怪罪,不教他真东西),当时师爷教他第一个桩是四平马步的下气桩,而他的师兄们都在站三体式,于是他向师爷提出质疑,要求站三体式,师爷毫不犹豫地同意啦,但杨师站三体式的时候,师爷走到他身后,不知怎么地按了按他的肩,力量并不大,很轻,但杨师却一屁股坐倒在地.起来再站,再按,还是一屁股坐倒,如是三番,杨师老老实实地开始站起了马步下气桩,师爷也详细讲解要领,悉心传授,大约七八个月后,再站三才桩,任师爷怎么按也不再坐倒,从此功夫进步神速。 我与杨师结缘是由我弟弟介绍的,杨师与我弟弟开始是因为交换武术资料而结识,后来听说我学习卢氏结构武学,是卢氏武学再传弟子,便开始了交流。当时我弟弟问我练拳的体会,我说,要么是按科学的方法练拳,要么是按传统的秘要练拳,因为当时杨师的观点是“古

怎样练好太极拳站桩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站桩? 原创:一丰居士(中国式健身功法) 太极桩(或叫做混元桩)是太极拳、形意拳、意拳、八极拳等内家武术的基本功(各家拳法可能会改个名或者姿势上略作变化,但本质不变),也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无极桩练习的要领主要有: 1、双脚平行站立,间距一脚的距离,差多与肩同宽。 2、双手左右平伸,与身体成十字,周身放松。 3、头顶向上顶的劲,如同头发悬挂在房梁的感觉,下巴与地面垂直,这叫“虚领顶劲儿”。 4、双眼平视前方,不要用什么意念,不要用气功的方法增加什么想象。 5、双手缓缓合抱向前,如同抱着大树,形成圆型,手掌自然分开,相距10公分,拇指向上指,稍微用力上提。 6、臀部下坐,这叫坐胯。像坐着的姿势,裆部要撑圆,膝盖外展的感觉(不是真的外展),要放松后背,腿部略微弯曲,很自然的坐着的感觉,像坐在一个高凳子上一样。同时头部有向上顶的劲,这样身体才平衡,双脚行下踩的劲。 7、不断微微调整身体,做到完全放松,特别是双臂和双肩。双臂腋窝下如同夹着球,保持镂空,双肘外展但不要抬的太高,肩部自然下沉放松,这叫“沉肩坠肘”。 8、保持这个姿势,不断微微调整身体,使全身各部位都放松,特别是各关节部位,不

要吃劲儿。 9、呼吸上,顺腹式呼吸(吸气鼓起下腹部,呼气放松下腹部),做到缓慢深长,不要憋气。自然放松,开始可能下腹部无法鼓起,没关系,坚持这样做,过一段年时间就能渐渐鼓起来了,随着练功时间的加长,整个下腹部,直到大腿根都可以在吸气的时候鼓起来,并能感到丹田温热,内气充盈,并可以做到气沉丹田。这需要不断的坚持。 10、意念上,不要有任何意念,不要胡思乱想什么导引、引气、闭眼瞎想,都会出问题!!切记。我们不是练气功,我们的练功是科学的,是人体自然的体能激发,不需要什么想象。只要保持自己别胡思乱想、心烦意乱就行。身体本能的气血就会自动灌入丹田并沿经络游走周身,这叫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窍门:全心体会呼吸过程,不想别的事情。(类似人在愣神的状态)。我说边看电视边站桩,有人不信,其实,看着电视里无聊的节目,最容易让人放松,这种似看非看的状态,反而是很好的入定方式,等你真的能不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入定,那时候就好办了。至少一开始,越是安静的地方,越让你胡思乱想! 11、调整方式,为了尽量让自己放松,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做一些心理暗示,就是想象:头顶一个气球、下巴下含一个气球、双手抱着大气球、双腿夹着大气球、坐着一个大气球、腋下夹着气球等,有周身浑圆、外撑、内抱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一下子能找到,要慢慢体会。无极桩就是要有周身的“整”劲儿,浑圆劲儿才行。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其实都是这个装的姿态的变化,有关内容可以看《太极拳谱》。 总之,每个人的姿势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总体的架子上,微调自己的身体,找到让自己能完全放松的姿势,但不能破坏这个架子,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1周左右能周到合适的站位。 每次站桩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越长越好,但如果累了就停下。通常感到累了,往往是没有放松,可以微微调整自己的姿势,找到让自己不累的状态。 通常,站桩应该是越站越轻松,不会感到那里很吃力、发酸,很累的。慢慢地,你可以感到周身气血通畅,自然流动。双脚双手温热(不是火烧的那种热,那是出偏差了)沉重,仿佛可以一掌击碎玻璃一样的力道,周身内部温热舒畅,仿佛有热气遍布全身,感到自己像气球一样充满张力,一句话,很舒服、很有活力,即使不站桩,也能随时感受到周身充满力量的感觉,走路也双腿轻松很多。等等还有许多好处,这里不啰嗦了,自己体会吧。

形意拳的基本桩功

一、三體式 形意拳的基本樁功 二、三層功夫明勁、暗勁、化勁(易骨、易筋、洗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化神還虛 三、三節梢節、中節、根節 四、三心手心、足心、頭頂心 五、三害努氣、拙力、挺胸拔腹 六、三頂頭要前頂、手要前頂、舌要前頂 七、三扣兩肩要扣、兩肘要扣、手指足趾要扣 八、三圓脊背要圓、前胸要圓、虎口要圓 九、三毒心要毒、手要毒、眼要毒 十、三抱丹田要抱氣、智勇要抱身、兩肘要抱肋 十一、三垂氣要下垂、肩要下垂、肘要下垂 十二、三曲兩臂宜曲、兩腿宜曲、兩腕宜曲 十三、三挺項挺、腰挺、膝挺 李複禎,人稱常有師傅,是山西(形)心意拳一代宗師,創造了山西心意拳的輝煌歷史。常有師傅的技擊之術精湛,當與他的訓練方法有很大關係。他勤奮練功,並獨創了別具特色的心意拳練功法。其實戰訣:手眼身法步,輕靈巧妙猛,快打狠攻,亂而取之。 一、頭。支配全身運動,首練頭部功夫。頭領起,下頦內收,脖後大椎穴拔起,如公雞打鬥時昂頭,如獵豹、老虎搜尋獵物時頭領起,體現出一股精氣神。頭腦要保持冷靜,有頭頂破天之英雄氣概。頭部不可妄動。 練法:1.閉眼,頭自左向右旋轉16次,自右向左旋轉16次。2.前點頭、後仰頭各16次,上升下縮如千斤頂。3.兩手掌搓太陽穴(陽氣之所)。拳經雲:頭打起意占中央,手足齊到人難防。 二、肩。須鬆開沈下,不然,肺乍起,氣上浮,根底飄。切不可擡肩,聳肩。兩肩琵琶骨須練得靈活自如,才能沈肩發勁,使肩筋上伸下沈,活動自如,達到極限,自然可運用自如,技擊時得心應手,方可合道。 練法:1.甩膀子。前後一字步站立,兩膝微扣,兩胯松圓,左手護心,右臂貼耳前後劃圓甩膀,如車輪狀,自由落體不可用力。如開天闢地。前甩16次,後甩16次,左式同右。2.肩上下活動,伸展腋下筋(輕鬆)。3.兩手交叉抱肩,極力縮肩,計數30下。4.擴胸。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掌(或拳)直臂下垂由體前向兩側、向後擴胸,兩手背在體後(或拳背)相觸,練至肩部發熱爲止,應快速有力。肩打有靠、擠、撞、頂、打等。拳經雲:“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隻在暗處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三、肘。寧挨十拳,不挨一肘。實戰中,肘始終要墜,自然而然,非用力墜。要鍛煉肘關節的靈活性,使筋腱自由舒展,增強韌性、彈性,應兩肘不離肋。近使肘,遠用手,以神速爲貴, 練法:1.直頂肘。肘尖用力向側頂撞。2.裹肘。肘向前、向中擰裹(有墜意)。3.砸肘。單臂(或雙臂)屈肘肘尖向下,由上向下砸,高不過肩,砸肘要快速有力。4.掃肘。兩臂在胸前屈肘,(由右向左,由左向右)橫掃對方頭部兩耳門,掃擊時快速有力,力達肘尖,上體右擰(或左擰)。拳經雲:“遠用手,近用肘,貴在屈使人難當”。中節不明,全身是空,要重視之。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配图)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前辈先哲早有名训:“入门先站三年桩”[今有人改为入门先站三体式,而尚派认为,三体式只是劈拳的定式,应着意于鹰招及力学之习练]。桩功乃入门之正轨,深造的阶梯,若舍此他求,则一切招式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外形,终不能窥拳道的真谛。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尚先生初拜于李师存义门下之时,李仅授一桩式。先生之异于常人之处甚多,究其至要,恒心与专一也。尚先生站桩之初,点烛记时,艰苦备尝,二年未问其它,李深嘉其志,始授绝学。尚先生遂留“三柱高香得真传”之佳话。本文只介绍四种基本桩法。 抱丹田[图一],又称混元桩。此桩为诸桩之基础,初学者如不先致力此桩,其它各桩难以习成。这是因为此桩中正、均衡,身体各部均能得到滋养、锻炼、修复,无偏废之病。历代大师无不终生习此,而戴龙邦师祖更是由此入门,洗净“二驴”之拙力.换得内家之纯功。其它各桩均依此桩为原则.只是方向、角度、刚柔、虚实等稍有变化。其法主养气摄生、强筋健骨、补脑益髓,诚养生秘诀.修身至要。而拳中之自然整体力,自不难由微而著,不求自至。此桩以外形和意念来调整运动量,但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应注意饱练伤胃,饿练伤气,冬防冷风吹,夏忌烈日晒。练功时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练功过程应如汽车之行驶,做到三稳,起动稳、行驶稳、刹车稳。概述如下: 入门阶段: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以垂帘,似葛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人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决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望初学者三思之。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虎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扑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上用功,切切。 寻整阶段:此阶段只有全身基本放松之后,方可习之。外形同上,只是意念改变而已。习桩之时;意想双手腕之间,双手腕与后脖颈之间,双足脚尖与双手腕间,双足后跟与后脖颈之间各有一条皮筋牵连。初学时会顾此失彼,久之则纯熟自然。待牵连自然后,尚需意想头向上顶,背向后靠,双手外撑,双足下蹬时[许想不许作]各条皮筋随之拉起再放松,反复如是。不可用力,全悉意想,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整体内部运动,自然整体力自萌。深入阶段: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桩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大树、楼顶、夜晚暗星等。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尖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拴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目光三十五度向前上方平视。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虎抱头: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以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项、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横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1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 大成拳浑圆桩 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去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称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 {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 },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练拳多年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练时往往很自然,发力有自感协调,均整,给人外在感觉似乎真的势不可挡,一旦对方给上你劲,就再也没有了自己练时的得劲,浑身各部乃至脚底都十分僵紧 {这并不是站桩重没有求到松与和 },力量一下压迫全身,只有用自身拙力撑顶这对方,这是因为再点上给你劲,你身体不会放松的缘故,自然点重身上也重了。点重身松的锻炼同样贯穿于大成拳 练习重的每个环节。其中扶按试力咳有效地求出点重身松。此试力说俗了就是用手把身子耍起来,{某些方法中用身体带动手,另当别论}。脚下按技击桩的丁八步站立,身体含蓄,双臂前伸,手掌下按,肘部可略有弯曲,五指腕部梢节要挺上劲,但身体要放松,意念可与以强壮对手双臂相搭,我之双臂控制住对方,下按之时意念对方竭力双臂上托以抵抗,而我之小臂力量沉实大于对方数倍,毫不理会对方之挣扎而下按,身体一定要放松,只体会肘部以下的变化,每一寸都应再小臂上作出拧裹螺旋,身体随小臂下按而漫漫向上升起,我双臂上扬时意念对方身体倚靠之力按我之双臂,我身体随之极慢向下坐靠,同时对方被我之上扬之双臂带得失去重心,如此反复去体会,要多再缓慢上下功夫,切记再试力过程中手臂的上下荡动不大,而是身体被手带起。另外试力要再动作做顺了再适时加入意念假借。作动作时每一微动都应全神贯注。此外平时也可练练摸劲,双手一搭就好象下面按着东西,把身体悠起来似的。或只靠小臂的扶按把整个身体带过去。总之手上之撕扯挣裹,刀挫勾叉劲越大越好,身上越松越好,有些人把这叫“倒重”,把以往身上发不出去的着力想办法到四肢梢节上,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现在广为人知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西方式的,他们练的是肌肉的横截面。然而真正决定人力量大小的,其实是肌肉的拉伸度。中国式的训练方法就是训练肌肉拉伸度的。所谓的筋,是肌肉束连接骨骼的地方,很强韧有弹力。中国式的训练是牵拉筋腱,使肌肉与筋腱充分锻炼。此外,西方拳法打人,说白是用肌肉打人,而中国武术是用骨头打人,所谓的脱骨力,骨力,破甲力,讲的都是用骨头打人的要诀。须知,人的运动是肌肉施力的,可是真正支持人体,产生运动的离不开骨骼!骨骼是把力传递到对方身体的通道,武术的发力要研究的也要有三个方面,力的产生,传递与作用效果。为了我们终极目的的作用效果达到最佳,不研究传递的骨骼因素是不行的。这个就涉及到结构问题了。先不多讲了。下面,我再贴大成拳入门的必修功法与理论,以便于朋友们可以从这里入门。

谈心意拳秘传桩功

谈心意六合拳秘传桩功 河南派心意六合拳是一种非常注重桩功的优秀拳种,自开山祖师马学礼先生至世代拳家前辈,均视心意六合拳桩功为看家之宝。在过去的年代此拳只在我国回族之间相传。据已故恩师吕瑞芳所讲,过去的年代对外人来讲别说桩功了,就连拳势是什么样都很难见到、可以说是开门说话、关窗户练拳。由此可见过去先辈们对拳的珍爱与极度的保守。 桩功是以锻炼和培养内功为主的功法,恩师于化龙先生也曾这样高度评价过桩功: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强大内功主要锻炼途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站桩功。极功是拳的生命,此拳的每一形。每一势,都是极功。心意六合拳主要以鸡形桩功为主。一生习拳,只要能够认真地抓住桩功中两三个势子,就可以足够对付一些千变万化强悍的高手。心意六合拳先辈们一有空闲之时就习练功法及桩功,可以说几乎行走坐卧不离桩功。所以先辈的功夫是来之不易的。下面将两位恩师平日里的所授及本人的一点儿心得体会略谈一二。 让我们首先谈谈怎样练好桩功,怎样去认识、理解、体会其中的奥妙。 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桩功,可以达到强身、技击、养生、

调治疾病之功效,也是为以后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拳艺之基本要求。心意六合拳,无论运用何招势,都应有强大的桩功做其后盾,只有这样,拳艺才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势桩功内里都包含着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雷声等六艺,同时也内含着十形七拳。心意六合拳每势桩功,基本上以“鸡步”桩法为主。 今既谈站桩功,笔者也有必要谈谈桩功的“桩”字。大家知道,盖大楼需在工地上打桩子,桩的下面一部分被埋入地面以下,以稳固地面上一部分。但人体绝不会一部分埋入地下,只是在人们习练站桩功时,需要人体内在意念有入地之感,藉以稳固周身、来增强人体周身内在的质量。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只要多观察、多领语、多理解,从中并不难发现与拳艺相通的事物。 例如,刚栽入地里的小树苗,我们很容易将它主干折断或轻松地连根拔出,从这种事物现象中不难看到小树苗的根基及树本身的内在质量并不强大,才致使极容易将其损坏掉。如果小树苗再生长一、二十年之后,它枝繁叶茂时,我们还会轻易将它折断或连根拔起吗?可见树木的生长过程就是一种无形的自然桩功,人们习练桩功也如此道理 再例如,经过长期认真的锻炼,桩功如同一辆三轮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桩法特点 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 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

大成拳精义--何镜平

大成拳精义--何镜平 大成拳精义--何镜平一、总则: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4、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动中之静是真静,静中之动是真动,动静互根,错综为用。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6、内空虚,外脱化,随时注意,遍体轻灵。 二、桩法:1、站好姿势,意念放大,先由头部开始,逐渐使全身毛孔放松,有过堂风吹拂之感,然后左右伸展,挺拔项部肌肉使之起变化,要求达到虚灵守默,具体悠扬,毛发如戢之感。2、初练时宜远看,静观宇宙,默念全机。觉得有懒惰心情,再将全身舒放,身形中正,腹内空虚,悠然荡然如浮太空之中。3、绵绵若存,似有若无,身在烘炉大冶中,无物不包容。4、练功时不可有执着之心,从虚无中求实际,不可着象,着象的非真。5、神动,意动,力量动。6、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连再生力,力量不空无。7、形体不动,意念不住,精神充沛,气血犹如汪洋大海,波澜壮阔,滔滔不绝。8、心比烘炉,杂念若雪花纷飞,入炉即熔,

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运动时保持浑圆,动作如一,不拘形式,不可执着,一法不立,无法不备。9、在松静中求挺拔,在运动中求舒放,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内轻松而外脱化,由动而静,接近神明,使气血肌肉处于氤氲太初之中,生生不息,蕴灵虽动,仍须保持静中原状。10、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11、但求神意足,何需形骸似。12、站桩的单双重,不偏不倚的调配方法,使浑身血行曲折,路线适当,要使曲折面积得力,无处不有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调配有养息、治疗、锻炼之分,总之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13、加强锻炼一定要解除疲劳,解除疲劳才可以加强锻炼,总以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不超过身体负担能力为适当。14、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此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天生妙趣,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

增长气力的功夫《十二大劲秘法》

增长气力的功夫《十二大劲秘法》 2018-01-24 17:44:39 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易筋洗髓经里的辅助功法. 其异常神奇.本人曾经练过一段时间效果十分明显.全身劲力.没有觉得累过. 走路快如疾风. 但因为练法比较苦而且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后来就间断了.现在都觉得可惜. 我要提醒各位的是练此功法. 必持之一衡.初期会感到身体疲惫无力.这是正常现象.这正是在驱除你的旧劲和拙力.继续练习会重新长出新力. 使你力大无穷.身体素质超好.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功法

十二大劲与韦陀劲十二势同源于达摩易筋经,惟韦陀劲专求易筋,十二大劲偏于练力。凡行练力功夫,须找一清静之处,面向东方站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气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默四十九字,然后接行下式,不要间断。练习第一式时,自己觉得练法已熟练,方可行笫二式。 此功乃练力练气,易筋通脉之法,务须持之有恒。练功期间杜绝酒色,以防神气不足,效果不佳:昼夜练习五、六次,功无间断,每日进食四、五次,专心练习百日,青壮年可使全身劲力大增,神勇无比可达千斤之力;如果软描无力之人,也可强健体魄,舒筋长力;倘若年老精气不足者,能如法操练.每日行二、三次,则能健体益精,祛病延年,其效用如神,惟专心习之者自明其妙。 第一式: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肩齐。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尽量上翘,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想指朝上翘,想掌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翘,四十九按,为四十九宫。 第二式:前式数字毕,将十指曲为拳,拳背朝前.以两大指朝身。每数一字,拳一紧,大指一翘。数四十九次,即四十九紧,又四十九翘。 第三式:前式教字毕,将大指叠在掌心,捏紧为拳,趁势往下伸,肘尖朝后,两臂伸直,虎口朝前。每数一字,拳加一紧。亦数四十九字,四十九紧。 第四式:前式数字毕,两臂平举,拳伸向前与肩齐平,两肘微曲、虎口朝上,两拳相离尺许。数一字拳一紧,共数四十九次。 笫五式:前式巳毕,即练此式,将两臀竖起,虎口朝后,手不可靠头,数一字,加紧一拳,也数四十九次。 第六式:前式也毕,即接以两拳下拉,拳对耳一寸,拳心朝前,虎口向两肩,拳一紧想两肘尖向后拉。如此数四十九字。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doczj.com/doc/c08464131.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c08464131.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大成拳桩功 正如本拳不尚套路和招法一样。站桩功的姿式也并非固定,而是千变万化。桩法不应拘泥,其姿式也需辩证。站桩功的姿式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定,因练功者的程度和因其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定。下面只是举些常见的姿式作为例子,初学者可良由选择,用作参考。 站桩功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大类。养生桩虽然也有技击基本功之称,而且有一些从事过多年技击的拳家返回来练习养生桩的事例。但其主要意义还是用以养生,即用来强健身体,防治疾病,故不论性别,年龄各异,身体强弱不同,均可以练习此桩。 养生桩: 养生桩有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之分,但以站式为主,故这里着重讲站式。 一、站式:站式的基本原则为二脚分开,与肩同宽,平均立稳,全身各关节处无不成钝形三角,无屈不夹,无节不顶。二臂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前不盈尺,后不贴身。在这些基本形式下,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姿式,如下所述,只作参考。 1、撑抱式: 神态自然,心平气和,两脚平均站立,左右分开,呈平行状。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脚掌和脚跟,足心上吸,腿部略有弯曲,小腹松圆,胸窝含蓄,脊背挺拔。臀部似坐非坐,与腰背形成直线,头直项竖。下颌微向后收,头项上提(意如被绳索吊起。称为吊顶)。手抬至胸前,高度在眉肩之间,两手与胸部之间距离为两拳许,两时左右外撑,两手手心向内,两手指尖之间距离与肩略同。手指微曲,并自然分开,意如抱一浮球,但同时又要向外撑,比例为七抱三撑。两目似闭如垂帘状或双目睁开,向前平视。但此时要神光内敛(不要注视任何目标,而要漠然视之,即有视而不见之意,谓之神不外驰),由寂静调息而扫除一切杂念,由杂念不生而心能入静,静到极处,心与虚空大气会为一体;意如独立云端,背靠宝树,身心舒适,内外温养、从而达到养生强身之目的。 2、提按式: 手臂伸向前下方,左右自然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提起,两时外撑,手略与脐同高。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微微分开,自然弯曲。双手既向上提,又向下按。有提按大球勿令低昂之意,其余同上式(撑抱式)。 3、撑扶式: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大成拳站桩功要点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 王芗斋先生是我国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幼时瘦骨嶙峋,弱 ,家人把他送到有远亲之谊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不禁风,为了使其康健 门下拜师学艺。郭云深教功很严,他每日披衣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王芗斋站桩处的脚印湿润度,如充足的话,他会微微点头,表示可以去休息;如不够,则虎目怒视,王芗斋马上知趣地咬牙再站。经过大半年的刻苦站桩,他那医药不灵的哮喘病竟大大减轻,体质得到增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年,王芗斋曾深有感触地对身体虚弱的,,岁外孙胡魁英说:“你患的是先天不足童子痨,后天亏损四脚麻木,药是治不了你的病。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站桩时只要做到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加强正念,就能治好你的病,绝无副作用,好好站桩吧~”可见,这是先天功夫,下通武技,上接丹道。 站桩功的姿势既繁又简。繁者,姿势种类繁多,调配灵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简者,姿势虽多,但有共性,调配虽活,但有原则,即强弱、动静、虚实、松紧调配得当,以感到舒适得力、不超本人身体负担为度。 站桩功的姿势大体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几个大类。初学者,宜删繁就简,以一种为主。其中又以站式为最基本的姿势。 站式又分较多姿势,这里只讲撑抱式:

1、姿势:两脚略呈八字形分开,与肩同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两膝微曲,膝盖下对不超过脚尖(弯曲程度视体质强弱自定,不必追求,使身高降低五公分左右即可)。上体保持正直,头顶心如悬,下巴内收,口舌顶上腭凹陷处,肩放松稍后张,臂半圆,腋半虚,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两臂抬至胸前,如圆形抱物状,手心向内(朝胸腹),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尺,手指尖分开相对。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合。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 2、呼吸:自然呼吸,适当延长呼与吸的长度。 3、意念:初学以一念代万念,长期练最后至无念。此一念,即将思想集中于口与鼻上下之中间,调整呼吸深长程度,留意气息之出入,放弃其它所有杂念。一开始杂念多做不到,逐步努力。历代相传的口诀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已”。意思是:杂念一起,就自己发觉,发觉后马上改正,逐渐就可以进步,修炼的窍门,就是这么简单。 4、时间要求:早上刚起床时(5-7时为佳),晚上入睡前(可改善睡眠)。初练坚持时间从10多分钟逐步延长,争取大半年后达到半小时以上。只可行“小过卦”,即每次行功略微超过限度,难以坚持了 再稍稍坚持一下;不可行“大过卦”,避免伤身影响下次站桩。 5、其它要点: (1)如练久了感到脸上、身上如蚁爬发痒,不可用手去抓,并应把注意力从发痒处转移开,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意念笼罩全身皮肤,以此一念分散其它感觉。不必想身上什么经脉。 (2)如杂念纷纷实在不能消除,可睁开眼睛一会即可。 如果觉得上面讲的太复杂,可记录以下基本口诀:

大成拳实作王红宇教学教材

大成拳实作王红宇 大成拳实作王红宇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

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 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大成拳谱?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唯大成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大成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大成拳之妙用,即在恢复人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

意拳遗形独与力俱?集古大成实践服膺?身无定势随遇平衡?脚无定位蹉线踏重?手艺定踪沾身纵力?落无定法抽身劲发?蛮用拙力戕生之道?精神内守食力而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无虚靶靶要定的?内不外游外不内侵?循力而行唯奸唯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放不务重务审所达?击不务远务审所及?彼竭我盈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不以先举?打后需看落水上岸?活中反死死中反活?拳本无法制人以力?有法也空法为力居?力弥时所凝重如泥?四体一劲遇物惊炸?神松意紧形曲意直?浑浑噩噩形行拙笨?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力虽为一发则俏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嘉彼钓翁得鱼忘筌?混元惊炸无我神化?技到无心信手即真?(一)大成拳的站法?

《意拳养生桩》 开封市工人疗养院 张文献

《意拳养生桩》开封市工人疗养院张文献著 王序 师侄文献十数年来刻苦钻研,谦逊好学,多次来京求学深造,在意拳站桩功结合中西医作用于临床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年来,文献曾随我到成阳、西安、新乡、焦作以及北京讲学,其丰富的知识,深刻的体会,活泼风趣的讲学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实为理想的意拳站桩功继承人。由于文献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故在拳学方面进步很快,巳具相当功夫,闻其率弟子在河南多次参赛,成绩显著。这次文献将多年经验体会写成此书,是对意拳发展的一大贡献,在意拳站桩功为人类造福的事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父在天之灵如知此情,定感欣慰,愿师侄文献不懈努力,将意举进一步发扬广大。 北京王玉芳 一九入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王玉芳老师系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之次女,自幼从父习拳,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传授意拳桩功为群众治疗疾病,效果显若,深得各界的好评,王玉芳老师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气功协会顾问)。 姚序 师兄张文献先生从我父亲练拳多年,勤奋好学,善于思索,不耻下问,亦常与我等切磋,又善于联系实际,故此进步很快,今日写成此书,实为意拳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绩,值得赞赏。“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是发展文艺与科学的正确方针政策,意拳研究会正式奉行这一政策的,希望张文献先生这一著作能成为春天的新蕾,在它的后面,将能涌现出更多的五彩缤纷的鲜花,倘能如此,我父亲在天之灵亦将深感安慰。 姚承光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于北京(姚承光同志系意拳二代宗师原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姚宗勋先生之长子,自幼午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刻苦练拳,虽方进而立之年,却练就一身精湛的拳技、同共胞弟姚承荣同志一起成为中外知名的意拳第三代主要传人,现任北京市意拳研究会副会长。) 前言 意拳站桩疗法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珍珠,是祖国医学与拳学合流的一种优秀的体疗运动。 意拳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是意拳诸步训练内容中的第一步功夫。 意拳是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 1885 - 1963 )以名拳师郭云深先生所传形意拳为基础,足迹大江南北,通过几十年的授拳实践,吸取了太极、形意、八卦、少林、静坐、导引、西洋拳击等各门内外功法的长处、同冶一炉,融会贯通,反复实践,提炼简化后,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所创。 意拳站桩疗法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